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检验在工艺改进中的应用1 问题提出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作为工程结构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建筑、铁路、桥梁、公路、水电等作业,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结构的正常和安全。我国建筑用钢筋普遍用HRB335带肋钢筋,近年来,HRB400带肋钢筋以其优良性能和节省材料用量等特点渐渐被市场认同,但是HRB400带肋钢筋对产品屈服点和抗拉强度等指标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钒氮合金化生产工艺来提高性能,而这些钒氮合金价格高、资源少,大大增加了钢筋成本,因此,青岛钢铁有限公司组织技术攻关研究通过控制成份和改进冷却工艺来代替采用钒氮合金来提高钢筋性能,在改进过程中,我们利用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来验证预测两种工艺状态下性能指标的变化,为工艺改进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减少了试验炉次,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下面介绍如何利用假设检验这一数理统计工具对抗拉强度数据进行处理。 2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的信息来判断总体分布是否具有指定的特征。为了对总体的分布类型或分布中的未知参数作出推断,首先给出一个具有肯定意义的原假设 ,然后用统计方法对 做出拒绝或接受的检验,即在假设 为真的前提下,通过对总体进行抽样来构造一个小概率事件,若在一次试验中,小概率事件居然发生了,就完全有理由拒绝 ,接受 ,否则就没有充分的理由拒绝 ,从而接受 。 3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提出一个关于质量特性值的论断,称为原假设,用H0表示,同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原假设的对立面,称为备择假设,用H1表示; (2)确定检验用的统计量和拒绝域的形式; (3)选取适当的显著性水平α,通常α取0.10,0.05,0.01等数值; (4)给出临界值,确定拒绝域; (5)根据样本观察值确定接受还是拒绝原假设H0。 4 假设检验公式的选定 单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的显著性水平为α的检验如表1,两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的显著性水平为α的检验如表2。 表1 单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的显著性水平为α的检验表 检验法 条件 H0 H1 检验统计量 拒绝域 检验 σ已知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 u≥u1-α } { u≤uα } {∣u∣≥u1-α/2 } 检验 σ未知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μ≠μ0 { t≥t1-α(n-1) } { t≤tα(n-1) } {∣t∣≤t1-α/2 (n-1) } 检验 μ未知 σ2≤σ02 σ2≥σ02 σ2=σ02 σ2>σ02 σ2<σ02 σ2≠σ02 { χ2≥χ21-α(n-1) } { χ2≤χ2α(n-1) } χ2≤χ2α/2(n-1)或 χ2≥χ21-α/2(n-1) 注:μ为总体均值,σ2为总体方差,σ为总体标准差; 为样本均值,n为样本量, 为样本方差,s为样本标准差。 表2 两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的显著性水平为α的检验表 检验法 条件 H0 H1 检验统计量 拒绝域 检验 σ1,σ2 已知 μ1≤μ2 μ1≥μ2 μ1=μ2 μ1>μ2 μ1<μ2 μ1≠μ2 { u≥u1-α } { u≤uα } {∣u∣≥u1-α/2 } 检验 σ1=σ2 未知 μ1≤μ2 μ1≥μ2 μ1=μ2 μ1>μ2 μ1<μ2 μ1≠μ2 { t≥t1-α(n+m-2) } { t≤tα(n+m-2) } {∣t∣≥t1-α/2(n+m-2) } 近似 检验 σ1,σ2 未知,样本量充分大 μ1≤μ2 μ1≥μ2 μ1=μ2 μ1>μ2 μ1<μ2 μ1≠μ2 { u≥u1-α } { u≤uα } {∣u∣≥u1-α/2 } 检验 μ1,μ2 未知 σ12≤σ22 σ12≥σ22 σ12=σ22 σ12>σ22 σ12<σ22 σ12≠σ22 {F≥F1-α(n-1,m-1)} {F≤Fα(n-1,m-1)} F≤Fα/2(n-1,m-1)或 F≥F1-α/2(n-1,m-1) 其中sw = 注:μ为总体均值,σ2为总体方差,σ为总体标准差; 、 为样本均值,n、m为样本量, 、 为样本方差。 正态总体中有两个参数,正态均值μ与正态方差σ2。以正态均值作为检验对象时,适用正态均值的假设检验,若正态方差已知,可选用 检验;若正态方差未知,可选用 检验;并且两个正态总体均值检验时,σ1,σ2未知,样本量充分大时,可选用近似 检验。若以正态方差作为检验对象时,单个正态方差的假设检验,选用 检验;两个正态方差的假设检验,选用 检验。 5 假设检验应用实例 5.1 采集数据 设采用钒氮合金时的抗拉强度值x~N(μ1,σ12),改进工艺后不加钒氮合金时的抗拉强度值y~N(μ2,σ22)。 从采用钒氮合金化的钢筋中随机取n=121批,测得的抗拉强度数据(单位Mpa)为: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460 480 475 470 460 440 495 460 460 480 490 465 470 485 460 540 470 465 530 480 470 465 505 465 450 495 485 470 470 480 460 445 460 450 485 485 450 485 480 470 485 490 460 470 480 485 470 495 470 450 475 470 480 480 465 485 450 460 485 450 470 500 440 470 495 490 475 480 460 485 495 490 480 485 465 450 470 480 450 495 485 470 475 470 485 490 455 470 470 485 460 470 510 510 460 470 520 470 450 470 475 490 495 480 450 470 475 470 450 480 485 450 490 465 505 470 445 470 470 460 改进工艺后不加钒氮合金的钢筋中随机取n=121批,测得的抗拉强度数据(单位Mpa)为: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470 485 465 435 470 480 460 470 480 485 470 495 445 495 485 470 470 480 440 480 475 470 460 430 460 450 475 470 420 460 445 485 460 540 470 465 445 460 460 480 490 465 470 445 460 450 485 485 485 485 450 470 485 490 495 470 445 470 470 460 485 480 420 470 475 470 465 480 440 485 495 445 485 470 450 470 475 490 490 480 450 465 505 465 485 500 440 470 495 490 495 495 485 470 475 470 465 480 485 450 490 465 495 490 455 470 470 485 470 485 450 460 485 450 470 470 510 510 460 470 根据上面的数据算出断面收缩率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分别为: =474.42, =308.9 =471.74, =348.63 首先检验工艺改变前后抗拉强度的方差是否相等,如果可以认为相等,再进一步检验工艺改变前后抗拉强度的均值是否相等。这是两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的假设检验问题。 5.2 检验方差是否一致 (1)建立假设 H0:σ12=σ22 H1:σ12≠σ22 (2)因为是方差的检验且μ1,μ2未知,所以选用F检验。 (3)由备择假设知此检验的拒绝域为: (4)选取显著性水平α=0.05,查F分布表可得: =1.43 = = =0.7 则拒绝域为: (5)由样本观测值求得检验统计量: 由于F统计量未落在拒绝域中,所以接受原假设H0,即在显著性水平0.05下认为两总体方差相等。 5.3 检验均值是否一致 (1)建立假设 H0:μ1=μ2 H1:μ1≠μ2 (2)由于σ1、σ2未知,但样本量n,m充分大,所以选用近似u检验。 (3)由备择假设知此检验的拒绝域为: (4)选取显著性水平α=0.05,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可得: 则拒绝域为: (5) 由样本观测值求得检验统计量: 由于u统计量未落在拒绝域中,所以接受原假设H0,即在显著性水平0.05下认为两总体均值相等。 7 结语 根据所抽取样本,由假设检验得知HRB400带肋钢筋在工艺改进前后的抗拉强度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论已由此后生产该产品的大量数据所证实,所以,理论和事实依据证明工艺改进达到了预期目的。
医学检验方面的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师帮忙指导的。相对于网上很多个人和小机构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王老师咨询的,非常专业的说这里还有些参考资料,你看看 临床试验中区间检验的样本量与检验效能估计医药事业的发展,区间检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它是基于传统显著性检验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假设检验方法,主要包括非劣效检验、检验与优效检验。因为它的检验假设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而在1987年被Schuirmann首命名为“区间假设检验”或“区间检验”。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出现发展至今,不仅对于新药的开发与评估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等。在医学与卫生统计学领域,对于保证受试药品与参照药品等效/非劣效/优效,传统的显著性检验是不妥的,区间检验对于保证受试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尤为重要。 本课题在对区间检验的定义以及其与显著性检验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Monte Carlo抽样模拟试验对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区间检验的样本量与检验效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模拟验证区间检验中β的单、取值;不同方法估计不同参数组合下等效性检验的样本量与检验效能以及同一种设计类型、参数组合下三种区间检验(非劣效/等效/优效)的样本量与检验效能之间的大小关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建立线性模型,估计多中心临床试验中中心效应与基线值效 应对于样本量与检验效能的影响;初步估计中心数目的多少与样本量 与检验效能的关系。所有的模拟程序均在SAS里编写。具体工作与研 究结果如下: 1概括地总结了影响区间检验的样本量与检验效能的几个主要因 素:重点介绍了区间检验中。与p的确定与含 义,并指出了文献中所存在的分歧;然后利用计算机抽样模拟的方法、 不同设计类型、不同参数取值下计算的样本量,模拟估算所对应 的检验效能。由实验结果看出:对于非劣效/优效检验,p均取单侧; 而就等效性检验而言: (l)当e一。时,p宜取双侧且n==2[(u卜。+ul一,/2)(/(A一夕)], (2)当0半。时,p宜取单侧且n=2[(u,、+u卜,)(。/(△一0)], 2利用PhilliPs法算单样本设计、配对设计、平行组设计、2 xZ交叉设计等四种实验设计方案、不同参数组合下等效性检验的样 本量与检验效能,结果提示:利用PhiniPs法估计的样本量更接近于 模拟结果且发现PhilliPs法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抽样模拟三种 区间检验(非劣效/等效/优效)不同参数组合下的样本量与检验效能: 尽管通常情况下,非劣效界值等效界值优效界值,但是却不能想当 然得出它所需样本量排序与此相同,它们的大小顺序与等效性检验 的检验水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组合密切关。 3抽样模拟多中心临床试验中不同中心数目、不同参数组合下的 样本量与检验效能,初步估中心数目与中心效应对于样本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中心效应不能轻易忽略,否则我们将会低估际需要的样 本量,而中心数目的多少对于样本量与检验效能的影响并不明显。 4建立协方差分析模型,抽样模拟估计多中心临床实验中基线效 应对于样本量与检验效能的影响;模拟结果提示:果基线效应确实 3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存在而对其忽略不计的话,会低估所需样本量。试验结果也从另一 方面证实了中心数目的多少与样本量与检验效能的大小并无直接关 系。 本课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对于区间检验与传统显著性检验中a 与p的确定与含义做了具体阐述,并利Monte Carlo模拟试验初步对 区间检验中日的单、双侧取值作了验证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二 是通过建立线性模型,对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的中心效应、中心数目以 及基线效应对于样本量与检验效能的影响作了初步估计。 临床试验中样本量的估计是一个重要而又不能回避的问题。研 究对影响区间检验的样本量与检验效能的一些因素作了初步探讨,以 期能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些参考。本研究提供了部分样本含 量估计表,可供实际工作者查阅。不懂的你上轻风论文网自己看吧
详细释义1: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2: 科学技术上用来描述、表征体系统不确定程度的函数。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3:传播学中表示一种情境的不确定性和无组织性。英文释义:The degree of randomness or disorder in a thermodynamic system.熵的特点1.熵是体系的状态函数,其值与达到状态的过程无关;2.熵的定义是:dS=dQR/T,因此计算不可逆过程的熵变时,必须用与这个过程的始态和终态相同的可逆过程的热效应dQR来计算;3.TdS的量纲是能量,而T是强度性质,因此S是广度性质。计算时,必须考虑体系的质量;4.同状态函数U和H一样,一般只计算熵的变化。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liàng)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这个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鲁道尔夫·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物理学家,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于1868年第一次造出来的。但是年轻的法国军官沙迪·迦诺〔沙迪·迦诺(1796—1832)〕一般译作“卡诺”,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在研究热机效率的过程中,提出了“卡诺循环”定理。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迦诺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时,它就做了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然而水一旦落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什么是熵权法 德国物理学家holtman和Clausius在1864年共同研究出热力学并合作编写了《热之唯动说》,一个与物理量有关的新术语是 “熵”,主要是用于描述系统状态。之后,美国数学家Shannon发现熵能够体现不确定性,对以往“熵”研究进行了拓展。熵理论不仅可以应用于力学,还被用于其他领域。目前信息熵已经是计算“不确定性”的最好方法。 熵权法是熵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熵对制造企业转型和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所有定量信息中的随机变量进行度量。我们根据熵中的信息量获得每个度量的权重。熵值越大,信息量越小,指标对整体的影响越小。对比熵法和主观分配法,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独立于个体意识,是一种更准确判断特定变量对整体影响程度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指标影响程度的结果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熵权法可以在任何需要确定权重的过程中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数学方法结合使用。因此,熵权加权法常用于对一个公司的能力或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 根据信息论基本原理的解释,信息是系统有序度的度量,熵是系统扰动程度的度量。根据信息熵的定义,给定指标,熵值可以用来评价给定指标的方差程度。如果所有指标值都相同,则该指标对整体评价没有影响。因此,可以利用信息熵工具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为综合评价多个指标提供依据。 熵权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一般来说,若某个指标的信息熵Ej越小,表明指标值得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相反,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大,表明指标值得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少,在综合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小,其权重也就越小。 熵权法赋权步骤 1. 数据标准化 将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假设给定了k个指标X1,X2,……,Xk,其中: 假设对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值为Y1,Y2,Y3...YK:,那么 2. 求各指标的信息熵 根据信息论中信息熵的定义,一组数据的信息熵 其中: 如果: 则: 3. 确定各指标权重 根据信息熵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个指标的信息熵为E1,E2,E3...EK,通过信息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综上所述,熵值法的优点是可以为能力进行一种客观的权重赋能方法,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指标的内在力量,比监督者的权重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该算法虽然简单,但存在诸多不足,如不够智能,未考虑指标及其影响,像是相关性、层级关系等。在缺乏业务指导经验的情况下,权重依赖于失真的样本。如果样本不断变化,权重会有一定的波动。因此,在考虑选择熵权加权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时,需要考虑方法的适用范围。反之,如果权重失真频繁发生,则需要结合专家评分和判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熵方法的优势。同时,在确定权重之前,需要了解指标对目标得分的影响方向,并对非线性指标进行预处理或去除。
诠释通信文化的发展历史,首先要明晰"大通信"和"小通信"的概念。"大通信"为广义的通信概念,它包括自然通信、文字通信、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全息通信和物质通信等内容。"小通信"为狭义的通信概念,它包括光纤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智能网技术等内容。通信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级通信阶段(以1838年电报发明为标志);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为标志);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光纤通信应用、综合业务数据网崛起为标志)。 一、"大通信"视角与通信文化 在通信文化一节中,我们探讨了"通信"的概念,从字源的角度看,通信实际上与传播、沟通、交往的概念是同一的,即凡属信息传递的所有内容和形式都可以看做广义的通信概念,我们不妨称之为"大通信"。站在"大通信"的角度,从通信文化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人类的通信文化包括自然通信文化、文字通信文化、模拟通信文化、数字通信文化、全息通信文化和物质通信文化阶段。 熵:熵是表征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度。香农将这一概念引入信息论,作为信息论的一个基本量,用以描写不确定性的大小,熵愈大,不确定性也愈大。 1.自然通信文化阶段 自然通信文化阶段的主要信息载体是建立在人的感观、火、皮鼓、号角等自然物的基础之上的。信息作用的范围以人的感观所能达到的自然范围为边界,受人的官能和所使用自然信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能约束。由于自然通信主要在人的感观所及的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所借助的信息工具和传递的信息内容往往非常简单,这就使得其信息传递的效率相当高,即信息的熵值是很低的。自然通信阶段对产业的影响极其有限,只是产生了原始状态的"通信产业",譬如制鼓业、号角制作业。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原始的手工业还不能称之为一种"产业",充其量只能称之为一种"萌芽"。这时候的通信文化可称之为自然通信文化。 2.文字通信文化阶段 文字通信文化阶段通过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主要信息载体是书籍、报刊、信函等。信息传递的时空受文字载体理化属性的约束,在文字载体的理化时空范围内传播,与通信行业分工体系息息相关。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是人类通信技术发展的飞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字具有严重的信息模糊性。比如,我们称赞一个人"好",我们似乎是明白其意了,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明白,我们所理解的"好"仅仅是一种非常轮廓性的信息。因此,文字一方面带来信息传递时空范围的极大突破,但也造成了信息熵值增大的问题。围绕文字通信技术,沿着历史的线索,产生了骨书业、书简业、邮政业、造纸业、传媒出版业等庞大的产业体系。这个阶段的通信文化可称为文字通信文化。 3.模拟通信文化阶段 模拟通信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用电磁波作为介质进行信息传播,相对于文字通信而言,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模拟通信阶段的主要载体是电报、电话、模拟电视、模拟广播等。借助电磁波瞬时的、能突破广泛时空传递的物理特性,人类传递信息的范围空前扩大,效率空前提高。但是,由于模拟通信技术投资浩大,因此,从一出现就被政府和财团所掌握,因此深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信息扭曲现象严重。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对此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批判。大量的人为因素往往造成模拟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熵值增大。围绕模拟通信技术,产生了模拟电话业、电报业、广播电视业等庞大的产业体系,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模拟通信文化由此形成。 4.数字通信文化阶段 数字通信文化阶段是以"0"和"1"的排列组合,即以"比特"来传递信息的数字通信技术的崭新发展阶段。数字通信阶段的主要载体是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数字电视网、数字电力网及其专用终端,凭借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即时海量和全球通信网络优势,数字通信不但进一步扩大了人类信息交流的广度,更在层次上增加了通信的深度。遗憾的是,与模拟通信同样的原因,数字通信核心技术及其网络服务体系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各种利益团体的手中,同时,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还使得个体传递信息的渠道空前畅通,各种信息蜂涌而上,导致信息高速公路上信息拥塞严重。这两个非技术的情况也日益造成信息效率的低下。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把人类所有的信息活动数字化,造就一个崭新的数字地球。数字通信技术正在人类所有的产业领域造成巨大的影响,从技术的角度看,目前代表性的数字通信产业包括计算机业、互联网业、移动通信业、数字电视业、数字电力网业、数字终端业等几大产业群。数字通信文化在这个阶段形成。 5.全息通信文化阶段 数字通信的大趋势是带宽更高,不同性质的通信网络融为一体,信息终端丰富多彩,信息内容更加深入全面。最终的走向是全球通信网络以宽带为基础结成一体,人与人之间轻松地传递所需的全部信息,全息通信时代到来。全息通信文化时代,限制人们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三维时空,此时,通信技术将达到数字通信技术的时代高点,通信技术将逐渐从大众的视野中隐去,通信文化将一举颠覆目前的亚文化地位,成为真正的时代性主流文化。全息通信文化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将会大大降低冗余信息的不良影响,大大降低通信过程中的信息熵值,促使人类回归到"部落化"通信时代,完成人类历史的一次更高级轮回。全息通信将会把所有的人、所有的产业、所有的人类关心的信息深深地纳入到一个无所不能的信息网络中,将造就通信文化产业真正的繁荣。这个阶段的通信文化可称为全息通信文化。
高中物理说课稿:《多普勒效应》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说课稿:《多普勒效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多普勒效应》是在学习了波的有关知识后编排的,这种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既是对波动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普勒效应》一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机械波部分的扩展内容。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了与近代物理的衔接;体现了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
①编者从人们熟悉的火车运动时,汽笛声会发生变化而引出课题,提出探究问题。
②以声波为例结合示意图,重点说明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提供探究的依据。
③定性分析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变化原因,给出探究过程,突出重点内容。
④说明除声波外的其它机械波、电磁波、光波均会发生多普勒效应,使学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应。
⑤介绍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教材这一结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结论)体现自主性学习的一般方法,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b、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c、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5、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
6、教学关键:通过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频率的不同。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指导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发生转化,他们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满足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对现象产生原因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引导学生学法如下:
(1)学前将学生分组,分别到汽车站、火车站、马路边,观察体验所听到喇叭声、汽笛声有何变化,规律如何?并带领一些学生实地考察并录音。
(2)课堂上,将各组观察结果进行陈述,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设计实验予以排除及验证,并进行分析。
(3)课后完成物理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2、教法分析
本节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它比较常见,易于接受。声波频率变化可直接通过听音调变化来反映。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采用实验对比:用发声音齿轮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明确音调的变化是由于频率变化的结果;让一声源(如电铃)在不同位置发出声音,明确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是不变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疑问,促使学生再思考。
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实例(过程放慢)运用波的知识和运动学知识,指导学生分析,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旁批”,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以帮助理解多普勒效应,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课件展示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开阔眼界和引起学生兴趣。设置针对性练习,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设计思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 明确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观看实地摄制的录像,并结合自身体验和生活经验,侧重观察声音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
声音发生变化;声音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刺耳;个别学生可能会回答声音频率越来越高······等等。并可发现当观察者与声源相距较近时,声音才会明显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过程、突出本节重点 :
1、让学生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
当车经过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确产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来越响;车与观察者的距离变近了;喇叭的声音发生变化······
2、通过实验探索,找出现象的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声音是由什么因素(响度,音调,音色)决定的,明确声音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根据学生猜测情况,逐一进行排除;最后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运用求同法将不同情况进行对比,概括出声音的变化规律,并表述为一般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同一个声源,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响吗?(用一电铃持续打铃,观察声音变化的情况,否定喇叭越变越响和喇叭声音发生变化的因素。)
(2)当声源与观察者相距较近时,距离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吗?(用同一电铃在观察者附近的不同地方打铃,可感觉声音没多大变化,从而否定由于距离越来越近而引起的声音的明显变化,忽略声源靠近时响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3)声音的变化和音品有关吗?(根据常识进行判断,可排除)
(4)从上可知:观察者听到声音的变化主要由音调变化而引起的(用发声齿轮产生频率变化的声音),强化听到声音的变化是由频率引起的,突出主要影响因素。
(5)观察者听到喇叭声音的变化是由于喇叭发出的声音频率变化而引起吗?
由以上分析总结出听到声音音调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的变化。
变化规律:观察者与波源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观察者与波源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引入课题: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3、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多普勒效应的规律。
在实例模拟图上,由波源发出一系列的球面波帮助学生建立波动过程的物理模型。 给合运动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过程抓住波源发出波频率不变,讨论的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如图(一),设波传播速度V波,波长为λ,频率为f。,观察者接收频率为f1。①波源相对观察者静止时:
设波源在A处1秒钟发出f 0个完全波,则
观察者在B处1秒钟内可接收f 0个完全波。
即f'=f 0
②波源静止,观察者运动:
a、观察者在B处以速度V向波源运动,1秒钟内接多接收V/λ个完全波,f'=f 0+v/λ>f 0接收频率变化。
b、观察者在B处以速度V远离波源运动1秒内少接收V/λ个完全波,f'=f0-V/λ
当波源在A处,1秒钟发生f0个完全波,
波传到B和B',观察者处于B和B';若
波源从V向B运动1秒钟移动到A',B'A'
和A'B中的波数相同,由于B'A'>A'B所
以λA'B'>λA'B,波速V波不变, 根据f=v/λ,则fA'B'
这样将实例体验与分析出的结果进行对比,从理论上更深层次理解多普勒效应,从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3、知道了声波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后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其它的机械波是否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呢?此时教师指出其它的波,如电磁波、微波、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即多普勒效应是波共有的特征,以较全面理解多普勒效应。这样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电磁波、微波、光波的多普勒效应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出现呢?
(三)多普勒效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课件介绍并展示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1)判定火车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声波)
(2)判断汽车运动的速度(电磁波、超声波)
(3)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4)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波)
(四)用投影片出示小结、思考题
1、叙述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举例说明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五)针对性练习 投影
1、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使_______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在铁路旁听到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迎面驶来时,音调变高,火车远离时,音调变低,是因为( )
A、火车驶来时,声源频率变大 B、火车远离时,声源的频率变小
C、火车驶来及远离时,声源的频率都不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改变
C、只有声波才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
D、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六)作业布置:撰写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七)板书设计
多普勒效应
概念: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规律: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
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应用:判火车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声波)
判断汽车运动的速度(电磁波、声波)
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波)
四、总体说明:
本节设计从提出探究问题→分析探索问题(实际体验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三个层次突出重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这样,通过想像与推理方法和实验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1。想说明多普勒现象后面的意味,似无必要非得用球面波来思考,不用把空间的方向性拉进来,用一个最简单的平面波更好想像。速度等于波长乘频率,似乎是无条件正确的呀,这就是一个定义,只是要注意速度是一个矢量,在各分量上这定义没什么问题。2。多普勒的解释有两种,一种用狭义相对论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洛仑兹变换公式)可推导出来,另一种用牛顿力学的运动方程就能推出来。其背后的意思就是物理量的相对性和时空的相通性。A和B相对静止,A看到B发出的波长(比如声波),是一个值,A和B有相对运动时,看到的波长(峰与峰的距离)是另一个值。
深度解析“多普勒效应”,被应用于医学检测血管
一、语言学(语言学一般理论的研究)。二、英美文学(英美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三、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译本研究以及名家名著翻译作品对比研究等)。四、英美文化(英美加澳新等西方国家文化以及与汉文化的比较研究)。五、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测试学等方面的研究)。英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Personality in Jane Eyre 《简爱》的主人翁个性分析。2. A Brief Comment on O’Henry Short Stories 亨利的短篇小说述评。3. A Comment on Hardy’s Fatalism 评哈代的宿命论。4.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mes of Pilgrimage to the Wes t and Pilgrim’s Progress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主题的比较。5. A Probe into the Feminist Idea of Jane Eyre 《简爱》男女平等思想的探索。
研究方法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差异关系,相关关系和其它关系。
参考资料:
外国电视剧英语论文有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英文论文写作要先做出摘要引言,然后提出一些理论,最后通过一定的论点查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提出问题是依据现状来说,解决问题需要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定性方法是 研究者可以作为局外人观察要研究的现象,让一切本来的规律去发生,发展。
商科论文写作通常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定义主题
撰写商科论文的第一步是定义主题。了解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育、宣传、推广)以及针对谁。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篇论文奠定了基础。
2、创建大纲
大纲在撰写商科论文时至关重要。要想论文讲得通,唯一的途径就是整合逻辑。首先创建一个简单的草图,描述论文整体的框架,包括各个部分应该写什么内容。这会防止同学在实际写作时偏离要点。
3、广泛研究
这是撰写论文时收集所有必要信息的部分。遵循之前创建的大纲,以避免浪费时间。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资源,例如:书籍、网络、采访等,只收集相关和必要的信息即可。这部分将构成论文的主体,所以同学需要获得充分的信息。
4、撰写初稿
有了详细的大纲和相关的材料支撑,这一步应该很容易。初稿很少是完美的,但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有几个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同学留意:
5、校对修改
千万不要直接提交初稿,因为很有可能里面全是错误。同学要消除所有的语法和结构错误。尽可能地浓缩观点,并通过修改论点来突出要点。
建议看看国外的书
数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1动态规划及其应用问题。
2计算方法中关于误差的分析。
3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
4模糊聚类分析在学生素质评定中的应用。
5关于古典概型的几点思考。
6浅谈数形结合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7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8最大模原理及其推广和应用。
9 最大公因式求解算法。
10行列式的计算。
函数的导数表示函数在一点处(瞬时)随自变量变化快慢的程度。利用它,可以直接研究函数及其图像在一点处的变化性质(例如瞬时速度、切线斜率等)。为了应用导数研究函数在区间上的变化性质,先要熟悉微分学的中值定理。1. 中值定理微分学中有费马引理、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拉格朗日定理 如果函数 满足:(ⅰ)在闭区间 , 上连续;(ⅱ)在开区间 , 内可导,则在 , 内至少存在一点 ,使或由图3容易理解,当函数 满足(ⅰ)、(ⅱ),即 是条连续曲线并且在 , 内的每点处有切线时,那么在曲线上(只要把弦AB平行移动)至少有一点P(在图中是 ),使得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与弦AB平行,也就是说,P点处的切线斜率 和弦AB的斜率 相等。需要注意的是,拉格朗日定理并没有给出求 值的具体方法,它只是肯定了 值的存在,并且至少有一个。如图3中的函数 ,在 , 有 与 两个。拉格朗日定理的意义是:建立了函数 在区间 , 上的改变量 与函数在区间 , 内某一点 处的导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用导数去研究函数在区间上的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2. 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为了使论述方便,我们将使用记号 和 ,它们分别表示开区间 , 和闭区间 , 。现在我们利用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 在 上连续,在 上可导。如果函数 在 上单调增加,那么,它的图形是一条沿 轴正向上升的曲线,如图(a)所示,这时曲线上各点的切线斜率大于等于零( );如果函数 在 上单调减少,那么,它的图形是一条沿 轴正向下降的曲线,如图(b)所示,这时曲线上各点的切线斜率小于等于零( )。由此可见,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符号有着密切的联系。反过来,我们是否可以有导数的符号来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呢?一阶导数的符号在 上任取两点 、 ,其中 < ,在区间[ , ]上应用微分中值定理,得到 ( < < )有上式可见,若 , ,就有 ,于是 , , 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同理可以说明 在区间 上单调递减。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设 在区间 上连续且在区间 上可导,则(1)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递增函数;(2)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递减函数。(3)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常数。此外,导数的绝对值告诉我们变化率的大小。当 绝对值较大时,函数曲线就陡峭一些; 绝对值较小时,函数曲线就平坦一些。记住这些,你就可以从一个函数的导数情况判断出函数的一些性态。曲线的上下凹性设 在某一区间内可微,一阶导数告诉我们,如果在某一区间内 ,那么 在该区间式递增的;如果在某一区间内 ,那么 在该区间式递减的。如果 在某一区间内递增,则它的函数曲线向上弯曲或称为上凹,如果 在某一区间内递减,则它的函数曲线向下弯曲或称为下凹。当 向上弯曲时,曲线切线的斜率随着 增加而增加,如图所示;当 向下弯曲时,曲线切线的斜率随着 增加而减少, 点 为函数 的拐点,即函数曲线在区域内点 的左边向上凹,在点 的右边向下凹,它是曲线由向上凹变为向下凹的分界点。二阶导数的符号函数曲线的向上凹或向下凹、曲线的拐点可以用函数的二阶导数来确定。设 在区间 上连续且在区间 上可导,则(1)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递增函数,函数曲线上凹;(2)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递减函数,函数曲线下凹。局部极值性我们说 在点 达到极大值,指的是在 的领域内 为最大,如图所示。 在点 处达到极大值,虽然 = 在整个图像中不是最大,它只是在点 领域内为最大,另一个最大值是B= ,它只是函数在区间[ , ]端点 的函数值,而 = 则是整个图像的最大值。同样, 在点 达到极小值,指的是在 的领域内 为最小,如图所示。 在点 处达到极小值,虽然 = 在整个图像中不是最小,它只是在点 领域内为最小,另一个最小值是A= ,它只是函数在区间[ , ]端点 的函数值,而 = 则是整个图像的最小值。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概念是局部性的。如果 是函数 的一个极大值(或极小值),那只是就点 附近一个局部范围来说, 是函数 的一个极大值(或极小值),如果就函数 整个定义域来说, 不见得是函数 极大值(或极小值)。我们在微分中值定理一节曾经提到,如果函数 可导,并且点 是它的极值点,那么点 必定是它的驻点,但是函数的驻点未必是它的极值点。如函数 ,点 =0是它的驻点,但是在 内函数 是单调增加的,所以点 =0不是它的极值点,可见,函数的驻点只是可能的极值点。此外,函数在它不可导点处也可能取得极值,如函数 在点 =0处不可导,但是在该点取得极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在前面讨论极值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讨论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求法。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很广泛,人们做任何事情,小到日常用具的制作,大至生产科研和各类经营活动,都要讲究效率,考虑怎样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类问题在数学上往往可以归纳为求某一函数在某个区间内的最大与最小值的问题。现在设函数 在闭区间 , 上连续,在开区间 , 可导,根据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可知,函数 在闭区间 , 的最大值、最小值必定存在;其次,如果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开区间 , 内的某一点 取得,那么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 必定是函数 的一个极大值或极小值。于是,点 必定为函数 的驻点;最后,函数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也可能是在 或 处取得。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看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求法过程。例5 求函数 在闭区间 ,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呵呵,不能成立你还证明啥劲?加条件才行,挺别扭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