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课堂问题的研究经验论文

课堂问题的研究经验论文

发布时间:

课堂问题的研究经验论文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储备力量。下面是我整理教师经验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

一、思想品德方面:

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以及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教育行业中不断成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高年级的语文学科,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1、尊重学生是以学生为主的关键。

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个人工作总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个人工作总结,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2、分层合作,是实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必由之路。

学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效率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怕于思考,懒于探索个人工作总结,依赖别人的思想。教学中如果让好中差混成一个小组,这样好的学生永远成为领头人,成为代言人,而差生永远就在小组中得不到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分层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不同小组以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在层次相同,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就达到了分层次合作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性任务。

3、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学最忌千篇一律,容易使学生厌烦。如果千篇一律地字词教学,课文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也不知自己这堂课进步了多少。五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他们有这个能力而且有各自独特的方法。在教学中个人工作总结,我一般字词教学只作为一个检查过程。课文分析看是那一类文体,新的文体传授给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方法自我解决。最主要的是根据教材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哪些疑难问题,穴道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课堂才能实效高效。

4、规范作业。

学生学习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形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利用课堂课余及班队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是本学期语文教学饿一个重要方面。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说“新学期的打算”、“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我爱学校”,如何利用制作等一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都有显着提高,不管是谁站起来都能说上一会儿。

6、制定帮教方案。

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落班辅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习,互想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平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

7、课题研究工作。

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所做的工作有: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我在备课时独立钻研,自主备课,自主备课时不但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对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学目标:首先,我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有所侧重;其次,我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也有所侧重;再次,我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我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

课堂中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我在教学时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的课文我多采用问题导引法,对比较感性的文章,对文章的精彩细部时我则采用以研促读,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4)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重视开发我自身的资源。

(5)学习评价:a、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b、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c、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对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工作业绩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并积极进行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些方法。上学期我应上级的号召,积极到边远学校支教,在支教学校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受到支教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市级支教先进个人。这学期,五星学校承担了课题研究的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我先后承担了课题研究展示课的任务,并受到领导的好评,经过学校评价组评比为一等奖。而且自己对自己所研究的关于“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课件比赛中被评为二等奖。

自从从事教师这一行,当一位好教师就是我的目标。一年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现在又到年末,现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思想品德方面:

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以及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教育行业中不断成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高年级的语文学科,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1、尊重学生是以学生为主的关键。

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

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2、分层合作,是实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必由之路。

学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效率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怕于思考,懒于探索,依赖别人的思想。教学中如果让好中差混成一个小组,这样好的学生永远成为领头人,成为代言人,而差生永远就在小组中得不到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分层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不同小组以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在层次相同,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就达到了分层次合作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性任务。

3、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学最忌千篇一律,容易使学生厌烦。如果千篇一律地字词教学,课文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也不知自己这堂课进步了多少。五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他们有这个能力而且有各自独特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一般字词教学只作为一个检查过程。课文分析看是那一类文体,新的文体传授给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方法自我解决。最主要的是根据教材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哪些疑难问题,穴道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课堂才能实效高效。

4、规范作业。

学生学习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形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利用课堂课余及班队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是本学期语文教学饿一个重要方面。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说“新学期的打算”、“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我爱学校”,如何利用制作等一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都有显著提高,不管是谁站起来都能说上一会儿。

6、制定帮教方案

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落班辅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习,互想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平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

7、课题研究工作

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所做的工作有: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我在备课时独立钻研,自主备课,自主备课时不但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对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学目标:首先,我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有所侧重;其次,我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也有所侧重;再次,我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我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

课堂中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我在教学时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的课文我多采用问题导引法,对比较感性的文章,对文章的精彩细部时我则采用以研促读,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4)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重视开发我自身的资源。

(5)学习评价:a、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b、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c、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对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工作业绩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并积极进行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些方法。上学期我应上级的号召,积极到边远学校支教,在支教学校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受到支教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市级支教先进个人。这学期,五星学校承担了课题研究的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我先后承担了课题研究展示课的任务,并受到领导的好评,经过学校评价组评比为一等奖。而且自己对自己所研究的关于“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课件比赛中被评为二等奖。

本学期,我承担了我校多项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秉持着谦虚谨慎,不懂就问的原则,在教学中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五年来的不断的学习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我的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下面我就对我近五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学期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决服从各级领导的安排,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教学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爱护学生,作到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点点滴滴做学生的表率。在做到这些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爱祖国,爱民族,团结互助,乐于助人,为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教育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承担了学校的英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对于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新知识,教师传授新知识的一个是主要渠道。在近五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如一地贯彻了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育局、教研室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来实现新知识的传授,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改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证明,这种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经线,以任务型教学和贴近生活实际的一系列活动为纬线编织的课堂教学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了一个快乐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

(2)、差生辅导。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原因、身体原因、智力原因、学习态度原因等诸方面的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于是,我在工作中,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针对差生们出现的成绩差的原因对他们进行了多种类型的辅导,如,手拉手互助学习,小组内竞赛,小组间竞赛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个别辅导,重点督促,与家长沟通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大大提高。

(3)、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在搞好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不忘积极充实自己。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及时了解英语教学的发展动态,学习本校前辈及校外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储备力量。

与此同时,我还不断进行教学研究,积极参加同教研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积极撰写论文和案例,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争取最大限度地与他人交流的机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敢于创新,构建符合自身特色和本校学生的新的教育方式。

三、出勤方面

本学期中我努力做到出满勤、干满点,不早退,不旷工。有事请假,到校后及时给学生补课,从没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积极参加县、学校等各级组织的教研会议,不缺勤,不迟到,不早退。

四、教育教学工作成绩

本学期,经过各级领导、同事的大力支持,我在教学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所教班级的成绩优异,学生英语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了改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部分差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在教育科研方面,由于我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各种科研会议及培训,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修养、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不忘进行教学研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总结,电教论文《合理利用电教设备,进行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获山东省电教论文评选二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在县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另外,课题研究《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三化”》在县教育局评审合格并结题,辅导学生在县信息技术竞赛中均获一等奖,2006——2007年度被评为攀登英语课题实验优秀实验教师。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事业,他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探索。通过几年来的教学生涯,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我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并愿为此奋斗一生。

经验一: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经验二: 学习效率这东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谈起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十分着急的,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边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十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一百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但就象我以前一个老师讲的,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评:夏宇同学对于听课和做题的建议,实际上反应了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把劲儿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时间,听课、记笔记应抓住重点,做习题应抓住典型,这就是学习中的"事半功倍"。 经验三: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第一点,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另一个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绪。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较为开朗的心境,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而且我们要以一种热情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因为这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经验四: 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学习要讲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三、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四、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评:学习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之外的其他因素,这是因为人的体质、心境、状态等诸多因素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 【总结】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文秘杂烩网

课堂提问的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红霞 韩华球 添加时间:2008-12-17 10:34:00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内容提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从问题提出——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正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 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作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 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与手”、“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鼓励发现新知。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了问题,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 ……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 但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三、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 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后,一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他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85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谐地发展。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摘 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有效性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大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探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问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弊端: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精心准备提问。一连串的一问一答,信手拈来,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启而不发”的提问为的只是新课程说的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实际上是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时间,不能激起学生思维。 我们知道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不能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要问。要明确提出问题,对旧知、新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如:教比例的意义时,教师首先提出什么是比?让学生复习比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紧接下提问:什么是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又如教学圆柱的的体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每个问题都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价值性,教师向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一种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体积?接着结合教具演示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确可将求圆柱的体积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这样的提问题不仅把学生带入新知的情境中,而且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二、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 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欲望时,学生就可以产生创造思维,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 教学《倒数的认识》,学生掌握了倒数的求法后,教师出示以下题目让学生求倒数“1、87、0、3/4”,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做题目,而是先让学生认真看清题目,然后老师提问:同学们,在老师出的这些数当中,你最喜欢求哪些数的倒数,又最不喜欢求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听老师的提问,学习兴趣激发了,纷纷各抒已见。老师顺利地进行了0的倒数和1的倒数的教学……这堂课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课件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提问的梯度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即我们当前的教育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通过课堂教学使他们都“学会”“会学”,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不能使多数学生漠不关心,因为他们以为“事不关己”,所以就会“高高挂起”。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后进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教《圆的面积》时问:“你能说出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以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圆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S=πr2呢?”以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如:“你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以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四、教师的提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经常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提问课堂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积极寻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拓展空间,让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这一切都需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第3期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版 [3]《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魏龙宇著 陕西教育出版社

一要技巧 二要简单易懂就可以了啊

初中课堂问题研究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时能够不断获得发展。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的数学教学论文内容,欢迎查看!

一、注重概念教学理念的创新

(一)以适学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理念方面,教师应改变以往完全将概念教学集中在抽象的教学材料方面,可适时引入一定的情境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具体实践中可引入相关的数学 故事 或数学趣闻等。如关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可引入“杨辉三角形”概念的提出或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过程等,也可将国外许多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象棋发明者塞萨的 事迹 等内容融入课堂中,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内容为例,教学中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讲述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通过对蜘蛛结网的观察而推出由点的运动可以形成直线或曲线,进而得出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此时学生便会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望,既增强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够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对概念教学“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

教学中的“形式”可理解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定理,而“实质”为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如关于代数式教学过程中,不必对代数式给予更多繁琐的定义,其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抽象性问题,可首先在概念引入前列举相关的代数式使学生从中体会代数式的内涵。再如,初中数学中的乘法公式教学内容,只需使学生理解字母a与b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完全进行文字叙述,如(a+b)(a-b)=a2-b2,对括号内项特征掌握后便能理解该公式,当面对其他如(a+b-c)(a-b+c)类型题时,学生能够直接通过平方差公式的概念对其进行解答。另外,在其他内容教学中如平行线判定或方程教学中也需注意“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训练。

二、对概念教学内容的创新

现阶段,大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仍存在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现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及教师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所以需改变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具体创新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把握教材整体内容与概念层次特征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内容本身具有螺旋式上升特点,无法一次为学生所理解,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相关概念进行整体把握,并注重各部分概念能够层层推进。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绝对值概念为例,教材中对其定义为正数绝对值为其本身,负数绝对值为其相反数,而零的绝对值仍为零。若单纯依靠此定义,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材内容中又对绝对值概念提出其主要为原点与此时数的点的距离,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绝对值概念。而在二次根式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又涉及到绝对值概念,学生可将开平方运算联系到绝对值,领会概念的实质。因此,实际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掌握教学内容整体的基础上按照概念层次性特点进行教学。

(二)概念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习得的概念与规律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然而大多数学教师为防止信息丢失,对所有的概念内容在讲授中面面俱到,如在学生未练习应用因式分解概念的情况下,便将因式分解可在哪种数系范围中进行或具体分解为哪种形式等进行系统讲解,但是学生尚未掌握前一部分概念的应用便涉及更多内容,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因此,要求教师在概念知识教学中应在保证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使学生能够边学边用。

三、注重 教学 方法 的创新

素质 教育 的推行更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往教学中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很难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在概念教学中改变以往“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

(一)对数学概念本质的揭示

概念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引入需考虑到素材的选择问题,避免造成数学概念内容失去自身的层次性特征与连续性特征。以函数的概念为例,若从字面概念定义,可引入x,y两个变量,在一定范围中y都存在与x值相对应的确定值,此时y为x的函数,而x为自变量。此时,教师可将生活中的摩天轮运动引入其中,提出假设学生坐在摩天轮上,运动过程中与地面高度会存在那种变化,不同时间内高度能否确定等,学生便会寻找相关的函数数学语言去分析摩天轮运动时间与高度存在的关系,以此使抽象化的函数概念具体化,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增强。

(二)对数学教学信息的概括

数学概念本身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具有极为明显的抽象特点,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概念中的内容特征与表现规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数学概念将更为清晰。例如,数学教学中引入摩天轮旋转实例,其旋转的时间与高度本身存在一定函数关系,且保持相互对应。通过学生对摩天轮旋转特征的描述,找出与时间相对应的高度,这样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将会完整的概括出函数的概念,习得函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因此,概念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避免脱离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自然掌握数学概念。

四、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数学教学手段受到一定的冲击,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更具形、色、声等特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原本较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内容中,提出学生 抽象思维 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无论在数学概念掌握或数学知识结构形成方面都需充分发挥教学中形象直观教学的应用。而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并未注重引入更加生动的教具,不具备可感性,所以可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引入,将较为抽象的概念以及图形参数等融入其中。例如,平面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绘制,将整个过程向学生展示,这样关于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图形都可为学生所理解。

(二)课堂演示与实践过程的结合

多媒体手段应用过程中,在课堂演示方面需由教师操作完成,可使关于数学概念的电子课件利用教学网络向终端屏幕传送,讲解的同时应向学生提问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对学生学习情况给出适时的评价。例如,关于平面几何中“圆”的概念,讲解过程中可将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在屏幕中画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对圆的画法进行描述,并实际操作验证。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自行画圆,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可在屏幕中体现出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作者:陈建芳 单位:昆山市周庄中学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与基本原则

要想让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准确把握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和基本原则.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以问题为核心的原则.以问题为核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源头,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决定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原则.(3)以情感为依托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师生情感关系,对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准确把握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任何教学方式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要遵循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际的认识结构才行.不然的话,就算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可能获得良好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学生实际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整个问题探究模式的出发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2.注重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整个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该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并运用多种方式,将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思维模式下自主学习,真正遵循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在讲“相似形”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埃及的金字塔,让学生观察大小金字塔的外形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这个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两个问题:(1)根据相似形能否测出大金字塔的高度?(2)相似形各边比例是否相等?各个对应的角是否相等?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答.通过教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再由学生自主去探索,这种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 反思 的过程,就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探索中学习的快乐,而且这种模式也能使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

3.探索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这就使学生只有在态度上真正接受、喜欢和参与,才能使相关的讨论或探索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有重要影响的,也是教师需要认真去关注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方式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情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总之,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开展的问题,无论采用探究什么形式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扬长避短,最终使数学教学优点发挥到最大化,让这种探究模式成为教学的主流,让数学教学发展得更好,这对今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权 单位:江苏沭阳县马厂中学

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改革后,各种创新高效的教学法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是十分受教师欢迎的一种高效英语教学法,教师会经常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讨论。

摘要:

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其中,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英语教学的进步。为此,本文将在着重研究初中英语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初中英语;问题;建议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初中英语教学要在逐渐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独立思维模式,改善应试教育体制,并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知识运用技能能够得到同步提升。但在逐渐完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分析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初中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体现:

在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需求得不到关注,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师生的互动效果大打折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学习过程中,会偏向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如果英语教学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在这门科目上缺乏前进的动力,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更严重的则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学会对英语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检验、反馈和调节,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思考,踊跃配合,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

1.2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

现今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但部分英语教师还存在着在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并不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教师对于教材过度依赖,一味的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把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的知识点讲成一种固定模式,使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过于依靠死记硬背来获取知识,如此一来会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只是各种知识点的叠加,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尤其是英语教学,如果不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不深入的掌握国外国情,那么在以后的语言交流中还会闹出大笑话。

1.3避免形式主义的教学手法:

新课程改革后,各种创新高效的教学法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是十分受教师欢迎的一种高效英语教学法,教师会经常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讨论。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问题适合进行小组探讨。但一些英语教师由于不够深入的.了解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针对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教学十分不可取。这种教学做法虽然表面上似乎带动了课堂气氛,然而其实际上却忽视了学生上课的根本目的,而课堂形式大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2、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2.1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本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再通过合理的方式加以组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教材的讲解,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表面,而应该更深层次的去挖掘英语课文背后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最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注重对其理解能力的培养,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更要做到循循善诱。当然,除了把教学内容按照类别、难度划分之外,还要把学生接受知识能力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兼顾成绩不一样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能够有梯度的理解接受新知识点。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并根据上课内容布置相关的英文对话小练习、英文对话短剧等,让学生融入课堂,然后教师再根据同学们的表演讲述相关背后的语句表达,风土人情,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丰富课堂英语授课形式,营造英语教学气氛:

要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兴趣都源自于教师的主观努力与培养。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必须丰富起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授课的设计上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比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将语法知识点写在一张大白纸上,然后将这张白纸按照知识点的分类裁剪成若干份,来做拼图游戏,让同学们在讨论中把英语语法完整的拼凑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记忆语法,还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2.3减轻英语课堂的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

目前,迫于应试成绩带来的压力以及家庭带来的初中升高中的升学压力,初中生在课上课下的学习压力都成倍递增,因此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势在必行,让学生能够在课上就掌握重点,缓解课后的学习负担是英语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严格要求,教师应利用有效时间对知识点进行精讲,对应知识点重点、难点一定要讲透,要面面俱到,有的放矢。比如:教师可以在讲完知识点后,组织学生自己概括主要内容,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以此来鼓励学生们对重点知识的强化。

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极具实用性。英语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除了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外,学生也要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英语教学质量势必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徐永芳.初中英语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中刊),2011,12:155-156.

[2]付爱萍.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18:34-35.

[3]丁薇,汪小漫,吴晓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4:73-75.

微课题研究经验论文

为使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在学校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学校会制定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现在就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范文 1 一.研究背景 分层 教育 的研究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学“各因其材”,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一思想的 教学 方法 ,特别是在采用 “班级授课制”以后,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实践和层次教学实验,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87年7月至今,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发展异步教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步教育学。 异步教育学认为:过去,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这是班级授课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学”。而建立在学生的“六步学习”基础上的教师“五步指导”的异步教学方式,改变了教与学同步的状况,做到了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科学地教,因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国内外已经取得巨大成果的层次教学。所谓的层次教学,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几点: 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②分层次。 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能够以人为本,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天然的不足,能够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都有事可做,有目标可循,有发展的果子可摘。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关于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异步教学。 注重学情,改变传统的同步教学的方式,倡导学生自主的学,老师科学的教。 2.分层教学。 分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通过 自我鉴定 和老师参照,把学生动态分为A、B、C三层。通过备课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分层等。促使学生从低层向高层攀登,然后再进行动态分层,让学生收获看得见的成功。 3.异步分层教学。 主要是针对同步教学和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以“学情理论”为基础,以人为本,以“异步分层教学”为核心内容的,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层教学,异步推进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目的 ①构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语文教学常规,既体现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学思想,又便于操作的中学语文异步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②改革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变“满堂灌”、“填鸭式”为“启发式”、“研讨式”,变“讲堂”为“学堂”,保证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③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层次性和照顾学生差异性的原则,注意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学习、研究、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转化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改革。通过课题实验与研究培养、锻炼语文教师队伍,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⑤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全体学生 语文知识 水平、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⑥本实验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实验最重要的形式是“小组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中,实现性格互补,人格融合,意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实验最重要的内容是 作文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阅读与写作,两手都硬起来,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带动阅读;本实验不仅注重眼前目标,而且注重长远目标,大力提倡“创新是灵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尤重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 础,并提供品质保证。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假设 为了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要把无关变量控制到最小程度。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一样的教学条件下,进行实验的具 体操 作: ①首先与学生商讨“异步分层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这种教法,喜欢这种教 让这种教法深入人心。 ②面向全体学生,摸底铺排,在充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为A(低层) (中层).c层(高层)三层,也可发动学生用自我鉴定式来分层,同时,要让学生展望自己在单位时间里,通过异步推进达到的新层次,树立异步推进的目标。 ③教师对分层的学合理搭配,构成小组内各层次的有机组合,为小组讨论作准备。 ④在“指导预习”中,教师告诉学生预习方法,鼓励学生填写“质疑卡”。在充分参考不同学生的质疑,即完全了解学情的一半,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设定“异步推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争取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每一个层的学生既有现实目标,也有长期目标。老师把教学任务分解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再让他们汇报交流,产生碰撞。甚至可以让C组的学生充当小先生。 2.拟创新点 ①自主学习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填写质疑卡。这个质疑内容,有时候可以让其他层的学生解答。 ②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在本组之内就形成了一个发展层级。 ③动态分层,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产生了动力源泉。 ④促使老师关注学生,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实质上“四阶六步”及其变式就是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3、核心内容 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本课题组决定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异步分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①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促进各个层面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习。 ②落实“四阶六步”的教学模式,并开拓出各种变格的课堂,收集好各类课堂案例,进行必要的研究和 反思 。 ③摸索分层教学的规律,把分层教学、个别辅导、整体学习有机结合的方法。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④探索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探究学习等的有机结合。把异步分层教学和新课程衔接起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自主学习的理论创新。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心理,现有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在异步分层推进的过程中,经常调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机的方法调整。 3.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师课例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 经验 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4.经验 总结 法。教师不断地发掘,及时总结提炼“评价促进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成功经验,比如对三有六让的提炼和总结。 五、研究人员 此微型课题为微型课题,由王开东老师担任组长,程媛和尹晖老师参与研究。 六、研究对象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高三(1)(3)(4)(5)(2)班,共215人。 七、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在前期“三会”的基础上,统一认识,确立形成课题方案,选定进行实验的年级,规范异步分层教学的相关 规章制度 和实施细则。 ⑵实验阶段:2009年10月—2011年3月,积极稳妥进行异步分层实验,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异步分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⑶结题阶段:2011年3月,准备课题实验研究成果的验收,促进实践结果的宣传推广。历时1年半。 八、预期成果 1.2010年8月,高中语文异步分层自主学习各方面论文发表。 2.2010年10月,语文异步分层教学实验课题结题 报告 完成。 3. 有关微型课题“高中语文异步分层自主学习”的专著出版。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2 一、研究思路: 从“课程材料”、“学习时间”、“学习小组”、“课堂环节”、“练习题训练”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优组课程材料。结合教材,随机索取信息材料,训练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 (2)优组学习时间。激活课堂流程,多角度讨论,从思维的不同扩散方向,获得多种可能的结果。 (3)优组课堂环节。课堂形式多样,环节经济实效,讨论点拨恰倒好处。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流畅、变通、独特。 (4)优组训练练习题。题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识迁移、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淡化课堂教学传统的角色地位,变“主宰”为“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大脑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发扬创新学习精神,于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愉悦氛围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渗透、人品塑造。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方法: (1)类比法:通过类比训练,学生对解题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题模式,并通过经常变换题目情节,提高学生模式辨认的能力。 (2)归纳法:学生要善于归纳知识、规律,教师只起强化作用。 (3)假设法:假设思维方法的训练,开始由老师作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在各种假设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领会要点,直至学生能独立假设解题为止。 (4)乐学法: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的“乐学法”原则,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结合多种形式,营造愉悦氛围,产生乐学效果。 四、研究步骤: 根据实际,我设计了“计划——行动——检测——反思”四步循环的思路,分为四个时间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确立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文献研究和学习、调查现状、拟定研究计划。 1.确定内容: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发散性思维培养;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畅游与学校的图书室,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互联网,学习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我阅读了《发散性 思维训练 丛书》、《思维影响认识》、《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系列)》[东尼·博赞]等图书,学习了吴正宪等专家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论著、教学方法,学习了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调查现状:通过问卷和座谈,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需求,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动态。虽然调查的结果让我有些失望,但这却更坚定了我进行研究的决心。 4.拟定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有经验的同事的帮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完善教学模式,反思、修正计划。 1.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意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情况记录,以便修整训练方法和方案。 2.邀请学校教师参与听课并提出建议,通过教师的评课,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3.加强课题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4.定期与学生交流,促进研究深入。 5.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继续进行试验、观察、检测、比较,针对第二阶段发现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修正研究计划 1、进一步发掘教材中的“发散”素材,培养 发散思维 的积极性。 2、充分运用“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培养发散思维的求异性。 3、注重变式引申,培养发散思维的探索性。 4、重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发散思维的创造性。 5.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修正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进行研究行动验证,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 工作总结 ,迎接结题验收。 1.进一步研究、探索、总结、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在校内上研究课,进一步获取同行们的评价和建议。 2.通过多种方式,测试学生的训练成果。 3.收集、整理课题的研究材料,总结研究的过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3 为切实抓好微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我校教育科研水平,就加强我校微型课题研究管理,规范研究过程,约束研究行为。特作如下规定: 1、“微型课题”可由教师个人申报并独立承担研究工作,也可2人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工作。无论是教师个人单独承担还是小组合作研究的,课题批准立项以后,均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提交研究计划方案(申请表)和微型课题研究月度计划。 2、课题组成员一般不超过2人,课题组长负责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并组织成员按计划分阶段实施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课题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和各自的职责,做到围绕目标、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完成课题任务。 3、课题承担者必须按计划组织实施研究工作,月末要填写好研究活动情况纪录,撰写阶段性小结或反思,装入课题档案袋。平时要主动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推进实施情况,适时邀请学校领导和校内外老师参加有关本课题的研究课、学术研讨、论文交流及其他形式的阶段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在课题研究时间过半时,应及时撰写课题中期总结。 4、课题研究工作完成时,应系统整理、准备好各种资料,向学校教科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过程管理材料、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表”等材料,提出结题鉴定申请。 5、课题承担者要详细记录研究活动过程,并注意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每个课题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袋,课题结题时各种研究资料要随袋递交教导处,由学校作为教育科研档案保存。 6、建立以校长为首,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等骨干组成的微型课题管理小组,负责检查督促学校各课题承担者和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情况。 组 长:杨国民 副组长:陆建良 沈艳红 成琼 杨晓莉 学校将把微型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学期和两周工作安排的范畴,在多方面为微型课题研究提供方便和资助,协助各课题承担者和课题组召开 “微型课题”研讨会,开展“微型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等活动,并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在学期期末按学校制定的《虞园小学微型课题研究工作考核表》(见附表)对各承担人和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专项评估,课题结题时间协助承担者成果鉴定及资料收集等工作。 7、学校对按照计划正常开展活动、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课题承担人和课题组给予嘉奖:凡通过市局审核鉴定取得结题证书的;按期完成、研究成果显著的微型课题,学校给予课题组一定金额的奖励。 8、学校把微型课题研究列为学校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先、职称晋级以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的主要内容之一。 附:微型课题的资料收集与档案管理 ①微型课题的资料统一使用A4纸,按立项申请表、月度计划、分月记载、研究报告、论文,过程资料等装入微型课题档案袋,在档案袋封面按以上顺序列出清单。 ②微型课题的资料由个人提交,教科室统一收集和归档管理。 ③微型课题的资料应具备真实性和实效性,反对网络下载或抄袭。 三点希望:一是各课题研究人员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二是各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如何研究,学会研究。三是各课题研究人员要在问题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1. 科研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2.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3. 小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4.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5.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一:《微课堂》研究开发及实施方案

《微课堂》研究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微课堂的定义

微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使用多媒体技术,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师围绕某个专题、某个片段、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一段音频或视频。视频时长5~10分钟。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必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三、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四、上好微型课的基本要求

2.讲授线索要清晰。

3.教师语言要得体。

4.课堂板书要简约。

五、微课制作录制形式

微课可以使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摄像设备拍摄和录制,也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录制的音频或视频等。

微课堂录制方法:

微课视频录制方法一:数码录像机+白板。

微课视频录制方法二:此法类似于方法一,只是硬件由较大的白板和较专业的DV,变成了白纸和手机,相对来说准备起来更容易些。

微课视频录制方法三:录屏软件+PPT,需要事先精心设计好PPT,边讲解边演示PPT。 微课视频录制方法四:录屏软件+电子白板+手写板

(一)微课内容要求

1.微课要求录制时调整电脑分辨率为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

PPT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

2.时间须严格控制在5-8分钟左右。

3.内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炼,在五分钟内讲解透彻,不泛泛而谈。

4.在编写微课内容时,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

5.微课在内容、文字等上必须正确。

6.微课讲解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7.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课件有视觉美感。

9.建议能看到教师头像。

10.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等信息。

(二)课件制作要求

1.动静结合

充分利用PPT的动作效果,可以给人动态感、空间感的美。

2.图文并茂

图版率在50%~90%;插图表现出的亲和力要比照片好,照片表现出的专业性要比插图好。

3.图片合适

表现力最强的图片:脸部图片。

表现力最弱的图片:云海。

4.字体搭配

微软雅黑(标题)+宋体(正文),黑体(标题)+楷体(正文)。

5.字号搭配

PPT字体标配:标题字号是44号,一级文本32号,二级文本28号。

6.颜色搭配

一般来讲,除了黑色和白色外,最多搭配3种颜色。

7.错落有致

行距1.3-1.5倍,段间距大于行间距;

8.使用的文字尽量少

六、区域微课资源的开发

1.内容规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

2.平台建设

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

3.微课开发

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

七、实施办法

1.各教研组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每位老师在教学中存在教学难点、疑点、重点,做出微课的开发的课题,提交备课组。

2.备课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进行整理,确定出备课组的系列微课题。

3.教师根据备课组课题制作微课。每个教师必须参与。

4.备课组利用相对集中的时间组织老师对同一个课题的微课进行观摩,最后确定出优秀的微课方案。

5.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确定课件。

6.备课组将制作好的课件,在教研活动时在教研组展示。

7.教研组根据各备课组提供的为课件,进行分类,形成系列微课件,上传到学校校园网上。

篇二:微课实施方案

上饶中学关于开展微课题活动的实施方案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感悟即成果”,是教科研工作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观察一个问题、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推进我校课程改革,本学期我校将展开微课题活动研究。

“微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备课、上课、课后反馈、作业批改、辅导等)中所发现问题而设计成课题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是对课堂教学不足的补充。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从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当做一个个小课题来立项研究。秉承问题即课堂、行动,即研究的策略,把一个个小问题做深做透 。

“微课题”的内容可以是“点状”,也可以是“碎片状”。课题内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解解法归类,考点归纳等,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模式探究,知识点的讲授和展示,优生培养,差生治拐等。

“微课题”的类型:

1、教材处理型:“说课”、“微课”比赛,“同课异构”,“必修”与“选修”等

2、教学模式探究型:反思性教学模式,交流——自否模式,“四学”自主学习模式(自学、合学、展学、测学)等

3、教法探究型:“新课导入法”、“审题法”作文教学,学案讨论反馈法等

4、课堂教学型:“优质课”比赛,汇报课,示范课,边讲边实验,听评课等

5、试题解法归类型:淘汰法解选择题,有机推断题解法探究,试卷讲评课等

6、班级建制型:小班制、零班、实验班、特长班,文科女生班等

7、实验设计型:实验改进,微型实验设计,创新实验,自制教具等

8、社会实践型:军训、研究性学习,志愿者服务等

“微课题”研究的流程:选题→填写“上饶中学微课题申报表” →校学术委员会审查立项→教学处批准立项→课题实施阶段→填写结题报告→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结题→教学处批准颁发结题证书和教研经费。每个学期有两次课题申报的时间,每学期最后一个月为结题时间。

具体方案如下:

一、学习阶段:8月28日——8月30日

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开展微课题活动研究》,让全体教师了解微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制定微课题研究方案。

二、申报课题 :

本学期课题申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9月1日——9月15日

9月12日前各位教师撰写好《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请表》,上交教研组长处。

9月13日: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微课题研究报告上交年级主管教研的副主任处。

9月14日:各年级主管教研副主任将微课题报告上交教研处。

9月15日:教研处邀请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审核

第二阶段为11月2日——11月5日。

11月2日前各位教师撰写好《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请表》,上交教研组长处。

11月3日: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微课题研究报告上交年级主管教研的副主任处。

11月4日:各年级主管教研副主任将微课题报告上交教研处。

11月5日:教研处邀请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审核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合理选择课题,填写《上饶中学微课题申报表》。积极倡导教师从自身工作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确立课题,课题尽量做到:小、新、型、实。

1、选题要基于教师的实践,切入口要小,针对某个疑点、难点、热点问题,适合教师开展实践性研究。

2、选题要有自己的特色,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关注的、有思考的问题进行研究。

3、选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当前遇到的、需要解决的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无法驾驭的、不能解决的、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没有帮助的问题尽量回避。

4、选题要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味强调理论,就会脱离现实,也难以获得源头活水;片面强调实践,就走不出经验的束缚,不利于课题品质的提高。

三、研究方式:

1、个人微课题研究。(1人)有教师个体自己实施,强调教师个体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2、小组微课题研究。(2-3人)强调小组间的合作和交流。

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参与到微课题中,并将此研究活动纳入教师教学教研业绩考核与优秀教研组评比。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计划、教学教研案例、反思为形式,不断提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2、经验总结法:将微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课题小结报告。

五、研究过程:11月15日——12月13日

微课题的研究周期为1-3个月,课题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校级研究活动,并填写好微课题研究报告表。

六、 结题阶段

12月13日:各位教师撰写好《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以及教研论文,上交教研组长处。

12月14日: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微课题研究报告上交年级主管教研的副主任处。

12月16日:各年级主管教研副主任将微课题报告上交教研处。

12月17日——12月20日:教研处组织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评比,选出优秀微课题若干参加学校的评比展示。

研究者通过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案例等形式提交课题研究成果。校教学科研处于12月底组织举行微型课题成果鉴定评比活动,优秀微课题在学术报告厅进行展示。

七、填表说明

《上饶中学结题申报表》“问题描述”即遇到什么问题,“课题界定”即将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思路”即将要具体研究哪些问题,“研究过程”即将用什么研究方法、策略,采取什么研究行动,“预期成果”即将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学生变化、教师变化、研究过程中呈现的文字影音效果等。

《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需附研究论文。

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请表

课题名称:

主持人:

年级组别:

课题类型:

课题编号:

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报表

篇三:微课程实施方案

“微课程、一师一课”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浩饶山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中小学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现定于2017年11月—12月举办浩饶山学校首届中小学任课教师微课和一师一课教学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对象

浩饶山学校在职在岗的全体任课教师。

二、活动目的

学校本着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打造高效课堂为目的,以创新性课堂教学为载体,全体任课教师都参与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活动的内容

“微视频”、“微课程”和教学观摩相融合的教学形式(须附相关教学设计和课件)。

四、活动要求

小学、初中分别进行活动。活动的微视频和微课程的内容应以现行教材为依据,准确把握课标的前提下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以及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五、视频录制要求:

1、教学观摩课堂全程录制,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剪辑选材,录像采用DVD格式录制,或转化成可在线播放的视频媒体格式。

2、相关材料要求(在学校具体活动方案中有,不详细介绍)

六、微课活动程序

(一)活动组织

1.以程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校委会成员为组员,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全与的全校性的大型活动。

2.本次活动实施阶段:2017年11月至12月,各教研组组织微视频及微课程作品观摩研讨活动。

3.活动教师的具体活动安排:

(1)四月份制定方案、宣传阶段;

(2)五月份中小学文科组;

(3)六月份中小学理科组;

(4)七月份中小学英语组;

(5)八月份中小学综合科组;

(6)九月份,组织参加市局举办的评选活动。

(二)活动要求

1.活动程序。以教研组为单位参加微视频和微课程的教研观摩活动,必须按照学校制定方案的具体时间将活动完成。

2.活动评比。各个教研组最少参加3节微课视频和微教学案例,学校选出两节优秀的参加市局举办的微课活动。

有关课堂提问的研究论文

学这个的好整撒一要技巧二要简单易懂就可以了啊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红霞 韩华球 添加时间:2008-12-17 10:34:00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内容提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从问题提出——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正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 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作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 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与手”、“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鼓励发现新知。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了问题,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 ……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 但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三、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 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后,一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他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85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谐地发展。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索引序列
  • 课堂问题的研究经验论文
  • 课堂提问的课题研究论文
  • 初中课堂问题研究论文
  • 微课题研究经验论文
  • 有关课堂提问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