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hui12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东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25岁就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罗生门》。 可惜的是,芥川母亲在他几个月大时就精神失常,在芥川10岁左右离世。所以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来自家族遗传疾病恐惧的折磨,这恐惧使他时常处于忧郁之中。在舅舅家寄养长大的经历,又让芥川内心里始终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孤独落寞感,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虽然舅舅家境殷实,对他也相当不错,还有一个终生未嫁的姨妈照顾他的生活,但是芥川一生都处在孤独忧郁之中。 芥川在心灵困顿和身体衰弱日益加重的双重痛苦中,总结出关于人生命运的经典语句: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于成为父母子女。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种东西。 仔细品味芥川的话,虽然有些悲观,但是掌握命运要素的,也无外乎就是这几样。 芥川龙之介终在35岁那年,服下致命剂量的安眠药,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 有一次和外子闲聊,我们曾谈起过日本作家中自杀比例很高的现象。先生问我:是人病了还是社会病了。 我回他:日本的社会病了是主因,人病了有其个体的客观原因,但是受到病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才是自杀现象的症结所在。 芥川的生命很短暂,专业的文学创作也不过十几年时间,但是却留下了众多名篇,尤其是经过他对古典素材的重新阐释而创作出来的历史小说,在他辞世近百年之后,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带给一代又一代人心灵上的震动。《鼻子》就是芥川龙之介早期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取材于古旧的历史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日本皇宫在过去,设有修习佛法的场所,内供就是在这个场所里供职的一个僧官。 内供长了一个大鼻子,足有五六寸长,从嘴唇上方一直垂到下巴磕底下,活像一根细长的腊肠,挂在脸的正中间。 吃饭时,需要小沙弥用一块二尺长的板子托住内供的鼻子才能进食,一个喷嚏就可能让长鼻子掉进粥碗里。生活上的不便还可以忍受,里里外外人们背后的议论和嘲笑,是最让内供伤自尊心的事情。 于是内供煞费苦心的寻找让鼻子变短的办法,终于从来自震旦(古老中国)的大夫那里得到了长鼻变短的良方。 经过烫蒸、踩踏、拔除脂肪粒等数番折腾,内供的鼻子终于变短了。 鼻子虽然变短了,但是人们愈加露骨的嘲笑和议论,却让内供陷入了更深的烦恼与痛苦中。内供的心绪日趋恶劣,不管对谁都横加斥责,连帮助他治疗的弟子都在背后说内供犯了“嗔戒”。 变短的鼻子使内供更加痛苦不堪。于是,在一个秋叶落尽的明丽早上,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状。内供也心中窃喜: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 故事就这么简单。 其实,畸形的不是内供的鼻子,而是他的内心。真正困扰内供的,也不是他的鼻子,而是他内心的脆弱和孤独。芥川龙之治在《鼻子》这部短篇小说中,有一段流传至今都非常经典的话: 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当然,对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稍稍夸张一点说,人们甚至会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 这种行为,也许不是人们有意而为之的,但是却会在不知不觉中,从心里滋生出对那个摆脱了不幸的人的一种敌意。 这就是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鼻子》中总结出来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我们可以从小说幽默的语言背后,体会到芥川在小说人物身上表达出来的,正是对人性中利己主义的绝望。读完这篇小说,让我想起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在讲到亲密的朋友关系中,有一种非常常见的心态: 你可以过得好,可以很幸福,但是你怎么能比我过得好,比我幸福呢! 这也是人性中非常可怕但是却一直真实存在的真相,算是羡慕嫉妒恨的渊源吧。 知道人性的痼疾所在,觉知它于人于己的危害,也许就会减少我们的烦恼和痛苦。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李大胆yao一起吧
《鼻子》讲诉了一个老和尚内供因鼻子过长而苦恼不已,想方设法要对身体器官进行矫形。经过一番颇富戏剧性的折腾,老和尚的鼻子终于如愿以偿地缩短了。然而,老和尚还没来得及享受改变带来的喜悦,就开始心生悔意。导致这心理骤变的原因说来十分简单——鼻子修复后,老和尚遭到了众人更为猛烈的嘲笑。惶惶不安中,一天,奇迹终于发生了。老和尚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来那副形状。这时的他终于长舒一口气:再不会有人嘲笑我了。表面上,作者讽刺了老和尚患得患失、自我矛盾的心理。鼻子变长变短而自卑焦虑的心理历程,其实正是世间人类心理的广泛而又真实的写照。故事中,内供始终持着自我嫌恶的态度,同时时刻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愈加加深了自己的自卑感。事实上,畸形的并非他的鼻子,而是他的内心。真正困扰他的,是他对众人目光的看法。因此他只有摆脱内心对他人评议的执拗,才有可能真正解脱。在更深层次,小说主要描述了旁观者的态度。从最初的些许同情,到内供鼻子变短之后的放肆嘲笑。对此,芥川龙之介用理智的话语归纳为“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作者眼中,人的心中有两种矛盾的感情,一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另一种便是对摆脱不幸的人的敌意,而这敌意正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旁观者的同情心和利己主义是并存的。内供摆脱不幸,旁人非但没有替他高兴,反倒无一例外地恶意嘲笑,这种集体行为背后隐藏着社会道德的沦丧。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固然是人性恶的一面,然而默认这种利己的社会风气更加可怕。而受害者内供非但没有批判质疑,反而默认了这种社会风气,这更加助长了这种利己主义的滋生。这正是作者竭力批判的人性的丑恶。照亮社会的黑暗,揭露人性的丑陋,这也许是芥川龙之介撰写《鼻子》这篇针砭时弊的小说的良苦用心吧
加密算法
1.简单来说就是:是有一些人总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等真的改变了他又怀念。2.一下一篇文章比较详细些: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1892年3月1日生于东京,因恰逢辰年辰月辰时,故名龙之介。在他出生九个月时,因母亲神经失常,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川。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为其以后步入文坛打下了基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新思潮派的小说家。在他短短11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写出了140余篇小说,还发表了若干文学评论,游记随笔,小品和俳句等。《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年《新思潮》创刊号上。同年五月在《新小说》上再次发表。小说发表后,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对此评价很高,说小说十分有趣,首尾相顾,无戏谑之笔,却有滑稽之妙,不失上品。一见之下,材料非常新颖,结构相当完整,令人敬服。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1935年,日本文学界为了表彰和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同时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设立了在日本被称为“跳龙门”的重要文学奖——“芥川龙之介文学奖”。对《鼻子》这部作品我阅读了很多回,作者对人生的洞察力之敏锐,令人钦佩。《鼻子》的主人公是个叫禅智内供的和尚。说起禅智内供的鼻子,生活在池尾的人没有不知道的。长五六寸,从上唇一直耷拉到下巴,其状如香肠,从脸的中央一下子耷拉下来。就因为有了这样与众不同的鼻子,给禅智内供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不说别的,单说吃饭,就不能一个人吃。吃饭时必须有一个小和尚在旁边,拿着一块儿一寸宽、两寸长的木板托着内供的长鼻子否则鼻尖就掉到碗里去。但是,禅智内供为鼻子而苦恼,这还不是主要理由,更使他为之苦恼的是他的自尊心受到损伤。禅智内供为了这伤脑筋的鼻子,做种种努力,查了很多经典,服了很多药,可是都无济于事。后来上京城去的一个弟子听到一个秘方,就是把鼻子用热水烫,用脚踏,再用油脂去掉。禅智内供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按照弟子说的方法做了,效果非常好。禅智内供摸着变短的鼻子,脸上现出了多年不见的轻松愉快的笑容。可是人们对他嘲笑得更厉害了,并且带有敌意。为此禅智内供天天闷闷不乐,好不容易变短的鼻子,却又被人嘲笑。一天,禅智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禅智内供的心情又愉快了。心想这样就没有人再嘲笑我了吧。芥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鼻子》这篇小说,又是一种么心态呢?有人说是以一种嘲讽的心态看待以鼻子和其主人为代表的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也有人说《鼻子》这篇作品深刻地蕴涵着禅宗的人生“三境界说”对芥川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5期肖书文》)。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影响。首先,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看,《鼻子》的诞生是离不开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爱好,还有当时作者本人受到了失恋的打击这两方面的。可以说这两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鼻子》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对其中一个简单的笑话做了艺术加工并融入了现代人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芥川从中学时就表现出了对历史的非常喜爱。可以说芥川的文学是从对历史的兴趣开始的。他晚年的小说,几乎都取材于古典的历史小说。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失恋的影响。芥川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就恋爱了,但是由于家族的反对,初恋破灭了。因此,芥川意识到爱情都是自私自利的。我们从芥川写过的文章《那时自己的事》中可以看出,他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部小说的。文章中提到“自己这半年来受到失恋的影响,意志消沉。所以想尽可能地写一些使人愉快的小说,从《今昔物语》中取材写了二个短篇。一篇是《罗生门》,另外一篇是《鼻子》”。为了驱散抑郁的心情,作者写出了《鼻子》这篇小说,显示出了作者人生体验中深刻的矛盾和痛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20世纪的日本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国家军事实力异常繁荣,不停地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但国内群众却付出了重大牺牲,并导致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越来越显露出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冷酷、与人为恶的社会心理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正是由于社会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的虚伪本质被充分暴露,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不安之中。《鼻子》可以说是一篇借历史题材来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丑恶现实的小说。它暴露了把玩别人不幸以得到某种快慰的,有失道德的阴暗心理。在佐古纯一郎著的《芥川龙之介》一书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在《鼻子》这篇文章的最后禅智内供的鼻子变短了,当主人公感到满足的时候,没想到遭到了比长鼻子更恶意的嘲笑。当鼻子又恢复到以前长度时,禅智内供想,再也没有谁嘲笑我了,所以心情又愉快起来了。再也不会被嘲笑了吧。这样写恐怕是芥川的估计错误吧,主人公内供的鼻子恢复原样时,还会被嘲笑吧,会被说‘鼻子又恢复原样了’,这样怎么能不成为大家的笑柄呢,芥川并没有从现实出发去考虑问题,只是借小说来排遣寂寞而已。”上述的这个观点我是不赞成的。虽然芥川也曾经写下过自己尽可能地写有意思的文章来排遣抑郁的心情,但是作者是以这些令人啼笑的事来展现自己的观念,达到了以冷眼的旁观者观察社会上的利己主义的目的。作者正是安排了主人公内供的鼻子恢复了原样,才足以表现了人们的利己主义心态,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虚荣,表现了对人生的怀疑精神。主人公内供是高僧也好,是愚僧也好,在《鼻子》这部作品中,作者就把他看成一个因为鼻子长而受到伤害的普通人。而侍者、下法师和中童子等人,作者是把他们作为旁观者对待的。内供总是担心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总是拘泥于别人的脸色,在乎社会的舆论对他的评价。在这里内供是可怜的,却有一种有苦说不出之感。因为高僧这个身份成就了他,也让他有些高处不胜寒了。虽然因为这个鼻子而感到痛苦,但却要表现出不在乎自己肉体的不幸,是个称职的得道高僧了。在这种内在和表面的夹缝中,内供的内心有多么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心理描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我觉得这样写不是对内供的嘲讽,内供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这是作者感悟人性的悲哀。赤裸裸地表现出了人性的软弱和丑陋。内供的悲哀既是个人的,又是全体的,他的遭遇只是人类处境的现实象征。鲁迅曾说过:“人类的心理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示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确对那人抱了敌意。—内供虽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总觉得有些不快者,便因为在池尾的僧侣的态度上,感到了这些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缘故。”社会上的人们就是这样,对别人的不平表面上表现出同情心,而内心里却幸灾乐祸,对别人的缺陷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内供就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了表现出旁观者的这种自私冷漠的态度,芥川在小说中势必要把内供的鼻子再变长了。对于自尊心强的内供来说,鼻子变长了确实是好事,内供的内心也变得飘飘然了。但是旁观者的看法太重要了,所以他宁愿再回到过去的肉体的不幸中,也忍受不了别人的脸色和社会的舆论了。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只要当事人重新陷入了不幸当中,旁观者才能把嘲笑与敌意收起来,同情当事人,所以芥川的笔又把内供的鼻子变长了,又一次牺牲了内供的自尊,成全了旁观者的利己,把人性的软弱虚伪和自私自利多么淋漓尽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啊。禅智内供因为鼻子而苦恼到最后坦然接受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自我寻求拯救的过程,是一个内心不断修复的过程。小说的最后,主人公终于释然了。也许作者芥川龙之介却没有释然,这个不释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造就了一代“鬼才”芥川龙之介,也使日本的近现代文学天空陨落了一颗奇星。
你的小恶魔
鼻子 芥川龙之介 鲁迅译 《现代日本小说集》(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四月初版,二十三年七月再版) 一说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地方是没一个不知道的。长有五六寸,从上唇的上面直拖到下颏的下面去。形状是从顶到底,一样的粗细。简捷说,便是一条细长的香肠似的东西,在脸中央拖着罢了。 五十多岁的内供是从还做沙弥的往昔以来,一直到升了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心底里始终苦着这鼻子。这也不单因为自己是应该一心渴仰着将来的净土的和尚,于鼻子的烦恼,不很相宜;其实倒在不愿意有人知道他介意于鼻子的事。内供在平时的谈话里,也最怕说出鼻子这一句话来。 内供之所以烦腻那鼻子的理由,大概有二:——其一,因为鼻子之长,在实际上很不便。第一是吃饭时候,独自不能吃。倘若独自吃时,鼻子便达到碗里的饭上面去了。于是内供叫一个弟子坐在正对面,当吃饭时,使他用一条广一寸长二尺的木板,掀起鼻子来。但是这样的吃饭法,在能掀的弟子和所掀的内供,都不是容易的事。有一回,替代这弟子的中童子打了一个喷嚏,因而手一抖,那鼻子便落到粥里去了的故事,那时是连京都都传遍的。——然而这事,却还不是内供之所以以鼻子为苦的重大的理由。内供之所以为苦者,其实却在乎因这鼻子而伤了自尊心这一点。 池尾的百姓们,替有着这样鼻子的内供设想,说内供幸而是出家人;因为都以为这样的鼻子,是没有女人肯嫁的,其中甚而至于还有这样的批评,说是正因为这样的鼻子,所以才来做和尚。然而内供自己,却并不觉得做了和尚,便减了几分鼻子的烦恼去。内供的自尊心,较之为娶妻这类结果的事实所左右的东西,微妙得多多了,因此内供在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要将这自尊心的毁损恢复过来。 第一,内供所苦心经营的,是想将这长鼻子使人看得比实际较短的方法。每当没有人的时候,对了镜,用各种的角度照着脸,热心的揣摩。不知怎么一来,觉得单变换了脸的位置,是没有把握的了,于是常常用手托了颊,或者用指押了颐,坚忍不拔的看镜。但看见鼻子较短到自己满意的程度的事,是从来没有的。内供际此,便将镜收在箱子里,叹一口气,勉勉强强的又向那先前的经几上唪《观世音经》去。 而且内供又始终留心着别人的鼻子。池尾的寺本来是常有僧供和讲论的伽蓝。寺里面,僧坊建到没有空隙,浴室里是寺僧每日烧着水的,所以在此出入的僧俗之类也很多。内供便坚忍的物色着这类人们的脸,因为想发见一个和自己一样的鼻子,来安安自己的心。所以乌的绢衣,白的单衫,都不进内供的眼里去;而况橙黄的帽子,坏色的僧衣,更是生平见惯,虽有若无了。内供不看人,只看鼻子——然而竹节鼻虽然还有,却寻不出内供一样的鼻子来。愈是寻不出,内供的心便渐渐的愈加不快了。内供和人说话时候,无意中扯下那拖下的鼻端来一看,立刻不称年纪的脸红起来,便正是为这不快所动的缘故。 到最后,内供竟想在内典外典里寻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鼻子的人物,来宽解几分自己的心。然而无论什么经典上,都不说目犍连和舍利弗的鼻子是长的。龙树和马鸣,自然也只是鼻子平常的菩萨。内供听人讲些震旦的事情,带出了蜀汉的刘玄德的长耳来,便想道,假使是鼻子,真不知使我多少胆壮哩。 内供一面既然消极的用了这样的苦心,别一面也积极的试用些缩短鼻子的方法,在这里是无须乎特地声明的了。内供在这一方面几乎做尽了可能的事,也喝过老鸦脚爪煎出的汤,鼻子上也擦过老鼠的溺。然而无论怎么办,鼻子不依然五六寸长的拖在嘴上么? 但是有一年的秋天,内供的因事上京的弟子,从一个知己的医士那里,得了缩短那长鼻子的方法来了。这医士,是从震旦渡来的人,那时供养在长乐寺的。 内供仍然照例,装着对于鼻子毫不介意似的模样,偏不说便来试用这方法;一面微微露出口风,说每吃一回饭,都要劳弟子费手,实在是于心不安的事。至于心里,自然是专等那弟子和尚来说服自己,使他试用这方法的。弟子和尚也未必不明白内供的这策略,但内供用这策略的苦衷,却似乎动了那弟子和尚的同情,驾反感而上之了。那弟子和尚果然适如所期,极口的来劝试用这方法;内供自己也适如所期,终于依了那弟子和尚的热心的劝告了。 所谓方法者,只是用热汤浸了鼻子,然后使人用脚来踏这鼻子,非常简单的。 汤是寺的浴室里每日都烧着,于是这弟子和尚立刻用一个提桶,从浴室里汲了连手指都伸不下去的热水来。但若直接的浸,蒸汽吹着脸,怕要烫坏的。于是又在一个板盘上开一个窟窿,当作桶盖,鼻子便从这窟窿中浸到水里去。单是鼻子浸着热汤,是不觉得烫的,过了片时,弟子和尚说: “浸够了罢……” 内供苦笑了,因为以为单听这话,是谁也想不到说着鼻子的。鼻子被汤蒸热了,蚤咬似的发痒。 内供一从板盘窟窿里抽出鼻子来,弟子和尚便将这热气蒸腾的鼻子,两脚用力的踏。内供躺着,鼻子伸在地板上,看那弟子和尚的两脚一上一
龙卷风是一种涡旋: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一薄层空气内,气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
本人学的是生物科学专业,写的综述可以吗? 植物细胞骨架的动态研究 摘要:植物细胞骨架由微管与植物的微丝和中间纤维共同组成,并参与众多的生命活动,如细胞形态建成、
船舶, 船,指的是:举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帆、发动机(如蒸气机、燃气涡轮、柴油引擎、核子动力机组)等动力,牵、拉、推、划、或推动螺旋桨、高压喷嘴,使能在
十大纲领内容为: (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全国军事总动员; (3)全国人民总动员; (4)改革政治机构; (5)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 (6)实行为战时服
英语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英语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文学方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