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称谓与研究英文论文

称谓与研究英文论文

发布时间:

称谓与研究英文论文

【学年论文的题目其实很随意的,可以写一篇影评或者书评,下面是我们毕业论文的选题,你也可以提前看一看,如果有兴趣更早开始准备以后优势多多 O(∩_∩)O~ ,新年快乐!希望对你有帮助 :)】网络英语新词的构成及功能性特点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语言特征研究英语演讲对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英语化妆品说明书的语用分析1)英汉比较(如:比较句研究、祈使句研究、形容词比较研究等)2)语言与文化(互动的机制等)3)网络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植物词汇及其隐喻意义的探究 Research on the Metaphoric Meaning of Plant Words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ing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情感因素调查研究Research on the Affective Factors in English majors' Learning论英语影视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On English Mov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Leech的七类意义理论在商标品牌命名中的运用弱势群体身份表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新闻语篇中的评价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语言学理论及应用的相关话题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话题语用学合作原则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日常会话中语境与会话含义的关联研究大学女性教师与男性教师课堂话语分析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会话含义探析从系统功能角度看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与礼貌原则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研究博客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模式研究中介语研究,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动机研究母语对英语语音及写作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研究(George Eliot,Charles Dickens)/英国现代小说家作品研究(John Galsworthy,H. G. Wells)"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研究英美作家作品研究莫泊桑的作品研究英美文学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看其君王观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评《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复杂的人物性格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特色英美文学少儿科普读物翻译策略研究英语科技新词的翻译策略科技语篇翻译的情感因素体裁分析与科技语篇翻译科技术语翻译中的常见错误和翻译原则文学翻译研究(某个作品翻译研究,或者某作品的几个译本对比,或者小说,诗歌,散文的翻译问题等研究)译者(某个著翻译家)风格研究或者俩译者翻译特点对比研究跨文化翻译研究(新词,典故,修辞,委婉)语言的模糊性和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中各因素(译者,发起人,目的语读者等)对翻译的影响英汉互译中的衔接和连贯学生英译汉与汉译英过程对比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英语成语翻译中的对等原则及具体应用基督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和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翻译研究翻译视角研究政治文本中的模糊语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翻译标准旅游翻译经贸翻译英汉语新词翻译翻译理论(流派、概念、人物)翻译与文化的相关话题网络新词的翻译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法研究英语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个体差异与英语学习效果研究性别与英语学习效果焦虑与英语学习的关系研究网络英语与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法高考英语试题,专业英语四级试题,雅思试题比较(方面:听力,阅读,写作,词汇)国内外刊物的摘要比较研究词块理论和化工英语/商务英语需求分析和英语教材评析监查理论和语言的流畅度/精准度网络与语言教学(如:教师角色的转换,课堂任务的设计)任务型课堂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发展语言错误分析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宗教、教育、风俗习惯等)隐喻与英语教学,二语习得的研究教学法研究英语口语学习方法的研究透过雅思听力浅析专业英语听力的教与学1)商务活动(促销、广告、商标、谈判)中的语言现象2)商务英语或科技英语(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研究商务英语函电与对外贸易网络营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国际民商事法律问题商务跨文化交际,市场营销、商务翻译、英汉语对比研究英文商务信函文体特征分析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差异商标翻译的策略研究商务英语词汇特征分析中美称谓比较研究中西非言语交际比较中英文化对比研究中英文化偶合现象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文化研究中西方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和文化差异

以下意见仅作参考:笔者/作者,直译the writer/author.文章中用于代替I,me表示写这句话的人,本文(本书)的作者。另一些句式供参考,表达自己的观点,In my opinion.../ I think that... 描述一个事实或者观点,It is proved that...or it is reported that...

英语专业本科生语言学习焦虑研究 英语专业本科生语言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待第二外语学习的态度研究 英语会话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动因研究——以《窈窕淑女》为例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湘潭大学校园行话研究 网络语体特征研究 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词的态度研究 英汉数量名词短语的比较研究 大学生英语冠词的习得研究

Appell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研究英文女性称谓论文

有Ms,Miss,Mrs,Madam,具体用法如下。

1、Ms

从礼貌角度而言,第一次见到女士时,或者不清楚对方的婚姻状况,都可以用这个称呼,可用于商业场合。

如:Ms Zhang is a beautiful lady.

2、Miss

如果称呼未婚的女性,可以用Miss。

如:Miss Li,can you show me your resume?

3、Mrs

如果称呼已婚的女性,可以用Mrs。

如:He and Mrs Stein have a plan.

4、Madam(缩写Ma’am)

一般是对年纪较大的女士的敬称。但正因为这个词过于正式了,显得古板过时,并不适用于大部分生活场合。

扩展资料:

英语中其他称呼

1、怎样称呼陌生人

为表示尊敬,对成年男性称sir(对两位以上的称gentlemen ),对中年以上的妇女称madam,对青年妇女称miss,也可用lady 或ladies 作为对女性的客气的称呼。年长者对青年小孩,可用young man, man, son, boy, kid等。

2、怎样称呼长辈、 上级、或不十分熟悉的人

对成年男性用“Mr +姓氏”;对已婚妇女用“Mrs +姓氏(丈夫姓氏)”;对未婚妇女用“Miss +姓氏”;对婚姻状况不明的妇女或不喜欢别人用Miss /Mrs 相称呼的,用Ms。

3、朋友之间怎样称呼

朋友之间常互以“名字”相称,以示亲密无间,如:Hi,Bill.(你好,比尔。)有时用名字的昵称,则显得更加亲密,如:Hi,Sue. (Sue 是Susan 的昵称)。

如果对方是有博士或者硕士学位的,称Dr(Doctor)XXX博士 或者(Master)xxx硕士。如果对方是普通的女性,Madam 是成年人的礼貌用语。而Lady 或者 Young Lady 是给年青的女士用的礼貌用语。

英语中我们称呼女性最常用的有Miss,Madam,Ms,Mrs等。但还有一些词在口语和俚语中也常用到,例如: Mistress, girl, dame, female,broad等。

1、Miss常和姓连用,大写,表示未婚小姐。例如:

Miss Smith is an unmarried lady.

史密斯小姐是位未婚女士。

2、lady常用于正式英语中,有以下几种用法;

(1)对妇女的尊称,译成女士、夫人。例如:

When we speak to a lot of men and women we start with “Ladies and Gentlemen.”

当我们对许多男性和女性讲话时,我们以“女士们,先生们”开头。

另外,美语可以说“Come this way, lady.”译成“夫人,请您这边走。”而英式英语则说“Please come in, madam.”译成“夫人,请进。”

(2)指上层或贵族妇女、有教养的女性,例如:

Because she has a rich husband she lives like a lady.

因为她有个有钱的丈夫,所以她生活得像个贵妇人。

3、Madam是一种对妇女比较尊重的称谓,特别是对年长的女性,在信函及商店中使用的较多。该字经常缩写为ma'am,例如:

May I help you, Madam?

夫人,我能帮助您吗?或:夫人,请问您想要点什么?

4.、Mistress女主人、主妇、女雇主等。Mistress常缩写成Mrs.,用在已婚妇女的夫姓前或姓名前。译成“……夫人。”例如:

Mrs Smith史密斯夫人。

5、girl常用于非正式英语中,特别是美语中,可以指已经结婚的,也可以指未婚的女性,表示褒义的。例如:

Jean Smith? Yes, she is a local girl.

琼·史密斯?是的,她是本地的一个女子。

More than 1,200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s 650 million women will discuss women's progress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at the Tenth National Women's Congress from Oct. 28 to 31. 本月28日至31日,第十届妇女代表大会将召开,届时将有超过1200名出席者代表全国6.5亿的妇女,参会讨论近五年来妇女的发展.In September 2004,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 stressed the training and selection of women cadres.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16大4中全会,着重指出加强培训机制和妇女骨干的选拔.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which was amended in 2005, stipulated that "gender equality i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2005年修改的"妇女利益权力保护"法律中,规定了"性别平等是基本国家政策".Last year,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rdered an end to sex discrimination and demanded better education on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women and children's rights during family planning work. 去年在家庭计划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下令禁止性别歧视,并要求妇女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力的相关法律规范出台.Training center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migrant women workers. 建立了培训中心和机构,为外来务工妇女提供服务.Women account for 45.4 percent of China's total employed population and for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all public servants. 在中国总务工人口中,妇女占了45.4%,有超过40%的从事公众服务型行业.Female deputies comprise 21.33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up 1.09 percentage points from the previous congress, and women make up 17.7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11th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up 1 percentage point.女性代表占与会人数的21.33%,比上届会议增长了1.09个百分点. 同时,在第11届政协会议中,妇女人数占17.7%,比上届增长1个百分点.

称谓词研究论文

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美女”称呼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进免语用失误。

“美女”作为一个流行称呼语由网络用语“美眉”一词衍化而来,“美眉”是内地将港台式的普通话“妹妹’,一词音译而来的语词。“美眉”的字面含义是指(女人)美丽的眉毛。“眉”亦可意指美女,如文献中记载唐明皇命宫廷画工绘制了一幅叫《十眉图》的画,画的是十个美女。所以后来人们用“美眉”泛称年轻貌美的女性。“美女”逐渐演变成一般的书面用语。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的用语中如:“央视对话节目的美女主持人沈冰,作为有着亿万观众的《你好,世界杯》节目的美眉主持,与老牌体育主持人刘建宏搭档,……”(《济南时报》2002年6月21日);央视着名主持人李咏在今年的元宵猜灯谜节目上,对即将登台参与节目的四位年轻女性说:“四位美女,请上台!”近年来“美女”一词更被广泛地用作口头称呼语。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读此称呼语。

1 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女”称呼语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素·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62)和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J.塞尔(John J·Searle , 1969 )提出来的。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些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在这三类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

1. 1言语行为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招呼语的语义信息、理性意义近似于零,也就是说,招呼语只具备酬应功能(孟建安,1995 )但笔者认为,“美女”招呼语的功能并非仅此而已。与其他传统汉语招呼语相比,“美女”招呼语的最大语用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赞美倾向。在很多消费场合,它还具有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1. 2“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直接表达主题—赞美交际对象

通过赞美交际对象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我们在商场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男士用了很多方式劝说其老婆为他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均未成功。最后他说:“美女老婆(“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有了它,即使我在外地,也可以欣赏到你的美丽啦!买下吧!”此时,他老婆笑着点头同意。这或许是这位男士虚拟的说服情景,但足以说明“美女”称呼语具有赞美功能和附加价值观。

1.3“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人类的任何言语活动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显性或隐性的交际目的(刘戈,2000)。从我们在商场、化妆品卖场、美容院等场合收集的材料中发现:年轻的女性顾客常被称呼为“美女”,常能听到类似于这样带鼓动消费者购买的话,“美女,我们这产品就是为你这样有气质的美女设计的,享受这产品后你会更靓……。”买卖交易往往顺利完成。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则公共告示,“是MM(“美眉”之的谐音,意指“美女”)就不会让卫生纸堵塞这个坏的抽水马桶,谢谢!”(该告示语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办公楼的女卫生间里)这个马桶当然不会堵,因为每位女性都想做“美女”。

2.关联理论与“美女”招呼语

20世纪80年代中期,Sperber和Wilson联合提出了具有重大解释意义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ostensive一inferential process)。就交际者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交际者通过对交际对象认知状态的假设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交际意图,明示是交际者的行为,推理是交际对象的行为,就交际对象而言,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交际对象要根据交际者提供的信息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出交际者的交际意图。

2. 1关联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言语交际行为和现象都可以通过关联理论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美女”称呼语的使用是其中的一种。作为交际者(即“美女”的称呼者)在称呼交际对象为“美女”时,要正确地预设交际对象(即“美女”的被称者)的认知状态。过高估计了对方的知识背景,则可能由于双方的知识层次与结构的不同而无法产生预期语境效果,甚至使得交际对象体会不出言语信息的关联性而感到莫名其妙,导致交际失败。

2. 2有关“美女”称呼语使用的背景知识

“美女”称呼语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的礼貌称呼语是一种挑战,因为笔者认为一方面该称呼语“有一种中和传统礼貌原则和西方原则的趋势”。闭传统中国女性面对西方人“You' re so beautiful/You have a lot of sex appeal"的赞美时,常会不好意思地回应,"No, no, Don' t speakthat.”在我们的调查中,被称呼为“美女”的女性,一般会默认“我是美女”,而不会回应“我哪有那么美”;另一方面,该称呼语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人类追求自我完美的精神,而人们的这种自我意识的追求与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综上所述,“美女”称呼语的使用者常为城镇居民中的中青年,偶有追求时尚的老年人使用。而“美女”的被称呼者通常是容貌端庄的中青年女性,也偶尔对赶得上潮流的高龄女性使用(当然在农村偶尔也听得到这样的称呼语)。另外,我们注意到,对追求时尚的大龄女性,不能称呼“老美女”,因为女性忌讳别人认为她们老,应称呼她们“大美女”(“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这是使用“美女”称呼语的重要的背景知识。

方言社会称谓与研究综述论文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方言与普通话本为一家,却有着比普通话更高的研究价值。从广义上来说,普通话是方言的一种。现行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京话也是方言的一种,而普通话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代表了规范化和普适化,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在古代,普通话还有另外一个称谓“官话”,名称源自中国古代对汉语官方标准语的称呼,在周代也称为“雅言”。历史上,随着朝代的更迭、人口的迁徙、都城的迁移,官话也随之不断变化。夏朝建都于黄河流域的洛阳,而商朝都城也在洛阳附近,所以可见上古时期中国的雅言是以洛阳话为基础的,并且也沿袭了数千年的历史,到了晋朝时期定都金陵,将原官话与金陵话合一成为新官话“吴音”;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朝立洛阳为东都并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到了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定以元大都(北平),将汉语定为域内共同语言,但仍以洛阳音为标准,仍然是一般中原的汉语结构;明朝及清朝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音,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官话成为国语,由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当时北京方言为代表的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民国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后来改为以北京话为国音,新中国建国以后也沿用了北京话为普通话这一标准。而从整个历史上看,普通话就是用得最广最普及的方言,而且每个朝代的普通话之间多少还存在着差异,存在的差异就能体现出方言的独特魅力,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民众所使用的语言,包含着该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具有多方面的文化研究价值。方言(如洛阳话、吴方言等)本身是非物质的,所以它承载的文化作用也是非物质性的,更是其它任何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载体都不能比拟的,它的价值就在言语中在词汇中,而方言恰好又传承了许多古代的词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基于深厚的历史研究价值,方言甚至于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活化石”,通过它,可以探究许多社会历史文化问题,通过方言对于了解民俗、巩固民俗、展示民俗、传承民俗等有着巨大的作用,了解一些方言对于学习历史、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些是方言的实用魅力。毫无疑问,一个地区民众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会反映在本地区的方言之中。例如,西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言对本地人从过去到现在的一切生产劳动创造、社会生活状态、精神生活内容作出准确而细致的描述和解释。换句话说就是,西王方言可以对西王人的一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作出圆满的、恰如其分的解说,可以帮助西王人更好地去创造新的生产、生活,这个作用是其他任何非语言事物都不能代替的。

论社交称谓张传真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97本3 97A11335【摘要】对社交称谓的研究早就引起语言学者的注意,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语言学者对社交称谓在结构,语义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研究的不多,本文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人际关系对社交称谓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看看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等关系"这两种关系对社交称谓的构成,反映的文化内涵及整个社交称谓系统的发展变化三方面的影响渗透作用,同时谈一下影响社交称谓使用的其他因素.【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社交称谓 权势 同等关系社会语言学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以后,社交称谓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言学者积极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开始重视对社交称谓的研究,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人从文化角度,探求称谓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如李树新的《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考察现代汉语称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人运用现代语义学的方法,对社交称谓作义素分析,如陈月明的《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还有人将称谓语编成词典,王火,王学元的《汉语称谓词典》.但我们应看到社交称谓是一种交际性很强的词语,其使用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社交称谓受交际影响很大,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交称谓是指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使用的称呼.社会交往活动不同,产生的交际关系也就不同,因而使用的社交称谓也就不同.人们的交际关系可以有社会关系交际,工作关系交际,感情关系交际,家庭关系交际等等,社交称谓随这些不同的交际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社交称谓体系并受其影响.从社交称谓的构成,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及整个社会称谓系统的发展变化都可以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影响作用.本文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看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等关系"这两种关系是怎样影响社交称谓的."权势"和"同等关系"这两个术语是有布朗和吉尔曼在关于第二人称代词T(单数)和V(复数,但用于单数)的研究中提出的,以此来概括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欧洲语言中,第二人称单数有两个称呼代词,它们的并起源与拉丁文的tu(T)和vos(V).T—V开始时具有"权势"语义,即用T还是V取决于双方的地位,体力,年龄,财富,出身,性别,职业上的高低不同.所谓"权势"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对后者就具有权势.权势指的是至少两个人关系,因为两个人不能在其行动范围内同时对对方拥有权势."12世纪—14世纪中叶,欧洲各语言中都形成了一套非相互式的权势语义规范. T—V的权势语义一直延伸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然而,时代风尚的转变使权势语义难以满足人们通言语交际加强社会连结关系的愿望.人际关系的内涵开始由权势相对向平等相待转移, T—V的权势语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它开始表示双方的关系是亲昵(T),还是礼貌(V).也就是说T成为亲近标志,V成为礼节标志,T—V就具有了"同等关系"的语义.同等关系指人与人之间无社会距离的平等性——共同的经验,共同的社会特征(宗教,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兴趣爱好等等)以及深刻的熟悉程度.在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等关系"在交往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两种因素虽然在对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但也适用于人际交往的各种应用.社交称谓也毫无例外地受其的影响.社交称谓是由一些基本的组成成分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组成.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姓名类,可以由"老","小" +姓(名),姓 +名或直接成名.这一类称呼常见于有一定社会联系的同龄或年龄相仿的人之间,如学校里同学互称,单位里同事互称,比较熟悉亲近进的人都可以这样称呼.铁凝的《喔,香雪》中山里姐妹就相互称名:"香雪,过来呀,看!""凤娇,你说哪 "社交称谓中的姓名类多是"同等关系"的体现.其中出现的"老""小"两个表示亲昵关系的词头,记录的是亲切的关系.对于一些年轻人人们常在他们的姓氏前面冠一"小"表达亲近的感情."老"这一昵称是从旧时代沿用下来的,也是用在姓氏前,如老张,老王,老孙,比直呼其名客气一些,礼貌一些,尊敬一些. "老""小"这两个成分及其使用是"同等关系"中亲切,礼貌的反映.同时"老"字还可以作词尾用在姓氏之后,又是"权势"的一种体现,因为年龄代表着资力和权威.如《人到中年》中院长称呼医院眼科一权威大夫时:"孙老,陆大夫身体一向不错……"文学泰斗郭沫若被人称为"郭老",老革命家徐特立被人称"徐老"."权势"还可以体现在社交称谓的身份类中,这是社交称谓的第二类,即用能够表明身份的职业,如医生,会计;职务如书记,厂长,主任;职称如教授,研究员等来称呼,如一位职工对鞋厂的厂长称呼为"厂长你放心,这点小事……"(陈忠实《害羞》);病人对医生称:"大夫,我还想问……"当然,这些能够表明身份的职业,职务,职称必须能够显示一定的"权势":地位,学识等等.在社交称谓中还有专门的称谓词,像"同志"这一表示"同等关系"的称谓词,还有"先生""女士""小姐";与之相对的是表示"权势"关系的"师傅""老师"等称谓词.一位工厂采购员说,一般商店售货员,我叫"同志",到五金商店买东西,有些货我不懂,要向售货员请教我叫他们"师傅",看来"同志"在这里仅表示一种同等关系,而"师傅"则具有一定的权势.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权势"和"同等关系"体现在社交称谓的组成成分中并且影响组成成分的内容.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称谓系统是不同的.每一个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在使用社交称谓时要受到民族传统,社会结构和集团意识制约的.Brown和调查,德国人的交往中使用的社交称谓"权势"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对德国人来说天生的家庭成员关系是一向重要条件;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则对"同等关系"更重视,因为他们更重视后天获得的共同之处.T-V形式的用法(即是表示"权势"还是表示"同等关系")归根到底是一个民族社会的心理习惯问题.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它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这就使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了汉语特有的特点.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成这样的特点——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进而引申到对血缘关系的强调.亲缘关系是靠血缘和婚姻形成的,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很大作用.在封建社会中由亲缘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不仅表示了人们自然关系的亲近,而且影响了人们社会政治地位,所以在言语交际的社交称谓的使用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分,即大量借用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的交际中,这是我国在称呼方面一种历代相传,相沿已久的习俗,我们把这种改变了原来用法的称呼可以称之为拟亲属称呼,这是社交称谓的又一类:亲属关系类.它不仅是在左邻右舍,一村一屯的人使用,就是对陌生人也往往采用这种拟亲属称呼.例如铁凝的《东山下的风景》中一位下乡的青年称一位三十开外的妇女"大嫂",称老人叫"是大伯吧 ",用的是拟亲属称谓.这样的称呼还有"大娘","大婶","大叔"等等,在使用这些称呼时有严格的区分.如称跟自己父母年纪接近的长辈时,以父母年龄为界,比父母年纪大的称为"大伯","大娘";比父母年纪小的称为"大叔","大婶".对同辈成年女子,比自己大的称"姐姐",对已婚的称"大嫂",比自己小的称"妹妹".不仅有严格的年龄限制,还有严格的辈分限制,如老舍的《龙须沟》中六十多岁的老赵:四奶奶,这点事交给我啊!……他对三十岁的四嫂称"四奶奶"原因就是辈分在起作用.亲属关系的复杂再加上称谓使用的各种区分限制,使拟亲属称呼也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难怪《红灯记》中李铁梅唱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拟亲属称呼的使用是封建宗法关系在社会语言中的体现,其最深刻的原因还是"权势"的作用.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移到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就变成了"权势"的表现之一—等级制度,这是民族心理的第二个特点对等级关系的强调.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因而在社交称谓中人们习惯用表示身份的职位,职业,职务来称呼对方,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关系类称谓,并且是那些能显示一定的权势,地位,名望的才用来做社交称谓,否则就不能.如"木匠","铁匠","清洁工"一般就不作社交称谓,"讲师","助教"等职称也不用作称谓,只有像"厂长","主席"之类的才能用作社交称谓,例如在老舍的话剧《面子问题》中佟景铭这位要面子的人物就时时被人称为"秘书"."秘书别太生气!"这是工友赵勤对他的称呼,而作书记的周明远则没人称他"书记员",因为书记员在当时已是低得不能再低的职位了,不能显示"权势",所以不象能显示"权势"的"秘书"那样用作社交称谓.特别是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而且为了提高谈话对方的地位,如果对方担任副职,习惯上把"副"字略去,王副局长就称王局长,张副书记就称张书记.在小说《死谜》中,司机对其上司——宁副局长是这样称呼的:"小李凑到宁副局长跟前,小声的说:'宁县长,我有办法把她弄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文化中体现的"权势"在起作用.社交称谓反映的中国文化还体现出"同等关系"的影响.中国文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群体的作用,不突出个人和个性,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热亲切,如上文所说,常使用拟亲属称呼,把家庭中的和谐关系扩大到社会中来.现在拟亲属称谓中的"阿姨"广泛流行于社会."阿姨"在古代和当今某些方言中是指母亲的姐妹,现在是对女性的尊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把他们的老师称作"阿姨";在医院里常常有人把护士称作"阿姨",把私人保姆称作"阿姨"."阿姨"这一称谓的使用反应 了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而又亲切的人际关系.拟亲属称谓中一些繁杂的称谓都被淘汰,年龄差距形成的辈分界限有所打破,人们使用拟亲属称谓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亲近,友好的感情.我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权势因素在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社交称谓的使用中"权势"的影响;"同等关系"虽然在社交称谓中作用不是很大,但人们追求和谐,亲情及近百年来的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使它也体现在社交称谓反映的文化心理中.社交称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语汇系统.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交工具——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社交称谓这个敏感,开放的语汇系统也不例外,由于社会的发展引起人际关系的变化和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社交称谓的语义及其功能也随着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拟亲属称谓发生的变化最大.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简化.我们知道由于封建宗法观念的影响,拟亲属称谓是非常繁多复杂的,是"权势"的表现.现在对中老年使用的名目较多的亲属称谓"大爷","大叔","大妈","大嫂"等等分工较细的拟亲属称呼,现在只保留了对老年人 的"大爷","大妈"及对中青年的"叔叔","阿姨"两套称谓,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人追求简单快捷的生活方式而不满于琐屑的称呼,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宗法家族观念淡化的原因.使用拟亲属称谓不再拘泥于年龄辈分的差异,人们对大两辈的老人可称"大爷","大妈",对小两辈的孩子可称"小弟弟","小妹妹",这些拟亲属称谓只是反映了年龄的长幼差异,而在使用上则具有敬长亲幼的规则,是"同等关系"这一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拟亲属称谓的另一变化是对女性的称谓趋向与直接确定和女性的关系,不以男性为中介.过去的"大嫂"现在多称"姐",不再以"哥"作为中心确定称呼,把对方称为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现在"阿姨"的称呼也很流行.称"姨"称"姐"都是立足于女性关系所确立的称呼,这反映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成为一种社会心理,这样的称谓使人倍感亲切和礼貌.拟亲属称谓的这些变化是"同等关系"这一因素在社交称谓发展中所引起的."同等关系"对社交称谓发展的另一个影响是"同志"这一专门称谓语的 使用."同志"是解放以后我国普遍流行的一个社交称谓,彼此交际,无论男女老少,地位尊卑,一律称为"同志",它反映了新中国所提倡的人们彼此之间同志般的平等关系.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两个革命青年——鹿兆鹏和白灵相见时:鹿兆鹏松开手说:" 白灵 同志!我受党组织……"白灵听到"同志"那声陌生而亲切的称呼时,心头潮起一种激情,……白灵说:"……啊!你再叫我一声同——志!"此时,"同志"这一称谓刚刚兴起,反映出志同道合的战友的平等关系,给人庄严的感觉,所以白灵听到那一声"同志"才会那样激动."同志"这一称谓现在已广泛使用起来,词义已有了变化.祝畹瑾曾从现实生活的自然话语中搜集实例,对"同志"一词的使用作了细致的研究.他与司珂腾(carol scotton)合写的论文指出:"同志"一词的词义演变是"同等关系"的标志.虽然由于社会的改革发展,"同等关系"对社交称谓的发展起主要作用,但同时"权势"对社交称谓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专门社交称谓"师傅""老师"的使用为例,我们来看一下"权势"对社交称谓发展所起的作用.70年代,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师傅"一词在我国某些地区流行起来."师傅"这一称谓由工业企业的行业称谓向社会人际称谓迅速扩展,语义也发生了双重变化.首先有传统语义引申为对于业务知识,技术本领上能为我师的人表示尊敬,后来又引申为"向任何不熟悉的人",对一般工人,服务员,路人都称为"师傅",如一位顾客在商店里买东西,便称:"师傅,麻烦您帮我……";"师傅"一词包含有技术,受尊敬的意思.被称为"师傅"的人无形之中含有某种权势.一位青年司机说,有次开车停在路上,三个五十来岁的司机走过来对我说:"师傅,车坏了,劳驾帮一下忙."这位青年司机便有某种"权势"的感觉.现在"老师"这一社交称谓也发生了变化."老师"首先是在学校和艺术团体中使用,现在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教育界了.一位学者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谈到社会上滥用"老师"这一称谓时忿忿然:现在社会上滥用"老师"一词.某某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在向观众介绍一位相声演员时说:"我们刚才看到了某某老师的精彩表演……"我不承认某某是我的老师……教师这一职业在我国是比较受尊敬的,特别是现在.一般认为教师对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力,"教师"这一称谓也就成为权势的代表,同时"老师"还是有文化的象征,"老师"这一称谓的广泛使用,正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对文化的崇尚,是"权势"对社交称谓的影响,因而"老师"这一称谓的泛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社交称谓系统不断地发生各种变化,增加新称谓或减少旧称谓,它总是"同等关系"和"权势"这两个因素中找到变化的缘由,无论怎样变化,都是这两大因素起主要作用.在社交称谓的实际使用中,除了受"权势"和"同等关系"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一社交语境.社交语境指的是辨认谈话双方的社交身份,他们的社会关系,以及说话人或听话人与其他人或物的关系.社交语境制约着社交称谓的使用,因为语境变了,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关系也就变化了,自然也就应该使用不同的称呼,如果称呼不随语境变化,就会影响交际的顺利的进行.例如:老年妇女:我说这位大姐呀!我说的话不到地方,你有文化,你能听明白,我说大姐呀……审判员:别叫大姐,称同志或者叫审判员,法庭开庭,别叫大哥大姐的.电影《15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这里的老年妇女不注意称谓使用的场合,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其二,人们的交际动机也可以影响人们对社交称谓的使用.言语交际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交活动,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根据Thaktrar等人(1982)阐述的"言语调节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人的言语行为受主观态度,交际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满足自己的交际需要,说话人总是有意无意的调整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有效地选择自己的言语形式(包括交际称谓).例如:某宾馆青年职工:师傅,让我们进去吧!影剧院检票员:不行,没有票,不让进.青年人:叫你"师傅"还不行吗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师傅"称呼是为了达到进去的目的而使用的.其三,要注意交际双方特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所以一定要根据交际双方特定的关系使用称呼.例如谌容的《人到中年》中大夫姜亚芬称呼在办公室谈话的同事陆文婷:"陆大夫,你约的那个张大爷又来……"而当两个人私下谈话时,姜亚芬则这样称呼:"文婷,你一上午做三个手术,行吗 "两次交往活动是不同的,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第一次是同事关系,第二次是朋友关系,因而姜亚芬就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社交称谓.此外使用社交称谓时还要注意礼貌,性别等其他因素.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社交称谓从其结构,其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乃至称谓系统的发展,"权势"和"同等关系"因素始终在起着主要支配作用,尽管 两者的作用不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研究社交称谓时必须将"权势"和"同等关系"同时考虑进去,另外社交语境,交际动机及交际双方特定的关系等因素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好社交称谓这一语言现象.

网络语言特征分析摘要: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活逐步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状态。而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那么网络与语言的结合对中国的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语言特征的分析,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与社会语境的深层关系。关键词:网络语言特征,语境,社会因素1.引言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BBS、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在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民为了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交际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独特语言方式和文体特征。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2.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语言是用来交际用的,网络语言就是使用因特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是规范语言的变体。网络交际,是指通过网上聊天、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electronic forum(电子论坛)和E-message(短消息)等崭新的交际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网络语言受其交际媒体(互联网)的制约而兼有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电传英语和传真英语的部分特征;网上聊天这种书面对话形式又决定了其具有书面英语和口头英语的双重性质。2.1 词汇特征作为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写词、俚语等非正式词汇,甚至还随机杜撰某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网络的使用是以时间为收费基准的,这就要求网络交际必须快捷高效。在此语境下,英汉两种语言兼收并用,大量使用简写词和各种缩略词就成为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其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1)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如:【r】=are,【b】=be/bee,【c】=see,【o】=oh,【oic】= (ooh, I See),【icq】=( I seek you ),等等 。2) 汉语谐音:【酱紫】这样子,【菌男】:即是俊男,【霉女】美女,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大虾】,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3)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360】想念你,【886】拜拜了;【3166】是“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775】亲亲我,【55555~】呜呜(他在哭),【8147】不要生气,【520】我爱你,【987】对不起,【9494】就是就是,等等。2.“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USA, HK(Hongkong), bf(boyfrtiend); gf(girlfriend); pls(please), Xmas(Christmas), F.O.C.(free of charge), stu(student)? L8R(later); b4(before), cu2(Seeyou, too); IMO(in my opinion)以我愚见;ROT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直不起腰来,一般用作旁注;PMFJI(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请原谅我冒昧插入;TIA(thanks in advance)预先致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3.大量运用表情符号(emoticon)。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谈,所以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就被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在约定俗成以后,发展成为了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体系。例如:表示肢体语言的符号,例如【T-T】代表流泪,【∧_∧】/代表欢呼,【:】】表示高兴,嘴巴向上翘着笑;【:()不开心,嘴巴向下弯着;等等。网络上还有表示言语行为的符号,如: 【//sigh】(叹气的动作)、【//admire】(羡慕的表情)、【//grin】(咧嘴笑)、【//comfort】(安慰)。在一个词前面加上“//”,就把该词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2.2 语法特征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英语的非正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尤其是充当主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更是经常“缺席”。这从下面常用的问句中就可窥见一斑。1.offline ?2. busy?3.received my e-mail?4.leaving?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2.句首字母常小写。如:1.hi, friend. 2.uc? 3. ur name ?3.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同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4.网络高手经常运用双关、拟人、比喻、夸长、提喻等修辞格。如:—can I invite u 2 dance? —withpleasure.—can I hold u now ?—OK. 这里hold就是双关,因为它既有“牵手”之意,也有“拥抱”之意。5.从句型选择上看,网络英语多用简单句、并列句、祈使句,少用被动句和主从复合句。当然,句型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变。网络大侠在进行解释、说明或议论、说理时也常用复杂句。如: “IMO,u r not right,‘coze every sword has 2 blades”. (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because every sword has two blades.)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而成为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语言变化的主导力量。3.网络语言现象的语境分析语境(context)是社会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语境指的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语言往往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境意义。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境(context)做过分析和研究,但他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如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linoski,1923)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海姆斯(Hymes 1974)将其精辟地概括为SPEAKING一词: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景),P代表participants,(会话参与者),E代表ends(会话目的及结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 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语言),N代表norms of in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在不同情况下应遵守的规则),G代表genres(体裁)。而以韩礼德(Halliday,1973)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则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网络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从情景语境来分析网络语言在特定的网上虚拟空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在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因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Sperber&Wilson,1986:107—108) 这句话用来描述网络这个特定的场合中的交际行为至为贴切,因为网上交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人身上,多数时候是完全陌生的人在进行对话,而网上唯一可以了解对方的途径是查询个人资料,但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可能是虚构的。因而交际者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等个人因素在网络交际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网络交际的主要场合是在以OICQ, ICQ,BBS和E-message等形式存在的网上虚拟空间。在网络交谈中,话语范围可以是任何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网上的虚拟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你可以不停地从这个聊天室窜到另一个去。在聊天室中,可以是一对一交谈,一对二或多人互相交谈,也可以自言自语或者作为旁观者。可以说,在网络交际中,话语基调(tenor)是多样化的而且可以选择,只要不影响维持交际的目的。网络交谈的话语方式(mode)以非正式的口语为主,然而却用文字和符号的输入形式来叙述,也就是说,网络交谈的实质是口语的交谈,然而却是以一种书面的文字方式来呈现,而这种书面方式又是由各种文字代码(如中英文)和数字符号混合组成的。这是网络语言交际不同于其他话语方式的一大特征。在日常交往的人际交谈中,情景语境还包括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 (gesture) 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语言巧妙地将这些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转化成用各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表情符号,使看似冷冰冰没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键盘交际变得充满人情味和生动有趣。4.网络语言现象:社会因素与语言的“边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2000:18)在其论著中所提出的:“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语言是——而且只能是—— 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鲜明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当然社会方言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言语社团。而在中国,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团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的日益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些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90%的上网率,大学里的bbs(电子布告栏)一天有上千人次访问,人们除了搜寻信息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聊天。那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必然会问:网络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它是由哪些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这些语言的变化是如何传播的?新的语言变体对原有的语言结构和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变化?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面临的崭新课题和挑战。笔者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是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并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日渐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横空出世。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网络词汇正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心态的一种反射。网上交流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可能相差甚远,对语言的感觉可能也很离谱。中英混合,数字和符号并用的网上新词汇的出现似乎在预告一个数码化时代将带来的语言变革。当“Internet”以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国界的同时,也正在使英语成为一种垄断性的“中心语言”。据有关调查,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网络对英语普及的推动力超过了大英帝国的任何行动,每个新的上网者都必须学习某种版本的英语,如果他不想困在语言的"网络隔离区"内。在这个必须被格式化的以英语为中心的网络世界里,所有其他的语言和文字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边缘化,都正在变成一种“方言”。以高科技和高信息所建立的网络帝国,在创造了空前效率的同时,也在所谓最“平等”的网络平面上,以难以想像的光速,用英语扫荡着所有的语言异类。5.结语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1996:115)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同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存在着明显的语言混合现象。在任何一个多语社会,通过频繁的语言接触都会产生这种语言混合的现象。新一代的网络人见面打招呼时说“hi,你好”;分别时说“bye,再见”;道谢时说“thanks”或“3x”。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就会在网上传递开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语言正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而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延伸,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语言现象已经昭告了语言的变革,而中国的网络语言现象的这种现状正是边缘化的开始。我的这个最少200分 好就加分 你也不缺分 好就多给

现代称谓词语研究论文

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美女”称呼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进免语用失误。

“美女”作为一个流行称呼语由网络用语“美眉”一词衍化而来,“美眉”是内地将港台式的普通话“妹妹’,一词音译而来的语词。“美眉”的字面含义是指(女人)美丽的眉毛。“眉”亦可意指美女,如文献中记载唐明皇命宫廷画工绘制了一幅叫《十眉图》的画,画的是十个美女。所以后来人们用“美眉”泛称年轻貌美的女性。“美女”逐渐演变成一般的书面用语。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的用语中如:“央视对话节目的美女主持人沈冰,作为有着亿万观众的《你好,世界杯》节目的美眉主持,与老牌体育主持人刘建宏搭档,……”(《济南时报》2002年6月21日);央视着名主持人李咏在今年的元宵猜灯谜节目上,对即将登台参与节目的四位年轻女性说:“四位美女,请上台!”近年来“美女”一词更被广泛地用作口头称呼语。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读此称呼语。

1 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女”称呼语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素·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62)和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J.塞尔(John J·Searle , 1969 )提出来的。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些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在这三类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

1. 1言语行为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招呼语的语义信息、理性意义近似于零,也就是说,招呼语只具备酬应功能(孟建安,1995 )但笔者认为,“美女”招呼语的功能并非仅此而已。与其他传统汉语招呼语相比,“美女”招呼语的最大语用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赞美倾向。在很多消费场合,它还具有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1. 2“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直接表达主题—赞美交际对象

通过赞美交际对象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我们在商场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男士用了很多方式劝说其老婆为他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均未成功。最后他说:“美女老婆(“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有了它,即使我在外地,也可以欣赏到你的美丽啦!买下吧!”此时,他老婆笑着点头同意。这或许是这位男士虚拟的说服情景,但足以说明“美女”称呼语具有赞美功能和附加价值观。

1.3“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人类的任何言语活动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显性或隐性的交际目的(刘戈,2000)。从我们在商场、化妆品卖场、美容院等场合收集的材料中发现:年轻的女性顾客常被称呼为“美女”,常能听到类似于这样带鼓动消费者购买的话,“美女,我们这产品就是为你这样有气质的美女设计的,享受这产品后你会更靓……。”买卖交易往往顺利完成。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则公共告示,“是MM(“美眉”之的谐音,意指“美女”)就不会让卫生纸堵塞这个坏的抽水马桶,谢谢!”(该告示语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办公楼的女卫生间里)这个马桶当然不会堵,因为每位女性都想做“美女”。

2.关联理论与“美女”招呼语

20世纪80年代中期,Sperber和Wilson联合提出了具有重大解释意义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ostensive一inferential process)。就交际者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交际者通过对交际对象认知状态的假设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交际意图,明示是交际者的行为,推理是交际对象的行为,就交际对象而言,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交际对象要根据交际者提供的信息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出交际者的交际意图。

2. 1关联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言语交际行为和现象都可以通过关联理论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美女”称呼语的使用是其中的一种。作为交际者(即“美女”的称呼者)在称呼交际对象为“美女”时,要正确地预设交际对象(即“美女”的被称者)的认知状态。过高估计了对方的知识背景,则可能由于双方的知识层次与结构的不同而无法产生预期语境效果,甚至使得交际对象体会不出言语信息的关联性而感到莫名其妙,导致交际失败。

2. 2有关“美女”称呼语使用的背景知识

“美女”称呼语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的礼貌称呼语是一种挑战,因为笔者认为一方面该称呼语“有一种中和传统礼貌原则和西方原则的趋势”。闭传统中国女性面对西方人“You' re so beautiful/You have a lot of sex appeal"的赞美时,常会不好意思地回应,"No, no, Don' t speakthat.”在我们的调查中,被称呼为“美女”的女性,一般会默认“我是美女”,而不会回应“我哪有那么美”;另一方面,该称呼语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人类追求自我完美的精神,而人们的这种自我意识的追求与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综上所述,“美女”称呼语的使用者常为城镇居民中的中青年,偶有追求时尚的老年人使用。而“美女”的被称呼者通常是容貌端庄的中青年女性,也偶尔对赶得上潮流的高龄女性使用(当然在农村偶尔也听得到这样的称呼语)。另外,我们注意到,对追求时尚的大龄女性,不能称呼“老美女”,因为女性忌讳别人认为她们老,应称呼她们“大美女”(“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这是使用“美女”称呼语的重要的背景知识。

  • 索引序列
  • 称谓与研究英文论文
  • 研究英文女性称谓论文
  • 称谓词研究论文
  • 方言社会称谓与研究综述论文
  • 现代称谓词语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