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 鲁川,林杏光 文献来自: 汉语学习 1989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的“格”(case)指的是“语义格”。 汉语的谓词V(verbal)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体词N(Nominal)包括名词、代名词和量词。 格关系是诸多的语义关系(semantic relahons ... 被引用次数: 5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 刘勋宁 文献来自: 世界汉语教学 2002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萧国政(2000)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赵世开 沈家煊(1984)汉语“了”字跟英语 ... 被引用次数: 4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 方经民 文献来自: 世界汉语教学 2004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方经民(1982) 《关于语素、词和短语》一文读后,《中国语文》第3期。 方经民(1997) 论汉语方位参照系统中的对立平行现象,《大河内康宪教授退官记念-- ... 被引用次数: 1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金立鑫,白水振 文献来自: 汉语学习 2003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 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1 .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 SVO型语言 ,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 :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 ,定语在名词的前面 ,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 ...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 范伟 文献来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范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现代汉语 ... 语法特点;;认知解释本文对汉语语法中有关个体量词的四个特点作了认知方面的解释,认为:1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 刘勋宁 文献来自: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第5 期。 刘勋宁1990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世界汉语教学》第2 期。 刘勋宁1998 《现代汉语研究》,北京语言文 ... 被引用次数: 2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新进展 俞士汶,朱学锋,王惠 文献来自: 中文信息学报 2001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开发。这部电子词典的规格说明书[1]在《中文信息学报》1996年第2期全文发表之后,它在汉语信息处理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更详细地介绍这部词典的专著《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2]于 ... 被引用次数: 1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邵敬敏 文献来自: 世界汉语教学 1998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人们的思想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过,语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从来没有达到过像现在这样的水平。我们这一代能够亲身参与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今年是汉语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 萧国政 文献来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3页。关于指称和陈述,可参看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和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载《方言 ... 被引用次数: 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80年代以来汉语信息处理研究述评——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应用背景之一 詹卫东 文献来自: 当代语言学 2000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探讨适合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限于资料和篇幅,本文基本没有涉及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副标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而不是“现代汉语研究”,主要是因为本文不谈语音处理方面的研究。另外,本文所指的语法研究,从宽理解也包括 ... 被引用次数: 1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具体的你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挑挑吧。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个“个”是应用最广的量词.主要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了专用量词之外也能用“个”.1.用于人:一个人 两个小孩2.用于人和动物的一些器官:一个脑子 一个鼻子 一个耳朵 一个舌头 一个下巴 一个手指头 一个拳头3.用于水果:一个苹果 一个橘子 一个柿子 一个梨 一个李子4.用于星球:一个月亮 一个太阳5.用于湖海:一个湖 一个海6.用于事件、动作:一个事件 一个动作 洗个澡 敬个礼7.用于日期、时间:一个小时 两个月 四个星期8.用于食品:一个馒头 一个面包 一个南瓜 一个冬瓜 一个蛋糕9.用于用品:一个碗 一个盘子 一个瓶子 一个锅 一个镜框 一个枕头 一个盒子 一个窗户 一个信封 一个壁橱 一个灯泡 一个书包 一个箱子 一个袋子10.用于机构、组织:一个政府 一个机关 一个办公室 一个医院 一个工厂 一个幼稚园 一个组织11.用于会议:一个大会 一个讨论会 一个辩论会 一个委员会 三个议题 一个决议 一个提案12.用于理想、想法等:一个理想 一个想法 一个办法 一个主意 一个建议 一个意见 一个念头 一个梦 一个诺言 一个设想 一个假设 一个惊喜13.用于文体:一个谜语 两个故事 一个笑话 一个插曲14.用于词语:一个字 一个词 一个句子位用于人(含敬意;非敬意场合用“个”):一位同学 两位老师 三位客人只1.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和昆虫,特别是不能用匹、头、峰、条等量词的动物):一只鸡 两只小鸟 三只老虎 一只狮子 四只蝴蝶2.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两只手 两只耳朵 一只鞋 一只袜子3.用于某些器具:一只箱子 一只口袋 一只书包4.用于船只:一只小船 一只游艇匹用于马骡等:一匹马 两匹骡子头1.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头牛 两头骡子2.用于蒜:一头蒜3.用于亲事(前面用“一”):一头亲事峰用于骆驼:一峰骆驼枚跟“个”相近,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一枚戒指 一枚五分的硬币 一枚邮票 一枚纪录章 三枚奖章具1.用于棺材、尸体:一具棺材 一具尸体2.用于某些器物:一具钟棵用于植物:一棵树 一棵草 一棵牡丹株用于植物(同“棵”):一株树 两株桃树根用于细长的东西:一根管子 两根筷子 一根火柴 一根绳子枝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枝铅笔 两枝毛笔 三枝蜡烛 四枝枪 一枝箭支1.用于杆状的东西(同“枝”):一支笔 一支箭 一支香烟2.用于歌曲或乐曲:一支曲子 一支歌3.用于队伍和舰队:一支军队 一支抢险队 一支救火队 一支舰队管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一管毛笔 一管牙膏条1.用于细、长、窄的东西:一条线 两条腿 三条鱼 四条黄瓜 一条床单2.用于江河街道:一条大河 一条大街3.用于以固定数量合成的某些长条形的东西:一条肥皂 一条香烟4.用于分项目的事物:一条妙计 两条建议 三条新闻 四条办法5.用于人:一条好汉 一条人命道1.用于江河或某些长条形的东西(同“条”):一道河 一道沟 一道擦痕 一道缝儿 万道霞光2.用于门、墙等:一道围墙 两道门 三道防线3.用于命令、题目等:一道命令 十道数学题4.用于次数:一道手续 三道漆5.用于膳食:一道汤 一道甜点心 四道菜面用于扁平的东西:一面镜子 一面锣 一面鼓 两面旗子片1.用于成片的东西:一片面包 两片药 三片饼乾2.用于地面和水面等:一片草地 一片汪洋3.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语言、心意等(前面用“一”):一片新气象 一片欢腾 一片脚步声 一片胡言 一片真心张1.用于纸、皮子等薄平的东西:一张纸 一张地图 两张画 三张木板 十张皮子2.用于床、桌子等有平面的家具:一张床 一张桌子3.用于脸、嘴:一张脸 一张嘴4.用于弓:一张弓领用于席:一领席颗多用于颗粒状的东西:一颗珠子 一颗黄豆 一颗子弹 一颗牙齿粒用于小圆珠形或小碎块形的东西(同“颗”):一粒米 一粒珠子 一粒子弹 一粒沙 一粒药丸 一粒盐块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东西:一块桌布 两块香皂 三块手表方用于方形的东西:一方手帕 三方图章 几方石碑朵用于花、云或类似行状的东西:两朵玫瑰 一朵白云 一朵浪花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不懂可追问合适请采纳给你一份供参考
合适请采纳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2.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1.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2000.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0.3,人大复印资料2000.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001.1)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2)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2001.5)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2)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1.6)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002.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2003.1)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2.5)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003.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2003.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2003.4)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2003.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2004.1,人大复印资料2004.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2004.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2004.5,人大复印2005.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4.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2005.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2005.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2005.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2005.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复印2006.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5.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6.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2006.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2006.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006.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006.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006.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6.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7.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007.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2007.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007.2)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2007.4)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2007.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10)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008.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8.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4)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2008.4,复印2008.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2008.4)(新华文摘2009.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2008.5)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2008.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7)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9.1)2.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2009.1)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2009.3)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2009.3)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009.2)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9.11)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复印2010.3)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09.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010.1)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010.2)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2010.3)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3)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2010.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2010.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2010.6)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011.1)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2011.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2011.3)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2011.3,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2011.3)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4)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1.4)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012.1)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研究生学报》1982年10月第4期2、一个特殊句的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7月第7期3、关于多重复句的划分,《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9月第9期4、钟祥方言的动态三格,《研究生学报》1983年10月第5-6期合刊5、试论时种概念,《研究生学报》,1984年2月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逻辑》1984年第10期复印)6、钟祥方言本字考,《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10月第5期7、同一语义指向的“动/趋来”,《研究生学报》1984年10月第4期,(又见《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8、谈“不了”,《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1月第1 期9、语法层次和语义层次,《语言学通讯》,1985年总第2期10、用“笼罩”造句要注意什么?《读与写》,1985年第4期(署名更晓)11、写“到”还是写“倒”? ,《读与写》1985年第4期(署名晓丁)12、“类较”和“最……之一”,《语言学通讯》,1985年10月总第5期13、探索新路的可喜开端——读《语法研究与探索(一)(二)》,《语文导报》,1985年10月第10期14、“赤膊”“蒜苗”及其他,《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2期(署名于更)15、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析句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期16、隐蔽性施事定语,《语文研究》,1986年8月第4期17、试论时种概念(B),《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逻辑》1986年第8期复印)【注:文章题目后面注“B”为同名文章的修改稿,为区别和显示内容差异,用另一篇文章的序号表示,下同】18、ü、ê的省写与识别,(香港)《普通话》,1987年(4月)第2期19、关于建立语言学学,《语言学通讯》,1987年总第9期(署名晓更)20、语法和语法学习,《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21、语法学习语法研究和语法规范,《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22、词类、词性和名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23、动词和形容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24、数词和量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25、代词和词语的活用,《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26、副词介词和连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27、助词独用词和词的兼类,《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28、语法研究的路子与方法,《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又见《汉语语法的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29、单句和句子成分,《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30、短语和短语的结构类,《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31、短语的功能类和短语成句,《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4期32、短语充当句子成分,《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4期33、特定句式,《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34、句子的歧义现象,《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35、复句和关系词语,《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36、复句的紧缩与扩展,《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6期37、句群的特点与组造,《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1期38、句末助词,《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1期39、句末标点,《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2期40、《现代汉语》语法部分释疑,《卫星电视教育》,1988年第1期41、现代汉语语法复习答疑,《卫星电视教育》,1988年第2期42、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一),《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43、结构助词“的”语法功能,《普通话》,1988年第4期44、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二),《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4期45、试论V一V和VV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46、带“吧”问句的特点,《普通话》,1988年第5期47、特指是非问,《学语文》,1988年第5期48、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三),《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49、现代汉语语法答疑(四),《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6期50、汉语主语的类性质和类特征,《语言学通讯》,1988年12月总第16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1、“把”字句自足的内在机制,(1988年夏威夷大学第22届国际汉藏语学术讨论会论文),载《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2、汉语法特点和汉民族心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8月第4期53、要注意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1期54、偷换概念造成的理论混乱,《语言学通讯》,1989年4月总第17-18期 (署名向朗)55、一部求实开拓创新的高校教材(现代汉语),《社会科学探索》(第2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署名更晓)56、青年一代语法工作者的大会师,《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57、语言学的社会理解,《语言学通讯》,1990年9月总第21-22期58、现代汉语学习指要,《卫星电视教育》,1990年10月第5期59、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月第1期(《新华 文摘》摘目,人大复印资料复印,《高校文科文摘》《语言文字信息》摘要)60、“直中取”与“曲中求”——谈定势效应的运用,《现代交际》,1991年第3期6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B),(张志公主编)《语文论集》(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6月62、右向传递句的延展和凝缩——关于“传息语法”的思考,《语言学通讯》总第23-24期,1991年10月,(又见(邵敬敏、刘大伟主编)《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1月)63、《标点符号用法讲话》读后,《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64、现代汉语非特指问简答式的基本类型,《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又见(邵敬敏主编)《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65、第7次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66、语言产业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悄悄诞生,《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67、语言学家邢福义,《统一战线》,1992年第3期68、反问句的特点和性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69、现代汉语非特指问简答式的技巧选择,《语言学通讯》,1993年12月第3-4期合刊(又见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0、现代汉语非特指问对简答式的类型选择,《语言学通讯》,1993年7月1-2期合刊71、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72、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形式,《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73、现汉语法研究的语料对象和语料提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复印资料复印)74、把语言放在人的交际中来观察和教学——开设“语言交际艺术”课的一些认识,《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复印资料复印)75、现代汉语的是非式反问,(1993年8月北京香山第4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宣读),收入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6、世纪之交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之走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77、“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小句中枢”——汉语语法表述理论更迭的内在动力和历史趋向,《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4期78、“八五”期间的现代汉语研究,(许嘉璐等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8月79、武汉方言助词“左”,《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80、比拟构成要素的作用及其特点,《高等函授学报》,1996年第3期(署名易含思)81、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开拓与进取——评《语言文字应用》五周年,《语言文字应用》 ,1996年第4期82、借代与借喻的异同与连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1期(署名易含思)83、汉语确数词的系统构成、使用特点和历时演进,《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1期复印84、中国语法学走向成熟的奠基作——邢福义著《汉语语法学》,《江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85、大辩论可促进华语的学习,(新加坡)《联合早报》1997年9月16日86、状位“形容词+‘点’”的入位条件和语义取值,《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又见《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87、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选择、词义选择和词用选择,(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年3月5日、6日连载;又载(澳门理工学院)《理工学报》,1998年第2期88、脚下眼里都是“山”,《 华中师大报》,1998年5月30日89、足下眼里都是“山”,《 中华读书报》,1998年6月17日第1版(署名易含思)90、学者眼里要有山——记琼籍学者邢福义,《海南声屏报》,1998年7月4日第4版(署名易含思)91、他山之石可以攻“语”——新加坡国策和新加坡华语,《华中师大报》,1998年9月14日92、新加坡华语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华语形态透视,《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93、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94、文化对语法的影响,《黄冈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95、新加坡华语虚词使用说异,《双语双方言(六)》,汉学出版社,1999年8月96、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97、“形容词”+“点”的信息功能与语义取值,《世界汉语教学》, 1999年第4期98、“‘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及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99、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方言》,2000年第1期100、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定位,《汉语学报》,2000年第1期,(又见(于根元主编)《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01、从社交常用语的使用看新加坡华族的语言选择及其趋势,《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102、谈“‘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103、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104、邢福义先生评传,《汉语学报》2001年第2期105、 “动词+了+数量+了”的动态结构及“了”的意义与功能,(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创刊号第2期,日本朋友书店出版,2001年4月106、“除”字句的表意类型与介词“除”的语言功能,《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07、汉语信息结构与语法实体成活,《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108、语法研究的两种宏观模式——上向研究与下向研究,《长江学术》第2辑(长江文艺出版,2002)109、社会用语与社会脉象的语言文化透视,《华中理工大学报》,2002年第5期110、The Floating of Negative Factor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emantic Patterns of HUAIYI Sentences in Mandarin(否定因子漂移与“怀疑”句的语义类型识别),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Colips Publications,2003年10月,ISSHP,ISTP(本文的中文本,见萧国政《汉语语法的事实挖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1、汉语合音词的语音构成类型及语义语法问题,(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集)《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112、汉语量词“把”的意义、分类及用法—— 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认知解释与功能研究,《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又见《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113、试论21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构成与发展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20)摘目。又见《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5月)114、关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汉字·汉文化》,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9月115、量词“把”的类别及其用法,(《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116、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Recent Advancement In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第5届国际汉语词汇语义会议论集), 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2004(又见萧国政《汉语语法的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7、“有+NP”格式的意义类型分析,《2005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118、汉语偏正名词短语的层次构造与语言理解,《2005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119、言语理解与言语的构成,《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120、汉语成分共用现象的语法性质与相关理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第7期复印)121、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一致性问题,《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122、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规范性问题,《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123、从战略上保证汉语健康发展——对三套小学语文改革实验教材的调查思考,《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1日124、Document Re-ranking Using Cluster Validation and Label Propagation, ACM CIKM 2006 ,(运用聚合确认和标记传播的文本重列),EI125、信息处理的汉语语义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126、动词“打”本义的结构描写及其同义词群建构,《中文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27、Construcing Verb Synsets for Language Reasoning Based on Synst-Allolexeme Theory,[A]. Recent Advance of Chines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Coplis Publications, Singapore (一种人机共享的词汇语义理论:“词群-词位变体”理论),ISTP128、Word Sense Learning bas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MDL Principle, Journal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基于特征选择和MDL原则的词义学习),SCI129、发掘和构建民本文化价值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大学、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2007湖北发展论坛:湖北和谐文化建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130、Semantic Composition and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Synonym Set (同义词集的语义构成与形式化表达),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esing 2008 (IALP 2008), Chiang Mai , Thailand,ISTP131、概念基元空间的下沉及与语义结构的语言对接,《HNC与语言研究》(第4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2、手持嵌入式系统应用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长江学术》,2009年第2期133、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人机语义研究,《HNC与语言研究》(第4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4、“语法三个世界”研究及修辞关联,《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35、从概念基元空间到语义基元空间的映射——HNC联想脉络与词汇语义结构表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136、避免“抄袭”的正面教育与措施,《科学时报》,2011年6月10日第1版137、Ontology的类型及汉语词网的Ontology结构,《长江学术》,2011年第2期138、Ontology类型及汉语词义的人机共享研究,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07(合作)139、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促进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140、智能性新一代语义网模型: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联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05141、The Text Deduction and Model Realization of the Lexical Meanings in Dictionaries Based on “Synset-Lexeme Anamorphosis” and “Basic Semantic Elements and Their Structures”,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142、The Insights of Primitive-Primitive Structure into ELT through Task and Activity,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环县一中 刘绪洲 在高三语文系统复习的字形和近义词的章节中,很多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有些词语虽然意义单纯,但却有多种写法;有些词语虽然读音相同,形体相近,但意义却不尽相同。加上各种版本词典编写对这部分词语书写和注解的不统一,使人感到这两个章节的知识体系比较混乱,如果对其中一些问题不能作出明确的解释,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鉴于此,笔者试图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说明。 1、什么是异形词 “异形词”的一般定义是社会上并存并用,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对此定义,学术界大都表示认同,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主要理由有:第一,把意义相同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会把异形词和同义词混淆起来;第二,有些异形词不同音,读音是否相同不能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根据以上提议,我认为可以为异形词给出如下定义:社会并存并用,意义相同但书写形式杂乱不一的词语。这样既与同义词有了区分,也使读音相同不再作为判定是否属于异形词的条件。 2、异形词产生的原因 异形词自古有之,异形词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近义通用,如“人才/人材”(才、材意义相近,二者通用);二、偏旁同化,如“马蜂/蚂蜂”(马受蜂的影响,写成了蚂);三、同义通假,如“耽搁/担搁”(眈、担通假,二者通用);四、随意连绵,如“糊涂/胡涂”;五、异体干扰,如“砂浆/沙浆”;六、理据差异,如“瞳仁/瞳人”(书写者对事物理解的角度不同,导致书写不同)。 3、异形词整理的意义与现状 从上文所列举的有关异形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正是造成汉语用字比较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整理,不仅会给我们的汉语研究造成困难,也使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字运用失去依据。纵观历史,从周宣王命作《史籀篇》到秦始皇采取“书同文”,从汉代的《说文解字》到唐代的正字碑,不同时期的政府和文字工作者都曾为汉字的规范化工作做出过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颁布了多种法规。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该表依据“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三大原则,对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进行了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虽然这次整理只是推荐性试行规范,但自公布以来,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异形词的整理,使大家对相关词语的运用有了依据,方便了群众的语言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部分词语运用比较混乱的现象。鉴于这种反响,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国家语委异形词研究课题组、《咬文嚼字》编委会于2003年8月15日又整理发布了《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这次整理的异形词共264组,但这批异形词的推荐词形还未正式确立,目前正在征求社会意见阶段。 4、教学中如何处理异形词 既然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汉语用字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号召学生尽量使用异形词的推荐词形,少用非推荐词形。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对于《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也要区别对待。《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经由国家最高的语言文字机构发布,我们应不折不扣的执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目前还未由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发布,我们应积极地参与讨论,但不需坚决地执行。况且该表在整理的过程中,还有部分词语推荐词形的确立还存在较大争议,有些还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例如该表把成语“暗度陈仓”的词形按照现代汉语“度”与“渡”在意义的主要区别,推荐为“暗渡陈仓”。这种整理虽然严格地体现了异形词整理的“理据性”原则,但却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窜改。对于这类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整理,还需进一步商榷。教学中可以允许不同写法的存在。 5、同音近义词与异形词的区别 近义词是语文学习中运用非常普遍的概念,顾名思义意思相近的词语,就是近义词。近义词当中有一部分读音相同,我们称之为“同音近义词”。同音近义词和异形词大多都读音相同,词形相近。在语言学研究中,二者很容易相互混淆,但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同音近义词”音同而义不同,“异形词”的前提是意义完全相同;“同音近义词”承担着不同的语言意义和功能,相互不可取代,“异形词”则可以相互代替。如“订婚/定婚”属于异形词,而“制订/制定”则属于近义词。当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的复杂性,有些近义词和异形词可能存在交叉现象。如“纪念/记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属于异形词,《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就这个意义对它们进行了整理,给出这个意义的推荐词形为“纪念”。但另一方面,“记念”这个词除了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惦念,挂念”的意义。因此,“记念”这个词在“怀念”这个意义上与“纪念”为一组异形词,而在“惦记,挂念”这个意义上则与“纪念”属于近义词。这次异形词整理虽然推荐了“怀念”这个意义上的规范词形,但并没有结束它们继续作为近义词的事实。(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617页) 6、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复习同音近义词 在近义词中,同音近义词的比重不是很高,但这一类近义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很容易混淆,在高考试题中,这类词的考查频率又比较高,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持足够的重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近义词,以往的高三复习时,我们通常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近义词的区别进行梳理归纳,再让学生记忆。如我们从词义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出发归纳出“暴发/爆发”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 “暴发”侧重于发生的突然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发生的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社会事件等;从感情色彩出发归纳出“沟通/勾通”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沟通”为公开的交流,中性词;“勾通”为暗中勾结,含贬义。从语法功能出发归纳出“必须/必需”这组近义词的区别:“必须”为副词,“必需”为动词。这种细致的梳理我认为不仅最大限度的挖掘并放大了词义之间的不同,使各个近义词的意义特征更加突出,也体现了现代语言学日趋严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识记和语言的规范,这种方法的使用既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可以继续采用。 7、是否可以对同音近义词的义项进行一些整理 在归纳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近义词虽然在某些意义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有些义项却相互交叉重叠。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也是造成语言运用混乱的一个原因。对于这种混乱的情况,我们是否也可以像整理异形词一样,对它们进行一些整理?对此,我不敢妄加推论,但我们完全可以提出一些情况供大家讨论。这里我先列举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组近义词在词义上有所涵盖。如“辨证/辩证”“发愤/发奋”“荫凉/阴凉”“猥琐/萎缩”“做客/作客”几组词中,第一个词均为一个义项,第二个词均为两个义项,但两个义项均有一个义项与第一个词的义项相重。像“做客”的注释为:到亲友家拜访;而“作客”的注释为①同“做客”,②客居异地。 第二种情况是同组内的每个词均含有多个义项,但其中同时包含一个共有项。如“蔓延/漫延/曼延”这组词,“蔓延”的含义主要指蔓草一类的植物像四周延伸、扩展;“漫延”的含义主要指水满而向四周扩散;“曼延”的含义主要指山脉、河流、道理等向远处延伸。在这些意义上它们的区别是明确的,但是如果用来表示其他事物的延伸、扩展,我们却不知用哪个词更好,于是只好随个人爱好随意选用,结果造成了这三个词表示的六个意义中有三个是重复的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觉得完全可以取消第二个词中与第一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义项,这样两个词就可以分别承担一个相对集中的意义,从而使两个词的表意功能更为合理,两个词的语用特征也更加明显。但是第二种情况,究竟该如何处理,我还真想不出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来,各位同仁不妨提出宝贵意见。 2012/8/13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内容的论文,在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在中国语文、汉语研究、语文知识等刊物上发表。
形容词(Adjective),很多语言中均有的主要词类中的一种。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补语或状语。从功能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1)普通形容词:能充当谓语,大都能用“不”和“很”修饰。(2)非谓形容词:与普通形容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充当谓语,不能用“不”和“很”修饰。
语法我就知道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他们的书你可以看看。
摘 要: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动词。因此,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同样是一个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韩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学习汉语离合词时出现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地总结出针对这些偏误应该采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离合词 对韩汉语教学 初级阶段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对于这一类词,有人认为合在一起是词,拆开来的时候就是短语。其实,这种词无论是合还是离,都是词,只不过离的时候试一种特殊的分离或变化形式而已。这种可离可合的语言单位,一般都称为离合词。从构词的角度看,离合词有三种。[1] (1)动宾式。如:毕业、罢工、当面、导航、革命、注意 (2)联合式。如:鞠躬、洗澡、游泳、睡觉、旅行、考试、登记 (3)动补式。如:看清、提高、放下、说服、听见、打到 其中动宾式离合词数量最多,常用的就有200多个。 离合词虽然是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汉语学术界对离合词的语法性质、鉴别标准、数量范畴、扩展原则等方面都无定论。离合词虽然对提高留学生的口语水平十分重要,但是对外汉语教材一直对离合词问题采取回避政策,表现在不把离合词作为语法项目处理,不作解释和说明,在生词表中不说明词性,拼音拼写方式不与一般动词相区别等等。这种回避政策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很多困扰,教师没有专门教授离合词,只能零星讲解几个常用离合词词的用法,既缺乏计划性,也无系统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离合词,不知道离合词与一般动词有何区别,即使学会了个别离合词的用法,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在利用现有的离合词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实践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2]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 离合词“可分可合”,在“分”的时候,离合词扩展形式中的各成分之间的组合方式和短语的组合方式相似,如补语位于动词之后,定语宾语之前等等。但将离合词翻译成韩语后,情况与汉语中的有所不同。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主要是将母语翻译成汉语,在不知道什么是离合词的情况下,多使用离合词“合”的形式,将离合词等同于一般动词,而不知道与离合词扩展形式中的动词相关的动态助词、补语、状语以及与宾语相关的定语的位置。在言语交际中遇到离合词与这些成份的搭配问题时,他们主要以韩语语法为依据,按照韩语与汉语语法上简单的对应关系进行翻译,从而出现偏误。 而同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语中大量“汉字词”的存在,所谓“汉字词”,是指韩语从汉语中借用并引进的那部分词语,它与汉语中的词“音近”而“义同”。这类词,按一般的统计,约占韩国语词汇总量的60%左右,“汉字词”可以帮助韩国人快速、轻松地理解并使用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但值得注意的是,“汉字词”同样会对汉语教学带来不利的方面,有一部分“汉字词”,它不但与汉语词的理性意义有差异,在用法上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韩国学生如果在词义的理解上“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久必定在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上出现偏差。[3]上述例子中,“睡觉、吃饭、游泳”都是汉字词,初级阶段的韩国学生尤其容易受到“汉字词”的影响,造成使用过程的偏误。 三、离合词的教学策略 1、教材设计 首先,在教材中最好清楚地标注出离合词。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依据。虽然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该拘泥于课本,但是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帮助留学生快捷地建立正确的语法体系,学习地道的语言。在制定教材编写方案过程中,明确教材编写目标,思考教材的创新和特色是其中的两个关键环节,为此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必要的。[4]因此,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标注出离合词,这样能直接面对教学的需要,方便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区分出它们和一般动词的不同,方便学生记忆和识别,从而能有意识地积累和掌握其使用规则。而在教材的设置方面,最好的是能加强系统性,比如一套教材的每一册书,都应当在离合词的教学方面采用统一的体系,具有连贯性和重复性,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重复工具已学离合词的用法,同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学习并掌握新出现的离合词的用法。韩语中有大量汉字词的存在,因此,虽然是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但他们对汉语的认读能力是很强的,在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初期,就将离合词标注出来,让他们了解离合词这一特殊的词类。 2、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离合词课堂教学方面,也应当像其他语法项目的学习一样,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遵循整个教材安排的基础上,陆续地学习常用离合词的扩展形式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学生逐项记忆每一个离合词的常用扩展形式,积少成多,慢慢总结出规律。也就是说,不能指望把所有的离合词堆积在一起统一讲解,那样势必会造成学生的记忆负担,并且也难以纠正学生一开始就形成的部分离合词的错误用法。[5]特别要注意的是,离合词的扩展教学一定要以韩国学生认识到离合词与“汉字词”的区别以及掌握状语补语位置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否则,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韩语语法对离合词学习时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首先是那些在韩语中存在的“汉字词”,在教学初期一旦遇到“吃饭”“游泳”“睡觉”这样的词语,就要告诉学生,在汉语中,这些词语是离合词,与韩语的用法是不同的,不能把它们视为一般动词。然后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这类离合词,突出离合词和一般动词的区别,并定期对所学的离合词进行总结。 其次,韩语中状语的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放在谓语前边,也可以放在谓语后边。韩国学生把离合词“睡觉”等同于作谓语的一般动词,又受母语的干扰,所以误认为在汉语中作补语的数量短语是状语,将其放在了“睡觉”的前边或后边。初级水平的韩国学生可能对于补语和状语的区别并不是十分明确,再加上将“睡觉”当成了韩语中的一般动词,很容易出现“我睡觉了三个小时”这样的偏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补语和状语的区别,让学生区分这两个不用的语言成分。在一开始就尽量减少学生因为状语补语混用而产生的偏误。
跟这种所谓离合词相关的语法问题是:1.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或者不能离合?譬如“道歉”跟“抱歉”,前者能离合使用,后者却不能,原因何在?按我的理解,这首先与该合成词的语素组成有关。比如支配式合成词:洗澡、帮忙、投票、立足、中毒、冒险、干杯、出神、讨好等可以离合使用;而培育、制造(并列式),囊括、瓦解(修饰式),攻克、改善(补充式)等合成词则不能离合使用。其次,跟语言习惯的发展变化有关。例如“道歉”、“鞠躬”等等当初也是不能离合的,而离合的现象就很多见。当然,不能离合使用的词不叫离合词,这里只是用它们来进行比较以便于讨论。2. 在可以有离合用法的词中,还存在离合程度的不同。譬如: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吃了一顿饭”之类的。可以说,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成分,造成“离”的用法。还有的“离”的用法,就是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得更远。譬如“你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但并非所有的离合词都具有这种“离”的用法。譬如“担心”,我们可以说“为儿子担了不少心”,但似乎很难把“心”给“离”到“担”前面去。再比如“留意”似乎比“担心”还要难“离”一些,但我们可以说“留点儿意”(在两字中插入一些成分)。是什么因素造成离合词中有的离合词更能“离”,有的“离”的程度稍差一些呢?这有待于深入探讨。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离合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梳理,共有离合词3400多条,其中三个字的133条。三个字的离合词,没有与其同形另出的非离合的词目,而且三个字的离合词除“玩儿票,无奈何、站住脚”三个外,其余的都是动词加儿化的名词。之所以说三个字,而不说三音节,是因为三个字中大部分后一个字都有一个儿化音。除去这133条,其余的都是两个字也就是两个音节的[2] 。类型这些双音节的离合词中,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类型:1.同时出条的同音同形的词目都是离合词,如变形、成家、抽风、抽水、搭伙、打尖、打食、打头、打眼、倒仓、顶牛儿、解手、开方、开河、配对、配方、入伙、上书、抬杠等,《现汉》分别在它们每一组词目的右上角都标有阿拉伯数字,表明它们是同形词。2.同时出条的同音同形的词目,一个是离合词,一个不是离合词。这类情况,第4版《现汉》中有250多组。同一个词形,读音也相同:但分别立目。250多组中,意义上有联系的有180多组,没有联系或联系不明显的70多组。有联系的180多组中情况也不尽相同,大概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用同称”类:如,“存款”、“贷款”、“借款”、“发言”、“题名”等,一个是动词,一个是由动词产生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名词。这一类词占180多组中的绝大多数,有140多组。做名词时大多是偏正结构,词义基本是“V+O”,如“存款”动词意思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名词意思是“存在银行里的钱”。可以说名词完全依赖于动词的动作而产生。(2)离合词为动词,与同音同形的名词在意义上也有联系,但不像(1)类动词和名词之间的意义那么密切,如“配角”动词意思是“合演一出戏,都扮主要角色”,名词意思有两个,一个是“戏剧、电影等艺术表演中的次要角色”,一个是“比喻做辅助工作或次要工作的人”。动词和名词意义上有联系,但名词不依赖于动词;动词是动宾结构,名词以偏正结构为主,也有联合结构,如“画图”,动词意思是“画图形”,名词意思是“图画”。(3)离合词和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都是动词,有“捕食”、“缩水”、“通过”、“通话”、“通信”、“摇动”、“估价”等。(4)离合词是动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形容词。如“吃劲”、“得力”、“鞠躬”、“空心”、“用功”等。动词和形容词的关系比较明显,形容词所表示的是动作的状态和性质,形容词对动词也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它们的结构也相同,如“用功”动词意思是“努力学习”,形容词意思是“学习努力”。(5)离合词是动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虚词等。如“到底”,离合时是动宾型动词,不离合时是副词。“随便”,离合时是动词,不离合时有形容词和连词两种用法,这几种都是意义上有联系的情况。除了上述意义上有联系的180多组外,剩下的70多组是每组词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或在现代汉语中看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词语从构词成分或来源上看大概有几种情况:(1)构词语素为同音同形语素,如“出师”、“上身”、“上任”、“下界”、“下手”等。(2)构词语素为多义词语素,而两个词语间没有联系或看不出联系,如“合体”、“合拍”等。(3)音译外来词,如“托福”等。从词性和构词上看,这70多组意义上没有联系的词语大概有下面几种类型:(1)离合词大部分是动宾型的动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偏正型的名词,如“成事”、“对号”等。(2)离合词和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都是动词,如“出师”、“上报”、“听信”、“转运”等。(3)离合词是动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形容词,如“安心”、“合口”等。(4)离合词是形容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动词、名词等,如“合拍”、“合体”等。以上意义没有联系的词语,第5版《现汉》都将它们处理为同音同形词。
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短语词"。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亦可。1. 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2. 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饭”跟“吃”的位置颠倒过来了。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相对“离合词”而言,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能离合使用的。譬如“修辞”、“改善”、“得罪”、“抱歉”等等,就很难把这个词的两个字拆开了用。
离合词”的提法最早来源于陆志韦先生的《汉语构词法》一书。他说“能扩展的结构呢当它们不扩展的时候整个词连写同样收入词典。已经扩展了其势不能不分写。那么动字和宾语还算是一个词给某种‘词嵌’拆开了呢还是变成了两个词了呢……这样的动宾格是离合词。”简单说来合起来是词分开来是短语这种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特殊的语法单位就是“离合词”。语言学界对离合词的归类――离合词是词还是短语的问题曾进行过十分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还没有定论。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中标注的所有离合词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和分析试图找出现代汉语常用离合词的特点并探求离合词产生的历史的和语言本身的原因。二、离合词的分类及其特点参考张淼淼2007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果《现汉》中标注的离合词总计为3624个双音节离合词3622个三音节离合词只有“无奈何、站住脚”两个。本文主要是考察二字离合词。一从语素构成上分析大致分为以下两种1含成词语素全是成词语素《现汉》中这一类型的离合词很多如撤军、道别、发财、挥手、静心、漏题、买好、暖房、怕事、扫地、谈天、握手、下课、走调等。全部由成词语素构成的语法单位可能是复合词也可能是短语。从意义角度看这类词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从能不能扩展这个角度来看离合词能扩展但是相对于一般的短语来说离合词的扩展能力十分有限。2含不成词语素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安营摆渡出科关饷会操洗澡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罢工革命继位上班违法遭罪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毕业服务鞠躬劳驾按照朱德熙先生的分析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跟其他语素成词或不成词语素或词组成合成词或词组。而不成词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必须和其他语素或词结合起来构成合成词。若从这个角度看离合词它是一类合成词。二从内部结构上主要分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三种。1动宾式动宾式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在《现汉》中这类离合词占94.5%。根据动宾式离合词所带宾语的不同可再分动名式、动动式、动形式三种类型①动名式安家补票操心登山发报还礼动名式离合词占动宾式离合词的绝大部分约为80%以上。动名式中有一部分特殊的离合词能转化为偏正式的名词来使用在《现汉》中有些收作两个词条来记录。如插口、点心、命题、杀气、生人、下界、印花等。②动动式挨批吃惊登记考试分居落选退休这类离合词中的后一个动词用来充当前一个动词的宾语由于类推作用的原因常被1/3页人当作一个名词来使用。③动形式乘凉丢丑发急犯傻隔热叫好这类离合词中的形容词也常被类化为一个名词来使用。中间若插入其他成分这种成分常用来做后面形容词的定语。2动补式动补式离合词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构成。动补式离合词在《现汉》中所占的比重不大约有3。4%。从动补式所带补语的词性来看动补式离合词又可分为两类动形式找齐澄清校准截断聚齐看中动动式出去驳倒拆散打破扑灭瞧见若根据动补式离合词所带的补语的意义可以发现动补式离合词所带的补语多表结果的如压服、驳倒、补足、达到等其次是表趋向如出去、回来、进去、起来等还有一部分式表程度如参透、吃准、戒严、看透等。动补式离合词的整体特征很接近动词因而在它后面往往可以带宾语如澄清事实\校准图书\打破陈规等。3主谓式主谓式离合词是由一个名词和一个谓语构成占《现汉》离合词总数的2%左右。这类离合词多为形容词性如手大、心浮、性急、眼花、嘴笨、嘴碎等。主谓式离合词“离”“合”使用的情况有所不同“离”也就是插入其他成分使用时是完全的短语“合”的时候又是典型的形容词。三从离合词的性质看主要分动词性离合词、形容词性离合词、副词性离合词和名词性离合词四种。其中动词3266个形容词119个副词5个名词1个兼类词31个其中同一词条的兼类词重复计算。1动词性离合词《现汉》中动词性离合词占了离合词的绝大部分。如睡觉、洗澡、毕业等。动词性离合词保留了大量的动词短语的用法也有动词的一些特点①不带宾语多数动词可带宾语但是离合词绝大部分不能带宾语。这是因为大部分离合词本身就是动宾结构带有宾语再带宾语就有很大的限制了。但也有一小部分离合词能带宾语如留学英国、落户北京、献身医学、加工零件、出台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