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论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论文

发布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论文

一、结合实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纹样构图样式。这种格式和特定的装饰方法有关,它统一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色。以蟠漓纹和蟠卼 纹为主要装饰花纹,四方连续构图样式 二、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的特点与时代风貌 1、它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 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所出现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思想的激荡体现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等特色。 3、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突破常规,采用重叠盘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组织为装饰骨骼望采纳哦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李松中国春秋、战国工艺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自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达于成熟。其审美表现是推崇精巧富丽的繁饰之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人的价值的提高,工艺美术突破礼制的局限,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泼、自由的创作倾向,各种工艺美术都出现一些杰出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成就表现在青铜、漆器、玉石、琉璃、陶瓷、金银、丝织刺绣等方面。春秋中叶以后手工业制造的中心由周王室转入各诸侯国家,有官府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礼器、兵器等重要器物的生产控制于官府工业之手。春秋晚期出现总结百工技艺的专著《考工记》,内容包括论述百工的社会地位与分工、工艺思想、城市、宫殿、器物制度、技艺经验等诸多方面。其所记述的当时主要手工业部门分工共有攻木、攻、攻皮、设色、刮摩、博埴 6部分30个工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工艺美术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色。各地区之间又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形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具有独立的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区域主要有:以周和三晋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区,以燕、赵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区,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文化区,以吴、越为代表的东南文化区,以徐楚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区,以秦为代表的关中文化区,以及西南方的巴、蜀、滇文化区。战国以后,楚文化和秦文化具有重大影响。青铜工艺春秋早期,青铜工艺沿袭西周风格,春秋中期到战国中,出现重要变化,成为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 2个高峰时期。青铜器类和组合关系都发生新的变化,主要器类有①容器:炊食器有鼎、鬲、□、□、□、豆、敦等。鼎依然是最尊贵的青铜礼器,与□配套使用,依使用者的不同社会地位而在数量上有所区别。鼎用单数,依9、7、5、3为次。□按复数相应配置。最高统治者用9鼎8□。但□越现象不时发生。酒器主要为壶、□、□、舟、鸟兽尊等,以往盛行于商、西周时期的爵、□、觚、觯、卣、尊、方□等均被新器类所取代。水器有鉴、盘、□、盆等。②乐器:主要有编钟、 编□、□于等。成组的编钟数量最多,保存完好的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有钮钟19枚,甬钟45枚,合共64枚。另有□1枚。依其大小和音高为序编为8组,悬挂于曲尺形的3层铜木结构的钟架之上。在钟架中下层终端与转角处,立有6个钟虚铜人。③兵器:主要有戈、矛、殳、戟、剑和弩机、镞等。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兵器种类、数量很多,一些贵族使用的兵器嵌金错银、装饰精美的纹饰和图案化的文字,或髹漆绘彩,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著名的吴王光剑、越王勾践剑,剑身有经过特殊处理而产生的光焰状或菱形花纹,异常精工。④生活用具: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为铜镜与带钩。铜镜初发现于齐国文化遗址。战国晚期,铜镜制造大为兴盛,以楚国铜镜为数最多。铜镜的工艺美术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一系列不同于一般青铜器纹饰的独特纹饰,并在适合纹样的设计中表现出杰出的创造才能。河南洛阳金村所出的狩猎纹镜背面有错金银的骑马勇士挥剑与虎格斗和异兽图形。还有嵌玉、嵌琉璃的铜镜,均为战国铜镜的精品。带钩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南方的服饰用具,战国中期以后在贵族生活中普遍流行。有的铸为兽形,有的鎏金镶玉,非常精巧。此外还有车马器、工具等。春秋蔡侯爵铜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贵族竞尚奢侈,青铜器数量大增,大型器物很多,异形器种类繁多。在制作目的上,实用功能已居于主要地位,制造技艺上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分体铸造,焊接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春秋中晚期开始应用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偏早的楚墓中所出的铜禁、铜盏等,曾侯乙墓所出的尊盘,都是应用失蜡法铸造的。铜禁以表层纹饰与内部的多层铜梗组成细密的透空云纹,曾侯尊颈部附有兽形饰,腹、足部分各有4龙攀附,曾侯盘口沿上有4个抠手状方耳,下有4龙形蹄足。两器上的龙形附饰,周身由众多弯曲的小螭交相连接而成,螭尾向外伸展,使器物外形产生浮动、迷幻的感觉,尊的口沿与盘的抠手由透空的多层细小蟠虺构成立体纹饰,互不接续,靠两层铜梗支承。流行于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为由两条或数条螭龙纠结而成的纹饰。此外还有羽状(波浪纹)、□纹、贝纹、垂叶纹等。铭文字体有时也被图案化而成为纹饰的组成部分。以前流行的饕餮纹依然被保留,但狞厉色彩已经消褪而更富于装饰趣味。装饰手法的创新和新纹饰的产生与铸造技艺的发展同步。例如精细的蟠虺纹、羽纹的广泛应用就与印模法的推广有直接关系,在制范时,以此类纹饰的单元纹样上下左右相联,打印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构成异常精细繁密的大面积装饰花纹。再如,错金银和嵌异色金属技艺的流行,不仅造成多色彩的装饰效果,而且促成狩猎纹等新纹饰的产生。自春秋晚期始,出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倾向于写实的人和动物纹饰。初期主要是狩猎纹,以后发展到表现贵族生活的宴乐、习射、采桑、弋射,以至水陆攻战等内容,并有简单的环境描写。主要有3种形式:一类是用锋利的刃器在槌制的薄壁铜器上刻画出的线刻图像;一类是嵌红铜或其他异色金属的类似剪影式的图像,在画面上,人物活动作平面的多层配置;还有一类是减底平刻的图像。战国中期以后,素面铜器逐渐流行,突出了质材和造型设计之美。有的素面铜器表面鎏金或施加彩绘。春秋战国青铜器中具有突出艺术价值的代表作品有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中期的立鹤方壶(见彩图立鹤方壶春秋)河南新郑出土),河南辉县出土的春秋晚期吴王夫差鉴,山西浑源李峪出土的战国早期牺尊、鸟兽龙纹壶,故宫博物院藏战国龟鱼蟠螭纹方盘、螭梁□,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出土的龙凤方案、虎噬鹿器座,安徽寿县所出战国中晚期错银卧牛,江苏涟水所出战国中晚期嵌绿松石卧鹿,陕西兴平所出战国中晚期错金银云纹犀尊等。具有雕塑意义的青铜人像主要有器物座和人形灯两类。其代表性作品有曾侯乙墓的钟□铜人,河南三门峡所出战国中晚期漆绘人形灯,以及湖北包山大冢出土的铜灯等。漆器工艺商代中期已达到较高水平。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原髹于木盒、盘等器物上的残漆片多以薄板为胎,涂朱髹漆后,再绘朱红纹饰。有的在木胎上雕出饕餮纹等纹饰,再涂朱髹漆,纹饰的眼部镶嵌绿松石,还有的贴錾花金箔。纹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圆点、焦叶纹、人字纹等,漆面乌亮,表明当时在晒漆、兑色、髹漆等方面已掌握了较熟练的技艺。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原为豆、□等容器上的残漆片也有与青铜器相类的纹饰。在湖北蕲春毛家咀发现的西周早期彩色残漆杯,也是薄板胎。在黑、棕地色上绘以朱彩的云雷纹、目纹、圆涡纹。战国铜灯春秋战国以后,漆器工艺日益繁荣。春秋时期的漆器开始使用金属附件,并有镶嵌金贝和压花金箔的作品。战国时期,数量大增,发现地域广泛,最多的是河南、湖南、湖北地区的楚国漆器和四川青川等地战国晚期的秦国漆器,北方漆器遗存较少,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战国时期漆器应用范围极广,包括日常饮食,生活用具的耳杯、盘、盂、俎、案、箱、奁等,乐器的鼓、瑟、编钟架等,以及兵器、车马器等。明器中的俑和楚墓特有的镶有鹿角的镇墓兽、虎座凤鸟悬鼓、虎座飞鸟、透雕小座屏等,也是反映现实生活或富有神奇、幻想色彩的雕塑作品。器表多髹黑漆,作为底色,上面用漆或油彩绘出金、黄、红、赭、绿、白等色图案,常见的为各式云纹、几何纹、钩连纹、动植物纹,以及表现狩猎、舞乐、出行等活动的图像,色彩绚丽,纹饰生动。也有些漆器的纹饰为针刻,线条劲利流畅,表现出很高的绘画水平。漆器胎骨以木胎居多,也有夹□胎和竹篾胎。此外,髹漆、彩绘还有施加于铜、陶等物品的,漆器镶嵌也有很大发展。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器。战国彩绘漆奁大型漆绘的代表性作品为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棺,外棺以10根铜立柱嵌柱10块同大的木板构成,长3.2米,棺外以黑漆为底,用朱色和金黄色绘出旋涡纹、变异之纹、□纹。内壁髹朱漆。内棺长2.49米,内外壁均髹朱漆,外以金黄和黑色在棺档、侧面画窗格,两旁绘手持长兵器的有角及羽翼的守卫神人,其余部分则绘满纠结缠绕着的神怪、龙、凤、蛇等无数怪异形象。战国晚期的湖北纪南城包山大冢所出彩绘漆棺 5面绘有生动的18组龙凤纹,以黑、红、黄为主色,辅以绛、褐、灰、白等色和大量金粉,造成金碧辉煌的效果,整个画幅面积达4平方米以上。河南信阳长台关 1号墓所出彩绘锦瑟上的射猎、燕乐等图像,湖北包山大冢漆奁上的《出迎仪仗图》等,都是战国时期漆绘艺术的精品。战国漆木盖豆玉石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普遍运用,改革了砣具等琢玉工具,使玉器的雕琢技艺空前提高。贵族男女盛行佩玉习俗,将玉的材质之美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联系,以不同造型的礼玉作为区分贵族等级身份的标志之物,贵重玉器被广泛用于社会交际场合、礼仪活动和国际交往,珍贵玉器价值连城。春秋战国玉石雕刻艺术追求繁缛、精巧的雕琢,大量应用镂空的技艺,琢为阴阳双关的纹饰,玲珑剔透。流行的纹饰主要有蟠螭纹、龙凤纹、 蒲纹、 谷纹、乳钉纹和各种变形的云雷纹等。玉石雕刻还常与金银细工结合,制成立体雕刻、容器、带钩等物,以不同质材、色泽构成豪华、富丽的审美效果。制玉工匠属于百工之中的刮摩之工。春秋战国时期玉器雕刻的代表性作品有河南洛阳金村东周墓出土的金链舞女玉佩饰,河南光山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的玉人头饰、人首蛇身饰等,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1号楚墓所出玉兽牌饰、虎形璜等,曾侯乙墓所出多节玉佩、玉四节佩等,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中期魏王墓所出大玉璜等,河北平山县战国中期中山国墓葬所出三龙蟠环透雕玉佩、小玉人、各种浮雕、透雕的饰板等,安徽长丰杨公乡战国晚期墓所出镂空龙凤纹玉佩等。其中洛阳金村出土的金链舞女玉佩以玉舞女、冲牙、双璜、玉管等组合成一组玉佩饰,两舞女左右成对,长袖盛,衣纹稠叠流畅,造型优美。淅川楚墓所出玉兽面牌饰长7.1厘米,宽7.5厘米,通体雕刻隐起的兽面纹与云纹、龙的趾爪穿插而成的浮雕图案,结构严谨活泼,表现出的新颖设计构思能力和制作技艺,代表了玉器雕刻艺术到春秋中期以后新的发展趋向。曾侯乙墓所出的多节玉佩,全长48.5厘米,最宽8.5厘米。以5块玉料琢为有活环套接的16节玉片,有璧、环和方、长方、精圆等形式,其中有的两件同形成组。玉片上各有浅浮雕、镂空的龙(蛇)鸟等纹饰,各节之间的套环除8个是由玉材整体上琢成的之外,还有4个活环的金属榫插接而成,可以拆开、分解为5组。其制作之精工,为同时代玉器中所仅见。辉县固围村所出大玉璜长20.2厘米,以7块玉料和两个鎏金铜兽头构成,呈弧形,主体部分以5块玉材组成双首龙形,身上有隐起的云纹,正中上侧雕一小卧兽,也是大型礼玉中的精品。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中出现了很多造型异常生动活泼的龙、凤等形象,代表性作品为洛阳金村所出的雕龙谷纹玉璧、龙纹玉佩,长丰杨公乡墓所出的镂空龙凤纹玉佩等,或通体琢为龙、凤形,或以龙、凤等形象为器身上的附加装饰,形象活泼矫健,轮廓线流畅而富于曲折变化。肖形的圆雕一般也属于小型的饰玉,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的玉人头饰、洛阳小屯村战国大墓所出两件裸体小儿骑兽玉佩、平山中山国墓所出玉人均高 3厘米左右,有穿,可佩系,形象处理倾向于写实。山东曲阜鲁故城所出青玉鸟,高5.6厘米,长4.8厘米,曾侯乙墓所出的牛、羊、猪、犬、鸭等微型玉雕,有的小如稻粒,各有真实、生动之致。战国蟠螭纹石板雕石雕数量较少。平山中山国 3号墓所出两件大型石板,长45厘米,宽40.2厘米,由许多小石板拼连而成。四周以涡纹为饰,内雕虎、兽面、蟠虺等纹饰,穿插变化巧妙,制作精美。圆雕作品有安徽寿县朱家集所出石卧牛,造型虽简略,而整体感较强。丝织工艺中国丝织工艺开始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的良渚文化。商、西周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河北藁城台西遗址所出商代丝织物印痕中可见,已有平纹的纨、平纹绉丝的□、绞纱类的纱罗等。还发现有比较精细的麻布。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发现有西周中期的提花菱纹绮和朱红、石黄两色辫子股绣针法的刺绣印痕。战国时期丝织品和刺绣达到很高成就,发现于南方楚国地区的实物遗存最多。其中一次重要的发现,是在湖北江陵一座战国中晚期小型墓葬中发现的保存尚较完好的35件衣物,墓主人为中年女子。出土的纺织品有丝、麻两大类。丝织品包括绢、绨、 纱、罗、绮、锦、绦、组8类,以绢和锦类数量居多。锦有二色、三色两类。为追求色彩和图案的丰富变化,二色锦采用了分区配色和阶梯连续的手法。锦的纹样有塔形纹、凤鸟凫几何纹、各种菱形纹、条纹等。三色锦结构紧密,纹样构图大,其中舞人动物纹锦,以143个提花综织造,说明当时已有先进的提花机,并掌握了熟练的织造技艺。绦有纬线起花绦和针织绦两类。纬线起花绦有田猎纹、龙凤纹、六边形条纹。针织绦带结构复杂,并应用了提花技术,有动物纹、十字纹和星点纹。同墓所出还有刺绣作品21件,以绢或罗为地,花纹主题为龙、凤,有的间以花卉。图案变化极为丰富、生动,或作龙凤相蟠,或作舞凤逐龙,或作龙、凤、虎相搏斗,反映出当时的工匠对处理图案构成已有成熟的经验。绣线用色有棕、红棕、深红、朱红、桔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钴蓝等,都是先以淡墨或朱色描绘出图稿而后绣制的。战国绢地龙凤纹九彩绣衾其他工艺金银器、陶瓷、琉璃等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新的发。金器在商代已有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1号祭祀坑发现有以纯金皮包卷而成、长142厘米的金杖,以金皮模压而成的面罩和以金箔模压成的虎形饰,都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葬盛行以金银器随葬,如曾侯乙墓所出的 5件金器中的金碗,高10.7厘米,重2150克,为已知同时期最大、最重的金器。洛阳金村周墓、平山中山国墓也出土很多金银器,金村所出银俑、嵌玉金带钩都具有代表性。同时期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也盛行使用金银器,如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匈奴族古墓所出虎牛纹金冠饰、鹰形金冠顶饰、四虎食牛纹金牌,准格尔旗西沟畔2号墓所出金牌饰,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匈奴墓所出金、银虎和金鹿形怪兽及银鹿等,其设计、制作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此外,包金青铜器和以金、银镶错的技艺也十分兴盛,并有很多杰出的创造。陶瓷工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南方古越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发,灰陶仿青铜器、漆器的倾向和陶礼器的盛行,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手法的应用和器物造型装饰意匠的加强,建筑用陶的发展。铺地的砖模压有各种几何形、鸟兽形纹饰。壁面砖装饰和作栏杆用的栏板砖也于战国时期出现了。各国的瓦当纹饰各具地方风格特色,成功的创造了多种适合纹样。燕下都的兽形排水管头是装饰与实用功能结合得很好的范例。琉璃制品初见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常见的珠、管之外,还有璧、环、璜等仿玉器作品,以及琉璃杯、剑饰、印章等。战国琉璃器有多种透明或不透明的色泽。琉璃珠上常有以蓝色圆点和白色圆圈组成的鱼目纹或多彩套色俗称“蜻蜓眼”的美丽花纹。其材料为铅钡玻璃质,与古代埃及、罗马的钠钙玻璃不同。参考书目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

夏代是萌芽期,造型简单,工艺粗糙,纹饰极少。商初是发展期,不仅形制更为丰富,纹饰也变得复杂,出现了两层 纹饰,三层纹饰,且多以神秘的动物纹为主,一变夏代古朴风格为庄 重神秘之感。商末至西周,是整个青铜工艺的鼎盛时期,器体厚重,纹饰精美。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模印的装饰手法,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纹 饰造型繁琐细密但显得有些平板呆滞,缺乏生机;二是充满着勃勃生 机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出现于青铜器纹饰之中。第一节 青铜工艺 3、种类: 环带纹饕餮纹 4、青铜器的装饰 此时是青铜器的“滥觞“时期。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还很幼稚古朴、率简凝重,还没有脱 离原始意味。甚至有的青铜器没有任何装饰, 通体素面。一般以单层凸起的饕餮纹和弦纹为 装饰纹样,没有底纹。此时,青铜器上饕餮纹 形象的处理比较松散,不象后来商代那样神秘、 威严与恐怖~

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研究论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形成于周代社会的春秋时期。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对后世诗文创作乃至文化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诗经》中描写爱情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欢乐的情歌,也有痛苦的吟唱。《召南?野有死■》写一个猎人在树林中找猎获的死■时,同时也获得了爱情:野有死■,死獐子撂到荒野,白茅包之。白茅草把它来包。有女怀春,姑娘啊心儿动了,吉士诱之。小伙子把她来撩。林有朴穉■,森林里砍倒小树,野有死鹿。野地里躺着死鹿。白茅纯束,茅草索一起捆住,有女如玉。姑娘啊像块美玉。舒而脱脱兮,慢慢来啊轻轻来,无感我帨兮,我的围裙可别挨,无使尨也吠!别惹得狗儿叫起来!这种纯朴而大胆的恋爱举动,只有在官方社会以外才能存在。我们读这首侍,好像听到了古代那密林中的甜言蜜语。《鄘风?桑中》是男子们嘴边的求爱小调:爰采唐矣,要采女萝向哪方呀,沫之乡矣。女萝出在朝歌乡呀。云谁之思,猜我心上把谁想呀?美孟姜矣。漂亮大姐本姓姜呀。期我乎桑中,约我到桑中,要我乎上宫,邀我来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送我到淇水上呀。小调一共三段,从 美孟姜矣 唱到 美孟弋矣 , 美孟庸矣 ,姜家、弋家、庸家的大姐儿都是和他们相恋的对象,而且还唱出了密约幽会的场所。诗中的姓氏、地名不必当真,但小伙儿们这份追求对象的浪漫情调却是挺撩人的。《卫风?木瓜》是一首表示执著情爱的诗:投我以木瓜,她送我木瓜,报之以琼琚。我拿佩玉来报答。匪报也,不是来报答,永以为好也。表示永远爱着她。在双双脉脉含情的馈赠和暗示中,纯洁无私的爱情在彼此交流。《郑风?褰裳》写一个女子性格开朗、泼辣,与他所爱的男子猛开玩笑,强烈表达自己的恋爱之情:子惠思我,你要果真在爱我,褰裳涉溱。快提衣襟过溱河。子不我思,如果你不想念我,岂无他人?难道没有好小伙?狂童之狂也且!你这小子傻大个!子惠思我,你要果真在爱我,褰裳涉洧。提衣淌过洧水来。子不我思,如果你不想念我,岂无他士?难道没有别人爱?狂童之狂也且!你这小子傻得乖。随着封建礼教的兴起,婚姻日益成为家族或政治利益交易的工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成为青年男女婚姻关系的决定力量。于是出现了痛苦的恋歌、的悔恨与对封建礼教的抗议之声。《郑风?将仲子》写一位姑娘要求情人别跳墙来她家约会,以免受到父母兄弟和邻居们的非议:将仲子兮,求求你小二哥呀,无逾我里,别爬我家大门楼呀,无折我树杞。别弄折了杞树头呀!岂敢爱之,树倒不算什么,畏我父母。爹妈见了可要吼呀!仲可怀也,小二哥,你的心思我也有呀,父母之言,只怕爹妈——亦可畏也!骂得丑呀!第一章说 畏我父母 , 父母之言亦可畏也.第二章说 畏我诸兄 , 诸兄之言亦可畏也。第三章说 畏人之多言 ,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可见干涉、阻挠爱情自由的诸多社会力量。《邶风?谷风》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妇女,陈诉她被抛弃而不愿自绝的心情:习习谷风,大风唰拉拉来得凶暴,以阴以雨。乌云才上来大雨就到。■勉同心,我全心全意依顺着你,不宜有怒。你好没来由平空着恼。采葑采菲,好比采萝卜跟那蔓菁,无以下体?难道要叶儿就不要根?德音莫违,往日的恩情休要抛弃,及尔同死。和你过到老永不离分。尽管她如泣如诉地回忆起共度的艰难岁月,把自己的痛苦和丈夫与新婚妻子的欢乐作鲜明对比,以期感动丈夫,但是终于一无所获。应该说,与《卫风?氓》所写的弃妇诗一样,它们都是封建时代妇女处于生活从属地位的悲剧。

一来是门当户对,需都是贵族,二来必须是不同国籍的人才能联姻。因为一个诸侯国就是一个家族,近亲结婚的危害古人早有察觉,故春秋战国时的贵族或士人的婚姻都是跨国的。比如吴起。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如《红楼梦》里的赵姨娘。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由于人类自身生产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礼俗。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事于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其中一些产品则成为文化的物化成果;而人类精神生产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又作为精神文化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人类的自身生产。正是由于婚姻在上述三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称为“婚姻大事”。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把婚姻当做人际关系的开端。《易·系辞》:“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自然界由阴、阳二气交感所产生,人类是由男女交接而产生。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中有关于人类自然产生的观念,与《易·系辞》的说法相近。在天地之间产生气,气变成蛙,蛙变为人类(男人由天上生,女人由地上生,天地产生人类)。这是对产生人类的原始看法。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认为:“昏(婚)礼者,礼之本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1)。它把婚姻家庭视为组成社会肌体的胚胎。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称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於从属地位。翻开《红楼梦》看看,王夫人和赵姨娘的家庭地位是多么不同,就是她们的儿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是天壤之别。但在众多妻妾中正室只能是一人,否则,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同时娶林黛玉和薛宝钗为妻呢?所以我国古代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千百年来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剧?它是强加在我国古代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一、纳采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二、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三、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五、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六、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戴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聘娶六礼中,雁是最重要的礼品。后汉班固在《白虎通·嫁娶》对用雁作为礼品作了解释:“《礼》曰: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为贽。纳征用玄熏,故不用雁也。贽用雁者,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古人以雁为礼,一取雁是候鸟,每年秋分时节南去,春分时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坚贞不渝。二取雁是随阳之鸟,喻妇人出嫁从夫;三取雁行有序,飞时成行,止时成列,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幼弱雁尾随跟紧,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由于雁是飞禽,很难捕捉,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 经过此“六礼”,婚姻正式成立。如此复杂漫长的过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中牵引,而真正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未直接参与,只有在结婚完成之后才见对方模样。如此玄妙的结合,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男女之间的姻缘,要经过媒人的物色,经过生辰八字批合吉凶,就仿佛两个今生素不相识的人,不知经过几世的修缘,今生在出生之时,就以定下姻缘,共度一生。我国古代社会实行许可离婚、专权离婚、限制离婚的制度。反映在离婚方式上,以“出妻”为主,以“义绝”、“和离”和一定条件下的“呈诉离婚”为补充。第一,出妻制度。出妻,即男子强制休妻,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离婚方式。我国古代的“礼”和“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这就是所谓“七出”。《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是指儿媳不孝顺公婆,得不到公婆的欢心,尽管妇女没有过错,只要公婆不喜欢儿媳,即可成为出妻的理由。无子,即妻子不生儿子,封建时代的法律规定“四十九以下无子,不合出之”。淫,即指妻子与人通奸。妒忌,在古代社会,官宦豪绅除娶一个正妻外,还可以纳妾。如果女子从思想、行为上不准丈夫纳妾,男子可以此为理由将她休掉。恶疾,指妻子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据考证,这里的恶疾,主要指的是麻风病。多言,指妻子多言多语,离间了夫家的亲属关系。窃盗,指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在古代社会,妻子对家庭财产没有处理权,私自动用家财就被认为是盗窃。为维护封建道德,古代婚姻制度又规定了三种丈夫不得休妻的法定事由,客观上取得了保护女性权利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将其休弃。其内容,按照《大戴礼》所记载为:“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夫同甘共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第二,和离制度。和离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受着传统的“三从四德”和贞操观念的严重束缚,很难真正实现其离婚的愿望。所谓和离,大多是一种协议休妻或“放妻”,往往成为男方为掩盖“出妻”原因,以避免“家丑外扬”而采取的一种变通形式。第三,义绝制度。义绝制度不是独立的离婚制度,而是一种刑事案件附带的民事法律后果。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一定亲属间,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殴斗、相杀等犯罪事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夫妻关系必须解除。 义绝具有强制性,合当义绝而不绝者要受到处罚。第四,呈诉离婚制度。所谓呈诉离婚,即发生特定事由时由官司处断的离婚。依封建法律规定,如果“妻背夫在逃”、“夫逃亡三年”、“夫逼妻为娼”、“翁欺奸男妇”等,男女双方都可以呈诉要求解除婚姻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婚礼,通常指包括议婚、订婚、迎亲、结婚前前后后一整套的礼仪程式。其在《荀子?富国》曾一言概之云:" 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婢、内、送、逆。" 但婚礼的实际进行,可简可繁,其实是最具弹性的。这一时期,男女的始婚年龄,相当普遍定为男20岁和女15岁,如《墨子?节用上》云:" 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 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但也有男子"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女子" 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①,这是概言始婚的上限年龄,过则谓之" 失时".统治者为提高本国人口增长速度,以加强国力,十分注重" 男女以正,婚姻以时" ①,常推出一些" 正风俗" 的硬性规定,如春秋时越王勾践,有"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②。战国时秦国有令" 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家贫子壮则出赘" ③,禁止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也就是说,男女进入俗定的成年年龄后,必须婚而成家,真正成为社会一分子,要想晚婚或留在父母家里,是为时俗和官方所不许可的。一般性的婚礼,有聘、内、送、逆四个程序,不妨称为婚姻四礼。但上层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由于通常围绕父家长制下家族本位而展开,其婚仪就相当繁缛,大体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步骤,也叫" 婚姻六礼" ,据说如此反反复复的程式,是出于" 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④,从婚姻开端即将两姓家族间的联姻加以郑重其事化,在取得上层社会认可的公开化同时,又借助宗庙神灵的力量,以使这一婚姻关系神圣化,还求佑于家族的子孙昌衍。成婚后的第二天天明,新妇要行见新郎父母之礼。古代新妇称公父公婆为舅姑。" 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笄、枣栗■■以见" ①。由主持行礼的赞者司仪下,新妇入门拜见舅姑,把枣栗献给舅,■■献给姑。"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著代也" ②。西阶是宾位,阼阶指东阶,为主位,新妇从主位出,表示从此要以主妇身分代理日常细事。但若新郎父母已亡," 则妇入三月,乃奠菜" ③,三个月后备祭食去奠拜,称为庙见,《礼记?曾子问》云:" 三月而庙见,称来归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 大凡见舅姑或庙见礼,均是亲迎婚礼的后续,以察新妇娶进门后表现出的所谓"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④,即成妇之道。时又有新妇回娘家探望父母的" 归宁" 之俗。如《左传》宣公五年有记齐高固于秋九月亲迎鲁国叔姬,是年冬高固陪夫人双双" 归宁".《诗?周周?葛覃》云:"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我衣,害■害否,归宁父母" ,描绘一位新妇婚后回娘家" 归宁" 前的高兴忙乱劲,又是告师氏(姆),语言絮絮,又是洗涤私服,又怕弄脏礼服,拿起这放下那,不知如何是好,其天真稚气,跃然可见。新妇回门" 归宁" ,一般是在婚后三月左右。由上所见,婚姻六礼主要行诸上层贵族社会,实属一种以父家长制下家族本位为要质的包办婚姻之礼仪程式,婚姻受制于男女双方父母的支配而把当事人的自主自由撇在一边,婚姻方式则表现为男娶女嫁的从夫方居,从而利于父系世系的延续。由于这种婚礼的运操公开于社会,又受官方倡导的礼制管束,故婚姻缔结程序始终处在" 合法化" 的光环之中,婚姻家庭关系一旦建立,如无特别原因,也就很难解除,其稳固性是很显然的。这种婚姻多半带有强制性,不属于个人本位婚,感情色彩淡薄,除可能会出现悲剧或喜剧性两个极端外,一般均压抑在平平庸庸相终始的淡化状态,逊奇艳,少波澜,重实际生活机制的运作,自婚姻六礼过程的冗长,仪式的机械板刻,礼节的繁琐庸碌,即已启开这种人文现象展向之必然。但因这种婚姻形态有相应的社会背景,又易于造就稳定的社会环境,故有关婚礼渐推而广之而向中下层社会延伸,逐渐以其普遍性而不断进行着增减和调正,久久呈现其活力。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 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 文化 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4]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7]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1]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15]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16]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着,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2017年音乐论文文献

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4. 音乐方面论文综述范文

5.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战国墓,是迄今为止最宏伟壮观、声律最为齐备、铸造最精良的编钟。钟体铭文有“曾侯乙作持”字样,表明是由曾国国君乙制作、享用,因而得名。编钟出土时非常完整,连铜木结构的钟架、挂钟构件、演奏工具都伴随出土,钟悬于架上,演奏工具置于旁边,让我们可以想见下葬时乃至演奏时的原貌。编钟共 65件,全由青铜铸造,以形态可分为钮钟、甬钟与镈钟三类,被分为3层8组悬挂在钟架之上。钟体表面铸有铭文,除形体较小的钮钟为素面无纹饰外,甬钟与镈钟都有繁缛绮丽的花纹,极为精美。经过检测,每座钟都能发出2个乐音,以错金铭文标注音名于敲击部位,经历2000多年的岁月仍能进行正常演奏,其音乐性能之优秀不由得让人们为之惊讶。古代文献《世本》《吕氏春秋》提到黄帝时已能制作钟,但估计只是木钟或陶钟。商代西周时期才开始出现青铜镈钟、甬钟、钮钟等。虽然将钟按照音列编列悬挂即可称为编钟,但将以上三种钟编列成组、配合使用,形成类似曾侯乙墓这样的编钟组合,则要晚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公“制礼作乐”,在周人的祭祀、燕享、大射、军礼等诸礼当中,都要用到“金奏之乐”,编钟作为“众乐之首”尤其受到周人的重视,进而形成一套完整钟乐制度。进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纷纷效仿并且僭越钟乐制度,使得青铜编钟的发展步入极盛时期。异常精美且规模宏大的曾侯乙编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铸造出来的~

愤然离席。所以乐在儒家眼中是上层统治阶级区分等级,明确贵贱先秦时期,在道家眼中,摒弃一切娱乐活动,因此毫无音乐思想。因此对于道家来说,自然的声音是“大乐”。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反感礼乐的繁文缛节,提倡顺其自然。“大音希声。因此孔子见“八佾舞于庭”,怒斥季氏僭越礼制,乃至乐器声都是在天地“大气”下万物共鸣而产生的天籁,鸟鸣声,流水声,墨家崇实务,雨声,雷声,具有极强政治性的的高雅文艺娱乐活动,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仪式。再谈到墨家,音乐是“礼乐制度”一部分,儒家最讲究周礼,当然也重视乐,大象无形”。乐的主要是起到辅助礼的作用

中国工艺美术期刊

刊名: 雕塑Sculpture主办: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英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7-2144CN: 11-3579/J邮发代号: 82-602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雕塑创刊时间:1995该刊是普通期刊,非核心期刊PS:合适请采纳,谢谢~

美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有(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新美术,装饰,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美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世界美术,美苑,书法,中国书法

1.《民族艺术》是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出版的刊物,由《民族艺术》编辑部编著。内容是关于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文章,尤其欢迎选题独特、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的文稿,提倡立体性跨学科研究。民族艺术设有:艺术名家、学界名家、宗教-艺术、神话-图像、巫乐探究、学术访谈、艺术探索、文化研究等栏目。2.《电影艺术》( 时名《中国电影》)在北京创刊,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事电影评论、电影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杂志以其历史的悠久、学术的严肃、理论的建树在国内外久享盛誉。本刊以研究中国电影为本,密切关注中国电影当下的发展动向,全面、专业地描述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理论轨迹,及时展现中国电影的最新成就及创作经验;研究中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史料,深入挖掘世界电影背后的思想/文化。3.《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全国性音乐理论学术季刊、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音乐院校学报。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表音乐各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人们对音乐中所体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和民族、分析和研究、思维和观念、表演和实践诸方面以及与之关联的人、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关注。本刊在栏目种类设置和前沿学科方面居同类刊物领先地位;在同类刊物中发行量第一,全国中文社科核心期刊。其他期刊也有很多,你不妨与我进一步沟通,我再进行相关专业推荐。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

美术 中国油画 新美术 美术观察 艺术界 世界美术

以春秋战国的巨变为主题的小论文

白起王翦列传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於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闲,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闲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わ。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秦王使王龁代陵将,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於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於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灭蒙氏。陈胜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或曰:「王离,秦之名将也。今将强秦之兵,攻新造之赵,举之必矣。」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居无何,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王离军遂降诸侯。太史公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当时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合纵连横思想所引发的历史走向,从大格局上评述各国君主的战略视野的优劣,以及张仪苏秦等名仕的政治理念以及历史局限性。另一个是那个时期由于文人名仕国家观念比较单薄,诸侯求贤若渴,是我国历史上思想交流汇聚与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可以就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影响进行阐述。个人觉得后者比较适合学生作文,前提是需要熟悉那个时代的历史,不过八百字很少,建议有所侧重的写,或者直接只写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这个太多没人答的,而且没悬赏,有悬赏也不知道你给不给

政治 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思想 法家思想的产生,韩非子等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为这一制度的形成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军事 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适应政治、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如齐国“作内政以寄军令”,郑国“作丘赋”,鲁国“作丘甲”,晋国“作爰田”、“作州兵”。尤其是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建立军功爵制,健全户籍,什伍编组,向农民征收军赋等。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军事专著。在变法图强、争当霸主、进而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激烈角逐中,

  • 索引序列
  •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论文
  • 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研究论文
  •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 中国工艺美术期刊
  • 以春秋战国的巨变为主题的小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