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芥川龙之介鼻子论文参考文献

芥川龙之介鼻子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芥川龙之介鼻子论文参考文献

1.简单来说就是:是有一些人总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等真的改变了他又怀念。2.一下一篇文章比较详细些: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1892年3月1日生于东京,因恰逢辰年辰月辰时,故名龙之介。在他出生九个月时,因母亲神经失常,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川。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为其以后步入文坛打下了基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新思潮派的小说家。在他短短11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写出了140余篇小说,还发表了若干文学评论,游记随笔,小品和俳句等。《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年《新思潮》创刊号上。同年五月在《新小说》上再次发表。小说发表后,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对此评价很高,说小说十分有趣,首尾相顾,无戏谑之笔,却有滑稽之妙,不失上品。一见之下,材料非常新颖,结构相当完整,令人敬服。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1935年,日本文学界为了表彰和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同时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设立了在日本被称为“跳龙门”的重要文学奖——“芥川龙之介文学奖”。对《鼻子》这部作品我阅读了很多回,作者对人生的洞察力之敏锐,令人钦佩。《鼻子》的主人公是个叫禅智内供的和尚。说起禅智内供的鼻子,生活在池尾的人没有不知道的。长五六寸,从上唇一直耷拉到下巴,其状如香肠,从脸的中央一下子耷拉下来。就因为有了这样与众不同的鼻子,给禅智内供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不说别的,单说吃饭,就不能一个人吃。吃饭时必须有一个小和尚在旁边,拿着一块儿一寸宽、两寸长的木板托着内供的长鼻子否则鼻尖就掉到碗里去。但是,禅智内供为鼻子而苦恼,这还不是主要理由,更使他为之苦恼的是他的自尊心受到损伤。禅智内供为了这伤脑筋的鼻子,做种种努力,查了很多经典,服了很多药,可是都无济于事。后来上京城去的一个弟子听到一个秘方,就是把鼻子用热水烫,用脚踏,再用油脂去掉。禅智内供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按照弟子说的方法做了,效果非常好。禅智内供摸着变短的鼻子,脸上现出了多年不见的轻松愉快的笑容。可是人们对他嘲笑得更厉害了,并且带有敌意。为此禅智内供天天闷闷不乐,好不容易变短的鼻子,却又被人嘲笑。一天,禅智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禅智内供的心情又愉快了。心想这样就没有人再嘲笑我了吧。芥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鼻子》这篇小说,又是一种么心态呢?有人说是以一种嘲讽的心态看待以鼻子和其主人为代表的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也有人说《鼻子》这篇作品深刻地蕴涵着禅宗的人生“三境界说”对芥川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5期肖书文》)。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影响。首先,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看,《鼻子》的诞生是离不开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爱好,还有当时作者本人受到了失恋的打击这两方面的。可以说这两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鼻子》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对其中一个简单的笑话做了艺术加工并融入了现代人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芥川从中学时就表现出了对历史的非常喜爱。可以说芥川的文学是从对历史的兴趣开始的。他晚年的小说,几乎都取材于古典的历史小说。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失恋的影响。芥川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就恋爱了,但是由于家族的反对,初恋破灭了。因此,芥川意识到爱情都是自私自利的。我们从芥川写过的文章《那时自己的事》中可以看出,他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部小说的。文章中提到“自己这半年来受到失恋的影响,意志消沉。所以想尽可能地写一些使人愉快的小说,从《今昔物语》中取材写了二个短篇。一篇是《罗生门》,另外一篇是《鼻子》”。为了驱散抑郁的心情,作者写出了《鼻子》这篇小说,显示出了作者人生体验中深刻的矛盾和痛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20世纪的日本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国家军事实力异常繁荣,不停地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但国内群众却付出了重大牺牲,并导致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越来越显露出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冷酷、与人为恶的社会心理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正是由于社会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的虚伪本质被充分暴露,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不安之中。《鼻子》可以说是一篇借历史题材来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丑恶现实的小说。它暴露了把玩别人不幸以得到某种快慰的,有失道德的阴暗心理。在佐古纯一郎著的《芥川龙之介》一书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在《鼻子》这篇文章的最后禅智内供的鼻子变短了,当主人公感到满足的时候,没想到遭到了比长鼻子更恶意的嘲笑。当鼻子又恢复到以前长度时,禅智内供想,再也没有谁嘲笑我了,所以心情又愉快起来了。再也不会被嘲笑了吧。这样写恐怕是芥川的估计错误吧,主人公内供的鼻子恢复原样时,还会被嘲笑吧,会被说‘鼻子又恢复原样了’,这样怎么能不成为大家的笑柄呢,芥川并没有从现实出发去考虑问题,只是借小说来排遣寂寞而已。”上述的这个观点我是不赞成的。虽然芥川也曾经写下过自己尽可能地写有意思的文章来排遣抑郁的心情,但是作者是以这些令人啼笑的事来展现自己的观念,达到了以冷眼的旁观者观察社会上的利己主义的目的。作者正是安排了主人公内供的鼻子恢复了原样,才足以表现了人们的利己主义心态,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虚荣,表现了对人生的怀疑精神。主人公内供是高僧也好,是愚僧也好,在《鼻子》这部作品中,作者就把他看成一个因为鼻子长而受到伤害的普通人。而侍者、下法师和中童子等人,作者是把他们作为旁观者对待的。内供总是担心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总是拘泥于别人的脸色,在乎社会的舆论对他的评价。在这里内供是可怜的,却有一种有苦说不出之感。因为高僧这个身份成就了他,也让他有些高处不胜寒了。虽然因为这个鼻子而感到痛苦,但却要表现出不在乎自己肉体的不幸,是个称职的得道高僧了。在这种内在和表面的夹缝中,内供的内心有多么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心理描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我觉得这样写不是对内供的嘲讽,内供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这是作者感悟人性的悲哀。赤裸裸地表现出了人性的软弱和丑陋。内供的悲哀既是个人的,又是全体的,他的遭遇只是人类处境的现实象征。鲁迅曾说过:“人类的心理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示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确对那人抱了敌意。—内供虽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总觉得有些不快者,便因为在池尾的僧侣的态度上,感到了这些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缘故。”社会上的人们就是这样,对别人的不平表面上表现出同情心,而内心里却幸灾乐祸,对别人的缺陷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内供就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了表现出旁观者的这种自私冷漠的态度,芥川在小说中势必要把内供的鼻子再变长了。对于自尊心强的内供来说,鼻子变长了确实是好事,内供的内心也变得飘飘然了。但是旁观者的看法太重要了,所以他宁愿再回到过去的肉体的不幸中,也忍受不了别人的脸色和社会的舆论了。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只要当事人重新陷入了不幸当中,旁观者才能把嘲笑与敌意收起来,同情当事人,所以芥川的笔又把内供的鼻子变长了,又一次牺牲了内供的自尊,成全了旁观者的利己,把人性的软弱虚伪和自私自利多么淋漓尽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啊。禅智内供因为鼻子而苦恼到最后坦然接受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自我寻求拯救的过程,是一个内心不断修复的过程。小说的最后,主人公终于释然了。也许作者芥川龙之介却没有释然,这个不释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造就了一代“鬼才”芥川龙之介,也使日本的近现代文学天空陨落了一颗奇星。

最近在拜读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昨天晚上看了其中一篇文章——《鼻子》,很有感触。 禅智内供的鼻子长五六寸,一直耷拉到下颌,这给他造成了很大困扰:一是生活上的不方便,吃饭时需要弟子拿一根木棍挑着鼻子,如果弟子一不小心,鼻子就可能掉进粥里;最重要的是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别人喜欢讨论他与众不同的鼻子,他表面上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其实平日言谈中最忌讳的就是“鼻子”二字。于是他找各种资料来安慰自己,想各种办法缩短鼻子。最终用开水烫鼻子然后用脚踩鼻子的方法使鼻子缩短到了正常尺寸。然后很有趣的事情就出现了。 鼻子正常后,内供觉得人们看他的眼光仍然不正常,但是却是另外一种不正常。内功觉得他们“以前可没有笑得这么肆无忌惮……”人们看惯了长鼻子的内供,对于拥有正常鼻子的内供,他们觉得不自在?内供开始有点后悔把鼻子缩短了。突然有一天早上,鼻子不知为何恢复了原来的样子,长鼻子失而复得,内供想这下没人再笑话我了吧。 内供鼻子缩至正常后,人们仍然嘲笑他。芥川是这么认为的“人都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当然,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但是当那个想方设法摆脱了不幸,旁人忽然就有些怅然若失。说的夸张些,他们甚至想让那人在重蹈覆辙。不经意间,虽说是消极的,对那人心中却萌生敌意。——内供尽管无法得知其中奥妙,他的不快,只是因为他从池尾众僧人的态度中,觉察到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而以。” 内供是自我矛盾的。他不想让旁人嘲笑他,也想让鼻子正常。可是鼻子正常后,人们依旧嘲笑他,他那可怜的自尊心得不到安慰。他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没有自我,活在别人给他编织的网里,是一个十足的可怜虫。PS:芥川喜欢用嘲讽的语气针砭问题,经常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在没有充分了解到他的这一写作特点之前,我读了一遍《地狱变》之后心中浮现了无数问号,看了知乎相关才恍然大悟。

最后那段话不是鲁迅说的,原文就有的啊!

鼻子这篇文章想到表达的意思就是,人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出自我,不然就会活的很累,要直面自己内心的感受

关于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论文范文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东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25岁就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罗生门》。 可惜的是,芥川母亲在他几个月大时就精神失常,在芥川10岁左右离世。所以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来自家族遗传疾病恐惧的折磨,这恐惧使他时常处于忧郁之中。在舅舅家寄养长大的经历,又让芥川内心里始终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孤独落寞感,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虽然舅舅家境殷实,对他也相当不错,还有一个终生未嫁的姨妈照顾他的生活,但是芥川一生都处在孤独忧郁之中。 芥川在心灵困顿和身体衰弱日益加重的双重痛苦中,总结出关于人生命运的经典语句: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于成为父母子女。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种东西。 仔细品味芥川的话,虽然有些悲观,但是掌握命运要素的,也无外乎就是这几样。 芥川龙之介终在35岁那年,服下致命剂量的安眠药,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 有一次和外子闲聊,我们曾谈起过日本作家中自杀比例很高的现象。先生问我:是人病了还是社会病了。 我回他:日本的社会病了是主因,人病了有其个体的客观原因,但是受到病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才是自杀现象的症结所在。 芥川的生命很短暂,专业的文学创作也不过十几年时间,但是却留下了众多名篇,尤其是经过他对古典素材的重新阐释而创作出来的历史小说,在他辞世近百年之后,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带给一代又一代人心灵上的震动。《鼻子》就是芥川龙之介早期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取材于古旧的历史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日本皇宫在过去,设有修习佛法的场所,内供就是在这个场所里供职的一个僧官。 内供长了一个大鼻子,足有五六寸长,从嘴唇上方一直垂到下巴磕底下,活像一根细长的腊肠,挂在脸的正中间。 吃饭时,需要小沙弥用一块二尺长的板子托住内供的鼻子才能进食,一个喷嚏就可能让长鼻子掉进粥碗里。生活上的不便还可以忍受,里里外外人们背后的议论和嘲笑,是最让内供伤自尊心的事情。 于是内供煞费苦心的寻找让鼻子变短的办法,终于从来自震旦(古老中国)的大夫那里得到了长鼻变短的良方。 经过烫蒸、踩踏、拔除脂肪粒等数番折腾,内供的鼻子终于变短了。 鼻子虽然变短了,但是人们愈加露骨的嘲笑和议论,却让内供陷入了更深的烦恼与痛苦中。内供的心绪日趋恶劣,不管对谁都横加斥责,连帮助他治疗的弟子都在背后说内供犯了“嗔戒”。 变短的鼻子使内供更加痛苦不堪。于是,在一个秋叶落尽的明丽早上,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状。内供也心中窃喜: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 故事就这么简单。 其实,畸形的不是内供的鼻子,而是他的内心。真正困扰内供的,也不是他的鼻子,而是他内心的脆弱和孤独。芥川龙之治在《鼻子》这部短篇小说中,有一段流传至今都非常经典的话: 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当然,对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稍稍夸张一点说,人们甚至会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 这种行为,也许不是人们有意而为之的,但是却会在不知不觉中,从心里滋生出对那个摆脱了不幸的人的一种敌意。 这就是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鼻子》中总结出来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我们可以从小说幽默的语言背后,体会到芥川在小说人物身上表达出来的,正是对人性中利己主义的绝望。读完这篇小说,让我想起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在讲到亲密的朋友关系中,有一种非常常见的心态: 你可以过得好,可以很幸福,但是你怎么能比我过得好,比我幸福呢! 这也是人性中非常可怕但是却一直真实存在的真相,算是羡慕嫉妒恨的渊源吧。 知道人性的痼疾所在,觉知它于人于己的危害,也许就会减少我们的烦恼和痛苦。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鼻子》讲诉了一个老和尚内供因鼻子过长而苦恼不已,想方设法要对身体器官进行矫形。经过一番颇富戏剧性的折腾,老和尚的鼻子终于如愿以偿地缩短了。然而,老和尚还没来得及享受改变带来的喜悦,就开始心生悔意。导致这心理骤变的原因说来十分简单——鼻子修复后,老和尚遭到了众人更为猛烈的嘲笑。惶惶不安中,一天,奇迹终于发生了。老和尚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来那副形状。这时的他终于长舒一口气:再不会有人嘲笑我了。表面上,作者讽刺了老和尚患得患失、自我矛盾的心理。鼻子变长变短而自卑焦虑的心理历程,其实正是世间人类心理的广泛而又真实的写照。故事中,内供始终持着自我嫌恶的态度,同时时刻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愈加加深了自己的自卑感。事实上,畸形的并非他的鼻子,而是他的内心。真正困扰他的,是他对众人目光的看法。因此他只有摆脱内心对他人评议的执拗,才有可能真正解脱。在更深层次,小说主要描述了旁观者的态度。从最初的些许同情,到内供鼻子变短之后的放肆嘲笑。对此,芥川龙之介用理智的话语归纳为“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作者眼中,人的心中有两种矛盾的感情,一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另一种便是对摆脱不幸的人的敌意,而这敌意正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旁观者的同情心和利己主义是并存的。内供摆脱不幸,旁人非但没有替他高兴,反倒无一例外地恶意嘲笑,这种集体行为背后隐藏着社会道德的沦丧。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固然是人性恶的一面,然而默认这种利己的社会风气更加可怕。而受害者内供非但没有批判质疑,反而默认了这种社会风气,这更加助长了这种利己主义的滋生。这正是作者竭力批判的人性的丑恶。照亮社会的黑暗,揭露人性的丑陋,这也许是芥川龙之介撰写《鼻子》这篇针砭时弊的小说的良苦用心吧

鼻子这篇文章想到表达的意思就是,人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出自我,不然就会活的很累,要直面自己内心的感受

1.简单来说就是:是有一些人总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等真的改变了他又怀念。2.一下一篇文章比较详细些: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1892年3月1日生于东京,因恰逢辰年辰月辰时,故名龙之介。在他出生九个月时,因母亲神经失常,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川。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为其以后步入文坛打下了基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新思潮派的小说家。在他短短11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写出了140余篇小说,还发表了若干文学评论,游记随笔,小品和俳句等。《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年《新思潮》创刊号上。同年五月在《新小说》上再次发表。小说发表后,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对此评价很高,说小说十分有趣,首尾相顾,无戏谑之笔,却有滑稽之妙,不失上品。一见之下,材料非常新颖,结构相当完整,令人敬服。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1935年,日本文学界为了表彰和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同时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设立了在日本被称为“跳龙门”的重要文学奖——“芥川龙之介文学奖”。对《鼻子》这部作品我阅读了很多回,作者对人生的洞察力之敏锐,令人钦佩。《鼻子》的主人公是个叫禅智内供的和尚。说起禅智内供的鼻子,生活在池尾的人没有不知道的。长五六寸,从上唇一直耷拉到下巴,其状如香肠,从脸的中央一下子耷拉下来。就因为有了这样与众不同的鼻子,给禅智内供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不说别的,单说吃饭,就不能一个人吃。吃饭时必须有一个小和尚在旁边,拿着一块儿一寸宽、两寸长的木板托着内供的长鼻子否则鼻尖就掉到碗里去。但是,禅智内供为鼻子而苦恼,这还不是主要理由,更使他为之苦恼的是他的自尊心受到损伤。禅智内供为了这伤脑筋的鼻子,做种种努力,查了很多经典,服了很多药,可是都无济于事。后来上京城去的一个弟子听到一个秘方,就是把鼻子用热水烫,用脚踏,再用油脂去掉。禅智内供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按照弟子说的方法做了,效果非常好。禅智内供摸着变短的鼻子,脸上现出了多年不见的轻松愉快的笑容。可是人们对他嘲笑得更厉害了,并且带有敌意。为此禅智内供天天闷闷不乐,好不容易变短的鼻子,却又被人嘲笑。一天,禅智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禅智内供的心情又愉快了。心想这样就没有人再嘲笑我了吧。芥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鼻子》这篇小说,又是一种么心态呢?有人说是以一种嘲讽的心态看待以鼻子和其主人为代表的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也有人说《鼻子》这篇作品深刻地蕴涵着禅宗的人生“三境界说”对芥川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5期肖书文》)。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影响。首先,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看,《鼻子》的诞生是离不开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爱好,还有当时作者本人受到了失恋的打击这两方面的。可以说这两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鼻子》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对其中一个简单的笑话做了艺术加工并融入了现代人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芥川从中学时就表现出了对历史的非常喜爱。可以说芥川的文学是从对历史的兴趣开始的。他晚年的小说,几乎都取材于古典的历史小说。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失恋的影响。芥川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就恋爱了,但是由于家族的反对,初恋破灭了。因此,芥川意识到爱情都是自私自利的。我们从芥川写过的文章《那时自己的事》中可以看出,他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部小说的。文章中提到“自己这半年来受到失恋的影响,意志消沉。所以想尽可能地写一些使人愉快的小说,从《今昔物语》中取材写了二个短篇。一篇是《罗生门》,另外一篇是《鼻子》”。为了驱散抑郁的心情,作者写出了《鼻子》这篇小说,显示出了作者人生体验中深刻的矛盾和痛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20世纪的日本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国家军事实力异常繁荣,不停地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但国内群众却付出了重大牺牲,并导致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越来越显露出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冷酷、与人为恶的社会心理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正是由于社会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的虚伪本质被充分暴露,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不安之中。《鼻子》可以说是一篇借历史题材来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丑恶现实的小说。它暴露了把玩别人不幸以得到某种快慰的,有失道德的阴暗心理。在佐古纯一郎著的《芥川龙之介》一书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在《鼻子》这篇文章的最后禅智内供的鼻子变短了,当主人公感到满足的时候,没想到遭到了比长鼻子更恶意的嘲笑。当鼻子又恢复到以前长度时,禅智内供想,再也没有谁嘲笑我了,所以心情又愉快起来了。再也不会被嘲笑了吧。这样写恐怕是芥川的估计错误吧,主人公内供的鼻子恢复原样时,还会被嘲笑吧,会被说‘鼻子又恢复原样了’,这样怎么能不成为大家的笑柄呢,芥川并没有从现实出发去考虑问题,只是借小说来排遣寂寞而已。”上述的这个观点我是不赞成的。虽然芥川也曾经写下过自己尽可能地写有意思的文章来排遣抑郁的心情,但是作者是以这些令人啼笑的事来展现自己的观念,达到了以冷眼的旁观者观察社会上的利己主义的目的。作者正是安排了主人公内供的鼻子恢复了原样,才足以表现了人们的利己主义心态,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虚荣,表现了对人生的怀疑精神。主人公内供是高僧也好,是愚僧也好,在《鼻子》这部作品中,作者就把他看成一个因为鼻子长而受到伤害的普通人。而侍者、下法师和中童子等人,作者是把他们作为旁观者对待的。内供总是担心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总是拘泥于别人的脸色,在乎社会的舆论对他的评价。在这里内供是可怜的,却有一种有苦说不出之感。因为高僧这个身份成就了他,也让他有些高处不胜寒了。虽然因为这个鼻子而感到痛苦,但却要表现出不在乎自己肉体的不幸,是个称职的得道高僧了。在这种内在和表面的夹缝中,内供的内心有多么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心理描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我觉得这样写不是对内供的嘲讽,内供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这是作者感悟人性的悲哀。赤裸裸地表现出了人性的软弱和丑陋。内供的悲哀既是个人的,又是全体的,他的遭遇只是人类处境的现实象征。鲁迅曾说过:“人类的心理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示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确对那人抱了敌意。—内供虽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总觉得有些不快者,便因为在池尾的僧侣的态度上,感到了这些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缘故。”社会上的人们就是这样,对别人的不平表面上表现出同情心,而内心里却幸灾乐祸,对别人的缺陷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内供就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了表现出旁观者的这种自私冷漠的态度,芥川在小说中势必要把内供的鼻子再变长了。对于自尊心强的内供来说,鼻子变长了确实是好事,内供的内心也变得飘飘然了。但是旁观者的看法太重要了,所以他宁愿再回到过去的肉体的不幸中,也忍受不了别人的脸色和社会的舆论了。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只要当事人重新陷入了不幸当中,旁观者才能把嘲笑与敌意收起来,同情当事人,所以芥川的笔又把内供的鼻子变长了,又一次牺牲了内供的自尊,成全了旁观者的利己,把人性的软弱虚伪和自私自利多么淋漓尽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啊。禅智内供因为鼻子而苦恼到最后坦然接受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自我寻求拯救的过程,是一个内心不断修复的过程。小说的最后,主人公终于释然了。也许作者芥川龙之介却没有释然,这个不释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造就了一代“鬼才”芥川龙之介,也使日本的近现代文学天空陨落了一颗奇星。

庄子之乐论文参考文献

抄录不必了吧。它们都属于理论论据,具体可根据它所在段落看它属于论述那个观点的吧。很简单的。

南宋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篇》。西晋王弼《庄子.语类训考》。等等。

七子之歌论文参考文献

三亚市逸夫中学 董赛燕[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进入日新月异的时代,使得各种媒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大幅度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过程之后,使教学手段在传统的书本、粉笔和黑板的基础上,发展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随着个人、家庭电脑的普及和网络化发展,将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逐步形成一个网络化教育体系和开放式教育环境。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音乐教育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着这样的变化,我们如何将其运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呢?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机能,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音乐的综合文化素质。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渐掌握了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因此,我也越来越喜爱和信赖多媒体技术。[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音乐教学、服务。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体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指的是信息载体,可以使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载体的集合。多媒体技术是对多媒体进行交互式整合的技术,集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具有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它增强了信息对于人刺激的程度和广度,充分调动起人的视觉感官,使他们同时工作,从而扩大了人对信息的摄入量。简单的讲,就是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电影、多媒体电脑等视听设备铺助教学。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方面。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即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音乐教学理念的改变,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有了长足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音乐教学设计、互动、分析与评价,进而支持教学过程。一、借力科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传统的教学形式注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而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过声、光、电的结合,为学生展示文字、图片,播放音乐、声音、动画,用更直观、形象、生动的方法,代替教师传统板书和挂图展示等手段,为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多媒体资源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应用选择最佳的时机,这样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为音乐教学提供强大的表现力和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物,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为音乐的情感和审美提供条件和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人音版16册第六单元的《红色娘子军》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舞剧《红色娘子军》。大屏幕出现了翩翩起舞的娘子军画面,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芭蕾舞剧,更直接更直观的欣赏作品,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的情,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这时候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多媒体的屏幕,生怕漏掉一个细节。这时候我也乘热打铁,运用多媒体播放芭蕾舞的基本步骤,而他们自然而然就想学学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动机,为音乐教学做了很好的服务。又如:在教学人音版15册第三单元的《唱脸谱》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京剧的行当生、旦、净、末、丑角色的脸谱,向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的京剧脸谱和脸谱所刻画的人物性格特征,使抽象变得具体,复杂变得明了,不见变得可见,学生再也不会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了。让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独特的化妆艺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音乐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服务。又如:在教学人音版13册第一单元的《七子之歌澳门》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漾着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运用多媒体,学生更能很好的理解如今爱的内容更宽泛,意义更深远。一个正直的公民,不仅要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且要爱世界,爱人类,爱地球。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其含义,而不是对三百年前的想象,是非常直观的感受到歌曲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最真挚的服务。二、借力科技,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机能,丰富课堂情境。多媒体技术是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教学中,通过语言、图象和声音的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从而使学生的听、唱、看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音乐形象是比较抽象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有自己的见解和理解,是属于多种感官综合运用的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还继续停留在传统以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就难以得到深化和发展,学生对学习音乐就容易失去兴趣,音乐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15册第五单元的《五指山歌》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像播放本校学生本民族(黎族)已经失传黎族纹身图案,让学生有所了解和认识,再播放黎锦图片,学生感兴趣,因为学生家里都有一些黎锦。这时再拿出黎锦,学生一下就兴致勃勃的参加讨论了,再穿上黎锦,一边唱着五指山歌,一边做黎族舞蹈动作,学生自然乐在其中。多媒体课件恰恰就是集多种优秀的教学手段于一身,前面的多媒体图片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都很好的调动起来了,丰富了课堂情境,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为音乐教学服务。又如: 在教唱人音版14册第四单元《摇篮曲》歌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说说妈妈是怎样哄小宝宝睡觉的,使学生对音乐形象和情绪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妈妈哄小宝宝睡觉的画面,配上摇篮曲的音乐,学生的听觉、视觉都用上,最后还不自觉地动起来、唱起来了,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兴趣盎然,并且童心大发,边轻声演唱歌曲边模仿妈妈哄小宝宝睡觉的动作,感受催眠的风格特点,使原来单一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性,丰富了课堂情境,更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音乐教学服务。三、借力科技,运用多媒体,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音乐的综合文化素质。随着个人、家庭电脑的普及和网络化发展将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逐步形成一个网络化教育体系和开放式教育环境。以往音乐教材的视角只是单纯从音乐到音乐,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新课标实施以来,已重视从音乐文化上去开拓,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还强调与文学、历史、地理、民族、宗教、哲学等其它学科的联系,现在教学活动要求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和习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例如:在学习音教版15册第二单元《走进西藏》这首中国民歌时,就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把藏民族的风情、语言、建筑、服饰、歌舞等素材进行理解、归纳,并能在课堂上对它进行讲解,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讲解到的知识点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学习到了西藏许多知识。音乐中有许多文化,许多文化也都在音乐中渗透。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用图片、语言等方式教授,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巧用互联网把藏族的各种文化资料进行理解归纳,而教师运用多媒体把藏族的各种文化资料做成课件,直观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感受、体会,既自然又真实,学生既学会了歌曲又了解了这个民族,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音乐教学服务。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和音乐教学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的新形势和重大变革,丰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生活的范围和音乐视野,大大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极大的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音乐教学设计、互动、分析与评价,进而支持教学过程。教师要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为音乐教学服务。参考文献: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指南》,单从凯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出版。2、《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作者:董赛燕单位:海南省三亚市逸夫中学单位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镇吉阳大道192号

闻一多(1899~1946)闻一多的简单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七子之歌》的作者是闻一多

闻一多于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1904年,进入私塾。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由父亲教导读《汉书》。1910年,来到武昌,进入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校。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其间,阅读了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川楝子毒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毒性的主要成分是川楝素,苦楝萜酮内酯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对肝脏有损害,会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正常传递功能,还会造成急性循环衰竭和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要严格控制用量.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川楝子是一种楝科植物川楝植物,川楝子成熟果实可以供药用。川楝子有利湿热,止痛,杀虫等效用。以下分享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快来了解一下吧

一、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1、驱虫止痛

川楝子具有驱虫止痛的功效,这主要是因为川楝子含有丰富的川楝素,而这一物质是一种天然的用药成分,对驱除人体内寄生虫起到很好的效果。当人们出现蛔虫病或绦虫病时,就可以适当使用川楝子来进行治疗。

2、理气

川楝子具有很好的理气功效,这主要是因为川楝子能入肝经,当人们出现肝郁气滞或腹痛疼痛时,就可以适当服用川楝子,从而缓解病症。另外,当女性出现月经不调时,也可以服用川楝子来进行调理。

3、疏泄干热

川楝子具有疏泄干热、解郁止痛的作用。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肝火旺盛或失眠的症状时,不妨试试服用适量的川楝子,可以帮助人们缓解这些症状。另外,适当的服用川楝子还能调理胸闷气短的情况。

二、川楝子的食用禁忌

虽然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对人们有很大的保健作用,但这毕竟是中药,人们在食用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禁忌,比如一下这几点:

一1、不宜长期服用或大量服用

川楝子本身就具轻微的毒性,哪怕时是轻微的毒性都不建议人们长期服用或大量服用。因此,人们在服用川楝子要注意用量,最好根据自身的病情适量服用,这样才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2 、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川楝子

一般,不建议脾胃虚寒的人服用川楝子,因为川楝子性寒,一旦脾胃虚寒的人服用后就极容易引起身体不适,比如肚子疼、肠胃不舒服等。

三、 川栋子的两种做法

由此可见,并非人人都可以服用川楝子的。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食用川楝子的方法呢?人们不妨试试以下这2种食用方法!

1、川楝子煎汤喝

对于人们而言,食用川楝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研磨成碎渣直接加水煎汤喝。另外,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搭配其他中药材一起煎汤喝,以至于对病情起到最大的效果。

2、川栋子粥

准备材料:栋子10克,薏米50克,益母草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具体做法:先将川株子、薏米、益母草煮沸30分钟,取汁去渣。然后放入粳米煮粥,粥熟后加冰糖少许即成。

其实,没有一种中药是可以让人们随意服用的,因此人们在服用川楝子时也要牢牢记住其相关的禁忌,以防自己乱服用而造成身体出现不适,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发展!

一、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1. 理气止痛 (肝郁化火诸痛证)用治肝气郁滞或肝郁化火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及疝痛,多与延胡索同用,如金铃子散;若用治寒疝少腹胀痛,可配伍小茴香、木香等同用;对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口苦、舌赤少津等症,可与沙参、麦冬等配伍为用,如一贯煎。

2. 行气解瘀,止痛。 用于燥闷烦热、疝气上涌、热厥心痛、膀胱疝气、小肠疝痛、小便不利、下腹疼痛等。川楝子苦寒性降,能够导湿热下走渗道,行气解瘀,气血运行畅通了,自然可以止痛。

3. 除湿热 。川楝子可以导小肠、膀胱的燥热,辅之引心胞(即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相火下行,所以是治疗心痛、腹痛、疝气的要药。用于急性乳腺炎、头癖、肝火旺盛、淋病、茎痛、遗 精等症。

4. 清肝火,泻心火 。医学典籍《本经逢原》有记载称,川楝子主要用于温疾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从而心烦意乱、肝气郁结自然就消除了。古代有一个“金铃子散”就是运用川楝子清肝泻火的功效,用于治疗女性产后血瘀、心疼,配伍散结血的元胡,效果显著。

5. 杀虫疗癣 (虫积腹痛,头癣,秃疮)用治虫积腹痛,常配伍槟榔、使君子等杀虫药同用;用治头癣、秃疮,取本品与油脂调膏后,外涂即可。

二、川楝子禁忌

1、脾胃虚寒者忌服。

2、川楝子有毒,过量服用或久服可致头昏、呕吐、腹泻、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难、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血压升高等中毒症状,可能危及生命。

3、 肝、肾功能障碍者不宜用。

4、孕妇忌用。儿童慎用。

5、应按规定量用药,不宜超量、久服。

6、服用本品后不宜服泻药。

一、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1、理气止痛

理气止痛是川楝子入药后的主要功效,它与园湖和木香等中药材搭配在一起服用时,止痛效果正好,对人类的胃痛和腹部胀痛都有特别明显的治疗作用,另外人们出现胸闷胀痛和胸闷等不良症状时,把川楝子于小茴香,还有吴茱萸等中药材一起煎煮服用也能让症状减轻。

2、燥湿杀虫

川楝子入药后对人体内的寄生虫还有特别明显的.消灭作用,它含有的药用成分能消灭人体内的寄生虫卵,也能让人体内的接生虫随身体代谢排出体外,它对人类因蛔虫导致的腹痛和因滴虫导致阴部瘙痒有特别明显的治疗作用,在治疗时可以把它煎煮,以后服用也可以用它煎出的药液清洗患处。

3、导泻

川楝子是一种对人类肠道有明显刺激的中药材,它能让人类肠道中的平滑肌张力增加,而且会导致肠道痉挛,缩短人体排便时间,人们在服用它以后能出现明显的腹痛,而且会起到出色的导泻作用,特别是在出现药物中毒时及时服用入药后的川楝子,就能让身体内的毒素随代谢排出体外。

二、川楝子的禁忌

川楝子是一种略带毒性的中药材,不能过量服用是它最重要的食用禁忌,另外那些脾胃虚弱以及经常腹泻的人也不能吃当时,这也是人们服用它时应该注意的禁忌,不然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 索引序列
  • 芥川龙之介鼻子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论文范文
  • 庄子之乐论文参考文献
  • 七子之歌论文参考文献
  • 川楝子毒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