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2

nancyding0696
首页 > 期刊论文 > 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无锡白香香

已采纳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们认为,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不断探索。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研究课题。下面仅就我校开展的这一课题研究实验,谈谈我们的做法及体会。一、学习相关理论,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规律 “掌握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马虎。概念来自实践又去指导实践,研究理论可以起到正名和解读本质的作用,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再联系目前小组合作学习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当前首要问题是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的认识问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们学习基础理论,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最本质、最核心概念,给小组合作学习界定为: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最终达到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这一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二、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面对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先从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学习抓起,在明确方向,求得共识的基础上,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采取“探索——交流提升——再探索”方式,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随时拿出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用研究课和问题研究的形式展开研究,滚动推广,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范例,促进了大家参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培育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合作机制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探讨,最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数学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学生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引导不好,形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合作小组人数最好为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2、“组间成员水平均衡”分组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乱动”起来。究其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因此,在组建3人或3人以上的多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这样组内异智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均衡,即组间异智,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了条件。3、 给小组成员编号的原则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的同学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编为4号(这些只有老师清楚,学生不须知道)。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表明:请每一组的某号同学代表你们组发言,请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整理探究的内容,为他的发言做好准备。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原则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指导小组成员分好工就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这时两人小组比较合适。三、四个月后,再将班上同学分成3人或4人学习小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以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次合作时,同学就能各尽其责,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谁在里面“唯我独行” 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一个周或一个月 ),调换一次,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二)培养习惯与技巧,促进合作学习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的技艺,需要小组成员都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否则小组活动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掌握这样的技巧呢?我们的做法是从习惯抓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巧。1、从习惯抓起,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五个习惯:(1)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的课题一般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平时的收集、积累和积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要教会学生用某种工具,并通过某种途径、某种形式,收集某种资料的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如:我们让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记的习惯。比如跟妈妈一起去商场时,要留心自己熟悉物品(书包、彩笔;衣服、鞋、帽等)的价格,观察和体验买、卖交易的经过;自己所看到物体的形状、大小;亲戚、朋友家所在的方位等等,都可以写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即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能为小组学习做好积淀。(2)积极思考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是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3)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4)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5)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从规则做起,规范学生合作学习行为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教师要组织全体学生共同研制小组合作的规则,按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如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①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见解;②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③轻轻地说,不影响别人,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④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⑤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全班交流等等。3、从氛围入手,激励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 除了在规则习惯上加以要求,我们还创设有效的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让学生对合作学习形成自然。例如,我们在每个教室的讲桌前,用比较活泼的图文形式,写上“请发表你的见解!请大胆说出你的意见!”,在教室布置上营造氛围,暗示学生敢说会听。再如,我们在走廊墙壁上悬挂一些宣传画,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暗示作用。4、以评价为保障,建立小组合作竞争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在实验探索中,我们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即关注鼓励个人竞争,更关注小组合作情况。具体评价方法:①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汇报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提高。我们在班上设立了最佳收集员、最佳交流奖、最佳听众奖、最佳记录员、最佳创新奖、最佳合作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② 对学生研讨、交流的即时评价。即时评价作得及时准确,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进行《重叠问题》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小组中探讨:“把两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纸条贴接起来,再量一量,看它的长度是多少?你们发现了什么?” 各组同学贴的贴、量的量,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汇报员争着说:“我们小组经过研究发现:所有这样贴起来的纸条都有两小段重叠了,所以都比20厘米短。”老师评价说:“你们小组合作的真不错,不但发现了问题,还找出了原因。其他小组也是这样吗?”学生们高声说:“是!”老师鼓励说:“你们真了不起!大家还愿意继续合作,研究一下如果中间贴的部分是2厘米,这张纸条有多长吗?”话声未落,各小组又纷纷行动,研讨的热情更高涨了。③对各小组的表现互相评价。小组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指出哪个小组解题思路最清晰、最易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配合最默契;哪一组最守纪律等。自己小组与他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对别人的成绩做到心服口服,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三)深入钻研教材,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提供给小组学习的内容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才能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1、“实践活动”内容 在课改实验教材中,教材编者精心设计出了许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需要几人密切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无疑是我们的首选内容。如:一年级教材中“调查物品价格”这一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可先分头到商店、集市等地去询问、调查、收集、记录,回来后共同整理数据,汇报调查的方法、过程及成果。这即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口语表达能力。2、操作性、探究性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定性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来的结论,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动手实践来理解掌握新知。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我们让小组内两人合作,你拨我说,反复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们把四种时刻编成了四句顺口溜,即: × × × ×| × × × ×| × × | × - | 分 针 指 在 1 2,就 是 几 时 整; 分 针 快 到 1 2,就 是 快 几 时; 分 针 刚 过 1 2,就 是 几 时 刚过; 分 针 指 在 6 上,就 是 几 时 半。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发现了规律,并编成顺口溜,即帮助了记忆,又加深了理解,教学难点突破了,学生们进一步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3、单凭个人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内容 低年级学生的思考还停留在直观、具体、片面的层面,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还不能全面、开阔地去思考、分折。教材中的某些学习内容单凭某个人的力量和智慧难以考虑周全,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体验合作思维的丰富性。如:一年级下册“怎样租车”一题:“一班有38人,二班有39人,要租车去春游。已知1号车限坐42人,2号车限坐60人,3号车限坐19人。”经小组探索,学生提出了两种租车方案:第一种:两个班合租2号车和3号车;第二种:一班租2辆3号车,二班租一辆1号车。同学们在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思路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 这一活动潜在价值还在于可使儿童有机会感受到:(1)存在多种成功解决问题的途径;(2)直观感悟到了不同的角度或想法,产生了不同的方法和结果;(3)自己的想法影响自己的选择倾向;(4)有时需要调整自己的策略。“学者虽无心,教者却有意。”这样长期的熏陶与训练,定会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4、学生感到困惑的内容 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就自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渴望下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取得互求到得,启迪智慧的效果。如:在“观察物体”这节课中,老师提出“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形体时,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这一问题时,学生的答案有:1个、2个、3个、4个……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又不能用准确的理由说服别人。在学生思考不成熟的情况下,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让同学们边观察、边记录,从某一个角度看到的面有:从正对着长方体的某一个面平视时可看到1个面;从正对着长方体的某一条棱平视时可以看到2个面;从对着长方体的某一个项点观看时可以看到3个面。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们悟出: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时,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在困惑之中求得小组的合作,学习豁然开朗,对探讨出来的知识记忆深刻。(四)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如:在一次《图形的认识》的研讨课上,老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很紧,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老师也来到他们中间,这时老师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的粉笔盒时,都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那个粉笔盒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是长方体的。老师走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粉笔盒,原来呀,这个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议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执教老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采取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来辨别。又让学生观察他们带来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化装品包装盒、药品包装盒等特殊的长方体。当老师再次举起那个粉笔盒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们都感到很欣慰,由于教师的参与,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发现了问题,并指导他们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才是我们小组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点拨、指导,避免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更有效。(五)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合作学习后劲 总结、归纳是人类赖以发现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数学大厦中的主干。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总结、引导反思,才能够提高学生合作的后劲,达到合作目的。教师要在小组讨论、探索之后,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这时,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小组汇报前就用小组编号指定其名,指出他们是代表小组的名义来发言的,这样小组成员就会形成一股合力来帮助发言的同学。在教学第二册教材《数学广场》中的“重合问题”时,老师安排小组探索:“在一个三角形的地边上栽树,要求每个顶点上必须栽一棵,每条边上栽的树要同样多,都是4棵,一共可栽多少棵?”有的小组动手用学具摆,有的动笔在纸上画,有的在列式计算,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9棵”。接着老师又让他们探讨:“每边上要是栽5棵、6棵……10棵呢?”学生们探讨的热情十分高涨,答案又纷纷出来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说:“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小组讨论后,由3号学生代表小组做总结发言,其他同学帮助他整理发言内容,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有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汇报人对小组的汇报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他成员也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这位同学组织好最后的“陈词”。学生的总结令人吃惊,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们小组在数棵数时,发现角上的那棵都多数了一次,所以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时,把每边上的棵数相加后,一定要减去3。﹝即;5+5+5-3=12(棵)﹞”老师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们体会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对小组合作更感兴趣了。 只要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规范、科学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才能得到扎实有效的培训和锻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其与人合作、与不同人共事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1 评论

肚皮吃饱了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些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更能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教师“填鸭式灌,学生张大嘴巴无止咽”的方法,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阻碍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呢?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1.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往往满足于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忽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探究意识的培养。

2.在建立定理和推导公式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是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底等高),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生就会很快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但有学生有这样的疑问: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其它两图形?这时老师可趁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画的方法得出:分成其它两个图形都不能完全一样,只有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这样既确保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尝试体验的过程,也激发起学生开展探究的欲望。

3.在错题改正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作一番探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45分=时,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时与分的换算关系没有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对上述错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讨错误的原因,明白以后怎样避免这样的错误。这样,学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增强了探究的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使学生积极地去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索。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和保证。教学氛围实质是师生关系的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最佳学习环境。

2.延伸自主探究活动,增加课外实践。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自然是主渠道,但课外的社会实践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学还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经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模式

1.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做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2.启发讨论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讨论式。

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材料――指导讨论――归纳总结。这种方式较适合理科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易于深入,便于把握方向和进程。

以学生自学和交流为主的讨论式:布置课题,提出要求――学生自学,检索阅读――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评价,课题总结。这种方式较适合文科内容的教学,易于发挥求异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实践探究式。在教学中把社会调查,实验操作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创造条件,提供器材,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行观察测量,分析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兴趣,展开思维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了确切方法。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它是建立在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内在需要的基础上的;它是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检验,变革的自主活动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

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中科院心理所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在前进,在发展,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往往并不十分完美。我们不能因此看轻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技能的同时,更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发挥想象,打破常规,鼓励个性化理解,从而激发教师的想象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

2.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与实践联系。任何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并且都要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更加灵活的运用知识和技能。因此,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合作相结合。独立思考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特点,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小组讨论和集体合作,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在讨论时既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见,也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4.切忌“放羊式”课堂教学。虽然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但绝不是“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调控,把握所讨论问题的量和度,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进行。

237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一、要搞好自主学习需调动好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是从书本里、从网络中、从媒体里积累起来的。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中得来的。这种积累也

    汀臭崽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概括地、不加注释地摘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或简洁的介绍本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进展。2.8书眉排式"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言小旭他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

    快到碗里吧吧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研究论文

    语言表达能力真的与数学课无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从随堂听课中注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议论少的现象较普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至于出

    jason1920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研究论文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们认为,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不断探索。为此,我们提

    nancyding069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