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的功效与作用
麦芽的功效与作用,麦芽是将大麦的成熟果实—麦粒放在水中浸泡、发芽、晒干而制得的,是一种中药,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如健胃消食等,一起来看看麦芽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麦芽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0.5cm时,干燥。
二、麦芽功效
1、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脾、胃经。
2、功能与主治: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汗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3、制作方法
麦芽:除去杂质。
炒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附录2 D)炒至棕黄色,放凉,筛去灰屑。
焦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附录2 D)炒至焦褐色,放凉,筛去灰屑。
三、麦芽的作用
1、助消化作用
本品含α和β淀粉酶。而淀粉是糖淀粉与胶淀粉的混合物。组成糖淀粉的葡萄糖分子以α-1,4甙键相连,且呈直链排列。胶淀粉是由若干个短直链缩合葡萄糖交叉排列。支链淀粉分子中除α-1,4甙键外还有α-1,6甙键。α与β淀粉酶可水解α-1,4甙键,对α-1,6甙键无作用。
β淀粉酶能将糖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α淀粉酶则使之分解成短直键缩合葡萄糖(即糊精),后者可再为β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因此淀粉在α和β淀粉酶的作用下可分解成麦芽糖与糊精。麦芽煎剂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
2、降血糖作用
麦芽浸剂口服可使家兔与正常人血糖降低。麦芽渣水提醇沉精制品制成的5%注射液给兔注射200mg,可使血糖降低40%或更多,大多在7小时后才恢复。
3、抗真菌作用
本品所含的大麦碱A和B有抗真菌活性。
4、抑制催乳素释入
生麦芽煎剂100-200g/d口服,可使健康人睡眠或灭吐灵试验时催乳素释放高峰受到抑制,这可能与妇女服用生麦芽汤回乳作用有关,对单纯乳溢症患者,可使乳溢消失或缓解,但灭吐灵试验反应高峰不受抑制,对有垂体催乳素瘤器质性病变的闭经--乳溢综合征无效。
5、其它作用
本品所含的大麦碱其药理作用类似麻黄碱。1.0mg/kg剂量能增强豚鼠子宫的紧张和运动,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对新斯的明引起的猫支气管痉挛,可使之扩张,有效剂量为0.5-1.0mg/kg,但对正常猫的作用很小。还有对放射性的防护作用。
一、麦芽的基本介绍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0.5cm时,干燥。呈梭形,长8~12mm,直径3~4mm。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先端长芒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
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0.5cm。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微甘。
做法: 麦芽:除去杂质。炒麦芽:取净麦芽,清炒至棕黄色,放凉,筛去灰屑。焦麦芽:取净麦芽,清炒至焦褐色,放凉,筛去灰屑。
二、麦芽的功效与作用
甘,平。归脾、胃经。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汗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三、麦芽的营养价值
麦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质、蛋白分解酶、维生素B、卵磷脂、麦芽糖、葡萄糖等成分。
四、麦芽的选购
以色淡黄、有胚芽者为佳。
五、麦芽的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六、麦芽的食用方法
内服: 煎汤,10~15克(大剂量30~120克);或入丸、散。
一、基本概述
药名: 麦芽
功效分类: 消食药、和胃药、行气药
别名: 炒麦芽、焦麦芽、麸制麦芽、大麦糵、麦糵、大麦毛、大麦芽
性味: 甘、平
归经: 脾经、胃经
功能: 消食化积、回乳
主治: 食积不消、腹满泄泻、恶心哎吐、食欲不振、乳汁郁积、乳房胀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30--120g;或入丸、散。
药材基源: 麦芽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发芽颖果。
二、功效作用
1、麦芽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蘖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兵部手集方》)
2、麦芽治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气以开胃,元气中虚者,毋多用此以消肾。亦善催生落胎。《本草正》
3、麦芽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日华子本草》
4、麦芽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而致食积不消者,则可与党参、白术、陈皮等同用,以增健脾消食之力。
5、麦芽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闷,及肝脾不各,嗳气少食等证,常与香橼、佛手等配伍,以增其舒肝和胃之效。
6、大麦芽和中消食之药也。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如腹之胀满,膈之郁结,或饮食之不纳,中气之不利,以此发生之物而开关格之气,则效非常比也。《本草汇言》
7、麦芽消食滞,化痞积,治小儿宿食不化,积滞痞块,面色萎黄,不思饮食,腹大膨胀。(《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化积散)
8、麦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质、蛋白分解酶、维生素B、卵磷脂、麦芽糖、葡萄糖等成分。若将本品制成浸膏,有滋养补益作用。其它补脾润肺药作煎膏(膏滋)时,本品可作滋润、赋形剂。
9、麦芽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补缺肘后方》)
10、麦芽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医学启源》
11、麦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药性论》
12、麦芽治脾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膨胀,日久不愈,食减嗜卧,日无味者。(《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消谷丸)
13、麦芽治快膈进食: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橘皮各一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纲目》)
14、麦芽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芽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15、麦芽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千金·食治》
16、麦芽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滇南本草》
17、麦芽用于米面类食物引起的食积不消和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前者,常配山楂、神曲,煎汤或作丸服,后来,可单用本品,煎汤服。回乳须用30--120g。
18、大麦芽炒香开胃,以除烦闷。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症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小儿伤乳,又能行上焦滞血。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此,勿轻视之。《药品化义》
19、麦芽治积滞胀满。(《证治准绳·类方》化滞调中汤)
20、凡麦、谷、大豆浸之发芽,皆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导。凡怫郁致成膨膈等症,(麦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本草求原》
三、食用方法
1、麦芽茶
组成: 炒麦芽30克,茶叶8克(炒焦)
制法: 上二味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温服。每日1剂。每剂可用沸水冲泡2--3次。
功效: 消食健脾,利湿止痢。
主治: 小儿痢疾、腹泻。
宜 忌: 因麦芽有回乳作用,故妇人哺乳期忌用。
出处: 《家庭药膳手册》
2、麦芽山楂茶
组成: 炒麦芽10克,炒山植片3克,红糖适量。
制法: 以上药置杯中,加开水约250毫升,加盖20分钟后代茶温饮。1日2--3剂。
功效: 消食化滞。
主治: 伤食呕吐,脘腹胀满,嗳腐吞酸,食后即吐,吐出不化宿食,其味酸臭。舌苔白腻,脉滑。
按语: 本方适用于饮食失节,食滞停积而致的呕吐。因食积中焦,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中焦气机受阻,胃气上逆,食随气上,故呕吐酸腐,甚至吐出不化宿食。因中焦气机不畅,故脘腹胀满。其治应以消食化滞为主,食消滞化则呕吐自愈,方中炒麦芽消食和中下气。山楂消积散瘀。麦芽偏于消面食之积,山楂善消肉食之积。
出处: 《北京卫生职工学院资料》
3、麦芽神曲砂仁汤
组成: 大麦芽、神曲各20克,砂仁6克。
制作: 上药加水适量煎煮,砂仁后下,取汁去渣。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适用于食积暖气。
4、麦芽回乳汤
材料: 大麦芽100克。
制法: 把大麦芽洗净,入锅,加水,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煮30分钟,取汁。
用法: 每天早、晚分饮。
功效 : 回乳消胀;对乳房胀痛、乳汁难回有疗效。
5、麦芽回乳茶
材料: 麦芽100克。
做法: 取生麦芽50克炒熟,与生麦芽50克,同放入沙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熬后,泡焖10分钟,倾取清汁,代茶饮。
功效: 消食和中回乳。主治哺乳期妇女用于断奶回乳。
禁忌: 哺乳妇女忌服。
6、麦芽山楂炖瘦肉
材料: 麦芽5钱,山楂5钱,荷叶2钱,灯心花3朵,瘦肉120克,盐适量。
做法: 将瘦肉洗净切块,药材洗净浸泡一下,放入锅中煮熟,调味即成。
功效 : 有健脾消脂,利尿解毒的功效。
7、麦芽茵陈茶
材料: 大麦芽、茵陈各50克,橘皮25克
制法: 上方药量加大15倍,共研为末。每次用60--8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
功效: 疏肝理气,消食退黄,主治急、慢性肝炎后遗症,症见胸闷,腹部痞胀,食欲不振,肝区胀痛,每因情志抑郁而加重等。
宜忌: 阴虚火旺证不宜服用。
四、用药禁忌
1、麦芽久食消肾,麦芽不可多食。《食性本草》
2、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麦芽。《药品化义》
3、豆蔻、缩砂、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之使。《汤液本草》
4、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麦芽。《本草正》
5、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麦芽。《本草经疏》
麦芽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可以保护视力,很适合对长时间用眼看手机、看电脑、看电视等造成的视力疲劳进行改善。麦芽也可以改善胃肠道,特别是治疗便秘的效果是不错的。
1、大麦芽具有非常好的养生效果,特别是针对食欲不振、便秘等情况,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大麦芽含有维生素A、B、E和淀粉酶、麦芽糖、葡萄糖、转化糖酶、尿囊素、蛋白质分解酶、脂肪和矿物质等,所含的尿囊素可促进胃肠道溃疡的愈合。3、食疗作用大麦芽性凉、味甘、咸,归脾、胃经;具有益气宽中、消渴除热、并且有回乳的功效;4、对滋补虚劳、强脉益肤、充实五脏、消化谷食、止泻、宽肠利水、小便淋痛、消化不良、饱闷腹胀有明显疗效。5、胃气虚弱、消化不良者宜食;肝病、食欲不振、伤食后胃满腹胀者宜食大麦芽。
麦芽的功效与作用麦芽别名大麦蘖、麦蘖、大麦毛、大麦芽。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发芽颖果。大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栽培。麦芽生长全年皆可进行,但以冬、夏二季为好。麦芽气无,味微甘。以色淡黄、有胚芽者为佳。麦芽归脾、胃、肝经。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疏肝的功效,兼有下气,破血的作用。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功能各有不同,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汗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张锡纯在“大麦芽解”一文中,指出麦芽“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盖肝于时为春,于五行为木,原为人身气化之萌芽,麦芽与肝为同气相求,故善舒之”韩剧中大麦茶就是炒麦芽,虽具有消食作用,但也不是人人皆可服用,对于孕妇、无积滞者慎服,妇女哺乳期禁服。我们知道麦芽有和中,消食,下气的作用,所以若过量服用或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导致脾胃虚弱。正如《本草纲目》中所说:“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若久服者须可与白术等药兼用。由于麦芽兼有下气,破血的作用,因此妇女妊娠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流产,因此妇女妊娠期不宜大剂量服用麦芽。
麦绿素作用与功效1、消炎抗溃疡麦绿素可以促进溃疡、创口中的小肉粒快速增生,起到帮助修复和愈合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长期胃溃疡的患者,在使用麦绿素之后可以有效的解决胃溃疡,而且其中的维护胃粘膜和抗胃蛋白酶的成分,有效的帮助慢性胃炎得到恢复。平时慢性结肠炎患者在使用麦绿素之后,也同样能得到改善。2、除异常麦绿素还有薄膜蒸发的功效,臭脚、腋臭、口臭等现象,使用麦绿素可以有效的得到解决,主要是因为麦绿素中能有效的抑制新陈代谢过程中避免出现硫酸盐,现在的口香糖中也添加了叶绿素,为了就是提高除臭效果。3、抗胆固醇在麦绿素中含有了降低血细胞和胆固醇水准的成分,就是二十六烷醇可以有效的抑止胆固醇,特别是密度低蛋白引起的肠消化不良,所以使用麦绿素能有效的预防血栓、静脉血栓、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现象。
“麦绿素”的保健作用是:
通过改善细胞营养、修复损伤细胞,清除体内自由基,抗疲劳,抗氧化,调节血脂。
麦绿素的分子结构与人体红血球分子结构相同,只是中心离子有区别,故麦绿素被称为绿色的血液,它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原因是:
(1)人体缺钾就会表现得无力、嗜睡、胃肠活动力低下。麦绿素含有远高于水果和蔬菜的钾及氨基酸,能补充人体对钾的需求,而产生抗疲劳作用。又由于麦绿素内钾含量丰富,钠含量比较低,并且都是以天然营养的方式存在,可以减少钠的摄入量,增加钾的摄入量,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2)麦绿素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通过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肝脏疾病、胰腺炎、高血压等有一定疗效。
(3)麦绿素富含矿物质,能有效保持体液的碱性,有碱性食品之王的美誉,对酸性体质有平衡作用,能降低血糖,改善并预防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根本治疗就是体液碱性化,麦绿素还对过剩的体内脂肪有消化清除作用,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4)麦绿素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酶等,可通便排毒,是目前国际流行的通便排毒保健食品。
(5)麦绿素所含有的矿物质会矫正精神紧张或压力产生的细胞内失衡,而所含的酶则会使细胞功能恢复正常,麦绿素中的叶绿素还具有抗炎能力。因此,当胃不舒服时服用麦绿素,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麦绿素是以100%纯越冬大麦嫩苗为原料,通过完全性细胞破壁技术及常温真空干燥技术完全保留大麦嫩苗中200多种营养素的活性。
在徐新月博士的带领下由国内营养学权威专家组及中国养生院科研组正式命名为麦绿素从而拉开了中国细胞营养保健品的帷幕并于2000年开创了杭州博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麦绿素是以100%纯越冬大麦嫩苗为原料通过完全性细胞破壁技术及常温真空干燥技术完全保留大麦嫩苗中200多种营养素的活性其中含有70多种矿物质18种氨基酸优质小分子蛋白质SOD酶等100多种酶各种维生素植物黄酮可溶性膳食纤维天然叶绿素二十六烷醇等被世界各地科学界称之为碱性食物之王
麦绿素以100%越冬大麦嫩苗为原料,通过完全性细胞破壁技术及常温真空干燥技术完全保留越冬大麦嫩苗中200多种营养素的活性。其中含有各种维生素、18种氨基酸(优质小分子蛋白质)、70多种矿物质、SOD酶等100多种酶。此外,还有植物黄酮、可溶性膳食纤维、天然叶绿素、二十六烷醇等,麦记麦绿素被世界各地科学界称之为“碱性食物之王”。一. 酶麦记麦绿素含百多种活性酶(也许更多),是酶含量最丰富的植物,当中的酶包括有:SOD超氧化岐化酶,SOD酶是人体内最强和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对活性氧的降解作用比维生素C强500倍,比维生素A和维生素E强1000倍。麦记麦绿素中还含有血红素蛋白质酶可以将致癌物质Torip1和Torip2(在经烧烤的肉类中发现最多,比香烟的致癌物还强一万至二万倍,是令DNA 起突变的导火线)变为无害等。二. 蛋白质麦绿素中富含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生长及修护的所需成分。在众多植物之中,麦记麦绿素的蛋白质成份极高,麦记麦绿素的25-40%重量成分为小分子植物蛋白质。它不同于从肉类和奶类等食品当中摄取的蛋白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当中摄取的蛋白质含脂肪和胆固醇,里面有激素、添加剂;而麦绿素所含的植物蛋白质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并且无污染。它是由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所组成的小分子结构蛋白质,麦记麦绿素中的蛋白质更易被人体吸收及摄取,是极好的人体氨基酸补充来源。三. 维生素 麦绿素包含丰富及均衡的维生素,而且成份天然。例如: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胡萝卜的5倍,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60倍;维生素B1的含量是牛奶的30倍,菠菜的10.7倍;维生素B2的含量是菠菜的9.2倍;叶酸的含量是菠菜的8倍。5粒麦绿素相当于500克的西红柿的维生素B2的含量。除此之外,麦G麦绿素中还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B6、泛酸、烟酸、维生素H(生物素)、胆碱等所有已知的维生素。如此富含各类维生素的自然食品目前除了麦记麦绿素,恐怕难以再找到。四. 矿物质 麦记麦绿素含有多种丰富、优质而且配搭均衡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钾、钙、铁、镁、锌等70多种,麦绿素中的活性营养可使细胞进行正常吸收、消耗及排泄,以维持体内养份平衡。麦记麦绿素同时也因为富含矿物质而被称为"碱性食品之王",可以迅速改善不健康的酸性体质。它的含钾量是香蕉的25倍,含钙量是牛奶的11倍,含铁量是菠菜的5倍。所以,每天摄入少量的麦绿素就能够满足人体内所需的矿物质,它所含的钾可以中和食盐的钠含量,同时是非常好的补钙来源。 五. 叶绿素 麦绿素中的叶绿素的结构跟人体的红血球素非常近似,被称为"绿色的血液",它能有助肉芽组织的健康生长;同时有被称为"天然消炎药",具有抗炎及杀菌作用,特别是当皮肤外伤或发炎时,此外对于胃部不适者均有所裨益。许多加工食品含有危害人体的非天然防腐剂、化学品和添加剂,叶绿素可以中和它们的毒素并把毒素从体内排出。天然的叶绿素是会由于暴露在阳光中及受到生化活动而减退,人工制成的叶绿素则含有铜离子及容易溶解在水中,而且极少被人体吸收。麦绿素中采用新的提取方法,令大麦嫩苗内的天然叶绿素活生生地保留下来,能被人体消化及吸收。美国的贝悦博士更认为麦记麦绿素中的叶绿素可以强化心功能,籍此为血管、消化系统、子宫和肺部带来好的影响。叶绿素在激发人体潜能方面,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最佳食物。六. 天然植物黄酮麦绿素中的植物黄酮的卓绝功能是有效地清理血管中的凝积因子和不良物质,同时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现代医学研究更发现麦记麦绿素中的植物黄酮具有抗癌的作用。七. 水溶性纤维素麦绿素中的水溶性纤维素可以吸附胆盐,降低血脂; 因为经饮食吸收的油脂必须靠胆固醇制成胆盐来代谢吸收, 一旦水溶性纤维吸附胆盐, 将使油脂的消化能力变差, 这时人体就必须利用胆固醇来制造胆盐, 因此也就同时降低了血液胆固醇的浓度。正因为麦记麦绿素中的水溶性纤维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与血脂, 故有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的效果。其次, 麦绿素中的水溶性纤维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不溶性纤维长, 会感到持续的饱肚感, 而且水溶性纤维属于低卡路里的食物, 能促进肠道蠕动,缩短排便时间,它还会在小肠中大量地吸收脂肪和其它不良物质, 所以特别适合减磅期间进食。此外, 麦记麦绿素中的这类纤维具有平缓饭后血糖上升之效, 因而有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所以说,水溶性纤维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性元素。
麦绿素的保健功效有:
1、补充微量元素;
2、中和体内毒素;
3、提高人体免疫力;
4、减轻和消除疲劳感;
5、 调节血脂血糖和血压;
6、调理肠胃功能;
7、抗氧化,抗衰老,预防癌症;
8、抗皮肤过敏;
9、 调节情绪,改善睡眠,提高记忆力。
扩展资料
麦绿素片适应人群:
1、压力大及易疲劳者;
2、免疫力低下、年老体弱、病后康复者;
3、厌食、挑食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者;
4、胃肠功能不佳以及毒素蓄积者;
5、三高人群以及癌症高危人群;
6、过敏高危人群以及接受手术者;
7、慢性炎症患者;
8、睡眠不好,情绪不佳者;
9、记忆力下降人群;
10、皮肤生理状态欠佳与青春痘;
11、欲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人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GOP有机麦绿素片
1、抗癌 国外研究发现,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能促进肠产生一种酶或称为蒜臭素的物质,通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阻断脂质过氧化形成及抗突变等多条途径,消除在肠里的物质引发肠道肿瘤的危险。但是,目前尚无法定论究竟需要产生多少这样的酶才能有效地发挥大蒜的抗肿瘤作用。 2、抗衰老作用 大蒜里的某些成份,有类似维生素E与维生素C的抗氧化,防衰老特性。 3、抗疲劳作用 有人研究发现猪肉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之一,而维生素B1与大蒜所含有的大蒜素结合在一起,能很好的发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作用。4、保护心血管。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每人平均每日吃生蒜20克的地区,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食用生蒜习惯的地区。
杀菌消炎: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它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肝炎病毒、可致严重脑膜炎的新型隐球菌、肺炎双球菌、念球菌、结核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立克次体、葡萄球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多种致病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 预防癌症:大蒜能够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生长,对癌细胞有杀伤作用。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科学家给大蒜的另一个外号是“血管清道夫”,研究人员发现长期吃大蒜的人血管内壁里的沉积比不吃的人要轻很多。 促进毛发增长:大蒜中含有的挥发油能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从而促进毛发生长,对秃头也有治疗作用。把蒜泥敷在头皮上,可以改善毛发生长,消除头屑。 增强免疫功能:动物实验表明,大蒜中的脂溶性挥发油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有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 抗衰老:大蒜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预防血管老化、免疫力衰退等作用。 健脑益智:大蒜中的成分和人体内的维生素B1结合能产生“蒜胺”,这种蒜胺能促进和发挥维生素B1的作用,增强碳水化合物氧化功能,为大脑细胞提供足够的能量,使思维敏捷。大蒜是一种不论在东西方均普遍使用的食材,也是中国菜烹调上不可或缺的香辛料。不但可在食物的烹调中添加,也可直接生吃。其特殊之气味,有人深恶痛绝,亦有人爱不释口,餐餐必备。至于在食物的调味方面,不但有爆香提味的效果;在腌肉类时也普遍使用;加入酱油则成为蒜蓉酱,又可磨成蒜粉;至于烤面包时涂抹的大蒜奶油酱,也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可说是用途十分广泛的食物。近年来,大蒜对人体保健及疾病治疗的研究陆续发表,许多人开始重视大蒜在医疗上,以及保健方面价值。其实早在古代的埃及金字塔及希腊神庙内即有记录。而罗马、中国与印度的古代医学书籍上,亦有描述大蒜的医疗功效,可说是最早被用来治疗疾病及保护健康的植物之一。至于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则是针对大蒜在防癌、抗氧化、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以及延缓老化方面的作用为主,希望了解大蒜的功能以及对人体生理生化上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蒜具有降血压、减少血中胆固醇(尤其是坏的胆固醇),以及抑制血液凝集的功效,因此对于动脉硬化及心脏疾病有预防的功能;此外,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大蒜精油可显著降低动物之血糖或预防因压力所诱导之高血糖等。防癌的部分,许多动物实验已证实,大蒜有抗肿瘤的效果,可抑制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与化谢、影响身体解毒系统之酵素的作用,并加强细胞的修补功能与免疫力,藉以抵抗癌症的侵犯。而流行病学的调查也发现大蒜的摄取,对于胃癌与大肠癌有预防的作用。大蒜的萃取物,可以降低人体癌细胞的增生能力,并调节免疫功能与发炎反应。至于大蒜的摄取方式,一般人多为生食或烹调后食用,是否有不同的影响呢?结果发现加热烹调(如以微波炉或烤箱加热),会降低大蒜中的有效成分,进而影响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能力。虽然大蒜已被证实有如此多的好处,但也有其它负面的影响,如大量摄取,可能造成溶血性贫血、降低血清蛋白质质量、刺激胃黏膜(产生灼热、腹痛、腹泻)等等;此外,由于大蒜特殊的气味,食用后即使刷牙,由于会经由呼吸道排出,而产生不良的口腔气味,使接触者退避三舍,可能影响人际关系。至于一般每人的建议食用量为3-5公克的新鲜大蒜,因此在食物烹调方面可多多使用大蒜,生食又比熟食更能保留其有效成分。至于在大蒜的食物补充剂使用上,则仍须更多的研究结果,才能提出对健康有益的适当建议。大蒜功用:一、《本草纲目》云:“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餲、腊毒不能害,夏月用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二、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冠状动脉栓塞与中风等的作用:据报导,这些活性直接与大蒜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有关,主要是大蒜素(S-烯丙基2丙烯硫代亚磺酸)、烯丙基甲基三硫化物及二烯丙基三硫化物等所致。现在已研究清础一种大蒜抗凝血因子的化学结构,4,5,9,-三硫十二碳-1,6,11-三烯-9-氧化物,被命名为大蒜烯。大蒜烯在大蒜中由大蒜素自身缩合而成。作为抗血栓剂,大蒜烯至少与阿司匹林的活性一样。蒜油(Garlic oil)可抑制动脉硬化的发展。大蒜的水溶部分不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 三、防癌的作用:亚硝酸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研究表明,大蒜通过抑制霉菌和细菌因而阻断内源性亚硝胺的合成外,还发现大蒜中的巯基化合物是消除体内亚硝酸和阻断内源性的亚硝胺合成的有效成分。比较了不同地区、不品种、不同制作方法的鲜蒜、煮蒜、醋蒜、脱水大蒜片的防癌效果,以鲜蒜最好,煮蒜的脱水大蒜次之、醋蒜较差,但仍有阻断内源性亚硝胺合成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每人一天吃十公克(约四蒜瓣)就可以阻断亚硝胺在体内的合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山东省胃癌死亡率以苍山县最低,仅为山东省胃癌高发区栖霞县居民的1/12。苍山县居民长年以大蒜佐餐,而栖霞县居民则少食大蒜。体外实验结果也表明:鲜大蒜汁对N-二乙基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为81%,而维生素C的阻断率还不到40%。
大蒜的 养生 大蒜的 养生 :大蒜的营养价值、保健作用和经济价值如何? 大蒜中还含有对胃癌有预防作用的元素锗(每克鲜重含73.4毫克)和硒(每克鲜重含0.3 0.8毫克)。大蒜含挥发油约0.2%。目前已从油中鉴定出二烯丙基-硫化物、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等多种含硫化物。大蒜新鲜鳞茎切开挤压时,细胞内蒜氨酸与蒜酶作用水解而产生一种化学上不稳定的无色液体——蒜素。蒜素是形成大蒜气味的主要成分。 大蒜素具特殊辛辣味,可增进食欲,并有抑菌杀菌作用。大蒜可生食、拌食、炒食,还可加工成蒜酱、蒜粉、大蒜蛋黄粉、蒜醋、蒜酒、糖醋蒜和盐蒜等。大蒜产量高,耐贮藏,耐运输,供应期长,对调剂市场需求,解决淡季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又是重要的加工原料和出口创汇蔬菜。 大蒜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及食品工业等方面。国际市场对大蒜深加工产品需求潜力很大。我国是大蒜出口大国,目前已开发出的大蒜制品系列产品有:速冻蒜米、腌制蒜米、脱水蒜片、蒜粉、蒜泥、蒜汁、油炸大蒜、大蒜饮料等,均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可开发速溶等系列加工产品,提高大蒜的保健作用和食疗价值。随着高新 科技 的发展,目前正在研制一些 科技 含量更高的大蒜制品,比如提炼大蒜油、大蒜素等。采用超临界萃取设备,把鲜蒜通过提取—过滤—萃取或蒸馏等工艺流程提炼出大蒜油、大蒜素,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大蒜提取大蒜油后,还可加工调味品、保健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也可制成天然植物农药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要大力提高大蒜产业化水平,竭力提升大蒜产业层次,关键要开发高档无公害及有机大蒜产品,亟须建立一批有机大蒜种植和加工基地,依靠 科技 进步,提高大蒜产业整体效益。由于大蒜独特的药用和保健功能,大蒜种植前景广阔。
可以消菌杀毒.适量的可以提高肠胃的免疫力.减少拉肚子的发生.生的一般比熟的有效
1.杨凤萍,梁荣奇,陈绪清,韩立新、张晓东,利用SDS-PAGE鉴定转基因小麦HMW-GS的表达类型和后代遗传,华北农学报,2005,20(2):1-4。3.陈绪清,张晓东等,玉米C4型pepc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小麦的转基因研究,科学通报,2004,49(19):1976-1982。4.孟超敏,张晓东等,高赖氨酸含量基因在转基因小麦的表达及其赖氨酸含量分析,科学通报,2004,49(17):1731-1736。6.陈绪清,张晓东等,Betaine Improves LA-PCR Amplification,生物工程学报,20(5):715-718,2004。8.张晓东,梁荣奇,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目标和方法》刘广田等编,中国农大出版社,2003,pp.183-200。9.梁荣奇,张晓东等,小麦的淀粉特性、Wx蛋白及其遗传,《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目标和方法》刘广田等编,中国农大出版,2003,pp.69-106。10.张晓东,优质强筋转基因面包小麦的培育,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11(5):505。11.周晓红,陈晓光,张晓东等,弓形虫多表位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3,21(2):106-109。12.张晓东,梁荣奇,陈绪清,杨风萍等,优质HMW谷蛋白亚基转基因小麦的获得及其遗传稳定性和品质性状分析,科学通报,2003,48(5):474-479。14.周晓红,陈晓光,张晓东等,弓形虫多表位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2):106-109。16.赵秀英,张霆,张晓东,黄德庄,阎惠平,HBV表面抗原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胡萝卜细胞的转化,中华微生物免疫学杂志,2000,20(5),401-。17.赵秀英,张晓东,张霆,黄德庄,阎惠平,罗朝霞,杨凤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在胡萝卜中的克隆及表达,微生物免疫学进展, 1999,30(1):1-4。18.陈梁鸿,王新望,张文俊,张晓东,胡道芬,刘广田,抗除草剂草甘膦EPSPs基因在小麦中的转化,遗传学报,1999,26(3):239-243。19.陈梁鸿,王新望,张晓东,张文俊,,胡道芬,刘广田,小麦编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转化,作物学报,1999,25(4):437-440。20.郭殿京,傅荣昭,李文彬,陈颖,张晓东,张利明,孙勇如,小麦中外源基因瞬时表达调控研究及兔防御素(NP-1)基因的转化,遗传学报,1999,26(2):168-173。22.陈梁鸿,王新望,张晓东,胡道芬,刘广田,基因枪转化小麦不同受体的研究,华北农学报,1998,13(1):1-5。23.张晓东等,利用基因枪将HMW谷蛋白亚基基因与除草剂Basta抗性基因导入小麦不同外植体获得转基因植株,遗传(增刊),1998,20:18-23。24.张晓东,李冬梅,徐文英等,用基因枪将除草剂Basta抗性基因与小麦HMW谷蛋白亚基基因导入小麦获得转基因植株,华北农学报,1997,12(1),133-136。25.李宏潮,张晓东等,三个小麦品种的原生质体植株再生,中国农业科学,第二集: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专辑,pp.70-75,1995。26.张晓东,外源基因的电击转化法,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手册,pp.100-104,1994。27.张晓东,糖料作物的遗传转化,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手册,pp.40-42,1994。28.张晓东,林廷安,苜蓿细胞悬浮培养与突变体筛选,核农学报,1994,8(1),25-32。29.张晓东,林廷安,.γ射线对苜蓿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影响,核农学报,1992,6(3),139-146。30.林廷安,张晓东,邓俏冰,苜蓿离体培养中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核农学通报,1991,12(2),51-54。
小麦蛋白粉又称活性面筋粉、谷朊粉,是从小麦(面粉)中获取出来的天然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含量高达75%~85%,含有身体必须的十五种氨基酸,是营养丰富的植物蛋白资源.具有粘性、弹性、延展性、薄膜成形性和吸脂性.
谷朊粉是一种优良的面团改良剂,普遍用于面包、面条、方便面的生产中,也可用与肉类产品中做为保水剂,从而是高端水产饲料的基本原料。目前国内还把谷朊粉做为一种高效的绿色面粉增筋剂,将其用于高筋粉、面包专用粉的生产,添加量不受限制.谷朊粉还是提升食品中植物蛋白质含量的有效方法。
这些小麦蛋白被水稀释之后在鱼饵中产生蛋白纤维,使鱼饵入水后可以比较牢固地粘附在钓钩上,这对于在钓鱼中把诱鱼与垂钓相结合,使钓饵在掉入水质的情况下,部分鱼饵随着入水的流动而散落产生鱼饵颗粒的“雾化团”,起到集鱼的诱鱼效果,有很好的作用。
同时在钩体上仍会比较牢固地保留着使鱼类吞食的钓饵。应注意小麦蛋白含量的“多、中、少”;粘性的“强、中、弱”;鱼饵的比例“重、中、轻”,以了解调合好的钓饵入水前的情况、雾化水平、在水质中钓饵的保留时间,尤其是调节采用一种主饵,再添加一种或两种协助钓饵混和使用的灵活性。
要使鱼饵掉入水下的速率缓减和产生较大的“雾化团”,以达到集鱼的效果,这样在采用钓目标鱼的一种鱼饵的同时,再适度调入一些另外一种含小麦蛋白较少、粘性较差和比例较轻的鱼饵。当经过数次抛投,钓饵已经诱鱼开始吞饵时,就应开始在钓饵中提升或全部使用比重大、小麦蛋白含量多、粘性较强的目标鱼饵,以增加和提升钓饵入水落底的速率,维持钓饵不易脱落的坚固性,提升上鱼率。
小麦蛋白对身体胃肠有保护作用,胃炎、慢性肠炎、胃出血、胃穿孔等常见的肠胃病患者能够多食用一些小麦产品,以此补充小麦蛋白。小麦蛋白质在其他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小麦的使用率,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小麦蛋白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更为普遍。
一、GMF发展概况 1994年,第一例进入市场的GMF(转基因番茄)在美国诞生。现在至少有13个国家种植了GMF,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最大,达3030万公顷,68%;其次是阿根廷1000万公顷,23%;加拿大300万公顷,7%;我国50万公顷,占1%。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确定的GMF品种达43个,有60%以上的加工食品有转基因成分,GMF的销售额达百亿美圆;有调查显示,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大多接受了GMF,仅有27%的消费者我食用GMF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已批准了6种GMF的商品化,其中食品3种: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延迟成熟番茄。随着我国对GMF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的GMF品种会越来越多。目前,研究重点是开发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鱼等食品。 根据GMF的来源可以将GMF分为植物源GMF、动物源GMFH和微生物源GMF。现阶段的主要是植物源GMF,涉及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番茄、转基因油菜、转基因马铃薯等。全球转基因种植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最大2580亿公顷,占全球GMF的58%。 二、转基因食品的特点 GMF与传统的食品比较:传统食品是通过自然选择或人为的杂交育种来进行。虽然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以及新近发展的亚种间杂交技术相比,在基本原则是并无实质差别,但生产GMF的转基因技术着眼于从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操作(通过重组DNA技术做基因的 修饰或转移),因而更加精致、严密和具有更高的可控制性。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并且可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种。比如,可以杀死害虫的食品植物,抗除草剂的食品植物,可以产生人体疫苗的食品植物等。其具有如下特点: (1)成本低、产量高。成本是传统产品的40%60%,产量至少增加20%,有的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 (2)具有抗草、抗虫、抗逆境等特征。其一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其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000年的GMC达4420万公顷,其中抗除草剂的有3280万公顷,占74%;抗虫性状的有830万公顷,占19%;抗虫肩抗除草剂的占7%。 (3)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谷物食品赖氨酸含量以增加其营养价值,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中谷蛋白的含量比以提高烘焙(bei)性能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4)保鲜性能增强。例如,利用反义DNA技术抑制酶活力来延迟成熟和软化的反义RAN转基因番茄,延长贮zhu藏和保鲜时间。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998年,英国苏格兰研究所的Arpad Pusztiai 教授用转基因马铃薯喂老鼠,1998年秋在电视上宣布大鼠食用后,引起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损。此事引起国际轰动。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的,有所科学证据的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从中不能得出转基因马铃薯有生物健康的结论。 1998年3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批准了一项由美国农业部和DPL(Delta and Pine Land)公司联合申请的所谓“终结者”技术(terminator technology)专利,“终结者”技术获得专利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因为该技术不是一般性技术,利用这个技术可以使作物第一年种植获得的种子不育,在第二年种植时,种子会自动死亡。“终结者”技术是将一种终止子基因插入到作物基因组中得到转基因作物种子,种子公司在种子出售前,在种子表面喷上一种诱导剂,农民播种后,种子可以长成正常的植株,结出成熟的种子。但是在诱导剂的作用下,插入的终止子基因会在种子成熟时激活启动,产生毒素杀死种子胚胎,因此收获的种子在第二年再种植不能正常发芽,但这种种子在油脂、蛋白质等方面完全正常。 美国农业部发言人声称,“终结者”技术是为了保护基因工程技术的知识产权。1998年10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在华盛顿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禁止“终结者”技术,理由主要有:外观上不能辨认终结者技术生产的种子,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花粉非故意传播造成生物安全风险。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组报告,一个斑蝶食用了转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bt)玉米花粉后44%死亡,表明GMF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此事引起科学家对GMF的广泛争论。Bt玉米中的杀虫晶体蛋白CryLA是特异毒杀鳞翘目害虫,斑蝶属于鳞翘目昆虫,自然会受到bt蛋白的影响。事实上,Science、Nature拒绝发斑蝶的文章,审稿人认为,这并不反映田间的情况,最后在Nature上以简讯的形式报道。但该事件却成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报刊的头版消息。最后,该事件被科学界否定。 2001年7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认,GMF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它们可能把自身的基因传递给相关物种,产生超级杂草,也可能会对其他植物或动物产生意想不到的有害影响。有关GMF和GMC的潜在危险和安全性的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下结论。因此,对GMC和GMF的种植于市场化要慎重,否则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虽然目前没有发现GMF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案例,并不表明没有危害,因为它进入人类的时间还太短,其潜在危害在短时间内不会表现出来。直到目前为止,人类长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而科学界对这些食品是否安全也没有共识。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国际权威机构都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即是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评估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风险。国际消费者联会(成员包括全球 115个国家的250个消费者组织)表示“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 目前大量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仍可以看出,转基因食品目前还没有可以评估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时间上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徐宗良,刘学礼,翟晓梅.生命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沈铭贤.生命伦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公务员之家独家首发2010年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讨论文,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公务员之家。 转载2010年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讨论文请务必注明来自公务员之家。 详细参考资料: 麻烦采纳,谢谢!
· 每一神经元所进行的信息处理都是经过突触实行细胞间的通讯而完成的。具体说,突触前细胞产生的冲动,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细胞膜位点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后一细胞兴奋性的改变。· 受体由蛋白质分子组成,与神经递质分子结合后,控制神经细胞的离子通道开闭,(直接或经由第二信使间接),调制后一细胞的输出,实现神经元整合作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 神经调质间接地经由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来调制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其作用起始时间较慢,持续时间较长。神经递质和调质分布在特定的神经通路或核团里,因此神经系统同时依靠神经回路和化学调制两种形式进行信息处理。· 递质和调质有近百种,有待鉴定的可能性更多。可分为胆碱类、单胺类(多巴胺、5-HT、NAD)、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r-氨基丁酸)和神经肽。调质包括胺类、和许多神经肽。共存和共释放,使化学信号的传递非常复杂。· 神经肽,2-3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在较低浓度下即能缓慢地改变附近神经元的膜的性质,从而兴奋或抑制这些神经元。研究并确定种类繁多的神经肽的生物学作用,是一个重要任务之一。· 受体是蛋白质或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或脂类的结合体,主要部分在膜内,结合位点在膜外。功能有二:识别特异性的递质或调质分子并与它们结合成复合体;改变细胞离子通道开闭状态,实现神经细胞内化学——电信息的转换。· 受体分两类:第一类是载离子受体,离子通道蛋白,n-Ach,GAGB,Gly受体,蛋白质构象变化,改变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介导快速突触传递过程(几毫秒)分子有亚基组成。第二类受体都是单条肽链,结合后触发一些列生化反应:激活G蛋白,激活AC,促进cAMP的合成, cAMP的扩散促成胞内白蛋白激酶K的活化,改变离子通道m-Ach、NAD、5-HT等。· 神经信号的基本形式:分级的膜电位涨落、动作电位。· 膜片钳技术:研究神经膜离子通道,10-12A单个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变化。电压门控通道、Na+,K+,Ca2+,化学门控通道nAch· 重组DNA技术:研究膜上的微量蛋白分子——各类通道蛋白的分子结构。Na+通道是由182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 色觉三色学说的神经生理基础,人的三种视网膜视锥细胞视色素基因获得分离· 学习记忆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机制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海马结构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LTP反映了一种突触效率的变化,即可塑性。· 短期记忆不需要新蛋白质的合成,而长期记忆所需的基因产物必须是新合成的。 · 把研究感觉信息处理过程作为揭示脑的奥秘的突破口,其中以视觉系统的研究最为突出。· 视网膜的光感受器水平:已克隆出视色素蛋白基因;光电换能过程的第二信使是cAMP(Ca2+),黑暗中, cAMP+Na+通道蛋白---〉Na通道开放,Na+持续内流(暗电流),光感受器细胞去极化;光照引起视色素分解,使视盘膜上的GTP结合蛋白分子火化,后者再激活PDE,迅速分解cAMP,引起Na+通道关闭,暗电流骤降,光感受器细胞膜超极化,这样光能——〉神经电信号· 视网膜,复杂的信息处理(外周脑),研究相当清楚。视网膜这个两维的、多层次信息处理的最后结果,是经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以动作电位脉冲调频的方式,传递给脑的。· 感受野:视通路中任一神经元都在视网膜(或视野)上有一个代表区域。同心圆拮抗型感受野,包括给光—中心和撤光—中心两类,为心理学马赫带现象提供生理学基础· 非同心圆的RF的细胞对快速运动、运动方向以及某些图形特征产生反应· 初级视皮层(纹状皮层),在整个大脑皮层研究最透彻的一部分,面积最大的区域。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位置和生理功能的细胞按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柱状结构有序地排列起来。功能柱内细胞具有相同的最优方位、相同的眼优势、相同的最优空间频率。 ·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脑的一些基本性质,如能够学习和记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具有“用进废退”的可塑性、细胞的集合由连接强度达最大值的细胞组成,可以从事某一模式的学习和记忆,并形成交替集合从事概念的抽象、部分输入就能激活整个细胞集合等。· Aldan领导的研究组按照条件反射中发射中发生的学习过程所出现的神经细胞电学特性和分子特性的变化,研制了一种DYSTAL动态稳定联想学习。该网络内没有任何预先编过的输入/输出关系程序,它能学习、记忆、辨识模式。第一次使计算机人工网络以储存记忆的内表象成为可能。· 用900个“神经元”组成的Hopfield网络解决复杂的“推销员应沿什么最优路线出差许多城市才可使其旅途最短”的问题,只需百万分之一秒便可求解300城市的问题,比微机快10万倍,结构简化1万倍· 由100个加工单位分三层排列的阅读程序NETtalk问世,可以阅读字母,发出语句声音来· 光学神经计算机,辨别人像· 各种算法为阐明脑和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提供了启示。 ·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起源于胚胎背中线的外胚层加厚,在其下方的脊索和中胚层的诱导下形成神经板,继而其边缘组织形成神经嵴。诱导作用机制?· 中心问题:成熟的神经系统特有的高度特异性联系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包括神经元怎样得知其本身在三维神经系统中的位置信息?当轴突生长时这种位置信息如何表达?细胞又如何识别其靶细胞或终止区域?基因如何知识脑的发育?· 轴突末端由高度运动性的生长锥,锥上有丝状的假足。生长锥在轴突生长时识别路径和靶细胞方面可能起着关键作用。· 识别靶细胞的原因是:生长着的轴突表面存在着某种细胞化学标记物,在其相对应的靶细胞中有对应的标记物使轴突识别并形成突触。· 过量神经元的死亡可能与靶区神经生长因子的有限有关。· 早期发育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框架建立后,环境因素影响增大。关键期、可塑性 · 老年性痴呆症:记忆和推理能力丧失,神经元丧失、神经纤维缠结。Ach选择性减少,记忆进行性丧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第21号染色体接近中央区的地方。· 亨廷顿舞蹈病:遗传病。失去对运动系统的控制,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短臂,纹状体失去GAGB能神经元的抑制。· 多巴胺以被确定与觉醒和快感有关。过量引起思维丧失、幻觉和某些精神分裂症状,缺少引起帕金森症,病人四肢和头震颤不已,面部无表情· 先天性肌源性疾病,重症肌无力,后天的自身免疫病,异常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终板区Ach受体结合,致使不能产生足够的肌肉收缩力。·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视网膜神经胶质瘤 · 丘脑的功能: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丘脑能够合成发放丘觉,当丘觉发放出来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是先天遗传在丘脑中,可以自由发放,也可以由样本点亮。· 样脑的功能:丘脑之外的大部分脑结构都是样脑,包括大脑皮质、基底核、下丘脑、杏仁核等。样脑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换产出样本,样本的作用就是点亮丘觉产生意识。
突触传递机制研究新进展 摘要:最近的几年里,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突触传递机制的研究,他们对有关的各种生物现象中寻找突触传递在其中的机制。本文将从对突出传递机制的新进展做一个小小的综述。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视网膜;调控机制;tau蛋白;伏隔核谷氨酸能;可卡因;大鼠VTA区DA神经元;脑胶质瘤致癫病;长时程增强(LTP);膜片钳;GluR2 缺失的AMPARs 视网膜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和修复等多种功能。研究发现,在视网膜发育、损伤修复过程中可出现突触可塑性改变,而自发性眼波、光线刺激、视觉经验、神经营养因子和胶质细胞等因素均参与了视网膜突触可塑性的调节。突触连接的改变是经验依赖性脑神经回路重排的基础,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的损伤和修复等多种脑功能,目前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制还未完全阐明。近30 多年来,对于视觉系统发育和可塑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对于视神经突触水平的变化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各种神经生长因子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确切机制;在基因水平上还需进一步通过对多种相关基因的反应时程和强度进行分析, 研究其对视网膜突触可塑性的影响;视网膜突触可塑性中胶质细胞增殖、分裂、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等功能的调控。随着脑科学、发育生物学及神经生物学等边缘学科的迅猛发展,相信不远的将来,人类一定会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给治疗相关视网膜疾病及视网膜损伤后的修复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兴奋性突触传递对tau蛋白表达和省略响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兴奋性突触传递是神经元最基本的功能,NMDA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是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兴奋性离子型受体之一,其在学习记忆,突触可塑性,神经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NMDA受体过度激活导致谷氨酸聚集于突触间隙所诱导的神经毒性作用也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成人痴呆症最主要的病因,其中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聚集是AD脑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兴奋性突触传递与tau病变之间的联系目前少见报道。本研究探讨了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对tau蛋白表达和磷酸化的影响及其在AD样神经退行性变中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探讨了短时间突触传递增强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和内在机制。成人脑内约有一半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是谷氨酸-锌能神经元,即突触兴奋时锌离子与谷氨酸一起释放至突触间隙。本研究阐明了谷氨酸-锌能神经元兴奋时突触释放的锌离子通过抑制蛋白磷酸酯酶2A (Proteinphosphatase2A, PP2A)的活性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慢性吗啡处理对伏隔核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影响药物成瘾和自然的奖赏效应(食物、性等)共享同样的神经基础——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该系统主要涉及杏仁核、弓状核、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被盖区(ventraltegmental area, VTA)、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等脑区,其外延包括额叶皮层、海马等与情绪、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结构。目前的观点认为奖赏性刺激是通过对脑内奖赏系统发挥作用,最终引起NAc区多巴胺(dopamine,DA)释放量增多,从而产生奖赏效应。NAc在成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Ac中神经元因在吗啡成瘾及戒断的过程中产生适应性变化而备受关注。前额叶皮质(prelimbicprefrontal cortex,PFC)的功能之一是对有利刺激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并抑制在当前环境中不适当的行为,该脑区在成瘾药物的精神依赖中发挥着对觅药动机进行评估和抑制的重要作用。Mark EJackson等研究发现,利用接近生理条件下的刺激频率来刺激PFC后抑制了NAc中多巴胺的释放,提示了前额叶中存在着对NAc中的多巴胺的释放的抑制性调节 单次可卡因注射对大鼠VTA区DA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和内在兴奋性的影响中脑皮质边缘多巴胺系统(mesocorticolimbicdopamine system)与奖赏和药物成瘾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系统包括腹侧被盖区(ventraltegmental area, 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两条主要投射通路:一条由腹侧被盖区投射到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 NAc)和纹状体,称为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mesolimbicdopamine system);另外一条由腹侧被盖区投射到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称为中脑皮质多巴胺系统(mesocortical dopamine system)。这两条通路合称为中脑皮质边缘多巴胺系统。药物成瘾的解剖基础是奖赏系统,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其关键,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及其投射区伏隔核(NAc)是主要的神经基础,多巴胺(DA)是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除了参与天然和成瘾性药物的奖赏刺激,当今更多的研究发现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还与成瘾的渴求和复发有关。在VTA区域微量注射吗啡、可卡因等都能诱导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CPP)。VTA区注射吗啡还可点燃海洛因、可卡因等的自给药行为。 LTP 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LTP机制的研究热点由单一兴奋性递质机制过渡到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联160 合机制。目前,已证明突触可塑性的改变与多种疾病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病、癫痫、慢性痛、药物成瘾性和精神分裂症等。常用在体LTP技术和膜片钳脑片LTP技术两种检测方法。在体海马LTP的优势在于能较真实地反映生理状态下神经突触活动的情况,在整体条件下观察神经突触活动的变化,利于从宏观角度研究和探讨相关机理。其进展体现在:CaM-CaMKII,Ca2+作为胞浆第二信使,与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结合形成Ca2+-CaM复合物,进一步激活CaMKⅡ。CaMKⅡ被认为是一个分子开关,在静息状态时,自身抑制区封闭催化部位而处于非活化状态。但当神经元受刺激时,Ca2+-CaM复合物与CaMKⅡ的自身抑制区结合,改变此酶的构象,从而具有活性。MEK-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cogen activated procein kinases,MAPK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和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有关。最近研究表明,ERK通过影响相关核转录因子在LTP和学习记忆过程发挥着调节作用。PKA-CREB,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LTM)需要新蛋白质的合成,PKA-CREB信号通路被认为在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KA的激活可以引发CREB的转录,并促使ERK向细胞核发生移位,表达参与到晚期LTP(Late-LTP, L-LTP)和LTM的发生机制。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FanM等发现,BDNF与蛋白激酶Mδ(PKMδ)相关,两者相互影响。在蛋白质合成及强直性刺激的参与下,BDNF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KMδ的水平,从而影响 L-LTP的维持过程。但是在抑制神经元及突触活性后,BDNF则对PKMδ的稳态水平没有影响。PKMδ对BDNF介导的L-LTP是必不可少的。TrkB作为BDNF的受体,需要通过新蛋白质的合成被激活,从而参与到L-LTP的表达过程中。Munc13Munc13系列蛋白是一种基因调控蛋白,在突触囊泡胞吐和神经递质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目前Munc13与LTP相关性的研究成为热点。 脑胶质瘤致癫病的化学突触机制研究进展脑胶质瘤致病是由于胶质瘤对瘤周组织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所引起的。然而这其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有待于进步研究和探讨,主要涉及继发于胶质瘤后的结构学、生物化学及组织病理学方面的改变。而胶质瘤致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属于难治型癫病,主要是由于抗癫病药物对胶质瘤致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干预较少甚至是不干预,因此,揭示胶质瘤致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为临床上肿瘤致桶的药物干预和治疗提供分子靶点和治疗依据。 GluR2 缺失的AMPARs在突触可塑性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与活性依赖的突触的AMPARs 数目改变不同,活性依赖的AMPARs 亚基的修饰引起Ca2+信号转导的改变,通道传导和动力学的改变,使突触产生了不仅量而且是质的改变。这些重要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为何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和元棘突神经元中AMPARs 的GluR2 亚基低表达;GluR2亚基在活性依赖的细胞特异的改变的是什么机制;除了受体受到调节运输外,另→个重要的未解决的问题是AMPARs 介导的Ca2+内流有什么特殊功能,有力的证据的表明Ca2+内流可以激发LTP ,然而关于Ca竹在突触后的靶向目标却很少了解。因此关于GluR2 缺失的AMPARs 与突触可塑性的相关特异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Wahlin KJ, Moreira EF, Huang H, et al. Molecular dynamicsof photoreceptor synapse formation in thedeveloping chick retina. J CompNeurol[J]. 2008, 506(5): 822-837[2] Justin Elstrott, Anastasia Anishchenko, MartinGreschneretal.Direction selectivity in the retina is establishedindependentofvisual experience and early cholinergic retinal waves. Neuron[J]. 2008,58(4): 499-506[3] 罗佳,王慧,黄菊芳,陈旦;《视网膜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研究进展#》;Q422[4] Bliss TV, Lomo T. Long-lasting potentiation of synaptictransmission in the dentate area of the anaesthetized rabbit followingstimulation of the perforant path. J Physiol[J]. 1973,232;331-356 [5] Whitlock JR, HeynenAJ, Shuler MG, Bear MF. Learning induces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thehippocampus. Science[J]. 2006,313:1093-1097.[6]魏显招,王雪琪,《GluR2 缺失的AMPARs 在突触可塑性机制中的研究进展》,DOI: 10. 3724/SP. J. 1008. 2009. 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