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变得比较OPEN
武夷学院学报期刊外审过了稳吗?答案如下:武夷学院学报期刊外审过了,第二步是暂存盘做大项目可以改下。
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全球性、 超时空性、 隐密性、 平等性、 虚拟性和神秘性, 使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了挡不住的诱惑 力和吸引力 。 许多大学生对 网络人际交往情有独钟 , 趋之若鹜 , 纷纷触 网。 可以说 , 网络人际交往 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人际 交往方式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 的影响 , 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更为和谐 、 民主、 平等的人际关系 ,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疏远、 焦虑和浮躁等不健康情绪蔓延, 甚至还可能产生较严重的情感问题。所以必须采取正确 的措施引导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心理健康 ; 理论探析 中图分类号: C 4 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2 1 0 9 ( 2 0 0 9 ) 0 4 — 0 0 9 8 一 O 5 网络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心 理健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易引起大学生各种心 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那么,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 理健康的有何影响呢? 一、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 面影响 1 . 网络人际交往的全球性和超时空性 , 扩大 了人 际交往圈子,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网络可满足人际交 往的需要 、 性的需要 、 归属需 要、 获得成就的需要、 自我表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1 】 。 网络交往可推动青少年人格向独立性、 平等性、 个性 化和开放性发展翻 。在国内调查中, 大学生认为网络可 收稿 日期 : 2 0 0 9 — 0 2 —1 6 作者简介: 余建林( 1 9 7 0 一 ) , 男, 汉族, 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 教育 、 社会心理学 。 扩大交往范围, 填补心灵空虚的占5 1 . 7 %。 国外的研究 发现互联网作为社交工具, 增加了与他人的交往和沟 通 , 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嘲 。在传统交往方式 下, 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 圈子。网络社会的大学生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 , 突破 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真正实现“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 在数秒之间找到多年挚友般的倾心感受, 而免去了彼 此的客套、 试探、 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另外, 由于网 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的特点, 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 容易突破年龄、 性别、 地位、 身份、 外貌美丑等传统人 际交往因素的限制, 建立更为和谐、 民主、 平等的人际 关系。 2 . 网络人际交往的隐密性 。 克服现 实交往中的尴 尬和羞怯等 网络中每个人以网络代号的身份( 网名) , 通过网 上聊天室、 B B S 、 甚至你自己的个人主页, 在无数陌生 的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面前,无拘无束 地、 毫无顾忌地充分展示你的个性色彩。在网上的聊 余建林: 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9 9· 天室中你随时可以找到陌生的异性网友聊天, 随意地 聊几句, 聊得来就继续, 聊不来则随时可以中断, 一走 了之。这中间甚至无需什么开场白或客套话, 就可以 直截了当, 直奔主题, 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或问题。 所有这些活动, 均因为网络交往的隐蔽性所致。网络 人际交往的隐蔽性,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无拘无束, 人 性中的情感交流的本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 . 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克服现实交往中的地 位、 身份……等不平等性和利益的冲突 友情 的基础是平等、 互惠 的, 是平等基础上 的互 惠。这种平等首先是在精神地位上的平等, 其次是相 互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这两点在传统的人际交往 中很少能同时具备 , 而这在网络世界中只是轻而易举 的小事; 另外,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无不事先就局 限在双方特定的身份关系中, 如亲戚、 同事、 上下级、 同学关系等等。在网络交往中, 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 的身份是何等显赫、 或者是家财万贯, 但到了网上你 同其它任何人一样无任何特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 ( 网名) 而已, 其他一切都被省略, 都集中到了语言和 思想的交流上 了。 4 . 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和神秘性 。 克服 了现实 交往中的直接、 刻板。 增加朦胧感和浪漫色彩 网络的神秘和虚幻, 使网络具有了挡不住的诱惑 力和吸引力; 网络空间的距离会使人产生一种朦胧的 美感, 为想象提供了足够的“ 空间” 。网络中的虚拟群 体允许使用匿名, 可把原来不能表达出来的情感表达 出来, 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 同志” , 产生一种群体的 归宿感, 增强自我接受。匿名的互联网环境还可为内 向与神经质的人提供一个感觉较为安全的讨论平 台, 相应降低其情感上的孤独。网络的广阔空间为爱情之 花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两个人在网上交谈, 在表达情 感是更加热烈奔放 , 即使是性格木讷的网友, 这时也 会变得温柔缠绵。许多其貌不扬的人在网上有了充分 展示自己魅力的机会。网络的神秘性还过滤了金钱、 容貌、 身份、 家世等外在条件, 没有了国界、 地域的限 制, 而且它很少涉及到房子、 收入等实际生活问题, 摒 弃了世俗的偏见 ,两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爱的世界 里, 使得网络爱情更加浪漫 , 在这个远离世俗的网络 空间, 爱显得格外纯粹, 更加动人明 。 此外 ,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虚拟性, 大学生参与其 中 , 只是一个数字符号 , 因此在人前的面具被摘除 了, 真实的内心得以袒露,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郁与苦闷 在这里尽情倾诉 ,种种扭曲与病态心理可以尽情展 现。这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 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 性,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 面影响 1 . 网络人际交往间接性 。 淡化了现 实生活横 向交 往的广度和深度 , 失去传统的亲情、 友情[ 5 1 网上交往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间接性交往, 不存在 上下级、 长晚辈之间现实的直接型交往内涵。许多大 学生往往面对网络, 可以与陌生伙伴侃侃而谈, 但却 回避直接接触。一些大学生整 日与电脑打交道, 家庭 成员之间、 邻居之间、 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泊, 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 他 们感到在网络世界获得快乐比现实世界多, 便把更多 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 从而减少参与日常 社交活动的时间。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倾向在 信息网络中寻找安慰。这种网络交往逐渐使他们丧失 现实交往的技巧 , 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 变得 紧张、 孤僻、 冷漠、 失去传统的亲情、 友情等。 2 . 网络人际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及其间接性容易引 发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网络里的聊 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 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 , 甚至 也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 这使很多大学 生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 不仅自己撒谎面不 改色, 对他人言论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网上人 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 , 导 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 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 大学生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 因而可能在网 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而一旦在网上经常性的表 现逐渐固定下来, 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别时, 就会出 ·l o o· 武夷学院学报 2 0 0 9年第4期 现大学生攻击型人格 、 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从 大学生网上交往来看 ,不少大学生在网上是活跃分 子, 但现实中的他们却是性格内向者。事实上, 网络为 性格内向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大舞台, 但另一方面也 使他们在“ 台下” 变得更加内向, 特别是一些性格孤僻 者一旦发现在网上寻找知己比现实更容易, 就会沉溺 其中, 下网后就变得更加失落, 远离周围的伙伴, 更不 愿与人交往, 长期下去导致双重人格出现。同时, 网上 交往角色的频繁变化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多重人 格 , 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丧失独立人格t 6 ] 。国内的相关 研究表 明, 网络交往可使人格虚拟化、 封闭化 , 可使人 格发生变异和迷失/ 3 ] 。国外 1 0 . 6 %的被试同样报告了 网络人际交往也有类似的负面影响。 3 . 网络人际交往主体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 , 容 易引发大学生的焦虑心理 网络交往主体不再是现实中受社会传统和规范 约束 的行 为者 , 他们 自由自在, 无所不为的网上行为 特征, 使网络安全显现出来。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的个 人隐私被偷窃 ; 担 心电子邮件后 面的病毒 ; 担心从 网 上走到 自己身边的“ 熟悉 的陌生人” 。在层 出不穷而又 形形色色的网络病毒、 黑客和其它犯罪搞得人们应接 不暇、 身心疲惫 。大学生 因上网而引发的安全焦虑已 经相当普遍。另外, 对女大学生进行情感纠缠和性骚 乱行为随处可见 ; 网上暴力和网上黑客事件也经常发 生等等, 有些大学生因害怕网上个人隐私密码和 自己 的电子邮件被别人打开偷看, 或是担心自己的电脑遭 受 网络病毒破坏和黑客攻击 ,特别是面对 网上恐吓、 暴力 、 欺诈 、 或是陷入“ 网恋” 陷阱和遭受 网上性骚乱 时, 经常会感到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 , 产生安全焦虑。 4. 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和真实性 , 容易使异性 弓 l 发情感问题, 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网络交往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性和真实性 并存的情感环境。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 接地与异性交往, 但另一方面, 这种真真假假、 半真半 假、 时真时假的交往, 则又给大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 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专家预言“ 互联网在将来 会成为风流韵事的重要发源地 ’ 。大量的事实表明 , 网络爱情起源于网上的偶然相遇和突然迷恋。网上的 偶然相遇虽不是面对面的, 但通过电脑( 文字或语言 聊天室) 聊天等方式也能彼此密切注视 , 最大化地相 互间感知和审视 , 往往也会 出现“ 一见钟情” 。这种网 上的“ 一见钟情” 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状态 , 常常是不 成熟的。从大量的网上调查来看, 大学生交往的情感 问题不外乎这几种: 一是在现实中遭遇失恋或其它挫 折时, 上网寻求心理寄托和解脱。二是对网恋虚幻性 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 从而过分相信网恋, 付出太多, 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三是出于对网恋真实性一面的不 信任 , 从而游戏感情。四是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缺乏 责任感 , 使婚外恋和多角恋正越来越得到青少年的认 同和实践。五是现实时空 的局限 , 使网恋的成功率较 低, 从而造成感情投入后的情感挫伤。可见, 网恋对大 学生心理的冲击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 指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教育对策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 自己。应该倡导大学生对 网络人际交往的 批判性思维 , 正确引导他们进行网络人际交往。 1 . 大学生要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人际交往的 心理作用 大学生在肯定网络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之时, 要 正视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尤其对“ 网络人际交 往成瘾症” 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 正确的认识。 英国诺 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 格里弗斯博士认为: “ 过分迷 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 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 危害 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 ,患者的行 为与吸毒成瘾类 似 , 一接触因特 网就兴奋异常 , 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 耐” 。可见 , 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 2. 大学生要自觉确立正确的网络人际交往观念 网络人际交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 宣泄不良情绪, 但大学生要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 生活的界限,不要沉溺于脱离现实的虚幻网络世界, 把网络人际交往当作逃避生活问题或者调适消极情 绪 的主要工具。 3 . 大学生要养成 良好的用“ 脑” 和理智上网的习惯 首先应科学安排上网时间 , 明确网络人 际交往 目 标。上网之前应把具体要完成的工作列在纸上, 避免 成为“ 网络人际交往的迷途羔羊” 。其次, 要控制上网 余建林: 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1 01· 操作时间, 每天操作累积不应超过 5个小时, 连续操 作 1小时后, 应休息 1 O分钟左右。再次, 应设定强制 关机时间 , 准时下网。 4 . 大学生要培养健康、 成 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 学会 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网络人际交往成瘾 要不断完善 自己的个性, 培养广泛的兴趣、 爱好 和较强的个人能力; 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成熟的心理防 御机制 , 不会一味地躲在虚拟世界中, 逃避失败与挫 折。程度较重的网络人际交往成瘾者, 可以通过多种 心理治疗法达到治愈目的。比如直接隔断法或寻求心 理医生的帮助。同时, 要学会劳逸结合, 用每个人所特 有的嗜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自注意力, 使其暂时忘 记网络人际交往的诱惑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 5 . 大学生要 自觉增强网络人际交往的安全防范意 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网络人际交往同现实人际交往一样 , 不可能是一 片净土。欺、 色情、 人身攻击、 反动言论等都可能使 大学生受到伤害。大学生一定要自觉遵循网络人际交 往的 “ 游戏规则” ,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不 良网络行 为; 自觉接受道义、 自律和网络规则的约束, 努力倡导 网络人际交往的自尊 、 自爱 、 自律、 自觉的新风 尚。 此外, 学校、 社会、 家庭应营造良好的网络人际交 往环境, 建立网络人际交往安全体系, 使之为学生成 长、 成才提供服务, 同时, 教师和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 网络素质 , 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还是多交往的好 多参加活动 以后工作了 才不怯场
武夷学院是公办院校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可知,武夷学院是公办大学。
学院简介:
武夷学院(Wuyi University),简称“武院”,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更名南平师范学院(本科);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改为现名;2018年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截至2022年3月,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4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共有教职员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余万人。
发展历史
福建第二师范学院:
1958年8月12日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南平师范创办。秋季首届招收南平专区各地选调的85名小学教师,分设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学制一年,毕业后担任初中教师。
1959年秋,开始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学制二年,设有中文、数学两个专业3个教学班,共招收新生150人。
同年上半年在城西的官沙田建校。1960年正式迁入,是年秋季招生,新增物理、化学和俄语共5个专业7个班级320人。
同时招收60人一年期短训班,解决闽北初中师资紧缺的问题。
1961年秋,省委决定福州师专并入南平师专,更名为南平师范学院,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专业。当年在校生近800人,教职工260多人,校园基本建设、教学设备、图书馆室等也逐步健全,藏书15万册。
1962年,南平师范学院承担培养本科生的任务,有中文、数学、英语3个本科班,时有在校生700余人。
1963年秋,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在漳州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学校从创办到并入二师院前,共培养毕业生1000多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批准复办南平师专,称建阳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秋,建阳师范(地址在建阳)大专班并入。
南平师范专科学校:
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开设政教、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6个专业。
1986年,学校为副厅级制,省、地共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0年3月,国家教委决定将1985年依托该校创办的南平职业大学合并设立职教部。
1993年,经国家批准又开办业大,还与省内外几所大、中专院校联合设立一批专业大专函授站。
1994年3月,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8月,南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武夷山市筹建武夷高教园区,并将南平师专作为首批入园高校,筹建武夷学院,规划用地3000亩,10月,南平师专武夷山校址开始兴建。
2003年8月,省教育厅组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就南平师专申本事宜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当年9月,占地700多亩的一期工程竣工,学校陆续从原南平校区迁往武夷山。
2004年9月,二期工程竣工,校园面积扩至1257亩;
2005年9月,三期工程竣工,校园面积扩至1735亩。
武夷学院:
2007年5月2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教育部有关通知,同意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正式设立武夷学院。
2018年1月,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2022年5月,武夷学院成为首批试点招收台湾学生的福建省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24人、外聘教师203人,折合教师总数为925.5人,生师比为16.54: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7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18人;具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733人。
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福建教学名师1人。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含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茶学、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物流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5个,校级特色专业13个,校级教学团队12个,校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校级精品课程37门,校级重点课程50门。
人才培养:
学校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坚持开放办学,已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美国华盛顿州长青州立大学等海内外几十所大学及太阳电缆、圣农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建海峡成功学院,与台湾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实行双校园“分段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成立了董事会,建立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渠道,共建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等产学研合作途径。与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设“太阳班”、“幕墙工程班”等,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泉州迎宾馆等企业共建了105所实习实践平台,实现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社会服务:
学校紧紧围绕南平市绿色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武夷学院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5年)》。立足“大武夷”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县一特色、对接有重点”的原则,实施与“大武夷”经济圈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协同合作计划,在智力支撑、科技服务等方面成果丰硕:校地携手建成了“福建省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分院”等创新平台;配合南平市新农村建设、武夷山市实施武夷山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组织师资深入企事业单位、行业一线、乡镇农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年均受众达3万余人次。学校选派180余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服务闽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所获荣誉:
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省级文明校园”、“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利风景区” 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创业时代网所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500强”中,位居第439名。
2022年5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团委荣获2021年度“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2年4月,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
2022年5月,入选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名单。
学术研究
科研条件: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建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绿色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据2013年上半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两年来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与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在各类学术杂志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2008年,陈铎的专著《建本与建安版画》荣获2007年福建省政府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截至2008年11月,学校共获得厅级以上立项的科研课题共计27项。12月,杨江帆主持的“政和白茶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批准。
2009年,福建省高教学会公布了“第五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学校叶球孙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刘胜、吴泽球获优秀论文奖。赵升云主持的“碱性湿法氧化法微晶纤维素生产工艺优化及工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获2007年南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环保型纤维素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荣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服务海西产学研优秀合作项目”。
2011年,李远华博士主持完成项目“茶树叶绿素酶分离纯化和性质的初步研究”,荣获第二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简称茶叶科技奖)三等奖。
2012年,武夷学院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预条件迭代法”等40项科研项目作为2012年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其中青年专项20项,一般项目20项。2012年5月25日,由李灵博士主持的“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干扰下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在景区保护中应用”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截至2013年10月25日,学校组织了跨学科科研团队,开展“南平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架构研究”,提供决策依据。“闽北茶业高优产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烟叶烘烤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等37个项目与南平市企业成功对接。承担“武夷山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创建规划”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主编出版《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海峡茶产业发展报告》。
2013年11月14日,杨江帆教授主持的福建省2012年新兴产业技术开发项目“茶叶产品质量智能溯源综合管理系统”,顺利通过南平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武夷学院学报》是武夷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原名《南平师专学报》创刊于1982年,原刊期为季刊,2008年更名为《武夷学院学报》改为双月刊,2015年改为月刊,16开本。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35-1293/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2109。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1月官网显示,武夷学院图书馆有纸质图书 147万册,报刊1000余种;电子图书110万册,电子期刊4000万篇,学位论文459万册,音频频资料45214小时;图书馆现已形成以宋明理学、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包含工学、理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馆藏体系。 拥有70个中外文数据库,开通移动图书馆和微服务,网络资源24小时在线服务。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歌:
武夷学院校歌
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1、“涵养穷索”出自《朱子语类》卷九
“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涵养中自有穷理功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离。”
2、“涵养穷索”语义
涵养:修身养性,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朱熹《答徐子融书》:“如看未透,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久之须自见得。”《朱子全书·论语六》:“盖必平日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方能如此。”
穷索:苦心思索,反复探究。《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识得此理,……不须穷索。……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等穷索?”朱熹《答林择之书》:“熹近只就此处见得向来所未见底意思,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穷索之语,是真实不诳语。”
3、“致知力行”出自朱熹《答吕子约》(《朱熹文集》卷四十)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朱子语类》卷九:“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
4、“致知力行”语义:致力于获取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知、行“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朱子语类》卷九)
校徽:
武夷学院校徽是由篆体“武、夷”二字变形组合而成,以示武夷学院所在地武夷山的悠久历史;整体外形酷似“钟鼎”,用以表示武夷学院作为高等文化教育场所的属性;造型中融入中国传统雕花窗扇的风格,喻示武夷学院是传承和发扬武夷传统文化的窗口;标志采用红色与绿色的搭配,来表达武夷山“碧水丹山”的意境,又使标志看起来更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并与武夷山当地民间审美相融合。
校旗:
武夷学院校旗以“红色土地,绿色希望”为设计理念。具体是:校旗为绿底及红底拼接,中上部为红底,中间为校徽。
红色代表学校地处闽北苏区,有红色历史土壤的孕育。
下半部为绿底,中间为黄色的中英文武夷学院字样。
绿色代表着学校地处闽北绿色腹地,有着丰富的自然绿色植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与办现代绿色大学的宗旨相呼应。
社团活动:
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文化大讲坛、社团文化节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DV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60多个。
APP下载输入杂志名称或者文章关键词搜索从“创作显动机”切入 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2021-07-29申淑均语文世界(教师版)订阅 2021年6期收藏关键词:雨巷动机意象申淑均文学创作并非“抬笔即写”那样简单,还需要心理动力。对于作者而言,什么是促使他投入写作中的直接心理动力呢?答案是“创作显动机”,它是提供给作者的心理动力,表现出有迹可循的历程。例如,文学创作者在生活中受到某种物象或事件的影响发生一点心理波动,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为宣泄这种情感就会进行文学创作,这便是创作显动机的内容。显动机不同于潜在的动机,它的存在是被创作者察觉的。显动机也并非意图,其指向性、目的性都是相对模糊的。当我们了解了作者这种创作状态,也就能够了解作品中呈现的意象特征、情绪情感的支配特征以及创造性的特征。这些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品赏作品。所以教师可由作者的“创作显动机”的分析切入,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一、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一个特征——意象切入阿瑞提说:“意象本身就能唤起欲望产生情感材料。”这也是为什么谈到阅读教学,首先要从“显动机”的第一特征意象来说起的原因。在创作显动机的驱动下,作者在文本中表现的意象并非眼前的客观事物,也并不是具有物理表现性的事物,有可能只是浸染着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实体。这种心理实体是记忆中的意象,通过作者无意识的加工而成为文本的意象。所谓的加工,可能是对记忆中意象的部分内容增加或舍弃,整个过程中作者是毫不知情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去解读作者的文本,便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时候意象并不合乎现实。意象与实物有时是相互混淆的,作者在进行情感抒发的时候,文本也表现出意象与主体的混淆,这就涉及“意象的一重化现象”。作者利用意象与不在场的事物接触,而那些不在场或得不到的事物形象促使作者投入到创造中,这也是“显动机”驱动力实现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赏读文本意象的特征,看到作者在意象身上赋予的心理形式,了解意象所代表的情感符号。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无论是雨巷还是丁香一样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作者就是用这些意象来营造抒情空间,表现内心情感的。而这些意象并非作者亲自看到,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创作显动机理论为支撑进行意象的赏析。例如有学生认为诗中的“我”可能也是一个意象,他并非诗人本人,诗人只是描绘出这样一个“独行者”,并赋予他心理形式以此来替代诗人说话,表达诗人对眼前环境的彷徨。而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指梅雨季节时的江南小巷,可能诗人的脑海中有关于江南小巷的记忆,而诗中雨巷这个意象是对记忆的加工。教师可以找一些江南小巷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戴望舒笔下塑造雨巷的不同。接下来是有着丁香一样颜色、丁香一样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意象是诗中的“我”所追求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如何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学生从“丁香”这一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切入,认为丁香开在仲春伤怀时节,香气浓厚典雅,颜色高贵凝重,象征着美丽、高洁、幽怨,具有古典美的艺术气质。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继续分析这一意象。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吟读:“在雨中哀怨、彷徨,像我一样,彳亍着。她走近,又叹息,又像梦一般飘过,走进雨巷,消失了颜色、芬芳、目光、幽怨。”在这里,姑娘消失了,所追求的理想破灭,但是诗人在最后依然写下“我希望……”。诗人迷茫又充满希望的心境洇染纸上。诗人靠意象来推动情感和情绪,而流动的意象也完美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二、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二个特征——情绪情感切入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文人大抵如此,生命的体验成为某种情绪情感的储备。随着生命体验的增多,情绪情感的积累也愈多,当遇到某种“触媒”便会引发艺术创作的冲动。这种艺术冲动虽然一泻千里,但仍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这样文学创作者才能准确地描绘出自己的感觉,将个人的悲愤和幽怨转换成人类情绪情感的流露。了解到情绪情感积累对创作实现的重要性,那么在阅读课上我们就可以通过探究作者的情感情绪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实现对文本的有效赏读。《雨巷》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雨巷这一情绪场景,也完美地描绘了纤弱婉约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形象,在音律上也表现出和谐之美,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创作这样一首诗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诗人的情绪情感的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是什么。例如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概括:戴望舒于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这时候他在诗歌文学上比较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经常拜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作。所以在创作《雨巷》的这一阶段,戴望舒的诗作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教师可以为学生找一些魏尔伦的诗作进行风格的赏析对比。后来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戴望舒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诗人风华正茂,更加心系国家,理想和追求在内心油然而生,这种生命体验为《雨巷》的产生积累了情绪情感。是什么事情引发诗人的艺术冲动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诗人离开上海,到了江苏松江。眼前的江南让他彷徨茫然,无法确定未来在何方,所以才有了彳亍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的独行者,才有了希望破灭的感叹,但后来诗人重燃希望,用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作结。三、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三个特征——创造性切入“无中生有”或是用现有的材料碎片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陌生化的形象,是作者创造性的表现。一般而言,好的文学创作者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点石成金,使原有材料或物理世界脱胎换骨。作品的创造性也是赏读的一个内容,所以教师可以从创造性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赏读。毋庸置疑,诗人在《雨巷》中所塑造的形象皆是成功的,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每个形象的独创性。例如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有读过有作者将雨中的江南小巷作为情绪流动的场域。还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见到有人用低调的丁香花来比拟姑娘。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雨巷》这首诗的语言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这首诗表现出的音乐美却正好弥补了语言的不足,使诗歌读起来有一种纤细婉约之美。还有学生举出叶圣陶先生对这首诗的赞许之词,“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认为作者的创造性体现在这一点就已经可以被纳入优秀作者的行列了。创作显动机并不是普通的动机,它是作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生成的,引发作者的艺术冲动,支配着作者的创作历程,与意象、情绪情感、创造性紧密联结。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的赏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创作显动机的三个特征,即意象、情感、创造性切入,找到作者文本创作的依据。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猜你喜欢雨巷动机意象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抚远意象等《庄子》中的舞蹈意象动机比能力重要来自林间的风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冬季的雨巷再见雨巷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凶手的动机杂志排行《戏剧之家》2022年32期《时代汽车》2022年21期《艺术品鉴》2022年29期《东方企业家》2022年11期《上海医药》2022年21期《中国医药导报》2022年29期《农产品市场周刊》2022年20期《武夷学院学报》2022年8期《中国美容医学》2022年10期《预算管理与会计》2022年5期语文世界(教师版)2021年6期语文世界(教师版)的其它文章教育回归生活 重视感性经验读写社区: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养成策略探究想象场景品细节 多个角度悟真情品析“语文味”,提升“语用力”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分析
会变得比较OPEN
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只是相对性的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可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几年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
更改内容。《武夷学院学报》本刊是由福建省教育厅主管、武夷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宗旨为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以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学术研究,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很好很强大! 风水宝地!楼主快去吧!
好发。《武夷学院学报》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这种学报好发,审核周期短的一天,长的2周。比较好发的还有《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
武夷学院是公办院校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可知,武夷学院是公办大学。
学院简介:
武夷学院(Wuyi University),简称“武院”,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更名南平师范学院(本科);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改为现名;2018年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截至2022年3月,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4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共有教职员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余万人。
发展历史
福建第二师范学院:
1958年8月12日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南平师范创办。秋季首届招收南平专区各地选调的85名小学教师,分设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学制一年,毕业后担任初中教师。
1959年秋,开始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学制二年,设有中文、数学两个专业3个教学班,共招收新生150人。
同年上半年在城西的官沙田建校。1960年正式迁入,是年秋季招生,新增物理、化学和俄语共5个专业7个班级320人。
同时招收60人一年期短训班,解决闽北初中师资紧缺的问题。
1961年秋,省委决定福州师专并入南平师专,更名为南平师范学院,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专业。当年在校生近800人,教职工260多人,校园基本建设、教学设备、图书馆室等也逐步健全,藏书15万册。
1962年,南平师范学院承担培养本科生的任务,有中文、数学、英语3个本科班,时有在校生700余人。
1963年秋,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在漳州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学校从创办到并入二师院前,共培养毕业生1000多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批准复办南平师专,称建阳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秋,建阳师范(地址在建阳)大专班并入。
南平师范专科学校:
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开设政教、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6个专业。
1986年,学校为副厅级制,省、地共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0年3月,国家教委决定将1985年依托该校创办的南平职业大学合并设立职教部。
1993年,经国家批准又开办业大,还与省内外几所大、中专院校联合设立一批专业大专函授站。
1994年3月,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8月,南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武夷山市筹建武夷高教园区,并将南平师专作为首批入园高校,筹建武夷学院,规划用地3000亩,10月,南平师专武夷山校址开始兴建。
2003年8月,省教育厅组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就南平师专申本事宜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当年9月,占地700多亩的一期工程竣工,学校陆续从原南平校区迁往武夷山。
2004年9月,二期工程竣工,校园面积扩至1257亩;
2005年9月,三期工程竣工,校园面积扩至1735亩。
武夷学院:
2007年5月2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教育部有关通知,同意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正式设立武夷学院。
2018年1月,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2022年5月,武夷学院成为首批试点招收台湾学生的福建省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24人、外聘教师203人,折合教师总数为925.5人,生师比为16.54: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7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18人;具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733人。
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福建教学名师1人。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含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茶学、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物流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5个,校级特色专业13个,校级教学团队12个,校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校级精品课程37门,校级重点课程50门。
人才培养:
学校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坚持开放办学,已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美国华盛顿州长青州立大学等海内外几十所大学及太阳电缆、圣农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建海峡成功学院,与台湾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实行双校园“分段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成立了董事会,建立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渠道,共建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等产学研合作途径。与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设“太阳班”、“幕墙工程班”等,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泉州迎宾馆等企业共建了105所实习实践平台,实现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社会服务:
学校紧紧围绕南平市绿色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武夷学院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5年)》。立足“大武夷”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县一特色、对接有重点”的原则,实施与“大武夷”经济圈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协同合作计划,在智力支撑、科技服务等方面成果丰硕:校地携手建成了“福建省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分院”等创新平台;配合南平市新农村建设、武夷山市实施武夷山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组织师资深入企事业单位、行业一线、乡镇农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年均受众达3万余人次。学校选派180余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服务闽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所获荣誉:
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省级文明校园”、“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利风景区” 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创业时代网所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500强”中,位居第439名。
2022年5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团委荣获2021年度“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2年4月,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
2022年5月,入选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名单。
学术研究
科研条件: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建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绿色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据2013年上半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两年来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与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在各类学术杂志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2008年,陈铎的专著《建本与建安版画》荣获2007年福建省政府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截至2008年11月,学校共获得厅级以上立项的科研课题共计27项。12月,杨江帆主持的“政和白茶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批准。
2009年,福建省高教学会公布了“第五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学校叶球孙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刘胜、吴泽球获优秀论文奖。赵升云主持的“碱性湿法氧化法微晶纤维素生产工艺优化及工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获2007年南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环保型纤维素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荣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服务海西产学研优秀合作项目”。
2011年,李远华博士主持完成项目“茶树叶绿素酶分离纯化和性质的初步研究”,荣获第二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简称茶叶科技奖)三等奖。
2012年,武夷学院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预条件迭代法”等40项科研项目作为2012年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其中青年专项20项,一般项目20项。2012年5月25日,由李灵博士主持的“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干扰下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在景区保护中应用”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截至2013年10月25日,学校组织了跨学科科研团队,开展“南平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架构研究”,提供决策依据。“闽北茶业高优产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烟叶烘烤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等37个项目与南平市企业成功对接。承担“武夷山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创建规划”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主编出版《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海峡茶产业发展报告》。
2013年11月14日,杨江帆教授主持的福建省2012年新兴产业技术开发项目“茶叶产品质量智能溯源综合管理系统”,顺利通过南平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武夷学院学报》是武夷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原名《南平师专学报》创刊于1982年,原刊期为季刊,2008年更名为《武夷学院学报》改为双月刊,2015年改为月刊,16开本。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35-1293/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2109。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1月官网显示,武夷学院图书馆有纸质图书 147万册,报刊1000余种;电子图书110万册,电子期刊4000万篇,学位论文459万册,音频频资料45214小时;图书馆现已形成以宋明理学、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包含工学、理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馆藏体系。 拥有70个中外文数据库,开通移动图书馆和微服务,网络资源24小时在线服务。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歌:
武夷学院校歌
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1、“涵养穷索”出自《朱子语类》卷九
“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涵养中自有穷理功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离。”
2、“涵养穷索”语义
涵养:修身养性,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朱熹《答徐子融书》:“如看未透,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久之须自见得。”《朱子全书·论语六》:“盖必平日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方能如此。”
穷索:苦心思索,反复探究。《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识得此理,……不须穷索。……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等穷索?”朱熹《答林择之书》:“熹近只就此处见得向来所未见底意思,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穷索之语,是真实不诳语。”
3、“致知力行”出自朱熹《答吕子约》(《朱熹文集》卷四十)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朱子语类》卷九:“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
4、“致知力行”语义:致力于获取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知、行“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朱子语类》卷九)
校徽:
武夷学院校徽是由篆体“武、夷”二字变形组合而成,以示武夷学院所在地武夷山的悠久历史;整体外形酷似“钟鼎”,用以表示武夷学院作为高等文化教育场所的属性;造型中融入中国传统雕花窗扇的风格,喻示武夷学院是传承和发扬武夷传统文化的窗口;标志采用红色与绿色的搭配,来表达武夷山“碧水丹山”的意境,又使标志看起来更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并与武夷山当地民间审美相融合。
校旗:
武夷学院校旗以“红色土地,绿色希望”为设计理念。具体是:校旗为绿底及红底拼接,中上部为红底,中间为校徽。
红色代表学校地处闽北苏区,有红色历史土壤的孕育。
下半部为绿底,中间为黄色的中英文武夷学院字样。
绿色代表着学校地处闽北绿色腹地,有着丰富的自然绿色植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与办现代绿色大学的宗旨相呼应。
社团活动:
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文化大讲坛、社团文化节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DV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60多个。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可知,武夷学院是公办大学。
学院简介:
武夷学院(Wuyi University),简称“武院”,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更名南平师范学院(本科);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改为现名;2018年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截至2022年3月,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4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共有教职员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余万人。
发展历史
福建第二师范学院:
1958年8月12日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南平师范创办。秋季首届招收南平专区各地选调的85名小学教师,分设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学制一年,毕业后担任初中教师。
1959年秋,开始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学制二年,设有中文、数学两个专业3个教学班,共招收新生150人。
同年上半年在城西的官沙田建校。1960年正式迁入,是年秋季招生,新增物理、化学和俄语共5个专业7个班级320人。
同时招收60人一年期短训班,解决闽北初中师资紧缺的问题。
1961年秋,省委决定福州师专并入南平师专,更名为南平师范学院,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专业。当年在校生近800人,教职工260多人,校园基本建设、教学设备、图书馆室等也逐步健全,藏书15万册。
1962年,南平师范学院承担培养本科生的任务,有中文、数学、英语3个本科班,时有在校生700余人。
1963年秋,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在漳州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学校从创办到并入二师院前,共培养毕业生1000多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批准复办南平师专,称建阳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秋,建阳师范(地址在建阳)大专班并入。
南平师范专科学校:
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开设政教、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6个专业。
1986年,学校为副厅级制,省、地共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0年3月,国家教委决定将1985年依托该校创办的南平职业大学合并设立职教部。
1993年,经国家批准又开办业大,还与省内外几所大、中专院校联合设立一批专业大专函授站。
1994年3月,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8月,南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武夷山市筹建武夷高教园区,并将南平师专作为首批入园高校,筹建武夷学院,规划用地3000亩,10月,南平师专武夷山校址开始兴建。
2003年8月,省教育厅组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就南平师专申本事宜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当年9月,占地700多亩的一期工程竣工,学校陆续从原南平校区迁往武夷山。
2004年9月,二期工程竣工,校园面积扩至1257亩;
2005年9月,三期工程竣工,校园面积扩至1735亩。
武夷学院:
2007年5月2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教育部有关通知,同意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正式设立武夷学院。
2018年1月,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2022年5月,武夷学院成为首批试点招收台湾学生的福建省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24人、外聘教师203人,折合教师总数为925.5人,生师比为16.54: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7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18人;具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733人。
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福建教学名师1人。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含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茶学、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物流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5个,校级特色专业13个,校级教学团队12个,校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校级精品课程37门,校级重点课程50门。
人才培养:
学校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坚持开放办学,已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美国华盛顿州长青州立大学等海内外几十所大学及太阳电缆、圣农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建海峡成功学院,与台湾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实行双校园“分段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成立了董事会,建立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渠道,共建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等产学研合作途径。与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设“太阳班”、“幕墙工程班”等,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泉州迎宾馆等企业共建了105所实习实践平台,实现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社会服务:
学校紧紧围绕南平市绿色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武夷学院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5年)》。立足“大武夷”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县一特色、对接有重点”的原则,实施与“大武夷”经济圈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协同合作计划,在智力支撑、科技服务等方面成果丰硕:校地携手建成了“福建省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分院”等创新平台;配合南平市新农村建设、武夷山市实施武夷山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组织师资深入企事业单位、行业一线、乡镇农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年均受众达3万余人次。学校选派180余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服务闽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所获荣誉:
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省级文明校园”、“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利风景区” 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创业时代网所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500强”中,位居第439名。
2022年5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团委荣获2021年度“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2年4月,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
2022年5月,入选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名单。
学术研究
科研条件: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建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绿色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据2013年上半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两年来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与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在各类学术杂志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2008年,陈铎的专著《建本与建安版画》荣获2007年福建省政府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截至2008年11月,学校共获得厅级以上立项的科研课题共计27项。12月,杨江帆主持的“政和白茶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批准。
2009年,福建省高教学会公布了“第五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学校叶球孙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刘胜、吴泽球获优秀论文奖。赵升云主持的“碱性湿法氧化法微晶纤维素生产工艺优化及工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获2007年南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环保型纤维素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荣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服务海西产学研优秀合作项目”。
2011年,李远华博士主持完成项目“茶树叶绿素酶分离纯化和性质的初步研究”,荣获第二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简称茶叶科技奖)三等奖。
2012年,武夷学院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预条件迭代法”等40项科研项目作为2012年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其中青年专项20项,一般项目20项。2012年5月25日,由李灵博士主持的“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干扰下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在景区保护中应用”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截至2013年10月25日,学校组织了跨学科科研团队,开展“南平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架构研究”,提供决策依据。“闽北茶业高优产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烟叶烘烤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等37个项目与南平市企业成功对接。承担“武夷山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创建规划”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主编出版《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海峡茶产业发展报告》。
2013年11月14日,杨江帆教授主持的福建省2012年新兴产业技术开发项目“茶叶产品质量智能溯源综合管理系统”,顺利通过南平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武夷学院学报》是武夷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原名《南平师专学报》创刊于1982年,原刊期为季刊,2008年更名为《武夷学院学报》改为双月刊,2015年改为月刊,16开本。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35-1293/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2109。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1月官网显示,武夷学院图书馆有纸质图书 147万册,报刊1000余种;电子图书110万册,电子期刊4000万篇,学位论文459万册,音频频资料45214小时;图书馆现已形成以宋明理学、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包含工学、理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馆藏体系。 拥有70个中外文数据库,开通移动图书馆和微服务,网络资源24小时在线服务。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歌:
武夷学院校歌
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1、“涵养穷索”出自《朱子语类》卷九
“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涵养中自有穷理功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离。”
2、“涵养穷索”语义
涵养:修身养性,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朱熹《答徐子融书》:“如看未透,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久之须自见得。”《朱子全书·论语六》:“盖必平日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方能如此。”
穷索:苦心思索,反复探究。《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识得此理,……不须穷索。……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等穷索?”朱熹《答林择之书》:“熹近只就此处见得向来所未见底意思,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穷索之语,是真实不诳语。”
3、“致知力行”出自朱熹《答吕子约》(《朱熹文集》卷四十)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朱子语类》卷九:“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
4、“致知力行”语义:致力于获取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知、行“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朱子语类》卷九)
校徽:
武夷学院校徽是由篆体“武、夷”二字变形组合而成,以示武夷学院所在地武夷山的悠久历史;整体外形酷似“钟鼎”,用以表示武夷学院作为高等文化教育场所的属性;造型中融入中国传统雕花窗扇的风格,喻示武夷学院是传承和发扬武夷传统文化的窗口;标志采用红色与绿色的搭配,来表达武夷山“碧水丹山”的意境,又使标志看起来更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并与武夷山当地民间审美相融合。
校旗:
武夷学院校旗以“红色土地,绿色希望”为设计理念。具体是:校旗为绿底及红底拼接,中上部为红底,中间为校徽。
红色代表学校地处闽北苏区,有红色历史土壤的孕育。
下半部为绿底,中间为黄色的中英文武夷学院字样。
绿色代表着学校地处闽北绿色腹地,有着丰富的自然绿色植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与办现代绿色大学的宗旨相呼应。
社团活动:
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文化大讲坛、社团文化节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DV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60多个。
武夷学院学报期刊外审过了稳吗?答案如下:武夷学院学报期刊外审过了,第二步是暂存盘做大项目可以改下。
APP下载输入杂志名称或者文章关键词搜索从“创作显动机”切入 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2021-07-29申淑均语文世界(教师版)订阅 2021年6期收藏关键词:雨巷动机意象申淑均文学创作并非“抬笔即写”那样简单,还需要心理动力。对于作者而言,什么是促使他投入写作中的直接心理动力呢?答案是“创作显动机”,它是提供给作者的心理动力,表现出有迹可循的历程。例如,文学创作者在生活中受到某种物象或事件的影响发生一点心理波动,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为宣泄这种情感就会进行文学创作,这便是创作显动机的内容。显动机不同于潜在的动机,它的存在是被创作者察觉的。显动机也并非意图,其指向性、目的性都是相对模糊的。当我们了解了作者这种创作状态,也就能够了解作品中呈现的意象特征、情绪情感的支配特征以及创造性的特征。这些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品赏作品。所以教师可由作者的“创作显动机”的分析切入,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一、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一个特征——意象切入阿瑞提说:“意象本身就能唤起欲望产生情感材料。”这也是为什么谈到阅读教学,首先要从“显动机”的第一特征意象来说起的原因。在创作显动机的驱动下,作者在文本中表现的意象并非眼前的客观事物,也并不是具有物理表现性的事物,有可能只是浸染着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实体。这种心理实体是记忆中的意象,通过作者无意识的加工而成为文本的意象。所谓的加工,可能是对记忆中意象的部分内容增加或舍弃,整个过程中作者是毫不知情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去解读作者的文本,便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时候意象并不合乎现实。意象与实物有时是相互混淆的,作者在进行情感抒发的时候,文本也表现出意象与主体的混淆,这就涉及“意象的一重化现象”。作者利用意象与不在场的事物接触,而那些不在场或得不到的事物形象促使作者投入到创造中,这也是“显动机”驱动力实现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赏读文本意象的特征,看到作者在意象身上赋予的心理形式,了解意象所代表的情感符号。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无论是雨巷还是丁香一样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作者就是用这些意象来营造抒情空间,表现内心情感的。而这些意象并非作者亲自看到,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创作显动机理论为支撑进行意象的赏析。例如有学生认为诗中的“我”可能也是一个意象,他并非诗人本人,诗人只是描绘出这样一个“独行者”,并赋予他心理形式以此来替代诗人说话,表达诗人对眼前环境的彷徨。而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指梅雨季节时的江南小巷,可能诗人的脑海中有关于江南小巷的记忆,而诗中雨巷这个意象是对记忆的加工。教师可以找一些江南小巷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戴望舒笔下塑造雨巷的不同。接下来是有着丁香一样颜色、丁香一样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意象是诗中的“我”所追求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如何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学生从“丁香”这一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切入,认为丁香开在仲春伤怀时节,香气浓厚典雅,颜色高贵凝重,象征着美丽、高洁、幽怨,具有古典美的艺术气质。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继续分析这一意象。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吟读:“在雨中哀怨、彷徨,像我一样,彳亍着。她走近,又叹息,又像梦一般飘过,走进雨巷,消失了颜色、芬芳、目光、幽怨。”在这里,姑娘消失了,所追求的理想破灭,但是诗人在最后依然写下“我希望……”。诗人迷茫又充满希望的心境洇染纸上。诗人靠意象来推动情感和情绪,而流动的意象也完美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二、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二个特征——情绪情感切入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文人大抵如此,生命的体验成为某种情绪情感的储备。随着生命体验的增多,情绪情感的积累也愈多,当遇到某种“触媒”便会引发艺术创作的冲动。这种艺术冲动虽然一泻千里,但仍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这样文学创作者才能准确地描绘出自己的感觉,将个人的悲愤和幽怨转换成人类情绪情感的流露。了解到情绪情感积累对创作实现的重要性,那么在阅读课上我们就可以通过探究作者的情感情绪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实现对文本的有效赏读。《雨巷》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雨巷这一情绪场景,也完美地描绘了纤弱婉约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形象,在音律上也表现出和谐之美,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创作这样一首诗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诗人的情绪情感的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是什么。例如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概括:戴望舒于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这时候他在诗歌文学上比较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经常拜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作。所以在创作《雨巷》的这一阶段,戴望舒的诗作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教师可以为学生找一些魏尔伦的诗作进行风格的赏析对比。后来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戴望舒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诗人风华正茂,更加心系国家,理想和追求在内心油然而生,这种生命体验为《雨巷》的产生积累了情绪情感。是什么事情引发诗人的艺术冲动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诗人离开上海,到了江苏松江。眼前的江南让他彷徨茫然,无法确定未来在何方,所以才有了彳亍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的独行者,才有了希望破灭的感叹,但后来诗人重燃希望,用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作结。三、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三个特征——创造性切入“无中生有”或是用现有的材料碎片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陌生化的形象,是作者创造性的表现。一般而言,好的文学创作者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点石成金,使原有材料或物理世界脱胎换骨。作品的创造性也是赏读的一个内容,所以教师可以从创造性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赏读。毋庸置疑,诗人在《雨巷》中所塑造的形象皆是成功的,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每个形象的独创性。例如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有读过有作者将雨中的江南小巷作为情绪流动的场域。还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见到有人用低调的丁香花来比拟姑娘。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雨巷》这首诗的语言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这首诗表现出的音乐美却正好弥补了语言的不足,使诗歌读起来有一种纤细婉约之美。还有学生举出叶圣陶先生对这首诗的赞许之词,“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认为作者的创造性体现在这一点就已经可以被纳入优秀作者的行列了。创作显动机并不是普通的动机,它是作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生成的,引发作者的艺术冲动,支配着作者的创作历程,与意象、情绪情感、创造性紧密联结。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的赏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创作显动机的三个特征,即意象、情感、创造性切入,找到作者文本创作的依据。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猜你喜欢雨巷动机意象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抚远意象等《庄子》中的舞蹈意象动机比能力重要来自林间的风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冬季的雨巷再见雨巷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凶手的动机杂志排行《戏剧之家》2022年32期《时代汽车》2022年21期《艺术品鉴》2022年29期《东方企业家》2022年11期《上海医药》2022年21期《中国医药导报》2022年29期《农产品市场周刊》2022年20期《武夷学院学报》2022年8期《中国美容医学》2022年10期《预算管理与会计》2022年5期语文世界(教师版)2021年6期语文世界(教师版)的其它文章教育回归生活 重视感性经验读写社区: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养成策略探究想象场景品细节 多个角度悟真情品析“语文味”,提升“语用力”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