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雁刚 雷刚林 马玉杰 杨宪彰 陈元勇 李 伟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作者简介:唐雁刚,男,工程师,石油地质勘探专业。E-mail:tangyg-tlm@petrochina.com.cn。
摘 要:致密砂岩气藏主要指发现于盆地中心或者是连续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气藏,该类气藏的发现预示 着巨大的资源量,在目前储量增长和能源供应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依南 2气藏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按照常规砂岩气藏的认识经过了多年的勘探评价,但部署在该气藏范 围内的钻井均未获得成功。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的研究表明,该气藏具备形成致密砂 岩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构造位置位于库车前陆盆地依奇克里克冲断带,具有典型的前陆逆冲变形特征,为 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同时侏罗系阿合组储层岩性致密,至上倾方向物性变好趋势明 显,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中生界侏罗系-三叠系的煤系地层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 气源;同时储层顶部为侏罗系阳霞组中下部的一套厚层夹煤层泥岩,底部为三叠系厚层泥岩及煤层,为致密 砂岩气藏的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测试资料表明构造内表现出深层含气、浅层含水的气水关系,气藏所在地 层压力异常,深浅层压力系统不一致,获工业产能油气井在未采取储层改造前测试产能低等特点,都表现出 致密砂岩气藏的大部分特征。通过对依南2气藏类型研究、正确认识成藏地质特征及机理总结认识,并提出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的测试措施及建议,为整体评价致密砂岩气藏的资源潜力并合理开发该类型气藏有着一定 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致密砂岩气藏
Features of Tight-gas-sandstone Reservoir and Prospects of Exploration in Yi'nan 2 Reservoir of Tarim Basin
Tang Yangang,Lei Ganglin,Ma Yujie,Yang Xianzhang,Chen Yuanyong,Li W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Development,Tarim Oilfield Company,Kurlo,Xinjiang 841000)
Abstract:Tight-gas-sandstone reservoir means which is found in the center of basin or the consecutive a huge area distribution gas,and also indicated the tremendous resource.It brings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reserves increase and energy accommodation.Yi'nan 2 gas reservoir in Kuqa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discovered in 1990s,and by years of exploration in term of the conventional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but failed.By the investigation,Yi'nan 2 structure may have the profitably geologic conditions of forming tight-gas-sandstone gas reservoir:Yi'nan 2 structure locates at the incline of Kuqa foreland basin,be provided with typical thrust-nappe transmutation of foreland,provides with the good structure backdrop;the resources in Ahe formation of Jurassic have the compact reservoir,physical property becomes well to the upside,provide the good reservoir space for the gas reservoir;the lacustrine environment coal stratum of Jurassic -Triassic provides the prolific gas resource;simultaneity great thickness coal and shale in the top and bottom of Ahe formation provides the imporant guarantee;the test information indicate that:the gas-water inversion of structure,whichmeans water in shallow area,and oil&gas in deep area of structure;abnormity of pressure in stratum of gas reservoir,disaccord pressure systemin deep and shallowstratum;low production of gas in trial-produce before stimulationtreatment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oil&gas wells,and ect.Al l the phenomenon put up the mostly characters of tight-gas-sandstone.By the investigation of Yi'nan 2 gas reservoir,legitimacy confirms the reservoir accumulation model and geologic features,and aims at the cognition of tight-gas-sandstone,provides the steps and advises for the tests.For overall rte and logical develop Yi'nan 2 gas reservoir,it has the important academic guidanc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Tarim basin;kuqa basin;Yi'nan 2 gas reseroir;tight-gas-sandstone reservoir
1 致密砂岩气藏特征
致密砂岩气藏是指位于深处或盆地深部的含有天然气,具有较低孔隙度(一般小于10%),高含水 饱和度(大于40%),而渗透率勉强能使天然气渗流的气藏。据估算目前世界上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有(800~1000)×1012m3处于尚未全面开发阶段,其中致密砂岩气的资源量为(75~100)×1012m3,而 现今技术上可开采的致密砂岩气储量为(10.5~24)×1012m3,居非常规天然气之首。目前致密砂岩 气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均有发现并利用。从目前发现的致密砂岩气藏来看,其地质特征与常规储气层 有很大不同:(1)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孔隙度通常为3%~12%,渗透率都在0.01×10-3μm2以下。(2)次生孔隙发育,致密砂岩气藏内次生孔隙常见,也有少量粒间孔隙,孔隙度和渗透率无明显线性关 系,孔隙中粘土含量较高。(3)地层压力变化不一。(4)致密砂岩层的气多聚集在地层圈闭中。较为常见 的是散布在较厚层段中的多层透镜状含气层(如美国落基山盆地陆相地层),为河流沉积。(5)伴有裂 缝,特别是微裂缝。在碎屑岩中随其埋藏压力、温度的升高,压实、胶结、颗粒次生加大等成岩作用的 加强使得渗透率降低,脆性增大,导致伴有裂缝。(6)生气源岩成熟度不高。从国外勘探实例来看,致 密层生气时有机质成熟度一般不高,Ro一般为1%~2%。(7)气水关系分布复杂。储集致密气的岩系,上倾部位为水,下倾部位形成气藏,中间有一个气-水过渡带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依南2气藏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图1),之后按照常规砂岩气藏的 认识经过了多年的勘探评价,但部署在该气藏范围内的钻井均未获得成功。本文通过对库车坳陷依南2 气藏的剖析认为:依南2气藏属于带有致密砂岩气藏特征的非常规气藏,其位于构造斜坡的平缓部位,发育厚度大的煤系地层,储层岩性致密,构造内表现出气水关系倒置、地层压力异常等特点,对依南2 气藏的剖析为评价依南2气藏的资源规模及勘探潜力提出了理论依据。
2 依南2致密气藏地质条件特征
依南2构造位于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冲断带,该冲断带受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影响,具有典 型的前陆逆冲变形特征,其中依奇克里克大断裂逆冲至地表,该断裂上盘发育一系列东西走向的线性背 斜构造,如依奇克里克、吐格尔明背斜构造,断裂下盘则形成了一系列断鼻、断背斜构造,如依南2断 鼻构造。
依南2气藏主要分布在侏罗系阿合组,次为阳霞组。据中测所得天然气分析成果可知:侏罗系 阿合组天然气具相对密度低(0.6283~0.6335g/cm3),甲烷含量高(88.6104%~89.4456%),具 干气特点。地层温度116~152℃,地层压力68.59~81.47MPa,压力系数1.73~1.84,为常温高压 干气气藏。
2.1 依南2构造位于构造斜坡部位,为致密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
依南2气藏位于依奇克里克冲断带中段,受南北向强挤压应力影响,该区断裂发育。依南2构造主 要受两条逆冲推覆断层控制,南边界为迪那北断裂,北边界为依南断裂。依南断裂是控制依南2断鼻 的主控断层,为区域性的北倾逆冲断裂,走向为近NE向,延伸长度约100km,断距300~400m,断 面呈上陡下缓的犁状,断面倾角30°~40°,向下消失于基底,向上消失于新近系吉迪克组盐岩、膏 泥岩之中。依南断裂与依奇克里克断裂之间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走向与依南断裂基本一致,造成 地层重复。
图1 依南2气藏位置图
依南地区主要构造活动开始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受天山隆升影响开始大规模构造活动,逐渐形 成依南地区现今的构造格局,库车组沉积阶段是喜山运动的造山作用达到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库车 前陆盆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期,在该区北部形成一条断穿至地表的依奇克里克断裂,依南断裂也持续 活动,断层上盘受强烈挤压,形成一系列逆冲断层,并且多条断层相互叠置,造成地层重复,依南断裂 下盘的断鼻构造也持续发育,最终形成依南2断鼻构造。
依南2气藏位于依南断裂下盘,构造为一向南倾伏的断鼻,构造演化过程稳定,在排气集中的 康村-库车期一直处于稳定,这与致密砂岩气藏多分布于盆地向斜轴部或构造下倾部位特征一致。在凹陷区沉积活跃,沉降快速,并且由于处于陆相-湖相交互环境,煤系地层发育,成岩作用又加 快了致密储层的形成,后期随着快速的埋深而开始进入了大量生排烃的阶段,并在圈闭位置聚集成 藏。根据多轮次构造研究,依南2井钻揭阿合组264m,测井测试解释均为气层,气藏明显不受低幅 度背斜控制。
依南2气藏位于依奇克里克背斜南部,处在库车地区最大的生烃凹陷——拜城凹陷的边缘,优越的 地理位置使得在生烃过程时更容易捕获油气。
2.2 依南地区侏罗系阿合组致密砂岩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
依南2气藏主要位于侏罗系阿合组砂岩内,主要为辫状三角洲的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 砂体,由多个从灰白色粗、中砂岩或含砾粗、中砂岩到灰白色、浅灰色中、细砂岩或粉、细砂岩的 正韵律组成,岩性主要是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比结构成熟度高,磨圆度中等,以次棱—次圆或次圆—次棱为主,分选中等为主(部分中—差、中—好),自生胶结矿 物和杂基含量较低(平均0.8% ~3.9%)。该组砂体厚度大,泥质夹层较少,纵向叠置,横向分布 稳定,储层主要以低孔低渗型为主,中孔-中渗型少量(图2)。其中依南2井在侏罗系阿合组钻遇 了厚264m砂岩,测井解释气层45m/9层,差气层43.5m/11层,干层46.5m/18层,完井测试证实均 为气层,不含水。
侏罗系阿合组储层较致密、裂缝发育,以依南2井为例,侏罗系阿合组孔隙度分布区间主要为 0.3%~12.3%,平均5.2%,渗透率主要为(0.01~41.2)×10-3μm2,平均1.42×10-3μm2,为一 套致密储层;储集空间多为次生孔隙,成岩作用使砂体或砂体内部的储集物性形成严重的非均质性,同 时次生孔隙的形成使得阿合组的砂体成为低渗透层,这样的储层不仅可以储存油气,也可作为油气散失 的遮挡层,在下倾方向含煤层系地层产生的油气则由于致密层的存在在使得向上流动减缓而被捕获;并 且由于依南地区中、下侏罗统储层成岩压实普遍较强,粒间常呈嵌合状,残存孔隙度往往是孤立状分布 而缺乏连通性,所以储层物性尤其是渗透率很差(常小于1×10-3μm2),成为致密特低渗储层,裂缝 的发育能极大地改善这些致密储层的性质。虽然裂缝(隙)增加的孔隙度很有限(绝对量一般小于 1%),但使孤立状分布的孔隙相互连通,因而储层渗透性大为提高,渗透率值呈数量级递增。同时研 究表明,自依南2构造向北,至上倾方向的依南4、依深4构造侏罗系阿合组物性变好趋势非常明显,为形成“上倾方向含水,下倾方向含气” 这一气水倒置特征的致密砂岩气藏提供了有利储集条件。
区域盖层分布。侏罗系阿合组储层顶部为阳霞组中下部的一套夹煤层泥岩,厚110~120m,底部为 三叠系厚层泥岩及煤层,为致密砂岩气藏的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2 依南地区侏罗系阿合组对比图
2.3 中生界侏罗系-三叠系煤系地层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依南2气藏的储层底部为一套三叠系湖相煤系地层,分布面积大,可作为充足气源。依南2井阳霞 组油砂与阿合组原油甾、萜分布特征与三叠系烃源岩特征更加相似。
库车坳陷东部的有效烃源岩包括克拉玛依组(T2-3k)、塔里奇克组(T3t)及恰克马克组(J2q) 暗色泥岩及煤系地层,最大累计厚度600m左右,有机质丰度较高,普遍达到中等到好烃源岩标准。依 南2井三叠系暗色泥岩TOC为0.45% ~24.43%,均值2.95%;侏罗系暗色泥岩TOC为0.28% ~ 16.35%,均值4.31%。主要由陆生高等植物组成的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为Ⅱ2型。新近纪以 来,上三叠统和下—中侏罗统烃源岩陆续成熟生烃(Ro值为0.6%~1.88%),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依南2井三叠系Ro为1.32%~1.43%,侏罗系Ro为0.78%~1.26%。根据库车东部烃源岩演化史研 究表明,三叠系烃源岩排油高峰约在23~12Ma,侏罗系烃源岩排油高峰大约在12~5Ma,三叠系和侏 罗系烃源岩排气高峰均是在康村-库车期,因此早期圈闭主要捕获三叠系的原油,晚期充注天然气,依 南2气藏的油气主要是来源于三叠系。
2.4 依南地区深层普遍含气、浅层含水的特征,构造整体反映出气水倒置的现象
通过对依南地区老井复查,特别是对测试出水原因分析及测井重新解释,明确了依南地区同一储层 及侏罗系阿合组在构造下倾部位饱含气层(依南2井),而在向构造上倾方向(依南4、依深4井)逐 渐变为气水过渡带,气水呈明显的倒置状态。从低部位向上倾方向,含气层逐渐变为气水过渡带直到水 层(图3)。
图3 依南2气藏模式图
在测试过程中,依南2、依南2C、依南5、依南4、依深4井在侏罗系阿合作或阳霞组取得大量水 样分析资料,测井重新解释成果及水样资料分析研究认为:
依南2井在侏罗系阿合组的水分析层产量低,其中在4776~4785m测试井段(21.4m3/d)及 4905~4913m测试井段(22.14m3/d)所出水均为三叠系的串水,测试结论均为气层,pH值约为 5.48~8(地层水中pH值小于7);颜色为黑、黄、棕色(地层水无色或受钻井液污染颜色浅),氯 根值偏低,为2158.91~18062.84mg/L,总矿化度为6067.11~33501.77mg/L,水型为MgCl2或 NaHCO3。
依南4井在侏罗系阿合组水分析层为含气水层和干层,氯根为9227.21~32742.04mg/L,总矿化度 为16860.89~61579.26mg/L,水型分析均为NaHCO3;依深4井在分别在侏罗系阿合组4072~4093m、 4147~4169m井段测试见水,产量均不高,侏罗系阳霞组-阿合组水分析氯根为6393.83~ 12673.52mg/L,总矿化度14015.13~25410.83mg/L,水型均为NaHCO3,因此在构造上倾部位含水明 显(依深4、依南4井),而在构造下倾方向无明显水层特征,说明受断裂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相通,在构造上倾部位形成了一个开启的地层水系统。
2.5 依南地区侏罗系阿合组地层压力异常也显示了致密砂岩气藏的特性
致密砂岩气藏的气层压力总是低于或者高于区域静水压力,表现出异常的压力状态,其出现的位置 和范围与侏罗系阿合组天然气聚集的位置和范围一致,这也反映出依南2气藏油气晚期运移聚集,并且 还处在动态调整过程中的特征。
根据对依南2气藏侏罗系测试井段压力数据研究分析认为,受埋深影响依南2、2C、5井属于同一 压力系统,反映出异常高压的环境,依深4、依南4井为高压环境,井下侏罗系阳霞组-阿合组压力系 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大,整体表现出北边压力系数低,南边压力系数高的规律特征(图4、图5),也说 明气藏处在压力泄漏的环境下,为一个开启的压力系统。
图4 依南地区侏罗系压力分布关系图
图5 依南地区侏罗系压力系数分布关系图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依南地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以下认识:
(1)库车坳陷依南2构造位于构造斜坡区,该区生烃强度大、侏罗系储层致密,同时伴有气水倒 置、气层压力异常等特征,反映出明显的致密砂岩气藏特征。
(2)若按照致密砂岩气藏边界不受构造等因素控制,构造下倾部位均含气考虑,气藏范围南边能 达到迪那北断裂附近,保守估算资源量可达4200×108m3,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3)根据致密砂岩气藏认识建议对该气藏带有评价意义的探井迪西1井在侏罗系阿合组增产措施 以压裂为主,采用水基压裂液,增加泥土稳定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结合采取超大性水力压裂;同 时结合国外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特点,建议对该井区部署采集三维地震,准确认识依南2构造及其储层的 非均质性和裂缝展布,为有效提高开发井成功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Masters J A.Deep basin gas trap,western Canada[J].AAPG,1979,63(2):152-181.
[2]Reeves J J.Advancing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methods to find the sweet spots in tight gas reservoirs[J].Journal of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2006,25.
[3]Michael E.Mccracken,Dale Fitz,Tom Ryan.Tight gas surveillance and characterization:impact ofproductionlogging.SPEUnconventionalReservoirsConference,2008(2),Keystone,Colorado,USA.
[4]M M Abu-Shanab,G M Hamada,et al.Improved porosity estimation in tight gas reservoirs from NMR and density logs.SC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TE53/30/ 2005.
[5]李健,吴志勇,曾大乾,陈恭洋,等.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37.
[6]何治亮.中国陆相非构造圈闭油气勘探领域[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94~199.
[7]姜振学,庞雄奇,张金川,王德华.深盆气研究现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0,15(3):289~292.
[8]牛宝荣,陈慧,李润梅,余青松.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及关键技术展望.吐哈油气,2010,15(2):300~307.
[9]张运东,薛红兵,朱如凯,等.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J].中国石油勘探,2005,10(3):64 ~67.
[10]张哨楠.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成因与讨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1~10.
[11]朱彤.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的控制作用研究-以川西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气藏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 学报,1999,26(2):157~160.
[12]唐海发,彭仁,赵彦超,等.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7,22(10): 59~63.
[13]寿建锋,斯春松,朱国华,王少依,皮学军,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下侏罗统砂岩储层性质的控制因素.地质 评论,2001,47(3):272~277.
[14]陈子炓,寿建锋,张惠良,沈安江,等.库车坳陷下侏罗统储集层微观非均质特征.新疆石油地质,2001,22(5):405~407.
[15]姜振学,林世国,庞雄奇,王杰.两种类型致密砂岩气藏对比.石油实验地质,2006,28(3):219~221.
[16]龚正荣译.致密储气层地质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7~93.
[17]马力.特低渗砂岩气藏气井真实产能特征研究.科技咨询.2010,26:119
[18]王滢,唐洪明,谢晓永,叶玉男,刘岩.致密砂岩气藏水基欠平衡钻井损害评价.钻井工程.2008,28(12):71~ 73.
[19]付永强,李鹭光,何顺利.储层改造技术在包界地区须家河致密气藏的应用.天然气技术.2007,1(6):17~20.
[20]杨建,康毅力,李前贵,张浩.致密砂岩气藏微观结构及渗流特征.力学进展.2008,38(2):229~236.
我国油田水文地质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旧中国的石油工业极其落后,绝大部分沉积盆地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油气产量极低,只有玉门、延长等几个小油田。从事石油地质的技术人员甚微,石油水文地质调查与研究更是一个空白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含油气盆地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普查与勘探工作。随着油气勘查的需要,在酒泉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相继进行了有计划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开始研究地下水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资料逐日增多。与此同时,北京、长春、成都等地质院校和其他大学开设了水文地质(包括油田水)课程,邀请苏联专家、学者来华讲学,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刊基本上是苏联的翻译稿,如:《普通水文地质学》(欧维奇尼柯夫);《水文地质学概论》(克利门托夫);《地下水普查与勘探》(卡明斯基);《水文地质学讲座》(克雷洛夫);《天然水系中的油田水》(苏林);《油矿水文地质学》(苏哈列夫)。在油田水文地质生产与科研中,主要沿用着苏联的技术与方法,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进行工作。1955年初,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区域性综合水文地质普查。同年,在石油地质学家关士聪院士的倡导下,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在六盘山地区开展了地下水石油普查工作,开创了我国水化学找油的先河。其后地质部物探所在四川、克拉玛依等地区进行了水化学找油试验。
该阶段主要是学习原苏联的经验、技术与方法,开始建立我国的油田水文地质事业,培养人才、配合石油普查勘探进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2.总结研究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随着我国东部油气普查勘探的重大突破(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等)和油田开发事业的飞跃发展,油田水文地质基础资料日益丰富,许多油田(大庆、扶余、胜利、大港、冀中、江汉、河南、长庆、四川等)都配备了水文地质技术人员,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油田水研究科室。他们从本地区油气勘探实际需要,一方面承担油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任务,另一方面,探讨油气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总结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特征。例如:地质部石油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综合研究队专设水文地质组,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研究油气运移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三延(延长、延安、延川)地区油气富集的水文地质规律、总结已知油田(永坪、延长、枣园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水化学找油试验,探讨水化学指标与方法;长庆油田水文地质科研人员(刘孝汉等),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下统油田水特征及其与油气藏保存条件等进行了总结研究,系统整理了李庄子、马家滩、大水坑、马岭、华池等油田的中-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油田水分析资料;四川石油管理局(刘方槐等)对四川盆地进行大规模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提出了地层水由盆地内部向盆地周边运动的新观点,得出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对川东地区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水文地质条件与构造内含气程度进行了预测;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等)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等)对四川盆地卤水形成、古水文地质条件及卤水活动的地球化学形迹等进行了研究;玉门油矿水文地质人员根据鸭儿峡、石油沟和老君庙油田的钻孔水化学资料,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成果,建立了水化学垂直剖面,除水型随时代变老变为CaCl2型外,其他水化学成分(矿化度、变质系数、氯硫比值等)都没有出现原苏联学者指出的随深度增加而增高(降低)的有序现象;在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王军、黄福堂等),总结了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以单一的NaHCO3型水、以Cl组、Na亚组为主、矿化度1~12g/L、含有I、Br、B、NH4等微量组分。并根据矿化度和盐化系数(rCl/rHCO3+rCO3)二者的关系分为三类:较高矿化度(6~12g/L)的NaHCO3型水、中等矿化度(3~6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5~10之间、低矿化度(<3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1~5之间,后者不利于油气保存。探讨了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三个油区油田注水过程中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初步总结了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指标,在注水过程中,由于氧化、溶解、油层温度、压力、生物化学作用和脱水过程中轻质馏分的损失,是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因素;吉林油田石油研究院(杨忠辉等)对松辽盆地南部油田水分析数据,利用函数式计算了扶余、新木、红岗、乾安、农安等地区判别函数值进行含油气预测,并对水中可溶有机组分(苯、有机酸)等进行了试验总结;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济民等)总结了油田水特性指标的应用规律,以脱硫系数为主,结合封闭系数(rNH4+rH2S/rSO4)可以说明油气的存在,用成因系数结合矿化度,脱硫系数和钠氯比值的变化规律判断油气水运移方向,总结了正向和反向油田水化学剖面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勘探研究院(谢家声等)总结了冀中坳陷古潜山和第三纪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的关系、地下水化学成分,尤其是水中有机组分(苯及其同系物、酚、挥发性有机酸、环烷酸和铵)与油气的关系;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勘探开发研究院(汪义先等)针对着南襄盆地(尤其是泌阳凹陷)油田水为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水的特点,提出适用于本区的水文地球分学垂直分带和水化学类型;江汉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李际明、余莲声)总结了潜江凹陷下第三系高矿化度、高硫酸根地下水化学成分(包括常量组分、矿化度、碘、溴、硼、锂等)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认为矿化度高达200g/L以上的油田水是发展盐化工业的重要原料,有宽阔的开发应用前景;长春地质学院(孙杉、张先起等)研究了深成地下水(存在于地壳下部岩浆壳和上地幔中的水)在石油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冀中坳陷不同时代(第四系与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地下水为例研究了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结合水化学成分特征,探讨了地下水来源、成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沈治安等)研究了我国海相和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指出古水文地质分析在油田形成、保存与破坏中的作用与意义,结合冀中古潜山油田探讨了古水文地质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提出了渤海湾盆地古水动力的四个区带;地质部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王田荣、王东升、王焕夫等)研究了四川盆地卤水的特点与成因;1975年和1976年分别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地质学报》发表了《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认为B、A苏林油田水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束缚着我国油田水理论的建立;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等)总结克拉玛依油田水化学成分时,在三叠系(56#)油田水中发现了矿化度高达26~27g/L以上的Na2SO4型水,在垂直剖面上与CaCl2型水或NaHCO3型水交替出现,在平面分布上介于CaCl2型水和NaHCO3水之间;他还对《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个问题》一文提出不同的意见;地质部石油101队(张金来、刘崇禧等)对我国已勘探开发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归纳了我国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组成——矿化度、离子比值、有机组分,微量元素、同位素(氢、氧和碳)等;提出离子组合的概念和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的几种思考方案;进行了地下水的蒸发、溶滤等模拟试验及水化学找油方法的试验与总结;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油田水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开发了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等。
上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我国油田水研究地飞跃发展,逐步形成了或迎来了一门石油地质与水文地质密切结合的边缘学科——油气水文地质学,并开始探索具有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特色的水文地质勘探程序和研究方法,走向了为区域含油气远景预测评价及油田勘探开发服务的道路。
3.开拓创新发展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油气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与良好地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在合肥召开了“中国油田水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地质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代表75人,提交学术论文42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关士聪主持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水文地质专家张宗祜作了书面发言。会议论文涉及的内容包括: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油田水起源、油气藏的浅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水化学法在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应用、古水文地质分析与油气远景评价、深成水在油气矿产形成中的作用、计算机新技术在油田水研究中的应用,水动力条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测试技术方法等。本次会议是我国首次专门的油田水会议。石油水文地质工作者聚集一堂,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术气氛异常活跃。这次会议检阅了成果,交流了经验,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协作。对促进我国油田水研究、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加快油田水事业的发展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吸取国内外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经验,通过油气生产实践,使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以石油地质为基础、围绕着油气普查勘探与开发的实际需要,走向为油气生产服务的道路。结合以勘探开发我国东部陆相油气田为主的总目标,重点研究了陆相油田水文地质特征,其后加大了海相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有独创特点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不少论文发表,按年份举例如下:
我国油田水的离子组合特征(地球化学,1978年,刘崇禧);我国油田水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讨论(地质论评,1979年,张金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地质信息-酚(古潜山,1980年,谢家声);天然气中凝析水和烃类水化物的形成(天然气工业,1981年,刘伦);油田水文地质勘探中水化学及其特征指标的综合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刘济民);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及其应用(石油及天然地质,1982年,杨忠辉);泌阳凹陷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石油实验地质,1983年,汪义先);泰州地区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龚与觐);四川盆南部水化学场及其成因(地球科学,1984年,汪蕴璞);利用地层水中的溶解气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天然气工业,1985年,刘方槐);济阳坳陷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石油实验地质,1986年,杨绪充);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刘崇禧);潜江凹陷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林九皓);论含油气盆地的地下水动力环境(石油学报,1989年,杨绪充);中原油田文留地区矿化度数据的三维分析(地质科学,1990年,张广锐);初探地下水溶解气及其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年,孙永祥);再探地下水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孙永祥);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中“指纹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地球化学,1993年,黄福堂);扶扬油层水化学场特征及其成因(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楼章华);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李伟);塔里木盆地油田水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96年,蔡春芳);西湖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水文地质论证(中国海上油气,1997年,汪蕴璞);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水文地质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池卫国);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陈建文);盆地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邓林);塔里木油田水溶重烃研究及其应用(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陈传平);塔河油田及邻区地层水成因探讨(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蔡立国);水溶气资源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年,武晓春);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测定方法和自动测定仪(现代仪器,2004年,郑志霞);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含量的影响-煤层气滞留水控气论(天然气地质科学,2005年,秦胜正等。)
上述有代表性论文是从覆盖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大量的油田水文地质基础研究中提炼出来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的现状与水平。值得提及的是石油生产单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不仅加大了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而且形成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多单位协作攻关的研究群体。石油工业部在翟光明院士的组织下,对全国各油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如“七五”期间的“四川盆地二叠系水文地质条件对油气运聚与保存控制的探讨”(四川石油管理局杨家琦等);“九五”期间的“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文地质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和“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研究”(中石油廊坊分院天然气所吴世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如“我国大陆区新生代深层地下水系统演化与地下水成矿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沈照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田水的成因和混合证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蔡春芳)。大专院校的水文地质博士生也将油田水文地质作为选题进行研究,如“临邑盆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研究意义”(1991年,张作辰,中国地质大学);“泌阳凹陷石油运移聚集的水化学场与水动力场研究”(1992年,李广贺,中国地质大学)。江汉石油学院仅83级本科生就有五人以油田水研究作为毕业论文。有些油田也将油田水文地质列入本系统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如:“克拉玛依油田八区油气水研究与油源重新探讨”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油田水化学研究”(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1981年和1985年);“冀中坳陷地下水的氢和氧同位素组成与成因”(长春地质学院,孙杉等,1981年);“冀中坳陷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赵宝忠等,1984年);“济阳坳陷油田水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东营凹陷重质油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任发琛等,1989年);“莺-琼盆地油田水化学研究”(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地质研究院,1989年);“沉积盆地中油气运移聚集与区域地下水流动之间的关系”(中国地质大学,王明等,1991年);“泌阳凹陷古水文地与无机络合物研究”(河南石油管理局,周留纪,1991年)“松辽盆地北部扶扬油层地下水动力特征与油气藏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91年);“东营凹陷流体历史与油气藏形成分析”(胜利石油管理局勘探事业部等,2001年);“贝尔断陷地层水分析数据含油性的综合评价”(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5年);“乌尔逊凹陷地下水特征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6年);“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地下水与油气关系研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2002~2005年)。汪蕴璞、王焕夫在吸取前人古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的合理部分,提出水文地质期的概念以区别于水文地质旋回。“期”是沉积盆地水文地质发育史的组成部分,是反映地下水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的地质时间段,以地壳构造运动、水动力条件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三个标志划分出:沉积作用水文地质期、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埋藏封闭作用水文地质期、构造热液作用水文地质期。并以冀中坳陷和四川盆地为例,讨论了其意义,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家也十分重视油田水文地质学,并进行有意义的研究。例如:梅博文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译文集》(1992年)写到:油田水中有机酸和CO2是控制储层中矿物溶解、沉淀过程的主要因素,分析测试它们的浓度与组成,不仅对次生孔隙的预测有重要意义,而且为避免油层损伤和结垢采取新的工艺措施,提供了水文地球化学依据。林任子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进展及应用》(1995年)指出:伴随着烃源岩的压缩失水过程,生油层中大量的有机酸被排挤进了储集层,形成了金属有机酸络合物通常溶于水,因此,研究油田水中有机酸,可以在认识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趋势来预测孔隙度增长过程的发生和范围。王铁冠教授编译的《油藏地球化学》也涉及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由于石油含有多种化合物,在石油、水和矿物基质之间呈现差异分配现象,在无相态变化的情况下,储层石油的组成是排烃成分加上运移途径中水相和固相分配作用所引起变化的函数。因而可以通过对储层石油和地层水中精心选择的化合物测定作出评估,如有机酸、酚类等化合物。另一方面,流体(水、气、油)的成分经常是非均质性的,通过使用灵敏的天然同位素示踪剂,可检测出微弱的非均质性,及利用地层水的变化评价油藏的分隔性。蔡春芳研究员等以塔里木盆地为主,探讨了埋藏成岩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根据油田水化学成分结合流体势变化追踪油气运移与聚集途径。
地质流体分析是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沉积盆地的岩石孔隙-裂隙内都贮存有流体(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其中水是主体部分。在油气地质领域内,油气的多期次运、聚、散、保都是在地下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分析沉积盆地内水文地质条件是研究油气成藏规律的有效途径。我国油气勘查家和水文地质家已经携手共同进行研究。
化验分析是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各油田都建立了油田水分析测试实验室。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油田水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正向着系列化、标准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油田水化学成分分析测试方法,包括: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不稳定组分的现场测试——pH、EH、水温、溶解氧、电阻率、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样品的前期预处理技术(萃取、富集、提纯、酸化等);岩石样品的相关参数分析(孔隙度、渗透率、残余盐等);开发了油田水中有机组分的分析技术方法(可溶气态烃、苯酚同系物及芳烃化合物、烷烃组分、有机酸等);引进了水中氢、氧、碳、锶的同位素分析技术;油田水中微量元素快速分析测试的等离子色谱分析;开创了三维荧光、同步荧光的鉴别分析技术等。油田水化学分析应用了色谱(气相、液相、色质等)、光谱、红外、质谱等现代测试仪器。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和数据的可信度。各油田先后建立了油田水分析实验手册与规程,统一了分析方法。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黄福堂、蒋宗乐等,1995年)对油田水分析与应用作了系统的总结。油田水分析化验技术人员,发表了许多有创新性质的论文,如:水沥青的分析方法及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吴德云,1982年);水中气态烃的脱气方法(石油实验地质,崔秀荣,1982年);应用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谱测定地层水中的芳烃(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2年);地层水中苯系物的色谱分析方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蔡映宝,1982年);薄层层析法分离与鉴定水中酚系物(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3年);电位容量法测定油田水中Ca2+,Cl-离子(国外油田工程,黄福堂,蒋宗乐,1989年)
20世纪80代以后,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者,对油田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效果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出版了以下专著:
1987年,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矿部产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101队。《油田古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年,刘崇禧,孙世雄。《水文地球化学找油理论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年,刘方槐,颜婉荪。《油田水文地质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年,邸世祥。《油田水文地质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杨绪充。《油气田水文地质学》。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4年,高锡兴。《中国含油气盆地油田水》。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年,楼章华,高瑞琪,蔡希源等。《松辽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石油实验地质增刊。
1997年,蔡春芳,梅博文等。《塔里木盆地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年,黄福堂,蒋宗乐等。《油田水的分析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黄福堂。《松辽盆地油气水地球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贾庆仲等译。《油田岩石与水地球化学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从20世纪末,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研究进入了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新时代,他们继往开来承担着生产与科研的繁重任务、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些朝气蓬勃、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青年群体的涌现,以及密切结合生产、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界人才济济,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近年来,一些为解决油气远景预测与勘探开发中实际问题的水文地质研究成果,表现出一定的水平。预示着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将跨入具有自身特色、为油气生产服务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已经走出“学国外、跟国外、重复国外”的阶段,在陆相成油理论的指导下,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深化、自陆地到海洋、由陆相到海相、从石油到天然气(包括煤成气、生物成因气)、还涉及深成地下水,整体研究水平有很大提高,进入了解决我国石油地条件下水文地质问题的新阶段。
前述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各国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总体来讲,欧美国家十分重视油气运聚的水动力条件研究,起步或研究的深度远远早于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研究;原苏联是系统研究油田水化学成分最早的国家,最先提出古水文地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国从研究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水化学找油技术方法入手,在吸取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水动力与水化学相结合、古代和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同时研究的道路。
摘 要 随着现代勘探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被用于很多的领域中。其中,地质勘探可以从工程地质勘探 、石油煤炭开采地质勘探等不 同的应用方面进行分 类。对 于每一个方向的运 用,都有相应的地质勘探技 术 ,为不同的应 用方 向进行研究提供 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从 而建立新型 的地质勘探体 系,推进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促进 了我国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和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关键词 地质勘探 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1 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1.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工程地质是一 门调查 、研究 、解决与人类活动和各种工程建筑有关 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工程地质勘探。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 ,测量 、钻深等新技术、新方法 的运用 ,尤其是计算机的运用 ,使工程地质勘探的工作方法、质量标准等都有 了很大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一个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工程地质勘探 ,它对工程制定方案和顺利的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主要是研究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变化特征 、地质条件和一些勘探的技术 。石油煤炭勘探是在石油煤田普查 的基础上 ,进行的经济调查研究 、地质勘探工作。其中,石油煤炭开采技术的勘探是整个勘探工作 中的重要环节。2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2.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地质勘探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很多勘探的侧重点不 明确 ,勘探的针对性不强 ,勘探方法不正确 ,工程地质分析工作 中的计算公式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从而使勘探的结论有误 。这些问题 的出现不仅会延误最佳的开发时机 ,还会给工程 留下一些隐患,严重影响了工程 的质量。2)工程地质勘探 的技术管理 问题 。一些工程单位提交 的勘探设计报告不是地质师写的 ,而且在编制人 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 ,使得报告 中容易出现错误。这样会给总院审查增加难度 ,还会延误工程的报批时机。3)工程地质勘探的人员问题 。主要是 因为地质勘探需要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在工程地质勘探 中,有一些人员不懂地质却提出不实际的勘探要求 ,有的对地质专业了解不透彻。这些都不利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2.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的石油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开采相对比较分散,个体开采情况比较多,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管理难度大,还不能保证石油煤炭的正常供 给。一些大型的石油煤炭企业的技术性 、安全性、可靠性都很有优势,要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国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 ,从而促进其发展。我 国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成果主要表现 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煤炭地质基础研究从传统地质走向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阶段。我国开展了华北 、华南地球的资源评价研究课题 ,对于我国的石油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有了基本的掌握 ,而且还将层序地层理论和方法运用在石油煤炭的地层划分中,从而拓宽了地质研究的思路。2)石油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根据了我 国石油煤 田的地质特点 ,合理 的运用地质勘探的新技术 ,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勘探理论 ,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煤炭综合勘探体系。3)石油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和 “3s”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在地质勘探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使地质报告编制实现了数字化 、信息化 ,而且还利用了GIS,建立了我 国 《石油煤炭资源信息系统 》。此外 ,在石油煤炭资源评价中,还大量运用 了遥感技术 ,形成了石油煤炭遥感技术体系。高光谱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技术也有显著的进展。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还存在着 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解决中部能源基地中一些地形复杂的资源勘探技术问题,以及它所引起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二是要加强西部地质研究 ,进一步提高资源勘探评价程度;i是要加强清洁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研究,为其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四是要利用石油煤炭 的现代化开采,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 ;五是要加速石油煤炭的地质主流程信息化和资源信息化水平 。3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3.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面临着挑战,但是其发展趋势还是很乐观 ,存在着很多机遇 。因此 ,要尽量解决存在的问题 ,不断的创新 ,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 。首先 ,要分清地质勘探的各项责任。即总院要负责工程地质勘探和一些技术管理 问题 ;各地方部 门要 负责好勘探 的合理周期 ,安排专业的勘探人员 ,不断采用新的勘探技术和设备 ,从而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次,工程地质勘探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培养优秀的地质勘探技术人员 ,不断的推动技术革新,促进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勘探结果的创新。3.2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明确 目标 ,加大力度 ,依靠先进 的科学技术 ,提高地质勘探的精度 ,保障地质勘查 的质量 ,才能推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我们要沿着 “加强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的基础研究 ,最大限度 的发现新的资源 ;不断加大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的创新力度 ,满足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 ;改 革石 油煤 炭地质勘探的科技体制 ,培养新型的精干高效 的地质技术创新队伍 ”这一基本思路 ,实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1)大力发展石油煤炭资源的综合勘探技术。要加强多元地质信息符合技术 的研究 ,建立高精度 的地质模型 ,从而提高地质勘探的精度 ,为地质报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2)组织开展新一轮的石油煤炭资源评价 。要运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煤炭资源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并且要多开展一些基础评价 ,强调石油煤炭资源的用途,正确认识我国石油煤炭资源的潜力,建立石油煤炭资源的信息系统 ,不断促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革新,促进我国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3)加强清洁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是洁净煤技术 ,与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结合在一起 ,并且利用地质地球化学 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而为勘探技术 的改进提供一定的依据。4)推进石油煤炭地质信息和3s技术产业化。发展石油煤炭地质勘查的主流程信息化,实现地质勘探技术的采集、研究的信息化 。加强高分辨率卫星图以及数字宇航摄技术的运用 ,促进地质范围以内,密度全部大于3.29g/cm ,相对密度大于95.7%。表面上的颜色一致均匀 ,没有任何斑点。2)相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检验说明 ,试块样 品中可能含有ZnS(2H—f0r珊)、ZnS(10H+8H)、磷石英和方石英相 ,没有出现其它杂峰。靶材 中各相组成均达到了镀膜的要求 。3)热等静压适用工艺制度 :加压介质是氩气。加热时温度为1100℃,压强是 120MPa,一个小时的保温保压。4)热压 较好 的工艺制度 :室内温度到 1050~C之间 ,每分钟2℃一5。c升温速度 ,开始在600~C时加压 ,30分钟的保温保压之后直接进行卸压。4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靶材的热等静压与热压工艺 ,经过研究两种工 艺都能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靶材 ,满足 了使用溅射 的要求。参考文献[1]努力古.溅射靶材的制备及发展趋势[J].新疆有色金属,2008,5.【2】刘志坚.溅射靶材的应用及制备初探fJ】.南方金属,2009,6.作者简介陈卫 飞 (1978一 ),男 ,湖南株洲人 ,本科 ,工程师 ,研究方 向ITO、靶材、有色金属材料。量 的增加和产品流通的活跃 ,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销售渠道单一 ,冷藏、储运设备落后 ,制约 了产品外销市场的拓展。建议在市场建设,预冷库、冷藏车配备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3)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 民生 ,事关农业发展和农 民增收的大事 。但是 ,固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由于检测设备简陋 ,检测人员水平低 ,经费不足 ,农产 品质量安全还存在着很大 隐患 ,建设固原市农产 品包括畜产品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势在必行。建议 自治区支持建设 固原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开展质量安全监测监控,保证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1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M】.[2]固原市设施及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M].作者简介孙丽琴 (1968一 ),原州区人,宁夏大学农学系本科 ,1986年参加工作时间,现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勘探技术 的发展。4结束语总而言之 ,地质勘探技术对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的勘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资源的勘探 、开发和综合利用。虽然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研究了一系列地质勘探工程的新技术 、新方法、新设备。但我们还要意识到其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使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走向更加完善的发展趋势 ,从而不断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参考文献[1]定武.谈现行地质勘探工作改革的几个问题册.地质与勘探,2OlO,4.【2】王树江.浅谈地质勘探技术发展啊.民营科技,2010,10[3】姚振义.煤 田地质与勘探方法阴.中国矿业出版社,2Ol1,6.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石油工程]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摘 要目前,运用水平井开发油气藏受到越来越多的油田工作者推崇。但用水平井开发气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诸如渗透率各向异性、水平井长度、气层厚度、水平井位置、地层损害程度等,对于低渗透气藏还要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气藏类型,其所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产能公式求解也相应不同。运用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分析可以更直观的分析参数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关系,了解影响产能的因素。本文就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方面,总结了各类气藏水平井开发的实用公式,讨论了气藏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水平井产量和流入动态的影响,最终得到了气藏水平井开发的实用范围及特点。在获得确定气藏水平井产能实用公式基础上,根据气藏水平井配产的相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了气藏水平井长度、避水程度因素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绘制了无阻流量增量随避水程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图,最终确定了合理的水平段长度和避水程度,最后应用经验法配产,获得了该井的合理产量。关键词:气藏;水平井;影响因素;配产目 录1 绪论 11.1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水平气井产能公式的提出 11.2.2水平井产能分析概要 21.2.3气井配产研究 31.2.4气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 41.2.5气井配产限制因素 51.3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所完成的工作 61.3.1研究目标 61.3.2技术路线 61.3.3本文完成的工作 62 气藏水平井开发公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72.1裂缝性气藏水平井求解公式 82.1.1非达西流动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92.1.2裂缝性有水气藏水平井公式及分析 122.2凝析气藏水平井的公式及分析 122.3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对低渗透气藏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132.4气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 192.4.1气层厚度及水平井段长度的影响 202.4.2各向异性的影响 212.4.3地层损害的影响 222.5底水驱气藏水平井 242.5.1底水锥进气井临界产量确定常用方法 242.5.3边、底水气藏气井开采特征 252.6气井工作制度分析 262.7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分析 272.7.1水平气井长度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272.7.2气层厚度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282.7.3各向异性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292.7.4地层损害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313 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方法 333.1气藏配产方法 333.1.1经验法 333.1.2系统分析方法 333.2各种方法剖析 343.2.1经验法剖析 343.3.1.1单点法 353.2.1.2指数式 373.2.1.3二项式 393.2.2节点分析法剖析 423.2.3在节点分析基础上引入时间变量的配产方法 423.3优化配产方法 434 实例计算 445 结论及建议 495.1结论 495.2建议 49谢 辞 50参考文献 51
兄弟有觉悟啊,找到这来了,
收录《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国内外著名数据库及其重要奖项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信息系统(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MI)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Scopus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
《石油勘探与开发》主要开辟“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综合研究”、“学术讨论”等栏目,刊登石油勘探、开发及工程领域具有创新性、能够反映国内外石油工业重大成果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世界先进石油理论技术进入中国,中国石油工业界的科研成果走向世界搭建了高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2011年影响因子在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分别排名第2、第3,连续7年在能源类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9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3篇论文分别被评为2009、2010、2011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12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国家科技部2008、2011年评选两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石油勘探与开发》连续两次获此殊荣。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7—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挑选出5 000篇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发表的22篇论文获“领跑者5000(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提名,目前正在公示。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石油勘探与开发》连续3届获中国学术期刊最高级(A+)评价,被评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石油勘探与开发》以中文、英文两种语言在全球同时发行,国外作者论文翻译成中文在中文版发表。英文版在全球最大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上全球发行。《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英文版论文全球下载量23 019篇次,为历年最高。《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版读者分布在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伊朗、法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巴西等主要产油国在内的83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国际上已具有学术影响力,国外学者投稿逐年增多,发表论文引起国外广泛关注。《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主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办的是由石油技术类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技术类科技期刊。
《油气田地面工程》北大核心的
核心期刊的话今年版面早就征集完了
《价值工程》统计源科技核心 明年3月
最新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石油、天然气类1.石油勘探与开发2.石油学报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4.石油实验地质5.天然气工业6.石油化工7.石油物探8.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天然气地球科学1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石油钻采工艺12.新疆石油地质13.测井技术14.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5.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钻采工艺17.油田化学18.石油钻探技术19.石油炼制与化工2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1.特种油气藏22.石油机械2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钻井液与完井液25.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6.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7.油气田地面工程28.海相油气地质29.中国海上油气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田化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储运中国海上油气石油钻探技术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物探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
论闻沙龙、万方、知网等学术网站应该有石油等核心期刊信息,你可以找找看
国内的:沉积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地学版)、石油勘探与开发、岩石学报。国外的就是Nuture ,Science, MPG, AAPG
核心期刊的话今年版面早就征集完了
《价值工程》统计源科技核心 明年3月
1. 《石油学报》2. 《石油勘探与开发》3.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 《油田化学》5. 《石油炼制与化工》6.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 《天然气工业》8.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9. 《石油钻采工艺》10. 《油气储运》11. 《钻井液与完井液》12. 《石油机械》13.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4. 《炼油设计》15. 《油气田地面工程》16. 《钻采工艺》17. 《石油化工》18. 《新疆石油地质》19.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 《石油实验地质》21.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2.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3.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钻探技术》25.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6.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