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论文研究与历史研究

论文研究与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

论文研究与历史研究

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应用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的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应用,欢迎大家参考。

【摘要】:

硕士毕业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论文水平的重要表现,考察其论文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重要的帮助,本论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xx年和20xx年硕士毕业生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意识逐渐增强,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同时存在述而不用、理解不准确、运用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因此,应注重从增强研究生方法自觉、严格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不断提升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水平。

【关键词】:

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

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你想写什么方面的,多专业,用途

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

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很多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有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接触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写,那么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论文(1)

研究方法:

通过普遍联系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结合的写作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不同情况下视听资实的效力认定问题。普遍联系是要将我国视听资料效力认定的各个法律与外国相关的法律法条,以及我国法律所不祥尽的具体情况和外国相关规定统一结俣起来,对视听资烊的效力进行一个具体全面的剖析,以对比、引用等方式对本文进行论述。案例分析法是在论证问时注重从实际出发,在事实基础上讲道理、摆证据,运用法律知识和条文进行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法是对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用这三种方把整篇文章紧密联系起来,使整篇论文富有逻辑和深刻度。从而得出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认定视听资料问题。

研究条件:

1、电子科技迅猛发展,视听资实的效力认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可通过书店、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2、有论文老师的细心指导。3、大学三年的学习,法学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具备研究的能力。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视听资料效力认定问题,解决司法实践中视听资料认定难等问题,找出立法上不足,从而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各谐发展。

论文(2)

研究方法:

由于犯罪的复杂性,承继共犯的成立存在不同情况。通过对不同成立条件的对分析,找出承继共犯成立的不同情况。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阐释承继共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不同情况。

研究条件:

1、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 具备论文研究所需要的较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2、已收集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3、具有上网条件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拟解决主要问题:

本课题旨在研究承继共季的刑事责任问题,从理论上着手探讨承继共犯的特征及成立条件,再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承继共犯的刑事责任问题。对国内相关不同学说研究研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针对新出现的理论争议和实践难题也进行一定的关注。

陈:论文(3)

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比较国外立与中国立法,找出双方的优劣,并此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2、描述法。用描述的方法描术欠薪行为。以例子及材料将现象和事件描棕和识别,将欠薪的各个方面展现出业。

3、实证分析法。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就案件进行论证。

研究条件:

目前已有很多现成文献 和资料。各国、各地的理论研究成果、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拟解决问题:

对恶意欠薪罪做一个深入剖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论文(4):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概念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不纯正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概念进行祥细论述。剖析其包含的身份仅影响刑罚轻重和身份即影响犯罪性质,同时影响刑罚轻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二是将国内外学者对不纯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的结论。

研究条件:

1、时间充裕。从论文选题到定稿要6个月时间。

2、参考资实齐全,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 期刊。

3、论文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4、大学四年的法学积累,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拟解决主要问题:

如何对不纯正身份犯共犯问题进行完善,进而有利于刑法理论的发展。

论文(5):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众多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 获取相应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与掌握;历史研究法,对研究问题的一些历史因素、形成背景调查得出原因;实证研究法,即将所研究的问题,通过相应资料佐证,得出一些结论。

研究条件:

图书馆、网络、已有知识积累,老师的指导。

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刑有关结果加重犯的定,找出中国对结果加重犯规定的不足,完善我国刑法对该问题的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2)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4)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5)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6)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7)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3.1.7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3.2 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3.3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3.4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3.5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3.6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3.7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3.8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历史与现状研究论文

刘金生整理介绍了刘姓的历史源头,以及刘氏对发展发扬汉文化的不杇功绩!

写作思路: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在知网查阅相关的文献,然后从文献中找出有用的知识点加以总结,最后再编撰关于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范文如下: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随着周王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周姓也由西向东迁徙,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成为巨族。

周姓原来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秦灭六国以及秦末战乱,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之时,周姓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

唐末五代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开始移居海外。

当今周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湖南、江苏、四川,三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6.7%,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江西七省,占周姓总人口的38%。

1、提出问题2、研究方法3、资料整理4、结论

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3、外族的改姓。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口的5.5%和6%。全国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地区。查看全部3个回答刘字男孩名字_2020新生起名_鼠年起高分名字大全「起名」男孩名字相关信息推荐2020刘字男孩名字,精选适合宝宝的_如意好名字!好听,好读,简单大气+琅琅上口,取名满意为止!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铭..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刘为华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

新疆历史与现状研究论文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93.54%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93.48%。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1.2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基本信息【词目】厉声【拼音】lì shēng【英译】[stern voice] 【反义词】柔声【组词】厉声喝道,厉声怒吼,厉声谴责,厉声怒斥,厉声呵斥。【基本解释】严厉的声音详细解释严厉的声音;高声。《后汉书·王允传》:“允厉声曰:‘吾为人臣,获罪於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成自虚﹞注目略无所覩,但觉风雪透窗,臊秽扑鼻,唯窣飒如有动者,而厉声呼问,绝无由答。”《西游记》第五一回:“他两个在那洞门前厮打,只见高峰头,喜得个李天王厉声喝彩。”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潘崇厉声曰:‘熊掌难熟,王欲延时刻,以待外救乎?请王自便,勿俟臣动手!’”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车身簸荡,厉声作响。”编辑本段同名主持人厉声生日:5月5日 血型:B型 星座:金牛座 星座:金牛座 籍贯:山东日照 爱好:旅游 看书 听音乐 最喜欢的电影:《罗马假日》 最喜欢的颜色:所有鲜亮的颜色 厉声,山东五莲人,现在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女生组》任外景主持, 之前是《民生直通车》的主持人,一个标准的80后,却担任了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情感援助节目,与当事人同喜同悲,与其它几位女生一起为当事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厉声,相信你在主持生涯中会越走越远,成为一个出色的主持人![1]同名学者人物简介 出生年月 1949年8月民 族 汉学 位 历史学硕士职 称 研究员职 务 边疆中心主任掌握语言 英语研究领域 疆域史学术经历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获硕士学位。1993年~1997年任新疆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1997年11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任中心副主任, 现任中心主任、研究员。1998年起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2001年起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科研成果研究课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历代边事与边政》;2000年立项,2004年完成。 主持院交办项目《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2002年立项,2003年2月已完成。 与马大正研究员共同主持的《新疆史鉴》(院重点),。1998年立项,完成时间2001年。已完成初稿。 中心重点课题:新疆反恐怖斗争研究,1998年立项。 主要著作:1 《新疆对苏(俄)贸易(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2 《中俄伊犁交涉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3 《历史论集》(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4 《新疆地方史学习指导》(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5 《中亚五国简史》(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6 《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合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7 《哈萨克民族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载《西域考察与研究》(续)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8 《乾隆年间新疆协饷拨解及相关问题》(论文),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9 2000年,主持的研究报告:《新疆社会稳定战略研究》课题荣获社科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研究报告类三等奖。10 《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主要论文:1 1987年《那彦成善后制外浅析》载《新疆大学学报》第3期2 1988年《新疆中俄司牙孜会谳制度研究》(1.5万字)载《新疆社会科学》1988的3期,独著3 1988年《中俄司牙孜辩正》(1万字)载《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独著4 1989年《新疆俄国租借地研究》(1万字)载《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2期,独著5 1989年《新疆俄国贸易圈述略》(1.5万字)载《喀什师院学报》1989年第一期,独著6 1989年《中俄伊犁交涉研究综述》(1.8万字)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第四期,独著7 1989年《俄茶倒灌与<俄商借道塔城伊犁运茶赴俄条约>》(1.3万字)载《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独著8 1990年《新疆中俄民籍问题研究》(1.5万字)载《喀什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独著9 1990年《新疆俄国贸易圈研究》(4.2万字)载《西域史论丛》第三辑,获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独著10 1990年《<中俄伊犁条约>后新疆地区中俄贸易研究》(1.5万字)载《西北历史研究》(论文集)陕西三秦出版 社1990年版,独著11 1991年《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对苏边境贸易》(0.8万字)载《国际贸易论坛》1991年第二期,独著12 1991年《同治年间伊犁议借俄兵案始末》(1.3万字)载《西域研究》1992年第3期,独著13 1991年《盛世才时期新疆对苏贸易研究》(1.5万字)载《喀什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合著14 1992年《新疆对苏贸易口岸概况与现状》(0.6万字)载《开发研究》1992年第1期,独著15 1992年《新疆对苏贸易口岸概况与现状》(0.6万字)载《开发研究》1992年第1期,独著16 1992年《新疆近代历史研究回顾》(2.3万字)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第2期,独著17 1992年《清代巡边制度研究》(2.5万字)载《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独著18 1992年《新疆对苏贸易口岸概况与现状》(0.6万字)载《开发研究》1992年第1期,独著19 1993年《同治年间伊犁将军议借俄兵案始末》(1.3万字)载《西域研究》1993年第3期,独著20 1997年《废止俄商在新疆贸易暂不纳税始末》载《中日边疆地研究》1997年第3期, 独著21 《清王朝对西北藩属哈萨克治理政策研究》,论文,载《西北民族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月。22 《沿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正确道路前进》,论文,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态度恶劣 严厉的制止

严厉的口气喝斥

期刊历史研究论文

期刊美投关于美国的论文如下。1、JournalofAmericanHistory,该期刊是美国历史领域的顶级期刊,主要刊载历史方面的研究论文。2、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该期刊是政治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主要刊载政治科学方面的研究论文。3、AmericanEconomicReview,该期刊是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主要刊载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4、AmericanEconomicReview,该期刊是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主要刊载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5、JournalofAmericanCulture,该期刊是美国文化研究领域的期刊,主要刊载有关美国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历史学研究这本期刊上的文献字数都不少于3000的,你可以去看看

历史论文此处省略六百字......

学术论文的话《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集刊》《史学史研究》《史林》这些都是国内顶级的史学刊物哦,当然门槛非常高啊。你可以根据自己要写得论文的分类来选择投稿的单位哦。另外《历史教学》(分高校版和中学版)虽然没有上述的权威,但是和教学方面相关的投这里会比较合适吧。如果你的论文不太正式,可以到一些大众一点的杂志上尝试,比如:《文史春秋》《文史月刊》《文史杂志》《文史天地》《文史博览》《文博》《民国春秋》

历史心理研究论文

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石——试论传统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根植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流淌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它的精华,光耀华夏,远播世界。今天,我们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探讨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与作用,对于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启发全体社会力量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实质及外延。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等客观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沉积。它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广泛的外延,它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沉积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就其实质内涵而言,总体上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推崇仁爱原则,倡导厚德载物与人际和谐。(三)重视人生观,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及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法则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传统文化,毫不疑问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生活情形的反映。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既然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时代演进的记录,那么,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便是传统文化具有的基本特征。从中华传统文化生成与演进的自然环境看,它显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立发展与继承的格局与走向。反映着中国传统文明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基础,涵盖了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农业文明历程。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综合,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传统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是激励民族成员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共同努力的内在动力,是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根本因素,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力量,以一种观念形态存在(感情、理想、价值观)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 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要素看,它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传统文化本质为组成要件,并在形成过程中相互糅合,相互贯通,相互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实质,决定了它本身具有的凝聚人心、团结协作、刚毅奋进、厚德载物、爱国爱家、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基本精神。并包含了传统伦理观中的忠、仁、智、良、义、信、礼、俭、勇等基本要素,而这些恰恰是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石与基因。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现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是精神与文化的结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作用,它制约民族精神的走向与发展,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同时,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巩固,又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民族成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品格和风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作用不可估量。而蕴涵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越深邃,民族精神则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辨证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进行传统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忧后乐”“为民请命”的博大胸怀等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商品社会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从而重新树立起民族文化的旗帜,以激发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汉文化中的重德崇仁思想,在成就多民族国家的连续统一,熔铸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引导各族把一时的相互冲突、战争化解为长远的和平与融通,起到了巨大的民族团结和凝聚作用。 (二),中华民族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撑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似一条银线,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绪一线贯穿。传统文化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精忠报国”“轻利忘义”“舍生取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重要内容一直激励着我们为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而奋斗牺牲,爱国主义的内容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所在,它使民族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高涨,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在一次次前仆后继、英勇搏杀中,传统文化对中华健儿的精神支撑作用得以彰显,我们看到了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威力。 (三)传统文化是强国富民的推动因素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点,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孔孟思想体系中的“礼”“仁”成分,儒家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和为贵”“大同”等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样离不开本民族传统文化,只有把现代化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现在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传统文化中的勇于创新、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等成分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传统文化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抑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强调个人主义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否定“一己私利”, 赞扬和肯定“以公忘私”“天下之利”“先义后利”“义以为上”等思想,这些思想的价值取向,对于增强全民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 要:社区心理学是西方应用心理学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分析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介绍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诞生与发展 学科概况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psycholog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同时,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背景中的个体,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区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区的多重层面展开研究,强调社会系统和社区情境对人们的影响,以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发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及资源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区心理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少见。文章从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学科概况等方面对社区心理学进行探讨。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社区心理学是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导致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从而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临床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为社区心理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了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4]。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在斯维姆斯哥特会议上,产生了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区心理学的呼声。社区心理学关注“在复杂的交互做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 [5]。第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第27分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出版《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各种教科书也相继问世[6]。

真正标志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独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与公平、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并讨论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同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7]。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把社区心理学分会的名称改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使美国的社区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合作并更加重视行动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社区心理学作为一个在社区公共生活与民主决策中具有重要渗透力的应用学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欧洲社区心理学的出现比北美晚10年,英国于1976年和1986年相继出版了Bender M.的《社区心理学》和Koch H.的《社区临床心理学》,1991年创办了《社区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报》[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心理学系最早开设了名为社区心理学的课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社区心理学不断得到发展[9]。

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为了理解个体、社区和社会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进行了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区心理学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一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二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观是社区心理学家十分认同的观点。社区心理学者十分认同Lewin的行为公式B=f(P,E),即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西方心理学普遍存在着重视P成分而轻视E 成分的现象[12]。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13]。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带有回报性的,人们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14]参与观测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区,假设内部和外部视角,和成员一起生活、工作;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方法、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社区个案研究法,是一段时间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定量观测法,是从大样本中进行标准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随机区组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组和标准化进行的社会革新[15]。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社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不能将其视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甚至是一个分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环境和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咨询与治疗。②社区心理学注重问题行为或心理失调的事先预防,带有主动性;而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疗,具有被动性。③社区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鼓励个体参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案中,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临床心理学把治疗焦点放在个体的缺陷上,忽视个体的潜能,专家与病患是医患关系。④社区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学工作者或非专业工作者来完成;而临床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资格认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来完成。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以多重层面展开,强调跨学科间的合作;临床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但仅限于重视并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临床心理学把临床实践看作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存在着很多交叉和融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多的交叉。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行动研究,但它在发展历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②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主线,其应用与服务色彩较浓;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探讨。③社区心理学注重从中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社会心理学虽然理想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④社区心理学同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多交叉;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等领域存在较多交叉。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密切联系的。二者都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另外,两者都十分重视本土化问题,因为两者都依附于具体国别的社会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处理及解释具体国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16]。

社区心理学有其可取之处:社区心理学试图克服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的偏差,有意将个人还原到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主张情境人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与他的背景和系统是不能够分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区心理学带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烙印,他们主张的情境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理论等仍然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忽视或者是有意回避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统经历了由专业医疗机构到社区咨询和治疗机构的转变,强调预防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在社区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社区构建和授权,强调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建设生态化的社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我国的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出适应中国社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我国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同时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刘盛敏,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6-22.

4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45-55.

5 Bennett C.C.,Anderson L.S.,Cooper S.,et al.Community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Boston: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K.G.,Wong F.Y.社区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J.H.,Elias M.J.,Wandersman A.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71-76.

9 Montero R.H.Parallel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J.Community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D.S.Commun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P.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K.The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

14 Kenneth I.Maton,Douglas D.Perkins,Susan Saegert.Community Psychology at the Crossroads:Prospec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Am J Community Psychol (2006) 38:9-21.

15 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0-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心理学是帮助心理有问题的人解决疑虑的学科,要学好心理学专业并非易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学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喜欢!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一 《浅谈心理学在小学毽球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 教育 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毽球运动在学生中的盛行,大部分小学已经将毽球教学作为了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研究表明心理学对小学毽球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试从促进小学毽球教育出发,对心理学在小学毽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心理学 ;体育教学;小学毽球;应用 毽球运动是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毽球教学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然而多数学生虽喜欢毽球但不代表喜欢毽球课,为了能更好地在小学中实施毽球教学,需将心理学应用到毽球教育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教育,从根本上促进毽球教育的有效实施,并且与心理学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小学毽球教学的现状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毽球运动作为一项很受学生欢迎的运动,已经被纳入到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在小学毽球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对毽球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毽球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毽球教学是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游戏,并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与毽球教学的初衷同步,但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往往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导致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合理性;二是毽球 教学 方法 及组织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都是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及优秀的组织形式是毽球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及高效果的有利保证,但目前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依旧采取的是传统模式,缺乏多样性;三是对毽球基本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如前面所诉,目前大部分学生虽喜欢毽球,但不代表喜欢毽球课,小学毽球教学主要采取的是集中传授基本技术形式,对于本就爱玩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导致在基本技术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毽球教学的效果。 二、心理学在小学毽球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为体育心理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专门条件下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而毽球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必然与心理学有着一定的关联。实际上亦是如此,将心理学应用到小学毽球教育中,对其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着重要意义。那如何将心理学应用到小学毽球教育中去?就此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 毽球教学的实施其实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一种行为,无论是毽球方面的教育还是思想方面的教育,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共识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两者间的心理关系都会存在着差异,这些都将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因而如何在毽球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与学生间的心理关系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对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有着一定的了解,加强与学生间的心理沟通,保持教学热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小学毽球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贪玩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制定。如采用游戏学练法,将毽球基本技巧作为游戏来进行,让学生从心理上对这种所谓的游戏玩具产生良好的感觉,激发其兴趣;又如采用竞赛学练法,将毽球基本知识与竞赛结合起来,营造有趣的学练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都能促进毽球教学的实施。 3.消除学生在毽球学习中的胆怯心理 对于毽球的学习,有很多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胆怯心理,如由于学习毽球网上进攻需要难度更高的动作,担心自己在运动过程中会受伤;由于自身运动能力和别人相差较大,怕受到老师责怪等等都是学生对其产生胆怯心理的原因,并且还易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等问题的出现。因此,为学生能更好地去学习,教师应对各个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耐心指导,时常鼓励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能应对自如, 4.加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 学生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毽球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因而需进一步加强心理学在其中的理论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对于毽球教学,只有学生对其产生了好的学习动机,才会真正去积极进行学习,因而教师需采取各种有效 措施 来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教师应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方式,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毽球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松生.小学生毽球训练8法[J].体育师友,2007(5) [2]范传加.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教学改革[J].东疆学刊,1988(4) [3]王武.浅析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2)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二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 作文 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作文创作的过程是学生们把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转化为自己主观感受的过程,是需要写作者主观心理为条件的,因此心理学知识在学生们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是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的。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作文教学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心理学;作文教学;观察;真情实感 作文是语文素质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以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动态的、内在的、心理的运动过程,也是令学生头疼、教师费心的一个教学难点。作文课上,学生经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可常常是找不到灵感,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好 文章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过程语文学科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具体应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们把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转化为自己的感知然后具体的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动机、兴趣、情感等非认知活动,引导学生们心理和情感的合理表达,来调动学生们写作的热情与灵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为写作提供素材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求学生要首先打好腹稿,然后在此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成为写作的基本框架,这样学生们写起作文来相对才会顺手。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时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往往对于需要写作的题目没有什么话可说,就是常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无从下笔,要不就是三言两语的写了,内容空洞,情感虚假。这一问题的出现是与学生们缺乏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知密切相关。从常规来看学生们觉得有话可说的作文往往是自己关注过的,这样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所谓观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事物去感知。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能够看到一点就写。”这事实上说明了日常观察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就是既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物,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走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主观动机对于做事情的态度和过程的影响非常大,学生们感兴趣的他们往往才会主动去做,喜欢去做,学习的效果才会优化。 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在日常学习中有目的去引导学生主动去写作,对于一些 热点 话题和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小作文的练习,通过布置周记来慢慢的使学生们习惯写作,这样学生们内心的畏难心理才能够慢慢的消除。另外,教师要抓住一些重要的写作契机,如每年的 清明 节扫墓、春游、运动会等学生们喜欢参加的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在活动前给学生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写作的任务,这样学生们在参加的过程中留心体会和观察,自己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 心得体会 ,写出作文来就方便了许多。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会像涓涓流淌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永远常新。 二、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 心理学认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亢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情和欲望的契机,及时加以引导,教学生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在作文中把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最深的地方真实地写出来,能以情动人。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创作创设恰当的情境,也就是提供写作的平台,让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习作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特点;也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动物王国;或者是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头饰,演一演这些动物,然后再进行习作。这样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创造力也油然而生。 总之,在 小学作文 教学中,我们要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作文心理,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如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现实,以学生为主体,加以科学引导,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进科.立足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深化新课改对策浅探【J】.吉林教育,2011(22) 【2】周健.网络让作文教学从“有限”到“无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Z1) 【3】孙秀萍.抓好作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5) 【4】李翠.谈谈心理学原则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金田(励志),2011(06)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三 《浅谈运用心理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心理学主要分析和了解人们内心的想法,以便更好地引导人们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行。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课就是简单的数字组合,除了数字计算,还是数字计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单一呆板,有的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恶心理,以至于放弃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工作,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它是针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思维意识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能极大限度地挖掘人们潜意识里的积极思想,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学习、生活。心理学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能力,使人们以愉悦的心情去面对未来的每一天。小学数学最大的教学缺陷就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高, 学习态度 消极。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二、运用心理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成熟,自控能力非常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基本是待在教室中,不太了解外界的信息,教师成为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 渠道 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在课堂上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好奇、爱玩的特性,开展数字小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彻底改观,爱上数学。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能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能在积极、轻松地氛围中学习,极大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在积极的环境下,人们能有效地去完成事情;反之,在消极的环境下,人们的工作效率也会变得非常低。如在一个宿舍里出现了一位“学霸”,那么这个宿舍的其他学生都会向“学霸”的方向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果一个宿舍里出现了一位“学渣”,那么这个宿舍的其他学生都会向“学渣”的方向发展,消极对待学习。因此,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给学生营造愉快、乐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 三、结语 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的存在是为了使人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心理学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发展和生活。因此,把心理学科学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让小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转变学生的消极心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1. 心理学方面的论文2000字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 有关心理学的相关论文2000字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 索引序列
  • 论文研究与历史研究
  • 历史与现状研究论文
  • 新疆历史与现状研究论文
  • 期刊历史研究论文
  • 历史心理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