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纪实文学杂志

纪实文学杂志

发布时间:

纪实文学杂志

除了《中国纪实文学》杂志以外,还有【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等

济南期刊采编中心征集稿件,

真实性是纪实文学的灵魂。如果是严肃的杂志,那它所说的事就应该存在,并且主要过程应该真实。但是现在,敢于瞪着眼睛说瞎话的事情见得太多了,为了钱,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于冒杀头的风险。所以,“《金岛》杂志纪实文学 说的事是真的吗”,不知道。等着历史剥去一切伪装吧。“'这些杂志存在的意义”,如果是敢说真话的人办的杂志,就是他心中的呐喊,如果不是这样,那也是为了钱。

《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发报告文学,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大型纪实性报告文学月刊,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机关刊物。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和最大容量的纪实文体旗舰刊物。《中国报告文学》传承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人民性的优良传统,将成为独树一帜的时代记录者,为共和国新时期发展腾飞作最忠实的文学表达。 以“立足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传达民众心声、张扬人间正气、建立高端平台、培养文学新人”为办刊宗旨,于2009年10月即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创刊面世。

中国纪实文学杂志

博学的冬之寓言先生推荐的是最有名的文学杂志,除此之外,比较好的还有:《美文》(由平凹创办,一反《散文》传统,主张“大散文概念。”)《散文家》《中华散文》《中华诗词》《诗潮》(双月刊)《散文诗》 《百花》(双月刊) 《绿风诗刊》(双月刊) 《青春诗歌》(双月刊) 《散文》(海外版)(双月刊)《散文天地》(双月刊) 《新散文》 《当代》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主要版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 、散文诗歌、纪实文学、旧文摘、直言、新民间文学(含网事随笔等)”。是中国最有影响的高品位的大型文学期刊之一。如果是想要投稿,可以参考下面的网站

是的。1、《中国报告文学》杂志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大型纪实性报告文学月刊。2、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机关刊物,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和最大容量的纪实文体旗舰刊物。

《诗刊》《星星诗刊》《散文》《散文选刊》

纪实摄影杂志

摄影之友 比较好的一本摄影杂志 里面有好照片欣赏,大师介绍,器材测评,后期教材,摄影方法大众摄影 与摄影之友差不多,内容也差不多 ,个人感觉 印刷 还有版面不如摄影之友 而且价格也是一样,数码摄影 买过一起 在手机上看过几期 感觉偏重器材,对摄影技巧方便也都有 和上面两本差不多,国家地理 风光摄影作品的顶级发布平台,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最好的一群风光摄影师。私家地理 没看过 不过这种杂志出的照片 也都是一些职业摄影师拍的 应该很不错。如果就买一本的话 推荐摄影之友 其它的也可以买来看看

种类太多,有中国摄影 咔啪先锋摄影 数码影像时代 摄影与摄像 摄影世界等,这是我在杂志铺买书的时候顺便看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周国献先生是扎根武汉的知名纪实摄影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纪实摄影题材的创作与探索,拍摄了“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吉庆街卖唱艺人”、“大武汉的工业记忆”等许多优秀的系列作品。他的摄影作品曾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节、大理国际影会、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国际国内摄影节个展,以及武汉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卓尔书店、物外书店等摄影个展,并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杂志、《数码摄影》杂志等报刊媒体上发表;曾荣获2013年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7年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奖、2019年度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年度人物、湖北省2014年度摄影人物作品奖、2016年第三届“武汉市文学艺术奖”优秀文艺作品奖等奖项;2018年摄影项目《“大武汉”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专题摄影项目》获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项目资助。摄影作品/摄影作品集先后被武汉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三线系列”作品中您总共拍了多少处“三线”遗址,累计拍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张作品?这个项目您现在还在继续吗?网友可以在哪里看到您的全部作品?如果还在继续,会有终点吗?这么多年的跟踪拍摄,这个专业程度已经等同于开展研究工作了,这么多年的研究,您有什么新的发现与思考跟我们分享吗? 周国献 :“三线系列”是我的工业摄影项目的一个子项目。我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以《大武汉》为题,系统地拍摄武汉的工业遗产,2018年扩展到全省,其中分布在襄阳、宜昌、十堰等地的“三线”企业是湖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湖北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总共拍摄了9个地市、70多处的“三线企业”或其遗址,积累了四五万张照片。目前这个项目还在继续,襄阳、宜昌和十堰尚有少部分“三线”企业没有完成拍摄。 我从2017年开始通过自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号“黑镜头” 发布“大武汉系列”,目前已发布近250期,主要是希望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平台,呼吁工业遗产的保护,同时与老厂的干部职工建立一个沟通的渠道。2021年2月,趁着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热播,开启了“三线系列”的介绍,目前已发布50多期。我的工业摄影项目,因精力所限,目前仅限于湖北境内;但“三线”企业作为曾经对我们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建设影响深远的军工或军工配套企业,若有精力,我的“三线系列”有可能扩展到西部的几个重点省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国家对全国生产力布局进行了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以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几百万工厂企业干部职工、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奔赴祖国内地,风餐露宿,挥洒青春,在深山峡谷建立了一批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建设影响深远的“三线”企业。如今这些“三线”企业大多已搬离山区,但这段历史不曾忘记,这段历史值得梳理。目前,我们可喜地看到,有些“三线”遗址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如宜昌国营809厂、襄阳文字六零三印刷厂等;有10个“三线”遗址于2019年首次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湖北有2处:宜昌远安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包含066基地机关办公楼、资料楼、通讯楼、露天电影院、国营万山特种车辆制造厂202厂房、国营红峰机械厂426厂房)、襄阳老河口三线火箭炮总装厂(国营江山机械厂)旧址,这将推动“三线”遗址的保护工作。另外,襄阳国营卫东机械厂作为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外景地,受到追捧,成为网红打卡地。 但令人担忧的是,还有很多“三线”企业已废弃,其中的老建筑,特别是老厂房,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状岌岌可危。我希望通过我的拍摄和传播,推动“三线”遗址的保护。 2019年12月,您出了一本《远去的轰鸣声——荆楚工业厂房类型学图录》摄影作品集,您可以讲讲这部作品吗?从拍摄这组作品的起心动念、拍摄过程,到画册面世、并收到社会反馈的过程,以及您这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这组作品拍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周国献 :《远去的轰鸣声——荆楚工业厂房类型学图录》是对湖北境内工业遗产的全景式扫描,它是我的《大武汉》项目的延伸。 从1889年就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实行了近20年的“湖北新政”,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不仅在中国独占鳌头,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纱布丝麻四局等相继建成投产,奠定了近代湖北工业坚实的基础,也使湖北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的美誉,正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要复兴大武汉,离不开对武汉市优秀历史遗产(特别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也是我在2014年上半年拟定摄影项目名称《大武汉》的原因。 而如今,张之洞留下的工业遗产,以及解放初期我国在湖北建造的重要工业厂房,几乎消失殆尽,湖北的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堪忧! 之前反映湖北省工业遗产的摄影作品基本上都是“美丽的”风光照片,有关部门只展示美的一面,观众也止步于对美丽外景的赞叹,广大市民对遗产保护的严峻现状缺乏了解,原有摄影作品没有唤起观众对遗产保护的关注,更谈不上行动。 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开始以专题的形式有计划地拍摄武汉和湖北工业遗产,目前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五百多处湖北工业遗产。 2018年,我的《“大武汉”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专题摄影项目》获得了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项目资助,在省市文联及武汉市摄影家协会的支持下,2019年12月,《大武汉的工业记忆——周国献工业摄影作品展》在江汉关博物馆成功展出并引发社会反响。与该展览同步推出的《远去的轰鸣声——荆楚工业厂房类型学图录》得到了林路老师、巩志明老师、顾铮老师、杨小彦老师、刘铮老师、晋永权老师等著名评论家和著名摄影艺术家的肯定。 在《远去的轰鸣声》画册中,我试图用带有观念的影像和类型学的规模图示,展示湖北工业遗产保护的令人忧虑的现状。我希望通过对湖北工业遗产的拍摄、展示和传播,唤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市民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推动湖北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同时,通过此项目的实施,探讨类型学在工业摄影题材中的应用。 要说拍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可以说,每次拍摄犹如一次惊心动魄的探险,面对荒草疯长的厂区、倾圮的建筑,心中不免一丝悲凉。曾几何时,庞大的厂房和高大的烟囱成为一个城市炫耀的资本,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似乎厂房和烟囱的多少、大小和高度与文明程度成正比。它们盘踞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就像一个个向大自然宣战的据点、大本营。但是,当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殆尽,这些大本营也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随着能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觉醒,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共识,如今这些钢筋水泥构筑的庞然大物,突兀地伫立在那里,似乎与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但这就是历史,是正在消逝的历史,是亟待保护的历史。 作为一个摄影人,我无力阻止城市改造对工业遗产的破坏,也无力阻止产业升级对老厂的抛弃,我唯有通过我的镜头,记录下当前的现状,在呼吁工业遗产保护的同时,为后代寻回远去的记忆提供参照。 推荐阅读: 周国献谈纪实摄影(一) |有些事情如果我不拍下来,就没有人会看见 图源 | 珞珞看图(除特殊标注外) 摄影 | 周国献 口述 | 周国献 整理 | 雪里芭蕉 编审 |雪里芭蕉、Zoe

多罗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 )1895—19651895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霍博肯,努扎霍1914年,阿诺德·金瑟送给她一生中第一台照相机1917—1918年,随画意派摄影家可拉伦斯·怀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35—1942年间,主要在美国南部和西部22个州拍摄季节工,用谷物交租的佃农,租地自行经营的农民,以及大萧条时期的其他受害者。1936年拍摄《季节工母亲》1965年逝世沃克·伊文思(Walker Evans )1903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圣路易斯他对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纪录性摄影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对美国人民和美国生活中的人工制品精细地、细致入微的正面描述(赛满货物的商店内景、橱窗、广告栏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摄影者。他已开始就对施蒂格利茨这样的艺术摄影家的“华而不实”,斯泰肯等人的“商业主义”表示谴责。他放弃了早年写作、绘画的野心,转而从事摄影,并形成一种不加渲染的、简洁、质朴的风格,试图将最真实的事实赤裸裸地呈现在观者面前。1975年逝世阿瑟·罗斯坦(Arthur Rothstein )191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一位重要的新闻摄影记者,代表作《亚特利亚班朵夫》1935—1940年间,在“迁居管理局”和“农业安全局”工作,在风格上他受沃克伊文思和本沙恩的影响。他的作品《干旱风暴图》和其他一些美国农村照片是最著名的。1971—1972年,他担任“美国杂志摄影家学会”《无限远》杂志编辑和“美国环境保护局”以及“美国钢铁学会”摄影教育顾问。同时担任《游行》杂志摄影主任。卡尔·迈登斯(Carl Mydans )1907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1年,得到一台35毫米照相机,进入新闻摄影界1935年,参加FSA活动后,斯特赖克派他去拍摄南部的棉花工业除了拍摄棉花工业和客观事实外,他还拍摄了那些被剥削的人民的苦难生活,创立了一种被FSA其他摄影师所效仿的拍摄方式1936年,协助创立《生活》1944年,他担任《时代与生活》驻东京新闻处处长,长达四年2004年去世罗塞尔·李(Russell Lee)1903—

女报纪实杂志故事

2005年4月开始业余文学创作,作品以故事、小说、笔记、小品为主,迄今已在《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天津日报》、《京华时报》、《天府早报》、《现代家庭报》、《重庆商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人民公安报》、《讽刺与幽默》、《组织人事报》、《大河报》、《检察日报》、《新民晚报》、《财会信报》、《杂文报》、《精品导报》、《北京青年报》、《青年参考》、《千岛日报》(印尼)、《侨报》(美国)、《读者》、《女报纪实》、《故事会》、《今古传奇》、《上海故事》、《故事林》、《山海经》、《民间文学》、《喜剧世界》、《百花故事》、《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天池小小说》、《文学港》、《短篇小说》、《商界》、《杂文选刊》、《特别关注》、《今日文摘》、《格言》、《传奇.传记文学选刊》、《哲思》、《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课外阅读》、《微型小说选刊》、《人民文摘》、《亚洲日报》(泰国)等国内外350多家报刊发表和转载作品1500余篇。

就在三八妇女节当天,《女报时尚》编辑部发表声明称该刊已经于1月份正式停刊,原编辑部并未参与之后杂志社的出刊工作。 一句“青春没有回头路可走,各自的江湖,各自珍重。”道尽无奈和苦衷。因为涉及到编辑部的离职赔偿,想必这内部一定是出问题了,至于什么内幕,不得而知。 我看到这个消息不禁叹息,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再爱的杂志也买不到了。 嗯,那感觉就像你平日里经常去吃的早餐店突然有一天结业了,心里空落落的,不知该去哪才能吃到这么对味的早餐。 很多网友都表示很难接受这个现实,纷纷忆起那时年少流连于各个报刊亭,手捧杂志的日子,还在评论里晒出自己这么多年来买的杂志,搬多少次家都舍不得卖。 从1999年到2016年,刚好15年,这15年对于纸媒行业来说,不算嫩得能掐出水来,也不算老态龙钟,而对于首批即将老去的90后来说,恰巧是整个青春里最美好最诗意的时光。 从3.5块到8块,每个月能从钱包里掏出一顿饭钱来买一本杂志,确实是真爱。 可惜我们这波人已经踏入社会,每天对付着生活和工作,每天看着手机里的各类新闻,入眼的全是碎片式阅读,已经没有闲心好好翻看一本杂志了。 尽管现在可以掏出很多个8块钱,但却不复从前细嚼一篇篇文章时的心情。 是老了吗?只是一个时代过去了而已,就像《康熙来了》的停播,多少人叹息再也找不到这么好下饭的娱乐节目了。不管哪个行业都是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像一个个巨浪,前仆后继。 可我们就是那么固执,那么念旧。 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依赖手机,觉得《女报时尚》简直就是如厕的必备品,翻开一页随便一句就能把我击倒在地。 大三那年,我在学校书店找《女报时尚》,结果没找到,店员说店里没有卖这本杂志,后来我在他们的意见薄上写希望能有这本杂志出售。 隔了一个星期再去那家书店,架子上妥妥地摆放着色彩明亮艳丽的《女报时尚》,封面的模特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与张扬。 舍友说何必那么麻烦,直接在网上订就好了,每月准时送到。 可我就是喜欢这样“今天要特地去买一本杂志”的心情,或者是有时候经过书店,刚好看到出刊了,这种不期而遇更让人惊喜。 我最期待的就是杨小果的卷首语,读起来耐人寻味,她从不吝啬与读者分享编辑工作的累与乐,也喜欢把人性分析得很透彻,决绝后又是另一种洒脱。 还有幽默的小BT,总喜欢做平常人不敢想的事,脑子里总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每篇文章读起来都畅快淋漓,画风自成一派,想必会是个恣意快活的女生。 美妆栏目也是实打实的较真,从平价到大牌,产品测评走心不掺水,记得那时候我刚上大学,身边的同学都开始学着买化妆品打扮自己了,看了这个专栏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些美白面膜效果突出,其实是荧光剂在作祟,从那以后,我就没买过有美白效果的化妆品。 还有一个专门介绍新奇古怪产品的专栏,让人脑洞大开,我在上面知道了原来这世上还有软件能让人放下手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直至到现在,不管是手机内存不足,还是换了手机,这款软件一直都在。 还有很多作者和专栏我都喜欢,美食专栏写的不仅是美食还有情怀,平星而论写的是明星却又很接地气,读经典写的是古代人物却生动有趣。 我也在这上面认识了很多写手,或者说是作家,像一直在路上的蔻蔻梁,曾经被拒稿的刘同,专门解答情感问题的艾叶草,如今自己创业的咪蒙... 这样数着数着,突然发现我从未忘记,喜欢的那么多。 以前还常常摘抄杂志里面的语句,现在拿出来翻看,还是想给编辑们鼓掌,文笔精炼,游刃有余,句句戳心,虽说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不同的人写出来,读者就是感受不同,读完之后醍醐灌顶。 编辑艾叶草在《最好的告别是不告而别》里这样说: 那些看杂志的女生,我有时想,剧情给你们安慰,你们被故事感动,而生活是应当自己实实在在去过的,痛快享受斩钉截铁告别,决绝才是告别最好的姿态。无论面对怎样的关口,失恋、跳槽,抑或亲人离去,经历过才是人生另一重大的课题。 这样斩钉截铁,公诸于世的告别,何尝不是一本杂志保持本真,留给读者的最好姿态呢?既然留不住,那就让它定格在原地,最起码永垂不朽。

故事会啊直接找到故事会的主编联系比如QQ群啊什么的本人觉得故事会的门槛低了点只要老百姓爱看就OK如果对自己文笔有信心的话我建议就投读者文摘原创版一类的

你说的那些似乎都不是纪实类杂志哦,是情感类杂志纪实类杂志例如《南都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

纪实版杂志有哪些

停刊了。根据查询今古传奇纪实版资料显示,今古传奇纪实版停刊了,因经营亏损问题。《今古传奇》创刊于1981年,被评为历届湖北省优秀期刊;1998年入选全国“百刊工程”;连续四届蝉联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今古旗下刊物有《今古传奇》、《戏剧之家》等。

除了《中国纪实文学》杂志以外,还有【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等

  • 索引序列
  • 纪实文学杂志
  • 中国纪实文学杂志
  • 纪实摄影杂志
  • 女报纪实杂志故事
  • 纪实版杂志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