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好发吗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好发吗

发布时间: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好发吗

纪念《古典文学知识》出版200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古典文学知识》从1986年创刊,大概说,三十年,二百期,走过了平凡而又非凡的岁月。说它平凡,那是作者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是编辑一篇一篇编辑出来的,是出版社一期一期出版出来的,那些都是默默无闻的事情,再平凡不过了;说它非凡,三十多年,不论什么条件,不论碰到什么困难,不论人事更替,世事沧桑,出版社都能始终如一,坚持做这一件事情,200期了,实属不平凡。所以,必须为出版社点赞,为《古典文学知识》点赞,为三十多年来一代一代默默无闻辛勤劳动的编辑点赞!三十余年200期如一日,坚持方向,坚守专业,经年累月的平凡中凸显了坚定的信念和精神,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值得大大的点赞。我作为创始人、创刊人之一,曾经陪伴《古典文学知识》走过了初期的整整12年,深知其中的甘苦。所以,当小青社长让我为《古典文学知识》出版200期写一篇文章时,我的脑海中顿时蹦出了王安石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坦率地说,当时的江苏古籍出版社(现凤凰出版社)是不具备条件创办这样一份刊物的。江苏古籍出版社是在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基础之上,于1984年独立成社的,在古籍出版领域是一个新兵,在学术界尤其是古籍出版界可以说默默无闻。实际上,当时除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家老字号古籍出版社,地方古籍出版社也都是新建社,都是新兵,但有几家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了,比如巴蜀书社、岳麓书社、齐鲁书社等。当时的江苏古籍出版社建社伊始,学术资源、作者资源都很匮乏,自身的编辑资源也很匮乏。我是1985年1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出版社的,工作证上的编号是5号,也就是说是江苏古籍出版社的第5名编辑。那时出版社的全体员工,包括领导班子成员、编务室、办公室、印制室、财务室等在内,大约也就是二十人,我记得我是出版社的第21名员工。人家一个杂志要一二十个人呢,你一个出版社才这么多人。我听说《文史知识》的编辑就有十来号人。再说文学编辑室,当时江苏古籍出版社称为第一编辑室,连室主任在内才4个人,室主任是学古文字出身的,还有3人就是我们刚刚研究生毕业分配过来的新手。不但编辑力量远远不够,财力也严重不足。出版社建社伊始,到处需要用钱;办一个杂志更需要用钱;而且,古籍出版自身就是赔钱的行当,办古典文学类的杂志,可能永远赚不了钱的。但是,我们几个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办杂志的热情很高,不断地建言献策,鼓动领导办一份专业性的杂志。必须说,我们碰到了有事业心的、有远见的、有决断力的领导,他们都十分支持这样一个想法。这里首先要提到古籍社首任社长高纪言同志,当时他已经年过六十,肩负着创建一个出版社的重任,事业心特别强,特别支持创建这样一份刊物。他不但首先支持这样一个创意,积极地为创建工作开疆辟土,解决了创刊初期的很多大问题,出版社内更是一路绿灯。还必须提到当时的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江苏省出版总社社长(相当于今天的出版集团董事长)蒋迪安同志,他十分支持古籍社创办《古典文学知识》,百忙之中亲自听取汇报,创刊初期每期必看,不断提出改进意见。重要的是,蒋局长一锤定音,有效地解决了古籍社办刊的刊号问题、编制问题、经费问题等等,让我们一线具体干活的编辑特别有奔头。还有当时的副总编辑薛正兴同志,他是古文字学专家,不同专业,但也非常支持创办《古典文学知识》,他后来当了社长更是给了《古典文学知识》不遗余力的支持。可以说,正是这些良好的机缘和环境,《古典文学知识》投入了那个伟大的时代,顺应了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学术事业迎来的春天,顺应了“书荒”时期广大学子求知若渴嗷嗷待哺的愿望,顺应了广大的专业工作者亟需的展现成果、普及知识、交流心得的平台的期待,应运而生了。

创刊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的资源问题,也即稿源问题。这样一份专业性很强的普及读物,必须要有一大批专家学者长期的、定期的撰稿,是大专家写小文章。而且,期刊一旦出版,必须连轴转,发稿日期,每月都是确定的,必须要有充沛的、定期的稿源作支撑,误期、“开天窗”那可是大事故。那时江苏古籍出版社建社才一二年,我们还是刚入行的新手,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借用外脑,聘请外编。我们成功地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的专家,以刘世德先生为主,石昌渝、尹恭弘、胡小伟、陶文鹏、韦凤娟等九位专家,以他们为主组成了编辑班底。刘世德先生与高纪言社长组成双主编,其他专家担任特邀编辑(后来改为编委会)。编委会首先决定了刊物的办刊宗旨、指导思想和编辑方针,定期或不定期开会,商量决定刊物的栏目设置、组稿思路和重点作者重点文章;编委会成员实行栏目负责制,每人负责一二个栏目的组稿、审稿,分别汇总到出版社编辑部责任编辑的手上,由责任编辑最后统稿、合成一期期稿件。这个办法,很好地解决了杂志创办初期的稿源问题、稿源的档次问题、稿源的质量问题。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凝聚力、专业化很强的编委会,他们站得高看得远,熟悉学术界的行情,他们自己就是专家学者,与学术界与专家学者可以说是无缝对接,他们及时掌握学术界动态,联系作者、组织稿件比我们这些刚刚入行的年轻人更有号召力、影响力,组稿效果非常好。这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灵活高效的编辑团队,围绕着既定的办刊宗旨和思路,根据栏目要求,大家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很快团结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主动积极地为杂志建言献策,撰写稿件。这些特邀编辑自己的科研任务也很重,组稿、编刊是分外之事,但他们像分内事一样认真负责,每期稿件都是按时组织到位。有时候计划中的稿件不能按时到稿,而发稿时间又不能延误,他们常常自己动手,夜以继日赶写稿件,以保证期刊按时发稿。这也是一个友好合作、充满快乐的大家庭,组稿、编辑当中难免碰到困难、问题,尤其是北京、南京编辑工作的衔接,那时候电话不普及,一个出版社也就两三部电话,没有传真、Email这些先进通讯工具,完全靠写信、邮寄来通联,很不方便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跟不上杂志的编辑出版节奏。尤其是随着刊物影响不断扩大,业务量成倍增加,全国各地的稿件、信件纷至沓来,编委会与编辑部的沟通就更加困难了。但是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能友好地协商,愉快地解决。他们的睿智、友善和通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的合作,也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很好的朋友。刘世德先生年岁较长,总是一副长者的笑容,和善地对待我这个晚辈。其他几位则像大哥大姐一样帮助我关心我爱护我。那时候到北京出差,常常到他们家里去吃饭,他们几位的家里我几乎都去过。我记得我平生第一次吃肯德基,就是韦凤娟大姐请我的,在前门的一家肯德基店,那时候感觉很开了一把洋荤。陶文鹏兄对《古典文学知识》非常钟爱,多年来一直坚持给《古典文学知识》撰稿,应该是写稿最多的专家了。后来我们因为《文学遗产》的六年合作,接触更多了,我总是不能忘怀于他那炯炯发光的眼神。尹恭弘兄是我们江苏镇江人吧,他那间地处朝内大街背后的大杂院的小居室,我去过不止一次,在文学所办完事情,常常到他那里吃面条。能够融入这样一个大家庭,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入行的年轻人,真的是非常幸运。

我们把通俗地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知识,培养读者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读者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作为刊物的办刊宗旨和主要任务。根据这一定位,在栏目设置上给予了充分的安排。一些别具特色、深受欢迎的栏目一期期推送了出来,比如“我与古典文学”“学者列传”“治学门径”“怎样读”“文学史话”“文苑人物”“名作欣赏”等,这些栏目及其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与古典文学”栏目,设置的目的就是邀请在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家、名家,来谈谈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古典文学对他们的影响。回头翻翻前三年,就发表了丁玲、刘白羽、苏叔阳、刘心武、马少波、戴敦邦、新凤霞、徐玉兰、资华筠、姜昆、蒋大为、袁阔成等人谈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这些术业有成的作家、艺术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修习古典文学的重要性,拉近了古典文学与一般读者的距离,吸引并激发了广大读者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再比如“治学门径”,就是邀请古典文学界卓有成就的大家,来谈治学的路数。仅创刊的前三年,就邀请到王季思、程千帆、聂石樵、曹道衡、金开诚、敏泽、陈贻焮、何满子、罗宗强等一二十位先生,为青年读者指点迷津。还有“怎样读”栏目,陆续发表了唐圭璋、钱仲联、钱南扬、胡国瑞、王运熙、周振甫、金开诚、曹道衡、邓绍基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就他们所专长的治学领域,谈怎么样研读古典文学。这些文章,不但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来看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由此,《古典文学知识》迅速扩大了在学术界、读书界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很快立住了脚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从出版的角度看,当年创办《古典文学知识》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事情。江苏古籍出版社因为创办《古典文学知识》而在出版界、读书界、学术界迅速崛起,影响日渐扩大。因为我们与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室的良好合作,牵出了与《文学遗产》的合作;由此,江苏古籍出版社迅速融入了学术界,与广大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很多专家学者从《古典文学知识》的作者变成了出版社的作者,有的已经成为终身作者了,三十多年来坚持为《古典文学知识》撰稿。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我们有条件争取到了一些高端的出版资源,有优势酝酿策划了一批优质的选题。我在多个场合讲到,没有刘世德先生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室的一批专家学者,就没有《古典文学知识》的成功创办,没有《古典文学知识》的良好基础,就没有江苏古籍出版社与《文学遗产》合作的缘分,也就没有江苏古籍出版社后来的一批批优质项目的出版。

就编辑工作而言,我要说,编刊物是一份很锻炼人的活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社的编辑每年的发稿量也就是60万字,编辑考核也是以此为依据。那是个什么概念呢?第一年发稿60万字,一般是一至三种书稿,经过一二三审之后,进入排版环节。那时候都是铅排,要靠排字工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排出来,然后转入一二三校;校样上校改容易,下厂改样很费事,工人要把错别字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把改正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填进去,特别费工费时。这样三校下来,半年时间没有了。核红付印之后,首先要在出版社排队,经常会碰到各种因素而不能及时付印的;真正进入印厂付印了,还得排工期,赶上忙季还得躺几个月。所以一般情况下,书稿从到责任编辑手上开始编辑到出书,一个流程下来走上二三年时间是司空见惯的。如果是个新编辑,也就意味着忙上二三年还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编刊物就不一样了,刊物的编辑流程就非常快,每一期的发稿时间是确定的,因为每一期的出版时间是确定的,到时点必须出刊交邮局向全国邮发,读者到点也在等着。误了那个时点,邮局就可以不接受,或者罚款,那就是事故。所以,刊物的一二三审时间、一二三校时间,都是精确到某月某日的,一天都不能延误,节奏非常快。这就对编辑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创刊,当年带有试刊性质,出了9期,每期10万字,也就是90万字;第二年开始定为双月刊,每期12万字,每年72万字。也就是说每年七八十万字是当年发稿当年见书的,整体节奏比图书快了二三倍。当年,出版社只能拿出我一个人担任《古典文学知识》的责任编辑,也就是说,两年15期一百六七十万字的工作量,责任编辑就是我一个人。我1985年1月入社,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就赶上了《古典文学知识》创刊,这种快节奏高效率,对一个年轻编辑而言,压力非常大,但十分锻炼人。可以说我的编辑的基本功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后来我在出版社、集团走上了管理岗位,有机会我就会跟年轻人说,编期刊一年,相当于编书三年,很锻炼人。当然,很锻炼人不仅仅是指工作节奏工作量,编辑期刊还必须善于与作者打交道,善于与读者打交道,善于与发行单位打交道,甚至还要善于与印厂工人打交道(紧张的时候我们编辑必须下到工厂排字车间,与工人一起改样,即改即付型),如此等等,对编辑都是很好的历练。所以说,我的编辑生涯始于《古典文学知识》,我是伴随着《古典文学知识》的成长而成长的,是《古典文学知识》锻炼了我培养了我。我从《古典文学知识》的普通编辑,到副主编,从出版社的总编辑助理、副总编,到总编辑,整整陪伴它12年。即便后来到了集团做管理工作,专业荒疏了,但《古典文学知识》是我每期必翻的刊物之一。看到杂志一期期正常出版,闻到那熟悉的墨香,感到特别欣慰。看到上面熟悉的作者名字,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

真心希望《古典文学知识》再办30年,再出200期。

(作者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原总经理)

期刊名称: 古典文学知识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101/I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9917 期刊周期: 双月 主管单位: 凤凰出版社

《语文建设》14版北大核心《电影文学》14版北大核心《芙蓉》14版北大核心《电影评介》14版北大核心《短篇小说》11版北大核心(价格超低)《芒种》11版北大核心(价格超低)《小说评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

《世界文学研究》是汉斯的一本文学类的刊物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下载

你好。比如说有《羊脂球》法国作家莫泊桑先生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明朝作家吴敬梓的讽刺性文章;还有比如说《哈姆雷特》等等都是很不错的。

《古典文学知识》的特点,就是注重 “知识”二字,知识密集,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科学文化知 识的普及性杂志。《古典文学知识》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的介绍,培养读 者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化素质修养,受到广大读者的喜 爱和欢迎。《古典文学知识》创办近 2 0 年来,保持自己的办刊方向,精益求精,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各种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www.5156edu.com1]黄志程,. 根并荷花一茎香——香菱形象及艺术内涵浅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李虎润,. 凄苦的命运 不屈的抗争——从《香菱学诗》说开去[J]. 语文教学之友,2008,(6). [3]赵卉,. 一朵纤尘不染的青莲——品《红楼梦中》的香菱形象[J]. 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8,(4). [4]王劲玉,. 《红楼梦》香菱形象浅析[J]. 琼州大学学报,2006,(3). [5]李兴茂,. 《香菱学诗》内蕴探析[J]. 语文天地,2006,(9). [6]邹自振,陈建芳,. 香菱:另一块“补天之石”[J]. 闽江学院学报,2005,(6). [7]冯军. 论香菱——兼论曹雪芹的反谶语选择[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8]朱伯荣. 《香菱学诗》解奥秘[J]. 语文新圃,2004,(12). [9]蒋民主. “香菱学诗”三首比较阅读[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5). [10]李金松,. 精华欲掩料应难——小议《红楼梦》中香菱的塑造[J]. 古典文学知识,2002,(6). [11]孔令彬. 留得残荷听雨声——英莲·香菱·秋菱[J]. 河西学院学报,2002,(4). [12]吴敏. 薄命司中薄命女——香菱[J]. 黄山学院学报,2001,(4). [13]邢湘臣. “七零八落”话香菱[J]. 烹调知识,2001,(3). [14]刘永良. 借一事而巧写数人——“香菱学诗”中的人物刻画[J]. 阴山学刊,2001,(1).

很明显是"写"论文了,而且是关于香菱的.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在线阅读

古典文学知识类的杂志可以试试百家讲坛和恋恋中国风建议你去写手之家,雪晴故事网,豆瓣小组(如豆瓣稿费银行)看看里面有各种杂志、出版社、报刊和网站的约稿函,稿费标准,征稿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很多网站编辑也在里面发布约稿函,还有其他写手的探路心得祝你成功,有问题可追问~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载《北方论丛》1986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转载。 《论〈离骚〉的情感内涵》,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2期转载。 《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载《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1期转载。 《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载《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载《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年第1—2期;人大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0年第10期转载。 《“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载《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载《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2期;人大学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2年转载。 《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载《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关于屈原作品的流传与真伪》,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2年第6期。 《话说〈橘颂〉》,载《通化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招魂〉作者补证》,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楚辞作家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全面融汇》,载《长白论丛》1993年第3期。 《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载《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 《中国礼乐文化初论》,载《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 《从我国古籍探索远古乐舞艺术》,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4期。 《〈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载《松辽学刊》1994年第1期。 《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载《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载《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5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2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编。 《略说“东皇太一”》,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韧之作——读楚辞〈渔父〉》,载《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 《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载《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 《公木的诗学世界》,载《人民日报》1996年6月27日第十一版。 《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载《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9期转载。 《读诗札记(六则)》,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6期。 《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转载。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载《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孔子的诗学》,载《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转载。 《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睹新春之景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载《名作欣赏》2001年第1期。 《夏夜的图景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载《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3期。 《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载《名作欣赏》2001年第4期。 《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8期转载。 《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5期摘编。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载《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仰望泰山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载《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屈原的诗学》,载《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转载。 《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7日。 《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载《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化》,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12期。 《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载《文史知识》2007年第12期。 《眼观风云浩荡胸怀日月运行——曹操〈观沧海〉赏析》,载《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一部不该被遗忘的著作——重读杨公骥先生<西藏古史考>》,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礼乐传统下的孔子音乐美学》,载《左传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2009。 《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杨公骥的学术风范》,载《读书》2011年第11期。 《“诗中有画”的典型范例——读王维〈山居秋暝〉》,载《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4期。 《独创性与超越性:莫言的启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转载。 《〈“远”范畴的审美空间〉序》,载《“远”范畴的审美空间》,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文学遗产〉照亮我的学术之路》,载《〈文学遗产〉六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美景如画情韵悠长——读白居易〈题岳阳楼〉》,载《文史知识》2015年第1期。 《陶渊明“真意”探微》,载《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8期转载。 《公木的“第三自然界”》,载《读书》2018年第4期。 《孔子“世界观”的启迪》,载《儒学文学关系研究》,线装书局,2018。 《“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载《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8期转载。 《孔孟“孝”论的历史渊源与伦理内涵》,载《中国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 《失意伤别的悲叹与共鸣——读白居易 〈送张山人归嵩山〉》,载《名作欣赏》2020年第8期。 《〈新华颂——公木诗文选〉序》,载《新华颂——公木诗文选》,长春出版社,2021。 《时代的歌声 战士的情怀——公木诗歌创作述论》,载《诗探索》2021年第2期。 《白诗脞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1年第4期。 《“孤灯挑尽”:宫禁习俗、艺术渲染和人性意义——读白居易〈长恨歌〉札记》,《河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 《北方论丛》1986(6)。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 《东北师大学报》1988(4)。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 《东北师大学报》1989(4)。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 《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1—2)。“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 《甘肃社会科学》1991(1)。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 《贵州文史丛刊》1991(2)。《离骚》审美价值的层次分析 《延边大学学报》1992(2)。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1992(3)。《招魂》作者补证 《社会科学战线》1993(3)。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 《人文杂志》1993(3)。中国礼乐文化初论 《东北师大学报》1993(6)。《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 《松辽学刊》1994(1)。话说《橘颂》 《名作欣赏》1994(2)。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 《苏州大学学报》1994(3)。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 《东北师大学报》1994(5)。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轫之作——读楚辞《渔父》 《文史知识》1994(12)。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学研究》1995(2)。公木的诗学世界 《人民日报》1996年6月27日第十一版。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 《社会科学战线》1998(3)。读诗札记(六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6)。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 《江海学刊》1999(2)。“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 《社会科学战线》1999(2)。《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文学遗产》1999(2)。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 《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孔子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0(6)。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 《社会科学辑刊》2001(2)。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 《社会科学战线》2001(1)。睹新春之景 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 《名作欣赏》2001(1)。夏夜的图景 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01(3)。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 《名作欣赏》2001(4)。仰望泰山 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6)。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 《文学遗产》2001(4)。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深圳大学学报》2001(6)。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7日。屈原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2(6)。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学术研究》2002(12)。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 《深圳大学学报》2005(3)。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向 《文艺研究》2007(11)。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文史知识》2007(12)。眼观风云浩荡 胸怀日月运行——读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文学知识》2008(2)。

古典文学知识投稿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我国对于古代文学的重视程度,造就了古代文学教学的高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们能够掌握到足够的古代文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孔子在《为政》一书中曾这样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这句话也充分讲述了他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思想

一、温故而知新

在孔子的名言中,我想大家都应该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很熟悉,对于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首先,温故而知新中的“故”通“古”,也就是暗指过去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等;“新”也就是指今,通俗地讲就是指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让他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过去的文化知识,更要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知识,这种文化要求来自各个方面。孔子在《季氏》中还提到了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更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得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大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果;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到。孔子主张他的学生们要善于创新。创新就是做别人所没有做的,想别人所没有想的。孔子曾非常谦虚地说自己无所作为,但实际上他对我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编写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和《春秋》,都是非常宝贵的著作,为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学而优则仕

孔子一直认为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的这种观点也在《子路》中这样写道:“一言可以兴邦。”他曾在《阳货》中这样写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句话也就是说言为心声,知言才能知人心。这些都充分地说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编制的六经适合所有的人群,在六经中他教人们去学习,教人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去发现与思考,教导人们要学会孝顺父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地去思考,去领悟其中的真理。为当时的朝廷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那么对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点来进行阐述和理解。

(一)孔子倡导言语上的温文尔雅

孔子的这种观点在《左传》中也进行了特别概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语如果没有文采,那么它就流传不远。这也就充分表明讲话要有所讲究,要讲究方法。他还曾在《颜渊》中这样说过:“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文采和内容同样重要,这就好比豹子和狗羊去掉了身上的花纹和色彩之后的毛,这两类皮革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这些语句都证明了一点,孔子在教育弟子,要求他们在说话的时候要讲究方法,讲究文雅。在《论语》的书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表现为各种形式,哪怕人物的形态也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也正说明孔子要求其弟子在讲话的时候要讲究艺术、发挥文采。

(二)孔子倡导诚信

在《宪问》一书中,孔子曾这样说过“: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从这句话中也充分地说出了言和德之间的重要关系。孔子一生一直在倡导“仁”、“礼”,这也是孔子一直以来的主张和他所倡导的精神所在。在一整部《论语》中,涉及到“仁”字的就有58章,其中“仁”字就有百余处,从这些数量上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极其重视。这也道出了孔子在教育思想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仁”,要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到“仁”的来之不易和其重要性。

(三)孔子倡导德才兼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愤”则启,“悱”则发。朱熹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之开意“;发”,未达其辞。孔子曾在《子张》中这样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由于孔子一心想要从政,所以他就大力倡导他的弟子们在学成之后要从政。这句话也就是说,做了官的人,除了尽力干好本职的工作外,还须不断地学习,没有做官的人,首先要进行学习,在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之后再做官。这句话也道出了孔子所倡导的学习和仕途是分不开的思想。

三、孔子倡导循循善诱

孔子是我国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再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从循循善诱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对不同情况的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曾在《雍也》一书中这样说:“中人以上,可以悟商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是说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给他讲授高深的知识;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把难于理解的知识传授给他。

(二)兴趣先行

孔子在《为政》一书中曾这样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这句话也充分讲述了他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孔子强调学生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所以他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知道的人赶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追赶不上乐于实行的人。孔子通过对他的弟子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促进他的学生们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努力培养自己学习知识的强烈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三)多听多看

《雍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存疑,把有疑问的地方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有危险的事情要回避,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做,这样就不会后悔。多闻多见,是把话说好、把事做好的一条基本途径。在《论语》一书中,也曾反复地提到过这些道理,也充分地说明了其中所蕴含道理的重要性和哲理性。我自小对古典文学很挚爱,十年的寒窗苦读,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也再一次呈现在了我们莘莘学子的面前,但我仍感觉只是学了点皮毛,可否建议我们的教学多从古代文学中吸收蕴含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积极将其投入教学实践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的文史关系──史传文学概论李少雍文学遗产1996-03-2031

2、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乔以钢天津社会科学1988-03-0130

摘要:每一次实践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要看实践目的、教学目的是否完全实现,要看各个环节是否顺利,有无值得改进的地方,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实践的水平,从而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古代文学;实践

宋代的朱熹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答吕子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意思就是“离开行必然不能获得真知。”“知”是“行”的结果,对“行”具有指导作用,但必须回到“行”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提高,“行”是“知”的源泉,“知”“行”合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代文学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表现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书轻育人,学生的发展与所学内容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近些年来,尽管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始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于技能性、技术性课程而言,实践教学不在话下,但是像古代文学这样的人文类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性,论者大多语与不详。要使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对古代文学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必须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察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以及古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情况,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有观察实践、阅读实践、赏析实践、表达实践、教学实践以及人文实践等六大环节。这些环节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古代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是观察实践。观察是人类最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那些具有突出才能的人都是观察能力特别强的人。高职院校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向他人学习。

古代文学的观察实践主要有以下一些:一是教师课堂上的授课,这种授课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如何学习古代文学,怎样分析作家作品,如何将思维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等等,如果是学习的有心人,完全可以从教师的言行当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二是聆听讲座,无论是本系教师、本校教师还是外校专家的讲座,必定是讲者关于某个主题的研究或者整理的成果,不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讲者的学识、水平,而且还能从中窥见讲者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分析方法等等,不清楚的地方还能与讲者面对面近距离地对话与交流;三是影视观摩,这里观摩的影视都是由古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最大的特点是可视性、形象性,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形象地接触到部分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影视本身已经包含了编剧、导演的理解,学生在观摩时更多的也是在接受一种现成的结论,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四是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既可以是把中小学教师请到高校做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公开课,也可以是学生到中小学去具体观摩教师的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主要是观察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如何有效使用教学语言等等。无论何种观察实践,教师事先都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讲清观察的角度,怎样得出观察的结论,如何利用观察的结果等等。第二是阅读实践。阅读是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果连作品内容都不甚了了,那么古代文学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肯定都是在做无用功,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了。阅读是古代汉语所学内容的实践,也是自己多年所学习的阅读方法的实践。

就古代文学而言,阅读实践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浅层阅读,追求读通、读懂,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要弄清楚,整个作品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什么主题,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要大致知道;二是中层阅读,追求对作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读“情”悟“理”,“涵咏体会”,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三是深层阅读,是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化”的境界,获得思想智慧的启迪,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感染,得到语言表达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借鉴,成为自身文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对于经典作品,不仅能够达到读懂、理解,更重要地是要能够背诵,做到张口即诵。第三是赏析实践,主要就是鉴赏分析,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文艺理论的具体运用。古代文学中优秀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作品的鉴赏就是要发现和甄别古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美、情操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而这些美存在于栩栩如生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动人的形式之中[1]。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建立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识别标准,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分析和鉴赏密不可分,鉴赏的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赏析实践不仅要对作品本省进行鉴赏,还要联系作品出现的年代与作者的身世背景、创作理想和创作风格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进一步的欣赏美文,陶冶性情,抚慰心灵,善待人生。第四是表达实践。观察、阅读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表达是信息的输出过程。表达实践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实践。口头表达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故事复述、师生问答、课堂讨论、专题辩论、读书报告会等。

故事复述主要是培养学生抓住故事要点的能力和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这种实践形式在教学中应用时间长(小学已经开始),在大学教学中不常用。师生问答是最为基本的口头表达实践,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正确回答,或者给出合乎情理地分析,再进一步,学生能够在师生问答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课堂讨论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有两种形式:临时小组讨论和正式小组讨论,临时小组讨论就是根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小组推荐代表报告讨论结果;而正式小组讨论是事先就布置讨论的问题,划分好学生小组,由小组推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资料查阅,课下组织讨论,上课由小组代表报告讨论结果。专题辩论主要根据教学需要设定,先根据辩题把全班分成正反双方,由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推选主持人一名,推荐正反辩手各四名,按辩论赛的组织程序组织辩论,组织专题辩论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和团结协作意识。读书报告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定向读书报告会,由教师事先公布阅读篇目,规定好时间,由学生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一种是非定向读书报告会,由学生自行确定阅读篇目,并在约定的时间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这两种读书报告会的参与人员最为广泛,报告人既可以事先确定,也可以临时确定。书面表达实践有两种类型:一是研究论文,包括专题论文、学期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二是创作尝试,包括诗词创作尝试,小说创作尝试,剧本创作尝试。

专题小论文一般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如讲《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写统计报告:第一,统计曹操的笑、刘备的哭,写出具体回目、事件过程;第二,叙述西蜀“五虎上将”的一生事迹,写出具体回目、主要事件;第三,统计三国主要战事的谋略、得失关键。第五是教学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者,教学能力就是合格师范生必备的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综合实践,它基本上可以包括以上所有的实践。教学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试讲;二是试教;三是实习。试讲中,学生面对的是自己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这种教学带有模拟性质,主要是实战前的演练,其目的是让老师和同学帮助即将实习的学生在出校门前进一步地查漏补缺。试教就是尝试教学,是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尝试。实习生到了实习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听课,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就需要走上讲台,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将自己所有学习和掌握的古代文学的教学技能技巧进行展示和练习。实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经过指导老师的引领,慢慢地自己逐渐熟悉了各种技能技巧,而且开始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第六是人文素质实践。人文素质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素质、情感素质、心理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素质因素,我们通过阅读实践、赏析实践,已经能够与正确地理解这些素质,并且能够对这些素质进行恰当的分析,也能把这些素质正确地表达出来。但是,即使学生在这个层面上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人文素质没有与学生本人发生联系,没有对学生有所影响。

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我们讲文明、讲道德,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情感素质要求我们心中有爱,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人、爱环境,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心理素质要求我们积极进取、珍惜时间、善于计划和安排人生,正确地面对人生不利的局面和人生逆境,知足常乐,时刻保持健康和快乐的心态。这些都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为人处世的具体细节之中。其实,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身处人文素质的实践活动当中,关键是要将相关的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学习者本人以及当下的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感同身受,不断地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以上这些实践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直观接触、现场感悟、开展表述,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文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理论分析与作品鉴赏的互动。”

而且这些实践活动大多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截然分开的,我们这里将其分开,纯粹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古代文学教学在开展这些实践活动的时候一是要考虑实践的整体性,要做到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比如各个实践环节开展的形式、开展的次数都要考虑进来;二是要注意实践的层次性,这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决定的,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每一次实践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要看实践目的、教学目的是否完全实现,要看各个环节是否顺利,有无值得改进的地方,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实践的水平,从而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吴承学文学评论1994-01-1543

古典文学知识类的杂志可以试试百家讲坛和恋恋中国风建议你去写手之家,雪晴故事网,豆瓣小组(如豆瓣稿费银行)看看里面有各种杂志、出版社、报刊和网站的约稿函,稿费标准,征稿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很多网站编辑也在里面发布约稿函,还有其他写手的探路心得祝你成功,有问题可追问~

古代文学知识的杂志

文史知识文史哲古典文学知识

全面点的如《文学遗产》发表的文章基本代表古典文学研究最高水平,还有各大学的期刊都不错你可以询问一下,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北方论丛》就很不错,再就专门些的有《中国韵文学刊》,《红楼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根据你的兴趣选择 至于版面费就只有亲自咨询刊社了 虽然我没投过 不过凭感觉如果好见地的文章该是不收费的 毕竟知识共享是种快乐PS:期刊都是些深奥点阐述观点及意见 不像杂志那么通俗 看来你是个人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送别”;创刊号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人民文学》杂志社网 等

先秦文学 诗经选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屈原与楚辞 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史记 汉赋 散文 汉乐府民歌 汉书 诗 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诗文 曹操 陶渊明 南朝诗文民歌 北朝诗文民歌 小说 文学批评 唐、五代文学 初唐诗歌 杜审言 陈子昂 盛唐诗歌 王维 李白* 杜甫* 中唐诗歌 白居易* 古文唐传奇 晚唐诗文 李商隐 李贺* 唐五代词宋、辽、金文学 北宋初期 北宋中期 王安石 苏轼 北宋后期 南宋初期 李清照 南宋中期 陆游 辛弃疾 南宋后期 元好问 元、明、清文学 元: 关汉卿 元杂剧 散曲 诗文 南戏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明: 诗文 戏剧 西游记 三言、二拍 文言小说 清: 诗词文 小说 戏剧 红楼梦* 儒林外史 [专辑] 中国文学史* 唐诗三百首 词格律 词韵 平水韵 人间词话 唐宋词赏析千家诗 宋诗一百首 元曲28首 元人小令 其实各类古文学泰斗的书籍都可以我比较喜欢看庄子的 .. 易经博大精深的很

  • 索引序列
  •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好发吗
  •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下载
  •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在线阅读
  • 古典文学知识投稿
  • 古代文学知识的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