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紅梨白
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对策》
【摘 要】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为此,文章主要介绍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及特点,以便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健康性心理的对策,最终形成对性心理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健康性心理;培养对策;心理咨询
一、性心理理论及其发展
性心理是指在个体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过程,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与异性有关的心理状态。根据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来看大学生都处于性意识成熟时期,他们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于形成友谊、生涯准备、示爱以及结婚等活动中,已完成生儿育女的终极目标,使成熟的性本能得到满足。每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社会化的任务,如果社会化过程出现障碍(如中断、缩短、变异),以后将可能是导致人格障碍的一切心理疾病的病根。
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器官和性生理迅速发展与性心理尚未成熟的矛盾。大学生大都已年满18岁,在性生理方面发育已走向成熟,对异性的爱慕还具有生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特点;在对性冲动的自制性、对性的审美情趣,性爱的技巧等方面还存在着知识的盲区。
(二)对恋爱的渴望与对异性心理了解不深的矛盾。大学生有了对恋爱的渴望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异性心理的了解并不深,不能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在恋爱期间,双方常争吵、生气、发生矛盾,乃至轻生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三)性的身心需求与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矛盾。从性成熟到形成合法婚姻,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此段时间即所谓的“性饥渴期”、“性等待期”。恋爱中的男女青年独处时常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抚、接吻甚至是性交等性行为,而这些都与传统教育、社会舆论和道德责任相违背,在内心可能会引发道德焦虑。
(四)开放的性观念与表现上文饰性的矛盾。当大学生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上认为自身应该保持贞操或希望对方要遵守传统理论道德,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受传统观念束缚,压抑自己的性欲。
(五)情感依赖较重,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恋爱期间常常显示出依赖心理,特别是女性在恋爱中更为依赖男性,一旦男性一方出现什么变化,这位女性将是痛苦不堪,有的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惑
(一)性生理困扰。(1)性体像的困扰。自我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不能以科学的眼光正视自己生理方面的发育情况。(2)遗精或月经的困扰。部分女性伴随痛经现象,这不仅使得女性身体不舒服,影响学习和正常的生活,还让他们的心理受到影响。男性由于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遗精的次数和频率是不一样的,部分遗精现象频率多的男性认为自己不洁,思想里都是些杂念,有的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
(二)性心理困惑。其中性别认同困惑是一种心理疾病,在我们大学生中也存在类似的人群,特别是变性人更易于抑郁、焦虑、自杀,这种心理疾病不及时给予治疗将对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三)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神经病、性别认同紊乱、攻击性性变态、隐匿性性变态。
四、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
(一)树立科学的性心理意识,学会获取科学性知识的技巧和方法。首先,科学性知识获取的渠道千万不能只是那些色情片中的部分夸张手法所宣传的知识,学生可以从一些权威发布的科教片或理论著作中获取知识,家长或者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引导和推荐属于科普类的知识读本给学生。其次,从儿童期就要教育孩子学会认可自己的性别,要教育孩子个体的心理行为如何与自身的性生理发展状况、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状态。
(二)塑造高尚的性人格。高尚的性人格是性心理健康的保证,首先要欣赏自己的性别角色;其次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性面前我们必须要树立高尚的性人格,才不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
(三)积极调控自我,恢复心理平衡。首先,将性冲动转化为精神追求,如提高学习成绩、参加社团活动。另外就是转移性冲动,可以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其次,学生要消除对月经和遗精的焦虑。生理期保持舒畅的心情,家长、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再次,正确对待性幻想、性梦和手淫。特别是手淫,并不是病态。最后,调节与异性交往的不适,注意区分好感、喜欢与爱情,交往时把握好尺度。
(四)避免性骚扰的侵害。首先,应当维护自立、自强的自我形象,做到举止大方、行为得体。一身透视装可能成为部分意志力薄弱男性犯罪的导火索。其次,大学生要学会一些自我防卫的技巧和方法。
(五)寻求心理咨询。一女生小姜暗恋一位年轻男教师,小姜性格内向,不善于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只能把对青年教师的爱恋之情深埋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该女生出现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发呆的现象,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地影向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过分沉溺于性幻想之中,也可能会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出现这类情况时,可以求助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诉压抑的情感,丰富生活内容,转移注意力,树立健康的性爱观念,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沈弈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洁(1985- ),女,四川人,玉溪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
执念梦浮生
《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
关键词:幼儿园;性教育;现状
学前儿童性教育不仅要向儿童传授性器官的基本知识,培养儿童的性别角色,还要给儿童灌输初浅的性道德等内容。[1]从长远来看,早期性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幼儿园性教育是幼儿进行早期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旨在论述幼儿性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之上,了解我国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一、幼儿园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理学意义
幼儿进行幼儿园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学意义。据研究,儿童发育的最早表现是原发性性功能反应,常见的有未满l岁的男孩出现阴茎勃起;3~6岁的男孩或女孩会用刺激生殖器以取得快感,进而可发展抚摸其他儿童的生殖器,并对大多数人上厕所的动作感兴趣,喜欢窥视。[2]这些性行为是无意识的 ,是性中枢在发育的表现,并受到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正显示孩子性发育的进行。有专家认为,人的性发育开始得很早,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不是中性体,因此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
然而,有些不懂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家长和教师认为这是不良的行为,并对幼儿进行训斥;有的家长则加以忽视,或者觉得难以于启齿;还有的家长用“龌龊”“下流”来教育孩子。这些不科学的行为和态度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产生怪异的想法,长大后引发性攻击、性功能障碍或性压抑等行为。因此,教育者要了解学前儿童性教育所具备的生理学意义,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性教育。
(二)心理学意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进行幼儿园性教育是必要的。性心理教育有两个关键期,一个是青春期,一个就是幼儿期3~5岁。[3]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主席考尔德伦博士认为:“ 对于性教育 ,可能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是14岁以前 ,尤其是5岁以前。这期间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 ,无疑对儿童今后的一生有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或好或坏将扩展到一个人的性别同一性和性角色行为方面。”[4]
另外,依据心理能量发展理论,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人的心理能量,它会以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幼儿性里比多表现为对有关性问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生育之谜、对身体构造的探索和对性行为的模仿上。对幼儿的教育要顺应其里比多发展的状态,否则会造成里比多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在外表现为神经症。
幼儿对性的好奇和对其他事物的好奇一样,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究。而当这种由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所引发的求知动机受到忽视和压抑时,幼儿面对各种言语、图像、行为等信息就会被动地建构他们对于“性”的看法。而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极易吸收错误的信息,或者因为理解困难而无法建立有关“性”的正确观念,导致更为迷惑好奇。因此,与其让孩子被动地接触和建构相关的经验,还不如由家长和教师提供正确适宜的性知识,帮助其过滤掉不良的信息。
(三)现实意义
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是帮助学前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需要。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猥亵儿童案件达103件,涉案104人。而且,从2013年5月8日海南万宁的“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到5月27日,短短的20天内,全国范围至少有8起校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其中年龄在6周岁以下的24起,占到。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有:被害人低龄化;被害次数高频化。犯罪嫌疑人屡屡将魔爪伸向儿童想必是考虑到儿童的无力反抗,甚至不知道要反抗,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侵害。如果孩子受到过正规的性教育,他们就会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进而拒绝侵害,或者至少也知道告诉父母,求助他人。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堪忧,无辜的孩子们急需受到保护。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报告表明,对儿童开展早期性教育,不会导致青少年性行为的增加。相反,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对性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从而避免因性无知使自己和社会遭受巨大损失。[5]从长远来看,幼儿园性教育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十分有必要开展幼儿园性教育。
二、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
我国的性研究和性教育发展已近一个世纪,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没有受到重视和良好的普及,发展道路极不平坦。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的发展更是受到忽视和限制,处于艰难起步阶段。
(一)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性教育的态度
目前社会各界对幼儿园开展性教育仍未有统一的意见。有的支持开展幼儿园性教育,相关专家认为,性教育应在孩子还没有性发育之前就进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高伟德教授指出,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有两个重要阶段,2、3岁是一个重要时期,青春期是另一个关键期。同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孙云晓认为,应在孩子还未进入青春期之前就进行性教育。
也有部分人士反对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有研究者对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园性教育态度进行了研究,调查显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了幼儿园性教育的重要性,但认为应该从学龄前期教起的家长占43 % ,教师仅占 %[6] ,充分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园性教育认识不足这一事实。而且,有的幼儿家长对开展儿童家庭性教育持消极态度,担心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反对和排斥幼儿园性教育的开展。
(二)幼儿园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性教育观念落后
受传统文化影响,性一直处于禁锢状态,人们耻于谈性,更反对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我国目前有关性教育的观念主要存在这样几种错误取向:“无师自通说”,即所谓的人不需要性教育,性知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然会知道的;“诱发说”,认为对儿童进行过早的性教育,可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过早地成熟;“盲从无知说”,认为儿童青少年不懂性知识是道德纯洁的表现,对他们封闭性知识最保险。[7]
2.性教育教材匮乏
幼儿园性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材,在性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我国已出版发行了一些性教育教材,然而这些教材中大部分是针对初高中学生,真正对准学前儿童的少之又少。我国儿童性教育教材本来就少,再加上大多语言平淡,不贴近生活,不易于儿童接受。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直接照搬外国的性教育教材,没有考虑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引发家长的不满。在一些发达城市虽然进行了课程的试行,但由于试行的效果不理想而叫停。
3.性教育师资薄弱
我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教师的专业,从事幼儿园性教育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和生物学专业,而在美国,仅公立学校就有五万多专业教师从事性教育。另外,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随机选取了30名学前师范生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未来的幼儿教师普遍认为实施幼儿园性教育非常重要,但他们仍对其必要性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实施幼儿园性教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性教育师资的薄弱。
三、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幼儿园性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承担的任务。幼儿园性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保障幼儿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性教育。
(一)开展教师性教育培训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性方面问题时,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该回避这个话题,另一方面由于性知识和教育技巧的匮乏,很难正面科学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因此,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关键的一点是对幼儿教师进行性教育方面的培训。首先,幼儿教师要转变性教育观念,要认同幼儿性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幼儿教师要把集体培训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多多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了解国内的试点情况。从能力和心理上做好开展幼儿园性教育的准备,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并生发。
(二)加强家园性教育配合
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合作是开展幼儿园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方面,幼儿园要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园地、班内环境布置、网络论坛等方式,使家长意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方面会承受很大的变化,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当把幼儿在园或在家的一些不良行为互相反映给对方,共同商讨对策,不应认为这是个难于启齿的问题,不好意思提出来,而造成信息闭塞不畅。父母是幼儿性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远远胜过幼儿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性教育的重要学习场所,只有家园的共同配合,才能让幼儿获得科学的性教育,从而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创设健康社会环境
无论在儿童发展的任何阶段,社会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早期经验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电视广告和报纸杂志无时无刻地向儿童兜售“性息”。儿童天性好奇,鉴别能力尚未建立,加之缺乏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极其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净化社会环境,消除不健康的信息,为儿童的成长和性教育的开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电视媒体方面,儿童也应该有自己的“儿童性节目”,针对儿童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内容和形式,使儿童能顺其自然地生发一种健康的性态度。
【参考文献】
[1]吴建中. 重视 3~12岁儿童的性教育[J]. 基础教育 (重庆),2005,20(4): 58-60.
[2]王晓平,范文坚.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J].教育导刊,2010,(5):85-86.
[3]孙晓勉,谢怡,马佳.学龄前期儿童早期性心理教育研究初探[J ]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07, 18 (2) : 85-87.
[4]李君.关于儿童家庭性教育现状的审视与思考 [J ]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 2006, 2: 79 �C 81.
[5]薛玲,郭素芳,赵更力.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J]. 中国妇幼保健,2004 ,19(8) :122-123.
[6]吴缃琦,孙晓勉,谢怡.家长及教师对儿童早期性心理教育观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2008,(10):525-529.
[7]高亚彬,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2,(1).
jennyzhao701
一、性别意识的内涵性别意识,是近年国际社会流行的一个新概念即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象,对性别进行分析和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这是观察社会的一种新的视角,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男女两性及其规范,对其加以重新思考和评价。目的在于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避免两性差异的扩大和加深,促进两大性别平衡、协调发展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特征,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人权意识同属于现代意识的范畴。性别意识是一种觉醒,是对传统父权社会规范下性别关系的挑战。性别意识对性别的分析和规划,主要从性别特质、性别角色方面进行。性别特质是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包括不同性别的表象、行为和人格等;性别角色指社会基于性别的不同,赋予两性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于性别特质最能反映社会性别的本质,所以在性别的分析和规划中,人们更多地是分析传统性别特质,规划新的性别特质。二、建立性别意识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性别有密切的关系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支配行为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最为密切,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同时,不良的人格特征也往往成为心理疾病的基础。大学生与其他人一样,其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受教育和与他人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理基础即为性别。性别本身仅仅是作为区分不同性质个体的自然要素,却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给个体的心理、行为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个体的人格。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进程中,性别因素一直在起重要作用。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即每个人除了自身的因生理差异而形成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社会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包括群体特征、行为方式、职业分工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社会性别不仅仅是男女的不平等,而且在男女之间划分出泾渭分明的性别人格沟壑。男性要具有工具性!、主动性!的人格特质,而女性则要具备表达性!、被动性!的人格特质。有性别之分的大学生,出生之初就生活在社会对他们性别的不同期望和塑造之中,来自于家庭、社会,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性别上的教育,男女应该各自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已经内化为其思想。近年来对于大学生人格所作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男性应具备勇敢、刚强、独立、豪放等特质,而女性应具备细心、整洁、温柔、顺从等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带有典型的性别因素,和社会性别规定的人格属性模式不谋而合。同时,大学生性别人格思想也积淀成与性别角色期待相一致的人格,即所谓的性别类型化人格。他们依据社会性别来认知应有的人格内涵,依据社会性别来评价自身行为的合理与否,努力使自己的人格符合社会文化的规定。社会性别图式成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标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差异,但作为男女两大性别类型的人格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表现出社会所期望的与性别相符的人格。大学生的性别与人格之间呈现出互为的关系,人格通过性别来表现,而性别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2.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性显而易见,大学生的性别因素对人格塑造有重大影响。这是否是好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答案是令人遗憾的。健全人格的显著特点是个体有着体贴、关心、善解人意、利他的共性特质,包容、豁达、民主、尊重的开放特质,积极、活跃、敢为、精力充沛的自信特质,其外在的思想、行为、情感表现与内心是协调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大学作为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学生们从进入大学之日起,就开始为走向社会作准备。逐渐成熟的性心理作用,使他们潜意识里的性别人格特质概念更加明晰。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他们也学做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追求男人味!或者女人味!。殊不知,这种学习、追求,是强化了传统的性别特质文化,人格上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定位发展,实质是片面发展、扭曲发展。根据健全人格标准来考察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发现他们不仅头脑里的性别人格特质观念强烈,而且行为上有的表现也很明显。他们认为男人是太阳、是山、是天,女人是月亮、是水、是地!;男人为金钱、地位、家庭而奋斗,女人为爱而活着!。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闲暇活动、性别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差异是自然的、正常的。![1]1-2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哲学叫女人走开!,意思是充满理性的哲学领域是男性的天地,女性是不能涉足的。显然,大学生把健全人格特质分解属于不同的性别,过分张扬作为自然性别的人格特点,人格的发展方向上认同于传统的性别类型化人格。人格片面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兼有男性与女性的人格特质。人格片面发展,无形中会极力压抑异性人格特质的发展。这样一来,个体容易自我设限、自我压抑,在生活及精神上产生困扰,负面情绪体验较多。传统性别人格认为男性应该孤傲、沉默,于是为了树立大众期望的男子汉形象,男大学生们极力掩饰自己的脆弱,极有可能出现焦虑、低自尊和心理压力,甚至人际交往也出现问题。一些男大学生乐群性低,不易与人沟通和合作,适应集体的人际关系环境较慢,在成长过程中易受环境不适应的干扰;传统性别人格认为女性应该依赖,可是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又不允许女性柔弱,于是有的女大学生忧虑、抑郁、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时常感到困扰,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这正如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研究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时发现的,由于特定社会中两种社会人格及性别支配、性别限定人格的存在,使出生在这个社会的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2]268由此可见,性别心理的社会化,使大学生人格成长,并不是按照人!,完整意义上的人塑造,而是带着性别的标签操作,从而形成了片面的人格。社会性别的培养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个扭曲人格的过程,把一个完整的人培养成为一个不完整人的过程。3.性别意识教育是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此时的大学生处于身心?89?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阶段,因而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大学生是成年人,多年的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已经使之形成了一定的人格倾向性,他们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都可以显示出相同的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但是,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如前所述,社会环境是性别人格特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可见人格也具有可塑性,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出,通过一定有效的教育策略改变大学生的片面人格是可行的。性别意识教育就是促进教育有效的重要策略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已有对性别问题探讨的向往与自觉。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对性别人格的认识尽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但现实的环境变化还是使他们对性别人格的定位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为了把握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十分向往明确的答案,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缘由的现状,证明他们特别需要正确的人格知识和观念。如果没有有意识的专门教育,他们仍然只能象以前那样,从传统文化、个人经验、社会职业及其分工的现实中,吸取仍是错误的性别人格规范,再次轮回到历史的经典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因为科学的人格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更何况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正确的性别人格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来家庭的质量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男女平等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带来新的文化气息。由性别意识概念的本身,人们自然地认为性别意识教育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男女性别平等、男女和谐相处。目前高校的性别意识教育也紧紧围绕此种理想状态操作。毫无疑问这没有错,作者只觉得仅此是不够的。性别意识教育还可以拓展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上来。这种塑造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里的心理素质教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而是从性别人格的健康发展角度进行塑造。换句话说,大学里的性别意识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人格现实状况,对大学生现有的人格特质进行性别分析,剔除大学生前期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利于其心理成长的扭曲人格,着眼于大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规划,使之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极有必要尝试从性别意识教育的角度入手推动人格塑造。性别意识教育要注意从人!,而不是单纯的男人!或女人!的角度出发,不要有预定的发展模式,要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发现个体人格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将他们隐藏或者退化了的异性人格特质开发出来,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时拥有优秀的人格特质。简言之,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完整的人!,大学性别意识教育应该而且可以成为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从性别意识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主要是抛弃性别类型化人格,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双性化概念,每个人皆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特质,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合宜行为。男性可以不安,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以果断,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男女性都兼有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既坚强独立,又温柔细心。许多研究显示,能够展现出双性化特质的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心理发展也和谐。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性别理论,拓展其视野。修正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和性别特质上的认知系统,并加以重新建构,社会性别理论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其次,赋权于大学生,不断增强掌控人格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重新检视自己的成长过程,剖析、质疑既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其性别意识的觉醒。最后,鼓励大学生重新建构新的人格特质,完善健全人格。要指导大学生破除性别樊篱,不受性别的限制和压抑,尽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使人格全面发展。三、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现在,高校要对大学生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已经是呼声朗朗。但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政府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提出的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已有所反映,但高校的回应单薄。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为吸引男教
TOPSCI拓普思做的SCI论文润色,还是很好的⌄价格也划算,很负责任的呢。他们的编辑都是博士级的美国人、英国人。
【导读】“男女有别”是句老话,在生活中,男人女人似乎永远存在于地球的两极,有不同的兴趣、脾气,喜爱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口味的食物。其实,男女差别远不止于此。这些
联系课本,我是高一学生,一些话题可以是1.金属的使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化学】2.全球变暖引发的危机【地理】3.皇权的演化与发展【历史】4.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
初二就要论文?还3000字。。。。。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