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人的嗅觉研究论文

人的嗅觉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人的嗅觉研究论文

嗅觉能够带来快乐和兴奋,也会影响你的心理状态。 嗅觉,是一种特别有趣的感官体验,它能带来快乐和兴奋。研究发现,嗅觉也可以影响您的心理状态! 苏珊.卡斯柯教授对于气味所能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当有兴趣,他们做的实验是:找生活背景相当的受测者在空间中释放特定的气味,但受测者未被告知。在充满果香和花香气味的空间中填问卷的人,对生活满意度提高,在硫磺气味空间中的人满意度偏低,受测时吸闻不同气味,大脑产生不同的感受,对生活因此有不同的判断,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改变。但是每个人对气味的感受都很主观,有人闻到薰衣草会觉得像被温暖的母爱所包覆,很有安全感,但万一有人的母亲是很凶的呢?有的英国人闻到薰衣草就联想到老祖母的气味,因此联想到陈旧、阴森的感受,所以气味的感受无法完全对号入座。 首位研究芳香分子对脑波的影响,也就是气味在大脑中枢神经的活跃程度,是日本东邦大学教授鸟居镇夫。他把香气区分为:花香味、香料味、薄荷味、柑橘味、药草味及木质味六大类。 脑波频率来分可分为四大类,美国学者约翰.史提尔,研究特定气味所会刺激的脑波: a波(8-12Hz):让人老神在在,像薰衣草、欧白芷根会刺激a波使精神稳定。 阝波(13-30Hz):提升注意力,茉莉、薄荷会刺激B波,让人机敏强劲。 Θ波(4-7Hz):科学界称Θ波为“通往记忆与学习的闸门”。 §波(1-3Hz):睡眠时所需要的波型,与直觉、第六感、心灵层面及超自然现象有关。 我们知道,嗅觉是一种能够让人们对气味的刺激做出反应、决定喜好的物理知觉。 莎士比亚写道:「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那么,如果没有人闻到玫瑰的味道,它会失去自身的芳香吗? 可能你在公园遇到了玫瑰一样的女人,这会让你的心情愉快一整天。因为玫瑰有着一种甜蜜、醉人、新鲜的特质。嗅觉心理学认为嗅觉与记忆、情感和怀旧有关。 气味是精神体验和身体感觉之间的媒介。 即使你不知道环境中的气味,它也能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微妙地引导你的思想和判断。以下是嗅觉影响心理感受的三个例子。 鱼腥味等于可疑 Spike Lee和Norbert Schwarz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闻到「鱼腥味」的时候,就会产生怀疑。 似乎这项发现印证了「闻起来像臭鱼」的俚语——隐喻了一种似乎可疑、阴暗或不可靠的现象或实体。 为了验证这种效应,Lee和Schwarz让被试在一个房间中玩游戏,游戏的成败在于被试是否相信他们的队友。 然后,在游行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实验人员在空气中散播了一点儿鱼腥味。当游戏人员闻到这些气味时,被试在游行中就透露出了不信任的感觉。但是,当他们闻到与鱼腥味对照的另一种强烈的气味时,被试并没有出现怀疑的行为模式。     I know you did not leave me because you doubted.     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怀疑而离开的。     ——海明威《老人与海》 Lee和Schwarz认为,这个隐喻的存在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实际的身体感觉和正在发生的心理感觉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据此,神经营销学家Roger Dooley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建议。他说,在海鲜餐厅开商务会议是不对的。届时,和你打交道的人在闻到虾味的时候,会怀疑你隐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干净的味道意味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一篇题为《闻起来像干净的灵魂,气味对认知和行为的无意识影响》的文章讲述了香气对认知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当参与者接触到柑橘香味的清新剂时,那种清新的感觉会让人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 研究人员让被试参与了一项词汇决策任务,并观察被试的反应速度与清洁有关单词的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被试在描述预期行为时,与清洁相关的活动频率也更高。也就是说,清新的气味会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清洁剂的气味导致清洁行为 最后,也就是第三项研究证实,仅仅接触清洁剂的气味,就可以让参与者在吃饭时维持自己周围环境的清洁。 参与者被带到一个房间,在一个有柑橘清洁剂香味的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在第二间房里完成一项吃饼干的任务。 随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那些在有着清洁剂气味房间里待过的人,会清理第二间房里的桌子上饼干屑。而那些没有接触到干净气味的人则不会这么做。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前者的“潜意识”里接触到了“干净”气味。 女性香水 每天约有80%的英国女性和60%的男性男性使用除臭剂。几乎所有的除臭剂都带有香料,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实验室中调制出一种气味来掩盖(或夸大)我们的自然气味。除臭剂制造商向男人们宣传他们的产品,就像超级有力的信息素一样,这些信息素吸引着每一个过去的辣妹。通常,针对女性的广告会通过指向充满异国情调的花卉成分(如香草,玫瑰或茉莉花)来关注香水的女性味。 想法似乎是,加香的止汗香精可以使男人闻起来更阳刚,而女人闻起来更女性味。但这是真的吗? 苏格兰斯特灵大学的博士学位学生卡罗琳·艾伦(Caroline Allen)有20个男人和女人在腋窝下戴棉垫24小时。这些垫子吸收了志愿者的汗水。志愿者被要求避开可能影响其自然气味的食物,例如大蒜和咖喱。体臭研究的正常程序是收集完全未污染的样本,以便研究人员对志愿者的自然气味有良好的记录。但是在该实验中,艾伦还让她的志愿者在使用了通常的除臭剂后收集了汗液样本。与香体止汗剂混合使用时,汗水的气味会变得更男性化或女性化吗? 将汗液样本密封在Ziploc袋中,并招募了非常幸运的(!)130个人对每个样本进行呼气,对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评分为7分。 在女性中,散发香气的女性味比未散发香气的女性多23%。但是男人和女人对女性气味的评价没有区别。 对于男性气味,情况则不同。香气和不香气样品之间的男性气质等级没有差异。女性确实比男性更倾向于给男性加香(比男性多15%),这表明女性对与男性除臭剂相关的体味变化更敏感。但是,芳香和不芳香样品的男性气质等级没有总体差异。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种解释可能是,我们在文化上将花香和果香与女性气息联系在一起。当我们吸入香草或茉莉花时,我们可能不会将气味与特别女性化的女性的自然体味相混淆。相反,我们认识到,如果女人喜欢我们的文化同意暗示女性气质的香水,那么她可能会选择这种香水(相反,希望避免发信号表明女性气质的女性可以选择避开)。 代表男性气质的气味可能不太常见。相反,男人的除臭剂往往会散布中性气味,例如海洋的气味(对于想要像暴风雨中的海盗一样扑打的男人)。当女人闻到这些气味时,她们可能无法利用气味和阳刚之气之间的文化联系。 另一种解释是,除臭剂制造商有意避免使用过度男性化的香水,因为男人不想闻起来过于男性化。尽管除臭剂广告承诺在单次喷洒除臭剂后会立即使动物产生磁性,但过度的麝香人可能会闻到猛男味。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知道直男不容易被男性气概吸引。在运动体质和肌肉无吸引力的男人之间似乎有一个最佳结合点。自信的人格不会引以为傲。也许一个像麝牛尾巴那样发臭的男人被认为太男人味了,他没有吸引力。 因此,除臭剂公司似乎是在以诱人的男性气味为主意卖给男人,然后给他们提供止汗剂,这是值得庆幸的,没有兑现承诺。 性的气味 人工信息素就这么多。但是真正的交易呢?人类会分泌自然气味来改变嗅觉者的行为吗? 科学家之间的普遍共识是,尽管体臭会影响吸引力,但人类不会像其他哺乳动物或昆虫那样使用信息素。但是最近的证据表明,女性确实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触发男性的各种反应。这些化学物质因其对性行为的影响而被称为“ copulins”。 在我们的灵长类表亲中,阴道分泌物中发现了各种脂肪酸。当女性最肥沃时,脂肪酸(copulins)会更浓缩。产生更多联蛋白的雌性黑猩猩和树桩尾猕猴从雄性中获得更多的性进步。 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梅根·威廉姆斯和艾米·雅各布森决定测试结合蛋白对男性交配心理的影响。他们没有收集真正的连接蛋白,而是在实验室中提取了一批合成的连接蛋白溶液。该溶液含有五种脂肪酸,其浓度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同,与排卵有关,排卵是女性最能生育的周期。将5ml的copulin溶液倒在纱布垫上,然后将其钉在手术口罩的内部。 一百名直男戴着计算机蛋白注入的口罩或无污染的控制口罩,同时在计算机上完成一系列活动。他们对女性面部照片的吸引力进行了评估,估计了自己的性欲,并回答了有关保护伴侣的行为的问题(她们多久采用各种策略来防止伴侣追求其他男人,或防止男性追求伴侣)。 实验结果表明,结合蛋白和对照组的男性在保持伴侣行为上没有差异。联接蛋白显然对嫉妒没有影响,或者至少没有受到嫉妒启发的自我报告的行为。尽管对这种差异的分析表明,其在统计学上不显着,但在copulin条件下,女性面部吸引力的等级略高(高14%)。我们不能确定这是真正的区别。 但是,连接蛋白确实对男性对自己性欲的估计有重大影响。嗅觉copulins的男人认为自己比嗅闻新鲜空气的男人要多21%。 尚不清楚人类是否已经进化为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使用copulins。女人会分泌铜蛋白来吸引男人的注意力吗?男性是否是由copulin来追求女性或与男性竞争的动力?威廉姆斯(Williams)和雅各布森(Jacobson)提出的另一种假设是:“ copulins是我们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共同祖先的副产品”。如果为真,则人类可能不适合部署或响应copulin,但由于摇摆树祖先的坚持,我们这样做(但略有改变)。 那么,人类会分泌信息素并对其作出反应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我们的性感分泌物似乎比动物亲戚的说服力低得多。 参考文献 香水和费洛蒙:为什么美人在情人眼中 Hoare, C.H. (2005). Erikson’s general and adult developmental revisions of Freudian thought: “Outward, forward, upward”.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2, 19-31. Erikson, E.H. (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A Review.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心理学空间 觉得有帮助的朋友,不妨收藏关注下,点个赞再走呗 ╰( ̄▽ ̄)╭ ~

中国,拥有最富戏剧性的环境和气候,从沙漠到平原,从草原到海洋。千百年以来,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民,因循自然,竭尽才智,发明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臭味食物, 臭豆腐、北京豆汁儿、酸笋……

这些含有硫化物的食物在不同人眼中有着千差万别的境遇,有些人爱不释口,有些人则避之不及,闻而远之。

香和臭,分明是两个敌对的反义词,一旦达到奇臭和异香的微妙临界点,便能在某一时刻瞬间击穿灵魂,让人欲罢不能。

让臭味能如此远扬的便是硫化物, 一类广泛应用于工业的电正性较强的金属或非金属与硫形成的化合物。

存在于蛋白质中的硫元素,经过发酵分解后,会释放大量气体硫化物,如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硫化醇等。空气中只要含有痕量的气体硫化物,人的嗅觉系统便能感知,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因此,臭味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

在人类多种感觉中,嗅觉的产生机理曾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直到1991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联合发表论文,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

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名为GTP结合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沿着嗅觉神经传递。

电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腔,最后传至大脑皮层上的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被人们感知。

两人也因此发现获得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以表彰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粘膜,其上有特化的区域。嗅觉由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两个感觉系统产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

根据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研究, 人体内有约1000种不同基因组成的嗅觉基因家族,控制合成气味受体细胞膜上的不同气味受体,约占人体基因总数的3%,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基因家族。

虽然嗅觉基因有很多种,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每种气味受体细胞只表达一种嗅觉基因。

因此,位于鼻粘膜上的每一个嗅细胞只能专一性识别一类嗅质,或者说鼻子只能接受 1000种嗅质(气味分子) ,但是,不同气味受体产生的信息可以特定组合,形成特定的气味,这也是人类能够分辨和记忆约一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目前认为,各种不同嗅觉的感受可能是由至少7种基本气味组合而形成的,这7种基本气味分别是: 樟脑味、麝香味、花草味、乙醚味、薄荷味、辛辣味和腐腥味。

实验发现,每一个嗅细胞只对一种或两种特殊的气味起反应,而且嗅球中不同部位的细胞也只对某种特殊的气味发生反应。

得益于气味受体细胞的多样性,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嗅觉敏感度很大。

同一种动物对不同气味物质的敏感度也不相同。同一个人对于不同气味,不同人对同一气味的嗅觉敏感度,有很大区别。

我们知道,有些人患有色盲,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有些人也患有 嗅盲,他们对某些气味缺乏嗅觉能力。

通常把人与动物对气味的敏感程度称做嗅觉阀。当每毫升空气含有107分子的丁硫醇时即能引起人的感觉,大约每次吸气时只要有 8个分子便可达到阈值。每毫升空气中只要存在1/25,000,000,000mg的甲基硫醇就能被嗅出。

某些动物的嗅觉更灵敏,例如 狗对醋酸的敏感度比人高1000万倍。

或许这个问题可以借用进化论来回答。千百年前,当我们的祖先住在洞穴里时,食物资源匮乏,而且还不得不面对食物贮存带来的巨大挑战。受条件所限,采集或贮存的食物容易腐败变质,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会给身体 健康 带来威胁。

食物变质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散发出气体硫化物,也许刚开始时,我们的祖先对于气体硫化物并不如此敏感,但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进化,硫化物的气味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认知途径: 硫化物等于食物变质。

其次,硫化物对人体构成极大威胁,而且, 嗅觉作为一种远感,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同视觉一起(感受物理刺激),作为我们了解周围环境的重要手段,在自我防御层面起着决策性作用。

久而久之,硫化物的气味深深“印”在人类的基因里,形成了对硫化物的高敏感度。

此外, 嗅觉是可以训练的,比如香水公司雇佣的职业调香师都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嗅觉强于普通人。

嗅觉也可能随着身体状态而发生改变,比如孕妇就有着比平时更敏锐的嗅觉。这大概能带来一些进化上的优势: 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更早发现敌人也就能更早逃脱。

嗅觉的形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复杂程度非视觉、触觉能够比肩。经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虽然人们对于嗅觉的认知前进路一大步,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模棱两可,困扰着很多人。

长期进化的结果

其实,同一种味道可能在不同生物中,它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假设自然界中有1万种气味。那么可能有些生物需要吃水果,比如说苹果。那么他每当闻到苹果的气味,就知道有苹果在他周围,它就可以进食了,所以他就可能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把苹果的气味归为好的气味的一类。而如果这个生物不能吃香蕉,那么可能他闻到香蕉的气味的时候,由于自然演化需要,让他更便捷觉得分辨气味,所以每当闻到香蕉的气味,就会把它归为坏的气味,就不会耗费大量能量去寻找香蕉。所以其实对一个气味的敏感程度与它的好坏以及程度有关。

一般在自然界中硫化合物都是对人体有害的,而且有些的化合物还非常有害。所以说人体就一定要在自己的层面上刺激大脑,就可以更快地远离这些硫化物。而我们进化到现在还带有这种基因,也就是闻到硫化物使就刺激大脑,并且迅速远离那些硫化物的这种基因,所以人对硫化合物的敏感度非常之高。

嗅觉的演化过程并非始自人类,嗅觉对于动物生存的重要性简直是不言而喻的

人类嗅觉研究论文

中国,拥有最富戏剧性的环境和气候,从沙漠到平原,从草原到海洋。千百年以来,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民,因循自然,竭尽才智,发明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臭味食物, 臭豆腐、北京豆汁儿、酸笋……

这些含有硫化物的食物在不同人眼中有着千差万别的境遇,有些人爱不释口,有些人则避之不及,闻而远之。

香和臭,分明是两个敌对的反义词,一旦达到奇臭和异香的微妙临界点,便能在某一时刻瞬间击穿灵魂,让人欲罢不能。

让臭味能如此远扬的便是硫化物, 一类广泛应用于工业的电正性较强的金属或非金属与硫形成的化合物。

存在于蛋白质中的硫元素,经过发酵分解后,会释放大量气体硫化物,如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硫化醇等。空气中只要含有痕量的气体硫化物,人的嗅觉系统便能感知,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因此,臭味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

在人类多种感觉中,嗅觉的产生机理曾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直到1991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联合发表论文,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

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名为GTP结合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沿着嗅觉神经传递。

电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腔,最后传至大脑皮层上的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被人们感知。

两人也因此发现获得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以表彰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粘膜,其上有特化的区域。嗅觉由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两个感觉系统产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

根据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研究, 人体内有约1000种不同基因组成的嗅觉基因家族,控制合成气味受体细胞膜上的不同气味受体,约占人体基因总数的3%,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基因家族。

虽然嗅觉基因有很多种,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每种气味受体细胞只表达一种嗅觉基因。

因此,位于鼻粘膜上的每一个嗅细胞只能专一性识别一类嗅质,或者说鼻子只能接受 1000种嗅质(气味分子) ,但是,不同气味受体产生的信息可以特定组合,形成特定的气味,这也是人类能够分辨和记忆约一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目前认为,各种不同嗅觉的感受可能是由至少7种基本气味组合而形成的,这7种基本气味分别是: 樟脑味、麝香味、花草味、乙醚味、薄荷味、辛辣味和腐腥味。

实验发现,每一个嗅细胞只对一种或两种特殊的气味起反应,而且嗅球中不同部位的细胞也只对某种特殊的气味发生反应。

得益于气味受体细胞的多样性,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嗅觉敏感度很大。

同一种动物对不同气味物质的敏感度也不相同。同一个人对于不同气味,不同人对同一气味的嗅觉敏感度,有很大区别。

我们知道,有些人患有色盲,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有些人也患有 嗅盲,他们对某些气味缺乏嗅觉能力。

通常把人与动物对气味的敏感程度称做嗅觉阀。当每毫升空气含有107分子的丁硫醇时即能引起人的感觉,大约每次吸气时只要有 8个分子便可达到阈值。每毫升空气中只要存在1/25,000,000,000mg的甲基硫醇就能被嗅出。

某些动物的嗅觉更灵敏,例如 狗对醋酸的敏感度比人高1000万倍。

或许这个问题可以借用进化论来回答。千百年前,当我们的祖先住在洞穴里时,食物资源匮乏,而且还不得不面对食物贮存带来的巨大挑战。受条件所限,采集或贮存的食物容易腐败变质,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会给身体 健康 带来威胁。

食物变质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散发出气体硫化物,也许刚开始时,我们的祖先对于气体硫化物并不如此敏感,但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进化,硫化物的气味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认知途径: 硫化物等于食物变质。

其次,硫化物对人体构成极大威胁,而且, 嗅觉作为一种远感,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同视觉一起(感受物理刺激),作为我们了解周围环境的重要手段,在自我防御层面起着决策性作用。

久而久之,硫化物的气味深深“印”在人类的基因里,形成了对硫化物的高敏感度。

此外, 嗅觉是可以训练的,比如香水公司雇佣的职业调香师都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嗅觉强于普通人。

嗅觉也可能随着身体状态而发生改变,比如孕妇就有着比平时更敏锐的嗅觉。这大概能带来一些进化上的优势: 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更早发现敌人也就能更早逃脱。

嗅觉的形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复杂程度非视觉、触觉能够比肩。经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虽然人们对于嗅觉的认知前进路一大步,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模棱两可,困扰着很多人。

长期进化的结果

其实,同一种味道可能在不同生物中,它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假设自然界中有1万种气味。那么可能有些生物需要吃水果,比如说苹果。那么他每当闻到苹果的气味,就知道有苹果在他周围,它就可以进食了,所以他就可能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把苹果的气味归为好的气味的一类。而如果这个生物不能吃香蕉,那么可能他闻到香蕉的气味的时候,由于自然演化需要,让他更便捷觉得分辨气味,所以每当闻到香蕉的气味,就会把它归为坏的气味,就不会耗费大量能量去寻找香蕉。所以其实对一个气味的敏感程度与它的好坏以及程度有关。

一般在自然界中硫化合物都是对人体有害的,而且有些的化合物还非常有害。所以说人体就一定要在自己的层面上刺激大脑,就可以更快地远离这些硫化物。而我们进化到现在还带有这种基因,也就是闻到硫化物使就刺激大脑,并且迅速远离那些硫化物的这种基因,所以人对硫化合物的敏感度非常之高。

嗅觉是一种感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嗅觉是一种远感,即使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脊椎动物的嗅觉感受器通常位于鼻腔内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嗅上皮中。在嗅上皮中,嗅觉细胞的轴突形成嗅神经。嗅束膨大呈球状,位于每侧脑半球额叶的下面;嗅神经进入嗅球。嗅球和端脑是嗅觉中枢。在昆虫方面,它们的触角有嗅毛。外界气味分子接触到嗅感受器,引发一系列的酶级联反应,实现传导。有趣的是雄性家蚕只能嗅到雌性的外激素。但相当灵敏,只要一分子的外激素就能引起它的神经冲动。嗅觉感受器的嗅细胞存在于鼻腔的最上端、淡黄色的嗅上皮内,它们所处的位置不是呼吸气体流通的通路,而是为鼻甲的隆起掩护着。带有气味的空气只能以回旋式的气流接触到嗅感受器,所以慢性鼻炎引起的鼻甲肥厚常会影响气流接触嗅感受器,造成嗅觉功能障碍。 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在鼻腔上鼻道内有嗅上皮,嗅上皮中的嗅细胞,是嗅觉器官的外周感受器。嗅细胞的粘膜表面带有纤毛,可以同有气味的物质相接触。 每种嗅细胞的内端延续成为神经纤维,嗅分析器皮层部分位于额叶区。 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有味物质的分子,才能成为嗅觉细胞的刺激物。 人类嗅觉的敏感度是很大的,通常用嗅觉阈来测定。所谓嗅觉阈就是能够引起嗅觉的有气味物质的最小浓度。 用人造麝香的气味测定人的嗅觉团时,在一升空气中含有5×10“毫克的麝香便可以嗅到;采用硫醇时,4×10“一10“。毫克这样的微量,人们就可以嗅到。 对于同一种气味物质的嗅觉敏感度,不同人具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人甚至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嗅觉能力,我们通常叫它为嗅盲。就是同一个人,嗅觉敏锐度在不同情况下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某些疾病,对嗅觉就有很大的影响,感冒、鼻炎都可以降低嗅觉的敏感度。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的明显变化,也都对嗅觉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影响。 嗅觉不象其它感觉那么容易分类,在说明嗅觉时,还是用产生气味的东西来命名,例如玫瑰花香、肉香、腐臭……。 在几种不同的气味混合同时作用于嗅觉感受器时,可以产生不同情况,一种是产生新气味,一种是代替或掩蔽另一种气味,也可能产生气味中和,混合气味就完全不引起嗅觉。 味觉和嗅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两个出入口。因此,它们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人们敏锐的嗅觉,可以避免有害气体进入体内(战争中毒气弹、石油液化气……。 在营养方面,人们根据分析器的分析活动,嗅觉和味觉协同活动,对不同的食物作出不同的反应。 在听觉、视觉损伤的情况下,嗅觉作为一种距离分析器具有重大意义。盲人、聋哑人运用嗅觉就象正常人运用视力和听力一样,他们常常根据气味来认识事物,了解周围环境,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嗅觉器官由左右两个鼻腔组成,这两个鼻腔藉着鼻孔与外界相通,中间有鼻中膈,鼻中膈表面的粘膜与覆盖在整个鼻腔内壁的粘膜相连。嗅觉感觉的作用就是让人体感觉到各种不同的气味。 嗅觉上皮组织包着休耳采氏细胞,这是嗅觉中枢所在。休耳采氏细胞的四周有鼻粘膜的支撑细胞包围着。休耳采氏细胞属于两极细胞,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细胞质延伸物。树突是由一圆柱形部分和有嗅觉纤毛的粘膜芽状物组成,这纤毛即构成了嗅觉的出发点。树突会渗入支撑细胞到达鼻粘膜的表面上,轴突则穿越筛骨板往大脑的方向去。 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一些能够引起嗅觉的物质,这些物质穿越鼻粘膜到达上皮组织与嗅觉纤毛接触;嗅觉纤毛会刺激细胞质延伸物末端--粘膜芽状物的细胞膜,将此一嗅觉刺激传送到休耳菜氏细胞的细胞质。 能引起嗅觉的物质需具备以下的条件: -容易挥发 -能溶解于水中 -能溶解于油脂中 嗅觉作用的运作情形,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比较盛行的说法是:嗅觉细胞膜内有一些凹洞,当有物质的气味进入任何一个凹洞时,细胞膜的结构就会有所改变,此一改变即为嗅觉感知的开始。每一个嗅觉细胞内都包含一种嗅觉接受器;人体的嗅觉接受器有七种类型,各自负责不同气味的感知。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我们停留在具有特殊气味的地方一段长时间之后,对此气味就会完全适应而无所感觉,这种现象叫做嗅觉器官适应,这是由鼻粘膜的嗅觉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所指挥控制。 嗅觉由位于嗅觉细胞树突末端的嗅觉纤毛所接受,然后传送到细胞质,接着到达神经元的输出延伸物--轴突。轴突会穿越筛骨板与前脑叶下侧的两个嗅球会合,嗅球本身藉着嗅脚与大脑相连;嗅神经就是在此开始分支,往内嗅中枢和外嗅中枢分布,直到大脑的嗅觉区里。 还有许多的组织参与嗅觉感知的工作,它们藉着神经纤维和大脑的嗅觉中枢相连。 除了对气味的感知之外,嗅觉器官对味道也会有所感觉。当鼻粘膜因感冒而暂时失去嗅觉时,人体对食物味道的感知就比平时弱;而人们在满桌菜肴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菜时,菜肴散发出的气味,常是左右人们选择的基本要素之一。 长期以来,嗅觉一直是我们所有的感觉中最为神秘的东西。我们还不知道识别和记忆约1 万种不同的气味的基本原理。不过,200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的理查德. 阿克塞尔(Richard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 Buck)已经解决了该难题,他们一系列的开创性研究阐明了我们的嗅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两位获奖者在1991年合作发表了基础性的论文,宣布他们发现了含约1,000个不同基因的一个气味受体基因大家族(占我们基因总数的3%),这些基因构成了相同数量的嗅觉受体类型,而这些受体位于嗅觉受体细胞内。每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每一种受体能探测到有限数量的气味物质。因此,嗅觉受体对某几种气味是高度特异性的。尽管气味受体只有约1000 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组合,从而形成大量的气味识别模式,这也是人类和动物能够辨别和记忆不同气味的基础。嗅觉系统工作时,嗅觉受体细胞会发出神经纤维信息到嗅小球,那里大约有2000 多个确定的微区嗅小球,嗅小球的数量大约是嗅觉受体细胞类型数量的两倍之多。嗅小球是很“专业化”的,携带同种受体的受体细胞聚集其神经纤维进入相同的嗅小球,即来自具有相同受体的细胞的信息会聚到同一嗅小球。随后嗅小球激活僧帽细胞的神经细胞。每种僧帽细胞只能由一个嗅小球激活,信息流的“特异性”也就因而保留。僧帽细胞然后将信号传输到大脑其他地方。结果,来自多种气味受体的信息整合成每种气味所具有的“特征性的模式”,使得我们可以自由地感受到识别的气味。

有鼻子就OK

昆虫嗅觉基因功能研究论文

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成功的类群,已经成功地进化了精细的化学感受系统,通过化学感受系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保持种群的繁荣。自1991年在动物中发现嗅觉受体基因以来,关于昆虫感受化学信息的周缘神经系统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方面的进展十分迅速。

昆虫周缘神经系统的感受化学信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进行综述。首先对昆虫感觉气味的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昆虫嗅觉神经元在感受化学信息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昆虫嗅觉神经元上表达的嗅觉受体不同而执行着各异的功能。

各种嗅觉神经元对于化学信息的感受谱有较大的区别;嗅觉神经元对化学信息类型、浓度、流动动态等产生相应的电生理特征反应。研究表明同一种神经原可以感受多种化学信息,而一种化学信息也可以被多种神经原所感受。

由神经原对化学信息感受所形成的特征组合就是感受化学信息的编码。其次较为详细地论述与昆虫感受气味分子相关的一些蛋白质的研究进展。气味分子结合蛋白是一类分子量较小、水溶性的蛋白,主要位于化学感受器神经原树突周围的淋巴液中。

在结构上的主要特征是具有6个保守的半光氨酸和由6个α螺旋组成的结合腔。自1981年发现以来,已经在40余种昆虫中发现上百种。

由于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已经对该类蛋白的表达特征、结合特性以及三维结构和结合位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个可能的功能假说,在诸多的假说中,较为广泛接受的是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在昆虫感觉气味的过程中,是与疏水性的气味分子相结合,并将气味分子运输到嗅觉神经原树突膜上的嗅觉受体上。

这些处于树突膜上的嗅觉受体则是昆虫感觉气味过程中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蛋白质。目前,已经在果蝇、按蚊、蜜蜂和家蚕等10余个昆虫种类中发现上百个嗅觉受体蛋白基因。这类蛋白是跨膜蛋白,一般具有7个跨膜区,整个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在400~600个。

昆虫的嗅觉受体蛋白的N-端在胞内,而C-端在胞外,这与G耦联蛋白不同。而且,昆虫的一个嗅觉神经元可以表达1~3个嗅觉受体蛋白,也与哺乳动物的一个神经元只表达一种受体蛋白有所不同。

每种嗅觉受体可以感受多种气味分子,而一种气味分子可以被多个嗅觉受体所感知,这样组成了感受化学信息的编码谱。

扩展资料:

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和膜片钳技术研究发现,昆虫的嗅觉受体蛋白在信号传导中也有特殊性,即嗅觉受体可以直接作为离子通道,而引起动作电位。还有近来的研究表明,神经膜蛋白对于果蝇的性信息素感受神经元感受性信息素cVA是必要的。

实际上,昆虫对于化学信息的感受和信号的转导,并不是上述蛋白单独起作用完成的,而是多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论文最后对该领域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昆虫的嗅觉与行为

随着昆虫化学生态研究的深入,昆虫嗅觉生理研究也成为昆虫生理研究的热点。昆虫对挥发性化学信号识别依赖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昆虫触角是相当灵敏的嗅觉传感器,能从周围环境中众多不相干的化合物中辨别出必要的化学信号(信息化学物质),例如性信息素,即使是化学结构上的一个微小变化也会令其彻底失去活性。昆虫嗅觉系统的这种不寻常的选择性与高度敏感性紧密相关。

昆虫灵敏的“鼻子”就是触角,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感受器要识别不同的化学物质,往往是通过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受体往往是蛋白类物质,因此推断在DNA中一定有决定受体蛋白的基因,即所谓“嗅觉基因”。你满意吗?

你是温医的吧?嘿嘿。。。。

机器人视觉研究论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机器人的性能不断地完善,因此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军事、排险、农业、救援、海洋开发等方面。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机器人的科技论文,供大家参考!机器人的科技论文篇一:《浅谈智能移动机器人》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机器人性能不断地完善,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广泛应用于军事、排险、农业、救援、海洋开发等。介绍了常见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基本系统组成及其相关的一些技术,提出一种能够应用于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越障机构,并简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在对智能机器人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论述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智能移动机器人越障避障伸展收缩 1 引言 上世纪60年代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开辟了智能生产自动化的新时代。在工业机器人问世50多年后的今天,机器人已被人们看作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产工具。由于传感器、控制、驱动及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开辟了机器人应用的新领域。智能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基本系统组成及其相关技术 由于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危险与恶劣环境以及民用等各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世界各国非常关注它的发展。其共同的五大系统组成要素为:(1)机械机构单元是智能移动机器人的骨架,机器人所有的模块都依靠其支撑,机械机构单元的结构,性能,强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机器人的稳定性。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智能机器人产品的结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机械机构的各项工艺性及尺寸设计都向着更加合理高效,更加轻便美观,更加环保节能,更加安全可靠等方向发展。(2)动力与驱动单元为智能移动机器人提供动力来源。(3)环境感知单元相当于智能移动机器人的五官,机器人通过感知单元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感知识别及各种参数的收集,然后通过转换成控制模块可以识别的光电信号,输入到控制单元进行数据处理。(4)执行机构单元为智能移动机器人执行部分,能根据控制中心的命令执行命令,完成任务。不同的机器人有着不同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的设计影响着对要执行动作的效率,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5)信息处理与控制单元作为整个机械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如人的大脑一样,调控着整个系统,一切的活动都由它指挥。将来自传感器部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集中汇总,存储,对所有信息分析,规划决策,输出命令。使机器人有目的的运行。 智能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机电系统。它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移动技术,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机器发展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3 一种越障机器人 我们设计的移动机器人(图1)有很好的机动性能,前导轮、前轮和后轮可以实现独立升降运动。前导轮(如图1)由通过曲柄圆盘的转动角度控制摇杆的摆动角度,带动相关的平面连杆机构运动,从而实现前导向轮的伸展和收缩实现攀越。机器人两侧的侧边驱动机构为平面连杆-滑块越障机构,前后轮(如图1)分别通过导杆在槽中的移动,带动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实现前后轮的伸展和收缩,实现越障功能。本机器人通过尺寸的设计可以实现较大的越障高度,通过合理的控制轮摆动的角度还能实现多种类型障碍物的攀越。 4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概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的功能不断完善,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不仅在工业、农业、医疗、服务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排险、海洋开发和宇宙探测领域等有害与危险场合(如辐射、灾区、有毒等)得到很好的应用。 4.1 陆地智能移动机器人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美为了完成对宇宙空间的占领,完成月球探测计划,各自研制开发并应用了移动机器人,通过移动机器人实现对外星土壤的样本采集和土壤分析等各种任务。陆地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出现是为了帮助人类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陆地移动机器人也广泛应用于军事,可以完成排除爆炸物,扫雷,侦查,清除障碍物等等,近年来智能移动机器人也开始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4.2 水下智能移动机器人 近年来,人们对资源的渴求加大,开始对原子能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加之水下环境十分复杂(能见度差,定位困难,流体变化等),水下智能移动机器人在海底资源探测上的优势使之受到关注。近年德国基尔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新型深水机器人“ROV Kiel 6000”,这架深水机器人能够下探到6000米深的海底,寻找神秘的深水生物和“白色黄金”可燃冰。 4.3 仿生智能移动机器人 近年来,全球许多机器人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关注仿生学与机构的研究工作.在某些情况下仿生机器人尤其独特优势,例如,蛇形机器人重心低,能够模仿蛇的动作,穿梭在能够穿梭在受灾现场和其他复杂的地形中能够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除此之外还有仿生宠物狗、仿生鱼、仿生昆虫等。 5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影响移动机器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导航与定位技术,多传感器信息的融合技术,多机器人协调与控制技术等因而移动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1)高智能情感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机交互的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人类智能的情感移动机器人是移动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的移动机器人只能说是具有部分的智能,人们渴望能够出现安全可靠的能够沟通交流的高智能的机器人。虽然现在要实现高智能情感机器人还非常的困难,但是终有一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它将成为现实。 (2)高适应性多功能化的机器人。机器人的出现是为人类服务的,自然界中还有好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们开拓,各种危险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人类无法涉足,因此人们也迫切希望有能够代替人类的机器人出现,高适应性多功能化的机器人也必将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之一。 (3)通用服务型的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也是应该越来越容易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服务。例如在家庭中,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做各种家务,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 (4)特种智能移动机器人。根据不同应用领域,不同的目的,设计各种各样特种智能移动机器人是未来发展方向,如纳米机器人,宇宙探索机器人,深海探索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等。 6 结束语 总之,智能移动机器人涉及到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移动技术,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控制工程等多学科技术。未来智能移动机器人走向生活,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是其趋势。尽管智能移动机器人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着,但是实现高适应性,智能化,情感化,多功能化的移动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谢进,万朝燕,杜立杰.机械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10. [2]陈国华.机械机构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徐国保,尹怡欣,周美娟.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现状及展望[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2). [4]肖世德,唐猛,孟祥印,等.机电一体化系统监测与控制[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机器人的科技论文篇二:《浅谈机器人设计 方法 》 摘要:机器人是人类完成智能化中非常重要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在世界有了一定的发展,甚至很多国家机器人已经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而机器人的设计方法无疑是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机器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索。 关键词机器人;设计;方法 1.前言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工具的进步才能带动人类的文明,如今设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在发展,机器人就是人类在发展智能化过程洪重要的产物,因此机器人常用的设计方法是设计师们必备的工具。 2.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工业现场所涉及到的重体力劳动量不断提升。当中部分劳动任务的实现单单依靠人力是很难实现的。而为了良好的完成工业现场的相关生产作业任务。就需要通过对机器人装置的研究与应用来实现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由5个模块组成:控制模块、循迹模块、避障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电源模块。 (1)控制系统模块。ATmega128为基于AVR RISC结构的8位低功耗CMOS微处理器,运算速度快,具有多路PWM输出,可将测速、避障等电路产生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控制信号给驱动放大电路,从而控制电机转速,此方式产生的PWM信号比用定时器中断产生的PWM信号实时性更好,而且不会占用系统的定时器资源。 (2)循迹模块。循迹是指小车在比赛场地上循白色引导线线行走,循迹模块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循迹模块采用灰度传感器,发射管为普通LED灯,接收管为光敏三极管3DU33。工作原理为:不同颜色的物体对LED发射光反射不同的亮度,光敏三极管3DU33接收这些不同亮度的光线,就会呈现不同的电压Vx。Vx输入到比较器LM339的同相端,并与电位器设定的电压V0相比较,当Vx>V0时,比较器输出高电平,当Vx循迹机器人前后两端均是由7个灰度传感器组成的循迹模块。其中,中间三个灰度传感器起巡线的作用,两端的灰度传感器起探测弯道作用,剩下两个灰度传感器交替进行巡线和探测弯道。实验证明,这样的灰度传感器的布置图,机器人循迹的效果好,且“性价比”非常高。 (3)避障模块。避障模块主要使用的是红外发射接收传感器,当红外感应避障模块靠近物体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当没有感应到物体时,输出高电平信号。将该信号线接入到单片机的控制端口,控制程序就能起到探测障碍物的作用,当在机器人行进的路径上就可以发现有障碍物并及时避开绕行。 (4)驱动模块。循迹避障机器人要求行走灵活、反应快速,因此要求驱动电机具有“转速快、制动及时”等特点。我们设计制作的循迹避障机器人采用中鸣公司的JMP-BE-3508I驱动板模块,其输入电压为11V到24V,最大输出电流为20A,满足快速前进、制动、转弯的要求。并且电机速度达到500rpm,堵转力矩为8KG.CM,具有很强的刹车功能。利用单片机的四路PWM输出信号,分别控制四个轮子的转速。并采用“四轮驱动”、“差速转弯”的方式实现机器人的前进、后退与转弯。 (5)电源模块。循迹机器人的电源模块主要实现以下三大功能:①稳定输出5V工作电压。故我们设计制作的电源模块以7805芯片为核心,把输入电压截止到5V。②提供足够的电流。7805芯片最大输出电流为1.5A,而循迹机器人需要较大电流,所以我们使用了两片7805芯片分别对控制系统和外部设备进行供电。③滤波。在7805芯片的输入、输出端分别并联104贴片电容和10μF的电解电容,过滤高频、低频信号。 3.软硬件模块开发流程和界面程序 (1)图像处理模块:照相机实时捕捉图像,处理转化后和初始图像进行处理比较,找出图像中差异的位置通过TCP传输。 (2)TCP通信模块:视觉系统通过以太网连接贝加莱控制器,控制器可以作客户机或服务器实时传输数据,:定义结构体用于视觉系统传输位姿给机器人和机器人实时反馈位姿和信号状态数据给视觉系统。 (3)位置转换模块:把视觉系统的位姿转换为机器人的位姿传输给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运行。 (4)轨迹规划模块:进行运动轨迹规划和速度规划,根据机器人当前的位置和目标位置,选择最优的运动轨迹(直线、圆弧、不规则曲线等运动轨迹),然后对轨迹、速度进行插补,插补值调用机器人运动学算法计算轨迹的可靠性,再把实时插补的位置、速度传送给运动控制模块。 (5)运动控制模块:根据实时插补的值结合加速度、加加速度等控制参数给驱动器。 (6)伺服模块:根据控制器所发送数据,结合各伺服控制参数,驱动电机以最快响应和速度运行到各个位置。 4.机器人精度标定和视觉软件处理 4.1精度标定 精度的标定包括机器人精度标定 和机器人相对于视觉照相机位置标定 。机器人运动前,需要用激光跟踪仪标定准确各轴杆长、零点、减速比、耦合比等机械参数,给运动学、控制器系统,机器人才能按理论轨迹运行准确。行到指定点。 通过三点法、六点法标定机器人相对于视觉照相机的X、Y、Z方向距离给位置转化模块,确定机器人坐标系相对于照相机坐标系的转化关系。 4.2视觉处理软件 包括固定视觉系统标定模块和移动视觉系统标定模块 。视觉系统安装在固定位置相当于给机器人建立照相机一个用户坐标系,此模块用于运算机器人和固定视觉系统之间位姿转换关系。视觉系统安装在机器人末端法兰位姿相当于给机器人建立照相机一个工具坐标系,随着机器人运动而实时改变位置,此模块用于运算机器人和动态视觉系统之间位姿转换关系。 实时处理传输机器人、视觉系统和以太网的运行通信状态以及出错状态处理。 4.3人机界面设计及实现 当机器人出现故障,不能自动移动位置时,比如碰到硬件限位或出现碰撞现象时,此时可以进入手动页面,选择机器人操作,移动机器人到指定位置。对于新建码垛工艺线,需要配置系统参数、位置信息、以及产品参数,等必要的信息。码垛数据编辑与创建的功能,产品覆盖了袋子、箱子,以及可变数量抓取的功能。可以添加产品数量,改变产品方向,单步数量修改,产品位置移动以及旋转等设置。本页面中,示例生成了每层五包的袋装产品,编号从1到5,可以通过调整编号的顺序,达到改变产品的实际码垛顺序。 5.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机器人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设计的用途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对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采用上述的思维方法进行解决,随着机器智能化的推广,无疑机器人的设计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张海平,陈彦. Wincc在打包机人机界面中的设计与应用[J].HMI与工业软件,2012(3):70-72. [2]朱华栋,孔亚广.嵌入式人机界面的设计[J].中国水运,2008(11):125-126. [3]金长新,李伟.基于Windows CE的车载电脑系统人机界面的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5(21):132-134. 机器人的科技论文篇三:《浅谈igm焊接机器人的故障处理》 [摘 要]机器人技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理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本文通过介绍igm焊接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机器人的常见故障现象,对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维修方法。 [关键词]igm焊接机器人 工作原理 故障处理 0 前言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理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这门新型技术的介入,对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证焊接机器人的可靠性、稳定性,发挥机器人的最大优势,针对机器人的故障维修及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就尤显重要。 1 igm焊接机器人组成及工作原理 1.1 igm焊接机器人的组成 igm焊接机器人是从事焊接(包括切割与喷涂)的工业机器人,它加工精细、动作灵巧、焊接精度高、焊缝成形好。在机械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 igm焊接机器人工作原理 igm焊接机器人内部轴控制原理:通过数字伺服板DSE-IBS处理当前位置的校准、位置驱动、速度驱动等信息,处理后的信息送馈到伺服驱动器,由伺服驱动器内部的脉宽调制器调制,然后放大输出推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运动的同时,编码器同步运行,并把采集的位置角度信息反馈给RDW控制板,通过RDW板的增量计算、数据整定后的位置信息回馈给DSE-IBS板,做下一个周期的计算处理,此过程反复进行从而实现了实时位置的更迭过程。 2 igm焊接机器人故障诊断及分析 2.1 焊接机器人故障类型 焊接机器人故障类型可分为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由机器软件造成的故障,如系统停机 死机 的现象;由机器硬件造成的故障,如驱动单元、电气元件各模块的故障。就故障现象可分为人为故障和自然故障、突发故障三大类。对于维修来说,自然故障和突发故障的排除就显得困难,因为这种维修不仅仅针对故障单元本身,还要对系统进行改进,这就需要周密分析,对故障诊断进行优化和改进,避免排除过的故障重复出现,使系统进一步稳定可靠。 2.2 igm焊接机器人常见故障处理 2.2.1 机器人开机后示教器无报警信息,但机械手无法正常引弧。首先检查系统是否送丝送气,发现送丝系统无法手动送丝,保护气瓶有压力,但是焊枪喷嘴处无保护气。再检查机械手焊接电缆、引弧板及送丝板,都没有发现故障。这说明机械手的功能是正常的,可能是焊接回路不通畅。可以通过测量焊接回路阻抗来判断焊接回路是否正常。 回路阻抗的测试步骤: i把连接工件的地线接好,保证地线夹与工件接触部分干净良好; ii接通机器人电柜电源,将福尼斯焊机电源开关拨至“I”位置; iii在焊机二级菜单内选择“r”功能。 iv取下焊枪喷嘴,拧上导电嘴,将导电嘴贴紧工件表面。需要注意的是,测量过程中要确保导电嘴与工件接触处的洁净。测量进行时,送丝机和冷却系统不启动; v轻按焊枪开关或点动送丝键。焊接回路阻抗值测算完成。测量过程中,右显示屏显示“run”; vi焊接回路测算结束后显示屏显示测量值。测得的焊接回路阻抗是18 Ω(正常值以<20Ω为佳),说明焊接机器人的焊接回路的通畅的。再断电、通电调试,焊接机器人能正常引弧,应该是回路测试过程中通过连接接地夹、拆卸喷嘴、导电嘴等将回路未正常接触处接通了。 2.2.2 igm机器人在焊接过程中,引弧困难、焊接电流极不稳定,且经常断弧,反复出现“Arc fault”电弧故障。 i检查接地电缆,测量回路电阻值为9.7Ω,正常 值以<20Ω为佳。 ii检查焊丝直径(Ф1.2)与送丝轮的公称直径相匹配。 iii焊丝材料(G2Si)与焊接方式及焊接母材相匹配。 iv后观察焊枪喷嘴处,存在大量粉尘的切粉,手动送出的焊丝不光滑平整,有小量弯曲及伤丝情况,说明送丝不畅。 v对送丝阻力进行检测。将送丝锁紧杆、压紧杆打开,手盘焊丝盘将焊丝收回,发现阻力很大。多为送丝软管堵塞或软管与机械手夹角过大造成。 vi检查送丝轮磨损情况,V型送丝槽不易过深过宽,以正好放置一根Ф1.2规格的焊丝为佳,间隙过大,将影响送丝的稳定性,焊接电流的稳定性。拆下送丝轮,发现送丝轮磨损严重,圆度误差较大,送丝槽过深。送丝机构一旦出现失控,就会高速送丝,焊接电源得不到正常的信号反馈(送丝速度的反馈采用光电测速),不能提供稳定的电流、电压,造成不能正常焊接。更换送丝轮、送丝软管,并进行压力调整,故障解除,焊接正常。 2.2.3 igm机器人回零参数自动丢失。igm机器人在下一次开机时,回零参数自动丢失,重新校零、输入参数,保存参数反复丢失。检查示教电缆、接口、程序、轴卡、RDW板指示灯全部正常,检查后备电池(缓冲电瓶,用于关机或意外掉电情况下,为系统提供短时间供电,进行信息的存储)测量电压值,一个为8.9V,一个为12 V,总电压为21 V,正常值为24V,更换一组电池后一切正常,再未出现数据丢失现象。 2.3 突发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该故障无可预见性,事发突然。实际工作中出现最多。多为受环境影响的系统故障,如焊接机器人控制部分电路板故障、稳压 电源故障 、通讯故障等,反映在机器人在工作时突然报警且无法消除报警。重新启动又恢复正常,但不久又出现报警,这类故障造成整个系统不稳定。 为了进一步判断驱动器的好坏,缩小故障范围, 对编码器进行检查,RCI系列的机器人各轴所使用的编码器是绝对编码器,它是一种电磁部件,可以传递旋转角度的信息,由两个固定绕组(sin绕组和cos绕组)及一个参考绕组组成,原理基本上同旋转变压器相似。将X12插头拔下,分别测量11-12、13-5、14-4端子阻值,结果没有一项有阻值,说明编码器出现异常。 找到12轴伺服电机,检查发现编码器插头锁紧并帽已退出,插头连接松动。将插头重新安插,锁紧到位,再次测量11-12端子阻值为94Ω,13-5端子阻值为65Ω,14-4端子阻值为65Ω,9-10端子阻值为600Ω,说明各绕组正常。上电后,驱动可正常打开,故障解除。 3 结束语 维修工作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一个反复过程,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才会使维修人员更加深入,更加准确的判断处理各种故障。工作中维修人员必须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操作中一定要注意观察,不可盲目更改焊接机器人设定、跳线等状态,要养成做工作记录的好习惯,归纳 总结 各类故障现象以及处理过程,积累故障诊断和维修方面的 经验 ,以提高维修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光平.《焊接机器人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 重庆: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2] 中国焊接协会成套设备与专业机具分会. 《焊接机器人实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李德民.《焊接机器人的故障维修》. 长春:长客股份制造中心,2011. 猜你喜欢: 1.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2. 关于计算机的科技论文3000字 3. 数学科技论文800字 4. 自动化科技论文题目与范文

数字化家庭是未来智能小区系统的基本单元。所谓“数字化家庭”就是基于家庭内部提供覆盖整个家庭的智能化服务,包括数据通信、家庭娱乐和信息家电控制功能。 数字化家庭设计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通信功能的实现,包括家庭与外界的通信及家庭内部相关设施之间的通信。从现在的发展来看,外部的通信主要通过宽带接入。intenet,而家庭内部的通信,笔者采用目前比较具有竞争力的蓝牙(bluetootlh)无线接入技术。 传统的数字化家庭采用pc进行总体控制,缺乏人性化。笔者根据人工情感的思想设计一种配备多种外部传感器的智能机器人,将此智能机器人视作家庭成员,通过它实现对数字化家庭的控制。 本文主要就智能机器人在数字化家庭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进行模型设计,在智能机器人与医疗仪器和控制pc的通信采用蓝牙技术。整个系统的成本较低,功能较为全面,扩展应用非常广阔,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2 智能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2.1 智能机器人的多传感器系统 机器人智能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相关领域是机器人的多感觉系统和多传感信息的集成与融合[1],统称为智能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视觉、听觉、力觉、触觉等外部传感器和机器人各关节的内部传感器信息融合使用,可使机器人完成实时图像传输、语音识别、景物辨别、定位、自动避障、目标物探测等重要功能;给机器人加上相关的医疗模块(ccd、camera、立体麦克风、图像采集卡等)和专用医疗传感器部件,再加上医疗专家系统就可以实现医疗保健和远程医疗监护功能。智能机器人的多传感器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2.2 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 机器人控制系统包含2部分:一是上位机,一般采用pc,它完成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传感器信息融合控制算法、视觉处理、人机接口及远程处理等任务;二是下位机,一般采用多单片机系统或dsp等作为控制器的核心部件,完成电机伺服控制、反馈处理、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和通信接口等功能。 如果采用多单片机系统作为下位机,每个处理器完成单一任务,通过信息交换和相互协调完成总体系统功能,但其在信号处理能力上明显有所欠缺。由于dsp擅长对信号的处理,而且对此智能机器人来说经常需要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和语音识别,所以采用dsp作为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控制器[2]。 控制系统以dsp(tms320c54x)为核心部件,由蓝牙无线通信、gsm无线通信(支持gprs)、电机驱动、数字罗盘、感觉功能传感器(视觉和听觉等)、医疗传感器和多选一串口通信(rs-232)模块等组成,控制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1)系统通过驱动电机和转向电机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转向电机利用数字罗盘的信息作为反馈量进行pid控制。 (2)采用爱立信(ericsson)公司的rokl01007型电路作为蓝牙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智能机器人与上位机pc的通信和与其他基于蓝牙模块的医疗保健仪器的通信。 (3)支持gprs的gsm无线通信模块支持数据、语音、短信息和传真服务,采用手机通信方式与远端医疗监控中心通信。 (4)由于tms320c54x只有1个串行口,而蓝牙模块、gsm无线模块、数字罗盘和视觉听觉等感觉功能传感器模块都是采用rs一232异步串行通信,所以必须设计1个多选一串口通信模块进行转换处理。当tms320c54x需要蓝牙无线通信模块的数据时通过电路选通;当t~ms320c54x需要某个传感器模块的数据时,关断上次无线通信模块的选通,同时选通该次传感器模块。这样,各个模块就完成了与1~ms320c54x的串口通信。3 主要医疗保健功能的实现 智能机器人对于数字化家庭的医疗保健可以提供如下的服务: (1)医疗监护 通过集成有蓝牙模块的医疗传感器对家庭成员的主要生理参数如心电、血压、体温、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实时检测,通过机器人的处理系统提供本地结果。 (2)远程诊断和会诊 通过机器人的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功能,将采集的视频、音频等数据结合各项生理参数数据传给远程医疗中心,由医疗中心的专家进行远程监控,结合医疗专家系统对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会诊,即提供望(视频)、闻、问(音频)、切(各项生理参数)的服务[3]。 3.1机器人视觉与视频信号的传输 机器人采集的视频信号有2种作用:提供机器人视觉;将采集到的家庭成员的静态图像和动态画面传给远程医疗中心。 机器人视觉的作用是从3维环境图像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构造出环境对象的明确而有意义的描述。视觉包括3个过程: (1)图像获取。通过视觉传感器(立体影像的ccd camera)将3维环境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2)图像处理。图像到图像的变换,如特征提取。 (3)图像理解。在处理的基础上给出环境描述。 通过视频信号的传输,远程医疗中心的医生可以实时了解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智能机器人根据医生的需要捕捉适合医疗保健和诊断需求的图像,有选择地传输高分辨率和低分辨率的图像。在医疗保健的过程中,对于图像传送有2种不同条件的需求: (1)医生观察家庭成员的皮肤、嘴唇、舌面、指甲和面部表情的颜色时,需要传送静态高清晰度彩色图像;采用的方法是间隔一段时间(例如5分钟)传送1幅高清晰度静态图像。 (2)医生借助动态画面查看家庭成员的身体移动能力时,可以传送分辨率较低和尺寸较小的图像,采用的方法是进行合理的压缩和恢复以保证实时性。 3.2机器人听觉与音频信号的传输 机器人采集的音频信号也有2种作用:一是提供机器人听觉;二是借助于音频信号,家庭成员可以和医生进行沟通,医生可以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心态。音频信号的传输为医生对家庭成员进行医疗保健提供了语言交流的途径。 机器人听觉是语音识别技术,医疗保健智能机器人带有各种声交互系统,能够按照家庭成员的命令进行医疗测试和监护,还可以按照家庭成员的命令做家务、控制数字化家电和照看病人等。 声音的获取采用多个立体麦克风。由于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300hz一3400hz,过高或过低频率的声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传输的,所以只用传送频率范围在1000hz-3000hz的声音,医生和家庭成员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从而可以降低传输音频信号所占用的带宽,再采用合适的通信音频压缩协议即可满足实时音频的要求。智能机器人的听觉系统如图3所示。3.3各项生理信息的采集与传输 传统检测设备通过有线方式连到人体上进行生理信息的采集,各种连线容易使病人心情紧张,从而导致检测到的数据不准确。使用蓝牙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带有蓝牙模块的医疗微型传感器安置在家庭成员身上,尽量使其不对人体正常活动产生干扰,再通过蓝牙技术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接收设备并对其进行处理。 在智能机器人上安装1个带有蓝牙模块的探测器作为接收设备,各种医疗传感器将采集到的生理信息数据通过蓝牙模块传输到探测器,探测器有2种工作方式:一是将数据交给智能机器人处理,提供本地结果;二是与internet连接(也可以通过gsm无线模块直接发回),通过将数据传输到远程医疗中心,达到医疗保健与远程监护的目的。视频和音频数据的传输也采用这种方式。智能机器人的数据传输系统如图4所示。 4 蓝牙模块的应用 4.1蓝牙技术概况 蓝牙技术[4]是用于替代电缆或连线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它的载波选用全球公用的2.4ghz(实际射频通道为f=2402 k×1mhz,k=0,1,2,…,78)ism频带,并采用跳频方式来扩展频带,跳频速率为1600跳/s。可得到79个1mhz带宽的信道。蓝牙设备采用gfsk调制技术,通信速率为1mbit/s,实际有效速率最高可达721kbit/s,通信距离为10m,发射功率为1mw;当发射功率为100mw时,通信距离可达100m,可以满足数字化家庭的需要。 4.2蓝牙模块 rokl01007型蓝牙模块[5]是爱立信公司推出的适合于短距离通信的无线基带模块。它的集成度高、功耗小(射频功率为1mw),支持所有的蓝牙协议,可嵌入任何需要蓝牙功能的设备中。该模块包括基带控制器、无线收发器、闪存、电源管理模块和时钟5个功能模块,可提供高至hci(主机控制接口)层的功能。单个蓝牙模块的结构如图5所示。 4.3主,从设备硬件组成 蓝牙技术支持点到点ppp(point-t0-point pro-tocol)和点对多点的通信,用无线方式将若干蓝牙设备连接成1个微微网[6]。每个微微网由1个主设备(master)和若干个从设备(slave)组成,从设备最多为7台。主设备负责通信协议的动作,mac地址用3位来表示,即在1个微微网内可寻址8个设备(互联的设备数量实际是没有限制的,只不过在同一时刻只能激活8个,其中1个为主,7个为从)。从设备受控于主设备。所有设备单元均采用同一跳频序列。 将带有蓝牙模块的微型医疗传感器作为从设备,将智能机器人上的带有蓝牙模块的探测器作为主设备。主从设备的硬件主要包括天线单元、功率放大模块、蓝牙模块、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接口电路及一些辅助电路。主设备是整个蓝牙的核心部分,要完成各种不同通信协议之间的转换和信息共享,以及同外部通信之间的数据交换功能,同时还负责对各个从设备的管理和控制。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家庭医疗保健服务。文中提出的应用于数字化家庭医疗保健服务的智能机器人系统的功能较为全面,且在家用智能机器人、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家居和数字化医院等方面的拓展应用非常广阔,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更多论文请到文秘杂烩网 采纳哦

我的论文,基于STM32的多关节机器人设计,图文详细,绝对满足你的需求

网页链接

机器视觉与人眼检测对比研究论文

现在很多工厂都喜欢使用工业视觉表面检测技术,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机器视觉是死的(目前还是)你教他什么就什么,人是活得,能举一反三。在一些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方面,机器视觉做的比人类更好,例如测量、定位、读码、有无检测和字符识别,机器视觉不会疲倦,能更高效持久的工作,消除了人类视觉疲倦后带来的误差。但在一些要更多复杂判断的层面,目前机器视觉还是没办法代替人类,例如背景复杂的外观检测、多样缺陷外观检测、无人驾驶方等,不过目前正在开发的深度学习算法正在弥补这些缺陷,相信不久之前,机器视觉代替人类视觉的地方将会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视觉与机器视觉,首先是应用场景不一样,就像视远图像赵旭回答的那样:你把摄像头对着人就是CV,对着车间就是MV。计算机视觉和机器视觉应用场景不同,就像拉货车和载客车是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一个侧重人工智能分支,一个侧重工业应用!简单说起来的话,计算机视觉偏重于深度学习并且偏向软件,机器视觉偏重于特征识别同时对硬件方面要求也比较高,不过随着对智能识别要求越来越高的发展,这两个方向毕竟会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区别也仅仅限于应用领域不同而已。其次,我感觉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要求的侧重点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计算机视觉,主要是对质的分析,比如分类识别,这是一个杯子那是一条狗。或者做身份确认,比如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或者做行为分析,比如人员入侵,徘徊,遗留物,人群聚集等。机器视觉,主要侧重对量的分析,比如通过视觉去测量一个零件的直径,一般来说,对准确度要求很高。我记得以前接触过一个需求: 视觉测量铁路道岔缺口。哥刚毕业的时候在铁路上班,做过控制系统,还开过内燃机车,很清楚道岔缺口的重要性,这玩意儿你说要是测不准,呵呵:)当然,也不能完全按质或量一刀切,有些计算机视觉应用也需要分析量,比如商场的人数统计。有些机器视觉也需要分析质,比如零件自动分拣。但,计算机视觉一般来说对量的要求不会很高,商场人数统计误差个百分之几死不了人的,但机器视觉真的会,比如那个道岔缺口测量。既然要求这么高,是不是机器视觉就比计算机视觉难呢?也不是的,应该说各有各的难处。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场景相对复杂,要识别的物体类型也多,形状不规则,规律性不强。有些时候甚至很难用客观量作为识别的依据,比如识别年龄,性别。所以深度学习比较适合计算机视觉。而且光线,距离,角度等前提条件,往往是动态的,所以对于准确度要求,一般来说要低一些。机器视觉则刚好相反,场景相对简单固定,识别的类型少(在同一个应用中),规则且有规律,但对准确度,处理速度要求都比较高。关于速度,一般机器视觉的分辨率远高于计算机视觉,而且往往要求实时,所以处理速度很关键,目前基本上不适合采用深度学习。以上讨论的是技术,商业方面,计算机视觉的应用面更广一些,毕竟很多业务是跟人相关,比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很多垂直领域都有计算机视觉潜在需求,相对来说,更适合创业;而机器视觉顾名思义,业务主要跟机器相关,而且对准确度甚至安全性要求很高,也就在资质品牌方面有较高的门槛,所以寡头垄断严重,一般来说,更适合上班而不是创业。

一、机器视觉系统的优点有:

1、非接触测量,对于观测者与被观测者都不会产生任何损伤,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具有较宽的光谱响应范围,例如使用人眼看不见的红外测量,扩展了人眼的视觉范围。

3、长时间稳定工作,人类难以长时间对同一对象进行观察,而机器视觉则可以长时间地作测量、分析和识别任务。

二、机器视觉系统的缺点有:

机器视觉是基于硬件收集数据,软件来判断收据的百一个系统,比较死板,在替代人眼检测方面可以度在一些直观的项目上问替代,例如外观瑕疵、黑点、不良等检测,实际上如果被检测产品比较复杂的话,还是需要人眼来检测。

扩展资料:

机器视觉的应用:

1、视觉检测:

机器视觉的大量应用将产品生产和检测进入到高度自动化。在具体的应用上,比较常见的比如,硬币字符检测、电路板检测等。

以及人民币造币工艺的检测,对精度要求特别高,检测的设备也很多,工序复杂。

此外还有机器视觉的定位检测,饮料瓶盖的生产是否合格、是否有问题,还有产品的条码字符的检测识别,玻璃瓶的缺陷检测、以及药用玻璃瓶检测,医药领域也是机器视觉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2、视觉测量:

机器视觉,顾名思义,就是使机械设备具备“看得见”的能力,好比人有了眼睛才能看得到物品。机器视觉对物体进行测量,不需要像传统人工一样对产品进行接触,但是其高精度、高速度性能一样不少,不但对产品无磨损,还解决了造成产品的二次伤害的可能。

这对精密仪器的制造水平有特别明显的提升,对罗定螺纹、麻花钻、IC元件管脚、车零部件、接插件等的测量,都是非常普遍的测量应用。

3、视觉识别:

图像识别,简单讲就是使用机器视觉处理、分析和理解图像,识别各种各样的的对象和目标,功能非常强大。最典型的图像识别应该就是识别二维码了。二维码和条形码是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条码。在商品的生产中,厂家把很多的数据储存在小小的二维码中,通过这种方式对产品进行管理和追溯。

随着机器视觉图像识别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各种材质表面的条码变得非常容易被识别读取、检测,从而提高现代化的水平、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 索引序列
  • 人的嗅觉研究论文
  • 人类嗅觉研究论文
  • 昆虫嗅觉基因功能研究论文
  • 机器人视觉研究论文
  • 机器视觉与人眼检测对比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