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化工碳中和论文参考文献

化工碳中和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化工碳中和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河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5.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究:

我市生态禀赋优越,当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筑牢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黄河大堤、幸福渠及幸福路“三条防线”,大力实施黄河河道与滩区综合修复提升治理工程,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并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域内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确保黄河安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共赢目标。

二要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深入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生态保护,聚焦大气、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准防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全域提升,美化城市环境,将新乡建设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绿色发展,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引进尖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加强清洁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新乡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渐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各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等,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收入,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做精、振兴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有机发展。依托我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牧野文化、比干文化、书院文化、宰相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我市当地的共工、姜尚、毛遂、张苍、邵雍、孙奇逢等历史名人资源以及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裴春亮等先进群体资源,构建新乡文化体系,并将其融入黄河故道、湿地以及南太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之中,讲好新乡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太行故事”,进行综合深度系统开发,树立我市文旅、生态品牌,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基于统计学的中国典型大城市CO2排放达峰研究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经验分解与达峰路径——广义迪石指数分解和动态情景分析

中国2030年碳排放达峰研究进展

辽宁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达峰情景预测

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与转型研究

碳中和增长目标下解决航空碳排放的路径选择

“碳中和”目标下的电能替代发展战略研究

山东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与减排路径研究

辽宁省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的实证

碳中和碳达峰的论文文献

碳中和碳达峰的主要内容如下:

1、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2、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碳达峰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碳达峰”与“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体系优化,调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内的产销平衡,一般来说是通过坚持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增强森林碳汇等途径将人类社会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掉,构建一个“零碳社会”。

实现“碳中和”目标并不能一蹴而就,而“碳达峰”则是实现“碳中和”这个远景目标的关键性节点,于中国而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正好的发展态势,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同时也会带来二氧化碳排放的进一步增加。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绿色低碳等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终将迎来下降的拐点,这就是我们的“碳达峰”目标。

二、为什么要强调“碳达峰”与“碳中和”呢?

这首先需要回到“气候变化”这一具有时代特点的问题上来。目前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影响,极端天气为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天气模式的改变导致粮食生产面临威胁,海平面上升造成发生灾难性洪灾的风险不断增加,临海城市和国家面临巨大生存危机,全球生态平衡时刻遭到破坏。

聚焦“双碳”目标、绿色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既是时代的紧迫呼唤,也是我们的特殊使命。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经历了从对“增长的极限”的关注到确立以“双碳”目标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共识的发展历程。从全球来看,从当年“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到今天全球性的“双碳”共识,这实际上是人类在认识和改变自我方面的一次革命性思想进步。

从中国发展战略看“双碳”目标及其研究意义。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们经历了从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到确立“双碳”目标,这也是我们对中国式绿色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的时代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十分关注环境问题,注重植树造林和污染防治,并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国策。

从国家治理的研究视域来看“双碳”目标及其研究意义。以绿色发展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我们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认识,笔者也一直致力于国家治理的相关研究,这是人类文明绿色化发展的进程。

碳达峰、为什么设定碳达峰目标和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多维探析。

1、碳达峰是指一定国家、地区或者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时间节点上达到历史最高值后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先是进入平台期,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通过节能减排等使碳排放进入平稳下降阶段,通过继续努力走向碳中和目标。

2、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地球之所以产生生命、人类,是因为地球生命圈适合生命和人类的生产、生存与发展。现在我们应该说,地球生命圈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密切相关。

3、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于世界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会由此而面临来自世界的巨大压力。其次,从碳排放的增速来看,当前中国每年的碳排放总量依旧处于上升期。这表明我们GDP增长要求更多的碳排放,而碳中和对GDP的影响也会很大。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碳中和期刊

欢迎来到《能源前沿报告》。这一讲我带你关注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就是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 这项技术关注度很高,主要是因为2022年3月,第一个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的中试装置试产成功。意思就是,它已经从实验室走出来,进入生产试验阶段。它生产出来的汽油符合国六标准,也就是说,我们的汽车能直接加着使用。早在2017年,这项研究成果就发表在了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发明者是我们国家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论文到实验生产走了长达5年,这项技术之所以能从实验室走出来,主要突破在于,它提高了汽油的生成率。我们知道,天然汽油提炼自石油,石油是含碳的有机物,是地球上的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后,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如果我们想人工合成汽油,理论上,把二氧化碳和氢反应一下就能实现。此前有不少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二氧化碳和氢反应后,非常容易生成小分子的有机物,例如甲烷,而汽油这种分子较大的有机物,生成率并不高。研究这项技术的科学家们,设计出了一种多功能复合催化剂。在它的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后生成的有机物中,汽油的比例能达到85%以上。要知道,以前的技术普遍超不过50%。汽油生成率高了,商业化才有可能。现在,这一套设备一年生产的汽油有1000吨,要知道,我国汽油的消费量可是在亿吨级别,相比之下,只是九牛一毛。那为什么这项技术产油不多,还这么值得关注呢?这就是我要带你看的重点。这项技术真正令人兴奋的地方,不在于产油,而是它能帮助风光发电解决存储难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就来讲讲。我们都知道,光电、风电清洁环保,但发电量非常不稳定。为了保障电力供应,电网对入网的电力要求稳定在一定范围,发电一旦出现不连续、不稳定的情况,光电、风电可能就入不了电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风光电站会配套储能装置,可以把入不了网的风光电暂时存储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起到调峰作用。我们讲到过,以前我国调峰主要靠抽水蓄能和煤电,现在有了新型储能,比如电池储能。其实,抽水蓄能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受地理条件限制,我国大型风光电站多是在西部地区,水资源少,很难能用上。而电池储能也有局限,就是电池原材料,比如主流的锂、镍、钴等生产原料,价格并不便宜,在地球上的储量也有限。如果大规模发展电池储能,未来还会面临来自供应链方面的风险。比如在2021年,锂电池的原料碳酸锂,价格就暴涨了近10倍,一些电池储能项目的建设被迫延迟。加上之前讲到的储能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我国风光电的储能装机量普遍偏低,这是新能源产业要努力攻克的难题。除了在市场机制上要让储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寻找新的储能方案也很重要。这次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的重大突破,就为储能提供了一种新方案。因为,制汽油的重要原料——氢气,是一种很好的储能介质。我们知道,氢气能通过电解水生成。这个过程就把风光电的能量,转换成氢气中的化学能。现在制氢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国内主流的电解水制氢技术,转化效率能达到70%到90%,还是很高的。并且,每千克氢气存储的能量,相当于33度电。它储存的电,要比同样质量的锂电池高出上百倍。这也是为什么氢能这几年特别火的原因。研究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的科学家也说过,这项技术用到的氢气,主要会用弃风、弃光的电,进行电解水制成的氢气。这就能把弃风、弃光电给利用起来。那么,有了氢气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氢的储存是一个公认难题。因为氢在常温下是气体,密度小,想存储就必须加压,加上氢气又易燃。所以,装氢气的储罐,要有非常强的抗高压性和密封性。这种储罐生产成本很高,运输起来风险也很大。储氢罐压力要达到70MPa(兆帕),内外的压力差相当于一头九吨重的大象踩在一个乒乓球上,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另一种方式是把氢气变为液体,怎么做呢?要把温度降低到零下253℃,氢才能变成液体,条件十分苛刻。除此以外,固体储氢也是一种方式。就是用金属材料吸附氢气,有点像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但固体储氢的程序复杂,成本也很高。那有没有更简便、更安全的储氢方式呢?有,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把氢气变成汽油。通过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汽油,汽油使用起来就很方便,存储上不需要超高压和超低温,成本还比储氢低很多,运输过程也更安全。而且汽油省去了建储氢装置存放的环节,也不需要昂贵的运氢车辆去运输。如果你的工作和制氢有关,你可能会有疑问,把氢转换为汽油是更方便了,但要经历电解水制氢,再把氢和二氧化碳制成汽油, 这两次转换,能量损耗会很多。那这个储能技术到底划不划算,值不值得投入呢?我们知道,任何能量在转化过程中都有损耗,这是不可避免的。就拿燃油汽车的发动机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它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效率,最高也只有40%左右,通常只有35%,但这并没有影响燃油汽车的普及。而这次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的技术突破,把汽油生成率从之前的50%提高到85%,其实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能效提高,作为新技术,未来它的进步空间还很大。除了看转化效率之外,我们还要看储能物质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越高,则意味着在一定的质量或体积范围内,储能物质能存储的能量更多,我们用起来效率就更高。比起锂电池,汽油的能量密度是更高的,能达到40倍以上。即使把使用时的能量折损也算上,也要比电池高。也就是说,同样是30升体积的汽油和锂电池,前者可让汽车跑300公里,后者只有60公里。所以,即使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会产生损耗,但它相比电池能存储更多的能量。这是储能技术的一大突破。好,讲到这里,关心碳中和的人可能会想到,这项技术生成的是汽油,燃烧肯定会有碳排放,并不符合碳中和大战略啊?不用担心,生成的汽油其实已经不属于传统燃料了。讲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明确一点,我们常规用的汽油在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实际上是来自于地下的石油,也就是把地下的二氧化碳激活了。但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的原料,可以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即使燃烧之后有碳排放,也只是把原来空气中的碳再排回来。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加氢制成的汽油是一种能量转化介质。它的能量来自天然的风能、光能。用这种技术制成的液体燃料,除了汽油之外,还可以是甲醇、乙醇等,都是符合低碳目标的。所以,有的科学家会把这类液态有机燃料,称为“液体阳光”。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你开的燃油车加的汽油,可能就是绿色的有机燃料。不管你现在是做储能的,还是做风光电站的,甚至化石能源的,都应该关注这个技术。因为它正处于应用转化阶段,需要风光电站去制氢,也需要有人去做碳捕集,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提取、存储下来,还需要有人投资去建制油厂。这中间会创造很多市场需求,谁能更早发现这些需求,谁就能越早把握机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以前氢利用效率不高,电解水制氢赚不到钱,但是现在氢成为汽油的原料了,这个赛道就值得关注了。而且,这还是一个产业链联动效应。举个例子,比如中国石化就在2021年,在新疆库车投建了一个太阳能发电制绿氢的项目。因为附近的塔河炼化公司需要氢气。以前这家公司用的氢气是灰氢,就是从化石能源提炼出来的氢气。但是,现在这家公司要发展低碳转型,需要绿氢。正是这个需求,中国石化才有了这个项目。所以,氢气能变汽油了,用风光电制氢也就有了新的应用场景。这样一来,风光电的存储难题也就顺带解决了。好,这一讲结束了。我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技术,除了解决氢在储存、成本、运输上的问题,在能量密度、普及可行性上也有优势。二氧化碳加氢制成的汽油作为储能介质,是名副其实的“液体阳光”。这项技术在未来商业化过程中会涌现很多机遇,值得我们关注。最后,给你留个问题,你觉得随着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技术的推广,会催生出哪些商机呢?

这个质量不错。碳水化合物聚合物是一本由ELSEVIERSCILTD出版的化学-高分子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是国际一流期刊。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具有广谱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别人发生什么不清楚,国家发生什么可以看新闻。我个人被网络兼职几百块。已经分享给大家了,希望很多人都看见。别上当了。

好像是有4600年一遇的新智彗星,这个好像是肉眼可见最亮的彗星

合成氨碳化塔论文参考文献

绪论1学习目标1一 氨的性质及用途1二 合成氨工业的发展概况2三 合成氨生产的基本过程2四 合成氨生产原料的种类及技术特点3五 学习《合成氨生产工艺》的方法与要求4思考与练习5第一篇原料气的制取第一章 固体燃料气化6学习目标6一 固体燃料的种类及对气化反应的影响7二 固体燃料制气技术简介8第一节 固体燃料气化原理9一 气化反应的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9二 气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12三 半水煤气的制造13第二节 块煤固定层间歇式气化14一 气化炉中发生的反应14二 间歇式制取半水煤气的工作循环15三 间歇式制取半水煤气的工艺条件15四 工艺流程17五 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18第三节 碎煤固定层加压连续气化19一 工艺条件的选择20二 工艺流程20三 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21第四节 水煤浆气流层加压气化23一 水煤浆气流层加压气化技术简介23二 气化炉内的反应24三 主要影响因素及工艺条件的选择25四 工艺流程29五 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31第五节 粉煤气流层气化34一 粉煤气化技术简介34二 气化反应35三 主要影响因素及工艺条件的选择36四 工艺流程39五 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42思考与练习44第二章 重油氧化制气46学习目标46第一节 概述46一 重油的组成46二 重油的性质46三 重油气化制取合成氨原料气技术简介47第二节 重油部分氧化法47一 重油部分氧化法的基本原理47二 重油气化的化学平衡49三 重油气化的反应速率50四 重油气化反应中的析炭分析50第三节 工艺条件的选择51一 温度51二 压力51三 氧油比51四 蒸汽油比51五 原料的预热52六 气体的停留时间52七 炭黑生成的抑制52第四节 工艺流程52一 激冷流程53二 废热锅炉流程53三 炭黑处理54第五节 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55一 气化炉55二 烧嘴(喷嘴)55思考与练习58第三章 烃类转化制气59学习目标59第一节 概述59一 烃类制气的原料59二 烃类转化制气技术简介59第二节 烃类蒸汽转化的基本原理60一 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60二 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61三 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63四 影响析炭反应的因素63五 炭黑生成的抑制及除炭方法65第三节 烃类转化催化剂66一 催化剂的组成66二 催化剂的还原与钝化66三 催化剂的中毒与再生68第四节 烃类蒸汽转化的工业方法68第五节 工艺条件的选择69一 压力69二 温度69三 水碳比69四 空间速率 70第六节 工艺流程70第七节 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71一 一段转化炉71二 二段转化炉73第八节 气态烃蒸汽转化的新技术75第九节 轻质油蒸汽转化76一 反应过程76二 防止石脑油析炭的方法77三 工艺流程77思考与练习78第四章 空气的分离与惰性气体的制备79学习目标79第一节 概述79一 空气的净化79二 空气的液化81三 空气的分离82第二节 空气分离的工艺流程82第三节 主要设备及其操作控制84第四节 惰性气体的制备85一 惰性气体的制备原理85二 工艺流程85思考与练习86第五章 原料气制取的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87学习目标87课题一气流层水煤浆加压气化的生产操作87任务1气化装置启动操作87任务2正常停车操作89任务3事故停车操作90任务4异常现象及故障处理91课题二空气分离生产操作93任务1空气分离装置的启动93任务2正常操作94任务3异常现象及处理95拓展训练与思考96第二篇原料气的净化第六章 原料气的脱硫97学习目标97第一节 湿法脱硫98一 栲胶法98二 其他湿法脱硫方法102第二节 干法脱硫103一 钴钼加氢转化法103二 氧化锌法104第三节 硫磺的回收107第四节 脱硫方法的选择与比较108一 湿法脱硫的比较108二 干法脱硫的比较109思考与练习110第七章 一氧化碳变换111学习目标111第一节 一氧化碳变换原理111一 变换反应的特点111二 变换反应的化学平衡111三 变换反应速率113第二节 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114一 中温变换催化剂114二 低温变换催化剂116三 耐硫变换催化剂117第三节 工艺条件的选择118一 中温变换工艺条件118二 低温变换工艺条件120三 耐硫低温变换工艺条件120第四节 生产流程120一 中温变换流程121二 中温变换串低温变换流程122三 全低变流程123四 中低低流程123第五节 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124一 主要设备124二 操作控制要点125思考与练习129第八章 原料气中二氧化碳的脱除130学习目标130第一节 物理吸收法130一 聚乙二醇二甲醚法(NHD法)130二 低温甲醇洗法134三 其他物理吸收法136第二节 化学吸收法137一 本菲尔法137二 甲基二乙醇胺法(MDEA)141第三节 变压吸附法143第四节 脱碳方法的比较与选择143一 物理吸收法的比较143二 化学吸收法的比较144三 脱碳方法的选用145思考与练习146第九章 原料气的精制147学习目标147第一节 铜氨液洗涤法147一 醋酸铜氨液的组成及性质147二 铜液吸收CO的基本原理148三 铜液吸收CO2 O2和H2S149四 铜液吸收工艺条件149五 铜液的再生150六 铜液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151第二节 甲烷化法155一 基本原理155二 甲烷化催化剂156三 工艺条件的选择157四 工艺流程158五 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159第三节 液氮洗涤法161一 基本原理161二 工艺条件161三 工艺流程162四 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163第四节 双甲精制工艺简介165一 基本原理165二 醇烃化精制工艺166思考与练习166第十章 原料气净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168学习目标168课题一湿式氧化法脱硫生产操作168任务1原始开车168任务2正常操作169任务3停车170任务4异常现象及处理170课题二耐硫低温变换生产操作171任务1开车操作171任务2停车操作172任务3正常操作172任务4异常现象及处理173拓展训练与思考173第三篇原料气的压缩与合成第十一章 原料气的压缩174学习目标174第一节 概述174一 气体压缩在合成氨生产中的意义174二 气体压缩技术简介174第二节 往复式压缩机的生产能力175一 设备条件175二 操作条件176第三节 往复式压缩系统的工艺流程176一 正常生产时的工艺流程177二 气体循环时的工艺流程177三 润滑系统的工艺流程178思考与练习179第十二章 原料气的合成180学习目标180第一节 概述180一 原料气合成在合成氨生产中的意义180二 原料气合成技术简介180第二节 氨合成的基本原理181一 反应特点181二 反应热效应181三 化学平衡181四 化学反应速率184第三节 氨合成催化剂187一 催化剂的组成和作用187二 催化剂的还原和钝化189三 催化剂的中毒和衰老193第四节 工艺条件的选择193一 压力193二 温度194三 空间速率195四 进塔气组成196第五节 工艺流程197一 氨合成基本工艺步骤197二 氨合成工艺流程199三 氨合成排放气的回收203第六节 主要设备205一 氨合成塔205二 氨分离器211第七节 氨冷冻与液氨的储存212一 氨冷冻212二 液氨的储存215思考与练习215第十三章 原料气压缩与合成的理论和实践同步教学217学习目标217课题一往复式压缩机的生产操作217任务1压缩机的开车217任务2压缩机的停车218任务3正常操作219任务4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22课题二氨合成的生产操作223任务1开车223任务2停车224任务3正常操作224任务4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28拓展训练与思考228第四篇合成氨生产综述与基本工艺计算第十四章 合成氨生产综述230学习目标230第一节 合成氨生产的工艺技术特点230一 固体原料生产合成氨230二 液态烃原料生产合成氨231三 气态烃原料生产合成氨233四 合成氨生产的展望235第二节 合成氨与其他产品的联产236一 变换气脱二氧化碳与碳化技术的联合236二 一氧化碳与甲醇生产的联合237三 氨生产与合成气生产的联合237第三节 合成氨生产操作238一 合成氨生产操作综述238二 合成氨生产的自动控制241三 合成氨的安全生产242四 生产操作的基本技能243思考与练习245第十五章 合成氨生产基本工艺计算247学习目标247第一节 物料与能量衡算的意义和方法247第二节 物料与热量衡算案例248一 转化过程物料衡算248二 转化过程热量衡算250三 供热系统(天然气燃烧供热)物料及热量综合衡算252四 总物料 热量汇总表255第三节 生产控制指标计算案例255一 脱硫生产控制指标计算255二 一氧化碳变换生产控制指标计算256三 氨合成生产控制指标计算案例258思考与练习260第十六章 合成氨全系统生产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262学习目标262课题一认识合成氨操作的仿真系统262任务1了解仿真技术262任务2启动学员站263课题二合成氨全系统生产仿真实训264第一部分合成氨系统的开车操作264任务1气化及炭黑回收工段开车264任务2净化工段开车272任务3合成及冷冻工段开车278第二部分合成氨系统的停车操作281任务1气化及炭黑回收工段停车281任务2净化工段的停车283任务3氨合成及冷冻工段的停车287拓展训练与思考288附录289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289二 法定单位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关系290三 化肥催化剂分类和命名292四 我国合成氨厂生产用的几种重质油的组分293五 氨的饱和蒸气压及有关性质293六 液氨产品的规格294七 合成氨生产中常见有毒物质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294八 合成氨生产中常见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294九 合成氨生产中常见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及中毒症状295十 氨的p?H图296十一 空气的TS图297参考文献29

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根据NH4Cl在常温时的溶解度比NaCl大,而在低温下却比NaCl溶解度小的原理,在278K~283K(5℃~10℃)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NH4Cl单独结晶析出供做氮肥。 此法优点: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4Cl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CO转化成CO2,革除了CaCO3制CO2这一工序。 回答者:orgsky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6-11 21:16 CO转化成CO2,革除了CaCO3制CO2这一工序。 回答者:zjywly - 魔法学徒 一级 6-11 21:17 :(1)NH3+H2O+CO2=NH4HCO3(2)NH4HCO3+NaCl=NH4Cl+NaHCO3↓ 不好意思,脚标不方便打字,只能这样了,不知你能否明白? 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碳酸氢铵与卤化钠反应生成一分子的卤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碳酸氢钠之所以沉淀是因为他的溶解度很小。 根据 NH4Cl 在常温时的溶解度比 NaCl 大,而在低温下却比 NaCl 溶解度小的原理,在 278K ~ 283K(5 ℃~ 10 ℃ ) 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 NH4Cl 单独结晶析出供做氮肥。 此法优点: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 96 %; NH4Cl 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 CO 转化成 CO2 ,革除了 CaCO3 制 CO2 这一工序。 回答者:woshippmma - 秀才 二级 6-11 21:35 许多工业部门,尤其是纺织、肥皂、造纸。玻璃、火药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用碱。古代那种从草木灰中提取碱液,从盐湖水中取得天然碱的方法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为此, 1775年法国科学院用10万法郎的悬赏征求可工业化的制碱方法。1788年,勒布兰提出了以氯化钠为原料的制碱法,经过4年的努力,得到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勒布兰制碱流程虽然在推广应用中不断地被完善,但是因为这方法主要是利用固相反应,又是高温操作,存在许多缺陷,生产不能连续,劳动强度大,煤耗量大,产品质量不高。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人有意改革它。到了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实现了氨碱法的工业化。由于这种新方法能连续生产,产量大,质量高,省劳动力。废物容易处理,成本低廉,它很快取代了勒布兰法。 掌握索尔维制碱法的资本家为了独享此项技术成果,他们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使外人对此新技术一无所知。一些技术专家想探索此项技术秘密,大都以失败告终。不料这一秘密竞被一个中国人运用智慧摸索出来了。这个人就是侯德榜。 披露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 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闽侯农村。少年时他学习1分刻苦,就是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仍能捧着书本认真读书。后来在姑母的资助下,他单身来到福州英华书院和闽皖路矿学堂读书。毕业后曾在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做过工程练习生。在工作之余,他抓紧时间学习,1911年考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经过3年的努力,他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到美国留学。8年中,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柏拉图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 在国外留学时,他时刻怀念祖国,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这时候,在纽约他遇到了赴美考察的陈调甫先生。陈受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委托,为在中国兴办碱业特地到美国来物色人才。当陈先生介绍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而且利用我国缺碱而卡我国民族工业的脖子的情况时,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马上表示,“可以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立即返回祖国,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国后,出任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业公司的技师长(即总工程师)。他深刻地体会到创业之艰难。要创业首先需要实干的精神。他脱下了白领西服,换上了蓝布工作服和胶鞋,身先士卒,同工人们一起操作。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经常于得浑身汗臭,衣服中散发出酸味、氨味。他这种埋头苦干的作风赢得了工人们、甚至外国技师的赞赏和钦佩。在他的带领下,技师、工人们团结一心,为建成中国自己的碱厂而奋战。 虽然索尔维制碱法的原理很简单:先把氨气通入食盐水,然后向氨盐水中通二氧化碳,生产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再将碳酸氢钠过滤出来,经焙烧得到纯净洁白的碳酸钠。但是具体的生产工艺却为外国公司所垄断,所以侯德榜要掌握此法制碱,得完全靠自己进行摸索,困难是很多的。且不说工艺设计、材料选择、设备的挑选和安装等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仅从试生产的过程也可略见一斑。例如干燥锅结疤了,浑圆的铁锅在高温下停止了转动,时间长了后果是很严重的。技师们都急得团团转,这时候侯德榜果敢地拿起玉米棒子粗的大铁杆往下捅,操起10一15公斤重的铁杆上下捅可不比举重运动员举杠铃轻松,累得他双眼直冒金星,汗水湿透了工装。不久他觉得单靠力气难于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经过大家商量,他们采用加干碱的办法终于使锅底上的碱疤脱水掉下来,总算克服了困难。 侯德榜奋不顾身地把全部身心都扑到了生产上,从调换碳酸化塔的水管,另行设计分解炉,到多次加强冷却设备,改造过滤机以及处理不断发生的生产故障,他都以探索者的勇气、生产者的细心和科学家的严谨来对待。经过紧张而又辛苦的几个寒暑的奋战,侯德榜终于掌握了索尔维制碱法的各项技术要领。1924年8月13日,永利碱厂正式投产。正当大家兴高彩烈地等待雪白的纯碱从烘烧干燥炉中出来时,出现在眼前的却是暗红色的纯碱。怎么回事?这无形给大家泼了一盆冰水。作为总工程师的侯德榜冷静地去寻找事故的原因。经过分析他很快就发现纯碱变成暗红色是由于铁锈污染所致。随后他们以少量硫化钠和铁塔接触,致使铁塔内表面结成一层硫化铁保护膜。再生产时纯碱变成纯白色了。日产180吨纯碱的永利碱厂终于矗立在中国大地上。1926年,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减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这一袋袋的纯碱是中华民族的骄做,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志气和智慧。 摸索到素尔维制碱法的奥秘,本可以高价出售其专利而大发其财,但是和范旭东一样,侯德榜主张把这一奥秘公布于众,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这一科技成果。为此侯德榜继续努力工作,把制碱法的全部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专著《制碱》于1932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就是这样披露了素尔维制碱法的奥秘。 拼命为之的中国化学工业 三酸二碱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仅能生产纯碱显然是不行的。在永利碱厂投入正常运行后,永利公司计划筹建永利硫酸铵厂。这个厂可以同时生产氨、硫酸、硝酸和硫酸铵。建厂的重担自然又落在侯德榜的肩上。 建造硫酸铵厂与当年永利碱厂的开创不一样,不存在技术保密的问题,面临的问题关键是怎么引进国外技术、选购设备,争取投资少而见效快。为此侯德榜不辞辛苦对整个计划作了周密的调查研究。 铵厂的设计,应该自成系统,完整合理,引进技术要完全立足于国情,而不是照搬外国的成套设备。在采购设备中,侯德榜精打细算。凡是国内能够保证质量的,就自己动手在国内解决。进口外国设备时,他巧妙地利用了各国厂商之间的竞争,选择适用又价廉的设备,对若干关键设备;更是力主择优。在与外商谈判和选购设备时,侯德榜相当机智,例如制硫酸的全套设备是从美国买的,在买下这套设备的同时,侯德榜顺便索要了硫酸铵的生产工艺图纸。掉过头来,他又从另一家工厂以废钢铁的价格买下一套硫酸铵生产设备(时至今日还在运转)。这种精明能干连美国的许多经理都佩服。 硫酸铵厂的设备来自英、美、德、瑞士等国的许多厂家,还有些是本国造的,最后竟能全部成龙配套,这是很不容易的。它充分显示了侯德榜的学识才干和昔心经营,表现出他高度的事业J乙和可贵的献身精神。侯德榜能这样出色地指挥完成这项巨大工程,还在于他精通业务、知识广博。正如他自己说的:“要当一员称职的化学工程师,至少对机电、建筑要内行。”这也是他的座右铭。在他给友人伪一封信中他曾写道:这些事,“无一不令人烦闷,设非隐忍顺应,将一切办好,万一功亏一簧,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程,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其实目前一切困难,在事前早已见及,故向来未抱丝毫乐观,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这就是侯德榜事业心的生动写照。 1937年之丹,在侯德榜、范旭东及全厂员工的努力下,硫酸铵厂首次试车成功。侯德榜“拼命为之”的又一事业成功了。 侯氏联合制碱法的发明 1937年。日本侵华的战火伸向上海、南京。位于南京的硫酸铵厂作为亚洲第一流的化工厂,令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日本侵略者看到永利公司的军事价值,年产一万吨硝酸,可以制造几万吨烈性炸药。他们派人企图收买范旭东和侯德榜。范、侯明确地表示:“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侵略者加大压力。甚至派飞机对碱厂进行狂轰滥炸。在战火逼近的情况下,侯德榜当机立断,布置技术骨干和老工人转移,组织重要机件设备拆运西迁。 1938年,侯德榜率西迁的全部员工在四川岷江岸边的五通桥建设永利川西化工厂。新厂采取什么工艺是首先要考虑的。制碱的主要原料食盐,在川西只能来源于深井中的盐卤浓缩。盐卤浓度低,所以食盐的成本很高。加上索尔维法的食盐转化率不高(只有70%),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制碱的成本。固此继续采用索尔维制碱法,生产就难以维持。 侯德榜经过调查,决定改进索尔维法开创制碱新路,他总结了索尔维法的优缺点,认为这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两种原料组分只利用了一半,即食盐(NaC1)中的钠和石灰(CaCO3)中的碳酸根结合成纯碱(NaCO3)另一半组分食盐中的氯和石灰中的钙结合成了CaCl2,却没有用途。 针对以上生产中不可克服的种种缺陷,侯德榜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工艺。这个新工艺是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由氨厂提供碱厂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铵用加入食盐的办法使它结晶出来,作为化工产品或化肥。食盐溶液又可以循环使用。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在1941一1943年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在侯德榜的严格指导下,经过了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才把具体工艺流程定下来,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解决了氯化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这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新中国即将成立的1949年初,侯德榜还在印度指导工作,当他得到友人转来的周恩来给他的信后,他立即克服了种种阻挠,于1949年7月回到了气象更新的祖国,作为科学家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从此他开始投入恢复、发展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崭新工作。为了祖国的化工事业,他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960年前后,为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侯德榜不顾自己已是70高龄,和技术人员一道共同设计了碳化法制造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的化肥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侯德榜先生对科学的态度一贯是严肃认真的。在研究联合制碱的过程中,他要求每个试验都得做30多遍才行。开始时有些人不理解,以为这是浪费时间和耗费精力,多此一举。后来的事实证明,多数试验在进行了20多次以后,数据才稳定下来,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才是可靠的,人们这才真正认识到侯德榜这种细致周密、一丝不苟的的科学态度是多么难能可贵。 侯德榜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在创造永利碱厂时是这样,在以后的长期工作中也是这样。他和技术人员、工人及晚辈们在一起,从来不把自己放在权威或高人一等的位置,讨论问题,他总是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从大家的智慧中吸取积极的因素来充实、完善自己的设想。大家都觉得跟他一起工作,心情特别舒畅,能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侯德榜先生象一名辛勤的园了,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这些骨干现在大都仍活跃在中国化工领域的各个部门,相当多的骨干已成为厂长、总工程师。他们以侯先生作为自己的榜样,为发展我国的化工事业鞠躬尽瘁。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4岁。 回答者:Tanworld - 举人 五级 6-12 07:34

就是上面那个,对的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西方茶 文化 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也涌现很多的关于西方茶文化的论文。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起来看看。

参考文献

[1]朱亚夫.意义的七种类型和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005(9):28-30,35

[2]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3]王霓.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人民论坛,2011(A12):142-143.

[4]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4(4):51-54.

参考文献

[1] 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永成.英伦的茶文化[M].上海:文化 教育 出版社,1990 (4).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葛传.陆谷孙等.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 [摘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参考文献:[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 索引序列
  • 化工碳中和论文参考文献
  • 碳中和碳达峰的论文文献
  • 碳中和期刊
  • 合成氨碳化塔论文参考文献
  •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