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樱子
星瀚资本分析师--彭康婧 在研究共享充电宝风口之前,首先要澄清两个概念,一是“风口”,二是“共享”。所谓“风口”,是指借助国家政策支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或拥有巨大的盈利潜力,而获得高速发展机会的产业或领域。所谓“共享”,就是在所有权不变、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对闲置资源的重新分配。自从2014年ofo共享单车开始,共享雨伞、共享睡眠舱、共享充电宝等各式各样的商业模式争先恐后地占据了资本市场,只不过卖的是“共享”的新瓶,装的还是“租赁”的旧酒。其中,17年爆发的共享充电宝尤其夺人眼球,造就了40天融资12亿元的神话,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共享充电宝在“伪需求”的骂声里依旧掀起一波风口?共享充电宝的风口将延续多久呢?风口过后,哪些公司将会幸存呢? 一、 风口出现原因 1. 社会因素 相对于传统经济活动,共享经济活动具有“三低三高”的明显优势,即低成本、低门槛、低污染,高效率、高体验、高可信。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共享经济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信息时代国家新优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得益于2010年以来网络和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手机小额支付的便捷化和O2O的发展,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很快,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 实际上,早在2014年,第一家共享充电宝公司“来电科技”就成立了,随着共享经济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直到2017年,共享充电宝才作为共享经济的细分子行业迎来了全面爆发期。 虽然共享充电宝在诞生起就普遍不被看好,被认定是“共享风口”之下的“伪需求”,不过,共享充电宝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手机用户的需要的。目前,对于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来讲,手机有电成为一种安全感,手机电量需求成为刚需。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移动应用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手机能耗显著增大,但电池密度、待机时长却没有本质的提升。当人们处于外出移动状态下会经常面临没电的状况,有些人会选择外出时随身携带充电宝,但也有一些人忘记携带,甚至觉得随身携带充电宝是一种累赘。共享充电宝可以满足人们外出时的随机性、应急性需求,会受到处于外出状态下的商旅用户、游戏用户、社交达人、视频用户、直播达人的欢迎。 因此,智能手机用户在外出状态下的应急性充电需求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起源,但这一需求并非刚性,因此还不足以制造共享充电宝的风口。未来,人们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能否转化为刚性需求,还要看共享充电宝铺设到一定的密度后,人们的使用习惯的养成情况。 2. 商业模式因素 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从使用场景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来电科技”,主攻大场景;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比如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主攻大场景大设备,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 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街电科技”,主攻小场景;人在A点附近活动时,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可以从一个没那么大的机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台,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般单柜有6个或12个充电宝。 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从操作流程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扫码——注册——付款——借出,一般情况下整个流程花费不到3分钟。归还方式则类似于共享单车,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就近归还。三种模式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不同的是,“来电科技”除提供充电宝之外,也提供数据线出售服务,并具有信用免押金服务;“小电”则不需要缴纳押金,用户扫码下单后即可连线计费充电。 可见,共享充电宝的布局场景非常广泛,三种模式能够全面覆盖餐厅、KTV、酒吧、咖啡厅、健身房、商场、景区、医院、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具备大规模扩张的基础条件,因此广泛的推广渠道是共享充电宝形成风口的一种助推力量。另外,共享充电宝的付费体验和商业模式与共享单车类似,“移动互联网+租赁”的商业模式已经通过市场验证,受过共享单车教育的用户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接受会更容易,因此较低的试错成本也是风口形成的一项重要因素。3.资本因素 据公开数据统计,2017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在40天时间获得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腾讯CEO马化腾曾公开表示:“共享充电宝到底靠谱不靠谱,很多人都看不准。”看不准也要投,因为大家都看到了线下流量的入口。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流量红利期已经接近天花板,线上流量越来越昂贵,再造互联网超级APP成本和难度日益加大。与此同时,空间巨大线下流量则一直处于相对分散且未被运营的状态,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机会。而目前来说,中国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基本普及,共享理念也建立了广泛用户基础。对腾讯来讲,投资共享充电宝和投资共享单车类似,为战略性布局的一部分,将其作为可能的线下入口;对聚美优品来讲,投资共享充电宝是利用企业多元化应对业务下滑,寻求新增量。 另外,资本与网红的结合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陈欧与思聪的“吃翔”赌局在微博上形成的舆论效应,迅速将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推向风口浪尖,大量资本看准时机入局,趁热打铁完成套利交易,而热钱的涌入又会引发投资热点。可见,非理性的资本才是风口的幕后推手。二、 创业者追风口原因 在创业者看来,“共享”的概念如今已经深入大众,虽然共享充电宝暂时不符合高频和刚需的条件,但是创业者相信随着大规模投放和宣传,用户习惯是能够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共享充电宝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另外,共享充电宝可以在短期产生正面现金流,单个充电宝成本100元上下,计价1元/小时,每日3-5次充电,不用一个月即可回本。 三、投资人追风口原因 共享充电宝比较符合互联网思维,一是获取流量简单,拥有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二是异地复制容易;三是在资本助推下易快速扩大规模,获取红利,这也是资本市场青睐这类项目的原因。 四、 何以在风口生存 伴随风口的往往都是泡沫,共享充电宝行业本身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第一,整个行业面临着技术变革的风险。业内需要考虑的两重风险,一是电池技术的变革升级,手机电池电量扩容到能满足用户电量需求,更便宜、更轻便、容量更大的充电宝被推出时,充电宝租赁市场会不会变小?二是充电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后,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会不会被进一步蚕食? 第二,存在着产品替代性危险。充电的需求的确存在,但在大小应用场景里这种需求很容易被其他方式所替代。尤其在小场景里,共享充电宝很容易被充电端口消灭,也可能店家被准备的免费充电宝或租赁充电宝所替代。相对而言,大场景没那么容易被颠覆。 第三,行业易面临恶性竞争。大小场景都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订单分流、价格下跌,行业竞品越来越多话语权递到商户方,还可能涉及入场费等方面的压力。 第四,盈利模式单一,广告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共享充电宝创业者眼中,广告收入是未来重要的现金流之一,但它的价值和收益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以机柜式为例,这和线下的keyword分众传媒/keyword等媒体的差异性并不大,竞争同样很激烈。 面对以上行业风险,最终能在风口过后存活的共享充电宝企业至少要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切入消费者端的模式要足够的轻,包括取消借和还,去除押金等方面,门槛越低越好,要让消费者更自然地进入新的消费场景中; 第二,从团队本身来考量,既要兼具地面运营能力,也要兼备产品本身的技术能力,共享充电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里面也存在许多的产品门槛,包括电池稳定性、连接性等要求; 第三,除了本身团队之外,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和它形成角对的生态团体,比如招募城市合伙人,要搭建出整个体系,让社会上的更多的人有所参与。 共享充电宝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拉锯战后会形成寡头竞争格局。由于共享充电宝市场可能是一个几十亿级的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在经历拼速度、拼渠道、拼运营能力的较量后,市场将迎来一波洗牌,铺设规模小、运营能力差、资金紧缺的企业将被淘汰,最终或将形成寡头竞争格局。 但共享充电宝既连接线上也连接线下,既连接消费者也连接终端,涉及到硬件研发、生产、渠道推广(涉及到中间的场景方)、线下运营等诸多环节,是重资产投入、重运营的行业,最终市场格局的形成可能要要经历1-2年的时间才渐趋明朗。
小可憐兒
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格局四分天下 安全、盈利模式待解
共享充电宝行业逐渐形成了街电、来电、小电、怪兽充电四分天下的格局。但事实上,共享充电宝的安全、盈利模式等问题一直未解。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表示,目前共享充电宝只是一个过渡期,未来技术的发展可能让手机待机时间更长,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逐渐降低。共享充电宝只是共享经济其中的一个细分,生存也较为艰难。
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亿元,预计至2020年增长接近3倍
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接近亿元大关。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已达亿元。预计2018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突破1亿元,达到亿元。随着一二线城市设备密度的扩张,以及下沉渠道的搭建,预计未来整个行业的用户量仍将持续走高。加上市场成熟后,营收模式向广告、数据等多元化方向开拓,未来市场潜力乐观可期,预计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将超3亿元,达到亿元。
2017-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退还押金的猫腻
经历洗牌期的共享充电宝行业逐渐趋于稳定,然而专利纠纷、“伪需求”、盈利模式等问题依旧掣肘着行业发展。其中,共享充电宝在租借过程中的存在的押金问题最受关注。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调查时发现,部分共享充电宝在退还押金方面存猫腻。其中来电将客户的押金自动转为余额,并实时扣取订单费。北京商报记者尝试充值100元押金后,来电小程序页面上的费用提示一栏显示,押金为100元,充电宝归还后,退回来电账户,预计0-5个工作日内到账。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押金账户和余额账户并不相连,消费者需交付押金方可使用。但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订单结束后,来电将消费者的押金自动转为余额。如若消费者并未选择退还余额,且余额不足100元时,消费者再想进行第二次租赁,需要再充值10元作为押金,方可继续使用。而此时,余额账户中的100元又转为了押金。
对于这种现象,北京商报记者又调查了街电和小电,在用户申请押金提现时,不会将押金转为余额,而是会自动从押金中扣除订单费,将剩余金额退还用户。不过,街电小程序规则显示,提现后可能分多笔退款到账,预计1-5个工作日内到账。
相比之下,怪兽充电可开启押金自动退,在充电宝归还并支付完成后可自动退还,随时提现。怪兽充电99元押金,提现周期为0-5个工作日。
北京商报记者使用三种不同的充电宝后发现,怪兽充电的押金在当天退回,来电和街电为第二天退回。一位顾客对记者坦言,由于自己充值的充电宝品牌较多,所以经常记不清哪个品牌账户内的押金未退。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来电的做法可以增加公司流水收入,有助于提升公司财务数据,但也有可能通过良好的数据获得融资。
流量变现周期短
对于上述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共享充电宝行业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共享充电宝的盈利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租赁收入,另一方面是流量变现广告收入等。“具体看充电宝的流转效率,一个充电宝,一天有七八个人用。一个人2元收益,这个效率就很高。”
今年3月23日,获得聚美优品3亿元战略投资的街电,宣布用户量突破6000万,占到80%的市场份额。早在2017年11月,街电曾宣布在多个城市实现盈利,此后小电等多名玩家也先后宣布基本实现盈利。
有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租金+折旧”模式计算实际成本,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平均回本周期只需要不到4个月,远低于此前的市场预判。
曾有投资机构进行测算,小柜机式单个充电宝的使用频次约为次/日,每次租借时长约为2小时,以1元/小时计算,一台12个充电宝装的小柜机单月营业额约为570-720元。成本方面,小柜机式充电宝在入驻商场商家时基本不需要交纳租金,每个月的人力维护及折旧成本约为20元/台。由此可以算出,一台小柜机每月的利润在500-700元左右。
此前曾有媒体援引业内人士的说法表示,“大柜机装充电宝每月需要1500元的场地费用。通过租金收入,机柜式充电宝模式4个月便可回本,每月利润为1380元,年成本利润率最高可达85%。
由于在一线城市的大型商超里,单个广告机的广告费超过1000-2000元/月,也就是说,大柜机式共享充电宝的回本周期约为3个月左右”。可见,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成本回收期非常短。
盈利模式存疑
共享充电宝的生意虽然一度处在风口,但因其目前存在的技术、押金等诸多问题,业内人士对该领域的前景一直存在分歧。不少玩家出局的同时,新的玩家并未入场。
据了解,美团点评于去年8月还在推进共享充电业务,两个月后,这个还在试运营阶段的项目就被宣布停运。乐电于2015年1月成立,是最早入局的商家,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抵资本市场的残酷,已经在2017年10月宣布停止运营,也成为了被曝出的首家倒闭的共享充电宝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刚需,更多起到一种应急作用,用户有很多方式能够解决充电需求,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在用户的使用场景中唯一的解决方案。而且,移动充电宝本身的成本并不高,在共享充电宝出现之前,在用户中的普及率就已经很高了。
从投资角度看,目前投资界已经对共享充电宝失去了热情,也没有新的玩家进入。从技术角度看,现在电池技术还没达到长时间待机,但未来技术的发展可能让手机待机时间更长,几天甚至是一周,而现在的共享充电宝只是一个过渡期。从市场上来看,共享充电宝只是共享经济其中的一个细分,生存也较为艰难。“共享充电宝其实是个伪需求,实际使用的用户数量并没有预想那么多。而且,可以满足这个需求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此外,与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的押金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禹指出,按照《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而按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也构成犯罪。大量用户自愿将自有资金临时或阶段性地存放在平台或企业,产生了诸多隐患。如果出现长期无法按时退还押金的现象,可以考虑视为一种“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予以追究企业、平台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刑事责任。
小猴小吃货
机友们有没有发现,不经不觉间,我们浑身上下都是数码产品。
手中握着一部智能手机,手腕戴着智能手表或者手环,耳朵上戴着真无线蓝牙耳机……
除此之外,还有各家手机厂商都在研究的智能眼镜,可能是用于AR,也可能是用来拍照、听歌。
像华为有Eyewear II,小米前不久也发了小米智能眼镜 探索 版,连苹果的Apple Glasses也时不时曝光一下。
不仅如此,还有很久之前机哥也介绍过的智能球鞋,不仅可以记录运动状态,还能自动系鞋带。
So,机哥那天忽然想到,按照这种发展速度,再过个几年,智能产品可能真的要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问题来了,充电怎么解决呢?
像我们现在,每天给手机充个一两次电,每隔几天还要给耳机、手表、手环充一次电……
而出门在外,最烦的事情就是电量焦虑,因此还得多带个砖块一样的充电宝。
哦对了,充电宝有时候忘记充电,很可能会出现带出门才发现没有电的情况。
被机哥今天这么一说,是不是难以想象,当浑身上下都是数码产品的时候,充电会变成一件多么头疼的事情。
有需求,自然就会有人研究该怎么解决问题。
前不久,机哥在知名科学期刊《Nature》上无意中看到,一篇来自我们中国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的论文,结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篇论文写的是,他们在研究一种 「智能衣服」 。
神奇就神奇在,它虽然也是个智能可穿戴设备,但最大的用途反而是: 给手机等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
呐,废话少说,我们直接看实测:
(动图经过3倍加速)
机哥眼瞅着,手机刚放到一块布上面,就开始充上电。
不由得一句“卧槽”冒了出来……
假如日后我们的衣服、裤子都能给手机充电,这岂不是就是行走的充电宝?
看着很美好,但机哥要劝大家先别激动,毕竟目前还是研究阶段。
这种智能衣服想要取代充电宝,仍然有一段距离。
目前,每1米的纤维锂离子电池,电池容量只有25mAh。
机哥查了一下,去年iPhone 12 mini的电池容量是2227mAh。
换句话说,哪怕不计算损耗,也要89米长的纤维电池。
但是,机哥要说但是了。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如果只是给一些小型的可穿戴设备充电呢?
他们还真的测了,1米的电池,就能给心率监测仪、血氧仪等,提供超过2天的使用电量。
也许目前这个阶段,研究研究怎么怎么给小型设备充电更实际。
说到这里,机友们应该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次的论文,他们研究的命题是 「纤维锂离子电池」 。
呐,我们的衣服,都是纤维织成的;我们的手机电池,是由锂元素作为原材料。
但能把纤维做成锂离子电池,这还真的很少听闻。
说起来,它的原理不难懂。
只要把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做成一根根细长的形状,并用特殊材料封装起来,再把它们编织起来就ok。
瞧,这是就是纤维电池的横截面:
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呀。
之所以能登上《Nature》,并且被评为“储能领域和可穿戴技术领域的 里程碑 研究”,是因为它的的确确在很多方面有所突破。
在以前,科学界普遍的认知都是电池越长,内部的电阻就越大,所以不可能把电池做得很长。
没想到复旦大学这个团队,在前几年的一次实验里,偶然发现纤维锂离子电池跟常识不一样,它的内阻会随长度的增加而降低。
emmm,机哥感觉他们教会了我们大家,常识不一定永远都是正确的,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
于是他们就从米、米、 米、1米……一直到最终的10米,一步一步试验。
最终证实,有足够大的面积,可以拿来做衣服了。
But,新的问题出现了。
一块电池有正极,也有负极。如果正负极直接弄到一起……就短路了。
纤维电池这玩意,每一根就那么细,岂不是很容易出事?
所以复旦的这个团队,就花了功夫设计去设计电池内部:
也就是说,他们在如此细的空间里,还实现了用薄薄的一层隔膜分离了正负极。
别小看他们设计的这个结构,机哥接下来就要说有多牛逼。
我们现在日常生活里的电池,都是一整块的固态。但衣服不一样,它很可能会被蹂躏成各种形态。
但机哥现在看到的演示,无论怎么折,都不影响充电。
除此之外,把纤维电池做成衣服还会有一个问题。
我们出门在外,免不了会出汗,或者可能会淋雨。如果丢进洗衣机,那更加是360度无死角泡在水里。
要知道,电器这种东西,一碰到水就很容易完蛋。那么,这种智能衣服在上面这几种情景下,会漏电吗?或者还能继续工作吗?
(织物电子器件电路)
经过无数次实验,现在这种封装结构,哪怕是吸收了水分,也不影响继续充电。
甚至,连发热问题都被解决了。
在长达40分钟的充电里,整件衣服的温度都能保持相对一致,不会变得特别烫。
所以机哥眼瞅着,他们目前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
按照他们的说法,在未来3~5年内,有机会实现量产。也许智能衣服,离我们真的不远了。
这种充电方式一旦实现,那手机的充电口,可能会彻底再见。
传说中的一体化无孔手机,终于要来了?
只是,你们以为智能衣服能充电就完了吗?
不不不,复旦这个团队还想做得更多。
机哥翻了翻论文,原来这个复旦大学的团队,一直以来都在研究衣服还能干啥。
就在半年前的另一篇《Nature》论文里,他们才展示了另一项成果: 智能显示布 。
名字听起来很炫酷,实际上就是想把衣服变成显示屏。
比如说,目前已经能做到,显示简单的数字和字母,并且还有个小键盘来输入:
而智能衣服联网后,还能回复短信。
如果未来能做到打电话,也许有机会取代手机?
只是目前这个亮度,机哥同样觉得还只是一个展示的阶段,要商用肯定是不够的。
毕竟在演示视频里,复旦的团队展示的另一个应用,是用于导航。
这个清晰度,哪怕想要取代智能手表,都还是有点难度的。
但机哥觉得未来可期。毕竟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不能做得很大,而衣服则没有这个限制。
看到这里,机哥的确能感受到智能衣服够炫酷。
其实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已经想到,如果能把衣服变成显示屏,那用处就大得去了。
只是,我们熟知的OLED屏,虽然是柔性屏,但它不可能像衣服那样随意变形。
机友们瞧瞧现在的折叠屏手机,就知道OLED屏的局限性有多大了。
所以复旦这个团队,必须找到别的材料来做衣服。
我们现在的衣服,实际上是由横向、纵向的纤维编织而成。
经过几年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两种材料:
会发光的纤维,用于纵向;另一种则是横向用于固定。
最终,他们在今年上半年发表的论文里,演示了这种大面积发光的布料:
既然是布料,用来蹂躏也是ok的:
So,这一项发明,倒是给智能衣服 探索 了另一条道路。
机哥不得不感慨,随着 科技 的发展,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手表,从智能鞋子到智能衣服,这些东西放在二三十年前,可能只存在于科幻片中,但现在逐一变成现实。
或许,随着手机的功能被越来越多智能产品所替代,手机这个形态在若干年后,会彻底消失吧。
纯电动汽车论文的参考文献 [1]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上)[J].汽车科技.2007(06). [2]杨孝纶,刘晓康,汪斌.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
充电宝其实就是方便易携带的大容量随身电源。它是一个集储电,升压,充电管理于一体的便携式设备。充电宝自身的充电插头直接通过交流电源可以对移动设备充电且自身具有存电
西安、沈阳、北京、松原、长沙、郑州、南京、上海、泰州、镇江、合肥、武汉、宁波、无锡、杭州等。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建设开放1300多座超级充电站、9300多个超级充电
手机界的“充电宝”?
与小米、魅族形成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