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夏朝研究论文

夏朝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夏朝研究论文

1.《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服饰》,《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2.《“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新解》,《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论先秦时期官工贾的社会身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工商食官”解体说献疑》,《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5.《〈洪范〉制作年代新探》,《人文杂志》1995年第3期。 6.《秦圜钱始铸时间考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7.《春秋战国商人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8.《〈大浩〉作者及年代》,《光明日报》1996年7月2日《史林》。 9.《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0.《周初东都成周的营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期。 11.《论〈召浩〉、〈洛浩〉的制作年代》,《光明日报》1998年3月27日《史林》。 12.《略论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 13.《关于鲁燕齐始封年代的考察》,《大陆杂志》[台湾]第97卷3期,1998年。 14.《〈康浩〉、〈酒浩〉、〈梓材〉作者辩证》,《孔孟学报》[台湾]76期,1998年。 15.《浅谈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孟月刊》[台湾]第36卷5期,1998年。 16.《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 17.《关于〈多土〉、〈多方〉编次问题的探讨》,《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18.《杞国的东迁及其他》,载《杞文化与新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19.《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历史教学》2000年第11期。 20.《关于令方彝的年代问题》,《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1.《评月相定点新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陕西博物馆馆刊》第八辑,2001年版。 22.《评月相定点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载《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丛刊》2001年。 22.《安州六器与麦氏四器年代考辨》,《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 23.《黄帝与道学文化》,载《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读〈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5.《令簋、禽簋中的“伐楚”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6.《关于初吉是否月相的问题》,《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2002年。 27.《金文“生称谥”新解》,《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8.《从班簋的年代看徐偃王的事迹》,载《蚌埠涂山与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版。 29.《关于弧壁方彝的分期断代问题》(第二作者),《文物》2002年第8期。 30.《古文字中“莒”字的鉴别问题》,载《莒文化研究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鬼谷子〉著作年代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33.《蚩尤非东夷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4.《商朝政区蠡测》,载《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5.《徐偃王与龙游》,载《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36.《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又载《巴蜀文化与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关于“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有关问题》,载《赵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虞舜文化研究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赵文化论集》(崇文书局2006年版)。 38.《关于炎帝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炎帝文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 39.《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0.《从阪泉之战看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载《炎帝与民族复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论夏朝国家形式及其统一的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42.《说<禹贡>九州与五服》,载《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论<禹贡>梁州相关诸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又载《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4卷),巴蜀书社2008年版。 44.《论大禹治水广为流传的缘由》,载《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45.《关于春秋时代晋县的性质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6.《从陶寺文化看尧舜部落联合体的性质》,《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 47.《<古文尚书·说命>真伪与傅说身份辨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又载《中华傅圣文化研究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48.《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49.《说甲骨文中的“巴方”—兼论巴非姬姓》,《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50.《莒国亡年辨》,《管子学刊》2010年第5期。 51.《论<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2.《〈左传〉“德乃降”辨析》,《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0年版。 53.《子贡与儒商精神》,《子贡与中华儒商文明》,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54.《夏朝夷夏关系新说》,《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载《嬴秦始源》(首届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55.《清华简<金縢>有关历史问题考论》,《古籍整理学刊》2012年第2期。56.《清华简<尹诰>与晚书<咸有一德>辨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4期全文转载。57.《夏商时期方国地位下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22日历史学版。58.《论商朝统一贵族国家的建立》,《汤风濩韵》(全国首届商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59.《奚仲作车与中国马车的起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60.《从清华简<金滕>看周公与<鸱鸮>的关系》,《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3期。61.《从清华简<说命>看古书的反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关于夏朝研究的论文

1.《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服饰》,《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2.《“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新解》,《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论先秦时期官工贾的社会身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工商食官”解体说献疑》,《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5.《〈洪范〉制作年代新探》,《人文杂志》1995年第3期。 6.《秦圜钱始铸时间考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7.《春秋战国商人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8.《〈大浩〉作者及年代》,《光明日报》1996年7月2日《史林》。 9.《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0.《周初东都成周的营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期。 11.《论〈召浩〉、〈洛浩〉的制作年代》,《光明日报》1998年3月27日《史林》。 12.《略论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 13.《关于鲁燕齐始封年代的考察》,《大陆杂志》[台湾]第97卷3期,1998年。 14.《〈康浩〉、〈酒浩〉、〈梓材〉作者辩证》,《孔孟学报》[台湾]76期,1998年。 15.《浅谈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孟月刊》[台湾]第36卷5期,1998年。 16.《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 17.《关于〈多土〉、〈多方〉编次问题的探讨》,《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18.《杞国的东迁及其他》,载《杞文化与新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19.《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历史教学》2000年第11期。 20.《关于令方彝的年代问题》,《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1.《评月相定点新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陕西博物馆馆刊》第八辑,2001年版。 22.《评月相定点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载《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丛刊》2001年。 22.《安州六器与麦氏四器年代考辨》,《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 23.《黄帝与道学文化》,载《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读〈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5.《令簋、禽簋中的“伐楚”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6.《关于初吉是否月相的问题》,《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2002年。 27.《金文“生称谥”新解》,《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8.《从班簋的年代看徐偃王的事迹》,载《蚌埠涂山与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版。 29.《关于弧壁方彝的分期断代问题》(第二作者),《文物》2002年第8期。 30.《古文字中“莒”字的鉴别问题》,载《莒文化研究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鬼谷子〉著作年代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33.《蚩尤非东夷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4.《商朝政区蠡测》,载《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5.《徐偃王与龙游》,载《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36.《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又载《巴蜀文化与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关于“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有关问题》,载《赵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虞舜文化研究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赵文化论集》(崇文书局2006年版)。 38.《关于炎帝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炎帝文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 39.《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0.《从阪泉之战看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载《炎帝与民族复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论夏朝国家形式及其统一的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42.《说<禹贡>九州与五服》,载《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论<禹贡>梁州相关诸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又载《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4卷),巴蜀书社2008年版。 44.《论大禹治水广为流传的缘由》,载《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45.《关于春秋时代晋县的性质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6.《从陶寺文化看尧舜部落联合体的性质》,《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 47.《<古文尚书·说命>真伪与傅说身份辨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又载《中华傅圣文化研究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48.《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49.《说甲骨文中的“巴方”—兼论巴非姬姓》,《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50.《莒国亡年辨》,《管子学刊》2010年第5期。 51.《论<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2.《〈左传〉“德乃降”辨析》,《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0年版。 53.《子贡与儒商精神》,《子贡与中华儒商文明》,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54.《夏朝夷夏关系新说》,《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载《嬴秦始源》(首届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55.《清华简<金縢>有关历史问题考论》,《古籍整理学刊》2012年第2期。56.《清华简<尹诰>与晚书<咸有一德>辨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4期全文转载。57.《夏商时期方国地位下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22日历史学版。58.《论商朝统一贵族国家的建立》,《汤风濩韵》(全国首届商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59.《奚仲作车与中国马车的起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60.《从清华简<金滕>看周公与<鸱鸮>的关系》,《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3期。61.《从清华简<说命>看古书的反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夏桀研究论文

每一个朝代的末代皇帝都是不停劝阻而亡国的。就算劝阻被接受了,该亡国还是一样倒闭的。尽管各有不同,但是终究躲不过气数已尽的道理。大清是怎么倒闭的,溥仪当年一顽童,哪里知道什么劝阻,接手就是个乱摊子,被袁世凯托管已经是必然了。大明崇祯帝内忧外患,倒是听从了劝阻,反复灭火,但是终究国力消耗殆尽,不亡国都难啊。大元就是离开马背太久,反而安逸了,结果逃回漠北不是吗,黄金家族就这样一点点没落了。南宋自不必说,大政方针方向错误,根本无力回改,居然合金灭辽,后来又通蒙灭金,昏招迭出。能倾听的上主,基本都不会倒闭的。比如明朝土木之变后,北京保卫战,大臣叫嚷着移都南京,于谦力主守卫京师,劝阻朱祁钰留守北京。一旦撤到南京,大明岂不成了南明?那还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么?

魔术的诀窍正是所谓的看似简单。而且关键的一点是,即使是抽烟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经过仔细检查,也可以分解成真抽烟和幻象。“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那是真的,”对于泰勒来说,魔术不仅仅是娱乐。他希望用自己的魔术,揭开人们日常感觉的假象,使人们意识到真实和“准真实”之间的不同——世界太大了,刺激无处不在,人的大脑并不能观察到一切。因此,大脑会采取快捷的方式,用相对简单的算法按照事物被推测的样子构建出一幅逼真的图像。魔法师正是巧妙利用这些规则的人。“你每表演一个魔术,实际上都是在运用实验心理学。”现在,这一工作性的实验发生了学术转型。几年前,泰勒参加了一个由美国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斯蒂芬•麦克尼克与苏珊娜•马丁内斯-康德招募的魔术师和幻象师同行团队,共同研究魔术的神经科学。去年夏天,他们终于在《自然评论•神经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叫做“舞台魔术的注意力和意识”的文章,介绍他们的研究。泰勒是该文的合作作者之一。此文的发表在某些研究人员称之为魔术学的领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把对舞台魔术的认识挖掘到了大脑的功能层面。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麦克尼克说:“戏法成功是因为只有魔术师知道,我们是如何在直觉水平上观察世界的。就算知道会上当,我们还是看不出所以然,这就说明魔术师是在一个很深的层面上蒙我们的心智。”通过对这些术的逆向重建,麦克尼克希望能够照亮人们的精神漏洞,正是这些漏洞使得我们会看到一个女人被锯成两截,或一只兔子出现在稀薄的空气中。马丁内斯•康德说:“早在科学家确定这种认知幻象之前,魔术师就已经在利用它们了。

崇祯帝,秦始皇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内容1,民贵君轻,人民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孟子·尽心下》)无土地无以立国,无人民无以存国,无政事无以治国,把人民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更可贵的是,他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在孟子看来,在人民、社稷、君主三者之间,人民最为重要。田野之民虽然卑贱,但是得到他们的拥戴就可为天子;天子的地位虽然尊贵,但是得到其赏识也不过为诸侯。如果诸侯君主的行为危及到社稷,就更换之。如果祭祀不失礼,而土谷之神不灵效,也可以变更神位。君主,社稷都可以变置,惟有人民是永存不可以动摇的。变更君主,更换社稷,都是为了人民安居乐业。很显然,孟子把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君、臣、民三大社会等级中处于最下层的“民”凸现到最重要的地位,也就意味着,他是把“民”作为国家的主体。2,君主要得民心、顺民意,与民同乐。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因此如果君主想要保证邦固国宁的话,就必须得民心,顺民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借上古先民对周文王和夏桀的态度说明只有与民同乐,人民才能拥护他。文王借助民力修台建池,老百姓却很高兴。王说不急,百姓却更卖力。这是因为:“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而夏桀暴戾,人民诅咒道:“时日害丧,余及女偕亡。”夏桀你何时才能死掉啊,我宁愿和你一起去死。到了“民欲之偕亡”的地步,“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1](《孟子·梁惠王上》〉要做到与民同乐。就须顺民意、得民心。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真心爱戴拥护这个君主。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给予人民他们想要得到的,而不是把他们所厌恶的强加给他们,就会得到民心,人们就会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而然地去归依施仁政的君主。所以,孟子概括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孟子· 梁惠王下》〉正是基于以上思想,孟子警告统治者在思想上要重民、爱民,军事上要避免战争,安民、救民,在经济上要制民之产,富民、利民。3,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民主因素。由于孟子所处的时代条件所限,他的思想不可能超出君主专制的大框架,但他的思想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民主因素,而民主思想恰恰是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第一,君主无道,可以更置。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孟子用类比的方式一步步推进,如果朋友不信则弃之,士师不称职则不用。那么,如果君主不治,当然也可以废之。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1](《孟子·梁惠王下》)这里面包含一个逻辑关系:君主行仁义之道时方可称作君主,如果不行仁义那也就丧失了作为君主的资格,只是一个“独夫”,他的统治已经失去了合法性,那人民讨伐他就是“诛一夫纣”,是合天道的的。这其实是孟子把孔子的正名思想运用为一种革命理论,表现出鲜明的民主主义色彩。第二,国家政事要征求人民的意见。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统治者的权利是人民让予的,所以治者的权力要征得被治者的同意。孟子在这方面也有相关论述。他认为举荐贤人,决狱刑罚,必须尊重民意:“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1](《孟子·梁惠王下》)左右、诸大夫代表的只是少数的意见,所以不听。政事必须听取人民的意见,以国人的意见为标准,这是“政出于民”的思想。孟子是提倡“禅让”制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势下,禅让已经不行,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强调举荐贤人要征得人民的同意。所以近人宋恕谓:“儒家宗旨有二:尊尧舜以明君之宜公举也;称汤武以明臣之可废君也。”[3](p51)第三,对君主权力的制约。虽然孟子并没有提出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等现代民主思想。但他也并不认为君主的权力是无限制的。孟子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天威压制君威,又以民有偷换天有。”[3]统治者自称为天子,即天之子,他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守天的命令,其实质就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但是,孟子又引用泰誓中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1](《孟子·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是以民意为标准的,天意代表的是民意,那么民意也就是天意。这样一来,君主表面是受天帝制约,而实质上是受民意制约,为民众负责的。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此种‘天子政治’之组织,其所谓天者,恰如立宪国无责任之君主;所谓天子者,则当其责任内阁之领袖。天子对于天负责任,而实际上课其责任者则人民也。”[4]依此推理,如果君主对人民不负责,人民便可以将其罢免。这里隐含着一种思想,即人民实质上有立法权和监督权的。第四,给予臣下一定的独立权力。孟子说:“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1](《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他的学说:比如说现在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必然请专业的玉师雕琢,才能成器。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国君臣子说,放弃你的特长,只能按照我的意志去办,这同教玉师按照君主自己的意志去雕琢玉石有何区别?这里透露出来的意思是,国君不仅要选拔和任用各种有专业知识的贤能之士,以各尽其才,完成治理国家的各种任务,而且要尊重人才,使他们能够独立行使权力,而不可任意干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主张含有分权的意思。第五,强调道德对权力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孟子强调君臣关系的双向性,强调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1](《孟子·离娄下》)。另一方面,道德尊于权势。孟子主张君臣双方在德与位的关系上是互为主从的。“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1](《孟子·万章下》)他所说的“何敢与君友”是一种“假惺惺”的自谦,实质上是不屑于与君为友的。他所说的“奚可以与我友”则是一种“骨子里”的自傲,实质上是要为王者师。[3](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包含着许多民主因素的,但何以并没有最终发展为民主主义或民主政治呢?除了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尚未具备外,我想至少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孟子的民本思想只强调君主的义务,而不提倡人民的权利。用梁启超的话就是:“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最大缺点,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4]《孟子》一书多是孟子对诸侯王的说教,劝告诸侯要“为民做主”,而不是倡导人民“当家作主”。很显然,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君主是施动者,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而民众则是受动者,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那么,如果有幸遇上了圣君贤王就可以安居乐业,而不幸遇上的是昏君暴君,那就只好被被虐待被岢压。虽然孟子有民众可以废君重立的思想,但是那也只是孟子对君主的警告,而不是面向民众的呼吁。而且,废君重立只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状况下的暴力革命手段,是以社会动荡,人民流血牺牲作代价的。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国君并不是十恶不赦、无可救药,是难以发起革命改朝换代。而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人民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没有合法的、和平的表达利益的渠道。所以,梁启超说:“夫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之民主,其效几何?”[4]2,民本主义总是企图假借天威或道德的说教来使专制君主向历史上的圣君看齐,却很少乃至从未考虑通过法律制度的约束以避免政治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天威使人畏惧,但毕竟遥远;虽然道德可以“格君心之非”,但毕竟软弱无力。于是,正如梁漱溟所说,民本“理想自理想,现实自现实,终为一不落实之文化。”[4]没有法律制度的保证,民主理想只能沦为空想。当然,我们不能离开所处的时代去苛求古人的思想,古人有他们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我们指出孟子的局限性并非是要否定孟子的思想。实际上,在先秦时代孟子能有此宏论,本身就难能可贵,孙中山就曾说过:“依我看,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前就老早有了,不过当时只是见之言论,没有形成事实。”我们以今人的眼光看古人,找出他的局限,只不过是要完成今人的任务——实现民主。民本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而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灵魂,民本与民主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现代性不能通过与传统的彻底决裂而获得,只能通过对传统实行创造性转化而获取。如果我们将民本与民主的区别夸大为对抗,将会斩断民主主义的传统资源,只有从两者的联系发展为会通,才能找到民本主义的现代出路

宁夏研究期刊

宁夏大学考研资料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本刊为宁夏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本刊立足本地,瞻望全国,注重学术性,全面及时地反映各学科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被评为北大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

民族学论丛由于稿子的复审不发。《民族学论丛》是宁夏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民族学研究综合性学术刊物,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审核严格,需要经过初审,复审,再审三个阶段。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西夏研究

宁夏师范学院好不好评价怎么样

宁夏师范学院好不好评价怎么样 高考 是 人生 的转折点, 填报志愿 时宁夏师范学院好不好评价怎么样和宁夏师范学院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 那么,到底宁夏师范学院好不好评价怎么样呢?下面是快车教育网综合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宁夏师范学院的评价,相信您看完以下评价,心里一定有数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宁夏师范学院官方给出的自我评价 宁夏师范学院坐落于宁夏南部固原市,是宁夏唯一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也是宁夏建立在南部山区的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学校隶属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自治区教育厅和固原市政府共建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 试点 工作 单位之一,为宁夏首所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学校。 学校设有12个教学单位和网络管理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等直属单位。有教育硕士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物理、化学、小学教育7个学科方向研究生培养点,有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26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 创业 训练计划项目3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3个,校级重点学科6个,校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2006年以来,获立自治区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54项,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48项,发表学术论文3239篇,出版专著(教材)87部。图 书 馆馆藏纸质图书55.65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现刊655种。《宁夏师范学院学报》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先后2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授予的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之一,是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和"依法治理示范单位"。 往往宁夏师范学院官方给出的自我评价会掩盖缺点、突出优点而美化自己,要识庐山真面目,那我们一定得认真看下面来自生活 学习 在宁夏师范学院里学长学姐最真实的心声。 不可否认宁夏师范学院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们还是先上好评,后上差评。 好评 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 就业前景 还是蛮不错的,属于物理信息学院,住宿条件是六人间,新建的学生公寓,住宿条件还行,嗯, 大一 就可以通网了,包月的。 好评 学校条件还可以,伙食也不错,住宿条件一般吧,4、6人寝室都有,学校周边买东西比较方便,公交也很多。 好评 古雁翎下面的新校区,住宿条件很好,六人间,电脑桌,宿舍里面没有卫生间,挺干净,有阳台,落地窗,标间。 好评 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的 二本 学校。怎么说呢,作为本地的宁夏人,四所本科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北方民族大学都在银川,只有宁夏师范在固原,所以...你懂得。固原地方没有银川发达,但是还是不错的。学校小了点,师资力量还不错。宁夏在其他城市的人看来是大西北,但其实还是比较富裕的,治安也很好,没有什么暴乱啥的...景色...肯定比不上南方啊!但是这几年的发展还行。 好评 汉语言文学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可以说是宁夏师范学院最好的专业了,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在新校区生活和学习。住宿条件是6人间,因为都是新建的宿舍楼,住宿条件可以的。至于 就业 , 毕业 后可以选择考特岗,做老师,也可以参加 公务员 考试 或者其他事业单位招考,毕竟学中文的同学考这些还是有优势的哈,呵呵,不管怎么样,还是先好好学习吧~ 好评 护理学专业是宁夏师范学院医学院的第一个本科专业。 好评 我是宁夏本地人。公平的说 ,这个学校这几年才发展起来,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固原不是什么发达的'地方,要是大城市出来的可能会不习惯这里。宁夏师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风景好,空气清新,是个挺养人的地方。如果你报的是师范类专业的话 这儿的教学水平还是很可以的 而且就业率也不错 。非师范类专业的话就算了吧。还有,你要是男生的话就享福了 因为学校里妹子很多。 好评 这个学校的专科专业逐年取消,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师范类的本科 毕业生 就业都难,何况专科呢?建议好好补习一年,明年争取考上。上这个学校的专科,真的没有前途。

北方民族大学好

李范文先生 1932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西乡县。祖上曾是经营药铺生意的,父亲是农村的教书先生。先后在西乡县马家湾茅庵、堰口读小学,后入西乡县初级中学和陕西省私立乐育中学。1949年12月参加工作,是县上第一个参加工作的青年,又于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安多藏语专业,担任班长、院学生会主席、北京市青联委员等职务。曾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9月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学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1960年6月,为了研究西夏,毅然志愿来到使他人望而生畏的大西北——西夏故地——宁夏银川。来宁后的境况与他心里所向往的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里根本没有西夏研究单位,连资料都十分缺乏。他先被分配到宁夏师范学院(现宁夏大学)政史系工作,曾在《宁夏日报》上发表《郭守敬与宁夏水利》一文,又编辑了《中国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以政史系的名义出版,这也是宁夏大学出版的第一本书。后来又被调去研究回族史,后再次被当做“典型”批斗、下放。直到1970年,才从固原山区被调回银川到宁夏博物馆工作。从此,才真正开始了先生梦寐以求的西夏文研究工作。1972年,西夏王陵的考古工作正式开始了,李先生又因1957年的“问题”不能直接参与西夏文字的研究工作,而是被安排做后勤工作。1977年考古人员被调回后,又仅留他一人在王陵做看守工作。就这样,在那种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一待就是7年,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先生完成了《夏汉字典》初稿,并写出了《西夏陵墓出土残碑萃编》,到目前依然是关于西夏王陵残碑研究中最具权威性的学术专著。1978年,当他准备将《夏汉字典》出版时,又发现西夏字的注音存在很大问题,一字多音。转而又开始了对西夏语音的探索,先后到甘肃、四川藏区调查西夏移民,记录语料,又开始了对西夏文字书《同音》和《番汉合时掌中珠》的研究。1986年,《同音研究》出版,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备受好评,曾荣获1987年北方十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并作为李先念主席访问土耳其时带去的国礼。《宋代西北方言——<番汉合时掌中珠>对音研究》也于1987年完稿,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耗费李先生20多个春秋的《夏汉字典》,是其最受瞩目的专著。1997年第一版发行后不久变销售告罄,后又经贾常业先生的增订,《夏汉字典》第二版于2008年问世,总字数达150余万字。《夏汉字典》也于2002年11月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年届八旬的李先生至今依然笔耕不辍、辛勤工作。2012年10月11日,西夏学学术研讨会暨李范文先生治史60周年志庆活动在银川市沙湖宾馆举行,来自北京、河北、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等地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塞上共襄盛会并向李范文先生祝嘏。适逢西夏学大家李范文先生八十大寿,《李范文西夏学论文集》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论文集共收录了李先生的近百篇论文,97万余言,内容涉及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考古等诸多研究领域。全面反映了李范文先生治学60余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其中,李先生对西夏移民的五次调查纪实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紧密结合,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其中的很多资料和图片均为首次公布。2013年岁末,李范文先生荣获国际汉学最高荣誉——法国法兰西学院东方学“儒莲奖”。法兰西学院成立于1795年,是法国重要的学术机构。“儒莲奖”是为纪念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先生而特设的国际学术大奖,在国际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儒莲奖”始于1875年,由法兰西学院每年在世界汉学范围内评选一至两位成就突出的学术大师,隆重授奖。这是国际公认的汉学界最高荣誉与奖项,有国际汉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迄今为止,共有137位学者获此国际学术大奖,在李范文先生获奖之前只有语言学家王静如、哲学家冯友兰、国学大师饶宗颐、敦煌学家潘重规、史学家廖伯源、北大史学教授杨保筠等少数几位中国人获此殊荣。对于西夏研究领域来说,只有西夏学开拓者王静如曾于1936年获此殊荣。 1984年荣获“宁夏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6年荣获“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夏汉字典》荣获“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科优秀奖”;2006年被四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7年荣获“宁夏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殊贡献奖”;2007年《西夏通史》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8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当选“100位为宁夏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2年荣获“2011年度感动宁夏人物”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英才”荣誉称号; 2013年荣获法国法兰西学院国际汉学最高荣誉“儒莲奖”。

北方民族大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夏区,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中国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部属综合性高校。学校始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4年国家民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签署共建协议,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由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宁夏区共建。宁夏师范学院坐落于宁夏南部固原市,是宁夏唯一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也是宁夏建立在南部山区的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学校隶属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自治区教育厅和固原市政府共建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之一,为宁夏首所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学校。

  • 索引序列
  • 夏朝研究论文
  • 关于夏朝研究的论文
  • 夏桀研究论文
  • 宁夏研究期刊
  •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西夏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