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4

六月之程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老太婆心态好

已采纳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高一学生刚刚经过初中三年的拼搏考入高中,这不能不说是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生活,新生往往会自发地产生一种“重头来”、“好好干”的愿望,班主任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新”字上做文章。这一时期主要是进行责任感和文明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同时发展个体品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生活上让学生学会自理。现在的高一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初中时洗衣、扫地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高中生活,是学生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由自己来安排,此时,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快速适应环境,然后可以宿舍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内务整理能力,并进行量化评比,加强责任感教育。其次,学习方面,由于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对高中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这就要求老师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很快适应高中的教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在心理素质方面,要学生学会自尊、自爱,学会承受,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另外,要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之,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良好的习惯也会内化为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合作精神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多数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很少经历过艰苦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创业的艰辛。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甚至追求时髦、比阔气,任意挥霍父母的钱财。据了解,有的学生每月花费六、七百元,有的甚至更多。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比如让每个学生回去了解父母亲辛酸的创业史,了解他们的艰辛的奋斗史,学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激发学生对父母的责任感,从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据说,目前一些大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比尔 盖茨、李嘉成等,其实,中国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向比尔 盖茨等学习,学习他的奋斗精神,那整个民族就有了希望。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多次发表讲话,煽动整个英国要奋斗,超过他的维多利亚时代,激发英国国民奋斗。的确,一个民族只有奋斗,才有希望。我们培养的是未来世纪的接班人,育人是我们的宗旨,只有让学生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有了奋斗精神,生活上就能够艰苦朴素;有了奋斗精神,学习上就能够奋发进取。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合作精神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也是一个健全人格的标志。各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德育的渗透。政治课上,可以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的教育,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历史课上,可以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语文课上,可以借助一些优美的课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谈谈对老鼠的看法,大多数同学都说老鼠该打,并列举了一系列该打的理由,有的说老鼠偷粮食吃,该打;有的说老鼠偷油吃,该打;另有一个同学怯生生地说,那一群小老鼠多可怜呀,大老鼠偷粮食是为了养活小老鼠却要挨打,人类尚且有母爱,那老鼠为什么不能有鼠爱呢?再说老鼠偷粮吃是为了维持生存,它并没有危害人类呀,人类尚且知道要求生存,为何老鼠不能呢?如果说老鼠该打的话,那么,那么多动物被人吃掉,人又该怎样呢?这里且不说这位同学思维独特,单从人性角度来看,便能看出这是人性的复苏,从这里也可看出人类的美好情感,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加以否定,因此我对那位同学加以赞扬,那位同学也乐滋滋的。其实,尊重人性,对人格的发展有利。可以说人最可贵的品格就是人性。当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多种多样,也可以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读报唱歌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活动、影视活动、讨论辩论、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活动中塑造人格。“学做人”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终极答案的教育课题,每一代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从各自的工作角度完善它,丰富它,我们期待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325 评论

scropio123

健康 教育 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篇1 试论自己性格的优缺点以及对你 人际交往 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和完善策略。 我认为我的性格总体来说是活泼开朗型,很容易和他人交往。我喜欢和别人共同学习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初次和陌生人见面,也能和对方聊得来,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的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担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或信任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我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还行,思维比较敏捷,头脑算灵活,学习理解能力也可以。 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则是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中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能力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 人际关系己成为现代人事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只有专职公关人员才需要具备公关社交的素质。一个人不论在社会中从事何种事业,都需要有处理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力,需要有和各种对象合作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己经成为一个“关系”社会,几乎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各种人际的或社会的“关系”。要理顺各种关系,连接各种有利关系资源,并和各种关系合作、协调好,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和能力。有这样一则发人深思的报道:有几位教师向2000名雇主寄出一份问卷。调查被解雇的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为什么要他离开?”无论工种是什么,地区在哪里,有三分之二的答复是“他们是因为与别人相处不好而被解雇的。” 正如一位阿拉伯哲人所说:“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是艘陆地上的船,永远也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的彼岸。” 21世纪来临之际,曾有世界百位著名中学教育工作者聚首北京,共同研讨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备怎样素质的人。在诸多观点中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即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同时能够和多种人打交道都能成功的人。而据相关人力资源部门反映,目前实际用人单位通常首选的也是那种既有专业才智,又善于合作且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才。而在专业才干和人际合作沟通能力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大多数单位通常会倾向选择后者。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捕捉大量的信息,那种一个脑袋加一支笔的研究状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了。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 经验 、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兴趣、经验和体会,往往在交流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并传递给周围的人。因此,21世纪的人必须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在新的环境下适应新的角色,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每个人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素质,也是由此而来的,所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是人才发展的关键。 人际交往是一门很复杂,很重要学问和修养。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和人打交道。不会和人打交道的人,不仅事业受损失,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失调。许多中国的父母都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败。这是一个已经过时的观念,孰不知:成绩优等生到了社会上也可能沦为终身怀才不遇的失败者。 大学里的人际环境也是极其丰富的。中学生大多数以家庭为根据地,交往对象是父母、亲戚、同学、一起成长起来的伙伴、老师,群体关系比较单一,接触的同学又都处于共同的区域,具有相似的区域 文化 ,同学之间关系处在较为单纯、坦诚的氛围中。进人大学后,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域间的差别,素昧平生的同学带来了语言、性格、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同学间尤其是同宿舍的同学组成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同学们朝夕相处,交往不仅仅是学习,而且是全方位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在大学校园里,这种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不仅仅限于老师的传授和答疑;而同学之间的交谈,因特网、电话、书信等各种交往 渠道 ,都是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美国人际学专家鲁道兹说过:人际关系是隐形的铺路石,是一切成功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中,还要克服交往障碍,了解良好人际交往的原则,以及成功交往的技能与艺术。成功的人际交往应遵循真诚的原则、尊重的原则、宽容的原则、互利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认真落实提高。异性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对异性心理反映的正常化,促进异性间的相互了解,获得异性的信赖和友谊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一是要通过对交往的认识,掌握交往技巧;二是要大胆实践,善于 总结 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三是要努力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如真诚、大方、热情、自信、谦虚、善解人意等;四是了解人际吸引得一般规律,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篇2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 热点 。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积极采取有效 措施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卫生 社会环境 青春发育期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21世纪的主人,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对他们将来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此以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因为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造就于国家未来的建设。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市2004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报告 。报告抽取八个区县90所小学的3500多名五年级学生和90所中学的3500多名 八年级 学生作为测试样本,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学生答卷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近两年德育工作受到大家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制定计划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但此次调查却反映出了八年级学生在道德两难情境的判断选择中有一些错误认识和想法。测试中一道试题要求学生对哈佛大学违背学校纪律但又敢于认错的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以续写结尾的方式设想校长会对该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只有2%的学生能够从肯定学生的品质与处罚学生的违纪行为两个角度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选择校长应该表扬该学生品质的学生,远远多于选择校长应该对该学生做出惩罚的学生。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们更注重道德品质,而纪律意识相对薄弱;法律的权威、法不可违的意识有待加强。同时从学生续写的结尾中,反映出他们在法律意识或道德要求上还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点偏激。如把书烧了、请学生家长、打学生、学生受不了惩罚而自杀等,学生答卷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学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明确的是非标准。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使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得到发展呢?如何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呢?如何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呢? 二、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 毕业 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小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除了教材中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外,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好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时间安排组织好,如开学第一周是“防近宣传周”,我们就大力宣传“防近”的知识和重要性,要用多种形势、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3月15日至4月15日的“卫生宣传月”活动、“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专题宣传等活动。(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3)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4)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 故事 、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 2、加强学校卫生工作。 “预防胜于治疗”,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重要得多。(1)规范管理学校卫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班、到人,制定年度及学期 工作计划 ,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做好卫生健教工作资料的整理:对相关文件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到建档项目齐全、内容准确无误。(3)学生年度健康体检工作要保证学生体检质量,要确保学生参检率达100%,体检结束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体检情况,写出分析报告及相关资料汇入学生健康档案。 3、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咨询,即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 黑板报 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5、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 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6、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7、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 儿童 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小结: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收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各种宣传与活动,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健康教育学》科学出版社.郑振佺、霍建勋主编, [2].《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黄希庭主编, [3].《生理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卡尔森(Carlson,.)(美)著,苏彦捷 等译, [4].《健康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健、马军、王翔等主编, [5].《心理健康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吴均林 主编, [6].《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小学四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俞国良主编, 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篇3 本学期,我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我对大学生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古以来,健康就是人们讨论的永恒话题。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有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健康更是我们学业有成、生活愉快的基础。 然而,什么是健康?健康人的标志有哪些?有关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正确的认识,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般认为,健康教育可分为学校健康教育和大众健康教育两个部分,其中学校健康教育是基础。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懒惰+嗜烟+嗜酒)。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是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症状 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是指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大学生体质状况: 喝酒、熬夜、饮食不规律、天天泡图书馆……学校早期健康教育缺失是重要原因,还有不少大学生宁愿多吃两个鸡腿,也不会敦促自己去锻炼半个小时。熬夜打游戏、上网看电视,不吃早餐就上课,考试前整天上自习,考试后通宵泡KTV……这是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常有的生活状态。 一个名为《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家的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显示,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的大学生不吃早餐,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大学生体质一年不如一年。 首先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基本没有早课的时候我是不会早起去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是肯定的。平时除了体育课基本也没什么锻炼。上网看电视,有时甚至会熬夜。平时玩手机的时间也长,眼睛也不会注意保养。 1.放慢生活节奏; 2.“留心”感激与感恩; 3.量力而行; 4.开怀大笑; 5.学会说“不”的艺术。 1.运动能增加体适能。美国对体适能的解释为:对日常身体需要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有充足的储备能量去对应突发危机。 2.运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疾病。锻炼能预防癌症,锻炼能预防心肌梗塞和心脏病。 3.通过走、跑、爬山、有氧舞蹈、 武术 、水中健身、 球类运动 、骑自行车、健身路径、有氧搏击、有氧踏板操等心血管运动能减肥塑形,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改善生活等。 4.柔韧性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活动关节能力。通过颈部伸展,肩部伸展,胸部伸展,躯干伸展,腿部伸展来减少活动损伤、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健美塑身、放松身心。 另外,重新认识了科学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中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最大限度的休息与调整,科学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一整天的高效率身体机能的运作。故常有言说:缺什么不能缺觉。 常见的睡眠障碍缘由的来自于:1. 压力和焦虑; 2.身体上的疼痛; 3.咖啡因; 4.烟酒; 5.药物等。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已经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3.尽量避免性行为,大学生生理还未完全发育完成,性行为会对健康不利;且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性行为会对学习造成负担。4. 远离毒品 守护健康。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毒品及其危害性,增强抵御毒品的能力,珍爱生命,终身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最后,在营养理念上也具有认识上的促进作用。 之前就有人主张“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这就是在膳食营养上提出来的一种对健康与健康实现途径的信任是与新体验。 首先我了解到科学饮食“八字方针": “调整”:先吃水果后吃饭 “维持”:高纤维摄入,保证食物多样性 “控制”:控制肉、油、烟 "增加”;增加蔬菜、水果、奶、谷物以及薯类食物 然后,从日常开始从小处着手开始“认真”吃,然健康从“口”中来。 上面这些就是我通过一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我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改变,和在健康理念的认识上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所拥有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可表现在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运动的促进作用、营养促进作用、抗压能力的促进作用、精神性的促进作用等多方面。 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全面提高21世纪人才质量,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我们一起努力。

206 评论

会思想の萝卜

青少年健康人格影响因素与塑造策略论文

健康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与成才,更关系到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它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的增强;有利于青少年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校在人格教育培养过程中,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一、健康人格的内涵和意义

(一)人格的特征

心理学者普遍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调节作用,不断形成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人格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与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思维习惯方式和情绪表达应激,表现为个体的理想、信念、情绪、价值观等方面的结合、整合和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动态结构系统。[1]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它的阐释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

(二)健康人格的内涵

健康人格是个体优秀人格特征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个体的良好性格、独特气质、高贵品质、卓越能力,也反映个体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精神灵魂、行为习惯和社会担当等。健康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经过个人努力和外部作用,在个体内部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以准确把握自己的言行、正视自己过去,面对现实自我,控制自己行为。面对未来,把握自己命运,找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摆脱不良心理情绪,迎接生活挑战,在实践中锤炼素质、砥砺品质、健全人格,进而在客观中认识自我、打造自我、超越自我,发挥充分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影响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最早触及、对其影响最重要的要一环。一方面,青少年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因人格特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青少年会受到父母人格的影响。在权威型父母影响下,青少年会缺乏自主权,使其人格可能具有被动、消极、依赖、服从等特征,缺乏主动意识,甚至会出现撒谎、欺等行为;在放纵型父母影响下,青少年的人格可能会出现自私、任性、无理、幼稚、野蛮、独立性差等特征,甚至会出现为所欲为、不受约束等行为;在民主型父母影响下,青少年的人格可能具有自立、活泼、善于交往、思想活跃、彬彬有礼等特征。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优化自己的人格结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增强家庭教育说服力。

(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培养起着定向作用,校园文化、班集体、教师、同学等都是教育环境的基本元素,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形成和发展起着最直接的影响。沃勒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特殊文化的存在,可能是结合各种个体形成学校的最有效因素。”[2]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熏陶无时无处不在。一方面,教师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示范作用,如果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学识为学生树立起榜样,教育就有力度、深度和厚度;反之,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疏远,感情淡薄,教师主观武断,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进而产生认知障碍。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室友、班集体和宿舍,他们之间的交往胜过他们与父母、师生之间的交往,因此彼此之间的评价和评论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具体影响,尤其是同学、同伴的言行举止、成绩优劣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的标杆,这种关系的处理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

(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发展、发育最富特色、最宝贵的时期,当然,也是人生的'“危险期”,最易受环境的熏陶和渲染。社会变革初期,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点与旧的社会规范共存,由于阶层、身份、年龄的差异,人们对新旧规范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使人的思想、行为模式、人格形态发生变化。同时,社会思潮对人格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思潮能够将社会意识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准确而客观地反映出来,并影响和冲击着已经形成的人格,甚至使个体的人格进行重组。此外,在人际交往或相关的社会活动中,个体容易产生自我心理暗示,模仿他人的言行,进而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有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合理模仿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只是发挥作用的形式有所不同。

(四)自身环境对青少年自我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主体性人格日益完善的重要时期。自身环境是依据个体能力和素质,能正确认识自己,主动调整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和自由能力,通过合理的自我设计、学习、协调和控制等环节,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掌控、目标管理、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环境营造,实现自我人格健康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如果此阶段的冲突能够成功化解,就会形成健康的人格;反之就会形成不确定性人格或者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心关爱,出现人格扭曲分裂等。[3]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提出:“我们既自以是人,尊重自己的人格,且尊重他人的人格,本无须他人代庖。”[4]进一步说明自我营造环境比被动接受要好,自我营造环境在尊重自己的同时还要尊重他人,做自己的主人,促使自我人格健康。

三、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措施

青少年处在长身体、增知识、强修养的成长阶段,具有健康的人格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完美的人格魅力等,他们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主要是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和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教师人格这种特殊的教育力量促进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一是坚持职业认证,严把队伍入口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必须把队伍的个人修养、学历素质、能力水平和职业认证作为选拔的必要条件。二是强化职业培训,严把队伍质量关。构建“岗前培训、日常学习、专业督导、骨干培养、学位提升”一体化学习培训模式,着力打造队伍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三是注重职业监督,严把队伍监督关。创新跟踪考核评价方式,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环境,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将沉淀为人格。”这说明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赖于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环境建设,利用这种特殊文化环境力量帮助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一是物质文化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充分说明了物质文化环境所具有的作用,必须予以重视。物质文化环境处处体现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传递着独特的文化品位、文化修养,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着青少年身心和谐。二是制度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体现在国家法律法规、地方办法条例、部门制度规章以及长期的习惯、文化的传承等,共同鞭策和激励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健康发展。三是精神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是文化的精髓,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思想观念、信仰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心灵、陶冶青少年情操、完善青少年人格。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石,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使青少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使缺乏理性认知的青少年产生失衡、失落和失常等不良心理。基于此,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摆在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文化。通过不同载体、不同平台,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参与活动感悟人生、通过教育塑造灵魂、透过文化健全人格。二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完善。课程的设计以青少年为主体,结合青少年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与训练、团体辅导与实践,帮助青少年理解、向往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稳定的自律意识、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开发青少年的潜能,塑造健康的人格。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矫正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扰、消除青少年心理危机,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和个性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孙雄辉。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0.

[2] Waller, W. The Sociologe of Teaching(Ed)。 Russeell& Russeell, Inc., 1967,13.

[3] 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223-260.

[4]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78-279.

141 评论

相关问答

  • 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

    zhijuan062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研究论文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高一学生刚刚经过初中三年的拼搏考入高中,这不能不说是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生活

    六月之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论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但就现阶段的教学行为来说,有些学生从来不想提问题,缺乏问题意识,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那么,长此以往,学

    可乐狗DOGS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健康人格研究论文

    大学生是个性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因此塑造健康的人格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1)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大学生应该花时间思考自己的长处、短处和价值观,并了解自

    金凯瑞砖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小学生识字兴趣培养的研究论文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实现识字教学的目标,而且能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扩大小学生的识字量,为他们的阅读、写作

    AA佳立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