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8

azaarsenal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使女的故事的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gnes唯有Momo

已采纳

1. 语义转移规则在修辞翻译中的应用《福建外语》,期合刊 (独立撰写)2. 浅谈合作原则在翻译理解中的作用《外国语》,(独立撰写)3. 视点转换法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中国翻译》,(独立撰写)4. Towards Mother's Role. An Analysis of Change in Hagar’s Character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Margaret Laurence Review, Volume 2-3, 1995, (独立撰写)5. 简评“译文功能理论”《上海科技翻译》,(独立撰写)6. 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上海科技翻译》,(独立撰写)7. 《残月楼》为何能获总督奖提名 《外国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独立撰写)8. 从文化接受角度试析《首席》英译本的得与失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独立承担)9. 发自内心的歌唱──析加拿大华裔作家小说诗歌集《多嘴的麻雀》,《文艺报》,1999年4月29日出版(独立承担)10.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中国翻译》,(独立撰写)11. 桥梁的另一端──论翻译影响译语文化《上海科技翻译》(独立承担)12. “小说真实”的完美实现──析艾丽斯·蒙罗的“爱的进步”《福州大学学报》(独立撰写)13. 商务词汇翻译中的回译与借用 《中国翻译》(独立撰写)14. 从英语专业8级翻译测试看目前英专学生亟待加强的几个方面《中国翻译》,(独立撰写)15. 从《中国古代风俗一百则》翻译看译文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独立撰写)16. 石黑一雄和他的“国际化小说”《青春阅读》,2002年第5期(独立撰写)17. 论文学翻译中的作品研究——《使女的故事》翻译谈,香港《翻译季刊》第24期,2002底出版。该刊论文摘要(英文)收入由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编辑的半年刊《翻译学摘要》(独立撰写)18. 一部反映现实的未来小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评析,《当代外国文学》(独立撰写)19. 网络的双刃剑——析《蓝色虚拟空间》,《译林》,2003年第5期(独立撰写)20. 商务语篇的翻译《中国翻译》, (独立撰写)21. 在学科的交汇点上——读《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4年第3期(独立撰写)22. 通俗文学对译者的挑战《中国翻译》(独立撰写)23. 口译教学中的相关语用链接,《上海翻译》(原上海科技翻译),2005年第2期(独立撰写)24. 当代英美通俗小说的译介与影响,《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独立撰写)25. 论译文用词的与时俱进,《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第3期(独立撰写)26.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中国翻译》(独立撰写)27. 翻译教学中的软肋及改进方向《上海翻译》(独立撰写)28. 外宣标语口号译文建构的语用修辞分析《福州大学学报》(独立撰写)29. 新版《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语用信息及其双语对照的必要性,《外语研究》(独立撰写)30. 语用与翻译中言语资源的得体利用《中国翻译》(独立撰写)31. 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中式英语遭追捧现象剖析,《上海翻译》,2010年第3期.32. 韦努蒂“异化”理论话语的修辞分析,《中国翻译》,2010年第4期.(该论文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3. 《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修辞解读,《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34. 论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35. 外宣翻译:从“新修辞”理论角度的思考,《东方翻译》,2011(5)8-13 双月刊36、汉英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修辞对比与翻译,《上海翻译》,2012(1),29-33 双月刊37、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外语研究》,2012(1),91-95 双月刊

128 评论

carryalong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近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露阴”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中国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近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性欲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性欲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性欲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色情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性欲和关注性欲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性欲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性欲就是进步的,色情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摘要: 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 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铁凝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铁凝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习,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铁凝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铁凝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平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洪珍,田兆山.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20一22.

[2]李芳.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J].文艺生活,2012,(12).

342 评论

大猪头.

I.专著:1.《英美荒诞派戏剧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合著)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4年12月;2.《英国戏剧史》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合著)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年10月;3.《渊源?流变?跨越:跨文化语境中的英语文学》(独著)。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4.《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独著)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年12月;5.《20世纪外国文学史》(1-5卷)中的“加拿大文学史”部分,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2月(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重大项目);II.教材:《英国戏剧读本》(上)(50万字)(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独立编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英国戏剧读本》(下)(50万字)(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独立编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III.核心期刊论文:(I)关于英美文学作品1. 论莎士比亚传奇剧《辛白林》的结构 《南京师大学报》 1987年第1期;2.英语国家文学教学中的实用批评 (西安)《外语教学》 1987年第4期;3.“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主体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第2期;4.值得注意的一种批评流派--女权主义批评 《中国文化报》 1989年2月15日;5.爱玛成长的道路----评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 《山东外语教学》 1991年第3期;6?莎士比亚:推陈出新的大师 《莎士比亚研究》第4期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7?鲍士韦尔的〈约翰逊传〉--英国传记文学的丰碑 《南京师大学报》 1996年第3期;8. 尊崇与反叛—试析乔治?爱略特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双重性,《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9. 试析约瑟夫?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 《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10.荒诞派戏剧的继承与变奏—论斯托帕德的戏仿型荒诞剧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11.邱吉尔的社会主义女性观与布莱希特式戏剧理念—解读当代英国戏剧经典《最优秀的女性》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2.英国当代戏剧与后现代主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9期(II)关于加拿大文学1?加拿大作家克罗耶奇小说创作论《外国文学研究》 1993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同年8月);2。 反面乌托邦文学传统看阿特伍德的小说《女仆故事》 《南京师大学报》 1999年第2期;3.异质文化的吸收与变形: 透视日本的“安妮热” 《外国文学研究》 2001年 第4期;4.后现代、后殖民视野中的加拿大英语文学, 《世界文学》, 2003年第4期;5. “他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读阿特伍德最新小说《羚羊与秧鸡》《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6.互文与颠覆—阿特伍德小说《预言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7.从殖民地到全球化:面对超级强邻美国的加拿大文学 《世界文学》,2004年 第6期;8.时间?存在?意识之流——读阿特伍德的《猫眼》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9.论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与复得——解析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葛特露的反驳》《当代外国文学》 2006年第3期10.阿特伍德小说《使女的故事》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11.论阿特伍德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再现 《外国文学》2008年第6期;12.论麦克洛德的短篇小说“当鸟儿带来太阳” 《世界文学》2008年第6期(III)关于翻译和教学1. 忠实、通顺、恰当的尝试 《中国翻译》 1996年第6期;2. 应对新挑战 实施新理念: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教书育人奖教学文集IV.其他(I)论文1.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壕诗人 《南京师大学报》(增刊) 1987年3月;2. 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评能力 《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论文集》 1987年6月;3.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初探 《国外文学论丛》 1990年12月;4. The Woman Character’s Perception & Experience of Her Self by Canadian & Chinese Women Novelistsi. 在北京“国际加拿大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1990年7月;5. 后现代手法与加拿大民族特性的巧妙结合--论小说《养种马的人》 《国外文学批评》 1992年第4期;6. 后现代主义和加拿大文学创作 《加拿大文学论文集》 译林出版社 1993年3月;7. 论克罗耶奇小说的主要特点 《中国加拿大研究论丛》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8. 当今中国职业妇女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妇女研究论文集》,海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1月;9. 重构女性缺失的历史 《文艺报》 1995年4月;10. The Deconstruction of Patriarchal Language and Reconstruction of Incomplete History《“第一届妇女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11. 妇女研究与翻译 (2作者之一) 《南京师大学报》(妇女研究专辑 ) 1996年6月;12. 略论翻译中的性别问题 (2作者之一) 《南京师大学报》(妇女研究专辑) 1996年12月;13. 无所不在的双重性--论阿特伍德的《苏姗娜?莫迪日记》 《文艺报》 1997年3月;14. 旷野--女性的归属:论阿特伍德的《苏姗娜?莫迪日记》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1997年第1期;15. 冲突与吸收--从跨文化角度看颜色词的翻译 《译学论文集》, 译林出版社 1997年5月;16. 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简论 《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译林出版社 1997年8月;17. 关注女性生存状态--读《别名格雷斯》 《扬子晚报》 1999年4月24日;18. 达芙妮?马拉特与她的现代主义杰作《掠夺》(2作者之一)《加拿大地平线丛书》 第3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1999年7月;19. 加拿大的双语制和多元文化政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藏文化》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5月;20. 浅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2作者之一)《新世纪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21. 真实与虚构---阿特伍德近作《别名格雷斯》分析 (2作者之一)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22. 187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加拿大英国文学 《加拿大掠影》民族出版社,2001年11月;23. “努纳武特地区”--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结晶 《加拿大掠影》,民族出版社,2002年6月;24. 试论简?奥斯丁的现实主义和女性视角, 《镇江高专学报》,2002年第4期;25.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9年前后的加拿大文学《中国?特鲁多?加拿大》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II)翻译1. 文学创造力与精神疾病 (译文) 桂林日报 1988年11月3日;2. 救命恩人 (翻译小说) 青年外国文学 1989年第2期;3. 历史中的安娜 (小说翻译)〈世界妇女作家作品选〉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5月;4. 幸福的家庭 (小说翻译) 译林 (杂志) 1997年第1期;5. 两百年后回顾布来克(翻译)《诺思洛普?弗莱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2月;6. 多特和袋鼠 (小说翻译)(世界名著?动物故事丛书)(2译者之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5月;7. 阿特伍德诗选 (翻译和介绍短文), 《扬子江诗刊》,2004年第2期;(III)其他文章1. 国外上网 (文章) 《文艺报》 1998年8月25日;2. 《犀牛》 《20世纪影响世界的百部西方名著提要》,漓江出版社(桂林), 2000年4月;3. 露西?毛德?蒙哥马利(加拿大)《绿山墙的安妮》, 王晓英等(主编):《她世界:西方女性文学百部名著赏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4. 玛格丽特?劳伦斯(加拿大)《石头天使》, 同上;5.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使女的故事》, 同上;.以及其他教材、翻译等数百万字。

217 评论

小嘟嘟呀呀

她不喜欢开会、经常远程为数据中心当医生、获得过CTO的推荐信、每年为全球超过百万块硬盘测算寿命、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数据等,而她为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120 评论

相关问答

  • 民间故事研究的论文

    导读:历史上不乏知识分子在真诚地为民请命的时候,却导致祸国殃民的后果,对此,当代知识分子还刚刚开始觉醒。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正致力于疏理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的关系,

    美丽先生的店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使女的故事的研究论文

    1. 语义转移规则在修辞翻译中的应用《福建外语》,1990.3-4期合刊 (独立撰写)2. 浅谈合作原则在翻译理解中的作用《外国语》,1993.1(独立撰写)3

    azaarsena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故事教学的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

    苏苏湖光山色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酶有关研究历史故事的论文

    酶,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 在酶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分子被称为底物,底物通过酶的催化转化为另一种分子。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进程都需要酶的参与,以提高

    不懂爱为何物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故事大全睡前故事哄女朋友文章版

    讲 故事 哄女朋友睡觉已经成为男生特别是作为男朋友的必备技能,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只要是男朋友讲的,女朋友都会喜欢,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哄女朋友的睡前小

    cleopatraz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