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名著导读论文研究思路怎么写

名著导读论文研究思路怎么写

发布时间:

名著导读论文研究思路怎么写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下: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出问题(是什么?)包括对问题的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或意义的解释。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概括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现状、利弊、指明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本文论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策与建议等。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一)研究思路:

1、以文献研究法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对党员的评价。

2、通过开展党员贯彻落实学校“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示范性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新一轮教学思想大解放活动。

3、通过访问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了解和征求意见,研究党支部的学校思想大解放中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步骤:

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a、筹建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小组,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b、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2、申报与立项阶段

a、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立项;

b、修改开题报告,确定细化研究内容与方向,召开开题会;

3、实施阶段

三、开题报告研究方法有哪些?

在研究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了,所以这里整理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好的研究思路一是要扣题,二是要开阔,三是要清晰。

所谓扣题,就是要紧紧地把握住课题题目,不偏离这个题目研究的方向,也不要超出这个范围。要准确地朝着研究目标达成的方向。整个思路具有合理性,不扩大化。

所谓开阔,就是指研究思路要涵盖研究的内容,体现各项研究内容的先后顺序,基本要达到一一对应关系。而且要结合实际写具体一点,不要太抽象。通过研究思路的表述,把研究目标和内容串起来。

所谓清晰,就是研究思路应该体现研究的过程性的逻辑关系,让看的人,特别是评审专家明明白白研究的基本路径。先做什么,取得什么结果以后,又再做什么等等,一步步把研究工作的基本过程讲清楚。

研究思路的撰写方法

按研究目标的指向,紧密围绕研究内容来写,用关联词将研究内容串联起来,务必做到不遗漏研究内容,不新添研究内容。

例如:一个常用的研究思路是:第一,在研究的前期进行哪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第二,进行实证研究,调研什么并分析调研结果,建立事实依据。

第三,进入探索阶段,根据前面的调研结果,提出新的对策并不断在哪个范围的实践中修正完善;第四总结成果,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并完善成果。

名著导读课题研究论文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 朝花夕拾 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体分析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猫·狗·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重要篇目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写于1926年10月12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书也已选入苏教版九下“名著推荐与阅读”,也被选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导读”,其中小引,《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读本。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

当代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格的健全,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往往与语文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学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兼备的特质,下面我给你分享中学语文课题研究案例,欢迎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内涵把握不清,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视若无睹甚至尚不自觉。因此,笔者在结合理论与语文教学实例的基础上,欲对上述问题予以解析,以期对语文教师教学与对课堂提问研究的丰富有所裨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问题解析;对策探讨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并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加深对教学重点的有意注意及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并对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问的功能发挥常常不尽如人意。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促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与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每个教师及教育工作研究者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内涵概述

课堂提问,简言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说,课堂提问就是由一连串的课堂问题组成的。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堂提问虽然是几个问题,但究其课堂提问的具体内涵,则包括了提问的含义与性质、类型与要求及其重要性等等。

早在1912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个问题,每分种约问2-4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1]因此,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堂提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而且兼具开启学生思维和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步骤之一。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节课授课质量的高低,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的专业与否与经验丰富程度,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结果。

二、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虽然应用普遍而广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提问艺术的把握不一,因此产生了参差不齐的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提问的目标不明确

问题未经过精心设置,随意性太大,没有思考价值。甚至表现有“习惯性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2]提问没有明确目标还易导致课堂提问数量过多,让课堂变成教师进行提问表演的舞台,问而不讲,形式大于内容。

(二)问题难易不适中

题目过简,学生不需要思考。题目过难,学生无从思考。这些情况都容易让提问背离其“出发点”,也极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运用的恰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让教师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果教师过于青睐某几位学生,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对学生回答缺乏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对学生回答的评价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及时,二是中肯。首先是及时,部分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不置可否,使学生无法获得问题的真正答案,尤其是对于初中生,需要教师的评价来记录问题的正确答案。然后是中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为主,否则容易磋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并不等于所有学生的回答就是正确的。

(五)思考时间不充足

由于教师对课堂时间把握性不高,且有部分教师迫切希望向学生展示其独到而高明的见解,致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在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时就告知其答案,与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后受教师启发点拨才“恍然大悟”的教学效果相比,会差很多,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经过上述阐述,我们认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并且对课堂提问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要点有二:

(一)要有明确的提问目的

“目标是指引一切行动的指南”,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要进行提问,提问才会有价值。笔者认为,提问的目的主要有:

1、强调教学重点,方便理解教学难点

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先叙后议,以议为主的议论文写作手法。”所以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提问“文章第一、二、四段为了描写白求恩的精神,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2、便于学生把握文章思想的内容与情感

如《纪念白求恩》中最后一段,以“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就可以结束文章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

3、建立不同文章之间或同一文章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是可以进行如下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的散文写作风格是怎样的?”

(二)选择最佳提问契机

最佳的提问契机是指提问时要有“契机”可抓。教学过程中对提问契机的捕捉主要有两点依据:一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教学难点。[3]具体而言存在下述三种表现:

1、文章中存在矛盾或与常理不符的地方

许多课文中都会存在某些“不正常”的地方,在这些“不正常”处设点提问,容易引起学生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在《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大家都知道一般的演讲都是先陈述我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再讲我如何去实现它。在金博士的演讲里为什么会把我有什么梦想放在最后呢?”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把梦想放在最后来讲,会使演讲更加具有鼓动性、感染力,这是演讲这类体裁文章的一种表达技巧。

2、“一字”系情感处

许多文章都会存在用单字来表示感情的情况,表面看来平淡无常,实则寄托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如《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提问“把‘是’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作者毛泽东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如此一问,便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容易引起学生想象与联想的地方

许多文章都会存在省略与空白,在这些地方设点提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对理解文章内容有一定帮助。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想象一下,如果店小二没有给林冲报信,让林冲恰巧听到官营和差拨要暗害他的对话,林冲会主动杀了那三个恶人吗?学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一是不会,因为林冲谨慎愚忠,封建等级思想浓厚,不会轻易反抗;二是会,因为经过一系列的暗害,林冲早已发觉上级统治者的腐朽奸恶,他的封建等级思想正在一点点崩塌。通过这一提问,学生便会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也便于解决教学难点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感情。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但“教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并不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摸索、改善,也需要教育研究工作者不断进行研究,对相关理论不断进行丰富。(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09).

[2] 阮明明,也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语文天地,2010,(12).

[3] 董爱君,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9月.

摘 要: 在知识经济爆炸时代,教育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深刻的,无法忽视的,自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相继进行课程改革,力求促使教育迅速发展,掀起一股课程改革高潮。语文课程的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引起了广大教育者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刻讨论与积极探寻。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程改革 对策研究

1992年和1999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无不例外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作用,不难看出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他学科,决定其改革在我国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势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世纪末,《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系列“忧思中国语文教育”文章,引起了教育界甚至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讨论和反思,随之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随后,2003年4月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

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现状

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较之以往发生了不少变化:课堂氛围与以往相比更为轻松活泼,不再实施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模式,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掌控者;师生关系由传统的“上下级”悄然转变为平等的相互尊重、信任,学生逐渐成为师生关系中的主体,出现问题时主动寻求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由传统的“训话者”向学生的知心朋友转变;中学语文课程内容不再枯燥乏味,增加了诗词鉴赏、名著导读、社会实践等内容,更倾向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堂与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如播放古诗词朗诵……这些都是近些年语文课程改革发生的变化。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由于传统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地区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收效甚微,基本走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老路子,课程改革的“新”无处体现,相对积极进行改革的地区会由于课时减少而增加课程内容,以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无法完成;教材改革力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同时忽视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学语文课程包括初中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课程,而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在求新的同时注重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因为高中语文课程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求知识积累;学生主导课堂后,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由于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讨论、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下降,学习进度随之放缓,无形中教师的教学压力加重,难以避免抵触情绪;评价方式虽然由传统的单一性到多样性,但在执行时还是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这些都是改革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教育改革有一定限制,难免成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绊脚石。新事物刚出现时,一开始人们难免出现怀疑心理和抵触心理,致使改革进程缓慢或者没有现象。课程改革初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只能边进行改革实验,边检讨不足、总结经验,所以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唯一可做的就是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针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尝试弥补不足之处:

(一)在课程实施方面,首先增强中学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应用多媒体手段或者游戏等较为吸引人的方式于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其次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分析重难点,既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在教师的讲解下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在课程结束时指导学生做好课堂总结,积累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培养。

(二)在教师培训方面,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处在第一线,是最前沿的先行者,改革实施离不开各位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业务水平等直接影响改革效果,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所以要注重师资培养计划,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注意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根据改革新要求重新研究教材、改进教法,积极配合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三)在教材开发方面,一方面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教材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编写时注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逻辑特点,另一方面适当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丰富语文教材内容,使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特点。

(四)在课程评价方面,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体系,以期促使学生和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摒弃以往“一卷定终身”模式,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三、结语

推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经历了近些年的摸索已然有了很大成效,然而改革之路还很漫长。对于改革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我们要积极耐心地解决,使之更完善,真正适应时代需求,使学生更能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进而推动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韩秋玲.浅谈中学语文课程改革[J].魅力中国,2010.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摘要】语文作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传承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不过在许多方面,语文的学习效果不如人意。为了能够使得中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愿意迈向语文的殿堂,本文研究“读写结合”对中学语文课程所带来的作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新写作 读写结合

写作和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元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便于学生开发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并且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其生长情况的差异只视乎给予怎样的培养。同样的道理,教师作为学生这粒种子的培养者,若想种子发芽成长,就要付出努力适当地培养。那么作为培养者的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种子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证明此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能力。

一、注重比较模仿,坚持“讲―读―写”的教学模式

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其大多表现出容易充满信心,也很容易无精打采,具有情绪波动大的心理特点。除此之外,因为小学的作文大多应用情景教学,着重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再向抽象思维发展,所以,小学作文教学大多运用比较模仿这一教学方法。而初中的作文教学则注重观察与描述,培养与提高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生动地描绘事物。鉴于此,教师可以结合“读写结合”的特点,首先让学生进行仿写,因为仿写是难度最低的,学生也乐意接受,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较好地衔接不同阶段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阅读原文,体会原文的美,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仿写,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把握相关的表达技巧,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对于语句,能够就句子的结构开始仿写,也能够模仿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对于语段,可仿写其段落结构,表达方式等。例如《背影》一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结构上,句式严谨连贯,语言运用也非常优美流畅,所以,让学生多次领略文章的内容,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写一篇相关的习作。文中形象地描绘了父亲送别儿子的经过,运用了“攀”“缩”“微倾”等动词,教师要让学生仔细领悟这些动词的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然后仿写一段话,尝试描绘自己所熟悉的某个场景。

二、注重创新写作,坚持“讲―读―想象”的教学模式

在历经小学的启蒙之后,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相应得到提高,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进而明确主题、加深理解,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对文章局部内容进行续写、扩写、改写、创新写作。

基于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古诗文,让学生进行扩写练习,这样能够让原先某些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形象直观,除此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立体的知识多维认知,内容也因此变得更加有趣。如学习《伤仲永》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续写仲永从神童变成普通人之后,猜想人们态度的变化以及主人公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知识点的了解,还能从某种程度上降低学生一直以来对文言诗词乏味枯燥的抵触,使得学生不再抗拒古诗文,培养一定的人文情愫,这些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写作能力。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创意写作

在培养学生充分理解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结构思路、写作方法、写作主题等方面,“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要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懂得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便于学生培养其从低层次渐渐转变成高层次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运用鉴赏课文词、句、篇后让学生写读后感、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等形式进行培养。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适时提醒学生可以应用不同形式,如仿写、改写、续写课文,或把多篇课文聚集于一篇文章等形式进行写作。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恰恰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觉得具有新鲜感。在此教学阶段,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不可以被原文束缚、重复原文或违反原文,务必是基于通读全文的前提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作,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合理的创意写作,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会品味文章,在文章中思考的阅读习惯。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的话,教师要求学生以文章的内容为基点,让学生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并将这句话作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又如学习《少年爱因斯坦》一文后,可以联系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将课文的空白填补,如爱因斯坦荒诞怪异的想法不被老师、同学接受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此时爱因斯坦内心世界是怎样?除此之外,中学语文课文中有相关的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文学性地描绘插图,这样可以锻炼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并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灵活运用。

四、结题

总而言之,“读”与“写”是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不可或缺两个核心元素,并且“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培养者,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行为习惯,必须将“读”与“写”两者相互结合,使课堂内涵更加丰富,使教学更具生命力,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博锋;王兴莉;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点评互动”的学习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2]李畅;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2)

[3]陆新全;“读写结合”与“读写融合”――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现代教学;2008(03)

名著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写论文的思路及方法

第一步,概括。即对所选文献的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及研究结论先进行概括。

第二步,分析评价这些文献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影响、优点与不足。

第三步,整合回顾,提出改进的方向与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

总结

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一般200-300字为宜。

参考文献

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

参考文献应是文中引用过的,应该也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且能反映主题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文献综述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3.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

4.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

5.文献综述的结语部分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6.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出问题(是什么?)包括对问题的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或意义的解释。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概括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现状、利弊、指明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本文论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策与建议等。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一)研究思路:

1、以文献研究法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对党员的评价。

2、通过开展党员贯彻落实学校“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示范性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新一轮教学思想大解放活动。

3、通过访问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了解和征求意见,研究党支部的学校思想大解放中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步骤:

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a、筹建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小组,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b、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2、申报与立项阶段

a、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立项;

b、修改开题报告,确定细化研究内容与方向,召开开题会;

3、实施阶段

三、开题报告研究方法有哪些?

在研究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了,所以这里整理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研究论文

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陈四、陈泥鳅……这些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并无多少光明可言,但,他们都在各自微贱庸常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了一种美的境界。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充溢着一种生命的欢愉。以往的评论中,常把汪曾祺的这种描写称之为“风俗画”,但是汪曾祺的创作目的却绝不仅仅在“风俗画”。其深刻的主题意蕴是向人们揭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其包含着的生命意识。他所关注的根本就不是社会现实问题,而是超然于现实功利之上的人性、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他的小说回避或者起码是淡化了故乡生活中的不幸和悲苦,以此表明他对另一种生活的拒斥。如果说故乡生活中的欢乐是真实的,那么主要就在于,作家本人的故乡生活是欢乐的,而不能表明故乡的乡民的生活是欢乐的。有了对作家的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容易明白,为什么故乡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被他有意回避或淡化了。比如陈小手被枪杀(《故里三陈·陈小手》)、八千岁被敲榨(《八千岁》)、侉奶奶的死后被劫(《故里杂记·榆树》),他都四两拔千斤地一扫而过,而且这种对悲剧事件的举重若轻,已经成为一种获得普遍激赏的汪记艺术特色。 无论对王蒙本人还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春之声》都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艺术表现上,《春之声》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作者和王一生(棋王)在知青下乡途中火车里的对话很有意思。王一生是个地道的棋迷,对其他事物不甚感兴趣,但对吃却有些爱好,于是作者给他讲自己饿独自的故事,和书里关于吃的故事,王一生认为故事里的吃并不认同,认为吃是为了添饱肚子,“何以解忧,惟有下棋”。 这是棋王对吃的态度,一个他除下棋外比较赶兴趣的话题的态度,可见物欲在其生命中的地位之轻。 后来棋王对作者讲述了自己学棋的一段经历,则把《棋王》里所要表达的棋盘即人生表露无疑: “我(棋王)问他天下大势。老头儿说,棋就是这么几个子儿,棋盘就是这么大,无非是道同势不同,可这子儿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这每天的大字报,张张都新鲜,虽看出点道儿,可不能究底。子儿不全摆上,这棋就没法儿下。”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 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钟阿城,出生于1949 年清明节。十二三岁时就已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学名著。中学未读完,"文化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为到草原写生,转往内蒙,而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在云南时, 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越过"代沟"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编辑部破格录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1979 年后,阿城曾协助父亲钟惦裴先生撰写《电影美学》。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美学》到中国的《易经》、儒学、道家、禅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 阿城在与父亲的切磋研讨、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为其此后创作风格的形成进一步奠定基础。 巴金好写梦。我粗粗统计了一下,光《随想录》的前两集中,写到梦的就有30多处。《十年一梦》中就有3篇是以梦为题的。十年浩劫,十亿人民都在做着一场恶梦。恶梦是可怕的,也是容易被人遗忘的。大梦初醒后不久,巴金说:"有人反复地在我们耳边说:'忘记,忘记!'为什么不吸取过去的教训?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健忘亏'?……""过去的事我偏偏记得很牢。""要是我不把这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一个总结,从彻底解剖自己开始,弄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有一天说不定情况一变,我又会中了催眠术无缘无故地变成另外一个人,这太可怕了!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正是怀着这种自觉的忏悔意识、深沉的忧患情感和无情的批判精神,巴金把自己放到了历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们许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对过去的恶梦一笔一笔地加以清算。他以个人的灵魂沉思民族的灵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经验教训。《十年一梦》就是这种剖析的结晶。整部书没有剑拔弩张式的议论,没有警句和格言。警句和格言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巴金是老人,而且是一位"最后一次""向读者献上'真话的书'"的老人,他用平静的语言探索着平凡的真理。对于这样的老人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因为最平静的语言里往往包含着最深刻的东西,静悄悄而来的思想常常是觉醒的先驱。老人是一部书。巴金的《十年一梦》更是一部值得我们后人时时翻阅、时时记起的大写的书。 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第二个层面,是由这种人生态度所构成的观察世界和人生的基点和境界,并由此形成的叙述风格。作品在关与隐身衣"故事的讲述中,温婉而简约地刻画出"世态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巴金把自己放到了历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们许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对过去的恶梦一笔一笔地加以清算。他以个人的灵魂沉思民族的灵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经验教训。而杨绛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笔记,以闲谈的态度记录风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从寻常小事中挖掘深奥的道理。他曾这样评述自己理想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他的大多数散文都有这样的特点。《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的诸多掌故的介绍。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旧物,叙述者的情感便在对于旧物的描述中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借助一棵被伐倒的枫树,寄托诗人所体验到的人生的创伤和痛苦,具有咏物诗的传统表现方式。但是诗的情感,与作为情感、经验的寄托和构形物的枫树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喻性质的关系,而能够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投射中,带领读者进入一种复杂的情境之中。牛汉的这首诗写在“文革”期间被遣送到云梦泽“劳动赎罪”的时候。诗人以大自然的事象,作为诗的取材对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作品被牛汉称为“情境诗”。这首诗写的是枫树,是这棵高大的枫树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庄所产生的反应。诗自始至终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陈述。全诗一再渲染枫树的浓郁芬芳,但这种芬芳能被强烈感受到,却是由于它的被伐倒。这种矛盾情境,构成了诗的悲伤、阴冷的基调。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情绪。但诗人却赋予诗的悲剧性以交织着感伤情绪的崇高感。 麦地与诗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诗。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诗一样,它的抒情色彩也是显在的。《麦地与诗人》很容易让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麦地》(1985)。在海子笔下,“麦地”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性的场所,而是诗歌的一个基本意象。这种处理和海子本人的农业背景深刻相关,“海子是农民的儿子,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西川:《死亡后记》)。诗人不是吟咏山水风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关注人类命运、以诗和思揭示人生秘密的哲人。诗歌在他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体现生命意识和本质的生命载体。麦子是诗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细微的神经细胞,贫瘠的土地和生动富有的激情构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扩张力,这种丰盛的精神财富最终要归还土地。但是,诗人意识到个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样的渺小和无能,由此引发了痛苦:“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作为诗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尘世,海子是痛苦的。我们选编的这首《麦地与诗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挣扎的一面。诗中表现了诗人感到诗性价值崩溃之后的孤独和困境。“麦地”赋予了海子诗歌的创造情感和想象,“麦地”又是诗人“一无所有”和“两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诗人离不开诗,只能看着诗使自己痛苦,在这首诗中,诗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诗中痛苦地体现出来。诗人站在一个虚幻的“你”面前,实际上是诗人面对着世俗中的一个自我,以“你”来引起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诗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诗人难以告人的痛苦已达到只有“你”看见而自己却不能发现的地步。“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这表面是对“一无所有”、“两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实是对自己的疑问一个毫无说服力的辩解。诗人主观上虽希望不要“一无所有”,但现实却是“两手空空”,诗中充满了一个饱受挫折、处于困窘之境受伤诗人的无奈、消极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现世,诗人根本“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在一个世俗的社会里,他只有背负着无能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对着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质问”,接受着宿命式的审判:诗人是一个没用的东西。在这里,诗人的愤慨情绪是明显的,而内在的悲观情绪也可见一斑。。 诗的前一段是“询问”,询问句式和“你”在海子诗歌里经常出现,也形成海子诗歌的一个特色,这种既描绘理想又蕴涵着意义追寻的句式往往能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力。“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转瞬,美丽的自然画面在我们面前消失,诗人的矛盾与痛苦出现,中国农村是贫穷的,一片麦子对诗人来说不是安慰、童话,而是对良心的追问和考验。诗人的愿望和善良改变不了现实,他是一无所有的。诗人听到大地在黄金外衣下的颤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仿佛一个人独自承担着与生俱来非他莫属的与神灵的对语:“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诗人拥有的只是他的诗歌,但是诗歌在现实中又有什么意义?诗人不仅是在拷问自己,其实诗人也在拷问世人:“诗歌,真的已经一文不名了?一无是处了?” 诗人对“麦地、阳光”隐喻的生命意义所在无法解答、无法回报,此时他对生活已有绝望。麦子、阳光、黑土经常在海子的诗里的反复出现,不难理解,海子来自农村,对土地、粮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只关心粮食。”这其中,海子对今天已绝望,一切从明天开始。 海子除了对麦地诗情做出超凡痛苦的体验,还能够用迷人的苦恋对大地施以一种语言的“魔法”,海子的诗歌语言直白、干练,有恣意而为的势态,不讲究文字上的规范,也不讲究诗歌中通过换行、排列所带来的视觉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谓“文学趣味”、“文字游戏”和海子那如同灵魂深处直接喷薄出来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麦地与诗人》中写到“雪和太阳的光芒在麦地上跑着”,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四季交替的麦地,雪、阳光都是自然给予人类美好的馈赠,雪和阳光交替过后,阳光变的越来越强烈,海子的思绪也越来越激烈,海子站在阳光下的麦地里,暖风、黑土地、麦浪、光芒,就像他所热爱的“瘦哥哥”梵高在麦地里作画,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样的是浓烈、热情,一样地对生命热爱,一样地对生命终极所在无法解答,最后都自杀身亡。 在海子的作品中还有一首与春天有关的抒情诗让人无法忽视,人们阅读它、分析它、评论它,想要透过支离的语言与倾诉文字寻找所谓的答案。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我想,那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们能看到的诗人生命中最后的一首诗。他使用了一些意象如,“春天”、“十个海子”、“光明的景色”、“跳舞,唱歌”等外化或戏剧化的情境,表现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反映除了诗人对与现实的绝望

买一本,昆虫记和童年!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 朝花夕拾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体分析《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猫·狗·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重要篇目《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写于1926年10月12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书也已选入苏教版九下“名著推荐与阅读”,也被选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导读”,其中小引,《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读本。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

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一寒假2月9日至19日语文作业,me,too

论文研究思路怎么写

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出问题(是什么?)包括对问题的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或意义的解释。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概括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现状、利弊、指明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本文论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策与建议等。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一)研究思路:

1、以文献研究法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对党员的评价。

2、通过开展党员贯彻落实学校“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示范性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新一轮教学思想大解放活动。

3、通过访问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了解和征求意见,研究党支部的学校思想大解放中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步骤:

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a、筹建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小组,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b、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2、申报与立项阶段

a、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立项;

b、修改开题报告,确定细化研究内容与方向,召开开题会;

3、实施阶段

三、开题报告研究方法有哪些?

在研究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了,所以这里整理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1.2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1.3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3.1.4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3.1.5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3.1.6 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 索引序列
  • 名著导读论文研究思路怎么写
  • 名著导读课题研究论文
  • 名著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研究论文
  • 论文研究思路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