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4

杏仁茶甜甜
首页 > 期刊论文 > 语文味儿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江南Andy

已采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须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在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中,生物群体与无机环境,通过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联结成的相对稳定的矛盾统一体。①一般认为,课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它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心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多种因素同时并存并相互制约,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课堂教学。寻找制约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因素,以此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理论与策略,让课堂走向维持创新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一、课堂教学生态的内涵 探讨课堂生态问题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生态学这一术语最先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于1866年提出来的,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通常是自然领域的一个学科术语。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介人到了许多学科门类,因此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特征,出现了工业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课堂生态指的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属于微观生态的范畴,存在于课堂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 人的因素指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因素。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实施教育者,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统一于课堂中,二者之间是一对矛盾体。学生无疑是课堂的主体,这一主体因素是课堂的主要因素,有个体与群体之分;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领域内也充当着主体,教师主体因素是特殊因素。《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给教师下的定义是学校中的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单纯的,所肩负的就是施予受教育……

252 评论

TT作天作地

一、写作要求一、关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内涵关于“人文”与“人文精神”的话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此做出过阐述。《辞海》上说: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1)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2)指贯穿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见《辞海》)可以说,对于人文精神,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各自的理解和内涵。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体验(即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在中学阶段,人文精神表现在“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二、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因而从学科学特点上来说语文应该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也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 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培育人、教育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在语文学科却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作为母语来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它积淀了中国文化精粹,它不仅仅是载体,实际上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因而“文”和“人”有天然的血肉联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代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一个个精神大师在和我们的学生对话,就是他们精神的引路人;那一篇篇充满童趣、富于青春气息的作文,就是学生们试图张开的一双双眼睛,就是他们向精神家园迈出的脚步;那课堂上的唇枪舌剑,妙语如珠,是学生们心灵中磨砺出的丁冬泉水。《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表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注和个性发展的重视,这当然也是人文精神在语文大纲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和人文精神联系最密切,人文精神也需要通过语文学科来弘扬。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语文教育呢?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段话正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首先,正确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特殊个性的人,教育核心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李镇西)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胡思乱想的天性。而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应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应该尊重这种个性差异,提倡和尊重多元化。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了锐意激情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钱理群),即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青春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而又是为传统文化所忽视的。 第二,教材学习中人文精神的提倡和培育。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从最新的一套初高中教材来看,它的比例有越来越大趋势。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这些作品,对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对培育人文精神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存在着误区,和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唯知识化的倾向严重,因而把语文课上成是语言文字课。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其实教材所选的作品中可以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对自我追求,对人性的认识,有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因而首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注重培植、濡化、潜移默化,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薰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 再次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风貌,不同时代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它作出新的解释。文本应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优秀的作品可以有多层内涵,呈现出主题的“多意性”,因而有“说不尽的哈姆雷特”的说法。但是,我们习惯上的语文教材的处理,往往“一刀切”“一言堂”,不讲个性,而强求共性,对文学作品是这样处理,对学习、欣赏这些作品的学生也是这样要求,因而长期以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其实是老师对作品的理解,是教参对作品的理解,是思想政治课上对某一观点的理解,而没有他们个性的声音,自己的观点。因而要培养人文精神就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独立自由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实践(阅读中的追求和实践)。这些都是培植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当然我并不反对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它也是极其重要的,但这种教育一定是基于课文自身的,不能任何文章都要强加以思想教育,而不顾作品本身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写作中人文精神的提倡和培育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性。 写作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第一步就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从日常生活,从自我、个性,从率直的思想、从真善美出发,把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打破,把作文的主题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我、自由民主、生活化、平民化、精神物质、率直纯朴、求真、求善求美,忧患意识、实事求是上来。其次是鼓励学生写真话、写真情、写实感。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写作中,只要是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应该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处个性色彩。三是在作文评语中充满人文性,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 四、怎样才是富于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 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其次,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因为就其本性来说,所有人特别是儿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他们的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给他们“加进”多少外在的这样思想那样精神,而是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六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眼睛;2、解放学生的耳朵;3、解放学生的手脚;4、解放学生的嘴吧;5、解放学生的思想;6、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眼睛,即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包括教材的选择,课文的选择;解放学生的耳朵,指让老师尽量少讲,精讲,还课堂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脚,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自由地选择;解放学生的嘴巴,是指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解放学生的思想,是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见解,不随意否定批评,而可见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判断其观点的正确性。解放学生的空间,是指语文课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宽,学习语文不分课内课外。 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还需要老师以爱心和理解来面对学生,更多肯定引导和鼓励,更多平等的交流,更细致的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在方法上,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对课文的研讨,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和批阅周记作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等方式与之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开导他们的苦闷,启迪其智慧,塑造其健全人格… 五、人文教育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对人文精神的传递、培植,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可以说是关键因素。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现在思想观念革新的速度,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的教师观念陈旧,不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很难说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 要想培植学生人文精神,首先应该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需要有:一、自由的思想,二、开放的观念,三、兼容并包的胸怀,四、较强的科研能力,五、一定的知识贮备,六、高度的人文素养,七、较强的审美和艺术感受能力。这就要求一个教师应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关注思想解放中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以“人”为核心并向外辐射,从而将语文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结语 曾经有人指出,如果不能培育出一代有完整独立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合格的现代国民,中国政治的民主与清明,社会的公正与秩序恐怕最终也只是一个泡影。而我坚信,只要能够在教育中坚持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充满希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贯穿教学活动,牢固鲁迅先生的“立人”哲学,培养有尊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当代新人,他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灵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在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最根本的问题上,他能够自己做主。这,就是新世纪之初我对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思考。

237 评论

黄二小要奋斗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摘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生活的必须”,本文简要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文化价值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可以说是遵循一种人文构成的脉络,它就像是一双隐形的双手,不管是在内容上的丰富性还是在形式上的变化性,都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借鉴素材。

作为我国近代的文化传播工具,语文教育是在两股力量的驱使下前进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主要以其独有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中国的儒家文化则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两者之间相互交锋、碰撞,在相互吸收与促进的同时,近代的语文教育则有所突破,其表现就是改变了只注重道德教化的单纯性,转而更加注重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学科基础建设的努力。语文教育之路在我国现代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在各种思想的汇合下不断确立起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它的主导思想,并为之苦苦求索,这是一条为社会服务,关注民生之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语文教育将白话语体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语文课程在建国前五十年注重继承人文传统和开拓人文精神,建国后六十年语文课程对文化的选择则充满了艰辛和困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的意识和意义逐渐被发现和唤醒。语文教育在民族文化彰显新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使文化传播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文化生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世界中人与社会的一种建构。语文教育在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是师生围绕文化进行切磋和积极对话的一个过程,它旨在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其表现在师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理解、互动和共享之中。

自我国近现代以来,虽然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科学性的强化、传统文化失语和人文性的弱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颇。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化、工具和人文三方面,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化价值、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三方面来对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化价值

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是指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用社会的政治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的行为规范等。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换句话说,教育感化即教化。教育感化自古以来都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存在着,我国古代教育把“教化万物”当成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业,其实就是一部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年轻人的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基础语文教育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它的主要内容,语文教育秉承着共产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中,我国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心思想。其实在任何社会,教化功能一直都在教育功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化,主导着其主观的判断,这也为更好的建设社会提供了可能。

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是任何社会的语文教育都不能回避或弱化的,它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政治、文化的先进性,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才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二、工具价值

语言因人类的交际而产生,是人类交际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由于语言的特殊功能,人们将它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而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语文,语文的产生离不开语言的出现,将满足交际需要作为主要任务的语文,使得语文具有了工具价值。不管是语文教育内容中的静态文化还是动态文化,在它的工具性方面都体现着语文教育的价值,它的工具性主要在于满足众多交际主题的需求上。语文教育的文化工具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知工具性;二是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工具;三是教师组织工具;四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工具。

文化包罗万象,而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内容则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在语文课程中民族优秀文化充当了语文课程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多元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文化则起到了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并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入的借鉴和吸收的作用。

文化在语文教育中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背景语境和情境语境,也提供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教学内容。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并通过相互的交流折射出文化的意义。通过文化展开师生互动,通过相互间的互动来找到新的发现和对语文知识的满足。通过师生共享文化,围绕文化而产生的工具性价值,使语文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

语文教育的文化还有教师组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来组织语文内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将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告知给学生。其次,将文化的意义和情感等进行阐述,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价值所在。再次,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解释方式,语文教育也具有解释的价值。最后,文化在给学生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导性的工具作用。

三、人文价值

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交际需求而产生,它除了具有教化和工具价值以外,还蕴含着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道德、情绪情感等等,在人的精神层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1],这说明语言不仅有工具方面的意义,在人的精神层面它还包含极其丰富的意义。“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语感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言语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同步。”[2]语文教育将语言和言语作为载体,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文化既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动又包括了人的精神活动,既包括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活动的方式,它的人文价值表现在静态和动态的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上。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涵,“粗浅地说,人文性就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3]人文性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自身的人文关怀。人作为人不仅仅满足物质层次的价值,还应满足精神层次的价值,语文教育也是同理,既要求满足工具的价值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在精神层面有所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是语文教育的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对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语文教育召唤着人性最本真的一面,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成长。我们只有在文化传播中不断探索,才能发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2][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9,372,37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

93 评论

相关问答

  • 少儿趣味田径研究论文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改革实施,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极大的拓展了体育教师教育活动的空间,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作为一线体育教师的教

    朗姆薄荷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五味子与南五味子的鉴别

    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唯一区别是,北五味子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肾的虚寒证引起的久泻,常配伍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起到温补脾肾、止泻的作用,而南五味

    酸甜苦辣咸丫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英语儿歌毕业论文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杰克贝老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幼儿趣味英语毕业论文

    小学英语趣味教学论文 有人说:英语是英美帝国用来大量消耗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武器。中国有约5000万中学生,600万大学生,还有无数的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正

    兔兔我要幸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调味瓶毕业论文

    你去我校内~那里的分享有开题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还有毕业论文网。找什么以搜就搜到了。

    叮叮猫儿要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