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2

食品监督所
首页 > 期刊论文 > 心理学论文发表分享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虾虾霸霸kat

已采纳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1 浅谈环境心理学中的拥挤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拥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拥挤的内涵、影响及对策,并提出要警惕拥挤综合症的出现。 关键词:拥挤 影响 拥挤综合症 一、 拥挤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1],它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 文化 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有的认为,“拥挤”是指当个体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不适状态,是有限空间中的个体的一种个人主观体验;有的认为,“拥挤”是指一种个人无法获得想要的隐私水平、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状态。我国学者则强调“拥挤”是指一种主观的、能产生消极情感的心理状态,且当个人觉察到给定空间中有过多的人时出现。 总之,作为对高密度和相应空间限制的知觉判断,“拥挤”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伴随过度唤醒和生理、心理、行为压力特征表现,且导致系列拥挤负面影响的复杂心理体验和主观 经验 状态。[2] 二、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一)拥挤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密度会引起一些生理唤醒反应。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对情感的影响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而女性则相反,能彼此友好相处,以比较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心境。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 (二)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人际吸引 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2.退缩行为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 措施 ,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高密度所引起的退缩行为将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便会减少,更加难以应对巨大的压力。 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一些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高密度会降低人们帮助别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 4.攻击性行为 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 儿童 ),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三)拥挤的具体影响 1.拥挤对工作的影响 首先,拥挤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再次,高密度会阻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最后,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拥挤对交通影响 首先,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再次,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三、减少拥挤的消极影响 (一)干预措施 首先,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其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人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宽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减少个体的焦虑和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为此,可针对缓解拥挤所产生的后果而进行三种调节 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使人们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帮助人们按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四、拥挤综合症 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拥挤综合症”。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为避免现代都市的拥挤及拥挤带来的危害,需要社会和都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是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以利人口分流;在节假日及大型集会,要作好人群的有序流动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拥挤现象。都市居民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凑热闹,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孕妇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应避免拥挤。同时,都市人还须学会“闹中取静”,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开朗、平静愉快的心境,这些都是防止拥挤综合症的有效办法。[3]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 2001. [2]戴琨等.拥挤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0(4). [3]严世英.都市拥挤综合症及其危害[J].人与自然,1998(3). [4]许波.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社会心态大观,2004. [5]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2 谈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人际交往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还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如儿童与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问题、使用者参与、使用后评估等。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心理学家30%,其他环境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25%,其他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15%,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形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潮流。 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中,看到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全貌。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1]。1978年,贝尔()等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整体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如何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2]。 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科学,因此它并不追究人能够适应哪一种环境的问题。过去,人们在创造环境时,几乎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反,环境心理学却是将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使它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分支。因此现在有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3]。 俞国良等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马逊风等认为“广义上的环境心理学就应该是心理学,因为一切心理学都是针对环境的”。狭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从其研究对象上可以定义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环境反馈作用的学科”[5]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各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基于以上不同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个心理学分支独有的特点和能区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区别于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独有的特点,最主要是它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分支。 在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看到实际的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有研究者 总结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里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即对环境的反馈作用[5]。 除此之外,环境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亲近环境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说到底是心理学,而不是环境学,它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内容,只不过要加上一个限定的领域,这个限定的领域就是环境。有定义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我们感到这个表述虽然很清晰简练,而且也基本切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表述上不是最好。因为环境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所以把它仅仅说成是研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毕竟不十分贴切。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其意义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包含社会环境?这里,我们的建议应当说主要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定义上的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是不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研究者指出,“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环境心理学应该成为以环境科学和心理学两学科为研究基础的交叉学科,但从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已进行的各种研究来看,环境心理学距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是环境心理学的最初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个人空间、拥挤、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目前的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似乎和这个现状更为贴切,但是,却和环境心理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中,心理学家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月越来越超越建筑学的范围。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展望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都是研究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所有的心理学都应该说是环境心理学?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心理学都说成环境心理学,那么这个学科的独持性就没有办法体现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那些小型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大致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问题。2.环境心理评估。3.环境态度与价值观。4.环境对人的影响。5.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使人多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6.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建立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7]。 因此,环境心理学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和跟踪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脱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总之,我们认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2][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 朱建军 ,吴建平等 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日)相马一郎. 周畅 ,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 [5]马逊风,黄冬梅,黄钰,何子光.环境心理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1-36.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8―129. [7]吴建平.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1. 浅谈环境心理学论文 2. 浅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3.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4.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5.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

327 评论

Samantna523

格式塔心理学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格式塔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在论述环境的作用中,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的论述有物理环境(视觉的)和心理环境(意识的)两种形态。这两种环境在现实设计中分别起着视觉的和心理的相互沟通作用,当视觉的环境出现的同时,心理的感受也同时出现。目的: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物理场及心理的概念,将其引入环境空间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具深刻的理性思辨过程。方法: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典型实例的简要剖析,以笔者总结的视觉概念形态传达,分析及给予明确的诠释。结果:分析表明,格式塔心理学中对于心物场的阐述与环境空间的深入设计语言有内质的联系,这一联系,对于环境空间教学有着重大意义。结论:运用心理学知识、图形解析形态等综合手段,培养设计过程中的理性思辨能力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物理场心物场界面

近代设计的全方位发展,给人类在生产、生活、工作、愉悦方面带来很多的便利,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深度的思考:飞速的社会发展推动着人们需求欲望的提升,东西部若干城市处在发展中的设计体系尚不够完善,以专业院校为研究基地的一线教学团队,如何能博采古今,旁征博引地开发、寻找、利用相关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专业学院的一线教学提供充足的养分,使西部地区的环境空间设计体系不断地走向完善,不断地走向深入的研究环节,针对教学体系的综合建立、充实、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现象

我们普遍认为视觉所能够传达的环境,或是表现出的场景,是准确而且可信的,它通过我们的视觉,忠实地反映出所看到的场景,使我们依视觉而作出相应的判断,我们认为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视觉的观察只是反映出客观的环境某一阶段的某一形态,它不能够表明一个环境的综合真实内在的指标,例如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骑着马飞奔到客栈的男子,当他听到店主告诉他,他已经骑马穿过了一个无比宽阔的河流之后,极度惊讶而倒地。很显然,他并不知道自己长途飞奔穿越的竟是一条宽广的河流,他依据视觉的感观而获得他认为真实的场景就是陆地。

这一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它表明一种状态、环境是有多重状态和意义的,著名景观规划大师芦原一信就提出在环境中,每隔25米时,如果没有造型、色彩、尺度等方面的变化,视觉就会产生疲劳感。这说明,环境除视觉的客观反映外,还有心理的需求和认知。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站在同一条河流中,这一现象正说明环境具有很大的变化性,时间的变化导致环境的不同;同一环境下,意识的不同也导致环境的表现意义不同。研究这一课题,将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因此,我们用更好的层面去理解,感知一个更深层面的环境。曾经纷繁的和正在纷繁的视觉环境、生活环境、功能环境、社会环境等,给了我们诸多的影响,但我们更深地理解一下,影响是客观的,其暗示才是更为准确的一种认知,其中暗示即是观察者心理对环境的反映,随着时间续度的延长,我们发现能够留在记忆当中的是无形的情怀波动痕迹,其后才是被映射到的物体,这一过程我们也称为“环境质量”的产生过程。

我们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描述,可以明确地感受一个环境,空间所拥有的视觉存在价值,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很多不为语言而能够诠释清楚的许多环境、空间类型。

环境心理解析

这是一个心理理解环境的尝试。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分析和剖析。当出现一个以6面体为界定的空间时,一个空间(室内)就瞬间存在了,心理的感知状态也同时具备。这时我们感知到它的客观存在功能,同时依照视觉感受的先后关系,形成了视觉空间的客观存在,我们也称为客体空间的存在,这是第一感知。纯静的空间里我们切入一张桌子。这时整体空间性质,由原来无特质的层面,瞬间被提升到一个有意识的层面,由于桌子具有相应的功能特质,这时我们发现空间具有了某种意识,这一意识的切入,导致空间的属性随桌子的存在而存在,空间由无特性转为有感知特性。这一变化由何而来?我们说,是由人所熟知而接受的某一种功能的媒介质的切入,而带来一个客体空间的较高层面的表现。我们再分析,一只桌子,所具备的只是功能,因此,我们又引出一个层面,载体(桌子)具有何等的承载能力?它能承载的是什么?它能带来何种精神因素?这又是我们要剖析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两个意识层面的问题,一是物质的切入后产生了客观存在的意识空间;二是切入的载体具有其所含纳的意识,我们认为两者共存组成了空间存在的两大重要因素。

物质的切入具有其客观形态与主观形态的表现,当环境、空间不具备物质存在意识时,这是一种客体空间形态,与人没有建立起对话的平台,意识是弥散的,不定位的。空间中切入了一把椅子,它导致整体空间进入到意识范围层面。椅子是人的视觉再现,因此,椅子是一个物质的介质,但同时也是一个双向载体,即对物体和意识的双向承载,也是对于主体空间形态的质量判定。

我们有这样一个分析:一个男孩走进了一个空间当中,他发现了一把陈旧的靠背椅。这是他第一次约他的女友来家中,当看到的第一视觉感知后,男孩瞬间对于空间的认知大为失望,因为具有其双重身份的介质所传达的信息,造成男孩对于空间环境质量的怀疑。男孩明显地产生排斥心理情绪。这样,空间的存在意义,也为之大受影响,这时,母亲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把旧椅是母亲出嫁时,最为喜爱的一把椅,它跟随母亲多年,母亲对于它,有太多的美好回忆,椅子承载着太多的甜蜜往事,母亲对于空间的感知,是何等美好。这样,同是一把椅子,但形成了两个反差很大的空间质量形态。

我们研究哥式塔心理学发现,这一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当中的心物场的存在结果,心物场是由物理场和心理场组成,椅子真实的状态为物理场,而母子对于椅子不同感知称为心理场。

情境感知

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简要的分析了解,我们发现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在于对心理审美情境的产生价值的运用。因此,心理学与情境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它不仅有其相互的影响,而且具有心理质量的导入,观察者对环境空间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对心理感知的评价程度,即掌握设计语言的真正实质的核心是心理感知部分。

空间的形成有其不定位的多重因素,大致可分为客体的、心理的、意识的三重层面,一把椅子的切入(客体的),对椅子的心理感受(心理的),外延至对所属空间的情境意识感受(意识的)。每一件物体都具有其生存附加的社会语言、风格、气息,每一人的个体都具有认知的一个层面,认知是由客观转化为心理的,最终转化为意识的,因此,空间的存在质量是具有其多重因素的。心理的感知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英国著名规划师高登卡伦在《城市景观艺术》一书中,不断地用“思恋”、“亲切”、“粗鲁”、“神秘”等语言,大幅地阐释空间形成的多重要素影响下的空间质量。

格式塔心理学的魅力在于把功能的视觉形态,从心理的意识层面加以诠释,并由此升华了功能存在的意义。不仅以完美的视觉状态,同时以心理意识的双重完美,构成审美主题的深层面的价值取向。

把自身与周边环境的结合、联系是人类的意识本能,心物场的形成,从宏观的概念上说是空间存在的依据。

一个空间的形成、时间的切入,形成新的一个维度,无论形成的空间好与坏这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此空间承载着什么?能承载什么?这给所处其间的人具有怎样的心理暗示?承载是以时间为载体的,它是一个通道,把切入的物体,穿过心理意识之后,以视觉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何定位空间视觉造型出现的准确性、完善状态、适合的位置、形态等,不是以造型本身的形态来完成的,而是要通过造型出现后,它所在的空间形态、环境是否能接纳它,是否能产生意识的对话局面,决定权在空间环境,而不是造型自己本身。

结语

“埏埴以为值,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与无,实与虚,从老子富有哲理的空间辩证关系中,我们研究总结出介面是虚,空间为实,做介面而非为介面,做实体而非实体,避虚而为虚,是设计理念中的最高意识氛围。因此,我们说,环境、空间的存在质量和意义,是由双重介质的椅子所产生的心理场所影响。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空间的质量关系,是与双重介质的切入,有着紧密的、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由空间界面所决定。

环境,具有多重的性格元素,空间的存在,也有着多元素的影响。心理的感知,最终成为环境、空间存在质量的诠释。

在今天的环境设计教学中,激活式教学手段已成为新的教学方法,博引众采已成为此手段的主要养分来源,对心理学在设计语言中的有效引入及应用,对教学的深度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它在设计语言中的运用程度,决定了心理环境质量的提升深度。我们相信,利用这一设计语言导入教学后,将会给未来设计环境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考夫卡著.美国.格式塔心理学.

[2]鲁道史阿恩海姆著.美国.艺术与视知觉.

[3]西蒙兹著.美国.景观设计学.

摘要:

剪纸艺术能否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寻找到切合点以使剪纸的形态在拥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又能富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本文的重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能否有效地指导剪纸,使其具有丰富多姿的造型样式、提升现代剪纸的固有价值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主要从格式塔原理的整体原则、图底关系与剪纸所呈现的形态做分析,以论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剪纸;形态

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起源于德国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派。是一种组织或结构,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按格式塔学派的观点,知觉世界一开始就是有组织的,而且知觉单位的形成以及图形在背景上的浮现,都是建立在先天给定的规律的基础上的。视知觉是具有选择性的,当我们在观看图形时,由于知觉的选择性,会对图形进行取舍。通常人们把知觉选择出来那部分视为图即正形,而把其余部分当作底即负形,图是被感知的中心,底是图的陪衬。依靠底来衬托剪纸图形的`形态这种微妙的关系类似于中国哲学上的阴阳关系或者动静,剪纸艺术的镂空技法所呈现的正形与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

一、格式塔心理学对剪纸艺术的指导

(一)局部的统一——完形理论

剪纸图形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简约”的格式塔。格式塔本身就是一种“完形”,即把整体理解为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总和,着眼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完形的整体性却是现代系统论式的整体性,它不能被理解为部分与部分的相加,也不能理解为部分与部分相加的总和,完形的每个部分都是不能抽取出来的,完形远远地超出了部分与部分的总和,它是一种从形式中突显出来的特别的、从原有成分中找不出的一种特别的整体。所以,阿恩海姆才特别强调:“一个艺术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观形式”。

这张剪纸老虎,局部来看仅是一些粗细不同的线条组合而成的猛虎。其整体气势以及老虎的动态曲线表现的很纯熟。极简练的线条对身强体壮的老虎的高度简括,其转折处、关节点的生动表现。这幅剪纸是高度概念化的,却又完全来自于对感官世界的敏锐观察和解释。它对原型的某些特征作了夸张变形删减的处理却没有完全脱离视觉所能接受的范围,似乎一只活生生的老虎就在眼前,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割裂。

(二)神秘的转换——正负形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也就是说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图形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的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

剪纸造型艺术中,图形与背景是同时存在,它如同天地,是对立而统一的。它们互相贯通、互相渗透,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正是运用图和底去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正负阴阳也就成为中国传统剪纸最基本的手段。大面积的红色为图,剩余的白色空间为底,二者的构成形式惟妙惟肖非常和谐,红色的图使得白色的底婉转的灵活自如,而白色的底又衬托着红色,使得红色轮廓鲜明,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图底相互交映,互为衬托,缺一不可。尤其是转角处的形态,通过白色的底使之格外突出,节奏感极强,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却柔情似水。

二、总结

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不仅适用于视知觉,也被推及至心理学领域,但这一学派最成熟以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理论,则是它所归纳的图形知觉的完形原理,这些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在剪纸艺术中都得到了运用。

剪纸图形的形态设计是用尽可能概括的、简练的、完整的图形向受众传达尽可能丰富和准确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否能为受众所接受,则有赖于这种图形符号的设计是否与人的信息接受能力相匹配。因此,作为剪纸艺人,若能了解人的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更好地利用格式塔原理中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就能使设计的图形更好地与人的认知规律相匹配,也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图形才能让人过目不忘,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美]库尔特·考夫卡著.李维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2010-12-01.

174 评论

相关问答

  • 先进个人发表演讲和分享

    先进人物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地方?他们为什么就可以做到那么优秀?下面不如来看看我跟大家分享的 事迹 演讲稿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先进人物事

    公山虚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管理心理学论文发表期刊

    企业管理心理学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变大,员工会出现精神萎靡,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更严重的会有轻生的行为(富士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是因为工资低还是个人生

    昏昏头了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心理月刊发表论文

    不行的,那个人是个大,经常以在刊物上发表论文为自己做宣传,实质上毫无用处。 08年10月因为神经症(后来才知道的)去咨询过,他就乱说胡乱诌了一通,说病是上

    joannekaka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护理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发表

    要明确目标期刊发表的目的和领域,找早发表期刊网吧。

    bigsunsun001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我院在心理学sci发表

    本人第一篇SCI文章发表于2014年,是我硕士文章的翻译版。 由于学科专业为航空工程,没有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发表SCI文章相对困难。

    照相机198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