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哈工大毕业论文中期

哈工大毕业论文中期

发布时间:

哈工大毕业论文中期

论文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写论文前有开题报告,写论文中期有中期检查报告。看看如何写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报告。写中期报告的时候,我们的论文差不多完成了一半。中期报告的目的其实是总结我们现阶段的论文写作情况,写完了哪些部分,内容是什么,写作过程中有没有问过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写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写中期报告的时候,可以把全文的框架和思路写进去,这样可以让文章完整,保证写的内容不会太少。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办法挑选和写中期报告。要按照全文的逻辑结构来写,要环环相扣,有理有据,能够流利回答老师的问题。一般来说,中期报告应包括已完成章节、未完成章节、未完成章节主体框架、写作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剩余章节的时间表和导师的意见。中期报告可以在后期修改,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些内容不是很好,我们不用担心,只要向老师解释,或者可以做一点修改。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的写法如下:

在这份报告中,需要写下一些已经完成的任务。简单地说,需要报告论文的完成情况。除此之外,在中期报告中,还应该具体说明为什么选择目前的研究课题,并详细分析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现在想到的一些解决方案。

中期报告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总结写论文期间的收获,以及目前整篇论文的完成程度。可以列举一些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论文中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也可以在期中报告中列出来,咨询导师解决。

毕业论文中期报告范文

一、目前已完成任务

1、搜集整理了中外文文献资料,经过思考,对论文命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2、经过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确定了论文题目。

3、通过研究各项资料以及与指导教师的探讨,列出了论文的大致提纲。经过论文指导教师改正和指点之后,大致确定了论文的基本思路。

4、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对论文命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成了论文初稿的撰写。

二、尚须完成的任务

1、外文文献资料不够充实,还需要查找一定的外文文献资料。

2、论文思路不够严谨清晰,需要进一步调整。

3、初稿还没彻底修改正确,需要进一步完善。

4、在修改初稿的基础上,完成第二、三稿,并尽快完成终稿。

三、存在的问题

1、提纲有些凌乱,有些地方条理不够清晰。

2、有关该研究的外文资料比较少,较难找,图书馆内相关文献少。

3、用词不当,出现语法错误。

4、论文要求格式较复杂,格式出现错误。

四、拟采取的措施

1、结合指导教师意见,通过与同学进行讨论,然后调整结构。

2、继续查阅外文文献等相关资料,完善论文资料。

3、找出错词、有语法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改。

4、找出格式错误,进行修改。

开题报告后几个月以检查论文写作进度,一般来说,都是瞎应付

是指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在毕业论文进行到一半时笔录或口述的一份用于检查完成结果的书面考核。

中期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前期工作简述。

2、 已解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 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 后期工作安排。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主体部分

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①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②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③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哈工大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是指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在毕业论文进行到一半时笔录或口述的一份用于检查完成结果的书面考核。

中期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前期工作简述。

2、 已解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 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 后期工作安排。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主体部分

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①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②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③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写在论文写到一半时,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期中检查报告,这是一份用来检查学生论文完成情况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你需要写下一些你已经完成的任务。简单地说,你需要报告你论文的完成情况。

除此之外,在中期报告中,你还应该具体说明你为什么选择目前的研究课题,并详细分析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你现在想到的一些解决方案。中期报告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总结你在写论文期间的收获,以及目前整篇论文的完成程度。

举例子说明可以写的内容:

你可以列举一些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论文中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也可以在期中报告中列出来,咨询导师解决。

期中报告存在的意义是让指导老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论文进度,也是为了让导师能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论文指导工作,让那些在论文写作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更加专心。

论文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写论文前有开题报告,写论文中期有中期检查报告。看看如何写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报告。写中期报告的时候,我们的论文差不多完成了一半。中期报告的目的其实是总结我们现阶段的论文写作情况,写完了哪些部分,内容是什么,写作过程中有没有问过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写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写中期报告的时候,可以把全文的框架和思路写进去,这样可以让文章完整,保证写的内容不会太少。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办法挑选和写中期报告。要按照全文的逻辑结构来写,要环环相扣,有理有据,能够流利回答老师的问题。一般来说,中期报告应包括已完成章节、未完成章节、未完成章节主体框架、写作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剩余章节的时间表和导师的意见。中期报告可以在后期修改,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些内容不是很好,我们不用担心,只要向老师解释,或者可以做一点修改。

把自己论文的完成程度,主要的标题写清楚就可以了

哈工大硕士毕业论文延期

20%左右。对于很多工科类专业而言,延期毕业的比例要更高一点,能够达到20%左右,这是学科的难度特点造成的,并不是普遍情况。

百分之10。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官方资料显示,截止2023年,硕士延毕率在百分之10,概率非常小,大部分都能够正常毕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由于毕业论文出了问题才会出现延毕。延毕是指的是延期毕业的意思。

1、到报考的学校官网去查看相关信息,看学校对这块具体是怎么要求的,每个学校的政策都不一样。有的或许可以申请保留学籍,也有的可以提交延迟毕业证明等。

但也不要把希望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也要动起来,可以去学校教务处去问,一个一个问过去总能找到具体负责这个事情的人。

扩展资料:

其实,大学生延迟毕业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节奏,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我们应该很平和地去看待这件事,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

有的学生就是想多修一点学分,他必然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应该为他们留更多空间。还有一些去做交换生的学生,也要有更多时间去完成在本校的学习。只要是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

近期,多所高校官宣延长专硕学制引人关注。一直以来,专硕学制2至2.5年、学硕学制3年,已成惯例,对于专硕的学制变化,有学生表示“喜忧参半”。“喜”的是延长学制带来了找工作的一年缓冲期;忧的则是这多出来的一年同样带来了学费与就业的双重压力。有专家指出,专硕学制的延长有现实必要性。澎湃新闻梳理发现,多所高校在其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将对该校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专业作出学制拟调整的公告。四川外国语大学7月13日在其研究生院官网发布公告称,从2023级开始,该校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调整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至3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近期,多所高校官宣延长专硕学制引人关注。一直以来,专硕学制2至2.5年、学硕学制3年,已成惯例,对于专硕的学制变化,有学生表示“喜忧参半”。

“喜”的是延长学制带来了找工作的一年缓冲期;忧的则是这多出来的一年同样带来了学费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9月18日,澎湃新闻()采访了多位正在备考学生以及教育专家。

有专家指出,专硕学制的延长有现实必要性。在延长学制的同时,还应探索与学术硕士不同的培养模式,提高专硕的培养质量。在扩大专硕培养规模的同时,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实效。

如何提高专硕教育质量?专家认为,应该推进破除“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其次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论证,才能形成本校的培养特色,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

每年的6月至8月,是各大高校集中发布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时期。澎湃新闻梳理发现,多所高校在其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将对该校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专业作出学制拟调整的公告。

8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发布《南京师范大学关于部分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学制拟调整的公告》称,南京师范大学拟将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等专业的学制由之前的2年更改为3年。

澎湃新闻注意到,继南京师范大学调整部分专硕专业学制之后,8月17日,福建集美大学在其官网发布该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拟招生专业信息称,除学科教学(语文)外的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领域、全日制机械专硕、全日制交通运输专硕的培养学制更改为3年,全日制会计专硕培养学制更改为2.5年。

四川外国语大学7月13日在其研究生院官网发布公告称,从2023级开始,该校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调整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关于专硕学费标准,四川外国语大学在该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如金融、国际商务、审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专业学费为1.3万/年;法律为1.1万/年;教育、社会工作1万/年。

西北师范大学6月23日发布研究生招生指南,其中明确指出,全部专业学制为3年。陕西理工大学也在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指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除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2年,其余学科学制均为3年(最长学制原则不超过4年)。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过去几年,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开始对专硕学制的调整。

2021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2022年哈工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须知》称:“我校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至3年,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学科的基本学习年限。将基本学习年限由2年调整为3年的学科,在过渡阶段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至2年毕业,良好者可申请提前至2.5年毕业,具体标准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河海大学于2021年将金融、新闻与传播、应用与统计、会计等专业学制调整为3年。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也作出了相应调整。

学制延长让考生“喜忧参半”

专硕学制的延长,让不少正在备考的考生“喜忧参半”。

萧云(化名)是一名四川某二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为了弥补高考滑档的遗憾,加上对现学专业不感兴趣,她正在备战年底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并且将目标锁定为上海某985高校三年制的文科专硕。

萧云称,择校时知道其他学校有两年制专硕,但出于名校情结,还是坚持报考了这里三年制的专硕。

虽然会担心三年专硕要多负担一年上万的学费和生活费,找工作时年龄也比较大,但萧云依然觉得三年的专硕会比较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与萧云对三年制专硕早有预期不同,薛文(化名)面对目标院校专硕突然延长学制有些措手不及。

薛文坦言,自己当初选择这个学校不仅仅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和学术水平,两年的学制也很有诱惑力。薛文本科就读于一所内地二本的新闻专业,因为向往一线城市的媒体资源,她今年将目标锁定在浙江省某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硕。

此前,这所学校的专硕一直是两年学制,今年该校发文改为了三年制,这让薛文感到有些无奈。

三年制的专硕意味着薛文要多交一年八千元的学费还有生活费,虽然有奖学金和助学金等补助,但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她说,如果能够早一年毕业,就可以早一年赚钱,也会缓解自己的年龄焦虑。除了经济和年龄上的考量,薛文更担心的其实是学术要求,“如果改成和学硕一致的三年制,那是不是意味着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也要向学硕看齐,论文要求会更严格?”

不过,薛文依然对三年专硕充满期待,她说多出来的一年意味着她可以不用那么匆忙。她原本打算两年专硕以就业为导向,目的性很强。现在她有更多的时间去喜欢的媒体实习,也可以在学术上进行探索。

专业硕士教育如何确保高质量?

澎湃新闻注意到,围绕专硕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二年制的培养质量能不能令人满意。济南大学教授李金屏在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时表示,多年的实践发现,二年制专硕的培养质量不能令人满意。部分导师不愿意指导二年制专硕,怕给他们的项目无法在期限内完成。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定位不同,对师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都不同,需要专业硕士教育有不同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但是,从现实看,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是参照学术硕士培养方式培养专业硕士,专业硕士成为学术硕士的压缩版,于是出现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相比,只有名称不同、地位不同、学制不同的问题。

“在一些考研生心中,专硕是学硕的备胎,而不是不同的成才选择。用人单位也存在对学硕的评价高于专硕的倾向,不是从具体的岗位需求出发评价人才的能力。”熊丙奇称,在这种情况下,延长专业硕士的年限,就有某种现实必要性。但是,如果仅仅延长学制,而不探索与学术硕士不同的培养模式,那专硕的培养质量还是难以提高,扩大专硕培养规模,也很难起到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的实效。

如何让专业硕士教育确保高质量?熊丙奇认为,首先需要全社会推进破除“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只要“唯学历”评价体系继续存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都难以摆脱学历导向,以形成并坚持自身的培养定位。其次,要落实和扩大学生的办学自主权,对于本校的研究生培养规模,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这类教育事务,应该由学校的教授委员会负责,要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论证。这样才能形成本校的培养特色,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储朝晖告诉澎湃新闻,专硕学制的延长主要还是从教学质量上来决定的。此前专硕教育时间太短、学习内容有限,质量很难保障,导致专硕教育跟学硕教育质量差距较大。专硕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关键的是观念要改变。不能把专硕当成低于学硕的标准去设置。要让专硕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专硕的发展空间一定要结合实际去做研究。”

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至3年相关阅读:

研究生学姐直言,延期毕业不是博士的专利,很多硕士也面临延毕

今年的7月又将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聊到毕业季总是会有很多的话题被提及,例如恋爱、工作、毕设等等话题,所以每年这个阶段总是会引起很多学生的热议了。但对于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现在其实最看重的只有两件事情,一是自己能否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二是自己能否顺利的毕业,能否顺利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例如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同样也在忙碌这些事情,只不过其中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坚信“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研究生”,可是很多研究生学姐直言,延期毕业不是博士的专利,很多硕士也面临延毕。

可能所有的硕士研究生一听到延毕的消息时,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是博士研究生,完全不会想到其很有可能是硕士研究生,因为延毕可能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可能相对来说比较罕见,于是给很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造成一种认知差异,总是觉得硕士研究生一定能够如期顺利毕业,所以他们认为担心自己的毕业问题实则上是在浪费本来就不充足的时间,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的毕业问题。

可事实上或许与这些学生想的有着很大的出入,因为我自己身边已经听到了两位硕士研究生被延毕了,一个是因为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没有达到毕业的最基本的要求,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仅仅只有30000字,而且创新点以及框架都有很大的问题,在之前的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都被导师指出来并要求其回去之后认真改正,但她坚信“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研究生”,每次修改都是糊弄的态度,最后外审自然不可能通过,最终答辩也没有通过,结果就是延毕;还有一位硕士研究生是因为在读研期间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基本要求,学校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在一定等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三篇学术论文,可是她觉得这只是学校形式上的规定,到了快要毕业的时候,不管是学院还是导师一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没当回事,但真要毕业的时候,因为没有发表相对应的学术论文,直接被延毕了。

而这些例子相信在很多的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或许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这样的概率太低了,一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总觉得自己一定是那个幸运儿。但如果你真的在读研期间没有完成相关的规定,那么你一定会成为那个延毕的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在读的硕士研究生一定要认真规划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对自己的最低的要求就是一定要顺利如期的毕业,而不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句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研究生”上,只有你勤勤恳恳的完成所有的要求,你才能够在毕业的时候更加的顺利并间接地为你找工作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延毕在硕士研究生中也是存在的,并且每年都会有,不要单纯地认为延毕只是博士的事儿。希望所有的硕士研究生能够认真对待自己来之不易的读研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顺利的拿到硕士学位证和毕业证。

哈师大毕业论文中期考核

开题报告后几个月以检查论文写作进度,一般来说,都是瞎应付

中期检查就是老师们对于学生论文的一种汇报姓检查,他们是怕学生们到最后阶段完成不了论文或质量太差,所以在中期会有一个检查,主要就是看你的思路,主要内容,主要章节结构,完成的百分比,已完成内容,待完成内容,难点,参考资料,预期完成时间等等,有的还会增加检查小组的评分,包括你的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般是3-4人,在你汇报上述内容后他们会一人问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些建议,所以你在汇报的时候,汇报的内容一定要是自己懂得,自己明白的,不要写自己不太明白或是一些摘抄的理论。有些学校有中期检查,而且算是论文总评分的一部分,好像占30%左右。只要论文结构和内容框架没问题一般都能过,中期过不了好像就没有答辩资格,不过指导老师会更加关注你,帮你改,所以中期只是个见面会,让你感受一下答辩时的气氛,所以没什么坏处。 给个邮箱,给你些资料看看。 已经发给你一份我们学校的中期检查表,你还要做个PPT,演讲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不要照着PPT念,所以PPT上要简洁。PPT外观不需要太亮丽,主要看内容和结构。

论文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写论文前有开题报告,写论文中期有中期检查报告。看看如何写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报告。写中期报告的时候,我们的论文差不多完成了一半。中期报告的目的其实是总结我们现阶段的论文写作情况,写完了哪些部分,内容是什么,写作过程中有没有问过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写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写中期报告的时候,可以把全文的框架和思路写进去,这样可以让文章完整,保证写的内容不会太少。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办法挑选和写中期报告。要按照全文的逻辑结构来写,要环环相扣,有理有据,能够流利回答老师的问题。一般来说,中期报告应包括已完成章节、未完成章节、未完成章节主体框架、写作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剩余章节的时间表和导师的意见。中期报告可以在后期修改,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些内容不是很好,我们不用担心,只要向老师解释,或者可以做一点修改。

武永哈工大毕业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与木结构学科组博士生导师名单 沈世钊、张素梅、武振宇、祝恩淳、范 峰、武 岳、崔昌禹、王玉银、支旭东 樊承谋教授:木结构“末代皇帝” 时间:2008-7-9 9:40:03 阅读: 394 标签: 木结构 樊承谋 樊承谋,1926年2月出生于温州。毕业于瓯江小学(现广场路小学),194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土木系。1950年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完俄语之后,师从哈工大原苏联专家组组长卡冈教授从事木结构研究。 长期以来,樊承谋从事木结构及纤维混凝土的教学与科研,发表论文100多篇。曾任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建筑材料系主任等职。2000年该学院重新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任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标准化组织木结构技术委员会中国常驻代表、全国木材及复合材料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曾主编《木结构》等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主编国家标准《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02、主编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标准《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主编建筑工业行业产品标准《建筑用竹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等。出版的专着有《木结构工程》、《钢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现代木结构》、《木结构基本原理》等。樊承谋在木结构的教学、科研长期处于停顿状态的大环境下,始终坚持对木结构的关注和研究,被誉为我国木结构的“末代皇帝”。 樊承谋说樊家取得成功的秘诀来自认真读书、认真做事。(陈莉莉/摄) 樊家在温州市区八字桥一带曾算大户人家。清末,店员出身的先祖樊德臣,赚了几个钱之后发奋读书,考取生员。他勤俭节约,时常把布鞋夹在腋下走路,因此成了附近有名的“大脚”生意人。一个偶然机会,他发现了改建成内河小客轮的小南门一带将有繁荣的前景,就买下了附近的大片土地,做起房地产开发生意,成为富有人家。樊家重视教育,家族兴旺,培育了好几位名家。樊祖鼎是樊家第五房后人,是兰州大学著名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樊承武是我国著名音乐指挥家,他出自二房老二。他是1959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首演的指挥,蜚声音坛。樊承武的大哥樊承谋也是有名的教授,今天他成了我们的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樊承谋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哈工大木结构研究中心原主任 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樊)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金) “末代皇帝”的由来 金:国内木结构界的专家学者称您为我国木结构的“末代皇帝”,那可是当年宣统皇帝溥仪的地位啊!其意思是不是说您是中国木结构研究的最后权威,或者说是木结构研究和运用在您手中寿终正寝,从此结束呢? 樊:这是一种戏说。我在厦门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后来在哈工大师从卡冈教授从事的研究也是木结构,毕业后仍一直从事木结构研究。木结构是指建筑主要结构构件均采用实木锯材或工程木产品的建筑工程结构。我曾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主持编写我国《木结构》等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和国家标准《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02等,还出版《木结构工程》等木结构专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木结构能就地取材,较多地采用砖木结构。1958年大跃进时期,46%的工业厂房采用木屋盖。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结构用材采伐殆尽;国家又缺乏外汇,无力进口木材。我国木结构的应用和研究也就停了下来,我所长期从事的木结构成了“没落”的结构,他们就戏称我是我国木结构的“末代皇帝”。 金:上世纪80年代,木结构的应用和研究在国内停下来了,这是不是说木结构从建筑结构用材中消失了,使您也“失业”了呢? 樊:是的,我“失业”了,而且所有从事木结构的人都转行了,我当时也转到了纤维混凝土专业。1986年我60岁,从当时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的位置上退下来,由于学校的需要,到建材系做系主任,更多地做进行纤维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但是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木结构技术委员会(ISO TC/165)中国常驻代表,我每年参加ISO TC/165的年会。ISO TC/165第十三次会议就是由我主持在哈尔滨召开。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进口轻型木结构住宅,建设部下文,由我主编完成国家标准《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6-2002,列入了轻型木结构的内容,确保工程质量。至今轻型木结构住宅已建成数千幢。在我国停滞20来年的木结构终于复苏。为了恢复我国的木结构学科,虽然我早已年过古稀,但责无旁贷,不得不重操旧业,也可以说“末代皇帝”公然“复辟”。 金:不是说我国木结构用材砍伐得差不多了,连窗户也只得“以钢代木”,那么国外是如何运用木结构的? 樊:当中国的木结构停顿20来年时,正是国际上木结构发展最快的时期。国外已从实木结构发展到复合木材结构。木材加工从锯切发展到旋切或削片,使出材率提高20%以上,复合木材也逐步从整张的旋切板胶合的旋切板胶合木(LVL),发展到采用制作胶合板的下脚料的旋切板条胶合的平行木片胶合木(PSL),进而又发展到用速生阔叶材的杨木削片胶合成层叠木片胶合木(LSL)。 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砍伐一株,种植两株”的森林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科学采伐,所以北美、北欧90%的住宅采用轻型木结构。这才是真正的绿色环保的木结构。木材是可再生的资源,比起钢筋和混凝土来,每生产一吨木材,只需要453kw的电力,而生产一吨钢材需要3780kw,与之相反,木材的成长过程却能吸收C02,可见,木材的使用是“惟一真正天然的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木结构前景无量。 “末代皇帝”的起步 金:以此看来,木结构过去因为资源管理出了问题,使您成了“末代皇帝”,现在发达国家的做法很符合绿色环保,是很有研究前景的学科。您还记得当年是如何想到去研究木结构的? 樊:我1949年6月大学毕业,毅然从厦门回到刚刚解放的温州。然后即去上海向东北招聘团报名,8月份受聘来到了沈阳东北财经委员会基建处当技术员。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投身于重工业基地的建设,次年被派往哈工大学习。学完俄语之后,被分配到卡冈教授门下。你可知道,哈工大共有67名前苏联专家,其中仅3名博士、教授,并且卡冈教授是前苏联有名的木结构权威,莫斯科土建学院的名教授。我能得到他的指导虽属偶然,却是我今生的荣幸。 在卡冈教授的指导下,我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含水量对竹材理学性能的影响》的副博士论文。1958年导师将我的副博士论文带到苏联莫斯科土建学院,经该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还通知我到苏联参加答辩之后便可拿到副博士学位。由于当时两国关系的恶化,我未能成行。不过,我不管这些,仍把木结构研究作为自己的专业。我参加了中国第一部《木结构设计规范》文本的翻译,因我的俄语水平不错,最后由我定稿,质量甚佳,受到了建设部的表扬。1963年,我又参加了中国自行制定的《木结构设计规范》初稿的编写。 金:真是名师出高徒,您导师是权威,所以您的研究起点很高,这对于您的研究大有益处。那么您在温州读书时也是很优秀很出类拔萃的吗,还有当年的记忆吗? 樊: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小学生时就向《吹泡泡》刊物投稿,年底我的奖品是最多的,因为我的稿子刊出最多。我从小闲书看得比较多,对后来有好处。记得奶奶给我的零花钱常去买闲书,那时《一扣八折》旧小说丛书,我就有两个书橱。四五年级我开始读《三国演义》,这一辈子我把《三国演义》读了7遍,得益匪浅,十分喜欢。我的儿子出国深造,我没有给他别的东西,就是送他一本《三国演义》。 我在温州中学读初中时,就接受党的教育。温州城区地下党的冯增荣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介绍我读《社会发展史》等革命书籍。我参加了温州中学里的“五月读书会”。1947年暑假回温州时,我小学同班同学谷超豪(地下党员)特地到我家,讲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引导我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浙南上海支部也及时给我提供信息,我回到厦大后,率先发动学生举行罢课,厦大地下党组织因此派人关怀我的进步,提供《大众哲学》等书籍,让我学习,正因为这部书,我懂得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原理,树立了参加革命的信念。 我在中学读书时,特别喜欢英语,高中时我能把英语课本全部背下。林语堂先生中英皆精通,他曾将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记得一个暑假,父亲请了一个朋友教我学习英文,他叫我把英文的《浮生六记》背下来。我就关起门读呀背呀,效果甚好。开学了,我们班级同学用英文写作文,范崇照老师说惟有我的作文才是英文的构思。 “末代皇帝”的家族 金:你们樊家在温州是个出名人的家族,如樊祖鼎、您和您的弟弟樊承武等都很有名气,您觉得他们为何会取得成就,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樊:樊祖鼎是我的叔父辈,他的成就可大了。他是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曾任兰州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主任、外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甘肃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会长;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理事等职。 他着有《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分歧》、《论简练》等论文,译着有《卡列布•威廉斯》、《敦煌水部式》等,还在英语教材十分匮乏的年月里编写过《英语文选》、《英语泛读》《化学英语文选》等14种教科书,为兰州大学的外国语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樊承武是我的弟弟,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他是有音乐天赋的。不过,他喜欢音乐受我父亲影响比较大。父亲樊作虞新中国成立前在五马街开设温州大药房,曾为浙南游击纵队提供药品和无线电器材。建国后先在工商联,后到民主党派工作,成了国家机关干部。他年轻时喜欢广东音乐,我家不仅拥有二胡、琵琶、扬琴、风琴等乐器,并且父亲还经常邀请朋友到家里合奏,因而弟弟时常参与,耳濡目染。其实我也喜欢音乐,在厦门大学读书时,我还是厦大学生民乐团团长。1951年弟弟去参军,在朝鲜战场创作的歌曲获了三等军功奖。1954年他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参加了上海歌剧院的创建,并担任副院长。 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我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认真读书,而且做任何事情都认真。 金:其实不论是个人还是家族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如今您也到了耄耋之年,回顾您的人生有什么感悟吗? 樊:首先是树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是孜孜不倦地掌握知识;虽然机遇是第三位的,但非常重要,只有把握机遇才能成功。

朗读者开场白第五期

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

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

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

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画卷。

董卿华丽转身朗读者 :因为前20年的使命已经完成

央视春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20xx年一开春女主持董卿人气攀升。特别是《朗读者》舞台上,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如今,在“央视一姐”的头衔之外,她又被赋予了“才女”和“网红主持人”等新标签。

变化:当制作人独处的时间几乎没有

做了制作人后,董卿坦言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她有个习惯,手机从不带进卧室。可最近这个多年的习惯被打破了,她需要通过手机和很多人保持联系,独处的时间也几乎没有了。

20xx年3月,董卿第一次跟央视导演刘欣提起《朗读者》的节目创意,当时她就提出“高而不冷”的观点。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热度超出了董卿的预料。她预期的受众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让她没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读者》的主力观众。《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的两天内,自媒体上与之相关的超十万阅读量的文章已经数不过来。第一期节目嘉宾濮存昕读的《宗月大师》出自《老舍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在策划阶段,董卿请来很多人,同行白岩松、作家刘震云和导演陆川都在她的名单里,她当时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就说。那时候她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点睡早上8点起,总是睡不着:“我紧张。醒来一睁开眼就想节目的事,想着嘉宾、读本、故事、后期……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我还是害怕得跟导演说我上不了台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

“要么在台上主持,要么在台下为台上的主持做准备。”这是董卿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筹备《朗读者》一年里,台下的工作她通常是和团队一起完成的。此前她惟一的身份是主持人,台下的工作她都自己在家里完成。春晚直播前,她一个人待在书房,想象着全国观众就在她的面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她开始大声练习,“音量之大,估计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早于观众听到了我的串联词。”董卿说:“这些话在我嘴巴里滚了上百遍,上台才有那个底气。”

不录节目的时候,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董卿一定在办公室,让工作人员能找到她。选读本她要求所有导演必须在会议上大声朗读筛选出的文章,两分钟后在座的人可以随意打断,如果大部分人觉得听不下去,这篇文章就被淘汰。

董卿泪点很低。有一天晚上她翻开《朗读者》嘉宾斯琴高娃的读本,想到了作家张洁写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书,她花了半个小时翻看了书里的几个章节,“哎呀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哗啦的,整个人都不好了。”那天夜里她熬到四点才睡觉,第二天录制,九点她起床化妆,化妆师吓坏了,“脸没法看了,眼睛肿得睁不开了。”后来她跟同事说:“如果这个人物是想打动情点,但我丁点反应都没有,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演员赵文瑄只在电视上见过董卿,印象比较深的是董卿和刘谦搭档的魔术节目。录制当天,他第一次见董卿,他跟董卿聊大咪(他的猫)带给他的改变,“不知道怎么搞得,就哽咽了。”他说自己以前参加电视节目,也不是没有主持人想要让他谈伤感话题,但他总是刻意回避太过汹涌的感情流露,那天当董卿坐在他对面时,他打开了情感阀门。

有些观众奇怪的是,《朗读者》为何不打嘉宾朗读篇章的字幕。这也是董卿的提议,“当时有人提议在嘉宾朗读时打字幕,我严词拒绝。我说一定要把读本展现在屏幕上,用一种特殊的包装方式,让观众能一行行读下来,让他们变相阅读。”

转身:自认前20年使命已经完成

董卿1994年进入主持行业,当时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她被录取。两年后在父母的建议下,她通过考试,成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主持。1996年央视春晚在上海开设分会场,当时董卿负责场务工作,那是她和春晚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2002年董卿入央视,2004年倪萍退出春晚,最终央视选择了董卿出镜春晚。

这些年观众习惯了各种晚会上的董卿,她也习惯了这样的自己。20xx年是董卿到央视整十年,她觉得该是时候改变了。一年后她选择暂时离开,去美国南加州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回国后,开始《朗读者》的筹备。

“你为什么要做《朗读者》?你做主持人驾轻就熟,所谓的行业地位也摆在那了。”周围有人不理解,包括她一直以来最忠实的观众——她的父母。“我前20年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在这些综艺节目中,我用灿烂的笑容,得体的语言,甚至是美好的服饰唤起了大家的一些记忆,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感受。可那已经结束了。”董卿说,她知道是时候开始下一个阶段了:“再过10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个节目可以什么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台机器在院子里,放一本书在那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乐,安安静静地说文字里的故事。”

朗读者第5期以第一次为主题,那么你人生中难忘的第一次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第5期开场白台词。

朗读者第5期开场白台词

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

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

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

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画卷。

朗读者第5期观后感:

不少人形容《朗读者》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有些专家认为,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而这也正是节目火爆的文化密码。

形式上,《朗读者》每期设置一个主题,首先会分享一段人生故事,然后再朗读一篇文字。这些文字是嘉宾一段人生经历的投射,而不会显得是两张皮:故事是故事,朗读是朗读。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很巧妙的切入点,这也是《朗读者》的核心策划所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点评:“《朗读者》别具一格, 慢下来 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内容上,朗读者既有濮存昕、柳传志这样的名人,也有蒋励、成都鲜花谷夫妇这样的普通人,至于读什么,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鸣。执行总导演夏欢欢回忆说:“我们确定要请成都鲜花谷的夫妇,但让他们读什么呢?董卿听了他们的故事后,一下子就想到了朱生豪写给妻子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期节目播出后,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朗读被网友誉为最美丽的“遇见”之一,网友评价:“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懂什么朗读技巧,但是他们那蕴含着感情的声音却不停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荧屏上,《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激起了不少观众对诗词、书信、朗读等传统文化方式的热爱。这也呼应了董卿做《朗读者》的初衷:“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类的一种共鸣,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

《朗读者》在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享受人文艺术之美的同时,更满足了不少观众的审美需求。当下,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主流,大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精神食粮。从朗读的层面看,不是每一位朗读者都能展现出专业高水准,但真正打动人的,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情实感,与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濮存昕那句“记住帮助你的人,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回应了人们内心对善的需求;而《愿你慢慢长大》中,初为人母的张梓琳寄语孩子的“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所传达的,则是人们内心对安静平和的向往。“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下面为大家带来第九期朗读者开场白,欢迎欣赏。

第九期朗读者开场白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莫尔说,为了找寻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

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纽带。

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最让我们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

“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

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

第九期朗读者潘际銮的励志事迹

颠沛流离的少年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的铁路职工家庭。抗日战争前,家庭经济条件虽然清贫,但一家人和和睦睦,他像许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贪玩、淘气,但学习却是非常的认真和努力。从小就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潘际銮,小学只读了一年便跳级升入三年级,三年级后又跳级到五年级。

1937年,就在潘际銮快读完小学时,抗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日本的侵略,九江告危,父亲只得领着一家人匆匆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行李,爬上了一辆到南昌的火车,后在赣南的泰和县暂时安家。到泰和后,潘际銮没有插班入学,但他利用半年的时间,自学了小学五、六年级的全部课程。1938年秋天,他在100多人的考试中以第11名的优异的成绩考入泰和县立中学。这时,九江已经沦陷。

在泰和住了不到一年,潘家被迫再度逃亡。一家人背着铺盖和饭锅,一路走了3个月,过着难民的生活。他们一路上躲过了数次日本战机的轰炸,到达株洲时,潘际銮和表哥都得了伤寒病,父亲只得背着儿子上路。在路上既无医院也无药,也许是父母的细心照顾,也许是年轻旺盛的生命力,潘际銮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

1939年,全家在昆明安顿下来,在一个由城里搬到乡下躲日本飞机轰炸的学校读书。家离学校大约有二三十里路,要翻过3座山梁,然后沿着河边行走。有一次潘际銮和哥哥全都掉进洪水里,两人在河里沉浮好几里,直往下游冲去,最后多亏几位赶猪的农民将他们救上来。

战火很快烧到了西南边陲。滇缅铁路停工后,父亲、姐姐相继失业。1942年秋天,父亲又在昆明附近安宁县的兵工厂找到工作。姐姐则被介绍到很偏僻的易隆县郊外公路旁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做职员。少年潘际銮跟着姐姐在汽车修理厂做临时工,干点抄抄写写、登记账目之类的事物。潘际銮有一个办公桌,他就把课本放在抽屉里,领导来了就合上抽屉,领导走了就打开抽屉看书,这样他自学高中一、二年级的书,他回忆说当时觉得读书很有趣味。

1943年春天,潘际銮考入政府为照顾回国华侨子弟办的中山中学,插班进入高中第二学期。潘际銮是以各门功课第一的优异成绩考进该校的。学校虽然不要学费、免费食宿,可是食宿条件极差。

1944年秋天,潘际銮被保送进西南联大。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到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

求学哈工大,与“焊”结缘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年,教育部决定选派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到哈工大进修俄语,为全面学习苏联、改革教育做准备。潘际銮由清华大学推荐,于1950年秋天来到了哈工大。一到哈工大,他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突击式的俄语学习。仅半年的时间,潘际銮已经能和苏联的老师、学生用俄语熟练地交流了。这时的哈工大已被确定为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重点大学,教育部又决定把潘际銮这批俄语进修生全部转为研究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深造和研究。

“在哈工大读研究生期间,导师指导我如何做研究,我理解了应该怎样去研究一个问题,怎样自己把问题搞清楚,怎么做学问,这些都是在哈工大学习的。”潘际銮的导师是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他是前苏联莫斯科鲍曼工业学院教授,是当时苏联派往哈工大50多位专家中唯一的一位教授、博士,在焊接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的造诣。潘际銮一生从此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国内还是一片空白,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精通焊接技术的高级人才是国家迫切的需要。因此,他主动报名攻读焊接专业。当时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一共有6个人,师从普洛霍洛夫。当他报名学习焊接时,一些清华、北大的老师开玩笑说:“你专门到哈工大去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有什么意思呢?”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焊接的看法。

普洛霍洛夫指导潘际銮选择的研究方向“焊接中的热裂纹”是焊接技术中一个前沿问题,也是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普洛霍洛夫指导下,潘际銮利用纯铝制成条状试件,对金属的脆性温度阶段内的强度、塑性和温度、变形速度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普洛霍洛夫是一位很重视实验并善于进行实验的导师,而潘际銮也充分发挥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才干。没有现成的拉伸设备,他用一台旧车床改装成符合要求的拉力机。为了使试件温度均匀并不会由于自重而断裂,他巧妙地把铝试件平托在一个铜模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验,他不仅进一步验证了某些关于金属变形和断裂的理论,而且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重要发现。

一方面他比较深入细致地观察到了金属塑性在脆性温度阶段及其附近的变化规律,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概念(即笼统地认为当温度达到脆性温度阶段时,金属的塑性与强度均将急剧下降,直至为零),从而丰富了普洛霍洛夫的理论。另一方面他的研究证明了金属在脆性温度阶段的力学性能不仅取决于其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其应力状态、形变速率。

潘际銮同普洛霍洛夫从理论上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描述焊接中金属热裂纹形成机理的物理模型。潘际銮和普洛霍洛夫建立的这一理论,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因素,包括机械因素(变形、应力)及冶金因素(脆性温度范围及塑性)等,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分析。运用这一理论,就有可能在各种焊接中预测裂纹产生的可能性。1953年,潘际銮在整理总结这些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焊接中金属的晶间层断裂问题》。现在,哈工大博物馆里还存有他当年的部分实验报告原件。

“哈工大是我国焊接专业的发源地,是焊接学者的摇篮,是我们中国焊接事业的起点。”采访中,潘际銮不时地说起类似的话语。在潘际銮研究生学习阶段,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他与4位同班学焊接的研究生田锡唐、陈定华、周振丰、徐子才开始建设焊接实验室,讲授本科焊接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和清华大学派去哈工大进修的教师一起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就这样,中国的焊接人才队伍慢慢地壮大起来。

科研创新,“焊”为祖国

“我目前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核电站的焊接问题、高速铁路的焊接问题和爬行焊接机器人。”潘际銮年迈的身体里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86岁高龄却依然从事着我国最尖端的焊接技术研究。“搞科研就要扎扎实实”,做研究,潘际銮讲求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而且重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他率领一支由教师、工人、学生组成的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组织教师学生从研制氩弧焊装备和工艺开始,到研究铝的焊接冶金问题、工艺装备设计制造,一直到生产,前后花了3年多时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这在我国属于首创。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70年代末,潘际銮和同事们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他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他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在长期的焊接科研与教学中,潘际銮也十分注重理论的探讨与总结,除了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演讲外,还撰写了大量专著,代表著作有《现代弧焊控制》、《焊接中热裂纹》、《焊接手册》等。他发表论文200余篇。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认为,“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正是有了这种淡泊名利、治学严谨的科学作风,他才能够顺利完成核反应堆设备焊接任务、创造新型焊接电弧控制法的先进技术、研制成功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及激光焊缝跟踪系统……几十年来,在新中国乃至世界焊接技术发展的历程上,都深深地印着潘际銮的足迹。

采访最后,潘际銮说:“我有4句话:第一句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第二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四句是坚持真理,不做违心事。这是我做人的信念。”他把这4句话送给广大学子,并希望学子们能继承和发扬哈工大的优良传统和学风,在未来的事业中知难而进、敢于攀登,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朗读者》经典开场白

1.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2.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

《朗读者》经典开场白

3.朗读,也是一种陪伴。

4.不喧哗,自有声。

5.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

6.朗读,也是一种陪伴。不喧哗,自有声。

7.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8.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玄的遇见。

10.幸会,今晚你还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

《朗读者》:衡量

看了四五期的见字如面,偶然看见《朗读者》。第一反映是模仿,都是以“大家”读的一种形式呈现。

然后许多人跳出来说《朗读者》是董卿出任制片人,在见字如面播出时朗读者已经进入剪辑阶段了,无抄袭可说。

当然对于非诚勿扰这类节目火之后,各大卫视相互创新模仿,种种类相亲节目串出来,所以也不知无模仿你说是否真假。

当然不否认现在热度和评分来说,朗读者略胜一筹。

刚播出便带着许多标签:董卿主持,读信,名人等等。

客观来说。董卿远胜于见字如面那两个聒噪的主持人,场景布局更华丽,有名人有普通人,更有如今我们不知名的伟大的艺术家。

比起网剧制作的见字如面,有些在老大哥平台播出董卿主持豆瓣评分9.2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好像被甩了几条街。

对我来说,我更喜见字如面。片头占5分。朗读者意在走近大家,片头采访许多人读信,节目访谈加朗读,以小见大。确是喜人,但在那么富丽堂皇的布局下将小人物,朗读文字搬上去,总是有点过于耀眼,难以放下。

在著名翻译家许先生与董卿的交谈里,我湿了眼眶。只为依旧可以热泪盈眶的许先生,而不是节目。

在见字如面第一期归亚蕾读蔡琴写给杨德昌的信时,我更为撼动。这一次,有为节目。

虽然女主持人一直在各种解读抢话,男主持人一直插不上话,蒋勤勤林更新的朗读被各种人吐槽没感情。

但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空间,一张讲台一封信一个人站在那,就仿佛能触到岁月的影子。

哈工大土木学院网站上的。

  • 索引序列
  • 哈工大毕业论文中期
  • 哈工大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 哈工大硕士毕业论文延期
  • 哈师大毕业论文中期考核
  • 武永哈工大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