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新儿女英雄传版本研究论文

新儿女英雄传版本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新儿女英雄传版本研究论文

俗世奇人(短篇,课本里也有过,泥人张,刷子李)平凡世界,倾城之恋,金枝玉叶,清明上河图密码。

《阿Qz正传》《孔已己》《家》《春》《秋》《围城》《边城》《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狼图腾》《白鹿原》等

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本文整理了相关作文,欢迎阅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杨家将守土拓疆满门忠烈,岳家军抵抗外敌英勇善战,李白斗酒诗百篇传承中华文化,林则徐“虎门销烟,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纵身跳崖,还有造福百姓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吴孟超,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这些英雄是历史中的杰出人物,拥有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有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他们的英雄精神是浸润中华儿女灵魂的雨露,是支撑炎黄子孙的脊梁。

英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如何评价英雄,如何看待英烈,反映的是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时代的精气神。对光辉历史的铭记、对英烈的怀念和崇敬,是我们砥砺前行中强有力的鼓舞、鞭策和激励,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更是对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传承。

在中华民族通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应将英雄精神牢牢刻写在圣洁的民族精神殿堂,让英雄人物成为引人向前、催人奋斗的精神坐标,让英烈传递过来的火把,照亮我们的脚下之路。

何谓英雄?回望往昔峥嵘岁月,英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浴血战士。而如今正值河清海晏,岁和时丰的和平年代,英雄依旧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和时代引领。于我,英雄的定义,不过是平凡人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

且看今朝英雄,黄旭华隐姓埋名数十载,只为核潜艇研发圆梦;袁隆平从未止步,留取三尺卧榻,梦成千万稻香,为中华儿女谋福祉;孙家栋犹向苍穹寄深情,开拓人造卫星、深空探测。法国诗人波特莱尔说”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他们生而平凡,却又生来不凡。这些甘于奉献、投身事业的英雄,或许并没有天赐于之的雄厚资本与势力,只是平凡中的平凡、至小中的至小。但他们凭着不凡的追求与始终不息的热忱,成就不凡伟业,铸就国之脊梁,造就中华民族举世瞩目的不朽辉煌。

但如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固有的潮流正逐渐淹没英雄精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追捧成为时代的隐痛。这个时代需要“偶像”,但绝不是那些作秀过度、追求名气却灵魂碌碌的“网红”与“流量”担当,而是担得起发展重任、撑得起大国伟业的平凡英雄。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无数医护人员勇敢奔赴前线,更有无数志愿者们负责测量体温,登记出入、发布数据……一滴滴平凡之水正汇成涓涓细流,构造防疫工作不凡的波澜壮阔。或许无人详尽地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也没有成为有千万粉丝的“网红”,但他们将以一个共同的名字被人们铭记--防疫英雄!

立志当立天下志,建功当趁青春时。吾辈青年当摆脱冷气崇尚英雄,以平凡风传其不凡英雄气,补益山海,增辉日月;吾辈青年当奋发向上,争做英雄,于平凡事铸造不凡英雄心,挺立潮头,开拓进取.“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让我们争做自己的奋进英雄,也许平凡,但绝不平庸!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很多,个人简单推荐一些,你自己还要从其中选择(切记不要全揽):近代作品水平普遍不高,只要部分性阅读“四大谴责小说”(即《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和知道它们的思想倾向,另外稍知《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等小说的存在,外加知道有个作家叫苏曼殊,有个文学理论家叫王国维,他写了本《人间词话》,有个文学团体叫“湘乡派”,有本好书叫《曾国藩家书》,这就差不多了。现代文学可分三个时段阅读:(1)1919——1927,重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巨匠鲁迅。文学研究会:冰心《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坠网劳蛛》庐隐《海滨故人》王统照《湖畔儿语》、《沉船》王鲁彦《柚子》、《黄金》茅盾(另记,但要记住他是这个社团一员)该社团其他作家选择性识记:苏雪林、许钦文、许杰、王任叔、蹇先艾。创造社: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郭沫若《女神》田汉《获虎之夜》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该社团其他作家选择性识记:陶晶孙、成仿吾。鲁迅的作品,不说了吧,说了都是吃饭太多。本时期其他社团和作家:浅草——沉钟社:冯至《我是一条小河》,陈翔鹤《不安定的灵魂》林语堂:《祝土匪》、《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戴望舒《雨巷》(2)1927——1937,重点:左联,新月,东北作家群,海派,京派,巨匠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左联:艾芜《人生哲学第一课》、《山峡中》沙汀《丁跛公》、《在祠堂里》张天翼《包氏父子》、《大林和小林》新月社:徐志摩(他的作品貌似不用介绍了吧)闻一多《死水》、《红烛》东北作家群: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八月的乡村》海派: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施蛰存《梅雨之夕》京派:老舍(另记)萧乾《栗子》、《檐下》废名《竹林》、《桃园的故事》沈从文《边城》、《湘西》林语堂《忆狗肉将军》(最好把《京华烟云》一并识记)通俗文学:张恨水《啼笑姻缘》、秦瘦鸥《秋海棠》鲁迅作品本期以杂文为主,不用多说。茅盾、巴金、曹禺、老舍的作品,要是不知道也说不过去了吧。另外臧克家的诗歌《老马》、《罪恶的黑手》也应该知道吧。(3)1937——1949,重点:七月派、国统区、孤岛——沦陷区、解放区。七月派:艾青(他的作品要再介绍那就太……,不说了吧)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国统区: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一个女人的悲剧》、《石青嫂子》陈白尘《升官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张恨水《八十一梦》孤岛——沦陷区:张爱玲(这个真不该多介绍,自己看着办吧)有条件选择性识记下列作家:梅娘、苏青、袁犀(李克异)、关永吉、爵青。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解放区:赵树理(这个就不废话了)另外识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写完了,其实还有很多作家未上此回答,很是遗憾,如果全写,楼主估计是10年内都看不完(我文学阅读已经20多年了,上面的作品基本全读过,但我很清楚现代文学我需要阅读的作品还很多),关键是独立理解与总结分析,这样才有更大的收获。

中传女研究生论文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找工作是很艰难的,如果你要是一个传统强校毕业的话,那可就轻松多了。中传95后的硕士毕业生,竟然去卖房,这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那到底她为何要选择这个行业呢?这个事情可是有起因的,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硕士姚沁文, 当初为了完成毕业论文,选择到一家房产中介实习,结果就这短短的三个月期间,竟然让她爱上了这里的工作,你说是不是就是这么的有缘呢?所以她在毕业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房产中介,所以才有了这次的事件。可不是说她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就选择了房产中介,她也是尝到了其中的甜头,也见识到了房产中介工作的价值。其实现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非常火爆,对于房产中介来说,他们赚的并不少,而且工作这个东西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算是985大学毕业的硕士生,一样可以干这样的工作,只不过大家感觉比较好奇罢了。实话实说,这个同学在房产中介赚的钱可能并不比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工作赚的少,而且这份工作还挺有价值的,姚沁文每天都在开心快乐的忙碌着,也许她硕士的身份可能会给她带来更多的客户,那么她的这次就业就算是成功了。我国现在的教育水平很高,有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他们都在挑工作,这方面真的要学习学习这个同学。现在可能有硕士上去卖房,将来也可能有博士生去建筑工地搬砖,搞一搞基础的土木工程建设,这都是非常有可能的。工作真的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获得快乐,赚到钱就行了。我们也祝福这个自信的女孩,能够卖出更多的房,获得更多的快乐。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需要发论文!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在2013年毕业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暂行规定为了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和监督机制,鼓励硕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我校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特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发表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生院认定的发表平台及量化要求如下: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且标注署名单位名称为“中国传媒大学”的身份,在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期刊、报刊或者在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有全国统一书号的书籍上发表最少1篇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或与导师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在中国传媒大学认定的核心期刊或在被SCI、EI、ISTP、ISSHP或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2.在国际或国内举办的专业学术会议(定期举办并有正式出版的论文集)上发表最少1篇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3.参加本人导师或者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在与该科研项目相关的正式出版物中撰写5000字以上内容,出版物中应明确标注该硕士研究生撰写的部分。4.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增列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学术刊物,评价参考值在三星及以上的论文可认定为达到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的考核要求。

先是自我介绍,我本科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方向,以初试409的分数,复试95.33,成功上岸中国传媒大学。备考这几个月以来,我有很多想说的话,于是干脆整理成一条考研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关于择校和考研:

我学的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本身很多课程都和新闻传播挂钩,特别是在大二学习了传播学后,对这个专业就更加向往,大学的学习时光在深度激发我对传播学科兴趣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知识广度、深度和实务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在对自身状况和国内外传媒行业就业环境的不断审视和和衡量之下,我决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有其特殊性,选择学校是第一步。我在择校时采取了专业>学校>地域的原则,即首先结合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学习兴趣,考虑自己是否还想学习本专业,是否想跨专业考研,在确定完专业后,在专业内选择合适的院校,同时要全面搜集院校的招生政策、考试大纲、命题风格、报录比等信息,这部分信息大多能够在学校官方研招网或研招公众号上找到,综合衡量院校的专业实力和考研难度,最终确定考研院校和专业。我经过以上的衡量过后,毅然决然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方向。以下就是我的考研经验:

二、关于政治:

肖1000题、腿姐30天70分选择题、博主整理好的徐涛强化班笔记、博主整理好的腿姐技巧班笔记、腿姐冲刺背诵笔记、肖4、肖8、张修齐大题模板、各路模拟卷小程序(我甚至没用精讲精练......)

时间:(时间线都是大致的,不一定严格准确,具体灵活调整)

7月1日暑假开始学习政治完全不晚!

【暑假】一天1小时(绝不多学,把更多时间留给专业课)。暑假结束前就着考研博主的强化班笔记看完徐涛强化班,一刷完肖1000。

【9月】一天1小时。二刷肖1000题,一刷腿姐30天70分(腿姐的选择题难度更大,有些题出得比较细,所以错的多也不用灰心,我主要拿来练手)。遇到不懂的错题就回到幕布的强化班笔记去看,标注并搞懂就行。

【10月】一天1小时。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出来了,这个时候依然是刷选择题(1000题可以反复刷),做错的直接去背诵手册找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标注,这个是后期宝贵的属于私人的错题笔记!同时腿姐技巧班也出来了,我主要听的选择题技巧(不过听说今年腿姐的大题也很牛!),对着考研博主的腿姐技巧班笔记学习(到时候博主一大堆,挑一个看得顺眼可靠的就可以)。

【11月】一天1.5小时。肖8是11月出来,8反复刷,主要是选择题,每个选项弄懂,吃透。时政部分单独记,基础知识部分错了的地方依然是回到冲刺背诵笔记进行标注。这个月还有巨多老师的模拟卷出来,不用买,直接小程序刷选择题就可,我当时几乎把市面有的选择题刷了个遍,但这些依然只是定时做题练个手感,最重要的还是肖8。

【12月】不确定时间。肖4反复刷,选择题吃透,大题就是背!到时候有许多带背的博主,会教你怎么科学高效地背,挑自己顺手的。除此之外,由于考前比较焦虑,还搞了个张修齐政治大题模板,那个宣称是背了那五张纸大题就至少35+,当然我比较贪心所以模板也没背熟,肖4也只有前两套比较熟,最后北京地区大题34已经很满足了!

不能小看政治,但是政治并不难。建议学习顺序是【马原——史纲——毛中特——思修】,真题不用做,时政不用自己学,到时候各路名师都会总结。

三、关于英语:

因为个人英语基础还可以(六级570+),所以英语没怎么花时间。

资料:黄皮书真题、单词APP、王江涛作文书

时间线:

【暑假前】过完一遍单词,因为不咋有毅力,所以纸质书、单词软件混着用......

【暑假】留近四年的真题,刷其他真题中的所有客观题部分(一整套定时完成)。

【暑假后】

日常二刷两篇阅读(包括完型和新题型,我没有刻意进行题型的区分);

每个月刷一套新题,刚好12月刷最后一套。

客观题部分总之就是滚动刷,反复刷......吃透啃烂,每个单词认识,每个选项知道它为什么错为什么对。

英语二的翻译比较简单,9月开始按常规做题订正,学一些技巧就没了。

作文是10月开始准备的,先把王江涛的20篇作文背了一遍,10月1日到20日刚好一天一篇。之后就开始练真题,对着范文积累好用的词汇、表达,最终形成自己的模板。

英语真的因人而异,但是考研英语也是很有规律的,按照比较常规的流程一步步走完基本上不会差!

四、关于专业课:

关于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学硕考的是713传播历史与理论和816传播实务,初试是不分方向的考的都是一套题,但是招生方向是分开的,要求在报名的时候就分方向报名,请提前做好每个方向的功课。

基础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17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4.胡正荣:《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P.S 段鹏老师那本是基础中的重点,一定要好好看!吃透里面的知识点,与胡正荣老师传播学总论互相补充。彭兰老师《网络传播概论》是最新出的,里面的观点和描述的情景都很符合现在传播界发展趋势,也是要重点关注的。郭庆光老师那本比较老,里面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比较详细,适合作为816传播理论与历史的补充。

扩展书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沃纳.赛佛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4.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5.阿芒·马特拉:《传播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S刘海龙老师的范式与流派在后期一定要好好研读!在一开始看可能比较晦涩,但在学习基础知识后再看真的很多其他参考书目没有的比较深入的知识点,适合后期补充笔记。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版》这本书是笔记的形式精编,将知识点汇聚一起适合背诵,还有新闻学版和广告学版。最后三本属于高阶阶段,适合前期学有余力而且有传播学基础的同学,如果处在考研后期那就不要再看了,内容其实我也没有看完。

六月到八月

其实这几个月期末考试加上放假回家其实我一直无心学习但是一直在坚持扩展看其他专业课的书(感觉这样不太会有负罪感,而且有的传播学的书真的很有意思我就当小说了),也在微博微信上关注了许多传播学考研号、新闻时事号,传播学是很跟时代潮流我会说吗?!在后期看论文的时候发现老师们真的站在了时代的前端啊。

九月到十二月

回校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了,这段时间主要就是补充笔记开始努力的死记硬背状态了,我比较懒也磨叽就直接买的笔记,到后来发现完全不够用又在上面各种修修补补增添新东西(一定一定不要学我,真的费时费力又害怕自己补充的不够多不够好)

而且新出了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和以前的书内容真的完全不一样!几乎满本都是重点!甚至当时还出了个段子“要是能重来,我要背彭兰”,当时一边背诵一边又要看新内容真的压力特别大恨不得自己能换个脑子。

时间表—

每天都要背基础的书本内容和笔记

前期可以先不做,仔细思考里面题,理清自己的思路还要查缺补漏自己的知识盲区,了解老师出题的重点。

后期就一定要把输入变为输出了,反复练真题,一开始是写解题思路和框架,之后是专门拿出固定时间来练真题。

在这里说一下,考试时间是三个小时,按分值算字数,中传是一分四十到五十字,也就是论述题15分大概要写到六百到七百字,到后期练出自己的写作格式(字体字号占试卷面积)之后,我一般就是简答可以写B5大小的纸两面左右就够字数了。

其实我在十一月开始练的时候没有一次是完整写完的,总是写到一半就觉得自己没有东西可以写,不知道怎么加例子,也不知道怎么完整的阐述自己想要说的观点,自己的背诵的知识也是东一棒槌西一榔头想出来的,这时候就发现自己背的远远不够熟练,看的热点也没有很全面,所以!

写完真题最关键的是查缺补漏!我在前期不以写完为目标,以知道自己哪里有知识盲区为目标,找一张A4白纸(答题纸大概B5大小,而且是完全空白的,所以练真题也是练自己字迹工整不要飞)在写了论述之后把自己想写记不起来的知识点,知识框架重新画一遍并且在画的时候默背一遍加强记忆。

后期练真题就是完完全全要按照考试时间来了,特地抽一个三个小时拿出前三年的真题,可以上网买答题纸或者普通白纸,给自己一个安静又远离参考书的环境认认真真的答题,一定要努力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字数啊!!不要想着到考场上一紧张可以超常发挥啊!毕竟是要写一天的,我在考场写到最后一刻手一直哆嗦着写完了真的太累了,一句话万事准备齐全,练真题要趁早啊盆友们!

关于论文

到大概九月末或者十月初论文就可以看起来了,重点看的当然是出题老师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了,看论文不仅是基础知识的回顾,也可以概括出近年来新传界的发展趋势,比如机器人新闻,智能媒体发展等等。

我看论文比较杂,先去买的知网账号在搜索各位传播学大佬在近三年的论文,把重要的观点标注出来,有纸质版有电子版去,学习学累了就拿论文看看画画换一下脑子,和时事公众号评论结合起来没事就看,新传人最不适合的学习方法就是闭门造车,一定要关注当下社会到最后!

关于复试:

中国传媒大学的复试分为三个部分,专业笔试,专业面试和英语口语,在这三个模块中面试占得比重最大,起决定性作用,笔试次之,但是通过经验可以知道,笔试在复试中的作用不大,分数进行比例换算后不会拉开5分以外的差距,而口语更是比重少之又少,大概只有零点几分的区别。

所以战术上我们传媒大学的同学们一定切记把重点放在面试和学术设想上,而不要过多在口语和笔试过度纠结。关于笔试首先你要做的事是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的考核范围,突击短板。咱们学校的初试很多方向都是不进行区分,统一出题的,具体方向特色的考察则在复试中有所体现。

各个不同方向侧重不同,比如国际新闻方向,试题中会对英汉新闻翻译进行考察,而广告学方向则会对市场营销,品牌建设方面进行考察,媒调方向甚至有可能会涉及到数学、统计学的内容。所以在这里尤其提醒跨专业考研的同学,要在复试之前做好"突击",恶补专业方向的术语和论文。比如我所在的国际新闻方向,我在考前在经济学人上扒了一些中英对照的文章学习翻译技巧,还在考前突击背了一批传媒相关英语单词。

至于复试的参考书目,中国传媒大学并没有官方版的书单,你们手上的书单大多是"先人"整理推荐的。我认为参考价值不大,因为复试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更加侧重考察的是你的专业素养和思维方式,而不是基础知识,你想想看,如果复试还要考你《传播学基础》,那么还要初试做什么呢?与其局限于书本不如去知网搜索一下,你方向的导师院长最近的学术论文和学术兴趣,了解一下媒介前沿比较实在。不用担心,大胆的抛弃书本,盯准热点!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鼓励。

最后,其实经验贴看看就好,初试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方法,不是照搬照抄的方法,而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甚至是自己亲自踩过一些坑之后才找到的)。有人说“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看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洗干净,只能一遍一遍地揉搓,再揉搓。未知的竞争对手遍布全国各地,究竟复习得如何,成绩公布前自己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所能做的,只有利用好每一分钟,多写几套题,多背几遍知识点。”如果真的能做到,下一站就是传媒大学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也许是喜欢这个行业,或者是觉得这个行业非常的自由,所以才会选择这个行业。

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电子版

如何订阅《新闻与传播研究》以到订阅网直接在线、或者电话订阅: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财源广进

全国新闻类核心期刊名单序号 期刊刊名 ISSN号 统一刊号 1 编辑学刊 1007-3884 31-1116 2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002-8552 11-1746 3 中国记者 1003-1146 11-1275 E-mail: 编辑部信箱:zgjz@总编信箱: 4 新闻战线 0257-5930 11-1337 E-mail: 5 中国出版 1002-4166 11-2807 6 中国图书评论 1002-235X 21-1035 7 新闻大学 1006-1460 31-1157 地址: 上海市邯郸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新闻大学>杂志编辑部 200433021-65643630 8 新闻与写作 1002-2295 11-1109 地址: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与写作>编辑部 北京市和平里西街21号 100013 9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001-7143 11-2684 10 新闻界 1007-2438 51-1046 11 当代传播 1005-1945 65-1090 12 编辑之友 1003-6687 14-1066 E-mail: @xinhuanet.com 13 出版发行研究 1001-9316 11-1537 14 新闻与成才 1002-4468 11-1495 15 编辑学报 1001-4314 11-2493 16 新闻与传播研究 1005-2577 11-3320 17 国际新闻界 1002-5685 11-1523 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 <国际新闻界>杂志社 100872010-62514412 18 现代传播 1002-7149 11-3614 19 新闻爱好者 1003-1286 41-1025 E-mail: 20 新闻实践 1004-9029 33-1163 21 新闻知识 1003-3629 61-1022 22 新闻记者 E-mail: 23 收藏家 1005-0655 11-3222 24 图书发行研究 1003-8442 34-1088

新闻与传播研究是c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发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所谓C刊指的就是南大核心期刊,是国内核心期刊的一种,而新闻与传播研究属于c刊的一种。

传媒新词热词英译研究论文

----可以按以下要求去写题名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3. 撰写 英文题名的注意事项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作者1.作者署名的规范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 (1.××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2.××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100011)翻译作者及其单位名称的注意 [事项 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 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例如: LI Hua(李华),ZHANG Xi-he(张锡和),ZHUGE Ying(诸葛颖)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1.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2.撰写摘要注意事项 ①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讳把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要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诠释论文内容。 ②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不要将文中的数据罗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简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应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不要列举例证,不介绍研究过程; ③摘要的内容必须完整,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应写成一篇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 ④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陈述要客观,对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 3.撰写英文摘要注意事项 以上中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都适用于英文摘要,但英语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在撰写英文摘要时应特别注意。关键词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正文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 不超过五级。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1.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TheU.S.StateDepartment”(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Shewasbornat8a.m.onthefirstofOctober,1990.”,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1.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2.1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HehasservedforMs.Daisyfortwentyyears.”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2.2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Mysis-terisgoodatswimming.IthinksheisabetterteacherthanI.”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2.3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4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1.1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1.2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1.3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1.4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2.1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2.2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摘要]英语正受到网络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产生了大量代写论文与政治、经济、生活相关的新词,总结并分析其构词特点,将会帮助人们充分利用各种英语资源,更好地为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关键词]网络英语新词分布构成特点一、新词出现的原因及分布1。原因。当人们发现新事物,碰到新问题,总结了新经验,出现新思想的时候,便需要新宇和新词来表达,这是因为旧有的,沿袭使用的表达方法已经不适合或不敷应用了。一方面,由于以英语作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遍及全球各洲,而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大有区别,这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用语。另一方面,这些语汇中不少会被逐渐吸收进经典的英语辞典中,成为语言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实时交流。这样网络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产生了特有的新语体,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网络用语,而且富有独特的语言魅力,使我们网络交流更有时代特色。2。分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分布遍地开花,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1)经济类。随着网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经济词汇也大量涌现。例如:e-shopping:网上购物e-market:电子市场e-cash:电子现金e-revenue:电子商务收入e-business:网上交易e-service:电子服务(2)政治类。为使网络的普及,一些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带有政治色彩的服务,同时也在网上进行各式选举活动。进而出现了一些英语政治新词。例如:e-campaigning:电子竞选e-precinct:电子选区e-precinctcaptain:电子选区负责人“e-rate”program:资助上网计划(3)娱乐生活类。现代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购物、娱乐、交往等的方式。各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新词层出不穷。例如:e-life:网络生活internetrecruiting:网上招聘deadtreeedition:电子杂志digithead:电脑迷e-mailaffair:网恋blog:博客综上可见,网络英语新词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网络英语新词构成特点网络英语新词汇的构成或由一些常用词派生,或通过些常用词重新合成,或赋予些常用词新意而形成。这些网络新词的语义具有生动贴切、简练明了的特点,在网络交流中更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观点,更轻易被人们接受。1。旧词新意。借用生活中熟悉的词语来表达新的意思。现举几例:bug原指虫子,现在的意思是硬件或者软件中的漏洞(缺点)。host:原指主人,现在的意思是电脑主机。shooting:原指射击他、投球之意,现在的意思是聊天。mouse原指老鼠,现在的意思是鼠标。memory:原指记忆,现在的意思是内存。display原指展示,表演,现在的意思是显示器。virtualclassroom:现在的意思是网上教学。hit:原指打击,现在的意思是点击(进入某个网站)。2。合成词。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独立的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或者是一个自由结合的词组和短语。这种构词法在网络英语新词中很普遍,出现频率很高。现举几例:China+net→Chinanet(中国网)education+net→educationnet(教育网)network+citizen→netizen(网民)internetworm:电脑病毒netcop:网络警察networm:网迷netsurfer:网上冲浪者onlinegoods:网上商品onlinegalaxy:网络一族3。缩略词。将词的音节加以省略或简化而形成的词。此类网络英语新词更加符合网络交流的便捷、简练等特点。现举几例dbase:数据库onlineDJs:网络音乐主持人pgup:(浏览网页)上翻pgdn:(浏览网页)下翻opcode:合作代码cyberia:电脑咖啡店webzine:电子杂志webster网络专家4。首字母拼写词。由词组中的各词首字母按字母读音组成的缩略词。这种网络新词易读、易记、易识别。现举几例:WWW:万维网WAN:广域网LAN:局域网FIP:超文本传输协议IP:网络传输协议ISP网络提供商API:应用程序接口IT:信息技术IP:网络电话AFAIK:asfarasIknow(据我所知)BRB:berightback(马上回来)FRF:facetoface(视频聊天)BTW:bytheway(顺便提一下)HOWDY:howdoyoudo(最近如何)CU:seeyou(再见)IMO:inmyopinion(我认为)IOW:inotherwords(换句话说)TY:thankyouortrustyou(谢谢你或信任你)GTG:gettogo(离线)A/s/L:age/sex/location(年龄/性别/地址)5。派生词派生词缀和词根结合,或者粘着词根和粘着词根结合而构成的词。词根是基础,同一词根上可以加不同的词缀,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网络英语新词。现举几例:Inter:inlerphone(网络电话)interjecting(插入磁盘)Cyber-:cyberspace(网络空间)cybernaut(信息空间旅行者)Tele-:telnet(远程登陆协议)telecom(远程通信)Hyper-:hypermedia(超链接)hypertext(超文本)三、结束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承担着大量信息传播的载体之一——网络英语也在逐步完善。现今的网络语言中,英语占据着统治地位,80%的网页语言是英语;近乎一半的世界人口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因此,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把握网络英语非凡是网上出现的英语新词,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和吸收各种网络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英语水平,还可以促进和加快步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时尚网络英语新词探析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在网络语言交际工具中,英语一直是主导语言。在互联网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与英语抗争。时尚网络英语词汇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不仅丰富了英语词汇,充实了词汇的语义,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概念,拓宽了人们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对网络英语新词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得心应手地畅游网络。归纳起来,网络新词的构成具有简洁化、系列化、隐喻性强等特征。构词简洁化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也促使人们简便高效地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网络交际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快捷高效。网民们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必然会使用简明扼要的新词语来代替冗长繁杂的词语,即主要通过缩略的构词法的使用,包括首字母缩略、混成缩略、借助数字与字母混合缩略、借用特殊符号表达等形式。首字母缩略。即取每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方法。如:AFK表示“暂时离开”,EFTr表示“电子资金转账”,IM0表示“依我之见”,MYOB表示“不关你的事”,BBS指代的是“公告牌系统”混成缩略。即截取两个词中的一部分,再拼凑在一起,构成新的网络词汇。如:Interpedia表示的是“因特网全 ”,Ne—XI.N'I.'V-E.N" AIHAO~J-tE 2008·2(下半月)tiquette~ 的是“网络礼仪”,Edutainment指“寓教于乐的软件”等。借助数字和字母的混合缩略 除了按语音缩略,数字也加入到网络时尚新词的组成当中,成为了自英语词汇起源以来最为新颖的一种构词法。这种组合方式看起来难以理解,不符合语言规范,却符合了现代人追新、追奇、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心理特点,也适应了快节奏激烈竞争状态下人们扩大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的心理需求。如:I12go表示“我想去”,It’S up 2 u表示“该你了”,Good 9表示“晚安”,B4表示“之前”。借用特殊符号表达。由于网络交流是通过键盘的文字交流,交流者之间一般存在遥远的空间距离。双方既看不到彼此的形象,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所以无法用手势、语气或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传递情感。于是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标点就像一套脸谱弥补了缺乏情感交流手段的不足。如::)表示“眨眼睛”:一D表示“哈哈大笑”>:一<表示“愤怒”构词系列化网络新词的第二个特征是构词出现系列化特征。首先,网络英语构词通过能产性强的词缀派生出了大量的派生新词, 其中,最活跃的词缀有:前缀cyber一:表示“计算机(网络)的”构成的词有:cyberculture(电脑文化),cv—berfair(网上集市),cyberdepot(网上商店)等。前缀tele一:表示“远距离的、电信的”,构成的词有teleconferencing (远程会议),teleeommuter(远程上班族),teleputer(电视电话计算机)等。后缀一ware:表示“件,软件”,构成的词有:courseware(课件),Freeware(免费软件),careware(爱心软件),charityware(慈善软件)等。其次,网络英语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构词手段是复合构词。复合构词的系列化是网络英语构词的主要特点之一。常见的有:1.由electronic(缩写为“E”,意为“电子的”)和其他词构成的系列合成词,如:E—magazine(电子期刊),E—text(电子文本),E—wallet(电子钱包)等。2 由net(意为“网络”)合成的词有:speak(网络语言),net surf(网络冲浪),out—emet,指那些传统的不上网的媒体,包括杂志、报纸、书刊、电视电影,等,Nethead,指满脑子都是网络、痴迷的网虫或网迷。隐喻性强网络英语具有很强的隐喻特征。从语言的阐释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一个异质而同值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词语”。 网络英语中包括许多专业的网络技术词汇和计算机词汇。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科技语言,所以,网络英语也就具有了隐喻性的特点。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我们发现,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通过隐喻手段来创造新词或新概念。普通的词汇通过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原词义加以引申、扩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它,便具有新的含义。如: ’Bubble sort 冒泡排序法,指排序时逐次将相邻的两个数据进行比较,不符合排序要求的替换掉,按照这样的方法将关键码值最大的交换到最后一个记录位置上,然后进行第二轮排序。排序中关键码值较小的数据就像水中的气泡往上冒。这种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重要运算术语缺乏对应的词语表达方式,用隐喻来命名这一陌生而又抽象的概念,既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又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具象性。在隐喻的作用下,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含义简单化,科学的术语通俗化,很好地加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沟通,使一个学科从另一个学科中得到启示。正是因为从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从已知的语域向未知的语域映射,网络英语技术词汇与人们的13常生活词汇非常接近,既简洁生动,又易于记忆。如Memory,在普通词汇中被译为记忆,在网络术语中称为存储器。这种词汇的延伸与灵活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结束语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其构词特点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其构词形式孕育着新的含义和简洁明了的构词方式,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英语在网络中的运用,网络英语的空间会愈来愈大。同时,网络英语的独特性也会愈来愈显现出来。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英语的构词特点,有利于我们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助于获得通过网络对外进行交流的技巧,也可以透过语言这面镜子窥视出受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进一步讨论。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 很可能会出现统一的字母表情符号。二、因特网上英语新词的特征语言的动态发展过程满足人们交际需要, 也体现了语言与社会、认识与交际的密切关系。网络英语正是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日益丰富、逐渐发展起来的, 并体现着媒体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英语是网络文化的产物, 符合了语言的发展规律。网络新词的语义具有生动贴切、简练明确特点, 在网络交流中更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观点, 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一) 词义通俗易懂, 生动贴切网络交流毕竟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 交流者交换信息只能凭借文字, 不能借助身体语言, 这就要求网络英语新词汇必须是通俗易懂的。它的构词法应该是大家所熟悉的, 即使阅读者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词汇, 大部分也可以根据熟悉的词汇推测出来。网络英语的通俗性主要反映在其构词方式大量地使用派生和合成, 使得上网者只需了解词缀的意思, 便可推断出并掌握由此派生出来的大量的新词, 如cyber 来源于希腊语, 意思是舵手, 可理解为“ 电脑、网络”或音译为“ 赛博”, 由cyber 派生出来的词有cyber activist、cyber addict、cyber attack、cyber cop、cyber brain、cyber surfing 等。网络英语中的合成词数量丰富, 种类繁多。许多新词都是由普通单词与具有特定含义的单词组合而成的, 其新的语义同样通俗易懂, 极易理解记忆。如web 原意是“ 蜘蛛网”, 引申为网络, 其合成的词有webmaster、webster、webzine、web site 等。网络上人们除了使用一些副语言符号来表示语调和情感外, 还常借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一些非语言行为, 如描述网民的动作、情感和体态等。人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 用语言来描述网民的动作、情感和体态, 有着纯文字无可比拟的作用, 可以使网络更具人情味, 更为生动和吸引人, 更接近实际的交流。如“ haha”表示笑“, LOL”表示大笑“, Smile”表示微笑“, Rose”表示送上的玫瑰“, ROTFL”表示笑得打滚“, //jump”表示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在聊天室里蹦蹦跳跳“, //think”表示歪着头想了一下“, //praise”表示对大家说“ 果然高明, 佩服, 佩服”等。( 二) 简洁易记, 输入快捷很多新颖别致的网络词汇是利用常用的词根及词缀, 按构词法规律, 进行创造性重组构成的。这类词汇具有言简意明, 易于解读, 便于记忆的特点。简洁、易于记忆的网络英语使网民们无须记忆冗长繁琐的术语或行话, 有效提高键盘输入信息的速度, 利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网络英语的简约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上涌现的大量的缩略词汇上, 缩略构词法造词简练, 使用简便, 比较口语化, 不太正式, 缺乏被社会其他领域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但由于其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和传播, 因此, 这类缩略语在网际交流中被网民一致认可并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些词汇的共同特点是形式简洁、词义单一, 没有丰富的联想意义。缩略语的使用不仅可以简化文章, 节约印刷空间和阅读时间,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从而适应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 为了提高输入速度, 网络英语还经常会忽略首字母的大小写。( 三) 隐喻性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理查兹( Richards) 曾经说过“, 隐喻是人类‘ 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P.F'ontanier( 1830) 对隐喻的认知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指出隐喻就是将某类事物看作另一类事物。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体现了隐喻特征, 任何一种以一类事物去体会另一类事物的方式都叫做隐喻, 网络语言自然包含其中。网语的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一范畴的事物, 无论是数字范畴的数字网语, 还是符号范畴的符号网语以及网民自创的网络语言都体现了其隐喻性, 体现了网民认识世界的通常的认知形式。网络新词汇常依赖人们熟悉的词汇, 借助词汇的比喻意义, 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彰显出新旧事物或观念的相似点或相关性, 赋旧词以新义, 创造出形象生动、喻意丰富的描写新事物、新观念的词汇。网络英语中包括许多专业的网络技术词汇和计算机词汇。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科技语言, 所以, 网络英语也就具有了隐喻性的特点。一般来说,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 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我们发现, 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不断通过隐喻手段来创造新词或新概念。普通的词汇通过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 原词义加以引申、扩展, 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它, 便具有新的含义。如computer virus 中的virus 原指生物学中的病毒。而在计算机领域中, 是指由程序员设计的隐藏在计算机程序中, 意在破坏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其紊乱或丢失数据等的秘密程序。类似的词汇还有gopher、archive、menu、memory、run、path 等。由此可见, 在隐喻的作用下,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复杂的含义简单化, 科学的术语通俗化, 很好地加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沟通, 使一个学科从另一个学科中得到启示。正是因为从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 从已知的语域往未知的语域映射, 网络英语技术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词汇非常接近, 既简洁生动, 又易于记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发展和普及。( 四) 新词的语义呈现和更新速度快、数量多计算机的高速发展, 网络的广泛普及, 导致了网络新词的大量出现, 这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网络英语新词。这种新词呈现和更新速度之快, 数量之多是任何一本辞典也难于收录过来的。所以在网络英语新词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 了解其构成及语义特征, 有助于知识的积累, 开阔我们的视野。当今, 网络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因此, 加强对网络英语新词的研究, 掌握它们的构成及语义特征, 对人们熟悉网络, 学习英语以及日常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参考文献:

中华儿女海外版杂志

中华儿女联合会是团中央直属的《中华儿女》报刊社发起的,是为了立足上海、幅射海内外,更好发挥和提升《中华儿女》统一战线政治杂志平台的功能,广泛团结海内外一切优秀的中华儿女,凝聚在伟大中国复兴梦的旗帜下。

中华儿女的海外影响中华儿女杂志社现已发展成拥有《中华儿女》(政要版)、《中华儿女》(海外版)、《生活家》、《留学生》、《产权市场》、《中国周刊》(英文)以及中国产经新闻报等多种报刊的传媒群体;此外,在香港注册的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中华文化出版社,以客观公正为主旨出版的记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历史人物的中文繁体字书籍,《曾志:我在共产党内七十年》、《风流无毁陈独秀》等,在港澳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中华儿女拍摄的大型系列人物专题片《中华儿女——开国共产党人的亲情家事》在山东卫视黄金强档播放,引起业内外强烈反响。

1.《痛苦-快乐之门》(专著1) 11.7万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2.《孩子,抬起头》(专著2)23万字 , 海燕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3.《当代中学生隐秘解析》(与贺利娟合著1)22.5万字 ,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4.《大众传媒与儿童发展》(副主编) 9.2万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5.《跨世纪的一代——中国少年“五自”丛书》(5册)(主编1)未来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6.《独生子女与心理健康》(主编2) 19.7万字, 1995年2月重庆出版社出版;7.《较量备忘录》(主编3和作者之一) 38万字 ,1995年5月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8.《怎样教育孩子》(主编4) 22万字, 1996年3月京华出版社出版;9.《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主编5和作者之一) 21万字, 1997年5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获全国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12月改名为《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修订版)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10.《儿童教育忧思录》(与卜卫合著2) 16万字,1997年8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3.《新人类的呼唤--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纪实》(与孙宏艳合著3) 27万字 ,1997年12月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4.《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主编6和作者之一) 15.5万字, 1998年6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5.《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专著3) 23万字, 1998年10月接力出版社出版, 2002年4月修订再版;16.《向孩子学习》(主编7和作者之一) 20万字, 1998年12月晨光出版社出版,获全国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九五科研成果奖;17.《中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手册》(主编8) 15万字, 1999年8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18.《走进学习时代》丛书(与周南照主编9)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其中与孙宏艳合写的<<学会做事>>(合著4)一书中的<<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两篇文章,被收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6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走进学习时代》丛书改名为《我相信我能》丛书出版;19.《让孩子互相学习--独生子女教育成功之路》(主编10) 19.5万字 ,1999年12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21.《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主编11) 40万字,2000年1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获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九五科研成果一等奖;22.《解放孩子》(专著4)30万字 ,北京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获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23.《百年中国儿童》(总主编12) 130万字, 1900幅照片, 2000年10月新世纪出版社出版,获全国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4.《成功父母必读》(主编13) 20万字 ,2001年4月华艺出版社出版;25.《孙云晓谈少年儿童成功教育》(VCD主讲人)中国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26.《打开想像力之门》(主编14)15.4万字,21世纪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27.《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之《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专著5)25万字,新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该书收入两本旧作:原名《我要做个好父亲》(着)12万字,华艺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原名<<我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着) 28万字 ,2005年6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28.《体验成长——青少年民宿地球村报告》(主编15)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29.《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孙云晓与您网上聊天》(与孙宏艳编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30.《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之《真爱决定健康成长》(专著6)26万字新世纪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原名《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孙云晓教育建议》(着)30万字,新华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2003年获第七届共青团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 2003年6月和7月,该书分为《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和《世上没有天生的坏小孩》两册,由妇女与生活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台湾出版;32.《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与劳凯声主编1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33.《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专著7)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 2004年7月由同心出版社再版;34.《青少年抗挫折教育》(VCD主讲人)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35.五元家教丛书(10册)(主编17) 40余万字,2003年9月现代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以《家教金点子丛书》名由北京出版社出版;2007年6月以<五元家教法>书名再版增至55万字;36.《“较量”背后的沉思——中日儿童教育比较》(与胡霞合著5)海燕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2007年1月收入《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中的《两种爱心两种命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37.《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与张梅玲主编18)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38.《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与张引墨合著6)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2007年1月收入《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中的《阳光法性教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升级版2009年1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39.《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专著8)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获中国图书奖。2007年1月收入《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中的《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40.《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之《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专著9)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41.《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与孙宏艳主编19), 2005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42.<<五个家教实用教程>>(主编20) 28.5万字, 2005年3月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43.《好习惯好人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与邹泓主编21) 12万字 ,2005年7月北京出版社出版;44.《告诉孩子自救自护119招》>>(主编22) 20万字 ,2005年7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45.《孙云晓家长忠告》(专著)8.7万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46.《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中学生读本)(与李文道合著7)9万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47.《好父母好方法》(专著10)24.7万字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48.《好孩子好习惯》(专著11)22.5万字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49.<<转型时期的中国青少年>>(英文版副主编) 16万字 ,2006年3月英国阿盖希特出版社出版;50.《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美、英、德、澳、挪、日6国各一卷)(与张美英主编23--28)148.3万字,2006年5月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51.《好习惯是怎么培养出来的---400所学校习惯活动案例精选》(与孙宏艳主编29)17万字, 2006年5月北京出版社出版;52.《关爱明天---中小学生自我保护安全手册》(主编30)10万字, 2006年5月新华出版社出版;53.《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读本》(与孙宏艳、王丽霞合著8)25万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作序 , 2006年9月北京出版社出版;54.<<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与邹泓主编31) 32万字, 2006年5月北京出版社出版 ,2006年11月获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优秀科研著作一等奖;55.《父母的“上岗执照”》(孙云晓家庭教育12讲光盘)2006年8月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同名书15万字,(专著12)2007年2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56.《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家庭教育12讲光盘)2006年8月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57.《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之《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专著13) 24万字,新世纪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原名《我的家怎么了》(着)20万字; 200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58.《16岁的思索》,(专著14)14万字,2006年12月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59.《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一《捍卫童年》,(专著15) 19.1万字, 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9年9月第2版;60.《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二《教育从尊重开始》,(专著16) 19.4万字, 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年12月第2次印刷 2009年9月第2版61.《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三《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专著17) 20.4万字 ,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08年5月第2次印刷 , 2009年9月第2版;62.《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四《与孩子一起成长》,(专著18) 19万字,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09年1月第2次印刷, 2009年9月第2版;63.《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五《阳光法性教育》,(合著6) 20.5万字, 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09年9月第2版;64.《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专著19)18.3万字, 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08年10月第2次印刷 , 2009年9月第2版;65.《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七《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专著8) 17.8万字, 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年11月第2次印刷 , 2009年9月第2版;66.《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八《两种爱心两种命运》》,(合著9) 18.9万字 ,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09年3月第2次印刷 , 2009年9月第2版;67.《忠告天下父母》之一《和孩子一起成长》(与王珑玲合著10) 15.6万字, 2007年2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68.《忠告天下父母》之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方奕合著11) 16万字, 2007年2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69.《忠告天下父母》之三《警惕童年恐慌》(与弓立新合著12) 15.4万字 ,2007年2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70.《忠告天下父母》之四《好习惯是一生的资本》(与孙宏艳合著13) 15.6万字, 2007年2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71.《忠告天下父母》之五《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与张纯颖合著14) 15万字,2007年2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72.《尊重,从心开始》(与陶西平主编32) 11万字, 2007年6月中信出版社出版;73.《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教材》(主编) 100余万字, 2007年8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出版;74.《儿童的名字是今天---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蓝皮书》(与孙宏艳主编33)35万字,2007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75.《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之《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与李文道合著15)19万字,2007年12月漓江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改名为《5个习惯成就一生》丛书的《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76.《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之《爱心决定成长》(与孙宏艳合著16)22万字, 2008年4月漓江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改名为《5个习惯成就一生》丛书的《学会分享学会爱》,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77.《我眼里的健康教育》(专著20)23.8万字, 2008年4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78.《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之《自主学习决定成功》(与赵霞合著17)20.9万字, 2008年5月漓江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改名为《5个习惯成就一生》丛书的《爱学习胜过好成绩》,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79.《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之《学会尊重成功做人》(与闫玉双合著18)22.3万字,2008年5月漓江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改名为《5个习惯成就一生》丛书的《懂得尊重才有朋友》,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80.《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之《责任感成就未来》(与刘秀英合著19)20.2万字, 2008年6月漓江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改名为《5个习惯成就一生》丛书的《负责的孩子才能长大》,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81.《孙云晓金品---夏令营中的较量》 (专著21) 19万字, 2008年10月新世纪出版社出版;82.《教育是人的解放---孙云晓教育随笔精粹》(专著22) 27万字 2009年3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83. 《让人幸福的教育---孙云晓教育随笔精粹》(专著23) 27万字 , 2009年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84. 《当代未成年人权益状况研究报告》(主编34) 24万字 , 2009年6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85..《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之《方法决定教育效果》(与张纯颖合著20) 24万字 ,2010年1月新世纪出版社出版;86.《拯救男孩》(与李文道、赵霞合著21) 20万字 ,2010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0年10月号长篇选载特别推荐;87.《不是孩子的问题》(专著第24号) 24.6万字 ,2010年6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88.《好方法教出好孩子----孙云晓家庭教育16讲》(专著第25号) 37.5万字 ,2010年10月青岛出版社出版;89.《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之《教育就是以爱育爱》(专著第26号) 28万字 ,2010年1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90.《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之《爱孩子要敢于说不》(专著第27号) 28万字 ,2010年1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91.《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之《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专著第28号) 28万字 ,2010年1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92.《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之《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专著第29号) 28万字 ,2010年1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93.《少先队组织与工作状况研究蓝皮书》(与孙宏艳主编35) 28万字 ,2010年11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赖宁的世界》(20万字1990年3月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改编成4集电视剧《赖宁》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获飞天奖和大众电视金鹰奖);2.长篇教育小说《孩子,抬起头》(23万字1990年12月海燕出版社出版);3.长篇纪实小说《握手在16岁》(34万字1992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4.长篇儿童小说《金猴小队》(17万字1994年12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改成8集同名电视剧剧本获全国评比一等奖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并获飞天奖);5.长篇传记《解放孩子》(30万字2000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获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九五科研成果奖)。 1.《怎样做小记者》(14.8万字个人专著1987年12月海燕出版社出版);2.《青春的风采》(10万字个人专著1991年6月海燕出版社出版);3.报告文学集《少年明星沉浮启示录》(24万字主要作者1994年3月由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4.长篇小说《Hi中学生》(30万字三作者之一1994年6月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电视剧并获“金鹰奖”儿童剧一等奖);5.《少男少女内心独白》(19.5万字合著1994年1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6.《神奇的钥匙》(10.8万字合著1994年12月海燕出版社出版);7.《雏鹰展翅向未来》(14.5万字主编1995年5月海燕出版社出版);8.《最新青春大写真》(19.3万字主编1996年2月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9.《化险为夷》(10万字合著1996年9月海天出版社出版);10.《青春风铃丛书》(两套8卷约200万字主编之一1997年1月青岛出版社出版);11.《当代维特之烦恼》(10万字合著1997年5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2.《我们这一代》(5册丛书约50万字主编1997年8月未来出版社出版);13.《小学生能力培养丛书》(6册70万字副主编1999年10月晨光出版社出版);14.《孙云晓谈少年儿童成功教育》(2小时VCD2001年5月中国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15.《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主讲3小时VCD2002年4月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出版)。 1.《论少年儿童榜样教育的科学性》1985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杂志卷首;2.《扬起呼啸的鞭子》1991年第1期《少男少女》杂志;3.《少年报告文学是震撼的艺术》1992年4月4日《文艺报》;4.《夏令营中的较量》1993年11月《读者》转自同年7月号《黄金时代》杂志,获全国青年报刊协会1993--1994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入选<<新课程小学语文读本六年级下册>>2006年2月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二版;同时入选三年级语文下册的还有散文《大海的品格》;5.《渴望自然》 1995年9月发表于《中华儿女海外版》;《了解儿童是为儿童写作的前提》1995年11月30日台湾《儿童日报》6.《中国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1998年4月在巴黎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国际论坛的讲演,收入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鉴《Children Media Violence》;7.《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1998年10月《教育研究》杂志,获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九五科研成果奖;8.《考试分数可否成为学生的隐私》1999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9.《请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2000年5月30日《中国青年报》;10.《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的世纪》2000年4月在东京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演,收入2000年7月广东教育出版社《我的教育观》;11。《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2000年5月北京《中小学管理》杂志,5月31日在河南《教育时报》转载;11.《千年警世钟》2000年23期《读者》转自同年9月13日《中国青年报冰点》;12.《21世纪:我的教育梦想》2000年12月29日《羊城晚报》;2001年6月28日《中国青年报》;13.《成功宣言》2001年1、2期合刊《少年儿童研究》;14.《希望六一节成为儿童的狂欢节》2001年5月30日《中国青年报》;15.《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做起》2001年6月《群言》;16.《好父亲的11条守则》2001年10月31日《中国人口报》;17.《网络文明从习惯养成开始》2002年1月17日《光明日报》;18.《你为什么不原谅》(孙云晓专版)2002年6月号上海《少年文艺》,同年8月第16期《读者》转载;19.《你的孩子快乐吗》2002年6月《今日中国》;20.《揭开美国教育之谜》2002年6月作家出版社《美国中学生报告》序言;21.《每一份爱都值得珍惜》2002年5月《中国校外教育》;22.《如今的孩子读书是个啥样》2003年7月23日《中华读书报》两个版;23.<<品德培养从哪里开始>>200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24.《德育---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2004年3月30日《中国教育报》;25. <<春天里的喜与忧>>2004年4月22日<<人民日报>>;26.《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与赵霞合写)2004年5月5日《中国教育报》;并在2004年7月《探索与争鸣》发表《再谈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27.《共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与赵霞合写)2004年6月16日《中国教育报》;28.《劝君莫做孩子王》2004年7—8合刊《辅导员》;29.《中国未成年人留学热的冷思考》(与赵霞合写)2004年9月6日《参考消息》;30.《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成功者》2004年10月12日《作家文摘》;31.《童年的发现者与捍卫者》2004年11月27日《文汇报》;32.《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联合起来》2005年1月《少年儿童研究》,由此开设长期的孙云晓专栏;33.<<港湾抒情曲>>(朗诵诗)2005年5月9 日<<学习时报>>;34.<<领导干部应当警惕教子误区>>2005年5月23 日<<学习时报>>;35.<<我们需要怎样的夏令营>>200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36.<<“马小跳”跳得很精彩>>2005年8月5日<<中国图书商报>>;37.<<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一书自2005年8月21日在<<北京晨报>>连载20余期;38.《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文明中国奠基》2005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39.<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2005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40.<<好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2005年11月<<河南教育>>,孙云晓专栏首篇;41.<<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博客文章)2006年1月21日<<北京晨报>>;42. <<成人化是孩子的灾难>>2006年4月18日<<生命时报>>;43.<<领导干部必须高度关注“校园暴力”问题>>2006年6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44.<<不要以成年人的思维揣度孩子>>2006年6月<<福建教育>>;45.<<让身体好成为教育的起点>>2006年5月13日<<解放日报>>;46.<<龙的子孙岂能无体>>2006年6月1日<<人民日报>>;47.<<孙云晓23年家教精华>>2006年8月5日<<教育文摘周报家教版>>;48.<<破解孩子教育的难题>>2005年8月6日<<北京晚报>>;49.<<差生都是冤假错案>>2006年8月14日<<人民日报>>;50.《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2006年9月《中国教师》;51.<<夏监会,你在哪里>>2006年9月<<法律与生活>>;52.<<教育不能忽视人格培养>>200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53.《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荒废”》2007年第6期《瞭望》;54.《生活似水而思想如阳光》2007年第三期《中国校园文学?花季绘本》;55.<<拯救危机少年>>2007年4月22日<<人民日报>>;56.《为青少年插上飞翔的翅膀》2007年第13期《求是》;57.<<易子而教让孩子终身受益>>2007年7月26日<<中国教育报>>;58.<<教育=培养良好习惯>>2007年8月8日和15日河南<<教育时报>>第一版;59.<<儿童权益不容忽视>>2007年8月22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60.<<教育始终是夏令营的灵魂>>2007年10月25日<<中国教育报>>第6版;61.<<在相互理解与尊重中化解冲突>>2008年第二期<<半月谈>>;62.<<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是便宜的>>2008年第六期<<半月谈>>;63.<<学生就是要学会生存>>2008年4月24日<<中国教育报>>第六版和《少年儿童研究》杂志2008年第7期;64.<<写给灾区孩子的心理救援诗>>2008年5月22日<<文艺报>>第八版和《少年儿童研究》杂志2008年第6期;65.<<我印象中的新世纪家庭教育读物>>2008年5月28日<<中华读书报>>第版;66.<<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与赵霞合作)2008年6月5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67.<<父母是预防“童年恐慌”的主角>>2008年6月5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68.<<捍卫童年就是捍卫自由>>2008年6期<<中华儿女>>海外版;69.<<从90后学生特征看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孙宏艳等人合作)2008年7期和9期<<中小学管理>>杂志;70.<<地震中的英雄少年与90后一代>>上篇2008年8期<<中小学管理>>杂志;71.<<三进中央团校与三次人生飞跃>>2008年9月10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报>>;72.<<鸟巢一代塑造中国新公民形象>>2008年9月16日<<中国教育报>>视点整版;73.<<少先队是一把魔椅>>《“童年恐慌”与快乐生活》2009年第1期<<少先队研究>>杂志少先队教育家专栏;74.<<夫妻关系融洽最有利于孩子成长>>2009年第2期<<家庭>>杂志;75.<<应当培养青少年热心公益的习惯>>(与刘秀英合作)2009年2月<<河南教育>>,孙云晓话题新专栏首篇;76.<<从儿童教育的使命看“减负”>>2009年2月23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77.<<少先队是一把魔椅>>《“童年恐慌”与快乐生活》2009年第1期<<少先队研究>>杂志少先队教育家专栏;78.<<性教育首先是一种态度>>2009年4月9日<<中国教育报>>,新阅读整版评介了新版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79. <<别让孩子的情感“荒漠化”>>200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新语头条;80.《中国大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的性别差异研究》(与李文道、赵霞合作)2009年第6期《青年研究》;81. <<相信青年才能相信未来>>2009年6月13日<<文汇报>>每周讲演版;82.<<每个人身上都有英雄基因>>2009年7月2日<<中国教育报>>暑期阅读特刊;83.<<未成年人上网应有法律保护>>2009年7月20日<<中国教育报>>新闻版;84. <<仰望星空才会充满希望----中国儿童想象力危机报告>>(与赵霞合作)2009年8月14日<<科学时报>>科普论坛版头条;85.<<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难以生存>>2009年8月20日<<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头条;86.<<生命在游戏中扎根发芽>>2009年8月27日<<中国教育报>>家教书屋版;87.《父教缺失对儿童成长的危害及预防》(与李文道合作)2009年11月4日《光明日报》;88.《“男孩危机”:一个亟需关注的教育现象》(与李文道合作)2009年12月9日《光明日报》;89. <<将以人为本落实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2010年3月17日<<中国教育报>>综合版;90. <<我为什么要写《拯救男孩》>>2010年3月24日<<文艺报>>书香中国版人物志专栏;91.<<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2010年5月31日<<中国教育报>>新闻版头条;92.《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与李文道、赵霞合作)2010年第3期《青年研究》;93.《在日本女高中生“援助交际”现象的背后-----日本女高中生井上路望<十七岁>读后》2010年8月8日《日本新华侨报》华童教育专版;94.<<能带来快乐的梦想才妙不可言>>2010年10月21日<<中国教育报>>新阅读版;95.<<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2010年11期<<中国青年研究>>特别企划头篇,该期封面主题为《“拯救男孩”之辩》;96.<<信息时代,我们该怎样做父母>>2010年12月7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头条;97.<<“虎妈”是魔鬼也是天使>>2011年3月3日<<中国教育报>>读书特刊版;98.《“想当政治家”的阳光少年胡俊豪》2011年4月7日《光明日报》人物版整版,一版有报道; 右图为其笔迹:

  • 索引序列
  • 新儿女英雄传版本研究论文
  • 中传女研究生论文
  • 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电子版
  • 传媒新词热词英译研究论文
  • 中华儿女海外版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