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35

AlpacaZhou
首页 > 期刊论文 > 求是杂志弘扬西柏坡精神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嘉嘉麻麻8866

已采纳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报告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五种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是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这样,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是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这样的认定,实际上就是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任务提出来了。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会议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国民党军队主力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解决剩下的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有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新中国成立前夕,鉴于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毛泽东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220 评论

sisley0522

西柏坡,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

239 评论

clubsummer

西柏坡精神于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一、精髓是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西柏坡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概括总结,都不能超越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二、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革命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后者是包容了前者,因此,历史愈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愈丰富。不,“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就只能笼统的称为革命精神,而不能区别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了。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展开了空前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己成定局,面对纷杂万端的社会矛盾,我们党一方面要求全党、全军再接再厉,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西柏坡精神是党直接从事武装斗争20余年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的产物,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大检验、大总结、大发展,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华,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注重研究它的本质特征时,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四、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西柏坡精神是与西柏坡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党中央在西柏坡,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西柏坡同井冈山、延安一样是革命圣地。党中央所在地的军民固然在创造和实践着党的革命精神,并且成为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典范,但如果仅从当地的环境和当地军民的奋斗中,概括西柏坡精神,会局限思路阻碍眼界,不能深刻揭示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五、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革命精神是一笔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概括西柏坡精神,既要尊重历史,总结出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又要遵循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方针,挖掘出在当时产生,但对现实和未来都有指导作用的革命精神的内涵,以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革命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他还将我党、我军在长期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为:“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应该说,在西柏坡革命精神中,“五种革命精神”都有体现,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服从大局、严守纪律、自我牺牲的大公无私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则表现的更为突出。

96 评论

kisscat0317

弘扬西柏坡精神,做西柏坡精神传人 西柏坡——这个党领导的“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自然成为人们瞻仰的必去之地。瞻仰革命圣地,学习西柏坡精神。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 “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正是在如火如茶的革命高潮中,产生了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但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具体分析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总之,西柏坡精神尽管有多种概括,但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西柏坡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特点,决定我们在概括西柏坡精神时,应着眼于继承、发扬、发展、创新。所谓继承和发扬,就是看党中央在西柏坡这个历史阶段,有哪些老的、好的传统和精神发扬光大了;所谓发展创新,就是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哪些是新产生出来并形成巨大影响力的思想作风。继承和发扬了的革命精神,发展创新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内涵。总之,西柏坡精神是党直接从事武装斗争20余年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的产物,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大检验、大总结、大发展,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华,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注重研究它的本质特征时,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概括它的全部内容。西柏坡精神是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西柏坡精神是与西柏坡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党中央在西柏坡,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西柏坡同井冈山、延安一样是革命圣地。西柏坡精神是党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汇集了党的传统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体现了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具有主动性、集中性的特点。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进入高潮,战略决战战场上军民浴血奋战,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持续不断,解放区人民分田地、建政权全力支援前线,国统区人民抗税反暴此起彼伏,这些汇成了时代的最强音,产生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因此,西柏坡精神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精神的象征。党中央所在地的军民固然在创造和实践着党的革命精神,并且成为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典范,西柏坡精神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革命精神是一笔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概括西柏坡精神,既要尊重历史,总结出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又要遵循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方针,挖掘出在当时产生,但对现实和未来都有指导作用的革命精神的内涵,以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凝结在西柏坡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是我国传统美德的反映,如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有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如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等;更多的则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汇集和发展,如坚定信念、敢打必胜、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从大局、联系群众等。这些精神对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对解放全国大陆,对顺利实现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对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对恢复国民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这些精神并非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乃至对新时期推动四化建设,对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中保持清醒头脑,对在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刻跨入二十一世纪,迎接更大的挑战,都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

351 评论

蓝色琴弦

一、精髓是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西柏坡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概括总结,都不能超越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这就是历史事实;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革命形势急剧高涨,群情振奋,胜利在望,这就是革命精神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中,产生了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弘扬西柏坡精神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但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正确地分析敌情、我情、友情,适时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胜利后的形势,提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此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深入调查研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前方打老蒋,后方搞土改、建政权等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总之,实事求是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指导思想,也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二、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同志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革命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后者是包容了前者,因此,历史愈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愈丰富。不,“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就只能笼统的称为革命精神,而不能区别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了。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具体分析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应该有别于被逼上井冈山产生的井冈山精神,有别于被迫踏上长征路的长征精神,有别于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发展壮大产生的延安精神。 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展开了空前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己成定局,面对纷杂万端的社会矛盾,我们党一方面要求全党、全军再接再厉,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一时期还有许多鼓舞军民奋斗的革命精神,诸如,着眼大局服从大局,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团结统一,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立新世界等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以往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围绕两个“敢于”、两个“务必”革命精神的展开,并为其服务的。总之,西柏坡精神尽管有多种概括,但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162 评论

huangmanjing

不会自己写呀!shabi

276 评论

飛天彩绘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特征彻底革命性1.军事上将革命进行到底。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出动160多万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毛泽东洞察形势,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不被国民党汹汹气势所吓倒,与国民党反动派针锋相对、坚决斗争,并且提出人民解放战争分为防御阶段、进攻阶段、决战阶段等三个阶段的理论。在解放战争的第一个年头,以防御为主,歼灭国民党军队正规军98个旅78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接着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敢于斗争、敢于反攻,开始了战略反攻阶段。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太岳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地区;华东野战军挺进鲁西南,三支大军打到国民党区域,转入外线作战,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从阜平县城南庄移驻西柏坡后,运筹帷幄,在国民党军队数量上占优势的形势下,敢于战略决战,组织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元旦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旗帜鲜明地提出“敌人不会自动消灭”,告诫人们不要象寓言中的农夫可怜冻僵的毒蛇,而要“坚决地主张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彻底发展革命势力”,“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当国民党政府拒绝了和谈协定,毛泽东、朱德于4月21日向全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保卫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追歼国民党残敌,至1949年12月,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把胜利推向全中国。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每个战略阶段、每次战略决策,全部体现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政治上的不断革命。在我党历史上,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伟大时期,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最后胜利的关键时期。毛泽东总是站在历史的潮头,以跨越时空的目光洞察世界,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及时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一,全面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第二,彻底消灭盘根错节的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 第三,高瞻远瞩,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第四,敲响“警钟”,告诫共产党人时刻警惕“糖弹”的攻击。 第五,不断地调整政策,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著名论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西柏坡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内在动力。目标明确,表现坚定、持久。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西柏坡精神只有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才能形成,而且只有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才能集中地表现为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是对长期以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概括和总结。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未来的昭示,激励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阎保印、宋乐恒撰文提出,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具体分析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 党中央移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展开了空前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己成定局,面对纷杂万端的社会矛盾,我们党一方面要求全党、全军再接再厉,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一时期还有许多鼓舞军民奋斗的革命精神,诸如,着眼大局服从大局,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团结统一,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立新世界等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以往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围绕两个“敢于”、两个“务必”革命精神的展开,并为其服务的。总之,西柏坡精神尽管有多种概括,但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编辑本段西柏坡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夏月娥主编的《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书指出,西柏坡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都汇集到了西柏坡精神之中。但我们认为,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因为: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当时一切工作的中心。当时我们国家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大转折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即将被推翻、人民自己的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历史性转折,是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伟大转折。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和复杂。既要同国内外敌对势力作斗争,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解放全中国,又要为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国家制定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既要加强党和军队的自身建设,又要做好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奋斗。这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而进行的。任务提上了具体日程只有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任务才提上了具体日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她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都是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过程。然而,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主要是一种理想和信念。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革命道路,求得革命力量的生长。发展和壮大,主要是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准备条件。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新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任务,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只有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特别是在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反攻时,“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才作为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党和人民面前;只有在大决战以后,彻底砸碎国民党反动派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才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只有在这个时候,特别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才能把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应当采取哪些基本政策作为会议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终于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集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彻底革命的浩然正气和崇高风范。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特别是在近代,中华民族受尽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蹂躏和压迫。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有组织、有纲领、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人民同三大敌人艰苦斗争二十多年,才夺取了中国革命在全国即将胜利的大好局面。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彻底砸碎旧世界,我们党制定了在战争、整党、土地改革、工商业、镇压反革命中的政策和策略,并对各方面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全党全军团结一致,严守纪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解放了全中国,使国家政权回到了人民手中,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铿锵有力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正是对西柏坡精神的最好解释,它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无私无畏、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为了民族的利益而英勇战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破和立是不可分割的。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是为了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就是为了破坏压迫、剥削人民的旧世界,建设人民民主、自由、幸福的新世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我们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战争转移到和平建设新中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柏坡精神也可以概括为建设一个新世界。编辑本段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西柏坡,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这就是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民创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这一精神的主题。“两个务必”的核心是鞭策共产党人面向未来,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两个务必”:成功实现

358 评论

相关问答

  • 弘扬法治精神为主题论文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

    勤添Jack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弘扬爰国精神的论文题目

    1、《红星染血,红旗飘扬》 2、《壮烈红星,鲜红热血》 3、《飘扬热血的红旗》 4、《血染五星红旗,志染九州大地》 5、《献出生命,收获荣誉》 6、《祖国儿女》

    dreamydream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弘扬嘉庚精神论文题目

    从办学主张和办学实践看,陈嘉庚不但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卓越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几点:第一,提倡女子教育,突破封建禁锢。开风气之先;第二,强调

    dt93001424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弘扬工匠精神议论文素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

    佐必林家具201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弘扬晋商精神论文

    重信用,不人,全靠自己,不依赖。

    longjuping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