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主要论文有:1、《中国地方风物传说结构试论》,载《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3期。2、《藏族犬图腾浅谈》,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3、《“青蛙王子”型故事原型研究》,载《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4期。4、《从创世神话看原始人对自我力量的意识》,载《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1期。5、《藏族天梯神话》,载《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6、《藏族白石崇拜探微》,载《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7、《藏族湖神与生育信仰》,载《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2期。8、《藏族嘛呢堆》,载《雪域文化》1990年第1期。9、《生命的归宿——藏族灵魂观念试析》,载《邦锦花》1990年第3期。10、《藏族鸟崇拜的自然历史渊源》,载《中国民间文化》1991年第1期。11、《藏族巫术数字“五”的文化意义》,载《西藏日报》1991年6月11日。12、《西藏日土岩画研究》,载《民族艺术》1991年第2期。13、《蚁穿九曲明珠源流探析》,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14、《藏族宗教节日文化论》,载《民俗研究》1992年第1期。15、《藏族天梯神话发微》,载《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16、《藏族原型数字“九”的文化意义》,载《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17、《“头上长角”型故事的流播》,载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92年第1期。18、《乡土教材与西藏民族教育》,载《西藏教育》1992年第5期。19、《藏族本教信仰与古老崇拜》,载《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20、《西藏旅游事业与民俗文化》,载《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21、《藏族兔子故事论》,载《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22、《藏族宗教法器——鼓的文化意义》,载《西藏民族宗教》1993年第1期。23、《林芝地区民间传说漫话》,载《西藏旅游》1993年第1期。24、《藏族箭神略论》,载《中国民间文化》1993年第4期。25、《藏族宗教的神职人员》,载《西藏民俗》1994年第1-2期。26、《昆仑文化与藏族原始文化》,载《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27、《珞巴族“插青”习俗述略》,载《中国民间文化》1995年第4期。28、《藏族图腾纹饰的文化心态》,载《西藏艺术研究》1995年第4期。29、《森林与生殖信仰——珞巴族“卡让欣”研究》,载《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4期。30、《民间传说与旅游文化》,载《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版。31、《灶神形象演化的历史轨迹及文化内涵》,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2、《珞巴族灶神论析》,载《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33、《藏族文化中的镜子》,载《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专题1996年第10期全文转载。34、《羊与藏族民俗文化》,载《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35、《汉族少数民族灶神信仰比较研究》,载《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36、《文化流程中的“中山狼”故事》,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37、《中国民间传说与史官文化》,载《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38、《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载《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39、《孙家香和她讲的故事》,载湖北《艺术明星》1997年第5-6期。40、《根植于泥土中的文化瑰宝——记孙家香和她的故事》,载《孙家香故事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41、《从生命延续方略探寻抗拒洪水神话母题》,载《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42、《枣俗的文化精神》,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43、《中国怪孩子故事亚型及其家族伦理思想》,载《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44、《试论中国方志文化中民间传说的特点及价值》,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45、《西藏民间信仰节日》,载《西藏民俗》2000年第1期。46、《守禁违约的背后——“猎人海力布”型故事解析》,载《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47、《“二母争子”故事揭秘》,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48、《强盗歌论》,载《西藏民俗》2001年第1期。49、《枣的礼俗精神与文学传承》,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0、《“黑马张三哥”型故事论析》,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51、《“头上长角”型故事研究》,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52、《“皮匠驸马”型故事研究》,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53、《蛙婿型故事研究》,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54、《“烂柯山”型故事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55、《“典当良心”故事类型主题分析》,载《民俗学刊》第3辑,澳门出版社2002年版。56、《西藏卵生神话源流》,载《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57、《一部开创性的力作》,载《新闻出版报》2003年4月6日。58、《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批评与反思》,载《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59、《源于怪的力和美——中国怪孩子故事的审美情趣》,载《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60、《论西藏天神》,载《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61、《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62、《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63、《跨语系比较的尝试——以阿尔泰语系与汉藏语系怪异儿故事比较为例》,载《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78年师从全国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作品荣获“全国灸杯”首届书法大奖赛一等奖等20余项大奖。多年来在艺术、岩画研究方面发表主要论文20余篇,其中“浅议于右任先生书法艺术”获省级二等奖、《浅谈胡公石标准草书艺术》获省级三等奖。编撰著作有《刘正谦行书集》、《首届中国著名女书画家作品暨宁夏女艺术家作品联展集》、《王邦秀书法集》、《1991宁夏国际岩画研讨论文集》、《2000宁夏国际岩画研讨论文集》、《岩画研究》五期、《宁夏岩画》、《全国少数民族岩画精选》、《宁夏岩画发展历程》。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具体如下:
《红岩》着力于塑造英雄群像。江姐、许云峰、成岗、齐晓轩、华子良、老大哥、老袁、丁长发、刘思扬、龙光华、余新江、双枪老太婆......个个都以独具的光彩,活跃于作品之中,使小说成为一部当代文学中少见的光辉灿烂的无产阶级英雄谱。
《红岩》中的英雄人物,职业不同,经历各异,但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他们横眉冷对,大义凛然,不屈不挠;一旦革命需要,他们都能舍生取义,从容献身。
小说不仅展示了英雄们的高贵品质和崇高气节,还成功地刻画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其他英雄人物,如精警老练的齐晓轩,坚韧不拔的成岗,刻苦磨炼的刘思扬,颇富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等等,也都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红岩》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很成功。它摒弃了那种从概念出发的简单化、漫画化、脸谱化的写法,而是极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着重从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中去解剖他们的灵魂,揭示敌人的反动本质。
特务头子徐鹏飞,凶恶残忍,嗜血成性,“把杀人当作终身职业”。他顽固不化,又阴险狡猾,有一套反革命经验。他认为当特务,不仅要“胆大心狠,机警毒辣”,还要能“抓住对方心理的、生理的、家庭生活的、感情上的各种弱点”,瓦解其意志,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小说在充分揭露这个敌特“干才”的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同时,还深入他的内心,暴露了他濒临灭亡前的绝望和空虚。从而把这个反动残暴、色厉内荏的敌特头目,刻画得活灵活现。其他反面人物,如叛徒甫志高、看守所长陆清等,也都描绘得相当出色。
那是一个浮动着桔黄色光影的黄昏,我终于在书房里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主要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以江姐为代表的一批中共重庆地下党员被捕之后在狱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从日上三竿到日落西山,我始终稳稳地坐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阅读,书中那惊心动魄的事件描写紧紧牵动着我的心。革命者被捕后,敌人用高官厚禄收买他们,他们不为所动,用亲人的性命威胁他们,他们也不为所动,丧心病狂的敌人对他们施以种种酷刑,“竹签刺指,灌辣椒水,火烙电击……” 那情景令人毛骨悚然。然而革命者依然不为所动。我想如果我面对这些,说不定早就妥协了。我曾问妈妈,江姐他们为什么能如此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妈妈说:“因为他们有无私所以无畏的红岩精神。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他们要解放全国的劳苦大众,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是为自己享受富贵,而是为了人民和下一代人的安宁和幸福。”我想那时的江姐以及无数的革命战士,就是用热血与这红岩精神在编织着他们的中国梦。那时他们向往和平,向往着凭着自己的毅力解放一切备受压迫的人民,所以他们不断斗争,为自己的中国梦奋斗着。我感叹说,现在能有向他们这样的能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终生的人又有多少? 妈妈说:“我们国家任何时代都有很多舍生取义的志士。比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了新中国变得强大,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环境,历尽磨难回到中国,长期呆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大沙漠搞试验,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乃至生命;被誉为草鞋书记的杨善洲为了改变家乡贫瘠缺水的状况,在退休后放弃在大城市养老的安逸生活,在秃山野岭植树造林,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临终前又把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价值3亿多元人民币的林场无偿献给了国家……听完妈妈的讲述,我被震憾了。邓稼先,钱学森他们为了祖国不断富强,便在戈壁沙漠扎根,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终于在十年内研制出两弹一星。这是他们毕生的理想,他们也一直向着他们的目标进发,最终完成了这个梦想。杨老先生一生植了那么多树 ,最后无偿献给了国家。我觉得这也是他的梦想,为不让土地沙漠化,为保留水资源而不懈奋斗的中国梦。现在想来,世世代代人都在不断延续着中国梦。新一代的我们应该致力于各个领域的发展,使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能走到世界的前端。不说空话大话,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为日后实现我们的梦想打牢坚实的基础,比如平时上课积极思考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广泛学习,博览群书,这样才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每到浮动着橙黄色光影的黄昏,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江姐,想起那些为了中国梦不断奋斗的烈士,心中泛起的又是不尽的感叹。
读书笔记 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 读后感 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 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 议论文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 ,供大家阅读参考。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1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红岩》中的这一段描写令我印象深刻,当许云峰要被处死时,他没有一丝的畏惧。即将要走向鬼门关的他轻描淡写地动了动口:“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说完便从容不迫地赴死。许云峰面对死亡时毫无畏惧,死亡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对他而言,为了革命,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合上书,闭上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无数革命先烈的身影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许海峰、江姐、成岗,还有小小的萝卜头,他们虽然都已经牺牲了,但是这只代表他们的肉体倒下,在我们这些后人的心里,他们的精神永世长存!
窗外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车水马龙,国泰民安。看着这美好的一切,我真想对烈士们说:“安息吧,山河至今仍无恙,你们的革命理想早已实现了!”
“圆圆,吃饭了!”外婆的一声呼唤,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外婆,我刚刚看了《红岩》。”
“是吗?这书外婆也知道,是写革命烈士的吧?”
“嗯,他们真伟大!”
“是啊,你们这些小孩,是要多看看这些书,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来得太不容易啦!”外婆往我碗里夹了块红烧排骨又接着说了起来,仿佛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外婆小的时候,我们国家还很穷。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直到穿不下了才给自己的弟弟妹妹穿。如果弟弟妹妹也穿不下了就在裤腿上再接几块破布继续穿。我们小孩子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服呢!”
看着我瞪大的双眼,外婆又夹了块排骨过来,“圆圆,喜欢就多吃点!我们小时候都吃自己种的蔬菜为主,哪有这么美味的排骨吃哦!要等啊,等啊,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点鱼和肉呢!那胖头鱼啊,你太婆会把它煮得烂烂的,炖一大锅的汤,第二天就结冻了,那鱼冻,太美味了……”
听着外婆讲她的小时候,《红岩》里狱中难友食用霉烂食物的镜头也从我脑海里跳了出来,想想自己平时吃东西常常挑三拣四,我不由得羞红了脸。跟外婆比起来,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跟《红岩》里的难友比起来,我们更是不知幸福了多少啊!我默默地把碗中的排骨夹给了外婆,怕她又夹回来,我特意往她碗底揿了揿。之后,我夹了些外婆面前的蒸萝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吃完中饭,我又从外婆手下抢过碗卖力地洗干净了,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不乐意,把外婆给乐得呀!
当我再次捧起《红岩》走到落地窗前时,一缕阳光正好射进来,整个房间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和书封面上的金色一模一样。外婆端着一盘削好的水果走了过来:
“圆圆,《红岩》是好书,你有空多看看!”
“嗯,我会的!”我毫不犹豫地点点头。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2
你明白祖国的山河为什么这样美丽如画吗?你明白红领巾为什么这么红吗?《红岩》,它会告诉你。
《红岩》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可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屈的斗争。《红岩》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我佩服江姐,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的时候,还是那么沉着冷静,不论有多疼,都一声不吭。还有许云峰,他在书店能敏感地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在茶园为保护同志,机智冷静地应对叛徒,在宴会上巧妙识破敌人的阴险陷阱等等,都显出他是那样机智勇敢。我更佩服华子良,即使写他的笔墨不多,可是他的形象却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中,那疯疯癫癫的样貌使每一个人都看不出破绽,不,应当说是一点破绽也没有!却没有想到他是共产党最重要的人。还有一个让我震惊的人物:小萝卜头宋振中,一个十岁的孩子,虽然他的亲人都被敌人杀害,但他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还加入了共产党,凭自我的智慧帮忙了共产党员,为革命做出了贡献。还有罗世文、杨虎城、陈刚、陈瑶、双枪老太婆等先烈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啊!我明白了!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也换来了新中国!烈士们的每一首首诗,每一句句话都深深震撼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我要感激《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将促使我成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接班人。我永远相信!在东方的土地上,红岩精神将放射万丈光芒,普照全世界!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3
应对着敌人的屠刀,他们没有屈服;应对着黑洞洞的枪口,他们毫不畏惧;应对威逼利诱,他们从容不迫;应对生死抉择,他们守口如瓶。他们就是党的红星——革命英烈!
在残酷危险的解放战争的地下工作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心为党,工作认真,灵活机动地与国民党周旋抗争。可是因为叛徒的出卖,他们相继入狱,可是他们忠贞的革命信念丝毫未变。江姐、许云峰、成岗、齐晓轩、刘思杨……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了党的旗帜,他们使我们党迎来了伟大的胜利!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没有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红岩’这部伟大的纪实小说,证明了革命先烈们的大义凛然,也证实了中华民族那宁死不屈和钢铁般的意志!如江姐所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是钢铁炼成的!革命先烈们如一颗颗闪闪红星般闪耀着无限的光芒!那是刘思杨最终一丝微笑;是江姐饱受苦难的坚强;是齐晓轩用鲜血染红的岩石;是许云峰就义前的慷慨陈词;是小萝卜头临行前的呼唤……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扞卫国土,用胸膛顶住机枪,应对敌人残暴的酷刑,他们宁死不屈,甘为祖国洒下一腔热血而去。他们是为正义而死,为国家而死,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正是有了这些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一点一滴,才造就了我们革命的永久胜利!
革命先烈们也曾有青春,有梦想,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他们还是勇敢地选择了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而努力奋斗,即使他们明白工作的危险和残酷性。难道他们不爱惜自我的生命吗?不是的,他们在国家的危亡与自我的生命相矛盾时,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生的期望!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革命先烈们舍生取义,他们是为国家而死,为民族解放而亡。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将如一颗颗闪闪的红星,永放光芒,为万人所敬仰!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4
当这本《红岩》拿在手上的时候,我感到沉甸甸的,不是因为那本书自身的重量,而是它那革命精神使我敬仰:孙明霞、李清竹、许云峰、余新江、彭松涛、成岗、胡浩……还有那嗷嗷待哺的”监狱之花“,从小在白公馆成长起来的小萝卜头,这些名字都深深的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印在我们的心上。从他们身上我会感到他们伟大的革命精神,这也激励着我。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两句话是多么的响亮。江姐在面对凶残的敌人时毫不畏惧的说出了这两句话。这正应证了许云峰说的那句:”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当敌人将粗长的竹签钉入江姐的指甲缝时,作为 文章 外的我都能感受到那刺骨钻心的痛,但江姐却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江姐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来保护党的准备。特务们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失败了。他们小瞧了中国共产党员在心底里所深深扎下的信念,小瞧了中国共产党员。他们以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和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人们的利益。
渣滓洞、白公馆,像地牢一样困住共产党员的肉 体,但是这两个地狱一般的地方却困不住共产党员的思想。纵然共产党员的肉 体已经受到了残忍的折磨,但这会使党员的精神更加坚定。
看到这里我不禁 反思 自己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做法,是和《红岩》中的共产党员一样吗?不,在现实生活中,我面对困难只有胆怯、害怕和沮丧。遇到困难时,我没有和共产党员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而是放弃自己所坚持的。学习上只要我遇到了困难、挫折,我的一腔热血就会被摧垮。以前我总是找借口,我是女生,一些事情不用坚持到底,但在《红岩》中我看到了江姐、孙明霞这样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女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会有许多荆棘,只有我们去开拓、去探索,才会获得成功,才会使自己获得坚定的意志,当再一次遇到困难时就会有信心去克服它。
以后每周一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心中会更加激动吧!因为我明白了那五星红旗是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用鲜血染成的,现在幸福的生活会使我们忘记那一位位的共产党员在抗战时期所做的有声的、无声的斗争,认为这生活是理所当热的。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只有《红岩》这本不朽的作品会把我们带到那个残酷的时代。
当我们在生活中有困难时,想想江姐、许云峰、余新江、彭松涛、成岗……那些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许会使我们更有信心去解决困难。《红岩》会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坚定的人,会影响我的一生。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5
一九四八年,重庆。新年已经临近,各个商店张灯结彩迎接新春。地下党的工作人员正在策划办书店,建立备用联络站,谁知却被敌却盯上,机警的许云峰同志发现了这一切。紧急处理。不料令人不齿的叛徒甫志高出卖组织,让许多地下党员不幸被捕,重庆的党组织危在旦夕。
危难之际,李敬原同志力挽狂澜,组织起新的一批力量继续斗争;狱中的同志们坚强不屈,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也决不透露一点消息,死亡的威胁;甚至美国的高科技都对他们不起一点儿作用……
最终重庆解放,敌人企图破坏兵工厂、水电等重要目标的阴谋也被瓦解。
由此想到的第一是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们的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在牢狱中忍辱负重,生存下来,在最后一刻越狱计划得以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二是许云峰、江姐、成岗等所有受过酷刑的同志们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他们尽管受尽了中国式的、美国式的非人折磨,却仍然坚持原则,不向敌人透露一丝有关党的情报。为了让大家能够成功越狱,许云峰同志挖了一条通向牢外的隧道。在即将被敌人杀害的那一天,大家都劝他赶紧逃走。可他为了这条逃生的路线不被敌人发现而毅然走上了刑场,让大多数的人成功越狱。
第三就是那临危不惧的冷静与勇敢。未满二十岁的成瑶化名陈静直击敌特的记者招待会,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蒋介石“议和”的丑恶面孔。面对狡猾的特务头子徐鹏飞的问话,不紧不慢地回答着,丝毫不像十八岁的大学生。
《红岩》中让我们所能领悟到的高尚品质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再次翻开它的时候,我们必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建立之初那段光荣的岁月有更多的了解。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5篇】相关文章:
★ 关于《红岩》读后感范文600字5篇
★ 《红岩》5篇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
★ 关于《红岩》读后感600字十篇
★ 《红岩》读后感600字作文10篇(2)
★ 《红岩》5篇读后感600字范文
★ 读《红岩》读后感600字10篇
★ 六年级《红岩》读后感5篇600字优秀范文
★ 关于《红岩》读后感5篇
★ 红色经典《红岩》读后感作文10篇
★ 《红岩》读后感初中600字10篇
从晶体到气候:“黄金标准”时间线将洪水玄武岩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巨大的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与古代全球变暖有何关联想象一下,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座巨大的火山喷发,将岩浆倾泻到华盛顿、俄勒冈和爱达荷州。想象一下熔岩涌出来,直到河谷被填满。直到灌木和灌木被液态岩石掩埋。直到最高的树完全被覆盖。 大约在1600万年前,这发生了。岩浆以脉冲形式爆发,最终将该地区掩埋至30层楼高。如果熔岩不是集中在西北部,而是均匀地分布在48个州,那么它将覆盖全国80英尺深。在此之前,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喷发出所有的熔岩(统称为“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需要将近200万年的时间。但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今天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火山爆发的速度是之前认为的两倍多,95%的火山爆发发生在75万年之内。 几个世纪以来,洪水玄武岩一直吸引着地质学家。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火山事件,它们与大灭绝有关,比如2.52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1600万年前没有物种大灭绝,但大约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气候事件,被称为中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期(MMCO),这是一场全球变暖事件,伴随着高温和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升高。 喷发出液态岩石的火山也会释放出温室气体,因此地质学家怀疑玄武岩洪水与MMCO全球变暖事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只有一个问题:在此之前,没有人确切知道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发生的时间。 “为了回答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是否导致MMCO的问题,我们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知道火山爆发的时间和气候变化,”地球科学副教授布莱尔·舍恩(Blair Schoene)说。“简而言之,人们不知道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群到底是什么时候喷发的,也不知道喷发了多长时间,这使得人们很难探索与MMCO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生詹妮弗卡斯伯姆(Jennifer Kasbohm)说。 为了帮助解释火山喷发的规模,卡斯玻姆将2010年冰岛艾雅法拉火山喷发比作火山喷发。她说:“冰岛火山喷发使欧洲机场关闭了一个星期,影响了1000万旅客,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航空公司定期中断航班。”“现在想象一下,每8个月就有一次冰岛火山喷发,持续75万年,这样就可以预测出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的喷发速度。” 研究人员在寻找锆石,一种含有微量铀的微小矿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天然放射性物质会衰变为铅,因此地质学家可以利用铀的比例来计算锆石的确切年龄。对地质学家来说不幸的是,玄武岩熔岩流像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没有合适的化学成分来制造锆石,所以到目前为止,地质学家不得不接受通过其他年代测定方法产生的超过100万年不确定的年代。“要测试气候和火山爆发之间的因果关系,100万年是不够的,”Schoene说。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玄武岩层之间的火山灰层,解决了熔岩中缺乏锆石的问题。火山灰来自附近的喀斯喀特火山(包括圣海伦斯山),这些火山确实含有锆石,喷发的时间与巨大的熔岩差不多。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里,Kasbohm和Schoene从1600万年前的岩石中分离出0.1毫米大小的锆石,测量了铀和铅的同位素比例,并将单个熔岩流的年龄限制在几万年以内。她说:“对于这个年龄的样本来说,这种精度基本上是你能用的最好的天文表——尽管一万年前听起来很多——所以我们的方法是黄金标准。” “这是十年或二十年来发表的关于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的最重要的论文,”华盛顿州立大学三城分校(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 tricities)地质学研究教授斯蒂芬·雷德尔(Stephen Reidel)说。“杰娜和布莱尔值得赞美的思维看锆石火山灰流....之间的床当然,现在我们要回去重新计算所有使用旧时间线或喷发速率的东西。没关系——这是乐趣的一部分。 Kasbohm和Schoene通过更精确的时间线证明了史前气候的变化确实开始于火山爆发的时间,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个有1600万年历史的气候变化事件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最后一次超过百万分之400——直到最近十年。 卡斯伯姆说:“MMCO可能与我们目前的气候状况类似,而进一步研究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时间将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我们如何期待地球从人为气候变化中恢复的信息。”例如,如果在火山停止喷发后的100万年里气候一直保持温暖,就像现在看起来可能的那样,这可能会对预测大气对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反应的时间产生重大影响。 “时间很重要,”卡斯玻姆说,“不管我们是在试图了解地球的过去还是它的未来。用微小的矿物来讲述这些体积庞大的岩石的故事是很有力量的。
10
喀斯喀特弧第四纪火山活动地表和地下特征随时间的变化
限制地形和地壳结构的数据分辨率提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定量方法,用以评估火山区省级规模的地表-地下连通性质。研究人员结合北美西部喀斯喀特弧(Cascades arc)的第四纪火山口填图数据、表面地形数据和各种地球物理数据集,探究了火山作用与下伏地壳结构之间的关系。结合火山口填图数据库,从该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已知时代的火山机构,估算得出的体积可能占第四纪总喷发量的50%左右。火山机构体积和空间上火山口密度与指示上层地壳影响的各种地球物理数据联系密切。在整个岩浆弧的第四纪火山口下,地下结构变化与火山作用一致的现象很普遍,但与年轻火山口的联系更为强烈。在喀斯喀特山脉中部和南部,地球物理识别的岩浆特征增加,那里的火山喷发量最大,火山口间距很小。火山口和相关的地壳结构,以及空间上局部喷发相对于分散喷发的程度随时间变化,定义了整个弧段横向延伸约100 km的喷发中心,表明岩浆上升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空间上的聚集。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088–1093.
DOI:
doi.org/10.1130/G47706.1
(译者:唐演@CUGB)
11
波罗的大陆在苏格兰的遗迹:基底地体在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期间的迁移
苏格兰加里东群岛北高地地体(NHT)内的太古宙基底被认为与劳亚大陆的前陆的刘易斯片麻杂岩有关。新的锆石U-Pb年龄表明,NHT基底显示了2823-2687Ma和1772-1655Ma岩浆作用的证据。第一组年龄与前陆太古宙片麻岩的结晶年龄相近。然而,第二个组年龄以及覆盖基底上的岩石单元的形成时间都晚于前陆内发育新生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时间,为其最年轻的主阶段之后的100–250Ma。此外,在NHT基底内没有前陆内常见的古元古代镁铁质和长英质侵入体存在的迹象。因此研究者认为,NHT与劳亚大陆的前陆缺乏对比的可行性。由于存在1100-1000 Ma的东格雷尔榴辉岩,分离前陆和NHT基底的加里东莫因逆冲断层被认为是被改造了的格伦维尔期缝合线。根据新的同位素数据,研究者认为NHT基底是波罗的大陆的碎片,在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期间侵位到劳亚大陆,是环北大西洋造山带基底地体迁移的又一实例。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11): 1094–1098.
DOI:
doi.org/10.1130/G47615.1
(译者:好名不敌备注的哥斯达黎加的棒棒的61)
12
加蓬的古元古代Francevillian序列以及Lomagundi-Jatuli事件
加蓬古元古代Francevillian序列在全球早期氧化的概念,以及碳同位素值大幅度正向漂移(即Lomagundi-Jatuli事件,LJE)的成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人员对一个长139米的Francevillian岩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岩芯的碳酸盐δ 13 C(δ 13 C carb )值为5‰-9‰,向上减小趋近于0‰,这一趋势被很多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是LJE及其结束的标志。然而,本次研究发现δ 13 C carb 值的变化与沉积相的变化相一致:浅海相以强正值为特征,而较深的水域(风暴浪基面之下)为0‰左右。对于δ 13 C carb 与沉积相的相关性,最可靠的解释是,浅海环境记录了局部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同位素效应,驱动周围环境的溶解无机碳(DIC)达到较大值,而较深相中较小值( 0‰)与开阔海洋的DIC相近,其中δ 13 C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浅水环境中发生的分馏的影响。此外,海侵氧化还原作用为含锰矿物和化学营养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其中还包括甲烷循环群落,其有机δ 13 C(δ 13 C org )值为 47‰,Δδ carb-org 值高达46‰。因此,Francevillian碳同位素剖面反映了盆地的特定条件,并不是全球碳循环扰动或LJE结束的前兆。
加蓬Lastoursville次盆LST12岩芯Franceville层序的沉积模式。浅水碳酸盐岩(单元I-III)的特点是真光层生产力提高,促使环境中的溶解无机碳的 13 C富集并沉积碳酸盐。随后发生海侵(单元IV-VI),盆地加深,以同位素正常的海相碳酸盐沉淀为标志,同时在风暴波基面以下的氧化还原层发育锰富集。持续的海侵导致盆地最深处沉积了富含有机质的含甲烷生物群落的泥岩。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11):1099–1104.
DOI:
doi.org/10.1130/G47651.1
(译者:好名不敌备注的哥斯达黎加的棒棒的61)
13
砂粒跃移作用对粉砂的产生的有效性测试—对黄土解释的启示
黄土形成所需要的粉砂生成可归因于冰川系统(冰川研磨)和砂质沙漠(跃移诱发破碎)的地质过程。然而跃移作用对大量粉砂的产生的有效性还存在争议。了解沙漠中粉砂产生的潜力对于确定黄土的古气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评估风成磨损对粉砂的产生的重要性,该研究在一个设计用于模拟砂粒在25m/s速度的暴风中跃移的装置中进行实验性磨损。该研究与之前的工作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1)长时间保持较高速度的测量强度,(2)清除预先存在的粉砂并设置对照组,(3)根据缩放结果来评估黄土堆积的潜力。根据一定的地质比例缩放实验获得的粉砂产生速率显示,风成磨损产生的粉砂不足以形成具有地质意义上的黄土沉积物。
原文链接:
Geology(2020) 48(11): 1105–1109.
DOI:
doi.org/10.1130/G47282.1
(译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岩石学矿物学与矿床学在读硕士生徐睿)
14 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变质火山岩变质脱水作用中的金迁移
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绿岩带中的火山岩十分丰富,被认为是造山型金矿的潜在矿源。然而,金在这些岩石变质过程中的经历却鲜为人知。该研究对加拿大太古宙拉格兰德亚区和芬兰古元古代中央拉普兰绿岩带的一套变质岩石进行了金的超低检出限分析。这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金矿资源,具有发现新的造山型金矿的巨大潜力。这些带中的变质火山岩分为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岩浆岩系列,其中原岩中金的含量用绿片岩相样品的金的Zr/Y幂律回归计算。在拉斑玄武岩中,金是相容元素,并随分异作用而减少;而在钙碱性岩石中,金是不相容元素,并随分异作用而增加。质量变化计算表明,在拉格朗德和中央拉普兰进行递进变质作用至形成上部角闪岩相的条件(> 550 )期间,初始金含量损失高达77%和59%。本研究强调:第一,变质火山岩在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绿岩带变质作用中析出金,是造山型金矿床的良好潜在源岩;第二,变质火山岩的含金性受地幔源区和岩浆演化的控制;第三,变质脱挥发分模式可应用于太古宙和古元古代造山型金矿床。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10–1114.
DOI:
doi.org/10.1130/G47658.1
(译者:王天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5
钙质超微化石将北冰洋沉积物的年代追溯到50万年以前
北冰洋中部更新世沉积物年龄波动较大,给重建古海洋学增加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北极海洋沉积物中记录的令人费解的磁极模式,以及缺乏能够提供校准的生物地层层位或连续的氧同位素地层图的微体化石。研究人员记录了在北冰洋中部的一个海洋沉积岩芯中发现的两个关键的钙质超微化石物种,为50万年以前的沉积物提供了有力的,并且可全球校准的年代界限。起关键作用的物种是颗石藻(Pseudoemiliania lacunosa),它们在42.4-47.8万年间灭绝,而赫氏圆石藻(Emiliania huxleyi)则在24.3-30万年间进化。这是第一次在北冰洋中部的沉积物中发现Pseudoemiliania lacunosa的化石。通过岩石地层对比,可以在北冰洋内450多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含有这些年龄物种的沉积层。它们首次为北极这个区域的更新世沉积物年代学提供了明确的支撑,也为开发和测试其他用于测定北极海洋沉积物年代的地质年代学工具奠定了基础。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15–1119.
DOI:
doi.org/10.1130/G47479.1
(译者:黄永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6
加拿大北部科迪勒拉山脉Tintina断层对岩石圈地幔的克拉通凿移的地震证据
位于加拿大西北部的加拿大北部科迪勒拉山脉(NCC)被划分为几个平行向右滑动的走滑断层,在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之间累积了数百公里的位移。这些断层的深度范围,尤其是Tintina断裂(TF)对NCC岩石圈地幔的地壳构造组合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地球物理模型和地球化学数据仍然没有定论。该研究利用最新的三维纵波地震速度模型,解决了位于TF表层轨迹之下的最高地幔深度的一系列锐化的(~10km)纵波速度对比度(~4%)突变。代表了上地幔组构的地震各项异常数据显示在TF附近各向异性的方向和幅度大小发生了相似的变化。这些数据表明TF是岩石圈尺度的剪切带且在沿着TF恢复了430公里处的右侧位移后,纵波的速度快速异常与北美克拉通边缘轮廓一致。该研究认为,目前位于阿拉斯加东部的快速构造异常是Mackenzie克拉通的一块轮廓清晰的碎片,其在晚白垩世至始新世期间被TF凿穿并向西北位移。目前位于NCC南部的第二个克拉通碎片,可能与上地幔深度的Cassiar岩层有关。这些观察首次证明,大型岩石圈尺度的剪切带穿过难熔地幔,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的科迪勒拉山脉内产生克拉通地幔物质的主要侧向位移的证据。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20–1125.
DOI:
doi.org/10.1130/G47688.1
(译者:袁梦)
17
金红石中纳米级微量元素团块的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意义
金红石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例如:铅Pb,铀U,锆Zr)通常被用来获取地质事件的性质和时间。但是微量元素的迁移会影响温度和时间的厘定,且其迁移性的主控因素仍存在争论。鉴于此,研究人员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原子探针层析成像表征了西澳大利亚Capricorn造山带中金红石的微米至纳米级微量元素分布。在大于20微米的尺度下,单个矿物颗粒中没有明显的微量元素分异,而且锆石谐和年龄1872 6 Ma(2σ)也没有同位素扰动的迹象。在纳米级尺度下,可以观察到20纳米的富微量元素(铝Al,铬Cr,铅Pb,钒V)团块。团块的 207 Pb/ 206 Pb比值为0.176 0.040 (2σ),说明他们形成于结晶前,可能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作者认为这些团块是由于上部角闪岩相变质过程中瞬时形成的放射性破坏点捕获流体活动性元素形成的。这种捕获会影响团块中元素体扩散的活化能。团块较低的数量及密度指示了其形成时间,说明变质作用峰值温度持续时间较短,为小于10 百万年的事件。研究结果说明运用微量元素手段判断金红石中的体扩散将比假定其为均一介质时更为复杂。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26–1130.
DOI:
doi.org/10.1130/G48017.1
(译者:韩舒筠@CUGB/MQ)
18
次年稳定同位素记录揭示的南极洲西摩岛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附近两个灭绝期有关的气候变暖和季节性缺氧
碳酸盐双壳贝类高分辨率稳定同位素(δ 18 O和δ 13 C)增生的贝壳年轮年代学可以提供对了解灭绝期有用的次年环境记录,这种灭绝期通常是快速变化和不稳定的时期。该研究展示了在南极洲西摩岛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B)对Lahillia larseni双壳贝类的高分辨率连续采样结果。这些数据突出了δ 18 O和δ 13 C值不规则的两个灭绝期与形成化石的最后时期一致:一个是在KPB,另一个是在明显灭绝事件的15万年之前。由于表现为较低的δ 18 O值,该研究将这两个时期都解释为气候变暖的时期,并且有季节性缺氧,表现为低异常( 21.6‰至 3.0‰VPDB)的δ 13 C值和高的(2‰至19‰)的季节变化。低氧条件可能是较早灭绝事件的一种引发机制,并可能延长了KPB灭绝后的恢复时间。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11):1131–1136.
DOI:
doi.org/10.1130/G47758.1
(译者:掉帧青年萧暮春@YU)
美编&校对:覃华清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具体如下:
《红岩》着力于塑造英雄群像。江姐、许云峰、成岗、齐晓轩、华子良、老大哥、老袁、丁长发、刘思扬、龙光华、余新江、双枪老太婆......个个都以独具的光彩,活跃于作品之中,使小说成为一部当代文学中少见的光辉灿烂的无产阶级英雄谱。
《红岩》中的英雄人物,职业不同,经历各异,但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他们横眉冷对,大义凛然,不屈不挠;一旦革命需要,他们都能舍生取义,从容献身。
小说不仅展示了英雄们的高贵品质和崇高气节,还成功地刻画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其他英雄人物,如精警老练的齐晓轩,坚韧不拔的成岗,刻苦磨炼的刘思扬,颇富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等等,也都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红岩》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很成功。它摒弃了那种从概念出发的简单化、漫画化、脸谱化的写法,而是极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着重从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中去解剖他们的灵魂,揭示敌人的反动本质。
特务头子徐鹏飞,凶恶残忍,嗜血成性,“把杀人当作终身职业”。他顽固不化,又阴险狡猾,有一套反革命经验。他认为当特务,不仅要“胆大心狠,机警毒辣”,还要能“抓住对方心理的、生理的、家庭生活的、感情上的各种弱点”,瓦解其意志,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小说在充分揭露这个敌特“干才”的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同时,还深入他的内心,暴露了他濒临灭亡前的绝望和空虚。从而把这个反动残暴、色厉内荏的敌特头目,刻画得活灵活现。其他反面人物,如叛徒甫志高、看守所长陆清等,也都描绘得相当出色。
一、典型化的人物描写:《红岩》中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对共产党充满了抱怨的叛徒甫志高、一个典型的打入革命阵营内部的特务郑克昌,他们有个共性就是具有成为叛徒、特务的“潜质”。(一)叛徒甫志高:甫志高开始是一个在党内担任重要职位并负责党内经费运转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开设沙坪书店以后,就慢慢的暴露了他的革命性不坚定,不具备一个革命者的敏锐眼光和警觉性,表现在他没调查清楚郑克昌的身份就同意了他加入沙坪书店,导致了沙坪书店被特务查抄。在革命者余新江的眼里,甫志高住的房子是很奢侈的,虽然这是白色恐怖斗争的需要,但也反映了甫志高会享受的叛徒潜质。通过他殷勤地给余新江泡茶,又表现了他叛徒“爱表现的”潜质,特别是喜欢把表现他觉悟性高的话语挂在嘴边,如“同志们到了我这里,要实行共产主义,有福同享”。这种叛徒潜质也表现在他穿着西服帮江姐搬行李的场景中,江姐觉得他是在故意显示他的艰苦作风。在他诱引江姐被捕时,他的叛徒本性完全的暴露了,他一直埋怨共产党:“党给了我什么好处?凭什么要我为你们卖命?哼!一天到晚担惊受怕,还要装出笑脸忍受无尽的批评指责!哪次见面不是斗争,斗争”,[1]可以看出他早已经厌倦了为革命而斗争的生活,背弃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这充分的说明他是个不彻底的革命者,叛变是必然的。(二)打入革命阵营内部的特务郑克昌:他是一个很会掩饰的特务,开始是装可怜,伪装成受穷但是倾向于革命的青年,取了甫志高的信任,打入沙坪书店当义工,导致了作为党的联络站的沙坪书店被暴露。后来又混入关着余新江等进步革命青年的楼七室,他的任务是要接近集中营里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妄想找出狱中党组织。他还鼓动学生挑起狱中斗争,妄想发现监狱中党的活动。但是他“爱表现的”特务潜质再次使他的奸计落空。在他假装受审被打成重伤以后,为了表明他是个有觉悟性的人,虚伪的拒绝革命者的关怀,“‘我不能睡在这里’,他指了指满屋的人,像受了侮辱似地愤然地说‘我穿这么多衣服,同志们却穿着单衣睡在门边,我不能只图自己舒服,让大家在门口受凉’”。他这种特务“爱表现的”潜质,反而暴露了他真实的特务面目。对革命英雄人物气质的描写,突出了一种注定了要成为革命人物的气质,都具有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普遍性的性格特征,无论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都被赋予了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品格。小说描写了大量有关狱中的生活,狱中是一个潮湿、腐臭、严重缺水的环境,吃的是发馊味儿的饭、吃不到菜。除此之外,还要经受严酷的刑罚,还要防着特务的出卖。在这样非人的生存条件下,革命者们仍坚持斗争,不畏惧敌人的折磨,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仰。首先是对革命党人外在气质形象的描写,如对成岗的刻画:“宽肩、方脸、丰满开阔的前额下,长着一双正直的眼睛”,刻画了革命党人有正气、勇敢的外在气质,而且更能衬托革命者内心的崇高,与“两只鹰似地眼睛,扫视渺无人影的签字门口”的猫头鹰特务的反面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类似的还有对余新江的描写“浓黑的眉下,深嵌着一对直视一切的眼睛,神情分外庄重,比同样年纪的小伙子,显得精干而沉着”。也有通过敌人的视角来刻画革命者的气质,例如特务徐鹏飞再次见到已经隔离关闭两年的许云峰,“比起两年前的许云峰,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虽身体被折磨得衰弱不堪了,但他的两只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带着一种逼人的威严”。
1948年元旦,山城重庆笼罩在迷雾中。地下工作者余新江秘密找到甫志高,传达重庆地下共产党领导人许云峰的指示,让甫志高筹集钱款救济长江兵工总厂炮厂工人,亦在沙磁区设一处备用联络站。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为了发动内战大批生产武器,扩建兵工厂,占用炮厂工人宿舍区。工人不搬家,昨天夜里他们就放火将工人宿舍烧毁。甫志高是大丰银行会计主任,秘密参加革命工作,担任地下共产党沙磁区委委员。接到指示他先是利用工作之便筹集钱款,然后在沙坪坝正街办了“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备用连络站。陈松林本是长江兵工厂工人,也是地下共产党。他常去重庆大学给大学生华为送书刊,目睹了学生们反内战、反迫害与国民党特务作斗争的场面,还结识了学生刊物《彗星报》主编、法律系学生黎纪纲。一位衣衫破旧、脸色苍白的青年常到书店来看书,不久陈松林认识了他,知道他叫郑克昌,是黎纪纲的表弟,追求进步,但现在失业了。100字:地下工作者余新江秘密找到甫志高,传达许云峰的指示,以书店的形式设一处备用联络站,由陈松林联络员。由于甫志高的盲目急进和陈松林的斗敌经验不足,被国民党特务钻了空子
池际尚归国后,长期担任繁重的社会工作,但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她的研究选题,一直处于当时的学科前沿,与地质科学的整体发展步伐完全相吻合,与矿产资源紧密结合,因此,学术上能取得突出成就。在构造岩石学、变质岩石学与流变学方面的成就及贡献池际尚在这一领域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她在美国发表的4篇论文和1977年发表的《构造岩岩组分析入门》一文中。构造岩石学(StructuralPetrology)是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Geology)与岩石学(Petrology)之间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岩组分析(PetrofabricAnalysis)可看作构造岩石学的同义语,30.40年代,这一领域的学术代表在西方主要是B.Sander和E.Cloos,在前苏联有A.A.Полканов和Е.А.Елисеев。池际尚发表的《Wissahickon片岩与花岗岩化作用的构造岩石学》一文的最主要贡献有:改正了E.Cloos等人对S2定义为流劈理或轴面劈理的传统观点,论证了S2是沿着拖曳褶曲的皱纹细褶(crenulation)的一翼滑动和重结晶的结果;提供了一个范例,通过岩组分析,把变质作用、花岗岩化作用与区域构造形成演化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质量平衡原理对片岩的花岗岩化作用建立了两个精细的化学反应式;详细地划分了变形结构面S1.S2.S3.S4及其形成演化史,绘制了一张表现组构要素的构造图(structuremap)。这一论文是池际尚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它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而且从现代构造地质学来看,亦是具有很高水平的论文。构造岩石学的研究虽然在50年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遗憾的是,它仅限于岩石学家来研究,构造地质学家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精力还用于研究宏观的变形构造。直至70年代构造地质学家才重视变形结构面S1.S2.S3.S4……的识别及其形成演化史的研究,称为构造序列分析,它已成为现代构造分析方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像池际尚这样的表现组构要素的构造图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成果中亦是不多见的,至今这种构造填图仍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另外3篇关于大理岩变形实验的论文,是她的博士后研究成果的一部分。由于池际尚在祖国解放后立即由美国返回北京,许多成果已没有可能整理成论文发表。岩石变形实验完全是一项开拓性的前沿研究。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是岩石圈研究,它已从主要针对地表的研究走向深部的研究,岩石的流变学(Rheology)已成为研究岩石圈的一个重要方向,岩石变形实验已成为当前研究岩石圈流变学的最重要支柱之一。池际尚应邀于1977年发表的《构造岩岩组分析入门》论文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同时池际尚还专门培养这一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专门编写了详细的讲义,并亲自给研究生和教师、研究人员讲课,为中国构造岩石学与流变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岩石热力学研究是现代岩石学的重要支柱之一,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化学反应式,池际尚在博士论文中建立的化学反应式及其方法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1950年起池际尚在清华大学讲授费德洛夫法和岩石学,在岩石学课中介绍了许多成因岩石学的新资料,如岩浆物化体系与结构解释、花岗岩化作用等。1952年在北京地质学院亲自讲授岩石学,并自编讲义。1961年青岛会议之后,她亲自抓构造地质、岩矿和古生物地层等3个理科教学计划的修订,成为地质系本科教育的蓝本。池际尚领导大家创建岩石学教学与研究系统,她总是首先走在第一线,完成一件工作后留给年轻人去继续,她又继续去创建另一项工作。例如,她对晶体光学与岩浆岩岩石学均进行示范教学,至今中国这方面的教材仍沿用池际尚当时授课的框架;她是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第一任队长,至今周口店一直是北京地址学院的一个重要的实习基地,侵入岩体的工作方法、岩浆分异与同化作用的野外识别、接触变质分带研究等都是她在这里教授给年轻教员的。费德洛夫旋转台在当时是一项十分先进的测试仪器,它对于提高矿物鉴定的精确度,了解固溶体矿物系列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极大的实用意义和理论意义,可是当时许多教员都不会进行测试。池际尚亲自写讲义,亲自授课并带实习课,教研室仅有12台仪器,想学的教员多,只好分两班分别上课。这一新技术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直至现今岩组分析工作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岩浆岩岩石学》(1959年版)是中国第一本岩浆岩岩石学的教材,由池际尚主编并撰写的前言与第一章绪论对了解建国初期岩石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关岩石学发展史部分特别值得反复研读,池际尚所谈的3个问题:历史上,偏光显微镜的出现是岩石学发展史中一个大转折点,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几十年内,相当多的岩石学家过于偏爱显微镜,以致出现了脱离地质的纯显微镜描述的倾向,把岩石学引向了歧路,其中以罗森布施为代表,后来得到了“碎片”岩石学家的讽刺称号,池际尚特别写出这一点,在当时是要告诫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不要只有岩石概念,而忽视岩体的概念,不去从地质体观点出发研究岩浆岩体和构成岩体的岩石,这一告诫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相当一部分年轻地质工作者已出现了类似“碎片岩石学”的只注重室内工作、忽视野外工作的偏向,这正是许多老年地质工作者所担忧的;强调岩石学工作要结合中国实际,为寻找矿产资源作出贡献,这对今天的岩石学工作者仍是十分重要的;池际尚指出了今后岩浆岩岩石学发展的几个方向,即地质研究方向、化学研究方向、矿物研究方向、物理化学和实验方向,以及工艺岩石学方向,并指出前3个方向仍处在积累资料阶段,尚需向区域岩石学方向发展,以进行更高阶段的理论综合。中国物理化学和实验方向的工作尚待开展,这一工作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池际尚的一生正是按照她所主张的“重视地质体”、“重视矿产资源”、“重视前沿研究”,言传身教地领导着大家从事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由此创建了岩石学国家重点学科点。 60年代初池际尚领导专题科研队,开展对北京西山八达岭一带燕山期花岗岩的研究。这是一个大面积花岗岩的连续出露区,如何进行填图与研究,是当时国内外的一个难题。按传统惯例,把它作为一个均一的地质体处理(地质上称为“岩基”),在地质图上是一片红色。加之,当时在国内从事地质工作的主体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青年,他们更不知道在这样的地区应如何进行填图与研究工作。池际尚带领大家在野外从如何识别和圈出单个侵入体开始,进行岩浆侵入期次的划分。明确提出“旋回、阶、期、次、岩体”五级划分的方案,进而建立了侵入岩标准序列。证明了“岩基”不是一个均一的地质体,而是一个由按一定规律依次侵入形成的“杂岩体”。在地质图上应从一片红色改变为多种颜色的小区镶嵌在一起具有时代、构造含义的构图。1962年在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年会上,池际尚宣读了《燕山西段南口花岗岩(主要涉及岩浆分异作用、风化作用和成矿专属性)》论文,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同源岩浆系列与深部和就地岩浆分异同化作用,从理论高度解释了本区侵入岩多样性的原因,并讨论了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论文得到高度评价,并被地质学会推荐代表中国参加前苏联全苏岩石学会议,受到前苏联地质界的高度评价。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不仅为当时国内花岗岩地区的填图与研究工作树立了范例,而且其学术思想在当时亦具国际领先水平。由于种种原因,池际尚没有时间把侵入岩标准序列的新概念及其他有关岩石成因的论述整理成文正式发表。她在未公开发表的内部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侵入岩标准序列的新概念。这在白志民(1991年)等的《八达岭花岗杂岩》专著第7页中有一个极为简单的介绍。这种研究花岗岩的新思路,与当前国内、外盛行的由著名的英国地质学家W.S.Pitcher教授提出的划分花岗岩体的单元和超单元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可见,池际尚关于侵入岩标准序列新概念的提出比W.S.Pitcher教授要早十多年。在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与金刚石研究方面的成就及贡献中国于1962年开始寻找原生金刚石矿,196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继贵州之后又在山东蒙阴找到了原生金刚石矿。为了指导全国金刚石找矿工作,地质部宋应副部长亲自委任池际尚去山东蒙阴组织并主持613科研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总结找矿标志与规律,同时举办培训班指导二十几个省市寻找金刚石。池际尚提出了“对比思想”,专门成立研究组进行国内外金伯利岩与金刚石对比工作;总结了金刚石伴生矿物的组合和特征,作为最重要的找矿标志;总结了控制金伯利岩与金刚石分布的地质构造特征;提出了中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填图单位及岩石特征,该分类命名方案一直延用至今,同时还提出了识别金伯利岩含金刚石性的T·A公式(T·A=TiO2+Al2O3+K2O+Na2O+P2O5,当T·A=4~6?5时为富矿;T·A=6?5~9?5时为较富的贫矿;T·A》9?5时基本无矿)。指出含矿金伯利岩的产状,除岩筒外,呈脉状产出的也可能含有高品位的金刚石,拓宽了找金刚石的远景范围。当年跟随池际尚在山东工作的年轻地质工作者,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寻找金刚石的骨干队伍。随后在辽宁复县等地又发现了金伯利岩与金刚石。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该项研究中断,池际尚亦没有可能把这项研究的丰富成果整理成文,项目进行过程中虽曾写过的许多简报等,由于散失,难以寻找亦无法收集发表。70年代中期,国家开展第二轮金刚石找矿工作时,基于高温高压实验新成果与岩石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池际尚又从金伯利岩岩浆不同的温压上升机制对保存金刚石与金刚石石墨化的制约,提出研究深部岩石圈的新思路以指导找矿。这是当今地球科学的前沿之一,亦是金刚石及其母岩成因的关键科学问题。池际尚学术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对前沿研究的敏感性又一次放射出光芒。她提出的地幔及其与寻找金刚石的关系,在当时中国广大地质工作者中还是鲜为人知的。她在全国许多省区进行金伯利岩与金刚石找矿工作的现场进行考察指导,并利用多种会议讲述和宣传她的思想,为第二轮寻找金刚石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80年代中期,在澳大利亚发现了第二类含金刚石的母岩——钾镁煌斑岩。尽管此时她已近70高龄,她仍努力探索,在全国有关生产、科研、教学单位讲解这种新的金刚石母岩,结合中国实际指导寻找钾镁煌斑岩的工作。80年代后期先后在中国发现了钾镁煌斑岩,为寻找金刚石开辟了新远景。她直接领导下的科研集体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新一轮全国寻找金刚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中,关于华北和全国金刚石的专著已于1996年正式出版并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70年代后期,板块构造理论日趋成熟,在地学领域产生了许多新思路和新学科生长点。国际地学界在完成了上地幔研究计划与地球动力学计划之后,80年代又转入探讨大陆岩石圈。中国在这方面落后了约20年。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池际尚组织和领导科研集体,在结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同时,瞄准上述学科领域的前沿,先后开展了许多大型课题研究,如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与上地幔,西部三江与西藏特提斯造山带火山岩、花岗岩、蛇绿岩与成矿作用,下扬子中生代火山岩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华北、扬子与中国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与金刚石,华北含磷岩体岩石学与磷灰石矿床的构造岩浆控矿研究,华北中生代火山岩、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苏鲁含柯石英榴辉岩类与石榴石橄榄岩类的超高压变质作用等等。她要求大家的研究成果和测试数据要经得起检查,要求必须深入学科前沿去探索,要求每一项科研成果或论文要有新的认识。她以宽阔的胸怀,鼓励和支持她的助手和学生超越自己擅长的学科方向去开拓新领域,为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池际尚一生坚持前沿研究与找矿事业结合,招收的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一直是“岩浆岩与成矿”。《池际尚论文选集》中收入的《岩浆作用与岩浆岩概念》一文是池际尚当时对中国在岩浆岩研究方面的最新总结与展望。
13
在古代的地质记录中,岩崩的描述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保存潜力很低。在苏格兰西北部的Clachtoll,有一块与中元古代Stoer群的基底角砾岩相伴生的新太古代刘易斯片麻岩的巨型碎屑岩(100m 60m 15m),估计质量为243kt。与下伏基底片麻岩相比,巨型块体中的片理在次垂直轴上偏离了约90 ,并且被充满Stoer组红色砂岩的裂隙网络切割。巨块体顶部的层状碎屑裂隙填充物符合埋藏期间的被动沉积标准。侧面和底部的沉积物填充裂缝显示出与强力注入相一致的特征。该团队通过数值计算认为与裂谷相关的地震震动导致大块岩石落在未固结湿沉积物上的距离不超过15米。在冲击作用下,基底块体下含水砂层的超压和液化足以导致水压释放并向上注入泥浆。此外,不对称分布的结构记录了块体减速和停止时的内部变形。巨块与年轻的Stac Fada撞击事件无关,它代表了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陆地岩崩特征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80–184.
译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天奇
14 北美中大陆裂谷内大型德卢斯杂岩的快速侵位
德卢斯杂岩(美国明尼苏达州)是地球上最大的基性侵入杂岩之一。前人认为,约在1109 ~ 1084 Ma期间,劳伦大陆内部中大陆裂谷的岩浆作用和伸展活动使德卢斯杂岩侵位。相比于典型的由上涌的地幔柱减压熔融形成的大火成岩省的持续时间,德卢斯杂岩岩浆活动的持续时间更长,岩浆作用间隔也更长。但德卢斯杂岩的斜长岩和层状岩单元的高精度 206 Pb/ 238 U锆石年龄限制了这些单元在1096 Ma 左右,约1 m.y.(持续时间500 260 k.y.)的时间内快速侵位。岩石单元的古地磁数据与劳伦大陆的视极移路径对比结果也支持了这种观点。年代学确定大火成岩省的活动时间很短,代表快速的侵位过程,支持了岩石圈伸展与异常热上涌的地幔共存的假说。快速的岩浆脉动作用发生在板块纬向运动20 后,晚于最初的岩浆作用至少10万年。该研究提出了这样的可能,即上涌的地幔柱与移动的劳伦大陆岩石圈底部相遇,并通过“upside-down drainage”作用流向中大陆裂谷局部变薄的岩石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85–189.
译者
南京大学@陈博洋
15 大陆根的形成
来自地震层析成像的新证据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矿物结构,其仅限于古老大陆克拉通下的厚地幔岩石圈内,为形成地球地质 历史 中这些突出而有影响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橄榄石是地球上地幔的主要矿物,其弹性特性沿其三个晶体轴各不相同,并且塑性变形过程中单个橄榄石颗粒的优先排列会影响地震波传播的整体性质。面波层析成像显示,在地球的大部分区域,地幔岩石圈的变形使橄榄石晶体定向,其快轴位于水平面,但在克拉通大陆岩石圈根部约150 km处的深度居中,快速晶体学轴优先垂直对齐。由于克拉通根部的粘度很高,这种结构很可能是克拉通形成时的痕迹。上地幔石榴石-橄榄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表明,克拉通地幔根因密度降低而趋于稳定,密度的降低是因为熔体的抽离发生在比抓取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更浅的深度。从面波层析成像推断的矿物结构表明,融化-亏损事件后的水平缩短使亏损带向下形成较厚的大陆根,通过纯剪切在垂直方向拉伸了亏损物质,并使橄榄石快速结晶学轴成为垂向排列。地震学手段发现的这种在约150 km深度处的矿物结构是形成克拉通根的缩短事件的证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90-194.
译者
CUGB@唐演
16 论克拉通的破坏趋势
该研究表明,由于沿克拉通边缘的地幔流的作用,俯冲板块可能导致岩石圈移动。这个过程会雕刻和重塑克拉通,影响岩石圈整体稳定性。该研究利用三维地球动力学模拟探究了俯冲驱动的定向流与不同形状的克拉通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边缘形状不仅控制着克拉通周围流动通道的形成,而且控制着克拉通的破坏潜力。模拟结果表明,所有克拉通形态都有助于形成流动通道,但平直边缘的克拉通抗变形能力最强,边缘逐渐加厚的克拉通抗变形能力较弱。边缘形状的控制下,克拉通岩石圈沿着其边缘逐步消解,直到形成更稳定的平直边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95–200.
译者
南京大学@陈博洋
17
高压矿物记录了通常难以保存在地壳的地质过程。莱氏石是锆石的一种可淬火的多型矿物,其形成在冲击压力大于20GPa的条件下。然而,不管是经验的、实验的还是理论上对其形成形成的具体机制均存在争议。该文作者研究了35Ma前的切萨皮克湾撞击事件的远端溅射毯中一颗锆石中锆石—莱氏石的相变过程,发现莱氏石经历了多阶段的生长并且大约89%的锆石相变为莱氏石。该颗粒中存在两类莱氏石:(1)呈面状平行排列,且在阴极发光图像中呈暗黑色,及(2)在阴极发光图像中呈树枝状生长的莱氏石。前人文献中对前者已有过报道,而还未见有报道过树枝状莱氏石。作者进一步地提出了在大于40GPa的条件下莱氏石的两阶段生长模型:首先,在冲击压缩阶段,剪切应力导致层状莱氏石的形成,之后在高压下通过重结晶作用形成树枝状莱氏石。在淬火之前,树枝状的莱氏石从片理面开始生长,并替换临近的被破坏的而呈非晶态或中间态的锆石。该文研究结果为陨石撞击过程中微秒尺度下的高压多型转变所伴随的微结构演化对莱氏石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此外,作者基于莱氏石的形成条件提出树枝状的莱氏或许可以作为远端溅射毯的标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49(2),201-205.
https://doi.org/10.1130/G47860.1.
译者
小爪爪
18
地幔柱和洋脊相互作用形成岩浆持续喷发时间最长的大火成岩省
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通常由一次或多次持续1-5 Ma的短时岩浆脉冲(火山活动)形成。该团队对Kerguelen(凯尔盖朗)大火成岩省主要建造期的火山岩(白垩纪Kerguelen的南部和中部,Elan Bank和Broken Ridge)开展Ar-Ar定年分析,获得25组 40 Ar/ 39 Ar坪年龄。定年结果显示Kerguelen大火成岩省的火山活动大约从ca.122 Ma持续至90 Ma,活动时间超过32 Ma,表明Kerguelen大火成岩省记录了持续时间最长的高岩浆通量的侵位事件,并且Kerguelen大火成岩省是火山活动持续最长的大火成岩省。该研究认为Kerguelen大火成岩省与其他火山活动持续时间短或经历多次喷发事件的大火成岩省不同,Kerguelen大火成岩省是通过地幔柱和洋中脊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通过洋中脊的跳跃,慢速扩张及迁移,将岩浆产物从喷发中心转移出去,并导致长期持续的岩浆活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206-210.
https:// doi.org/10.1130/G47850.
译者
NJU@哈哈宇
19
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Ubehebe火山口干火成碎屑沉积物的软沉积变形
软沉积变形构造在细粒火成碎屑沉积物中较为常见,并且经常伴随其他特征一起指示沉积物处在潮湿和具有粘性的状态下。Ubehebe爆发火山锥的火山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死亡谷)的沉积物是通过多次火山爆发形成的。这些爆发有的直接来自火山碎屑涌动,也有作为局部颗粒流从陡坡上再活化的新鲜、富含细灰的沉积物。除了软沉积变形构造本身外,没有其他湿沉积的现象。该团对的结论是,变形是孔隙-气体压力和干内聚力的升高情况下新鲜的细粒沉积物失稳的结果。仅软沉积变形不足以确定是否母源火山碎屑岩流含有液态水并导致地层湿沉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0)49(2), 211-215.
译者
中国地质大学@徐睿
20 东加利福尼亚剪切带的焦糖奶油流变结构
自从美国加利福尼亚莫哈维沙漠(Mojave Desert)1992年里氏震级7.3级Landers地震和1999年里氏震级7.1级Hector矿地震发生至今,两次地震的震后变形得到广泛研究,硬地壳上覆在低速的地幔软流圈的模型受到了公认。然而,该团队新近发现,这两次地震后的近场地震后瞬变比之前认为的持续时间更长,这需要对震后模型进行修正。该团队基于修正后的震后瞬变的新模拟结果表明:(1)莫哈维地区下地壳的有效黏度在年际尺度上约为2 10 20 Pa·s,(瞬态粘度约为2 10 19 Pa·s),也就是说仅仅只是下覆地幔软流圈的5倍;(2)上地幔的瞬态黏度随时间而增加,这为频率相关的流变学(如Andrade或拓展的Burgers流变学)提供了新的大地测量学证据。第一年的瞬态流变学推断与2019年7月两次莫哈维地震事件以北180公里的Ridgecrest里氏震级6.4级和7.1级地震的瞬态流变学非常一致。该建模结果支持东加利福尼亚剪切带(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的一部分)的焦糖奶油流变结构模型,其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在年际尺度均表现出延展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216-221.
译者
南京大学@吉姆·雷诺
21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在海底硫化物矿化初期的重要作用
当热液流体与周缘海水混合时便会形成海底热液矿床,通常我们认为其中的硫化物矿物沉淀是非生物成因的。基于在冲绳海槽中部(中国东海)的Izena Hole和Iheya North Knoll的大洋钻探,Tatsuo Nozaki等使用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测定黄铁矿颗粒中的δ 34 S,结果表明海底硫化物矿化初期与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关系密切。在硫化物形成过程中,黄铁矿结构依次从草莓状变化到胶状最后发展为自形结构。草莓状黄铁矿中δ 34 S具有很高的负值(低至–38.9‰),而在胶状和自形结构黄铁矿中δ 34 S却向正值有规律的递增。硫同位素在海水硫酸盐(+ 21.2‰)和草莓状黄铁矿(–38.9‰)之间的分馏程度高达–60‰,这在开放系统中只能通过微生物硫酸盐还原来实现。由于草莓状黄铁矿通常被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所代替,因此草莓状黄铁矿可能是形成其他硫化物矿物的原始物质(核)。该研究得出结论,含有微生物还原硫的草莓状黄铁矿在海底硫化物矿化初期起着重要作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49(2), 222–227.
译者
CAGS@张瑜
22 罗迪尼亚-冈瓦纳转变中华南地块从印度地块破碎分离
印度西北部和华南的拉伸纪晚期至寒武纪沉积地层为其古地理关联建模提供了重要证据,包括它们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转化为冈瓦那超大陆过程中的斜接及随后的分离。这两个地区拉伸纪晚期的沉积单元岩石地层和碎屑锆石U-Pb-Hf-O同位素特征的相似性都指出了(有着)共同的物源。800-700 Ma华南和印度西北部的锆石δ 18 O同位素值在从上地幔成分转变为亚地幔成分时的大幅下降以及锆石ε Hf(t) 值同时期的增加,表明了共同经历了新元古代拉伸岩浆事件,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的时间一致。沉积物源在成冰纪发生了显著变化。印度西北部边缘新元古代剩余的沉积物包括大量以古老锆石年龄为主、来自印度克拉通内部的碎屑。反而,华南扬子地区同时期的沉积单元以新元古代锆石为主。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强调了罗迪尼亚超大陆构型中印度西北部和华南(扬子和华夏地区)之间密切的古地理关联,并验证了它们在成冰纪通过大陆裂谷而分离。印度西北部发育被动大陆边缘,而华南地块则沿冈瓦那边缘部分裂解、旋转并向印度东北部和西澳大利亚右行迁移,以至于华夏地块仍然在接受来自冈瓦纳大陆的碎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228–232.
译者
袁梦
23 劳亚大陆东缘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碎屑锆石组成
沿劳亚大陆东部边缘,从纽芬兰(加拿大)到阿拉巴马(美国)八个地区的最新碎屑锆石U-Pb数据汇编显示,其沿走向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仅存在微小的局部变化。这些样品来自亲劳亚大陆的沉积岩和变沉积岩,时代跨度从新元古代-二叠纪。前寒武纪的碎屑锆石以约2.7 Ga的次要种群和约1.9-0.9 Ga的主要种群(峰值约为1.2-1.0 Ga)为特征。其碎屑锆石来自劳亚大陆太古宙地壳(约2.7 Ga)、古元古代造山带(约1.9-1.6 Ga)、Granite-Rhyolite省(约1.5-1.4 Ga),以及Elzevir地体和Grenville省(约1.3-0.9 Ga)。中元古代锆石种群的多寡取决于与不同物源区的距离,包括约1.5-1.4 Ga的Granite-Rhyolite省、约1245-1225 Ma的Elzevir地体和约1.2-0.9 Ga的Grenville省。中奥陶世锆石的数量沿走向而变化,其取决于Taconic造山带的输入,但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北部最多。由于碎屑锆石年龄沿走向的一致性, 7534个协和的碎屑锆石U-Pb数据的汇编可用于未来的U-Pb碎屑锆石研究,作为劳亚大陆东缘的物源指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233–237
译者
哥斯达黎加的61
编辑&校对:覃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