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大学广告毕业论文

大学广告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广告毕业论文

作为与市场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行业, 广告 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告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广告学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业界对专业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广告 教育 面临着一些难题,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制约,使学生面临着缺乏实践锻炼的窘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巧妙整合,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是尤其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 广告学专业 实践教学 实验课题 实习基地

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开有广告学专业,226所高校共开设240个广告相关专业,数目可观,专业学生数量也很庞大。发展势头迅猛的另一方面,正是就业压力的急增。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发展势必给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就广告业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而言,属地广告专业 毕业 生,想要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已然很难,至于专业资源较少的内陆省份,所面临的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压力更是巨大。如何在压力中突围,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是内陆省份高校广告专业思考的重点。而较强的实践能力,出色的创意实战素质,正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所在。?

一、目前广告教育存在的瓶颈?

全国的广告公司数量接近84000家,规模有别,发展速度各异。大体上制约广告公司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资金、设备、客户等方面,而居于首位的正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一面是人才需求的增大,一面是就业压力的增大,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当下的专业教育存在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

(一)教师的实践性意识需要提高。广告学专业是综合性很强学科,需要传播、营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和交叉。美国作为广告业最发达及广告教育最先进的国度,在学科融合及实践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 经验 。教师对行业的最新动态、案例的最新收集、自身的广告实践都非常重视,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专业知识是鲜活而时新的。相对而言,国内的广告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优先,实践缺乏的问题。专业结构单一,少有实战的检验,对业界动态把握不够,对新技术,新变化缺少应有的敏感。例证陈旧,缺少自主研究和理论创新。这些,不可避免地使专业教育处于过去时态,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当下的变化。?

(二)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愈待启蒙和引导。创意改变出路,纸上得来终觉浅。广告学专业学生个性彰显,有很强的实战欲望,但是,如何控制好这种冲动和爆发力,是一个难题。不加引导,学生很可能功利得地在未完成好基本学业的状况下,沦为广告公司的廉价劳动力。往往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就出去打工,实属揠苗助长。而不提倡实战,又会严重挫败学生的专业激情,一些学生开始怀疑陈旧的理论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进而导致专业热情的失落和对未来的不自信和怀疑。坦诚的讲,对于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的启蒙和引导,是个难题。团队精神的锻造其实需要很好的实战历练。?

(三)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的选择有待整合和优化。广告学专业实验教学一直是专业实践教育急需突破的难点。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学习及实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实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高实战能力和贯彻理论服务,往往流于表面和热闹。实验的结果,很难体现学生的创意水平和作业能力,让学生徒生专业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关门办学,孤立关注课堂教学,与广告业界很少接触或者接触不够有针对性,使学生的实战舞台不够广阔,狭小而单一。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选择实践基地,是展开高水平广告实践教学的关键点之一。?

梳理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平台资源,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利用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准确定位,是提高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二、从三个方面立体地展开广告专业实践教学?

作为应用型学科,没有实践,便没有活力。在多个方面同时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立体而又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出口,突破瓶颈,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

(一)深挖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既保证专业学生的实践展开,又不耽误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是考量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尺度。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从2000年开设以来,一直未放弃这方面的尝试。经过多方探讨和调研,发现,倘若只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实战氛围或者模拟公司,取得的实践教学效果还是没有突破。不妨发动和引导学生的实战热情,用一个整块时间,进行创意、文案、策划、设计等专业方面的展示和比赛。“黑龙江大学广告节”正是这样的一个产物和结晶。这一创作性的实践教学,经过4年的摸索,已经逐渐成熟。从2002年始,已经成功举办4届。每届由一名专业老师指导,为时一个月,学生独立筹办,一届一个主题,各小组提案竞标举办,然后寻找商业赞助,有命题创作,也有自由诠释,最后老师评点,学生展示作品,提交 报告 。形式多样,实践效果明显。数据表明,平均每届近百幅的平面及影视作品,是专业学生专业实战能力的最好体现。各届获奖的专业学生,以此为起点,斩获国家级的大奖,屡见不鲜。对已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实战经验获得方面,广告节排在首位。?

这种实践教学尝试,使专业学生尚处于较低年级就能有接触广告实战的机会。既能避免因过早到广告公司实习而影响学业弊端,又能看到广告实战本来面貌的原汁原味,让学生感受广告创意带来的快乐,不啻是很巧妙的一个广告实践教学方式。?

(二)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实习是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是值得仔细考虑和安排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广告教学发展的早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就很重视借助校外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优势展开实践教学。他们与当时世界最大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调研项目,利用广告公司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将学生的实践教育获得最大化,最终构建多赢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IMI市场信息研究所,正是这样的产物。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电通公司合作的“电通广告学院”,更是将这种方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也尝试着这一实践教学的形式,抱着谨慎地态度,不仅仅把这种方式当作学生找工作的试探性动作,而是较深入地全程参与整个沟通过程中,加以协调和指导。在选择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考量标准。?

首先是典型性。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而非是简单的泛泛之选。结合学生本身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兴趣专长,挑选实习场所,做到“对位”发展。以策略见长的“天问 文化 传播公司”;以创意见长的“上兵广告公司”;以媒介营销见长的“亚龙广告公司”。学生在适合自己特长的实习基地进行广告实践,目的明确,成长迅速。在“上兵广告公司”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凭借本身的能力和公司的优势,在全国广告奖项中频频获奖。而策划能力强的学生在“天问文化传播公司”的实践同样效果显著,哈尔滨啤酒的全程策划,让专业性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是整体性。碎片化的实践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师的全程参与下,这种实习应该是整体的,以一个项目为切入口,深入地展开,系统性的结果正是专业性的提升。调查结果表明,行业策略的实践知识获得,啤酒节的全程实践项目排在第一位。学生在系统的实践中,看到了本身专业需要弥补的缺口。?

最后是指导性。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展开实践教学并且丰富自身的实战经验,通过小组讨论、项目跟进、定期的项目报告来监控实践教学的成果。在欧美等广告教育发达的国家,外聘业界教师占到教师比的三分之一。而这种以项目的形式展开的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深入指导下,辅之以业界资深人员的配合,会取得比外聘教师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除了深挖校内的实践资源,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来开展优质的实践教学之外,以广告专业赛事为舞台,也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借助广告节来体验实战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针对自身特点的典型实习基地来完善提升专业实战能力,而广告专业赛事,是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的专业实践教育舞台。这个元素的导入,会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立体、系统。专业能力的检验,创意水平的肯定,各有标准。而权威的评判是关键。通过专家的公正审定,层层选拔和淘汰,专业性通过这样地磨砺,会更加成熟和清晰可见。?

作为内陆专业及业界资源较少的高校,通过参加全国的专业赛事,是实践教学展开地重要阵地。同样,选择也应具有针对性。在诸多赛事中,金犊奖是面向全球华人高校在校大学生地广告专业赛事,两岸广告精英及院校专家一起组建评委会,所以即有广泛性,又具权威性。仅2005年,赛事推广高校达600余所,作品12,000件;有11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得到台办、全国学联、共青团中央、广电总局、文化部的支持。一些内陆院校,正是凭借此赛事走入业界视野。审看各方经验,倘若把实践教学和广告专业赛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应把握好几个方面:?

1、做好策略辅导。虽然广告专业赛事大都是学生自发参加,可是,应该考虑到一些低年级的同学的专业知识不完善这一实际问题,提供咨询帮助。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在每届金犊奖开赛前,都会邀请业界资深人员进行实战指导。这样会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实战的氛围。?

2、充分利用赛事,模拟实战。除了专业教师指导和业界人员辅导,要利用好赛事,为实践教学服务,还应让学生深度模拟提案,把赛事规定的产品创意或者策略当作自己服务的客户,以教师和同学为虚拟客户代表,进行初次比稿、二次提案、最终呈现。通过多次的演练,以及和同学、老师的互动观摩,专业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2006年,共参加三届金犊奖,每年都有奖项获得,比近20多个奖项更为重要的是15场的教师点评及模拟提案、5场的专家讲座。?

三、小结?

广告学专业迅速发展的热潮中,应该有冷静地思考和判断,如何在众多的院校当中找到独有的优势,是内陆院校共同思考的命题。而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压力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让广告学专业学生更个性化的发展,拥有更强的创意实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定位区隔,而这个优势的确立,对于内陆院校来说,是有难度的。?

我们的思考路径是,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资源,以校内广告节为平台;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以教师全程指导为关键;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以模拟提案为手段,准确定位,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正林.2006年广告专业教育和广告学术研究报告.中国广告.China Advertising,2007;(2)?

2.陈培爱.中国广告教育二十年的发展与基本经验初探.江西 财经 大学学报,2002;(2)?

3.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张欣,汪青云.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内容摘要:艺术类课程作为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已从多方位参与到广告人才培养中。 文章 结合教学实践,对目前广告学专业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思考,探讨了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意义、课程结构的搭建和 教学 方法 的改进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广告学 艺术类课程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广告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课程体系整合了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同院校因办学背景和学科优势的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一类知识有所偏重。目前,我国大多数设置广告学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艺术类课程通常占有一定比例,然而这些课程的架构和具体教学实施都是从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中直接复制过来,导致在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适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文章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提出思考意见。

一、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意义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广告人才,或者说这些未来的准广告人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依据对这一目标的理解,广告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等课程,不同院校还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多数人理解这些课程只是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体验一下广告运作中的广告创作环节,因为具体的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工作还由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来承担。艺术设计类课程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重在增加体验和感受,其目的只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广告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其实这样的理解无形中削弱了艺术类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本应有的作用。

广告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当然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多数也不直接从事广告设计的工作。正如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广告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传播环境中,广告创意人才必须能够将点子通过可传播的形式(尤其是视觉形式)表达出来。曾在DDB(Doyle Dane Bernbach)和李奥贝纳两家公司担任高级创意总监的著名广告人泰德·贝尔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创意人员应该是写作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兼备的。好的文案人员应该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而好的艺术指导,应该有很强的文字概括能力。”另一位著名广告人罗伊·格雷斯也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创意人应是语言思维和视觉思维兼备”。①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所做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通过广告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设计课与美术课在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排序中分别占到了第一位和第六位。以上情况都说明社会需求的广告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类课程需同其他课程一道参与到对广告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当中。

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锻炼应是全方位的,而不能简单理解成广告创作环节中对技术手段的体验。一个人的技能是其内在素质的自然外化,艺术类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主要锻炼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审美鉴赏、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能较好地感受美、体验美、捕捉美,这是个人艺术素养的心智基础;第二,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但能科学地认知事物,还能艺术地感悟生活。特别是艺术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对广告学专业学生来说启发很大;第三,艺术表达能力及其相关操作能力。这是指广告学专业学生在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应具备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而这就要求掌握一些艺术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是由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教育属性决定的。

二、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

艺术类课程是整个广告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共同参与学生完整知识框架的搭建。课程如何设置,既关系到教学结构的安排又关系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1.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结构

专业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庞大而复杂的,在广告学教学计划的有限学时中,要完成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不现实也没有意义的。要针对广告学的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排,同时要兼顾三种能力的培养。考察我国目前广告学艺术类课程安排,大多直接复制于艺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在保留基础课程及和广告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剔除其他部分。这样直接复制法会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课程结构不完整,缺少承接性和系统性;二是没有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特色及需要做符合学理逻辑的重新架构。

总体上说,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分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两大类别。艺术理论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即眼力和作品鉴评能力,以及艺术 思维方式 和创意能力。因为多数广告活动最终是用广告作品和消费者沟通,如果不具备优秀的广告创意能力和作品鉴评能力,广告目标则难以达成。广告专业的学生也应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即艺术表达能力,重点是掌握和传播手段相关的各种艺术元素和技术手段。这既包括对艺术基本元素形、色、音相关内容的学习,还有因传播手段的不同而分出的平面艺术、立体艺术、多媒体艺术知识的学习。

课程安排的时序也应随着学生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完善,由浅入深,体现课程体系的承接性。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有些一开始就集中于艺术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评鉴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技能训练课的效果也打了折扣,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针对目前广告学招生生源艺术素养基础较薄弱的客观现实,第一学年应先安排以提高眼力和鉴评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要安排基础的艺术技能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艺术基本造型元素的感受力。第二学年则主要安排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同时通过穿插在课程中的课题训练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将创意思维表达出来的能力。三、四学年则针对广告传播手段的不同,安排专门的广告设计课程。

2.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选择

既然划定出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便随之产生。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把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整合性和针对性,尽量做到利用有限的学时达成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广告学专业教学计划一、二学期设置了《广告美术基础》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来提高学生美术技术能力、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因为全校公选课中安排有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我们将这些课程列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公选课的推荐课程,所以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作相应学时安排。

第三学期安排了《图形创意》《设计色彩》课程,这两门课程是利用现有的艺术手段,完成课程中规定的课题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利用艺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四学期安排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具体内容除设计、制作技能的训练,还将优秀广告作品的赏析整合进来。第五、六学期则安排了《广告摄影与摄像》《动画广告制作》《多媒体广告制作》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冠以“制作”,课程目标则不是只关注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以具体的广告创作项目为核心,对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课程的选定只是教学开展的前提基础,具体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创新则是更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选择,这部分的工作也需付出较大的心血。如何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检验课程内容的准则。

如笔者根据教学效果和经验将《设计色彩》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补充,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前提下,压缩过多和不适用的技能方面的重复训练,针对性补充和传播及商业运作有关的色彩设计小课题,作业形式不仅有作品也有文字分析和 市场调查 等。通过实践后学生反馈较好。

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体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样的教学目标可由不同的课程内容达成,以上的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时代的发展会对课程内容提出新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课程。

三、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虽然设定了教学内容,然而由于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此教学方法既要符合课程规律,也要体现广告学专业的特色。

我国现有的在广告学专业中担任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多是从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转行”过来,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直接承袭艺术专业教育。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初期又对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深入的把握,往往导致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好教;学生则对艺术类课程目的认识不清,作业达不到教师设定要求而失去信心,感觉课程收获不大。分析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学双方对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知的结果。

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以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能集中在艺术创作技巧的训练上,教学手段应针对新的对象和目标而呈现新变化。以《广告美术基础》为例,这门课程不是传统的 素描 和色彩写生训练,而是以探讨造型元素和造型原理及形式美规律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基本艺术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动手“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形、色的理解。因为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感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观”的内容,通过分析、鉴赏,去理解形式美的法则和造型原则。教学手段也由传统艺术专业的学生写生训练加教师点拨转变为针对教学单元分析讨论、学生体验、对完成的体验作品再分析 总结 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学生体验的手段也不固定为某一类绘画形式,而是可以运用各种视觉表达方式。这既符合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又将课程的目标引导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力上来。

在每门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为原则,真正将着眼点定位在学生广告艺术素养的养成上,再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学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教学手段自然就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广告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脑力激荡法”“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都可以借鉴过来,结合艺术类课程的性质,加以改革创新。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也可不拘一格,作业不再只有艺术作品,也包括艺术鉴评文章。评价标准也不能只关注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过多苛责学生艺术技能水平,还应将考察重点放到学生是否具备艺术思维,是否体现出艺术创造力为原则。

相比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传播类、营销类课程,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探索和教学研究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真正将艺术类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有利于复合型广告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渠道 。这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展开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注释:

①(美)劳伦斯·明斯基,埃米莉·桑顿·卡尔沃采访并整理.如何做创意[M].北京: 企业管理 出版社,2000年.第17-45页.

参考文献:

[1]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冯易.建立务实创新的广告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3]袁文艺.“后发”院校广告学专业教育调查.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浅谈广告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 广告学开题报告范文

2. 广告管理论文

3.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大学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5. 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这是我网上找的一篇广告专业的毕业论文,你可以自己改改题目或者把内容微改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呵呵 论品牌的传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成熟起来的消费者开始进行认牌消费,于是“品牌”越来越多地被经营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品牌战略”、“品牌策划”、“品牌经营”、“品牌管理”等概念也就随之而生,并频频出现在论著之中。无疑,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凝聚知识的“品牌”空前重视的可喜现象。然而,由于这些概念内涵极为丰富,相应地其外延也相当宽泛,对其进行研究固然有多学科整合的效能,但也难免产生泛化与浅层化的倾向。为追求品牌研究的深入与致效,我们选取品牌建设的关键——“传播”来进行专门化的研究,于是便提出“品牌传播”的新概念,并在本文对它的内涵、提出背景、特点进行论述。 一、“品牌传播”的内涵 对于“品牌传播”的内涵,先认识下品牌的起源,英国英特品牌公司董事保罗•斯图伯特曾经写道:品牌被用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已由来已久。实际上,英语‘品牌’(brand)一意思是‘打上烙盈。确实,在诸多著述中,均记述了古代人们在牛及其牲畜身上打上烙印以表明主人,在未干的陶器底部按上指印以表明制陶者,在斧头、镰刀、木桶等工具上烙上印记以表明生产者;这些其实都是品牌的雏形。当社会生产的规模渐次扩大,品牌印记的使用迅速普及并带来无形的价值,寻求品牌保护的“商标”(trademark)及商标法便随之诞生。而第一个商标法案诞生于1803年的法国,而英、德、美诸国,也均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商标法。值得思考的是,品牌催生了商标,而商标又反过来促进了品牌的发展。但是,对一百多年前出现的最早的品牌而言,品牌开发过程所衍生出的目的和重要意义超出了法律保护的单一职能。品牌向它的购买者隐含着产品质量和同一性的保证,购买者除此之外,对该产品的生产商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品牌可以准确无误地把一个生产商的产品同另一生产商的产品区分开来 “品牌”的感受与评价者既然在于消费者,而品牌的拥有者与经营者又是生产企业;如此,将二者建立有机联系的“传播”自然成为品牌经营或晶牌战略中的关键因素。“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概念也就随之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提出“品牌传播”,是基于品牌研究之现状的。纵览目前品牌研究,可以发现其内容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品牌的静态构成,包括品牌名称、品牌设计、品牌的产品指代、品牌的科技含量、品牌的文化内涵、品牌的价值等;二是品牌的动态经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决策、品牌管理、品牌产品营销,品牌的延伸、品牌保护等。虽然也涉及到品牌的推广,但尚未提高到传播的高度来认识与研究。对品牌研究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我们遗憾地发现,目前的品牌研究其实只是从设计学、管理学、营销学、产品研发、法学多角度切入品牌、认识品牌、逐一扫描品牌的结果。多学科学的视角,固然使我们对品牌的认识得到一种崭新的整合,但也无可避免地引起了研究内容的泛化,无法进行学科定位,以致于不被主流学科所重视。 而关于“品牌传播”的内涵,应该首先是一种操作性的实务,即通过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人际交往、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传播手段,以最优化地提高品牌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而对品牌传播的基础规律、方式方法的探讨总结,则构成品牌传播“学”的内容。 在如上关于品牌传播内涵的表述中,我们并没有将品牌传播的对象限于单纯的消费者之上,而是指明为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目标受众”;其考虑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的诸多内容、现象均符号化,亦即品牌化;“品牌”的指代已不单单限于商业品牌,还包括城市品牌、区域品牌、院校品牌、团体品牌、个人品牌等社会品牌。如果说商业品牌可称为狭义品牌的话,那么种种社会品牌,则可统称为广义品牌。狭义品牌与广义品牌的并存,是一种客观存在。由于任何研究对象均存在特例,而对象的广义化,则使特例成几何倍数增加,这就制约了追求自给性的学科探讨与成果的积淀。因此,我们对“品牌传播”的理论探讨,重在狭义品牌传播之上。 二、“品牌传播”提出的背景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新兴的社会科学,但20世纪的传播学主要是与新闻学进行了密切的联姻;于是新闻化的传播学便较多地为社会政治服务。而进入21世纪,人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均强调和平与发展、强调经济建设,因此传播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成为必然,这种必然性便催生了“品牌传播”。其具体背景可以从这么两个方面来认识: 1.世界市场制胜的关键是品牌传播 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这是一个人人均能分明感受到的趋势。但这对所有市场竞争者来说未必都是福音,因为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强者博弈、名牌对决之上,即跨国公司及其所拥有的品牌之间的竞争。而跨国公司本身不仅就是品牌,如可口可乐、通用汽车、IBM、宝洁、迪斯尼、索尼,而且它们还分别拥有一个品牌群,且不说宝洁公司所拥有的100多个品牌,就是通用汽车也具有“雪佛来”、“卡迪拉克”、“别克”、“欧宝”等多种品牌;可口可乐公司也不仅仅拥有“可口可乐”,却还有“雪碧”、“芬达”等品牌。纵观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实主要就是跨国公司之间演出的品牌竞争风云,如“柯达”与“富士”、“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通用”与“福特”等品牌之间的战火,几乎燃遍了世界市场的每个角落。 在中国,据盖洛普调查公司首次所做的中国消费者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趋势调查显示,就品牌知名度(认知率)而言,排在前20位的商品品牌,国外品牌16个,国内品牌只有4个。认知率最高的可口可乐达85%。认知率超过20%的58个品牌中,国产品牌10个,占17.24%。这表明了国外品牌进人中国市场,其实就是以品牌传播作为战略先导的。 相形之下,我国绝大多数的品牌尚处于本土市场中的成长阶段,在国际市场上除了“海尔”、“格力”、“双星”、“同仁堂”等品牌尚有一定的影响,能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品牌几乎没有。相应地,特辟“品牌传播”为对象进行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 2.媒介的市场生存需服务于品牌传播 20世纪总体上是大众媒介与广告传播共兴共荣的时期。在整个20世纪,虽然绝大多数时期世界的格局处于战争与冷战状态,媒介传播的内容也以政治及意识形态为重,但是在20世纪的后半叶、尤其是最后十年,伴随着大规模战争与冷战的结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期,媒介的生存也为之一变,即:媒介因广告的巨资注入而风光无限,广告也因大众媒介的巨大传播力而效用颇丰。当我国媒介业频频成立集团,甚至进行现代企业化改造进入股市,我们就不得不得出媒介的市场生存已成为媒介主体意识的主旋律之结论。媒介的市场生存,迫使其必须在“传播内容”、“市场受众”、“广告客户”三者之间进行统筹运作;而在三者环行互动中,“传播内容”与“市场受众”,一定意义上成为争劝广告客户”、服务“广告客户”的手段。因为,服务“广告客户”成为媒介市场生存的生命线。如果说,服务“广告客户”一定程度上就是服务于“品牌传播”,这对于媒介经营来说,其实乃是一种经营指导思想的突破。正如我们前面所述,“品牌”其实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象征,而围绕品牌传播所进行的经济建设,也已成了21世纪最大的政治;因此突破争取广告客户的具象、突破广告收入简单的数据统计,配合广告刊播所系统进行的品牌传播,其实不仅不是新闻报道的雷区,而且是媒介所需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但是,其前提是需要明确的,即媒介的市场生存需要服务于“品牌传播” 。 三、“品牌传播”的特点 明确了“品牌传播”的内涵以及提出的社会背景,一定意义上即确立了“品牌传播”概念的存在。但是,将该概念发散为系统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律与方法,还将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去做。这里,我们则先对“品牌传播”的特点进行探讨与归纳: 1.信息的聚合性 作为动态的品牌传播,其信息的聚合性,是由静态品牌的信息聚合性所决定的。品牌表层因素如名称、图案、色彩、包装等,其信息含量尚是有限的,但“产品的特点”、“利益与服务的允诺”、“品牌认知”、“品牌联想”等品牌深层次的因素,却无疑聚合了丰富的信息。而它们构成了品牌传播的信息源,也就决定了品牌传播本身信息的聚合性。因此,当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在经营决策、组织调整、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广告发布、公关活动等方面有所动作,包含消费者在内的受众,其接受心理结构便自然地进行信息聚合,聚合于相应的品牌传播之上。这就启发品牌传播者,在具体操作品牌传播实务时,需辨证地进行信息取舍,做到所传播的品牌信息“合”则有基础,“聚”则能传神。 2.受众的目标性 品牌的传播者最关注的是目标受众,因为“品牌”打动“受众”、“受众”则会产生有益于品牌的行为——不仅仅是直接带动销售而且还引发各种各样的间接行为,如意见领袖会对品牌进行二次传播、潜在消费者将转化为知晓消费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与“受众”是一致的,不同的表述与强调,却体现了不同的指导观念:将品牌传播的对象表述为“消费者”,强调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体现的是在营销上获利的功利观念;而将品牌传播的对象表述为“受众”,强调的是受众对品牌的认可与接受,体现的是传播上的信息分享与平等沟通观念。因此,与“品牌传播”合理对应便只能是“受众”。如果将信息传播也视作一种营销行为,那么与所有在市场中求取生存的企业一样,传播者也需细分市场,寻找到自己的目标消费者即目标受众。事实上,早已在市场中生存的媒介均有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的受众群。但对于“品牌传播”者来说,他所寻找的目标受众,既是目标消费者,又是品牌的关注者,还应是通过特定媒介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如此,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受众,传播中的受众本位意识才能得到体现,受众的接受需求才能得到满足,相应的品牌传播才是卓有成效的。 3.媒介的多元性 媒介技术往往决定着所传播的讯息本身。如电视媒介传播了超出报刊、广播多得多的“讯息”;而网络媒介又传播了兼容所有媒介讯息的“讯息”。而在传播技术正得到革命性变更的今天,新媒介的诞生与传统媒介的新生,则共同打造出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新格局。这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机遇,也对媒介运用的多元化整合提出了新挑战。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路牌、海报、车体、灯箱等,在现代社会的受众来说,依然魅力犹存;对它们的选择组合本身就具有多元性。而新媒体的诞生,则使品牌传播的媒介多元性更加突出。如企业自办的网站、刊播的网络广告,不仅在起着广告的功能,更在进行着内涵丰富的品牌传播。而由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媒体的丰富性,至今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如此,品牌传播在新旧媒介的选择中,就有了多元性的前提。 4.操作的系统性 在传播实务研究者的眼光中,“一个系统是一套相互作用的单元,它在一个现存的边界范围内通过对于来自环境的变革压力作出反应和调整而长时间发挥作用,从而获得和维持目标状态。在品牌传播中,其系统的构成主要为品牌的拥有者与品牌的受众,二者由特定的信息、特定的媒介、特定的传播方式、相应的传播效果(如受众对品牌产品的消费、对品牌的评价)、相应的传播反馈等信息互动之环节,而彼此成构。由于品牌传播追求的不仅是近期传播效果的最佳化,而且追求长远的品牌效应,因此品牌传播总是在品牌拥有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中,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操作。其基本程序为:审视品牌传播主体——了解并研究目标受众——进行品牌市场定位——确立品牌表征——附加品牌文化——确定品牌传播信息——选择并组合传播媒介——实施一体化传播——品牌传播效果测定与价值评估——品牌传播的控制与调整……。该程序构成了一个品牌传播的系统工程,并周而往复,使品牌不断增加活力,在系统性的传播与更新中走向强悍与长寿。品牌单个的广告、促销活动,如果没有一根统一的主线串起来,即使做得最好也只是一颗珍珠。只有将所有的传播行为都串起来,才能组成一条闪闪发亮的项链。这就是“项链定律”。我们为企业作诊断时,有时会发现一个企业,它的广告、促销、公关等行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章法,好像不是一个企业做的,这样每一次宣传都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行为,没有连续性,不能产生互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的浪费。 有人说,品牌或者是“卖”出来的,或者是“炒”出来的,而事实上,无论品牌是以哪种形式产生的,都离不开传播沟通。品牌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品牌在消费者中的传播过程,也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逐渐认知的过程,所谓品牌传播,就是指品牌制造者找到自己满足消费者的优势价值,用恰当的方式持续地与消费者交流,促进消费者的理解、认可、信任和体验,产生再次购买的愿望,不断维护对该品牌的好感的过程。可以说,无论是新品牌的诞生,还是老品牌的维护,都有赖于良好的传播沟通,没有传播沟通,就没有品牌。

广告学毕业论文大纲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一、编写提纲的步骤:(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二、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广告学毕业论文

艰苦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广告学毕业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信息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将艺术创作带向超越时间、空间、与影像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管是否运用科技,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记录和反映当代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尝试以计算机、网络、虚拟实等高科技为一个艺术的新形式。在与数字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与高度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纯化心灵的“高感度”作品。

关键词: 视觉艺术网络虚拟现实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性功能。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 年美国的Ben 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 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 Alsleben 及W. 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摘 要: 依据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总体性质定位,调整设计实践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对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提出亦文亦理非文非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模式的改革思路,建立以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课程为主导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既体现了与教学内容相容关系、延伸关系,又加强了各环节之间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 广告论文

广告学综合了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文学、艺术设计、工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了知识理论系统比较完善的应用性强的新学科。应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塑造。因此要设计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实践环节的设计安排,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实践和创造,是对理论教学的丰富和发展。

我的具体思路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模拟的广告项目,由项目中心发布项目消息,有兴趣的同学到指导老师处报名。然后,学生分成若干个策划小组,分工合作,开展市场调查、产品定位、创意策划、媒介安排等一系列的广告活动,各小组分别做出策划方案,然后由项目中心组织模拟比稿会,各小组分别陈述自已的方案,由评判员(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选出最佳方案,并向有关企业推荐,最终可能为企业所采纳从而产生效益。

与“项目模拟”实践教学配套,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专业定位:培养高级广告策划人才。广告学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它跟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如何区分?这是广告学专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广告公司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广告已进入以策划为中心的时代,广告策划已成为广告运作的核心内容。组织与完成策划不仅成为广告公司业务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成为衡量广告个书影外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国内广告业最需要的是具有广告综合知识的策划人才。因此,我们将广告学专业明确定位为:培养现代高级广告策划人才。

2,教学方案:以培养实践努力为导向。针对广告策划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专业知识结构?针对此一问题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已经:一是对广告策划人员发放问卷,调查他们的专业知识构成情况;一是走访国内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了解其教学计划的设置内容。在此调查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一个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方案,其中12门课程设立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广告学专业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

3,实践基地:广告传播策划中心。“项目模拟”实践就相似广告学专业实践的新思路,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机制方可达成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株洲洋名广告传播策划中心”。该中心具有对外经营权,专门用于“项目模拟”实践教学。规定广告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在策划中心参加广告策划活动不少于4次,并提交广告策划方案,交由指导老师评定成绩,记入学分。我们还创立了广告学专业教师到策划中心挂职的制度,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到策划中心主持不少于2项的广告策划活动,逐步积累专业教学所必需的广告策划实践经验,从实践中提高自已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中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广告学是文、理、工、艺、经、管兼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知识手段的综合化。广告学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应用型学科,没有实践,便没有活力。在多个方面同时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立体而又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出口,突破瓶颈,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

第二,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与业界发展结合,体现业界发展的先进性,体现职业化和技能化特点。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实习是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是值得仔细考虑和安排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广告教学发展的早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就很重视借助校外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优势展开实践教学。他们与当时世界最大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调研项目,利用广告公司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将学生的实践教育获得最大化,最终构建多赢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lMl市场信息研究所,正是这样的产物。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电通公司合作的“电通广告学院”,更是将这种方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第三,将各实践环节的设计置于整体课程体系中来统筹考虑,既要互相独立,不重复交差,又要彼此连贯,逐层递进。使每个实践环节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又被整合到统一的实践目标体系链条中,并做到四年不间断。要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发展平台来开展优质的实践教学之外,以广告专业赛事为舞台,也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借助广告节来体验实战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针对自身特点的典型实习基地来完善提升专业实战能力,而广告专业赛事,是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的专业实践教育舞台。这个元素的导入,会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立体、系统。专业能力的检验,创意水平的肯定,各有标准。而权威的评判是关键。通过专家的公正审定,层层选拔和淘汰,专业性通过这样地磨砺,会更加成熟和清晰可见。

只有把众多的能够深刻影响莘莘学子的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起来,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深化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才能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教师好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果进行推广,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开拓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方案,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搭建平台。

作为与市场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行业, 广告 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告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广告学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业界对专业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广告 教育 面临着一些难题,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制约,使学生面临着缺乏实践锻炼的窘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巧妙整合,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是尤其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 广告学专业 实践教学 实验课题 实习基地

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开有广告学专业,226所高校共开设240个广告相关专业,数目可观,专业学生数量也很庞大。发展势头迅猛的另一方面,正是就业压力的急增。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发展势必给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就广告业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而言,属地广告专业 毕业 生,想要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已然很难,至于专业资源较少的内陆省份,所面临的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压力更是巨大。如何在压力中突围,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是内陆省份高校广告专业思考的重点。而较强的实践能力,出色的创意实战素质,正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所在。?

一、目前广告教育存在的瓶颈?

全国的广告公司数量接近84000家,规模有别,发展速度各异。大体上制约广告公司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资金、设备、客户等方面,而居于首位的正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一面是人才需求的增大,一面是就业压力的增大,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当下的专业教育存在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

(一)教师的实践性意识需要提高。广告学专业是综合性很强学科,需要传播、营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和交叉。美国作为广告业最发达及广告教育最先进的国度,在学科融合及实践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 经验 。教师对行业的最新动态、案例的最新收集、自身的广告实践都非常重视,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专业知识是鲜活而时新的。相对而言,国内的广告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优先,实践缺乏的问题。专业结构单一,少有实战的检验,对业界动态把握不够,对新技术,新变化缺少应有的敏感。例证陈旧,缺少自主研究和理论创新。这些,不可避免地使专业教育处于过去时态,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当下的变化。?

(二)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愈待启蒙和引导。创意改变出路,纸上得来终觉浅。广告学专业学生个性彰显,有很强的实战欲望,但是,如何控制好这种冲动和爆发力,是一个难题。不加引导,学生很可能功利得地在未完成好基本学业的状况下,沦为广告公司的廉价劳动力。往往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就出去打工,实属揠苗助长。而不提倡实战,又会严重挫败学生的专业激情,一些学生开始怀疑陈旧的理论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进而导致专业热情的失落和对未来的不自信和怀疑。坦诚的讲,对于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的启蒙和引导,是个难题。团队精神的锻造其实需要很好的实战历练。?

(三)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的选择有待整合和优化。广告学专业实验教学一直是专业实践教育急需突破的难点。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学习及实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实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高实战能力和贯彻理论服务,往往流于表面和热闹。实验的结果,很难体现学生的创意水平和作业能力,让学生徒生专业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关门办学,孤立关注课堂教学,与广告业界很少接触或者接触不够有针对性,使学生的实战舞台不够广阔,狭小而单一。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选择实践基地,是展开高水平广告实践教学的关键点之一。?

梳理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平台资源,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利用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准确定位,是提高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二、从三个方面立体地展开广告专业实践教学?

作为应用型学科,没有实践,便没有活力。在多个方面同时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立体而又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出口,突破瓶颈,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

(一)深挖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既保证专业学生的实践展开,又不耽误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是考量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尺度。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从2000年开设以来,一直未放弃这方面的尝试。经过多方探讨和调研,发现,倘若只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实战氛围或者模拟公司,取得的实践教学效果还是没有突破。不妨发动和引导学生的实战热情,用一个整块时间,进行创意、文案、策划、设计等专业方面的展示和比赛。“黑龙江大学广告节”正是这样的一个产物和结晶。这一创作性的实践教学,经过4年的摸索,已经逐渐成熟。从2002年始,已经成功举办4届。每届由一名专业老师指导,为时一个月,学生独立筹办,一届一个主题,各小组提案竞标举办,然后寻找商业赞助,有命题创作,也有自由诠释,最后老师评点,学生展示作品,提交 报告 。形式多样,实践效果明显。数据表明,平均每届近百幅的平面及影视作品,是专业学生专业实战能力的最好体现。各届获奖的专业学生,以此为起点,斩获国家级的大奖,屡见不鲜。对已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实战经验获得方面,广告节排在首位。?

这种实践教学尝试,使专业学生尚处于较低年级就能有接触广告实战的机会。既能避免因过早到广告公司实习而影响学业弊端,又能看到广告实战本来面貌的原汁原味,让学生感受广告创意带来的快乐,不啻是很巧妙的一个广告实践教学方式。?

(二)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实习是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是值得仔细考虑和安排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广告教学发展的早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就很重视借助校外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优势展开实践教学。他们与当时世界最大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调研项目,利用广告公司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将学生的实践教育获得最大化,最终构建多赢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IMI市场信息研究所,正是这样的产物。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电通公司合作的“电通广告学院”,更是将这种方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也尝试着这一实践教学的形式,抱着谨慎地态度,不仅仅把这种方式当作学生找工作的试探性动作,而是较深入地全程参与整个沟通过程中,加以协调和指导。在选择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考量标准。?

首先是典型性。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而非是简单的泛泛之选。结合学生本身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兴趣专长,挑选实习场所,做到“对位”发展。以策略见长的“天问 文化 传播公司”;以创意见长的“上兵广告公司”;以媒介营销见长的“亚龙广告公司”。学生在适合自己特长的实习基地进行广告实践,目的明确,成长迅速。在“上兵广告公司”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凭借本身的能力和公司的优势,在全国广告奖项中频频获奖。而策划能力强的学生在“天问文化传播公司”的实践同样效果显著,哈尔滨啤酒的全程策划,让专业性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是整体性。碎片化的实践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师的全程参与下,这种实习应该是整体的,以一个项目为切入口,深入地展开,系统性的结果正是专业性的提升。调查结果表明,行业策略的实践知识获得,啤酒节的全程实践项目排在第一位。学生在系统的实践中,看到了本身专业需要弥补的缺口。?

最后是指导性。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展开实践教学并且丰富自身的实战经验,通过小组讨论、项目跟进、定期的项目报告来监控实践教学的成果。在欧美等广告教育发达的国家,外聘业界教师占到教师比的三分之一。而这种以项目的形式展开的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深入指导下,辅之以业界资深人员的配合,会取得比外聘教师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除了深挖校内的实践资源,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来开展优质的实践教学之外,以广告专业赛事为舞台,也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借助广告节来体验实战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针对自身特点的典型实习基地来完善提升专业实战能力,而广告专业赛事,是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的专业实践教育舞台。这个元素的导入,会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立体、系统。专业能力的检验,创意水平的肯定,各有标准。而权威的评判是关键。通过专家的公正审定,层层选拔和淘汰,专业性通过这样地磨砺,会更加成熟和清晰可见。?

作为内陆专业及业界资源较少的高校,通过参加全国的专业赛事,是实践教学展开地重要阵地。同样,选择也应具有针对性。在诸多赛事中,金犊奖是面向全球华人高校在校大学生地广告专业赛事,两岸广告精英及院校专家一起组建评委会,所以即有广泛性,又具权威性。仅2005年,赛事推广高校达600余所,作品12,000件;有11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得到台办、全国学联、共青团中央、广电总局、文化部的支持。一些内陆院校,正是凭借此赛事走入业界视野。审看各方经验,倘若把实践教学和广告专业赛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应把握好几个方面:?

1、做好策略辅导。虽然广告专业赛事大都是学生自发参加,可是,应该考虑到一些低年级的同学的专业知识不完善这一实际问题,提供咨询帮助。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在每届金犊奖开赛前,都会邀请业界资深人员进行实战指导。这样会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实战的氛围。?

2、充分利用赛事,模拟实战。除了专业教师指导和业界人员辅导,要利用好赛事,为实践教学服务,还应让学生深度模拟提案,把赛事规定的产品创意或者策略当作自己服务的客户,以教师和同学为虚拟客户代表,进行初次比稿、二次提案、最终呈现。通过多次的演练,以及和同学、老师的互动观摩,专业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2006年,共参加三届金犊奖,每年都有奖项获得,比近20多个奖项更为重要的是15场的教师点评及模拟提案、5场的专家讲座。?

三、小结?

广告学专业迅速发展的热潮中,应该有冷静地思考和判断,如何在众多的院校当中找到独有的优势,是内陆院校共同思考的命题。而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压力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让广告学专业学生更个性化的发展,拥有更强的创意实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定位区隔,而这个优势的确立,对于内陆院校来说,是有难度的。?

我们的思考路径是,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资源,以校内广告节为平台;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以教师全程指导为关键;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以模拟提案为手段,准确定位,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正林.2006年广告专业教育和广告学术研究报告.中国广告.China Advertising,2007;(2)?

2.陈培爱.中国广告教育二十年的发展与基本经验初探.江西 财经 大学学报,2002;(2)?

3.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张欣,汪青云.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内容摘要:艺术类课程作为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已从多方位参与到广告人才培养中。 文章 结合教学实践,对目前广告学专业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思考,探讨了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意义、课程结构的搭建和 教学 方法 的改进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广告学 艺术类课程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广告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课程体系整合了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同院校因办学背景和学科优势的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一类知识有所偏重。目前,我国大多数设置广告学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艺术类课程通常占有一定比例,然而这些课程的架构和具体教学实施都是从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中直接复制过来,导致在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适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文章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提出思考意见。

一、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意义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广告人才,或者说这些未来的准广告人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依据对这一目标的理解,广告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等课程,不同院校还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多数人理解这些课程只是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体验一下广告运作中的广告创作环节,因为具体的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工作还由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来承担。艺术设计类课程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重在增加体验和感受,其目的只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广告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其实这样的理解无形中削弱了艺术类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本应有的作用。

广告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当然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多数也不直接从事广告设计的工作。正如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广告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传播环境中,广告创意人才必须能够将点子通过可传播的形式(尤其是视觉形式)表达出来。曾在DDB(Doyle Dane Bernbach)和李奥贝纳两家公司担任高级创意总监的著名广告人泰德·贝尔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创意人员应该是写作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兼备的。好的文案人员应该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而好的艺术指导,应该有很强的文字概括能力。”另一位著名广告人罗伊·格雷斯也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创意人应是语言思维和视觉思维兼备”。①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所做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通过广告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设计课与美术课在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排序中分别占到了第一位和第六位。以上情况都说明社会需求的广告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类课程需同其他课程一道参与到对广告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当中。

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锻炼应是全方位的,而不能简单理解成广告创作环节中对技术手段的体验。一个人的技能是其内在素质的自然外化,艺术类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主要锻炼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审美鉴赏、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能较好地感受美、体验美、捕捉美,这是个人艺术素养的心智基础;第二,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但能科学地认知事物,还能艺术地感悟生活。特别是艺术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对广告学专业学生来说启发很大;第三,艺术表达能力及其相关操作能力。这是指广告学专业学生在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应具备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而这就要求掌握一些艺术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是由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教育属性决定的。

二、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

艺术类课程是整个广告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共同参与学生完整知识框架的搭建。课程如何设置,既关系到教学结构的安排又关系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1.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结构

专业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庞大而复杂的,在广告学教学计划的有限学时中,要完成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不现实也没有意义的。要针对广告学的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排,同时要兼顾三种能力的培养。考察我国目前广告学艺术类课程安排,大多直接复制于艺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在保留基础课程及和广告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剔除其他部分。这样直接复制法会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课程结构不完整,缺少承接性和系统性;二是没有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特色及需要做符合学理逻辑的重新架构。

总体上说,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分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两大类别。艺术理论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即眼力和作品鉴评能力,以及艺术 思维方式 和创意能力。因为多数广告活动最终是用广告作品和消费者沟通,如果不具备优秀的广告创意能力和作品鉴评能力,广告目标则难以达成。广告专业的学生也应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即艺术表达能力,重点是掌握和传播手段相关的各种艺术元素和技术手段。这既包括对艺术基本元素形、色、音相关内容的学习,还有因传播手段的不同而分出的平面艺术、立体艺术、多媒体艺术知识的学习。

课程安排的时序也应随着学生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完善,由浅入深,体现课程体系的承接性。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有些一开始就集中于艺术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评鉴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技能训练课的效果也打了折扣,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针对目前广告学招生生源艺术素养基础较薄弱的客观现实,第一学年应先安排以提高眼力和鉴评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要安排基础的艺术技能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艺术基本造型元素的感受力。第二学年则主要安排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同时通过穿插在课程中的课题训练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将创意思维表达出来的能力。三、四学年则针对广告传播手段的不同,安排专门的广告设计课程。

2.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选择

既然划定出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便随之产生。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把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整合性和针对性,尽量做到利用有限的学时达成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广告学专业教学计划一、二学期设置了《广告美术基础》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来提高学生美术技术能力、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因为全校公选课中安排有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我们将这些课程列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公选课的推荐课程,所以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作相应学时安排。

第三学期安排了《图形创意》《设计色彩》课程,这两门课程是利用现有的艺术手段,完成课程中规定的课题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利用艺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四学期安排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具体内容除设计、制作技能的训练,还将优秀广告作品的赏析整合进来。第五、六学期则安排了《广告摄影与摄像》《动画广告制作》《多媒体广告制作》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冠以“制作”,课程目标则不是只关注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以具体的广告创作项目为核心,对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课程的选定只是教学开展的前提基础,具体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创新则是更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选择,这部分的工作也需付出较大的心血。如何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检验课程内容的准则。

如笔者根据教学效果和经验将《设计色彩》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补充,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前提下,压缩过多和不适用的技能方面的重复训练,针对性补充和传播及商业运作有关的色彩设计小课题,作业形式不仅有作品也有文字分析和 市场调查 等。通过实践后学生反馈较好。

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体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样的教学目标可由不同的课程内容达成,以上的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时代的发展会对课程内容提出新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课程。

三、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虽然设定了教学内容,然而由于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此教学方法既要符合课程规律,也要体现广告学专业的特色。

我国现有的在广告学专业中担任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多是从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转行”过来,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直接承袭艺术专业教育。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初期又对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深入的把握,往往导致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好教;学生则对艺术类课程目的认识不清,作业达不到教师设定要求而失去信心,感觉课程收获不大。分析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学双方对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知的结果。

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以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能集中在艺术创作技巧的训练上,教学手段应针对新的对象和目标而呈现新变化。以《广告美术基础》为例,这门课程不是传统的 素描 和色彩写生训练,而是以探讨造型元素和造型原理及形式美规律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基本艺术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动手“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形、色的理解。因为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感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观”的内容,通过分析、鉴赏,去理解形式美的法则和造型原则。教学手段也由传统艺术专业的学生写生训练加教师点拨转变为针对教学单元分析讨论、学生体验、对完成的体验作品再分析 总结 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学生体验的手段也不固定为某一类绘画形式,而是可以运用各种视觉表达方式。这既符合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又将课程的目标引导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力上来。

在每门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为原则,真正将着眼点定位在学生广告艺术素养的养成上,再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学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教学手段自然就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广告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脑力激荡法”“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都可以借鉴过来,结合艺术类课程的性质,加以改革创新。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也可不拘一格,作业不再只有艺术作品,也包括艺术鉴评文章。评价标准也不能只关注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过多苛责学生艺术技能水平,还应将考察重点放到学生是否具备艺术思维,是否体现出艺术创造力为原则。

相比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传播类、营销类课程,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探索和教学研究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真正将艺术类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有利于复合型广告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渠道 。这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展开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注释:

①(美)劳伦斯·明斯基,埃米莉·桑顿·卡尔沃采访并整理.如何做创意[M].北京: 企业管理 出版社,2000年.第17-45页.

参考文献:

[1]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冯易.建立务实创新的广告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3]袁文艺.“后发”院校广告学专业教育调查.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浅谈广告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 广告学开题报告范文

2. 广告管理论文

3.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大学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5. 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广告专业大学论文

关于广告的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告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广告设计概念性分析

广告设计是指从创意到制作的整个中间过程,包括广告的主题、图形文字、创意、形象衬托等多个要素构的集合。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广告来达到吸引人们专注度及眼球的目的。

二、广告设计起源性分析

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一张发现于埃及古城底比斯遗址的三千年前的寻人启事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其实是中国宋朝时一家功夫针铺的一张印刷广告是中国最早的广告。而国外最早的印刷广告则发现于1471年的英国一家售书海报。

广告发展到今天,供其发布的媒体更加丰富,形形色色的广告随处可见,只要人们所在之处、所经之地,无论是看到、听到的,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没有一种传播手段能像广告这样,在画面中迅速而有效地传达具有丰富个性化的思想内涵。以往“广而告之”的初级阶段广告已经不复存在,现今的广告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告知”,它受到了广播、报纸、电视、杂志、数字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运用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有的大小画面,卓越的创意构思,形成了现代广告的主要特征。广告设计的灵魂离不开彰显个性的构思,出奇制胜的手法,使结果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创意,没有创意的广告只是简单的告知,只是没有生气的信息堆积。例如,某些房地产广告盲目跟风、概念雷同、翻版随处可见,这种举措让原本非常注重创新的行业导致形象渐渐模糊。

三、新时期广告设计思维分析

首先,横向思维的产生。横向思维有助于我们通过众多不同的解题途径和思路入手,能使我们摆脱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它可作为纵向思维的对立方式,给人以新的启迪。从美术创作的角度看,如不同构图方法的表现、不同题材内容的选择、不同工具材料的运用等形式都是要运用横向思维来创作。

其次,求异思维的产生。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众多创造性思维成果诞生的重要运思策略。这也是相对于常规思维来说的,从而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禁锢,其思维活动的要诀在于不受任何框架、模式的约束,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难题,创造更美好的东西。从美术创作的角度分析,假如把花的生长或凋谢过程完美的呈现出来,可以把正视、仰视、俯视等多种角度效果向结合的展示在作品中等等,这些形式都是要运用求异思维来创作完成的。

最后,想象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想象思维的出现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思维形式,使其形象思维更加具体化。想象思维主要由再造想象思维、创造想象思维两部分构成。在头脑中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是指的再造想象思维,创造想象思维更加丰满,再现现成事物的同时,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假如在美术创作的角度上分析,如过要创作人在飞翔,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地球被人握在掌心,也可以创作动植物组合成新的生物等等,这些形式都是要运用无尽的想象思维空间来创作。

四、市场经济下广告设计方法分析

首先,市场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广告设计要适应产品市场宣传,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整个市场的需要,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的调查研究,产品市场宽广多样,依据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宣传手段和宣传策略,找准目标市场,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特征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获得最佳广告效益。

其次,一件好的广告作品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要了解产品消费者心理,必须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制定不同特色的广告,使消费者在接受产品信息的同时,还能体验到欣赏商品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加深对广告的印象,提升广告的效果。因此,从广告审美角度分析消费者接受心理,对于广告效果研究很有好处。

另外,为了使广告效果更加形象具体、更加富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合乎情理的情况下,广告设计要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夸张、象征、对比、幽默等手法来渲染和烘托主题,提高观众对广告的认知和感悟程度,广告设计往往追求奇特和标新立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因此,广告创意是整个广告的灵魂,它体现了创意者的审美境界与价值取向。所谓广告创意就是对广告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所进行的.观念性和新颖性的文化构思,广告人通过想象、组合和缔造对广告创作对象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使广告对象的潜在现实属性升华为社会公众所能感受到的具体形象。创意有时是一句能打动消费者的广告语,有时会是一个能唤起消费者愉悦心理的眼神或笑容,创意有时候又是一个既能反映广告主要经营理念和产品特色,又为品牌树立独特风格的标志等等,创意看似简单,其实好的创意更为复杂。

最后,杰出的广告创意需要付出艰苦的思维劳动,有些广告创意以有趣的搞怪的甚至出人意料的方式来达到表达、传递广告诉求的目的。众所周知,麦当劳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一系列广告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它所呈现的所有广告信息都只阐述一个“美味”。麦当劳的几版电视广告都十分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戏剧性的广告创意哲学。其中一版广告片中,婴儿躺在摇篮时而欢笑,时而哭闹,令人感到费解。答案在片尾部分出现:原来每当摇篮晃到麦当劳拱门标志时,婴儿就高兴,拱门离开婴儿视线,他就啼哭。这部短短几秒钟的广告看似简单,却给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创意,对麦当劳标志发自本性的喜爱,使观众看完后,在惊叹叫绝的同时又会开心地乐意接受,从中我们领略到了广告艺术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广告体现出来的自然的创造性,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人意想不到却又都在情理之中。因此,一个成功的广告创意设计是否能抓住观众的视线,并使观众对其内容情节或者画面,或者背景音乐念念不忘,深深记在心里,多产品本身记忆更加深刻。

结束语:

言而总之,一个好的广告设计师在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想在自己的行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突破以往固定思维,要与时俱进,在保留自己的特色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散思维进行创新,才可以保证屹立在广告设计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贾雯鹤,陈书杰.广告文化解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2]柳礼泉,刘社瑞.广告文化的负效应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潘向光,张殿宫,崔绍忠,马姝.国际广告文化与国际商标的翻译[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4]李玉进,李成增.广告文化对广告活动的影响及其负面效应分析[J].新学术,2008,01.

[5]高芳英,李庆春,邱冬梅.传播改造交流整合――谈商业广告的文化功能[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6]赵华,米彦泽,陈爽,李明.论电视广告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7]周至禹着.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

浅谈广告学理论的发展前景一、广告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广告学研究溯源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广告历史悠久。人类祖先开始利用姿态(如舞蹈)、声音(如叫卖)、火光(如烽火)进行广告传播,后来又发明和运用语言与文字,扩大了广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注:何猛修编:《现代广告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广播与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使人类广告传播再次发生质的变化。在广告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的同时,19世纪以来专业广告公司的形成、普及与发展,加速了广告研究的进程。1812年,世界第一家广告专业公司在伦敦开业;1869年,美国费城成立了艾尔父子广告公司。(注:赵育冀编:《现代广告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这些都说明, 人类对广告的研究,已从静止的文字、图案,发展到动态的广告活动过程,并促成了广告学的产生。 广告实践与广告学理论是互动发展的。广告是一种操作性的社会实践,而广告学则是关于广告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广告学最早产生于经济发达的美国。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科特在芝加哥的一次集会上,首次提出了要把现代广告活动和广告工作的实践发展成为科学。1903年,他编著了《广告原理》一书,第一次把广告当作一种学术理论来探讨,“任何一次重要的实际事业都需要有一个理论的基础”(注:赵育冀编:《现代广告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1908年, 斯科特撰写了《广告心理学》一书,他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了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开始了对广告理论的较为系统的探索。此外,1902~1905年期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的经济系都开始讲授有关广告学方面的课程。上述研究和理论探讨,可以说是世界广告学研究的开端,为广告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我国广告学研究的起步 我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当推由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注: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该书1918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至1925年11月已出至第7版。它译自美国的《How To Advertise》一书,全书篇幅不大,其中第14章《稿本为广告之魂魄》中认为广告是:“将有关发卖品之事实,布告于公众,并宣传其价目也。” 我国最早的广告研究团体是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它把广告作为新闻学研究和教学的组成部分。1919年12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所聘的导师之一徐宝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全书共14章,其中把《新闻纸之广告》列为第10章,予以专章探讨。(注:邓白云主编:《中国广告实用手册》,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23页。)作者认为“求一报广告之发达,应先求其销路之推广”。1920~1925年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广告学的课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北京国际大学、燕京大学和上海南方大学等。当时广告学课程只是作为新闻学研究与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仅限于报纸广告的研究。 早期对广告学的研究做过贡献的还有新闻界名人戈公振。他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中,利用丰富的广告史料,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广告学的理论和观点,并着重论述了广告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他认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他还指出:“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于繁荣与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作者深刻认识到广告除了推销商品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宣传文化、指导人生和教育群众的功能,这种看法颇具远见卓识。他还强烈抨击了“不道德与不忠实之广告”,“不但为我国实业界之大忧,亦广告界之大耻”。稍后出版的广告学专著还有1929年出版的蒯世勋的《广告学ABC》、1930年出版的刘葆儒的《广告学》、 1931年出版的孙孝钧编的《广告经济学》、1933年出版的王贡三的《广告学》等。但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告学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有限。 (三)我国广告学研究的发展 我国从五四以来开始的广告学研究与教育,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发展速度受到限制,比较缓慢。广告理论研究还很肤浅,体系还不完善。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广告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1983年6月, 我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创办,(注: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标志着我国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和广告理论研究走上正规的发展轨道。随后,广告学成了一门热门学科,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广告学专业或广告学系。至1998年止,全国已有近90所高校开设广告学专业。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开办,促进了我国广告理论研究和广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广告事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广告理论界度过了仅靠译介海外广告读物的“拿来主义”的日子,开始进入广告理论建树的发展期。这期间出版了广告理论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一批著作,如傅汉章、邝铁军《广告学》,杨荣刚《现代广告学》,赵育冀《现代广告学》……这些广告理论研究和著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广告理论研究正从浅表向深层发展。他们尝试着把广告理论探讨与广告教育、广告理论与广告实践、外来的广告理论与国内的实际结合起来。90年代以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广告业的空前繁荣,广告理论研究也向更为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方面发展,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广告系列丛书,为不断完善广告学的独立学科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广告学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迅猛发展的中国广告事业跟前,广告理论工作者面对着更多的无法回避的广告学理论中的新课题。例如,对广告学原理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狭隘的经济学范畴,而是更加深入到社会、文化、政治、伦理、科技、教育等各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广阔领域。广告不单是推销商品的工具和手段,它还承担着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广泛的沟通职能。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发展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广告媒体。从广告发展的历史来看,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告业拓展了新天地,同时也为广告理论研究带来新的课题。 展望广告学理论研究的趋势,今后将更加集中在广告文化学、广告传播学、广告信息学、广告社会学、广告美学等更加宏观的领域和更加相互融合的范畴。在研究重点上也发生了转移,将从理论的研究,到行为的研究;从分离的研究,到综合、交叉的研究;从静态的研究,到动态的研究。其核心是从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总之,要不断探讨建构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有独立学科意义的广告学理论,使广告学理论研究更具有现实性和贴切性。 二、广告学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索 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规律的学科。通过大量的广告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升华和抽象,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形成理论体系,构成了广告学。广告活动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但其侧重点在市场经济信息的传播方面。因此,广告学本质上属于信息传播学科的范畴,与众多的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对于广告学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学术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80年代以来,我国广告学理论经历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其相对集中在几个关键问题方面。如广告学科的科学与艺术之争,有关广告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关于广告学的社会学思考等。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不仅明确了广告学理论发展的方向,而且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 (一)关于广告学科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在广告学理论研究中,关于广告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之争由来已久,目前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三类。 第一,认为广告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持这种看法的人多是海外的广告学者,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一些广告学者认为:广告乃是一种艺术,它是艺术家生产的产品,是用艺术的手法去塑造产品的形象。他们还认为没有艺术性的广告,是没有生命力的广告。我国广告界也有人认为,广告学涉及的学科很多,既无规律可循,又无系统的理论基础,其表现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因此是一门艺术科学。 第二,认为广告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杨荣刚先生在1989年出版的《现代广告概论》中,认为“广告作为一门科学,它必然有自己固有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在人们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假设。因此,广告必须是事实。”(注:杨荣刚:《现代广告概论》,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程春先生1994年在《电视广告效果初探》一文中也指出“广告是科学,而不是艺术。”(注:程春:《电视广告效果初探》,《94’中国广告年鉴》,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他认为广告是从属于市场经济范畴的一门科学,艺术只能是一种手段,是为广告目标服务的。上述观点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但两者有不同的概念。科学是对事物进行总结的规律性知识,艺术是对事物进行加工和提炼的某一典型形象。广告是从属于信息传播范畴的一门科学,艺术只能是一种手段,是为广告目标服务的,只有从本质上弄清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广告学的内涵。 第三,广告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我国广告界的老前辈、原中国广告学会顾问徐百益先生。他在1983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上, 提出如下看法:“广告是有计划的通过各种媒介向消费者介绍商品和劳务的科学和艺术。”(注:陈培爱:《广告原理与方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我国广告理论研究者持这种看法者居多,认为广告学不仅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是一门科学。广告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广告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特别是在广告创意和表现方面都离不开艺术的加工,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产品或企业信息,从而引起消费者对广告的兴趣。 综观上述几种提法,我们认为,广告学应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科学与艺术的混合体。广告学是将多种元素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并能达到特定目的的综合体。人们在长期的广告活动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总结经验,通过科学的抽象的总结,逻辑的推理,逐步把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升为理论知识。从广告学的知识体系来看,广告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已组成了系统化的结构,从而形成了现代广告学这门科学。而艺术仅仅是表现广告科学原理的一种手段。科学与艺术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应当克服片面追求广告的“艺术效果”,而忽视广告科学观念的倾向。 (二)关于广告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于广告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的认识,学术界长期以来有过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其理论基础应是市场经济理论,因为广告是推销产品的手段,其应用范畴主要在市场经济领域。二是认为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其本质特征是信息传播,市场只是广告发挥其作用功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认为广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以传播学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广告学研究中涉及到多种学科门类,但广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是一种大杂烩,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事实非常明显,广告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传播,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是从经济优先的观点出发,而是从传播信息的立场出发。广告实际上做的是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宣传一种信念。而传播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包括广告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手段,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完全适合广告学的研究。 广告学应隶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畴。随着对理论问题探讨的深入,绝大多数人对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本质特征深信不疑,并认定传播学是广告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广告学应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这种认识也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同。国家教委在90年代初组织对“文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时,经专家多方论证,草案中在八大类学科净减1/3专业时,却在新闻大类下增加了“广告学专业”,把原有个别学校设置的“专业方向”上升为“专业”,这是很有远见的正确决定。1997年,教育部又一次大规模削减专业目录时,却把新闻类从文学中独立出来,以“新闻传播类”的名称升格为一级学科,并保留了广告学专业。据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1997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广告学专业不仅设在综合性大学、商学院、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类学院,而且艺术学院、师范学院、印刷学院、民族学院也有,几乎所有类型的院校都对广告这一新兴的专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中,设在新闻院系所占的比例最高(占44.8%)。这些充分说明,把广告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的认识居大多数。 现代广告学的综合性、边缘性与交叉性的学科特性,表面上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规范性、科学性,我们完全可以为广告学科体系正名界定:广告本质上是属于信息传播活动,它属于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其运用重点在于经济活动的社会实践。在这种基本认定之下,去建立富于完整而稳健体系的广告学。在给广告学准确的定位后,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在探索与国际广告接轨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广告的现状,去建构现代广告学的体例框架。 (三)关于广告的社会学思考 90年代以来,广告学的研究开始往纵深发展。一些理论工作者不满足于现有的研究状态,提出要把广告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思考。1995年,陈宏军在《关于广告的社会学思考》中敏锐指出:“学术界对广告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广告学所涉及的信息传播原理去研究广告活动的内在规律,二是从广告与市场的关系中去研究广告的外在因素。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研究广告学,都应把广告放在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与分析,以便从全新的角度(人、社会、广告)去进行系统的研究。”(注:陈宏军:《关于广告的社会学思考》,《95’中国广告年鉴》,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页。 )欧阳康在1996年也提出把社会学融入广告学研究的必要性。他在《现代广告》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学与广告学的关系:“社会学总是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它认为任何脱离整体的个体都是不存在的。社会学研究的整体性原理,对广告活动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注:欧阳康:《现代广告》,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广告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不仅传递商品信息,而且还传递各种政治信息、社会生活信息、文化信息等。因此,从广义的广告活动来看,广告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性的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如果从狭义的广告活动来看,商业广告或经济广告活动,也必须以广大的社会为背景,以特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等为依据,才能创作出符合特定社会条件的广告作品。 广告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各种社会现象必然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广告不仅遵循着广告学的准则和规律,同样也遵循着社会学的准则和规律。只有运用社会学的整体原理,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去研究广告的活动,才能够找到广告活动的内在特征。 综上所述,20世纪中国广告学理论的发展,是在引进与借鉴西方广告学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广告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经过长期探索、积累、深化,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广告学理论建设的繁荣,提升了中国广告业的整体水平,从而使广告事业与广告学科得到共同发展

拿五个金币换两千字的论文,你太扣了。去百度文库吧,那里肯定有的

广告专业毕业论文大纲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一、编写提纲的步骤:(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二、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毕业论文提纲范例*************毕业论文提纲**********************题目:主标题 E时代新营销战略副标题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关键词:网络时代 消费 营销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并对此提出个人的见解。目录:摘要-------------------------------------(300字)引言-------------------------------------(500字)一、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2000字)1.1.网络时代的消费现象-----------------------------1.2.网络时代与传统时代消费特征的比较分析-------------1.3.网络时代的消费特色与警示---------------------------二、网络消费战略观望(2000字)2.1.网络消费规范-------------------------2.2.网络消费现状与问题的思考---------三、网络消费分析设计的理论基础(2000字)---------四、网络时代的营销对策(1000字)---------------五、结论(500字)--------------------------------六、参考文献(200字)----------------------------具体内容:一、 网络时代的含义世代是指一类具有一定共性的消费群体。按照威廉·斯特劳斯(Willican Strauss)和尼尔·毫威(Neil Howe)的定义,世代即为一个群体,其长度大约等于一个生命阶段,其界限由同侪个性(peer personality)来界定。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世代长度和世代界限。世代长度即一个生命阶段,指的是孕育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每18—24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世代界限取决于同侪个性,即同一时期出生的一群人之间流行的行为模式和信仰。缘于上述理解,我们对世代的判定要从时间层面和共性的行为模式与信仰来划分。只有那些出生于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具有相似的行为特点的群体,我们才称之为一个世代。E时代即网络时代(net generation),又有学者称之为新新人类。是指在1975—1977以后伴随着INTERNET的诞生而出生的群体。这种群体是存在于世界范围的。这种划分方法缘于美国人口学家把美国人口划分为三个主要的世代。第一个世代为婴儿潮时期(1946—1964),也称为高峰时期。这是二战后出生婴儿的高潮期,总人数为7500万左右,占到美国人口的1/3,而其收入总和占1/2以上。他们目前已达到其收入和消费的顶峰年龄,是当前美国最有利可图的市场。第二个世代为婴儿潮解组时期(1965—1976),也称为X-世代。他们的总人数为4000万人。他们将于2010年左右取代生育高峰的一代而成为几乎所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E时代是指第三个世代,即婴儿潮再现时期(1975—)。这段时期正是婴儿潮时期出生妇女的生育高峰期。这一世代群体数量庞大,约占美国总人口的30%左右。由于E时代出生与成长于不同的时代中,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与行为方式。这一类群体有着较强的消费欲,并且有较强的影响力。据美国聚合科技联盟统计,全美10岁上下的孩子直接花费为大约1300亿美元,而影响他人消费的金额达到5000亿美元。因此他们对现在及将来的消费市场将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E时代是存在于世界范围的,因此代表着未来世界消费的主流。二、 E时代的消费特征每一个世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时代背景,因而形成不同的消费特征。比如在将我国人口划分的四个世代中,每一个世代都有自己的消费特点。比如第一个世代——红色的一代(Red Generation),出生于1925—1945年间,总人口约为一亿。他们的消费特征是基本上没有品牌意识,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第二个世代是文革(Culture Revolution Generation)的一代,约有2亿人。他们经济负担较重,但在子女教育上舍得花钱。第三个世代是文革后的一代(Post Cultural Revolution Generation)是最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一代。他们追求所谓的五子登科:妻子、孩子、房子、票子、车子。第四个世代与美国的第三个世代相同即是E时代。这批出生于1975年以后的一代人,在中国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他们受到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优越,同时深受INTERNET文化的影响,使他们具有与以往世代显著差别的特征。比如好奇心强、自我意识明显、创新意识强、比较早熟、有主见等。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消费特点。(一) 选择的自主权。有人称E时代是“一个坚持己见积极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世代”。他们不习惯被动接受,而习惯于主动选择。这种选择权的张扬缘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E时代天生的探奇心理使他们善于和乐于主动选择信息并且乐于进行双向沟通。因此,他们变得早熟,在个性上就表现出选择商品的自主权。因此,“地毯式”的营销宣传策略未必对这一代人奏效。基于此,如何在网上获取E时代的注意力对于营销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二) 选择的个性化。E时代自主独立的个性,要求企业能生产出定制化的产品,他们会把自己对产品外型、颜色、尺寸、材料、性能等多方面的要求直接传递给生产者,而不愿再接受商店内有限范围的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E时代将亲自参与生产设计,所以又有人将E时代的消费者称为“产销者”。同时,E时代要求有多样化商品的选择范围。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会产生经常性的变动。(三) 选择的多样化。E时代强烈的求新、求异思维将可能终结品牌忠诚度的年代。E时代追求品牌但又往往不会死守一个品牌。他们始终对现实世界中新兴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渴望更换品牌体验不同的感受。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的极大丰富,这种改变又是非常容易的。(四) 选择的效用性。E时代是非常现实的一代。他们崇尚高科技的产品,但没有以往世代面对高科技所产生的畏惧感。他们不会被高技术的时髦外表所眩惑,他们更加注重产品所提供的价值及利益。这种价值和利益必须是实在和显著的,否则便难以在E时代立足。(五) 选择的互动性。E时代在选择商品时,喜欢互动式的选择方式。他们希望能够提供互动的环境,让自己能充分地发表见解,希望自己对商品的意见能够得到回馈,要求得到及时满足。E时代将会拒绝在信息沟通不充分、信息的不对称性比较强的环境中购物。从总体上讲,E时代的收入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目前的经济负担却不重。他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渴望体验一种酷的感觉。比如喜欢由卡通人物给他们所造就的轻松、幽默的氛围。他们比较青睐小巧玲珑的商品,比如软饮料、移动终端、流行服饰等,而不喜欢笨重、体积庞大的耐用品。三、 E时代的营销对策针对E时代的上述特点,企业在营销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 产品形式多样化,产品外观多彩化。个性化的消费特点必然要求产品的多样化的形式。强化商品的工业设计,开发出具有不同风格特点、不同形状的产品。同时,在外观色彩上也要多样化,要能够紧跟时代的流行色。比如在手机市场上,在诺基亚5110彩壳手机诞生之前,没有哪一个生产厂家能大规模进入普通消费者市场。因为清一色的黑色让消费者没有更多的消费选择,直到诺基亚彩壳手机的问世才出现了突破。再比如康佳的七彩小画仙彩电,多种造型与色彩的组合,正好迎合了E时代的消费偏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 品牌塑造个性化,品牌内涵深度化。E时代追求名牌,但又缺少品牌的忠诚度。针对这一特点,企业应强力塑造品牌的个性化,同时深刻挖掘品牌的深度与广度,让品牌形象赋予足够的张力。在统一品牌个性的前提下,紧跟时代特色,扩展品牌承载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另外,根据E时代崇尚“知识英雄”和“数字精英”的心理,在一些高科技企业,适当的挖掘企业创始人的传奇故事,也不失为一条为品牌贴金的好计策。比如张朝阳个人的魅力即为搜弧网站增添了不少色彩。(三) 市场细分个人化,信息沟通互动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目标市场的细分不仅仅只是细分到某个群体,而会细分到个人。E时代消费者作为真正的“产销者”将参与到商品的生产中来。因此,企业的市场应是每一个不同的顾客个体。这样就需要进行很好的交流。比如现在网上虚拟社区就变得很流行。一对一营销,关系营销,数据库营销,互联网营销等营销模式也终将变得必要起来。比如亚马逊书店在其数据库营销中就已经开始做到根据顾客以往的购物经验通过电子邮件给其提供个性化的书目推荐。(四) 营销渠道扁平化,价值传递实用化。基于E时代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必须缩减流通渠道,强化渠道的信息沟通功能和服务功能。长的渠道会抹煞掉信息和沟通的及时性。这对于没有耐心的E时代群体来讲是不能忍受的。同时,E时代具有普遍较高的知识水平,不易被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形式产品所迷惑,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因此,传递的价值应该是现实实用的。他们喜欢先试后买,亲身体验到商品的价值。因此,在商品流通中,尤其在终端市场上应该鼓励E时代试用商品。(五) 广告宣传偶像化,促销手段多样化。E时代的年龄都普遍年轻,具有青春活力、个性魅力的明星对E时代会产生很强的亲和力。选择E时代所推崇的明星作为产品形象代言人是一条很好的策略。比如娃哈哈集团选择偶像明星王力宏,乐百氏选择黎明,而旭日升集团在一系列不很成功的广告之后,选择了E时代喜欢的明星陈小东和范小萱,产品销售获得了重大成功。另外,对E时代的促销手法上也要灵活、新颖。比如节假日的大派送活动,买一送一活动,展销活动,游乐活动等,再配以新潮热闹的POP广告,以此增加卖场轻松愉快的氛围,促进销售。参考文献:卢泰宏、杨晓燕 互联网营销教程 2000.10 广东经济出版社王煜昆 人口世代划分不能再等了 中国经营报 2000.3.27 14版

不知道这里生产商利用其商标WEAR-EVER一词多义的特点,大力推销其产品:一方面WEAR-EVER为其品牌名称,另一方面该词又另有含义:既为wear forever(体现产品结实耐用),又为wherever(说明到处受人欢迎)。该广告从多角度推销其产品,能够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具有一定的劝说作用

到范文网站上找

广告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本

论广告设计色彩应用心理摘要: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一个广告的第一感觉往往是通过色彩而得到的,所以要把色彩的特点以及它的特殊性与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在给人们的眼睛与心灵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广告的作用。文章从广告设计的色彩情感和色彩应用两大方面,阐述了广告设计中色彩的应用以及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关键词:广告设计;色彩;心理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广告业也随之在蓬勃地发展。走在大街小巷,广告的身影随处可见。如今广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广告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推销一种产品、宣传一个品牌,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和了解。当人们在购买生活必需品、消费品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那些有广告、有品牌的产品,感觉这些产品更加具有保障性。因此广告设计师们在帮客户制作广告的时候,必须将产品和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心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打动消费者去关注产品。一幅深人人心的好广告,其广告设计也自然成为广告流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广告设计的原则以及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价值设计师的心理感受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巨大空间,以生活为创作基础,在作品中充分反映设计意图和思想。这个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活动,它包含着创意、想象和灵感等诸多思维方式。柴可夫斯基说,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杜甫“下笔如有神”的神助前提是“读书破万卷”,所以说积累知识是获得灵感的基础之一。设计师只有亲身体会生活,并找到自己真切的感受,才能够激发起强烈的设计欲望,这样所设计出来的广告作品才能够打动观者的心灵,唤起观者的审美共鸣,以促进广告的传播,切实体现广告设计的审美功能和市场价值Ⅲ。一件广告设计作品要算得上是好的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当人们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时,最先引起其注意力的,就是作品的色彩,其次是图形,最後才是文字。人们对一个广告的第一感觉通常都是通过色彩而得到的。美好的色彩配置总是能直接左右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情感等特定的心理作用,因此一般来说广告设计中的色彩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功能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鲜明性、认识性、写真性、情感性以及审美性方面。色彩是抓住人的视觉第一关键所在,也是一幅广告表现形式的重点所在,广告使用有个性的色彩,往往更能抓住人们的视线。色彩通过结合具体的形象,运用不同的色调,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联想。色彩表达着人们的信念、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测。“色彩就是个性”,“色彩就是思想”,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广告设计领域中所表达的含义是深刻而广泛的,它较之构图和造型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抽象性格特征,是广告设计的灵魂和精髓。色彩的应用好坏是广告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色彩的表现力是影响人产生视觉冲击力以及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它能从直观上给人以华丽、高贵、典雅、媚俗等不同的心理反应_2]。此外,广告设计色彩还有使人增强识辨记忆的价值。广告设计如果由良好色彩构成,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由于人接触事物表面的色彩特征,有时比接触其本质特征更为深刻。色彩还可以传达人的意念,利用色彩设计的创意营造出一种更集中、更强烈、更单纯的形象,从而加深公众对广告信息的认知程度,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3]。因此,色彩在设计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它在广告设计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色彩不仅有均衡画面构图的作用,还会传达不同的色彩语言,释放不同的色彩情感,使观看者与画面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起着传情达意的交流作用。鲜艳亮丽的色彩有助于广告增大吸引人注意力的价值,因为人的视觉神经对色彩的感觉最为敏感,彩色远比黑白更刺激视觉神经,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现代的广告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自由地寻找现代社会适当的色彩,并且从中获取灵感,使色彩可以吸引或愉悦消费者的眼睛。借助色彩的各种处理,人们可以认识和识别,有助于创造个性需求,从而加深对广告的印象留存。因此,色彩在广告设计中有着特殊的诉求力。二、广告设计的色彩情感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由于人的记忆、幻觉和联想,色彩的情感离开了形象仍然存在。毕加索说过,色彩和形式一样,与我们的感情形影不离。色彩是最富有表情作用的艺术语言。它能引起观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产生不同的情感。广告色彩设计的实际心理过程,主要是抽象思维、表象运动和情感活动三者的交织和融合,而情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情感是设计师和观众之间发生联系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广告画面都具有明确的主色调,要处理好图形色和底色的关系。设计师要明确色彩定位。同时色彩与基本形的结合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辨认图形,因为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性,会使人们产生各种不同的联想,对人们的感情活动具有深刻影响,从而达到广告的最大效应。因此广告的色彩与消费者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广告色彩对商品也具有象征意义,通过不同商品独具特色的色彩语言表现出广告的主题和创意,充分展现色彩的魅力,使人们更易识别和产生亲近。现在,色彩在广告宣传中独到的传达、识别与象征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企业家们的重视。有很多大公司、大企业都精心选定某种颜色作为代表自身的形象色和代表色。Eh此可见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重要价值。(1)运用色调的兴奋感,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红、橙、黄等暖色调以及对比相对强烈的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力强,可以给人以兴奋感,能够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广告的画面上来,使人对广告产生兴趣。蓝、绿等冷色以及明度低、对比度差的色彩,虽不能在一瞬间强烈地冲击视觉,但却给人以冷静、稳定的感觉,适宜表现高科技产品的科学性、可靠性。(2)运用色调的明快活泼感,产生优美愉悦的效果一般来说,暖色、纯色、明色以及对比度强的色彩,使人感到清爽、活泼、愉快,利用色彩的这一特点设计广告,能够使人心情愉快地接受,告信息。(3)运用色调的档次感,体现商品的不同品位色彩也有档次感,有气派的、华贵的色调总是用于高档的产品,那些朴实大方的色调总是与实用品相联系例如时装广告、化妆品广告常常用彩度高、明度高以及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给人以华丽感。(4)运用色调的冷暖感,表现不同商品的特点在广告色彩中,设计师常常运用暖色调来表现食品,因为食品的颜色大多以红、橙、黄等暖色调为主。如儿童用品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热情、活泼、充满朝气,因而儿童用品广告也多用暖色调。而空调、冰箱、冷饮的广告则大都用白色、蓝色等冷色调,使人感到寒冷、清爽。所以企业要瞄准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心理倾向,抓住时代脉搏,设计出最佳的企业产品色。三、广告设计的色彩应用色彩是对人的视觉刺激最敏感的视觉信息符号。据研究,人们对色彩的注意力占人的视觉的8O,而对形的注意力仅有2O。人们在商店和广告面前大多对色彩会产牛难以忘怀的印象。}}1于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更注重对社会大众的特点研究,根据大众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广告设计色彩中的冷暖、灰鲜、明暗、强弱,既是色彩的性质,也是观者心理和视觉情感的反映。与绘画色彩相比,广告设计色彩更注重醒目和对比等因素,以此来体现色彩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设计师如果能够充分应用这些因素和条件,就会使广告设计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1)符合广告产品的属性特征在规划视觉元素如何表现之前,首先要明确它们要表现什么,正所谓“内容决定形式”}5]。不同产品表现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家用电器要表现高科技、精确、人性关怀,食品要表现新鲜、美味、营养丰富,服装要表现穿着者的个性品味、生活主张等。色彩感觉为设计师进行“对症下药”提供了应用的依据,特别是对产品形象色的应用,在广告中比比皆是。产品形象色是产品外貌呈现的固有颜色,例如:蔬菜的绿色,橙子的橙色,番茄的红色,咖啡的深褐色。运用形象色有助于消费者快速地判断产品的性质,产生品质上的相应联想。(2)符合企业视觉形象系统的用色规范就像产品有产品的形象色一样,企业也有企业的形象色。企业形象色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竞争中,很多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提升自身的整体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广告宣传中为了让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识别出自己的产品,企业通常采用统一的宣传用色,并逐步形成具有标志性的色彩形象,从而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力。因此,广告用色要考虑企业整体宣传的规划,为树立企业整体统一的良好形象服务。(3)符合不同地域的用色习惯地域的用色习惯,就是针对产品的目标市场和广告推广的所在地域来选择广告用色。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民族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对色彩的理解、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广告色彩设计应尊重不同民族、地域的用色禁忌,否则将会大大破坏广告宣传的效果,甚至导致意想不到的恶果。(4)符合“变化统一”的原则所谓变化统一,实际上就是通过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形成广告画西的整体色调,色调体现出广告的性格,性格使产品形象突出,突出的产品形象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变化是局部的,统一是全部的,要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才能做到既有对比又不失和谐的整体感。今天,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对高科技的时代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为了舒缓疲惫的身心,更关心情感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污染,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希望能投人大自然的怀抱,休闲度假旅游也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流行的消费时尚。而正因为这样,它成为感性广告的一个切入点,现代广告设计针对这一需求,充分利用色彩再现大自然的各种美景,渲染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来满足都市人,使以人为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色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主体,生命的起伏、人的喜哀、感情的主流以及生活的追求等都构成了色彩生活中广泛的题材。因此大多数成功的广告都善于挖掘色彩对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影响,以满足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与企盼。对于人的价值的肯定,对和平安宁和幸福美满的崇敬,都成为广告表现的新主题,它是显示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诉求。设计师会经常运用广告色彩的情感性和表现性,通过画面去表达一定的主题,虽说每个色彩都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色彩情感,但不同的色彩搭配有时产生的主体情感效果又是不一样的,充分地把握好色彩的感情规律,可以更好地表达广告主题,唤起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对广告及广告商品的兴趣,最终影响人们的选择。我们可能知道采用哪种色彩组合可以增强广告设计传达信息的能力,但视觉上的色彩传达仅仅是次要的,同一色彩及同一对比的调和效果,均可能有多种功能;多种色彩及多种对比的调和效果,也可能有极为相近的功能。为了更恰如其分地应用色彩及其对比的调和效果,使之与形象的塑造、外表与内在统一,使作品的色彩与内容、气氛、感情等表现要求统一,配色与改善视觉效能的实际需求统一;同时,使色彩的表现力、视觉作用及心理影响最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的眼睛与心灵以充分的愉悦、刺激和美的享受,设计师必须注意色彩传递的内容,以及公众对某种色彩反应的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在心理或情感的层次上传达信息。四、结束语从今天广告设计逐渐国际化的趋势来看,色彩最新的发展趋势将最终进入和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观从以前相对单纯的思想表达方式一直发展到现代,是人们努力研究探索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这也更需要人们不断去感悟色彩,把握色彩,从更深层次上去研究色彩。色彩是广告设计的重要语言和因素,也是设计心理学功能表现的突出方面。为了使广告设计具有一定特色,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质,就必须在色彩的选择与组合上下工夫,让它不落俗套,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新颖独特的色彩风格和典型形象。同时,更要不断增强色彩设计的社会学和消费心理学意识,与时俱进,为社会繁荣而创造财富。参考文献:[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何沽.平面广告设计E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3](墨西哥)费雷尔.色彩的语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4]陆红阳.广告设计色彩[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5]李巍.广告设计[M]I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为与市场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行业, 广告 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告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广告学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业界对专业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广告 教育 面临着一些难题,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制约,使学生面临着缺乏实践锻炼的窘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巧妙整合,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是尤其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 广告学专业 实践教学 实验课题 实习基地

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开有广告学专业,226所高校共开设240个广告相关专业,数目可观,专业学生数量也很庞大。发展势头迅猛的另一方面,正是就业压力的急增。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发展势必给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就广告业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而言,属地广告专业 毕业 生,想要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已然很难,至于专业资源较少的内陆省份,所面临的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压力更是巨大。如何在压力中突围,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是内陆省份高校广告专业思考的重点。而较强的实践能力,出色的创意实战素质,正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所在。?

一、目前广告教育存在的瓶颈?

全国的广告公司数量接近84000家,规模有别,发展速度各异。大体上制约广告公司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资金、设备、客户等方面,而居于首位的正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一面是人才需求的增大,一面是就业压力的增大,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当下的专业教育存在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

(一)教师的实践性意识需要提高。广告学专业是综合性很强学科,需要传播、营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和交叉。美国作为广告业最发达及广告教育最先进的国度,在学科融合及实践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 经验 。教师对行业的最新动态、案例的最新收集、自身的广告实践都非常重视,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专业知识是鲜活而时新的。相对而言,国内的广告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优先,实践缺乏的问题。专业结构单一,少有实战的检验,对业界动态把握不够,对新技术,新变化缺少应有的敏感。例证陈旧,缺少自主研究和理论创新。这些,不可避免地使专业教育处于过去时态,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当下的变化。?

(二)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愈待启蒙和引导。创意改变出路,纸上得来终觉浅。广告学专业学生个性彰显,有很强的实战欲望,但是,如何控制好这种冲动和爆发力,是一个难题。不加引导,学生很可能功利得地在未完成好基本学业的状况下,沦为广告公司的廉价劳动力。往往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就出去打工,实属揠苗助长。而不提倡实战,又会严重挫败学生的专业激情,一些学生开始怀疑陈旧的理论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进而导致专业热情的失落和对未来的不自信和怀疑。坦诚的讲,对于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的启蒙和引导,是个难题。团队精神的锻造其实需要很好的实战历练。?

(三)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的选择有待整合和优化。广告学专业实验教学一直是专业实践教育急需突破的难点。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学习及实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实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高实战能力和贯彻理论服务,往往流于表面和热闹。实验的结果,很难体现学生的创意水平和作业能力,让学生徒生专业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关门办学,孤立关注课堂教学,与广告业界很少接触或者接触不够有针对性,使学生的实战舞台不够广阔,狭小而单一。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选择实践基地,是展开高水平广告实践教学的关键点之一。?

梳理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平台资源,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利用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准确定位,是提高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二、从三个方面立体地展开广告专业实践教学?

作为应用型学科,没有实践,便没有活力。在多个方面同时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立体而又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出口,突破瓶颈,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

(一)深挖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既保证专业学生的实践展开,又不耽误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是考量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尺度。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从2000年开设以来,一直未放弃这方面的尝试。经过多方探讨和调研,发现,倘若只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实战氛围或者模拟公司,取得的实践教学效果还是没有突破。不妨发动和引导学生的实战热情,用一个整块时间,进行创意、文案、策划、设计等专业方面的展示和比赛。“黑龙江大学广告节”正是这样的一个产物和结晶。这一创作性的实践教学,经过4年的摸索,已经逐渐成熟。从2002年始,已经成功举办4届。每届由一名专业老师指导,为时一个月,学生独立筹办,一届一个主题,各小组提案竞标举办,然后寻找商业赞助,有命题创作,也有自由诠释,最后老师评点,学生展示作品,提交 报告 。形式多样,实践效果明显。数据表明,平均每届近百幅的平面及影视作品,是专业学生专业实战能力的最好体现。各届获奖的专业学生,以此为起点,斩获国家级的大奖,屡见不鲜。对已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实战经验获得方面,广告节排在首位。?

这种实践教学尝试,使专业学生尚处于较低年级就能有接触广告实战的机会。既能避免因过早到广告公司实习而影响学业弊端,又能看到广告实战本来面貌的原汁原味,让学生感受广告创意带来的快乐,不啻是很巧妙的一个广告实践教学方式。?

(二)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实习是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是值得仔细考虑和安排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广告教学发展的早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就很重视借助校外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优势展开实践教学。他们与当时世界最大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调研项目,利用广告公司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将学生的实践教育获得最大化,最终构建多赢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IMI市场信息研究所,正是这样的产物。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电通公司合作的“电通广告学院”,更是将这种方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也尝试着这一实践教学的形式,抱着谨慎地态度,不仅仅把这种方式当作学生找工作的试探性动作,而是较深入地全程参与整个沟通过程中,加以协调和指导。在选择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考量标准。?

首先是典型性。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而非是简单的泛泛之选。结合学生本身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兴趣专长,挑选实习场所,做到“对位”发展。以策略见长的“天问 文化 传播公司”;以创意见长的“上兵广告公司”;以媒介营销见长的“亚龙广告公司”。学生在适合自己特长的实习基地进行广告实践,目的明确,成长迅速。在“上兵广告公司”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凭借本身的能力和公司的优势,在全国广告奖项中频频获奖。而策划能力强的学生在“天问文化传播公司”的实践同样效果显著,哈尔滨啤酒的全程策划,让专业性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是整体性。碎片化的实践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师的全程参与下,这种实习应该是整体的,以一个项目为切入口,深入地展开,系统性的结果正是专业性的提升。调查结果表明,行业策略的实践知识获得,啤酒节的全程实践项目排在第一位。学生在系统的实践中,看到了本身专业需要弥补的缺口。?

最后是指导性。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展开实践教学并且丰富自身的实战经验,通过小组讨论、项目跟进、定期的项目报告来监控实践教学的成果。在欧美等广告教育发达的国家,外聘业界教师占到教师比的三分之一。而这种以项目的形式展开的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深入指导下,辅之以业界资深人员的配合,会取得比外聘教师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除了深挖校内的实践资源,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来开展优质的实践教学之外,以广告专业赛事为舞台,也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借助广告节来体验实战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针对自身特点的典型实习基地来完善提升专业实战能力,而广告专业赛事,是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的专业实践教育舞台。这个元素的导入,会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立体、系统。专业能力的检验,创意水平的肯定,各有标准。而权威的评判是关键。通过专家的公正审定,层层选拔和淘汰,专业性通过这样地磨砺,会更加成熟和清晰可见。?

作为内陆专业及业界资源较少的高校,通过参加全国的专业赛事,是实践教学展开地重要阵地。同样,选择也应具有针对性。在诸多赛事中,金犊奖是面向全球华人高校在校大学生地广告专业赛事,两岸广告精英及院校专家一起组建评委会,所以即有广泛性,又具权威性。仅2005年,赛事推广高校达600余所,作品12,000件;有11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得到台办、全国学联、共青团中央、广电总局、文化部的支持。一些内陆院校,正是凭借此赛事走入业界视野。审看各方经验,倘若把实践教学和广告专业赛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应把握好几个方面:?

1、做好策略辅导。虽然广告专业赛事大都是学生自发参加,可是,应该考虑到一些低年级的同学的专业知识不完善这一实际问题,提供咨询帮助。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在每届金犊奖开赛前,都会邀请业界资深人员进行实战指导。这样会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实战的氛围。?

2、充分利用赛事,模拟实战。除了专业教师指导和业界人员辅导,要利用好赛事,为实践教学服务,还应让学生深度模拟提案,把赛事规定的产品创意或者策略当作自己服务的客户,以教师和同学为虚拟客户代表,进行初次比稿、二次提案、最终呈现。通过多次的演练,以及和同学、老师的互动观摩,专业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2006年,共参加三届金犊奖,每年都有奖项获得,比近20多个奖项更为重要的是15场的教师点评及模拟提案、5场的专家讲座。?

三、小结?

广告学专业迅速发展的热潮中,应该有冷静地思考和判断,如何在众多的院校当中找到独有的优势,是内陆院校共同思考的命题。而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压力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让广告学专业学生更个性化的发展,拥有更强的创意实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定位区隔,而这个优势的确立,对于内陆院校来说,是有难度的。?

我们的思考路径是,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资源,以校内广告节为平台;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以教师全程指导为关键;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以模拟提案为手段,准确定位,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正林.2006年广告专业教育和广告学术研究报告.中国广告.China Advertising,2007;(2)?

2.陈培爱.中国广告教育二十年的发展与基本经验初探.江西 财经 大学学报,2002;(2)?

3.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张欣,汪青云.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内容摘要:艺术类课程作为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已从多方位参与到广告人才培养中。 文章 结合教学实践,对目前广告学专业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思考,探讨了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意义、课程结构的搭建和 教学 方法 的改进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广告学 艺术类课程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广告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课程体系整合了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同院校因办学背景和学科优势的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一类知识有所偏重。目前,我国大多数设置广告学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艺术类课程通常占有一定比例,然而这些课程的架构和具体教学实施都是从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中直接复制过来,导致在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适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文章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提出思考意见。

一、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意义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广告人才,或者说这些未来的准广告人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依据对这一目标的理解,广告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等课程,不同院校还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多数人理解这些课程只是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体验一下广告运作中的广告创作环节,因为具体的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工作还由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来承担。艺术设计类课程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重在增加体验和感受,其目的只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广告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其实这样的理解无形中削弱了艺术类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本应有的作用。

广告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当然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多数也不直接从事广告设计的工作。正如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广告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传播环境中,广告创意人才必须能够将点子通过可传播的形式(尤其是视觉形式)表达出来。曾在DDB(Doyle Dane Bernbach)和李奥贝纳两家公司担任高级创意总监的著名广告人泰德·贝尔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创意人员应该是写作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兼备的。好的文案人员应该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而好的艺术指导,应该有很强的文字概括能力。”另一位著名广告人罗伊·格雷斯也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创意人应是语言思维和视觉思维兼备”。①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所做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通过广告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设计课与美术课在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排序中分别占到了第一位和第六位。以上情况都说明社会需求的广告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类课程需同其他课程一道参与到对广告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当中。

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锻炼应是全方位的,而不能简单理解成广告创作环节中对技术手段的体验。一个人的技能是其内在素质的自然外化,艺术类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主要锻炼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审美鉴赏、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能较好地感受美、体验美、捕捉美,这是个人艺术素养的心智基础;第二,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但能科学地认知事物,还能艺术地感悟生活。特别是艺术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对广告学专业学生来说启发很大;第三,艺术表达能力及其相关操作能力。这是指广告学专业学生在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应具备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而这就要求掌握一些艺术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是由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教育属性决定的。

二、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

艺术类课程是整个广告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共同参与学生完整知识框架的搭建。课程如何设置,既关系到教学结构的安排又关系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1.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结构

专业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庞大而复杂的,在广告学教学计划的有限学时中,要完成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不现实也没有意义的。要针对广告学的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排,同时要兼顾三种能力的培养。考察我国目前广告学艺术类课程安排,大多直接复制于艺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在保留基础课程及和广告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剔除其他部分。这样直接复制法会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课程结构不完整,缺少承接性和系统性;二是没有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特色及需要做符合学理逻辑的重新架构。

总体上说,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分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两大类别。艺术理论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即眼力和作品鉴评能力,以及艺术 思维方式 和创意能力。因为多数广告活动最终是用广告作品和消费者沟通,如果不具备优秀的广告创意能力和作品鉴评能力,广告目标则难以达成。广告专业的学生也应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即艺术表达能力,重点是掌握和传播手段相关的各种艺术元素和技术手段。这既包括对艺术基本元素形、色、音相关内容的学习,还有因传播手段的不同而分出的平面艺术、立体艺术、多媒体艺术知识的学习。

课程安排的时序也应随着学生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完善,由浅入深,体现课程体系的承接性。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有些一开始就集中于艺术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评鉴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技能训练课的效果也打了折扣,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针对目前广告学招生生源艺术素养基础较薄弱的客观现实,第一学年应先安排以提高眼力和鉴评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要安排基础的艺术技能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艺术基本造型元素的感受力。第二学年则主要安排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同时通过穿插在课程中的课题训练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将创意思维表达出来的能力。三、四学年则针对广告传播手段的不同,安排专门的广告设计课程。

2.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选择

既然划定出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便随之产生。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把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整合性和针对性,尽量做到利用有限的学时达成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广告学专业教学计划一、二学期设置了《广告美术基础》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来提高学生美术技术能力、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因为全校公选课中安排有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我们将这些课程列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公选课的推荐课程,所以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作相应学时安排。

第三学期安排了《图形创意》《设计色彩》课程,这两门课程是利用现有的艺术手段,完成课程中规定的课题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利用艺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四学期安排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具体内容除设计、制作技能的训练,还将优秀广告作品的赏析整合进来。第五、六学期则安排了《广告摄影与摄像》《动画广告制作》《多媒体广告制作》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冠以“制作”,课程目标则不是只关注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以具体的广告创作项目为核心,对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课程的选定只是教学开展的前提基础,具体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创新则是更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选择,这部分的工作也需付出较大的心血。如何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检验课程内容的准则。

如笔者根据教学效果和经验将《设计色彩》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补充,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前提下,压缩过多和不适用的技能方面的重复训练,针对性补充和传播及商业运作有关的色彩设计小课题,作业形式不仅有作品也有文字分析和 市场调查 等。通过实践后学生反馈较好。

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体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样的教学目标可由不同的课程内容达成,以上的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时代的发展会对课程内容提出新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课程。

三、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虽然设定了教学内容,然而由于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此教学方法既要符合课程规律,也要体现广告学专业的特色。

我国现有的在广告学专业中担任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多是从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转行”过来,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直接承袭艺术专业教育。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初期又对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深入的把握,往往导致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好教;学生则对艺术类课程目的认识不清,作业达不到教师设定要求而失去信心,感觉课程收获不大。分析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学双方对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知的结果。

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以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能集中在艺术创作技巧的训练上,教学手段应针对新的对象和目标而呈现新变化。以《广告美术基础》为例,这门课程不是传统的 素描 和色彩写生训练,而是以探讨造型元素和造型原理及形式美规律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基本艺术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动手“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形、色的理解。因为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感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观”的内容,通过分析、鉴赏,去理解形式美的法则和造型原则。教学手段也由传统艺术专业的学生写生训练加教师点拨转变为针对教学单元分析讨论、学生体验、对完成的体验作品再分析 总结 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学生体验的手段也不固定为某一类绘画形式,而是可以运用各种视觉表达方式。这既符合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又将课程的目标引导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力上来。

在每门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为原则,真正将着眼点定位在学生广告艺术素养的养成上,再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学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教学手段自然就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广告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脑力激荡法”“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都可以借鉴过来,结合艺术类课程的性质,加以改革创新。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也可不拘一格,作业不再只有艺术作品,也包括艺术鉴评文章。评价标准也不能只关注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过多苛责学生艺术技能水平,还应将考察重点放到学生是否具备艺术思维,是否体现出艺术创造力为原则。

相比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传播类、营销类课程,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探索和教学研究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真正将艺术类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有利于复合型广告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渠道 。这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展开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注释:

①(美)劳伦斯·明斯基,埃米莉·桑顿·卡尔沃采访并整理.如何做创意[M].北京: 企业管理 出版社,2000年.第17-45页.

参考文献:

[1]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冯易.建立务实创新的广告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3]袁文艺.“后发”院校广告学专业教育调查.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浅谈广告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 广告学开题报告范文

2. 广告管理论文

3.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大学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5. 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 索引序列
  • 大学广告毕业论文
  • 广告学毕业论文大纲
  • 广告专业大学论文
  • 广告专业毕业论文大纲
  • 广告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本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