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论文参考文献有:
1、各类常用文献: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标准,专利,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3、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类型:联机网上的数据库、磁带数据库、光盘图书、磁盘软件、网上期刊、网上电子公告。
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1、文献数目要求:引文数目不能太少也不要太多,可以通过引用综述性论文或者引用含有文献综述的论文来减少参考文献数目,一些常识和通用知识(如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可以不引用。
2、文献的新旧:主要文献不能太陈旧,除非是开创性文献、重要节点文献或者你使用了其结果的文献。
3、自引与他引:不能过多引用自己的文献,在一般情况下,不要只引用一组学者的文献。
4、原始文献与二手文献:尽可能引用一手文献(原始文献),即引用谁的工作时就引用谁的文献。如果找不到一手文献而需要引用二手文献时,需要采用“见文献(二手文献的编码或作者出版年)”的方式引用。
5、自己读过的文献:引用的文献必须自己亲自阅读过。
6、对文献原意的尊重:指出文献的主意或观点时,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王亮. 薄层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 汪建. 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及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3] 马新欣.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 [4] 王若鹏.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5] 何昉. 地基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对空间信息链路影响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6] 汪枫. 高频电波人工调制低纬电离层所激发的ELF波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7] 邓忠新. 电离层TEC暴及其预报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8] 刘宇. 实验室研究化学物质主动释放形成的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的非线性演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9] 宋君. 返回式电离层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0] 冯宇波. 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1] 李正. 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2] 赵莹. 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3] 牛田野. 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14]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epletion by Rocket Exhaust[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徐凯. 硝基甲烷及其分解产物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D]. 四川大学 2014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4]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5] 张祎. 小口径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发射稳定性与初始装填过程影响规律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 弯港.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7] 李海元. 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8] 王争论. 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9] 林鹤. HMX共晶炸药的制备与理论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王娟. 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1] 董岩. 多氨基多硝基苯并氧化呋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2] 刘进剑. 多氨基多硝基吡啶及吡嗪氮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3] 赵国政. 氮杂环硝胺化合物的理论设计与母体合成[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4] 郭长平. 一步法微气孔球扁药成孔机理、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15] 金涌. 电热等离子体对固体火药的辐射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王晓东. 蛋白质复合体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策略[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2] 罗孟成.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及分子佐剂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3] 吴志强.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手足口病重要病原体的基因表达与复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刘丹. 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5] 江淼. RNA结构在其诱导细胞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6] 詹蕾.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纳米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7] 易昌华. 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杨景晖. H3N2亚型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减毒特性及假病毒评价中和抗体的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9] 刘娟. 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组学与病原学特征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10] 喻正源. 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捕获测序技术探讨EB病毒进化及整合规律的初步研究[D]. 中南大学 2013 [11] 陈晓庆. 天然产物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2] 李康. 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标及新药物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4 [13] 王君. 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A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32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4] 申彦森. 基于内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结构和靶向位点与基因沉默效率的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15] 金旭. 冠状病毒N7甲基转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6] 陶佳莉. 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4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7] 高国振. 宿主因子Cyclin 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8] 柳叶. 阻断HIV-1辅助受体CXCR4的新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9] 李围. Akt1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鉴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功能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20] 鞠湘武. 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3. 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4. 药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不同的文章 不同的参考文献也是不一样的。您可以对应文章内容,去各大数据库上搜索就可以完成参考文献的
第1章 绪论/11.1 聚碳酸酯发展概况11.2 聚碳酸酯的应用81.2.1 电子电气及仪器设备91.2.2 建材101.2.3 光学介质111.2.4 包装131.2.5 汽车工业131.2.6 透镜141.2.7 其他151.3 聚碳酸酯的技术开发进展16参考文献22第2章 聚碳酸酯合成方法/242.1 光气化界面缩聚法242.1.1 原料双酚A242.1.2 光气442.1.3 光气化界面缩聚法472.1.4 三光气界面缩聚法622.1.5 双光气692.2 熔融酯交换缩聚法692.2.1 传统的熔融酯交换缩聚法702.2.2 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862.2.3 固相缩聚1162.3 开环聚合1212.4 直接缩聚129参考文献134第3章 脂肪族聚碳酸酯/1383.1 脂肪族聚碳酸酯合成方法1403.1.1 酯交换法1403.1.2 开环聚合1493.1.3 二氧化碳?环氧化物共聚法1533.2 脂肪族聚碳酸酯的性能及应用1593.2.1 聚碳酸三亚甲基酯(PTMC)和聚碳酸2?2?二甲基三亚甲基酯(PDTC)的性能及应用1593.2.2 二氧化碳?环氧化物共聚物的性能及应用1623.2.3 聚碳酸亚烷基酯的性能和应用167参考文献171第4章 聚碳酸酯的分子结构与性能/1734.1 聚碳酸酯的分子链结构1734.2 聚碳酸酯的流变性能1904.3 聚碳酸酯的力学性能1964.4 聚碳酸酯的热性能2014.5 聚碳酸酯的电性能2064.6 聚碳酸酯的光学性能2084.7 聚碳酸酯的耐介质浸蚀性2264.8 聚碳酸酯的降解与稳定229参考文献238第5章 共聚聚碳酸酯/2405.1 聚酯碳酸酯2405.2 三甲基环己烷双酚(TMC双酚)共聚聚碳酸酯2445.3 双酚芴共聚聚碳酸酯2465.4 硅氧烷共聚聚碳酸酯2485.5 多组分共聚聚碳酸酯250参考文献251第6章 共混聚碳酸酯/2536.1 聚碳酸酯/PBT2556.2 聚碳酸酯/PET2596.3 聚碳酸酯/其他聚酯2676.4 聚碳酸酯/ABS2706.5 聚碳酸酯/聚乙烯2806.6 聚碳酸酯/聚丙烯2856.7 聚碳酸酯/聚苯乙烯2876.8 聚碳酸酯/其他聚合物2906.9 聚碳酸酯/玻璃纤维2956.1 0聚碳酸酯/纳米材料297参考文献299第7章 聚碳酸酯表面改性/3047.1 紫外线固化丙烯酸有机硅涂层3047.2 ExatecPlus涂层3067.3 涂覆新技术开发3077.3.1 低黏度无底层涂覆3077.3.2 互穿网络技术3077.3.3 溶胶?凝胶法涂覆3077.3.4 水解成膜法3087.3.5 表面预处理3087.3.6 纳米SiO2提高耐刮性和耐磨性3087.3.7 较低温度固化技术3107.3.8 羟基丙烯酸酯改性的一次性涂覆技术3127.3.9 聚硅氧烷清漆涂覆技术316参考文献321第8章 阻燃聚碳酸酯/3228.1 卤素阻燃3248.2 硅系阻燃3288.3 有机磺酸盐3328.4 磷系阻燃3338.5 其他阻燃剂3368.6 聚碳酸酯合金的阻燃3378.6.1 阻燃聚碳酸酯/ABS合金3378.6.2 阻燃聚碳酸酯/PBT合金3458.6.3 阻燃聚碳酸酯/PET合金348参考文献352第9章 聚碳酸酯注射成型/3559.1 聚碳酸酯的选择3569.1.1 聚碳酸酯/ABS合金3589.1.2 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合金3609.1.3 聚碳酸酯/聚苯乙烯合金3609.1.4 聚碳酸酯/聚烯烃合金3619.1.5 聚碳酸酯/聚酰胺合金3629.1.6 增强聚碳酸酯3639.1.7 其他特殊品种的聚碳酸酯3649.2 聚碳酸酯注塑件的设计要点3659.2.1 聚碳酸酯注塑件设计的一般原则3659.2.2 壁厚3669.2.3 加强筋3679.2.4 圆弧半径3699.2.5 凸台3699.2.6 嵌件和螺纹3719.2.7 收缩率和精度3729.2.8 脱模斜度3739.3 聚碳酸酯注塑件模具设计规范3749.3.1 流道3749.3.2 注料口(浇口)3759.3.3 阴模、阳模工作尺寸误差和塑件公差的关系3769.3.4 顶出机构3779.3.5 温控系统3779.3.6 排气3779.3.7 制品精度与模具精度对照3799.3.8 典型设计3799.4 注塑设备的选择3859.4.1 一般原则3859.4.2 精密注塑机3879.4.3 光盘注塑机3889.5 原料的干燥3919.6 注塑工艺3959.6.1 注射温度3959.6.2 注射压力3969.6.3 背压和螺杆转速3969.6.4 注射时间3969.6.5 保压时间和保压压力3979.6.6 模具温度3979.6.7 注塑制品的后处理3989.6.8 清理机器3989.6.9 聚碳酸酯注塑制品常见缺陷及对策398参考文献402第10章 聚碳酸酯挤出成型/40410.1 概述40410.2 聚碳酸酯板材(实心板材和空心板材)的制造40810.2.1 简介40810.2.2 国产挤出聚碳酸酯板材生产线配置实例41010.2.3 意大利挤出聚碳酸酯空心板材生产线配置介绍41410.2.4 聚碳酸酯空心板材基本生产工艺流程41910.2.5 聚碳酸酯板材的原料43410.2.6 共挤出机的能力和开车程序43710.3 聚碳酸酯薄膜的制造44010.3.1 简介44010.3.2 挤出流延生产聚碳酸酯薄膜44210.3.3 国产流延膜生产线的组成44410.3.4 双向拉伸聚碳酸酯薄膜447参考文献448第11章 聚碳酸酯实心板与空心板应用技术/44911.1 聚碳酸酯实心板的性能44911.1.1 聚碳酸酯实心板的力学性能44911.1.2 聚碳酸酯实心板的热性能45711.1.3 聚碳酸酯实心板的光学性质45911.1.4 聚碳酸酯实心板的隔声性能46411.2 聚碳酸酯实心板的热成型技术46611.2.1 聚碳酸酯实心板热成型46611.2.2 真空成型模具48011.2.3 热成型制品的后处理48111.2.4 热成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解决对策48211.3 聚碳酸酯板材的机械加工和应用技术48311.3.1 锯割48511.3.2 钻孔48711.3.3 铣削48911.3.4 冷成型49011.3.5 使用溶剂型胶黏剂的连接49111.3.6 使用黏胶带的连接49311.3.7 焊接49311.3.8 机械紧固装置49411.3.9 聚碳酸酯板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49811.3.10 聚碳酸酯板材在使用中出现裂纹甚至开裂的原因50211.4 聚碳酸酯空心板材的应用技术50411.4.1 聚碳酸酯空心板材冲击性能50411.4.2 聚碳酸酯空心板材光学性能50711.4.3 聚碳酸酯空心板材日光热的获得50711.4.4 聚碳酸酯空心板材耐候性50811.4.5 聚碳酸酯空心板材防火性能51011.4.6 聚碳酸酯空心板材隔声性能51011.4.7 聚碳酸酯空心板材热性能51111.4.8 聚碳酸酯多层空心板材的安装51311.4.9 空心板材厚度的选择517参考文献523第12章 聚碳酸酯回收利用/52412.1 直接回收52412.2 链增长回收法53112.3 降解回收53312.3.1 碳酸钠催化降解53312.3.2 强碱降解53412.3.3 碱催化酚解53412.3.4 超临界降解536参考文献540
材料学是学生接触材料领域、定位未来方向的入门课程,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内容意义至关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材料学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摘要:近些年来,国防尖端工业和航空工业等特殊领域的发展对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加工技术要求更高,更精细。在此背景下,理清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的 方法 ,对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加工方法成型技术
一、前言
近些年来,国防尖端工业和航空工业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要求更高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开发研制满足特定要求的高聚合物迫在眉睫[1]。在此背景下,理清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的方法,对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分子材料成型成型加工技术的相关定义
1.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是指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为基础构成的材料,其一般基本成分是聚合物或以含有聚合物的性质为主要性能特征的材料;主要是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黏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独特的结构和易改性与易加工特点,使它具有其他材料不可取代与不可比拟的优异性能,从而广泛运用到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等领域,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
2.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在高分子工业的生产中分为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成型两个过程。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技术就是运用各种加工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赋予形状,使其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制品。高分子材料加工主要目的是高性能、高生产率、快捷交货和低成本;向小尺寸、轻质与薄壁方向发展是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制品方面的目标;成型加工方向是全回收、零排放、低能耗,从大规模向较短研发周期的多品种转变。判断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技术的质量因素是加工后制品的外观性、尺寸精度、技能性中的耐化学性、耐热性等等。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方法
高分子材料的的成型方法有挤出成型、吹塑成型、注塑成型、压延成型、激光成型等。以下介绍的是现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主要技术方法。
1.挤出成型技术
挤出成型技术是指物料通过挤出机料筒和螺杆间的作用,边受热塑化,边被螺杆向前推送,连续通过机头而制成各种截面制品或半制品的一种加工方法。它的具体原理是高分子原材料自料斗进入料筒,在螺杆旋转作用下,通过料筒内壁和螺杆表面摩擦剪切作用向前输送到加料段,在此松散固体向前输送同时被压实;在压缩段,螺槽深度变浅,进一步压实,同时在料筒外加热和螺杆与料筒内壁摩擦剪切作用,料温升高开始熔融,压缩段结束;均化段使物料均匀,定温、定量、定压挤出熔体,到机头后成型,经定型得到制品。挤出成型又有共挤出技术、挤出注射组合技术、成型技术、反应挤出工艺与固态挤出工艺等。
2.注塑成型技术
注射成型技术是目前塑料加工中最普遍的采用的方法之一,可用来生产空间几何形状非常复杂的塑料制件[2]。注射成型技术根据组合材料的特征,又有以组合惰性气体为特征的气体辅助注射成型,以组合组成化学反应过程为特征的反应注射成型,以组合混合混配为特征的直接注射成型,以组合不同材料为特征的夹心成型等多种方法。
3.吹塑成型技术
吹塑技术一种发展迅速的塑料加工方法。热塑性树脂经挤出或注射成型得到的管状塑料型坯,趁热或加热到软化状态,置于对开模中,闭模后立即在型坯内通入压缩空气,使塑料型坯吹胀而紧贴在模具内壁上,经冷却脱模,即得到各种中空制品。根据型坯制作方法,吹塑可分为挤出吹塑和注射吹塑,新发展起来的有拉伸吹塑和多层吹塑。
四、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新趋势
目前,高分子加工成型技术正在快速地进步,它的发展总方向是高度集成化、高度产量、高度精密化,不断实现对加工制品材料的聚集态、组织形态与相形态等的控制,最大程度地达到制品高性能的目的。具体的创新技术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新技术上。
1.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
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与传统技术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设备的结构上都完全不同,该技术是将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和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目的[3]。这项技术解决振动力场下聚合反应加工过程中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与平衡的难点,从技术上解决了设备结构集化的问题。
2.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
这项技术引入振动立场到混炼挤出的全过程,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控制硫化反直的进程,防止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发生发转。此技术非常有意义,研制发明出新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与设备,能有效地提高我国TPV技术的水平。
3.信息存储光盘盘基直接合成反应成型技术
此技术是将盘级PC树脂生产、中间储运与光盘盘基成型三个过程融合为一体,联系动态连续反应成型技术,研制开发精密光盘注射成型装备,达到有效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目的。该技术避免了传统方式中间环节多、能耗大、周期时间长、成型前处理复杂、储运过程易受污染等缺陷。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新时期要把握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的前沿,注重培育自主的知识产权,努力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实现科学技术研究与产业界的良好结合的目的。这能有效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有效地加快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云飞;孙伟.浅谈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1): 32.
[2] 甄延波.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2,(09): 25.
[3]黄贵禹.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J].东方 企业 文化 ,2011,(16): 97.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
摘要:我国的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在工业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原理以及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加工技术。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
一、前言
高分子材料是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组分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按化学组成分类可分为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高分子材料;按性能可分为通用高分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比传统材料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原料丰富、制造方便、加工容易、品种繁多、形态多样、性能优异以及在生产和应用领域中所需的投资低,经济效益比较显著。高分子反应加工分为反应挤出和反应注射成型两个部分,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设备包括螺杆挤出机和螺杆注射机。现阶段,我国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原理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制备一般都是由几个化工单元操作组成的,高分子反应加工把多个单元操作熔为一体,有关能量的传递和平衡,物料的输运和平衡问题,与一般单个化工单元操作完全不同。传统聚合过程解决传热和传质问题主要是利用溶剂和缓慢反应来进行的,但是在聚合反应加工过程中,物料的温度在数分钟内就能达到400℃~800℃,此时对于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如果不能进行脱除的话,那么降解和炭化将会发生在物料中。传统的加工过程是通过设备给聚合物加热,而需要快速将聚合生成的热量通过设备移去是聚合反应加工所进行的,由此可见,必须从化学和热物理两个方面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热性能、加工性能等均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分子结构和凝聚态的形态结构,而加工工艺与高分子材料的形态结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流变学,指从应力、应变、温度和时间等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形和(或)流动的物理力学。它是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物理材料在应力、应变、温度湿度、辐射等条件下与时间因素有关的变形和流动的规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成制备的理论基础是高分子材料流变学。高分子材料的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伴随化学反应的高分子材料的流变性质而产生的。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加工技术
(一)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
目前国外已经研发出可以解决其他挤出机作为反应器所存在的问题,即连续反应和混炼的十螺杆挤出机。在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业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加工技术的开发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缩聚反应器的反应挤出设备就是指交换法聚碳酸酯连续化生产和尼龙生产中的比较关键的技术,除此之外,我国每年还有数以千万吨的改性聚合物生产,反应挤出技术及设备也是其关键技术。
采用传统的加工设备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热、化学反应过程难以控制等,另外投资费用大、噪音大等问题。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设备的结构上,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与传统技术都完全不同,将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引入到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从而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反应生产物的凝聚态结构的目的,这就是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是高能耗过程作业,无论是挤出、注射还是中空吹塑成型塑料原理都必须经过熔融塑化及输送这一基本和共性的过程,目前普遍采用的设备包括螺杆挤出机和螺杆注射机等。该技术使得控制聚合物单体及停留时间分布不可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也使得振动立场作用下聚合物反应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动量以及能量传递和平衡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使得设备结构集成化问题得到了解决。新设备的优点很多,例如:体积重量小、适应性好、噪音低、可靠性高等等,而这些技术是传统技术和设备是比不了的。
(二)以动态反应加工设备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新技术
此技术的研究实现,加强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发言权。以动态反应技术为基础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了新的材料制备技术。我们以存储光盘盘基为基础原型,以反应成型技术直接作用于其上。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研究改进,改变了传统技术中多环节、消耗大、复杂度高、周期长、而且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等诸多不利因素。通过学习研究,可以把制作光盘的PC树脂原料工业、中途存放、盘基成型工业串联于一体,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能够完全有效的进行控制,而且产品的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
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物理场强化制备新技术。研究表明,对无粒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得到一些好的效果,比如说利用聚合物进行原位表面改性处理、原位包覆、强制分散等处理后,就可以使我们复合材料成型。
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此技术将混炼引入到振动力场挤出全过程,为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对硫化反直进程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反转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与设备研制开发出来,促进我国TPV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我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发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及设备,把握技术前沿,不断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使得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 黄汉雄.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装备及技术的进展、趋势与对策(下)[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06, (06) :13-18
[2] 黄汉雄.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装备及技术的进展、趋势与对策(上)[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06, (05) :17-27
[3] 王玉东, 付鹏, 李晓光, 赵清香, 刘民英. 尼龙612等温结晶的球晶形态与生成条件[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9, (09):76-79
[4] 吴刚.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进展[J]. 广东化工, 2008, (09) :8-12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采矿工程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采矿工程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能源的正常供应和使用安全。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供参考阅读!
采矿工程方法优化研究
【摘要】采矿工程中的许多方法都是可以优化的,比如采矿工程中的开拓系统和采矿方法。这些方法优化问题,由于决策变量众多,并且不同情况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导致多数问题都是复杂的非线性化问题,不仅如此变量之间的联系有时很难用确切的数学模型或者数学表达式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考虑到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来实现采矿工程中方法的优化问题,比如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本文从上述几种技术角度,结合实际例子探讨了采矿工程方法的优化问题。
【关键词】采矿工程;优化;采矿方法
采矿工程中的许多问题的决策和方法的优化,都是多决策变量问题。以往对这种问题的处理方式都是采用单一变量法,即采用固定其他变量使其值保持不变,通过变化某一变量来探索这一变量对目标函数或目标问题结果的影响,从而找出最优解。虽然这种方式大大简化了这种多变量问题的求解方式,但是它忽略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因此所得的结果并不是真正的最优值。为了求得真正的最优解,需要同时改变各决策变量,探索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和目标的关系以及的对目标结果的影响,从而找出综合最优值。
1、优化方法
1.1遗传算法的定义
遗传算法是一种自适应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生物进化的原理,它模拟了生物进化的步骤,将繁殖、杂交、变异、竞争和选择等概念引入到算法中。[1]通过对一组可行解的维持和重新组合,在多决策变量共同作用的条件下,改进可行解的移动轨迹曲线,最终使它趋向最优解。这种方式是模拟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遗传变异机理,克服了传统的单决策变量法容易导致的局部极值的缺点,是一种全局优化算法。
1.2神经网络的定义
人脑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多个神经元之间的同时的相互作用来动态完成信息的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脑思维的这种方式,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一个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
1.3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协同优化
由于采矿工程的问题很难用一个显式来表示,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建立决策变量和目标函数的关系,实现对问题的显式化,然后用遗传算法对这个目标函数的决策变量进行搜索和寻优,搜索到后就输入之前已经建模好的神经网络,网络将自动进行学习和匹配,从而我们可以计算出目标函数对该组决策变量的适应性,然后根据适应性进行遗传变异操作,反复多次后即可寻得最优解。
2、优化实例
2.1遗传算法在矿石品位优化中的应用
遗传算法是由原始数据,模拟优胜劣汰的方式通过反复迭代获得最优解,在这里实质上是随机生成一组矿石品位,利用自适应的技术调整品位,经过反复迭代计算,逐步逼近最优解。
(1)编码:用定长字符代表遗传中的基因,在这里表示某种特定品位,编码顺序依次为边界品位、最小工业品位、原矿品位和精矿品位。[2]
(2)初始群体:每次迭代的初始群体由上一次迭代生成,第一次的初始群体随机生成,每个群体包含的个体数确定。
(3)适应度:自然界中的适应度是生物个体对自然界的适应程度,适应度大,那么它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大。类似的这里的适应度是衡量个体优劣的指标,可以驱动遗传算法的优化,本例中的适应度取不同品位的矿石所能取得的净现值。
(4)复制和交换:根据达尔文进化论,适应性强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有利性征就被保留了,同样的不利性征就被淘汰了,适应性强的个体他们的后代跟他们的相似度会比较高,在遗传算法中可以用复制来代表这一部分;交换就是指上一代多个个体的部分基因相互置换产生新个体。
(5)突变:遗传算法中产生新个体的又一手段,通过求补运算完成。
(6)终止条件:遗传算法是迭代运算,在迭代到符合某一要求时停止,一般都是当群体的平均适应度或最大适应度变化平稳时,迭代终止。
2.2采矿工程优化实例
本处选择山东莱芜铁矿施工时的填充材料刚度与采场结构参数的优化问题来说明一下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具体应用。
山东莱芜铁矿谷家台矿区矿体赋存于大理岩与闪长岩的.接触带中,上部为第四系和第三系所覆盖,全部为隐伏矿体,矿脉地理结构十分复杂。[3]上部有河流流过,虽然河流和矿带之间有第三系的红板岩,但是由于局部天窗的分布,导致水层和第四系砂砾石层和灰岩层接触,隔水效果不好。由于灰岩层的含水性,导致这部分成为承压含水层。复杂的地质背景给开矿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为了实现不改河、不疏干、不搬迁、不塌陷、不还水的“五不”方针,最终决定的开矿方案是采用矿体近顶板大理岩注浆补漏堵水措施与阶段空场嗣后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水方案。制约这一方案顺利实施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充填材料刚度与采场结构参数的优选问题。
设矿房宽度为Bf,填充体刚度为EC,бt为上盘出现的最大拉应力。推测得出:从安全性角度考虑,矿房宽度Bf越小,填充体刚度EC越大,则上盘出现的拉应力越小,施工越可靠;从经济型角度考虑,矿房宽度越大,填充刚度越小越经济,可以看出两者是相对的,我们要在这之间找一个最佳匹配值。使得上盘出现的拉应力小于但又接近于大理岩的抗拉强度。
先通过神经网络建立决策量Bf、EC和目标бt的映射关系,然后用遗传算法搜索最佳匹配,得到结果Bf=21.256m,EC=396.6MPa,бt=-1.9297MPa,最后进行的结果的合理性验证,表明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3、结论
作为现阶段比较先进的计算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着重于通过迭代算法和非线性映射来求得问题的最优解。由于绝大多数矿场的复杂条件导致采矿工程中的许多问题和方法的决策存在众多的决策变量,并且多数变量和目标量的关系都是非线性的,这些特点使得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现代先进智能技术能很好的运用到采矿工程的优化中去,通过文章研究和实例证明,对于采矿工程的方法优化,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他们将会为采矿工程的优化方面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云,刘霁.神经网络与主元分析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6):140-146.
[2]张磊,柴海福.浅谈人工神经网络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学术探讨,2008,(6):172.
[3]刘加东,陆文,路洪斌.浅谈采矿方法的优化选择[J].IM&P化工矿物与加工,2009,(1):25:27.
中文摘要: 钢铁炉料为钢铁企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而钢铁炉料采购面临的是一个动荡起伏、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本文以供应链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炉料市场状况,从四个方面对建立适应炉料市场变化的采购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炉料采购过程控制的研究,提出了采购活动八个过程,并按采购过程设置采购管理机构,实行分段管理的采购管理机制,以确保采购过程的高效、透明、约束。 通过对炉料供应商评价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供应商分类分级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量化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分类分级评价方法,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商合作关系和培育核心供应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炉料采购定价管理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炉料采购的两种定价方式,并着重对竞争性采购定价方式中所应用的五种定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寻求公开透明、决策灵活、规范受控的价格形成体系。 通过对采购手段及采购策略的研究,提出了用电子商务手段来改进采购方式,提出了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及采购供应基地,确保资源稳定、安全的获得。英文摘要: The supply of the furnace charge provides the necessary guarantee for the iron and steel companies, but the unstable and complicated market environment exists while purchasing furnace charg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rket situation of furnace charge upon the theory of the supply chain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actical work, and elaborates the practical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urchasing the furnace charge to adapt the changing market from four respects,.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controlling the p...目录:摘要 5-6Abstract 6致谢 7-11第一章 绪论 11-141.1 研究背景 11-121.2 钢铁炉料采购过程管理概述 121.3 论文结构安排 12-14第二章 钢铁炉料采购市场状况分析 14-182.1 炉料市场状况 14-162.1.1 铁矿石资源状况分析 142.1.2 铁合金资源状况分析 14-152.1.3 废钢资源状况分析 152.1.4 煤炭、焦炭资源状况分析 15-162.2 炉料运输条件的分析 16-18第三章 炉料采购过程控制管理 18-263.1 炉料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183.2 炉料采购管理机制 18-223.2.1 线性管理机制 19-203.2.2 分段管理机制 203.2.3 两种管理机制的比较 20-213.2.4 实行分段管理机制的优点 21-223.3 分段管理机制 22-243.4 马钢炉料采购过程控制管理的做法 24-26第四章 供应商评价管理 26-344.1 钢铁企业开展供应商评价管理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26-274.2 钢铁企业开展炉料供应商评价管理的必要性 274.3 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 27-294.4 供应商评价管理方法 29-324.4.1 评价管理组织机构 294.4.2 供应商评价指标权重 29-314.4.3 评价标准及评分方法 314.4.4 评价实施 31-324.4.5 评价周期 324.5 实施供应商评价管理效果 32-334.6 马钢炉料供应商评价管理的做法 33-34第五章 炉料采购定价管理 34-415.1 炉料采购定价管理的必要性 34-355.2 炉料采购定价方式 35-365.2.1 战略性采购定价方式 355.2.2 竞争性采购定价方式 35-365.3 竞争性采购定价方式的应用 36-395.3.1 常用的炉料采购定价方式 36-385.3.2 炉料采购定价过程的若干问题 38-395.4 炉料采购定价管理机制的落实与保障措施 39-405.5 马钢炉料采购定价管理的做法 40-41第六章 炉料采购策略及采购手段的研究 41-466.1 采购策略 41-436.1.1 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1-436.1.2 建立采购供应基地 436.2 通过电子商务改进采购手段 43-466.2.1 钢铁企业网上采购发展过程 446.2.2 传统招标采购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采购模式 44-456.2.3 实施电子商务手段的作用 45-46第七章 结束语 46-48参考文献 48-4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9-50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三、举例1、期刊论文〔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2、专著〔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3、论文集〔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4、学位论文〔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5、专利文献〔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7、报纸〔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8、报告〔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参考文献的类型有哪些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或部分的参考借鉴。著作中征引过的文献须在文中注明出处,并列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是我整理的参考文献的类型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览。
参考文献的类型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参考文献的'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一、举例
1、期刊论文
[1] 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 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 [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 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 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 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 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 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 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2] Chrisstoffels L A J.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 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2]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P].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 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P].Jpn Jp1290606.
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 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 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 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P.S. 不少期刊在第几期之上有第几卷标志
期刊以内容分种,以时间分卷和期。卷是在期之上的一个时间分类。这里“期”为1个年度中依时间顺序发行的期数的编号;而“卷”是此刊物从创刊年度开始按年度顺序逐年累加的编年号。
如1981年创刊的《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12月为第二十四卷第六期,是什么意思呢?
答:《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是 双月刊,故12月出来的是第六期;而这个“二十四”就是卷号,1981年全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为第一卷,2004年的全部6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依序就为第二十四卷。
参考文献:1.《中国高铁时代的新生活》,作者:李康平,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2.《高铁时代下的城市交通规划》,作者:戴帅,程颖,盛志前,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工作的开始——高速铁路施工新技术》,作者:李向国等,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4.《高速铁路技术》,作者:李向国,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5.《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设计原理》,作者:胡一峰,李怒放,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6.《高速铁路电气化工程》,作者:李群湛,连级三,高仕斌,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7.《高速铁路桥梁施工技术与装备》,作者:张晓炜,智小慧,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8.《高速铁路运营组织》,作者:赵鹏,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9.《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作者:文妮,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0.《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管理技术》,作者:赵国堂,李化建,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11.《京沪高速铁路系统优化研究》,作者:张曙光,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12.《高速铁路振动及噪声测试技术》,作者:张洁,林建辉,高品贤,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3.《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作者:李映红,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4.《高速铁路概论》,作者:李学伟,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15.《高速铁路施工技术与管理》,作者:岳祖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毕业论文常见的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文献来源分类: 期刊文章-[J],普通图书、专着-[M],论文集、会议录-[C],学位论文-[D],规范、标准-[S],报告-[R],未说明文献类型或资料类-[Z].
毕业论文常见的参考文献介绍
1 期刊论文-[J]
[1] 汤晓光。 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系统建设管理[J]. 铁道标准设计,2010( 1) : 3-6.
[2] 王天亮,刘建坤,彭丽云,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改良土的力学性质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2010,31( 6) : 7-13.
[3] 周丹,田红旗。 强侧风下客车在不同路况运行的气动性能比较[J].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39 ( 3) :554-559.
2 普通图书、专着-[M]
[1] 郑健。 中国高速铁路桥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龚晓南。 地基处理手册[M]. 2 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布列耶夫,克拉夫错夫。 轨道电路的分析与综合[M]. 孙铭甫,译。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 55-56.
3 论文集、会议论文-[C]
[1] 王梦恕,骆建军。 客运专线长大隧道设计施工的讨论[C]∥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2005: 186-195.
[2] 张忠智。 科技书刊的总编( 主编) 的角色要求[C]/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部学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1997:33-34.
4 学位论文-[D]
[1] 李小珍。 高速铁路列车-桥梁系统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0.
5 标准、规范-[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建设[2007]47 号 新建时速300 ~ 3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6 科研报告-[R]
[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技术研究总报告[R]. 武汉: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08.
7 专利-[P]
[1] 闫友联,沈良成,金仓,等。 一种大跨度悬索桥施工中的先导索水面牵引的放索装置: 中国,200920034476.1[P]. 2010-05-05.
8 电子文献( 包括专着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M /OL][J /OL]等
[1] 江向东。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 情报学报,1999,18( 2) : 4[2000-01-18].
9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N]
[1] 丁文祥。 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 [N]. 中国青年报,2000-11-20( 15) .
10 未说明文献类型或资料类-[Z]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路 GSM - R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规划[Z]. 北京: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铁 道部,2005.
关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大专院校学生毕业之前写作的体现学习成果的论说文。从整个写作过程来说,要抓好三件事:一是选题要得当,二是材料收集要充分,三是论证要严密。一个环节失误,都会严重影响论文质量。在此仅就写法上的问题谈几点应注意事项:
一、题目最好小一点,角度新一点 。
由于完成论文的时间大体上只有三五个月,论文字数也有一定限制,因此选的题目不能过大。否则,为时间、精力、资料等条件所限,将难以写好。题目小一点,写得实在一点,把问题讲得透彻一点,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同学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锻炼。确定题目之后,还要考虑从哪个角度写比较好。譬如论一部作品,究竟是论它的思想性、艺术技巧还是人物形象等,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所掌握的资料来确定,最好是从前人所没有论述过的地方或前人虽有论述但自己有新见解的地方着手。当然,也不是题目越小越好,越冷僻越好。钻牛角尖也容易走上歧途。
二、依理定形,顺理成章。
论文和文学作品不同,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讲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因此,论文的结构只能以理为中心,结构形式必须服从事理发展逻辑。所以,在写作之前要细致地分析所有的材料,理清思路。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自己所要阐述的问题组织和使用材料,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中心突出,层次清楚。
要使文章中心突出,首先要确定论证重点,然后在材料的安排上下功夫,即先找出材料安排的顺序,看看什么材料该先用,什么该后用,放在什么地方最为合适。如材料安排是平行关系,即列举式的,材料之间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谁先谁后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不论是递增式还是递减式,就象阶梯一样,有一定先后次序,它们之间就不能随意颠倒顺序,否则,就会造成气不通、理不顺。此外,还有接续关系和对立关系等。总之,在使用材料时,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文章就可以做到中心突出、层次清楚。层次清楚还要求:段落之间的衔接要紧凑,文势的曲折变化要自然。段落之间的过渡不论采用什么形式,如用联接词,用插叙或说明等,都要有连贯性,不要给人突如其来的感觉。为了使文章曲折变化、引人入胜,有时要退一步讲,有时要抓住关键性的字眼反复挖掘深意,有时需要间接证明,有时需要用顿笔造成奇峰突起等。但无论怎样曲折变化,都不能离开文章的中心,横生枝节,而要显得自然、合理。
动笔写作之前,最好先列一个提纲,确定文章的架子,看看要讲哪几层道理,用什么材料,怎么论证,如何开头、结尾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材料是否够用,另外,写作时也不致因时间较长而使思路中断。当然,写作过程中,随着认识的加深或新材料的发现,部分修改甚至提纲的事也是有的,但有提纲总比没有要好。初稿写毕,要在听取指导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之后反复修改,最后再定稿。
毕业设计说明书与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要求
一篇完整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要有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前言)、正文、结论、谢辞、参考文献、附录等几部分构成,毕业论文规范。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要求不少于2500字,文科专业不少于3000字,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一、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毕业设计课题名称,要求简洁、确切、鲜明。
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应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简练。中文摘要求约1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3.目录
主要内容的目录。
4.前言
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尚可开拓空间;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正文
(1)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应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应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2)设计及计算部分:设计及计算部分是设计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详细写明设计结果及计算结果。
(3)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包括实验方法、线路及数据处理等,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规范》。
(4)方案的.校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校验的方法可以是理论分析(即反推算),包括系统分析,也可以是实验测试及计算机的上机运算等。
6.结论
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
7.谢辞
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老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9.附录
将各种篇幅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计算机程序等作为附录附于说明书之后。
二、毕业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要有概括性,让人看后能大致了解文章的确切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题目的字数要适当。
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即内容提要,应当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中文摘要约1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5个。摘要应写得扼要、准确,一般在毕业论文全文完成后再写摘要。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达,每项内容均不宜展开论证。
(2)要客观陈述,不宜加主观评价。
(3)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是摘要的重点内容,在文字上应着重陈述,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4)要独立成文,选词用语要避免与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结论雷同。
(5)既要写得简短扼要,又要行文活泼,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写得有文采,以唤起读者对全文的阅读的兴趣。
3.目录(必要时)
论文编写完成后,为了醒目和便于读者阅读,可为论文编写一个目录。目录可分章节,每一章节之后应编写明页码。
4.前言
前言是全篇论文的开场白,它包括:
(1)选题的缘由。
(2)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
(3)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
(4)概括成果及意义。
作为摘要和前言,虽然所定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仍有很大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摘要一般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则可以稍微具体些;摘要的某些内容,如结论意见,可以作为笼统的表达,而前言中所有的内容则必须明确表达;摘要不写选题的缘由,前言则明确反映;在文字量上前言一般多于摘要。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是改革发展的保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铁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下文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2017年铁路安全管理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2017年铁路安全管理毕业论文篇1 浅谈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安全管理 摘要:高铁牵引供电安全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其在确保高铁安全运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对其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安全管理的相关方面,从而为为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安全技术奠定了平稳发展的安全基础。 关键词: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安全管理 1、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负荷特性及安全管理的特点分析 1.1、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负荷特性 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负荷特性与普通铁路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1)负荷波动频繁。负荷大小与供电臂运行的列车数量、线路坡度及列车运行速度等有关。高铁牵引变电所的负荷会随着两供电臂内列车的数量及其负荷状态随时出现波动。 (2)牵引负荷大。高铁列车具有速度快、高峰时段密度大等特点,而空气阻力会随着速度提高成倍增加,此时的列车牵引力需要克服空气阻力运行,这使得牵引负荷较大,高速列车单车电流可达600~1000A,而普速列车电流一般不大于300A。 (3)高铁列车在高速运行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克服空气阻力行进,如果列车想要维持高速行驶,就必须持续从接触网获取电能,这使得列车本身的负载率相对较高,并且受电时间较长。 (4)功率因数高。采用交-直-交动车组,功率因数在0.95以上。 1.2、安全管理特点 高铁牵引供电安全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动态性。高铁的牵引供电负荷具有非常明显的移动性和不确定性,并且负荷常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使得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存在动态变化,一旦出现行车事故或是供电间断,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负面影响。 (2)反复性。由于牵引供电设备全部设置在露天的环境当中,设备的运行受温度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大,从而使得季节性安全问题反复发生。 (3)复杂性。牵引供电系统的接触网具有非常明显的复杂性,如环境复杂、气候变化无常、没有备用设备等等。 (4)独特性。高铁牵引供电的冲击性负荷非常频繁,且谐波含量较大,同时运行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这对牵引供电安全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牵引供电安全管理水平,这对于确保高铁安全、稳定、可靠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牵引供电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目前牵引供电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谐波问题、负序电流问题、功率因数问题、机车过分相问题、接地问题、继电保护问题、弓网关系问题、绝缘配合问题、电磁兼容问题。 1)谐波电流注入供电系统将会对通信系统、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带来不利因素,降低用电设备的运行效率。 2)负序电流可以降低用户电能的利用率,引起用户旋转电机转子表面温升过高。 3)机车过电分相时中性段断电出现过电压现象,过电压水平有时能达到击穿接触导线绝缘子的数值,出现的电弧有可能烧损接触网吊弦;机车重新带电时,出现过电流现象,过电流水平可达到机车正常运行电流的5~7倍,过流有可能损害设备的正常寿命、影响继电保护动作正确性。 4)接触网系统是无备用系统,机车通过受电弓与接触网滑动连接,取得电能。机车在运动过程中,存在不同方向的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受电弓传递到接触网,接触网随之振动。良好的弓网关系是接触网振动特性和受电弓振动特性一致,两者之间为一个随动系统,使接触网和受电弓保持良好的接触。 5)高压设备的带电部分与设备外壳、大地之间需要绝缘,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相别的高压设备之间也需要绝缘。绝缘配合,就是在一个供电系统中,由于存在众多的绝缘部分,通过对各部分绝缘水平(耐工频电压、冲击电压能力)的选择,在满足系统绝缘水平要求的前提下,达到一个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的合理水平。绝缘配合问题是近年来电气化铁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之所以引起重视,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如果不考虑绝缘配合问题,接地技术措施的应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影响牵引供电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设备因素、供电质量因素、外部影响因素、系统运行因素、管理因素等几部分。在每部分大因素当中还有很多小因素,本文主要将各类影响因素列表如下,见表1: 表1牵引供电影响的因素 4、加强牵引供电安全管理的措施 现代社会,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一种先进、重要、快速的运输手段,保障牵引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 4.1、强化高速铁路专业人员技能,提高安全技能 想要达到电气化高铁牵引供电体系的安全要求,确保电气化高铁运行的安全有效进行,保障牵引供电体系的正常化运转,一是强化高铁安全专兼职人员培训。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技能知识培训,促进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的安全管理。二是组织高铁维护人员的培训班,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学习,提高其安全技术能力;定期组织高铁技术业务研讨班,分析维护高铁安全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各班组安全管理的经验、教训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强化员工的高铁安全意识培训。将安全培训与培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将员工培训与安全培训相结合。将安全培训内容纳入员工技能培训的课程中,一体培训、一体考核,严格安全培训准入制度。 4.1.1、增强过程监控力度 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要加大监控的力度,若遇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改正,避免后期再在同样的事情上犯错误,继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加大考核力度,一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一定要保证工作人员不能怠慢工作,用严格的规范标准要求自己,出现问题时,在尽量减少损失的前提下,保障问题的圆满解决,追究问题人员的责任,提高工人人员的警惕性、工作的严谨性,这是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 4.1.2、增强创新管理意识 对人员的管理方面,要注重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加强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不断更新管理条例,运用新的管理手段增强团队意识,还要注意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大前提之下,提升管理的水平和电气化高铁牵引供电体系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而使机车的营运质量得到提升。 4.2、规范完善台账精细化管理 规范和完善各种设备台账履历,梳理细化设备台账格式和内容,做到及时更新,使台账具有可追溯性和时效性。对设备发生的变化,要明确台账更新的流程和相关责任,以点带面,提高高速铁路安全技术资料管理水平。 4.3、提高牵引供电设备质量 想要达到电气化高铁牵引供电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要利用先进的装备、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管理,保障设备的安全性,例如在高铁运行的牵引供电系统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进而逐渐提升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了确保没有工作人员值班依然可以正常营运,在体系里可以使用远动视频装备来进行管理,这样不但可以保障机械的正常运转,还能够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可以运用电阻测试仪、红外成像等高科技设备进行监控,这对于提升设施的监测标准和确保营运的有序性及安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4.3.1提高“天窗点”设备检修利用率 接触网设备的检修维护主要利用列车运行途中不铺化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营业线施工和维修的时间进行。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逐级负责的原则,制定“天窗”管理办法,用制度约束落实,加大天窗管理、认真考核天窗兑现率,使天窗利用率达到100%。同时加强设备检修,考核设备检修,提高行车设备运行质量 。 4.3.2绝缘清扫 为确保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设备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的正常运行,防止出现大面积绝缘子污闪。根据所建立高速铁路重污区台帐,合理组织人员进行绝缘清扫,按照瓷质绝缘子必须进行一次人工清扫,复合绝缘子采用小型水冲洗机、水冲洗列冲洗,水冲洗作业漏冲洗的绝缘子进行人工清扫的原则。一是瓷质绝缘子采用停电人工清扫结合带电水冲洗列冲洗。二是复合绝缘子采用停电小型水冲洗或带电水冲洗列冲洗。水冲洗作业漏冲洗的绝缘子要补充进行人工清扫。做到一片不漏、一棒不漏、不留死角。 4.3.3主导电回路测温 根据设备运营单位制定测温计划,并结合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利用测温仪器对牵引供电设备主导电回路、接续点、上网点、电缆接头线夹等处所进行检测,参照所测环境温度和设备温度进行对比,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预防设备故障,确保牵引供电设备安全运行 4.3.4检查补偿装置及线岔卡滞、坠砣a值超标、线索张力过大、电连接及隔开引线过紧过松、上网点连接状态不良、附加导线间距不足、附加导线对地距离不满足规程要求等安全隐患,组织设备管理单位通过步行巡视、上网检查、添乘巡视等方式对线索驰度进行检查。 4.3.5根据高铁速设备的特点和季节天气的变化,要有针对性的开展防鸟害、危树整治、防洪、防雷击、防风、防冰柱、防寒、防断、防磨、电缆等专项检查,通过开展专项检查,全面提升高速铁路设备运行质量。 4.5、编制事故应急预案 由于牵引供电系统本身的特殊性,常常会出现各种突发性事故。为此,必须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安全应急预案,这是处理突发事故的根本保障。一是完善抢修预案,对抢修预案进行模块化管理,制定各种突发情况下的具体安全应对措施。二是有针对性地制定演练项目,将非正常应急处置纳入常态化管理,增强应急处置的实效性。三是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要按照“一处一案、一事一案”的要求,全面提高抢修效率,缩短抢修时间;不断提高应急抢修能力。四是是对抢修工料具,储备的应急物资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4.6、加强接触网的全面管理 接触网因为是大型的现场定制工程组合的设备设施,他的性能和安全可靠性是否能完善的发挥,完全取决于设计制造和现场施工。所以应做好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来保证此设施的安全稳定。 总之,牵引供电系统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确保其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对此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安全管理,以期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曹江华.浅谈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安全管理[J].西铁科技,2014,02:17-18. [2]戚广枫.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安全技术发展及展望[J].中国铁路,2012,11:18-21. [3]王蔚.高速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安全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017年铁路安全管理毕业论文篇2 浅谈铁路中间站安全管理 【摘 要】随着铁路改革和发展,铁路技术设备装备水平日益提高,列车速度提高、行车密度增加、牵引质量加大,面对新时期运输组织变化给安全管理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表现出了不适应当前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的节奏,安全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新时期铁路中间站安全管理,从安全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入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间站;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是改革发展的保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铁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积极探索高速、重载、新形势下的铁路安全管理是每一个管理者重要的职责。中间站作为铁路车务站段管辖的最基层群体,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环节,在保安全、保稳定、保畅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铁路部分中间站均处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地方,远离机关,环境较差、交通不便、生活困难,诸多困难因素叠加,给中间站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搞好中间站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我们当前需重点研究解决的课题。 1.中间站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工作缺乏高标准。 高标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既是目标要求,也是质量要求;既是源头性要求,也是结果性要求。一些中间站之所以没能实现安全目标,甚至在安全上打了败仗,关键就是标准不高,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使本车站的安全工作在低水平上徘徊,许多问题发展成顽症,同类事故反复出现。具体表现在:一是标准认识模糊不清。尽管这几年我们反复强调标准问题,但直至现在,一些干部职工对作业标准、技术标准、设备标准含糊不清,高标定位成为了一种口头禅。二是标准执行不够彻底。经过多年的整章建制,从路局到站段已形成了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在确保运输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中间站缺乏执行制度标准的严肃性、自觉性、持久性,不按标准办事,结果引发了事故。 1.2人员素质不适应 近年来,随着铁路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技术、新设备的逐步投入使用,再加上培训教育机制跟不上,导致整体职工素质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安全运输生产的要求。一是有些站长已跟不上新的管理步伐,新的管理知识贫乏,新技术知识掌握的不深,不能更好的指导车站各岗位的作业,造成车站关键作业把控不住。二是有些职工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作业行为不规范;技术业务水平较差,特别是新技术知识掌握的少,非正常情况作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习惯性作业比较普遍,简化作业程序用语,违章作业习以为常,给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1.3安全管理不适应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的影响,安全管理还停留在固有的管理模式上,管理往往还是粗放式的、静态的、被动式的,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安全风险管理还基本上是初浅的,管理方法还比较简单,缺乏预见性,管理思路没有理清。主要表现在:①管理理念落后,主动管理滞后,不能严抓细管,有部分站长存在“不出事故就是安全”的片面认识,淡化了预防为主,消除隐患的思想;②有部分站长缺乏进取精神,好人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作风漂浮、责任心不强,对职工违章作业、简化作业程序视而不见,使职工在作业中养成了习惯成标准的风气;③站长一日工作发挥得不好,对车站的班前点名及交接班会抓得质量不高,甚至有的简化交接班会,深入各岗位检查作业情况没有抓住主要问题,表面化现象较多;④不注重技术业务培训学习,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基本上是流于形式;⑤安全隐患的超前防范落实的较差,关键作业程序控制乏力。 1.4安全风险管理控制不力 有些站长对安全风险管理思路不清、认识模糊,缺乏科学管理手段,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一是对自站的关键作业,特别对特殊时期及阶段的重点工作不能及时的进行排查,更缺乏超前研判的能力,对排查出的风险源点的针对性控制措施制定的也不严谨、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对各项作业的关键部位和环节控制不力,不能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把不住重点,如施工作业组织、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调车作业、停留车防溜和接发有特殊要求的列车不能严格按规定进行卡控关键作业程序,对反复出现的惯性问题,纠偏力度小,跟踪落实差,构成对安全生产的严重威胁。 2.提高车站安全管理控制能力的几点建议 车站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车站各个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安全措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遵守劳动纪律和作业纪律,强化过程作业控制,消除不安全因素,从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和行车事故的一系列实施和监督手段。 2.1提高人员素质,打牢安全基础 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系统工程必须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员素质。只有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不断适应铁路发展的要求,安全生产才有可靠地保证。 2.1.1中间站站长既是中间站安全管理的组织者,又是安全生产活动的指挥者和普通参与者。中间站的安全工作是经常的、大量的、细致的,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站长,同时站长还必须亲自参与并监控特殊情况下的关键作业程序,中间站站长本身的素质如何,对整个车站的安全生产管理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提高中间站站长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车务站段应加强中间站站长的培训管理,注重培养后备站长,给他们提供一个提升的平台,必要时可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称职合格的中间站站长;同时可组织各站站长走出去、请进来,互相交流学习,拓宽思路,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有效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技术业务水平。 2.1.2随着技术设备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行车组织的变化,对行车主要工种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不适应新形势下铁路安全运输生产的要求已逐步显现。因此要大力开展技术业务培训工作,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针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要求,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注重实效,选树好技术业务能手和尖子,做到以点带面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通过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班组管理规范、职工业务过硬、安全有序,从而使安全生产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2.2 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班组管理 抓企业管理,首先必须从基础抓起,抓基础也必须从班组抓起,所以班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根据中间站管理要求,并结合自站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补充、制定各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重点要加强《站细》的修订完善工作,逐步建立以《站细》为主体,各种作业办法和措施为延伸的规章制度体系,做到规范合理、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为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行车班组长既是行车指挥者,又是行车组织者,所以应选拔责任心强、技术熟练、以身作则、敢抓敢管,在工作中能起组织和带头作用的职工为班组长,使班组整体技术业务技能和班组长的行车组织指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坚持开展班前预想、班中互控、班后分析总结活动,做到针对性的提前预防、作业中互控关键作业程序和班后的滚动提高。四是落实岗位作业标准,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强化自控、互控、联控制度。五是以建设自控型班组为抓手,加强整章建制工作,进一步规范班组管理,落实自控型班组实施办法,培育一支素质过硬、自觉遵章守纪的生力军,为确保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六是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实行安全联防经济责任制,落实个人保班组,班组保车站,车站保站(段)的包保责任制,实行层层包保,层层定责,以责考绩,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起全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3加强安全管理,强化作业过程控制 2.3.1狠抓过程控制,确保安全管理各环节全面受控 所谓作业全过程控制是指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所有参加作业的有关人员通过自控,明确控制项目、内容、办法及有关责任人员,实现作业岗位控制和程序控制,使作业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置于控制之下,进而保证作业安全质量的过程,所以严格标准化作业也就是作业程序的控制。 过程控制要立足于“预防为主、抓小放大、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的理念,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处理为预防。严格执行“自控、互控、联控、监控”制度,坚持以自控为核心,以互控、联控为重点,以监控为关键,对安全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控制是安全管理的控制中心,也是安全控制的有力保证。 2.3.2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关键环节控制 在铁路运输的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失控都可能导致行车事故的发生,就是说控制与失控同在,安全与事故并存。所以我们要把握安全与事故的内在联系,系统分析,排查研判。要结合自身安全生产的实际,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组织、设备设施、人员素质的特点,人身安全等风险作为重点,把可能导致事故的管理风险、作业风险、设备风险作为关键,进行全面排查研判,全方位识别风险源和风险点,重点进行有效防控。一是加强重点作业的控制。对车站各项作业过程中薄弱部位、薄弱环节应加强安全控制。如施工作业组织、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调车作业、停留车防溜和接发有特殊要求的列车等均需我们进行重点卡控。二是要加强安全隐患的超前防范,重点抓好苗头性、倾向性和规律性问题的防范和控制,同时要对惯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的整改落实,尽力解决难点、关键问题。 2.3.3树立安全管理的理念,确保安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安全生产得之于严,失之于宽。严格有效的管理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安全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把科学管理的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继续深化安全风险管理,按照“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的思路,大力强化管理基础,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各项安全工作严格落实,确保安全有序可控。 3.结束语 在铁路不断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抓好中间站安全管理至关重要。面对中间站诸多实际困难,应进一步理清管理思路,以大力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为突破口,加强风险排查、研判和控制。以加强安全源头管理、强化现场作业控制、严格安全检查监督为手段,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确保中间站运输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1. 铁路安全管理论文 2. 铁路施工安全论文 3.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论文 4. 地铁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