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5

丹丹5678
首页 > 期刊论文 >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2014兔兔

已采纳

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陈四、陈泥鳅……这些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并无多少光明可言,但,他们都在各自微贱庸常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了一种美的境界。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充溢着一种生命的欢愉。以往的评论中,常把汪曾祺的这种描写称之为“风俗画”,但是汪曾祺的创作目的却绝不仅仅在“风俗画”。其深刻的主题意蕴是向人们揭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其包含着的生命意识。他所关注的根本就不是社会现实问题,而是超然于现实功利之上的人性、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他的小说回避或者起码是淡化了故乡生活中的不幸和悲苦,以此表明他对另一种生活的拒斥。如果说故乡生活中的欢乐是真实的,那么主要就在于,作家本人的故乡生活是欢乐的,而不能表明故乡的乡民的生活是欢乐的。有了对作家的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容易明白,为什么故乡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被他有意回避或淡化了。比如陈小手被枪杀(《故里三陈·陈小手》)、八千岁被敲榨(《八千岁》)、侉奶奶的死后被劫(《故里杂记·榆树》),他都四两拔千斤地一扫而过,而且这种对悲剧事件的举重若轻,已经成为一种获得普遍激赏的汪记艺术特色。 无论对王蒙本人还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春之声》都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艺术表现上,《春之声》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作者和王一生(棋王)在知青下乡途中火车里的对话很有意思。王一生是个地道的棋迷,对其他事物不甚感兴趣,但对吃却有些爱好,于是作者给他讲自己饿独自的故事,和书里关于吃的故事,王一生认为故事里的吃并不认同,认为吃是为了添饱肚子,“何以解忧,惟有下棋”。 这是棋王对吃的态度,一个他除下棋外比较赶兴趣的话题的态度,可见物欲在其生命中的地位之轻。 后来棋王对作者讲述了自己学棋的一段经历,则把《棋王》里所要表达的棋盘即人生表露无疑: “我(棋王)问他天下大势。老头儿说,棋就是这么几个子儿,棋盘就是这么大,无非是道同势不同,可这子儿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这每天的大字报,张张都新鲜,虽看出点道儿,可不能究底。子儿不全摆上,这棋就没法儿下。”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 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钟阿城,出生于1949 年清明节。十二三岁时就已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学名著。中学未读完,"文化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为到草原写生,转往内蒙,而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在云南时, 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越过"代沟"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编辑部破格录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1979 年后,阿城曾协助父亲钟惦裴先生撰写《电影美学》。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美学》到中国的《易经》、儒学、道家、禅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 阿城在与父亲的切磋研讨、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为其此后创作风格的形成进一步奠定基础。 巴金好写梦。我粗粗统计了一下,光《随想录》的前两集中,写到梦的就有30多处。《十年一梦》中就有3篇是以梦为题的。十年浩劫,十亿人民都在做着一场恶梦。恶梦是可怕的,也是容易被人遗忘的。大梦初醒后不久,巴金说:"有人反复地在我们耳边说:'忘记,忘记!'为什么不吸取过去的教训?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健忘亏'?……""过去的事我偏偏记得很牢。""要是我不把这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一个总结,从彻底解剖自己开始,弄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有一天说不定情况一变,我又会中了催眠术无缘无故地变成另外一个人,这太可怕了!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正是怀着这种自觉的忏悔意识、深沉的忧患情感和无情的批判精神,巴金把自己放到了历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们许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对过去的恶梦一笔一笔地加以清算。他以个人的灵魂沉思民族的灵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经验教训。《十年一梦》就是这种剖析的结晶。整部书没有剑拔弩张式的议论,没有警句和格言。警句和格言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巴金是老人,而且是一位"最后一次""向读者献上'真话的书'"的老人,他用平静的语言探索着平凡的真理。对于这样的老人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因为最平静的语言里往往包含着最深刻的东西,静悄悄而来的思想常常是觉醒的先驱。老人是一部书。巴金的《十年一梦》更是一部值得我们后人时时翻阅、时时记起的大写的书。 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第二个层面,是由这种人生态度所构成的观察世界和人生的基点和境界,并由此形成的叙述风格。作品在关与隐身衣"故事的讲述中,温婉而简约地刻画出"世态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巴金把自己放到了历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们许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对过去的恶梦一笔一笔地加以清算。他以个人的灵魂沉思民族的灵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经验教训。而杨绛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笔记,以闲谈的态度记录风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从寻常小事中挖掘深奥的道理。他曾这样评述自己理想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他的大多数散文都有这样的特点。《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的诸多掌故的介绍。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旧物,叙述者的情感便在对于旧物的描述中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借助一棵被伐倒的枫树,寄托诗人所体验到的人生的创伤和痛苦,具有咏物诗的传统表现方式。但是诗的情感,与作为情感、经验的寄托和构形物的枫树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喻性质的关系,而能够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投射中,带领读者进入一种复杂的情境之中。牛汉的这首诗写在“文革”期间被遣送到云梦泽“劳动赎罪”的时候。诗人以大自然的事象,作为诗的取材对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作品被牛汉称为“情境诗”。这首诗写的是枫树,是这棵高大的枫树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庄所产生的反应。诗自始至终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陈述。全诗一再渲染枫树的浓郁芬芳,但这种芬芳能被强烈感受到,却是由于它的被伐倒。这种矛盾情境,构成了诗的悲伤、阴冷的基调。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情绪。但诗人却赋予诗的悲剧性以交织着感伤情绪的崇高感。 麦地与诗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诗。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诗一样,它的抒情色彩也是显在的。《麦地与诗人》很容易让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麦地》(1985)。在海子笔下,“麦地”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性的场所,而是诗歌的一个基本意象。这种处理和海子本人的农业背景深刻相关,“海子是农民的儿子,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西川:《死亡后记》)。诗人不是吟咏山水风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关注人类命运、以诗和思揭示人生秘密的哲人。诗歌在他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体现生命意识和本质的生命载体。麦子是诗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细微的神经细胞,贫瘠的土地和生动富有的激情构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扩张力,这种丰盛的精神财富最终要归还土地。但是,诗人意识到个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样的渺小和无能,由此引发了痛苦:“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作为诗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尘世,海子是痛苦的。我们选编的这首《麦地与诗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挣扎的一面。诗中表现了诗人感到诗性价值崩溃之后的孤独和困境。“麦地”赋予了海子诗歌的创造情感和想象,“麦地”又是诗人“一无所有”和“两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诗人离不开诗,只能看着诗使自己痛苦,在这首诗中,诗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诗中痛苦地体现出来。诗人站在一个虚幻的“你”面前,实际上是诗人面对着世俗中的一个自我,以“你”来引起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诗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诗人难以告人的痛苦已达到只有“你”看见而自己却不能发现的地步。“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这表面是对“一无所有”、“两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实是对自己的疑问一个毫无说服力的辩解。诗人主观上虽希望不要“一无所有”,但现实却是“两手空空”,诗中充满了一个饱受挫折、处于困窘之境受伤诗人的无奈、消极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现世,诗人根本“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在一个世俗的社会里,他只有背负着无能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对着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质问”,接受着宿命式的审判:诗人是一个没用的东西。在这里,诗人的愤慨情绪是明显的,而内在的悲观情绪也可见一斑。。 诗的前一段是“询问”,询问句式和“你”在海子诗歌里经常出现,也形成海子诗歌的一个特色,这种既描绘理想又蕴涵着意义追寻的句式往往能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力。“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转瞬,美丽的自然画面在我们面前消失,诗人的矛盾与痛苦出现,中国农村是贫穷的,一片麦子对诗人来说不是安慰、童话,而是对良心的追问和考验。诗人的愿望和善良改变不了现实,他是一无所有的。诗人听到大地在黄金外衣下的颤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仿佛一个人独自承担着与生俱来非他莫属的与神灵的对语:“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诗人拥有的只是他的诗歌,但是诗歌在现实中又有什么意义?诗人不仅是在拷问自己,其实诗人也在拷问世人:“诗歌,真的已经一文不名了?一无是处了?” 诗人对“麦地、阳光”隐喻的生命意义所在无法解答、无法回报,此时他对生活已有绝望。麦子、阳光、黑土经常在海子的诗里的反复出现,不难理解,海子来自农村,对土地、粮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只关心粮食。”这其中,海子对今天已绝望,一切从明天开始。 海子除了对麦地诗情做出超凡痛苦的体验,还能够用迷人的苦恋对大地施以一种语言的“魔法”,海子的诗歌语言直白、干练,有恣意而为的势态,不讲究文字上的规范,也不讲究诗歌中通过换行、排列所带来的视觉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谓“文学趣味”、“文字游戏”和海子那如同灵魂深处直接喷薄出来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麦地与诗人》中写到“雪和太阳的光芒在麦地上跑着”,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四季交替的麦地,雪、阳光都是自然给予人类美好的馈赠,雪和阳光交替过后,阳光变的越来越强烈,海子的思绪也越来越激烈,海子站在阳光下的麦地里,暖风、黑土地、麦浪、光芒,就像他所热爱的“瘦哥哥”梵高在麦地里作画,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样的是浓烈、热情,一样地对生命热爱,一样地对生命终极所在无法解答,最后都自杀身亡。 在海子的作品中还有一首与春天有关的抒情诗让人无法忽视,人们阅读它、分析它、评论它,想要透过支离的语言与倾诉文字寻找所谓的答案。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我想,那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们能看到的诗人生命中最后的一首诗。他使用了一些意象如,“春天”、“十个海子”、“光明的景色”、“跳舞,唱歌”等外化或戏剧化的情境,表现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反映除了诗人对与现实的绝望

148 评论

小倩TINA

买一本,昆虫记和童年!

294 评论

夏沫儿6652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 朝花夕拾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体分析《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猫·狗·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重要篇目《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写于1926年10月12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书也已选入苏教版九下“名著推荐与阅读”,也被选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导读”,其中小引,《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读本。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

261 评论

PolarBella

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一寒假2月9日至19日语文作业,me,too

323 评论

相关问答

  • 外国教育名著导读论文范文

    《水浒传》【作 者】:元末明初 施耐庵【主要情节】: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写作特色】: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肖像。【点 评】:它

    宇宙梧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初中语文阅读指导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研讨论文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

    Scorpio&Arie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初中名著导读毕业论文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

    爱做美梦的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题目

    楼主你听我说,论文分两种,一种是偏原创性,一种是整理现有的观点结论。你现在的情况写第二种吧,你可以选定一个作者或者一部作品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就你现在的具

    土豆豆的焦糖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著名文章阅读

    《金色花》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

    素食更好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