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0

水墲月心时
首页 > 期刊论文 > 汉语谚语名句翻译论文格式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的歌声里AA

已采纳

汉语谚语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研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关键词 汉语谚语 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它用通俗、简练的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含义深刻。谚语概括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经验和客观真理,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教益。汉语熟语数量极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极富有民族特色,所以,相关学者越来越重视汉语谚语的研究。本文基于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汉语谚语做一个综述,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一、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钱玉莲在《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提到了汉语谚语的性质,并对谚语的内容作了归纳总结,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除了谚语的性质和内容,书中还提到了谚语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谚语做了总的概括,有利于后人在研究谚语时寻求理论依据。

在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大会中,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对人们理解谚语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兵的《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究》一文,主要从数量、内容、来源、形式上对汉语谚语的民族特色做了研究,作者指出在数目庞大的汉语熟语体系中,谚语占着很大的分量。

该文指出汉语谚语大都是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历史遗存,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汉语谚语作出总结,说明谚语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

付平平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中介绍了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作者提出之前人们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一般都是关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去解读汉语谚语,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这又开拓了汉语谚语研究的新空间。

刘微微、刘洪泉的《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和王岩在《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框架》都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汉语谚语,主要阐述了汉语谚语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分析透视谚语中所蕴涵的文化,这些后者在研究汉语谚语的时候都是可以借鉴的。

王鸿雁在《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中研究分析出了谚语在性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按学术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即是“词的等价物”,指出谚语具有不同于一般词语的外显特征,同时又讲到了汉语谚语的功能。他的研究还分析出了谚语的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以及汉语谚语的省略形式,这体现了谚语的口语风格,形式上实现了谚语简约的价值。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研究谚语对比的学者也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英汉对比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汉英谚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近几年来,学者的主要成果是分析两者的异同,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求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刘微微、刘洪泉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和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点。文中介绍了汉语谚语英译的四种方法: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强调谚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

林安洪、姜诚指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稳定性、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及宗教方面,揭示出汉语谚语比英语谚语固性定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沈奇在《论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方法》中通过对比提出了汉英谚语互译的几种方法: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直译”与“意译”。

杜金有指出谚语是语言文化世界里的奇葩,在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文章从谚语的来源和修辞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异同,揭示出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谚语来源或衍生于外来语。周玉亮在《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中指出汉语谚语和俗语的关系,分别从主要来源、句法特点和语体特点等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讨论了英汉谚语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对应、半对应与不对应情况,并且提出了文学作品中谚语翻译的主要原则,体现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即它对翻译活动的借鉴作用。同时作者还指出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仅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或论文集当中,专论性著作尚未问世,与英汉成语(或习语)对比研究相比显得尤为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待后者的研究。

薄鲜娥、冯建民、许丽红、高小燕、王清宁等学者也从汉英谚语对比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的,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宜波(《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孙永红(《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周昆翔(《从概念隐喻看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异同》)等,从带有动植物词语等词语的谚语入手,对汉英谚语做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文化差异。

三、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逐流,一些学者开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试图从中找出汉语谚语教学的好方法。

赵现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中揭示出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谚语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加地道。同时作者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如教学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语交际实践中学习和训练谚语等,笔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借鉴和注意的。

林安洪、姜诚在《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把民族谚语的差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的涵养,笔者的方法在对外汉语谚语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王振来的《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指出初级留学生和谚语接触较少,中高级阶段与谚语的接触逐渐增多,留学生学习谚语难在文化附加义上。笔者就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难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谚语,就要了解谚语的文化附加义,正确使用谚语。笔者的见解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结语

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谚语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发现谚语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门研究汉语谚语的论著还不多,很多都是随着汉语熟语的研究出现的,而且研究都是从大的方面入手,还不够细化。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汉英对比,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谚语对比的很少,而且很粗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起步比较晚,虽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谚语找到了一些谚语教学的方法,也行之有效,但是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对外汉语教材中该选择什么样的谚语,专门的谚语教材如何编撰等问题涉及的很少。总之,汉语谚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无论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这些都有待学者们去研究.

170 评论

HELLO小不不

答:适合写议论文的名人名言

1、一本伟大的书一定可以使读者在读过之后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2、读书人的事,能说偷吗?

3、读书要玩味。

4、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5、书籍具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的最长久的果实。

6、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7、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8、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9、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书本是将圣贤豪杰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

10、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1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2、好学则老而不衰,可免好得之患。

13、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14、读古诗,读现代诗,是亲近母语、培养对母语的感情的最好方式。汉语的优美,通过诗歌的语言、韵律和意境,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我们不该忽略诗歌的这种特殊的教化功能。因此,儿童文学和语文教学两者要打通。

15、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

16、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仅仅对那些会读它们的人才是好的。

17、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

18、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19、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

20、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

342 评论

瑞贝卡sl小姐

中外谚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是一样的“少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英语中的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年懒惰,晚年糟糕)相对应。“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和英语中的A useful trade is a mine of gold.(有用的手艺是一座金矿)呼应。英语谚语中表示节俭的,有Labour overcomes all things.(勤劳压倒一切。)Thrift is philosopher's stone.(节俭是点金石。)Frugality is the mother of liberality.(节俭是慷慨之母。)等等。而在汉语中表示节俭的成语谚语就更多了,这里不一一举例。2.汉英谚语中其观点大多一致。·例 如,与“谦受益,满招损”对应的英文中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与“人贵自知之明”相对应的有“He is not wise that is not wise for himself.(不自知者是不智的)”。另外汉语中有不少谚语对妄想在行家门前班门弄斧的人加以讽刺的,如“孔子面前读经书”,“关公面前耍大刀”,英语中也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决不要想教鱼如何游泳)。·中 英谚语对于名誉的重要性都各自珍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折骨头,不愿败名声”。Take away my good name and take away my life.(取我好名声等于取我生命--有点侠客剑士“剑在人在,剑毁人亡”的意味)。·Faith moves a mountain.(忠诚移山)和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挂胸前,魔鬼在心中)是分别表示诚实意思的褒贬两种谚语。汉语里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和“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与之对应。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西方谚语中的诚实是对主(“十字架”)的忠诚,而汉语中则提倡的是“仁义道德”。这也算是宗教和儒对西方和东方文化影响的印记。留心的话,在后面许多方面谚语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或多或少这样的痕迹。3.在某些地方东西方的差异开始明显化。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交一个朋友千难万易,得罪一个朋友三言两语”和英语中的A friend is not so soon gotten as lost.(交一个朋友没有失掉那么快)意思相同;“朋友易得,知己难求”就是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最好的翻译。·汉 语中,朋友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感情色彩(褒义),而在英语中似乎还有消极的意思,和许多用来形容朋友的消极的谚语。他们一边说着A man without a friend is only half a man.(没有朋友的人只算半个人),Friendships multiply joys and divide griefs.(友谊增添欢乐减轻痛苦)。是朋友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又有了新的说法。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实践的贼)。不 难看出,从正反两种角度来看待朋友的利弊,有着辩证的味道。在西方的道德体系中,个人、自我永远是第一位的。西方友情观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下,友情是互惠互利的代名词,蒙着一层厚厚的功利注意色彩。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Hungerknows no friend.(饥饿不识朋友,即人在饥饿时就顾不到朋友),不仅如此,西方还讲究朋友落难时,千万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利益,如: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而中国文化传统中,特别是在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是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可以“士为知己者死”,这也是西方思维无法理解的原因吧。西 方的友情观和东方推崇的“士”和“君子”的友情观完全相悖(“士”和“君子”本身也是儒的产物)。个人猜想会不会和中国自古有“连坐”一说有关--亲朋关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一人犯罪,株连九族。呵呵,瞎猜。插 句题外话,一著名美国影评人,将一个“第一次被重视、被当做人看待的”杀手转而为救人牺牲性命(典型的士为知己者死)看成是影片剧情的漏洞(曰:情感转变突然),就是出于他不理解东方的文化吧。自诩看过200~300部中国电影就可以对中国电影妄加评论指手划脚了?(呵呵,一肚子气,敬请留意近期推出《为香港电影鸣不平--观香港电影的秘密》)4.关于帮助等东西文化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中 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讲究“礼、义、仁、至、信”。仁,就是要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义,要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所以产生了“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互助互助,穷能变富”等无偿奉献的谚语。·还 有一种是临时借用,以解一时之须的情况,在汉语谚语中更是不求感激。虽然这一借一还的简单行为,其实安暗藏许多玄机。英文的谚语中就把这“玄机”公诸于世,毫不避讳。如借出者的担心,He that has but one eye must be afraid to lose it.(只有一只眼的人当然怕失去它,隐义为 不借理所当然。)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约归还,Lend your horse 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 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借马给人去远行,可能还你一张皮)。甚至因为借贷过程产生的矛盾都有预料。Lend your money,and li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钱,失去你的朋友)。还有些谚语直截了当劝人不要借钱和物给他人。Lend and lose, so play fools.(借出等于失去,所以装傻吧)。当然,英语谚语中也不乏鄙视借债者的说法,He that borrows must pay with shame and loss.(借债的人必然要用耻辱或是损失偿还)。其 实在中国,借还过程中上述英语谚语中的问题也存在。只是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斤”直白的表达出借出者担忧是“不仁”(其实感觉应该是不信)之举,但借出者的担忧和常常遭受的损失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中国的谚语从借入者的角度强调“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甚至有些谚语还劝人还债要连本带利,如:“借人家一只鹅,还人家一峰驼”。个人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义”字当先,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就算出借时也有担心、犹豫,可深入骨髓的传统精神和道德标准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东 西相较,说不上孰优孰劣,不过现代人的实际行为中传统的已所剩不多,更西化,被同化了。不论是否进步,至少说明,古代的信任体系比当代更有说服力。5.面子问题。这 个面子和上面讲到的名誉其实相似。名誉常常与道德连在一起,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就会有好名声,通常也会有好面子。只是不尽然。中国讲的“面子”有受人尊重的意思,衣冠不整,行为不当等小节不影响名誉,可还是会失去面子。·相 关的谚语有褒有贬。“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人不要脸,鬼都害怕”还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说“打肿脸充胖子”型的。·对于可能影响到面子的流言蜚语,国人害怕的心态也可以从谚语中见一斑。“谣言可以杀人”“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阮玲玉也以死回应“人言可畏”。·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犯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十分重要。所以在英语的谚语中,同样的“棍棒”杀伤力骤减。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其实说白了就是难听的话不回伤筋动骨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比 较来看,中国人要面子,而且很在乎周围人的评价,追其根源可能因为“儒”的影响下,人和环境社会是一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估(好与坏)才是判断名誉面子的标准。同样,对于西方谚语中不在乎他人看法、社会评价的特点,不难看出个人主义、个人至上的影子。·另 外,在中国,社会舆论和评价有时还是一道捍卫道德的无形的墙,对违犯道德的坏人坏事起着抑制,警惕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眼睛里揉不得沙子”都是“人言”正面作用的例证。西 方文化中,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人都有罪。一个人想要抨击别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不要评断别人,上帝就不审断你们”。体现在谚语中,Physician, heal thyself.(医生,先治治你自己)。而且,英语文化中把搬弄是非的人看得比贼还坏。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对你说是非的人也会说你的是非。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其 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不说是非”,不只是虔诚于上帝,更多的是出于尊重隐私。在西方,隐私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个人隐私神圣不可侵犯。(注意,还是强调“个人”隐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规矩的、有道德的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是无需隐瞒也瞒不住的“肚里没邪事,不怕冷风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总 体上来说,中国和西方谚语在传统道德观念上存在的同异有以下几点:1. 表达传统道德的基础(真善美)的谚语基本相同,这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标准;2. 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并在汉语谚语中体现出来的传统道德观念上留下烙印;而西方谚语同样无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宗教(如基督教)的影响,例如在表示忠诚的谚语中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挂胸前,魔鬼在心中),十字架代表主,忠诚的对象也指向了“上帝”。3. 汉语的谚语中体现了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以此潜意识的规范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西方的传统道德无法避及的受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在谚语中体现出来的是,自己最重要,不要帮助别人和朋友,以免祸及自身。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所不耻的。4. 很重要的一点,汉语谚语表现出来的人是社会人,他们在社会环境中于朋友,亲人,周围邻人甚至帮助和需要帮助的人都产生关系,一荣俱荣,他们也受到环境的制约,如社会舆论,社会人的看法,议论,甚至流言蜚语。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维护名誉和面子都必须“君子坦荡荡”不做见不得人的事,也没有什么好隐藏的私密。相对来看,西方谚语中的人是个人的人,是英雄的人,是隐私的人。他们不屑向周围的别人求救(如借钱),也不愿意帮助别人或借出钱物给别人,他们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遵循自己的标准就可以了。西方谚语中的名誉和道德有关,可面子似乎就和道德无关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人隐私,即隐私至上。5. 不过,这样不难发现,中国人活得有价值(在集体中体现价值),但也活得累,生活在无数双眼睛里,无数张嘴下。西方名言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或许有时不必太拘于所有细节反而容易成功。

93 评论

小花匠M

[摘要]汉语歇后语是中华语言的奇葩,反映了汉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文章探讨了歇后语的英译名,从修辞方面对歇后语进行了分型,分两部分探讨了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歇后语 类型 翻译

一、歇后语的英译名

汉语中的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结构形式为汉语所独有,其内容反映了汉族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

对“歇后语”一词的翻译,有几种观点。罗胜豪教授翻译为“Chineseenigmatic folk similes”[1],这一译法的缺点是歇后语中不全是比喻,也有谐音或双关式歇后语。有人翻译为“quiz-cracks”(隐语或谜语),同样也不全面。于是有人提议直接翻译为“xiehouyu in Chinese”,这倒是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是,追根溯源,歇后语最早是文人之间的一种文字游戏,最早叫做“俏皮话”,因此,有人据此大胆翻译为Chinese folk wisecracks[2]。

二、歇后语的类型

汉语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注解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玄妙的是,我们在这个比喻里面通常只能找到喻体(前半句),本体并不出现,其前后两部分属于“引子”和“注释”的关系,简称为“引注关系”,这是歇后语的典型特征[3]。

从修辞的角度,歇后语分为两大类,即:纯比喻式歇后语和比喻双关式歇后语。

纯比喻式歇后语的上下文所描写的事物有相通之处,前面是一个比喻,后面则是喻意。比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天上的云———无拘无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等。其所包含的喻体常涉及到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

比喻双关式歇后语也包含比喻,同时包含双关。它运用谐音或词语语义上的双关,通过联想来表达意义,其语言效果要通过联想来实现。

此类歇后语的数量较少,比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谐音双关),章鱼的肚子———有墨水(语意相关)等等。和纯比喻式歇后语相比,这类歇后语较为曲折,常能使人恍然大悟,谐趣顿生。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常见的歇后语因为人们大多知道其后半部分的词句,也可以仅用前半部分,而第二部分不出现。如:这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呢等等。

三、纯比喻性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对大多数喻义歇后语,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喻意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且不包含一词两义的双关或谐音,通常采用直译法,既传达源语的内容,又维持源语的形象,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例如:瞎子点灯———白费蜡。It is 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A weasel wishing Happy NewYearto a chicken harbors no good intention.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To chase a dog by throwing meatdumplings at it———you never expect it to return.

竹篮打水———一场空。Like ladling water with a wicker basket-all isempty.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eachshowing his or her special prowess.(Each of them shows their true worth.)(二)套译法也叫套用法或借用法,是歇后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当在英汉翻译中无法保留原语中的形象时,可以套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使译文更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也能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例如: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We’re 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here.

(Note:“梅香”refers to any maid servants in the old society;and“拜把子”refers to a Chi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which means the persons are nowbrothers or sister in low)

四、谐音谐意双关式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对于谐音或双关式歇后语,正如前面所言,是翻译中的难点。笔者认为,歇后语尽管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尤其是谐音及双关式歇后语涉及多种修辞,可以成为翻译的障碍;但是,人类思维的共性使得操不同语言的民族间可以对话,只要交际成为可能,翻译就能够实现。这是翻译———包括笔头的和口头的翻译实现的理论基础。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即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贴切和最自然的语言再现原文的信息,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异域语言的传译中不可避免会有文化的偏离乃至缺失,如要做到功能的对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的损耗,就需要对所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偿。所谓补偿,就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和规范的其他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修复和弥补。作为俗语的一种,歇后语中的大量文化信息更容易流失,所以需要译者综观权衡的前提进行补偿,才能够让读者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笔者分析了数百条双关式歇后语及其英译后,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直译加注法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容易让译语读者理解的比喻,采用直译;半部分包含了谐音或是语义双关,采用加注的方法译之。例如:咸菜烧豆腐———有盐在先(有言在先)。

Salted vegetables with bean curd—there is salt at the beginning,(pun)there are words beforehand.(Note:In this expression,“言”(words)and“盐”(salt)are homophones in Chinese.)三十晚上贴“福”字———倒着贴Putting up the character”fu”on the New Year’s Eve———putted upsidedown.(Note:This refers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stom of putting up thecharacter“福”upside down to impl“y福到了”,which means your good luckhas arrived.)

(二)意译法

对于某些采用双关手法的歇后语,不论是谐音还是谐意,都可采用解释性意译的翻译方法。保留原来的文化色彩,并加上简要的解释说明以突出其形象性。例如: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猾)Spreading oil on an ox horn———to make it sharper and more slippery orcunning and treacherous.

原歇后语涉及到两组谐音词,该句的翻译只是在句子中略作解释,加上了cunning和treacherous两个单词,就形象的说明了某人的性格。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Arollingpin used as a bellows—nogood atall.

擀面杖是中国传统炊具,因由实木做成所以不可能有窍,该句用于比喻某人对事物一无所知。该歇后语涉及到语义的双关,“一窍不通”既是对擀面杖的描摹,又是对人的一种比喻,翻译的处理“nogood at all”,可以说把握住了这个比喻的精神内核,言简意赅,是非常成功的译例。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兼谈《汉英歇后语词典》[J].中国翻译,1996,(2).

[2]韩庆果“.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3]夏雪峰.歇后语的风格色彩[J].龙岩师专学报,2004,(2).

352 评论

相关问答

  • 把汉语文章翻译成英语论文查重

    不会啊,翻译成读后感是不会有人刻意查重的,放心吧。

    晓旭的妈妈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查重汉语翻译成英语

    不一定,如今大家最常用的是知网,大学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和期刊论文均有相应的论文检测系统,知网收录的数据库十分庞大,已支持主流中英文及小语种的检测,突破了语言障

    yyy777777777777777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日语毕业论文翻译的汉语文章

    直接引用然后标注

    泡芙小工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日语翻译论文格式

    找个题目 把这方面的资料看全 就能动笔了

    woshiyujiaolong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汉语谚语名句翻译论文格式

    汉语谚语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

    水墲月心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