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4

我的小满
首页 > 期刊论文 > 老年人睡眠研究现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f只想依赖祢

已采纳

现如今,由于老年人群体因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推进,老年人群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关注老年人群的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项社会及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1-3]。老有所乐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期待,但由于躯体及心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支持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增加晚年的幸福感。在社会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到异地工作,这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空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4],社会支持水平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关爱老年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我国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脆弱性。社会支持包括子女、配偶、亲朋好友等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也包括收入状况等经济支持。有研究认为,较低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5-6]。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是中国家庭的两组重要支撑,作为社会支持的环节,良好的子女关系让老年人有较好的精神寄托,可以经常性的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缓解内心的孤独感[7]。重大的生活不良事件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大事件,甚至会造成老年人的抑郁等症状。本次研究以社会支持作为研究的支点,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1对象与 方法

对象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疗养中心进行疗养及体检的205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8例(),女性67例();年龄60~82岁,平均(±)岁。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思维清楚,具有一定的表达和读写能力,能够配合调查员完成调查问卷;③企业及事业单位等离退休人群;④身体无精神病症及恶性疾病等;⑤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次调查。

方法

调查工具本次研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其中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主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 文化 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检测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5级评分,分别为:1.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2.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3个维度。

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问卷均有护理测评小组完成,护理测评小组共有5名本科学历的护士,在量表调查之前均接受培训,培训测评成绩优秀。调查问卷收集后抽取5%进行复查,核实信息,确保信息收集及量表评估的准确性。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定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两组相关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预测两组定量资料的关系,P<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不同维度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得分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影响,见表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得分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离退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中的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负相关,具体到3个维度上,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都只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不同领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9-11]。本次研究以心理症状为评估指标,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下各心理症状的情况。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情况、客观支持情况,同时包括老年人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利用度决定社会支持所发生的效果,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专家的关注。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因素

本次研究年龄对老年人心理症状和社会支持的影响以在70岁以上较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躯体的老化,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主客观的利用度降低,同时交流的困难及躯体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到了心理的起伏变化,这一点健康自评状况的分析情况也可以印证,自我身体情况较差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评分较低,同时症状得分情况也偏高。

主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主观支持是指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家庭中如果发生重大的不良事件,如丧偶等,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打击是非常大的,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同时社会支持程度得分也就较差。根据相关性的研究也表明,主观支持与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主观支持也可以从子女关系、居住状况上来分析,子女关系较差、独居、空巢老年等社会支持相对较差,其各种心理症状表现的也就越明显,本次研究的也得到邬俊福等研究[12-14]的认证。

客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客观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由于退休老年人相对 其它 农村地区及没有社会退休保障的老年人相比[15],有可供生活的退休养老 保险 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对物质生活和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因此,收入状况这一项客观支持在单因素分析中并未对老年人的心理症状总分发生明显的作用,但这不能否定客观支持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中也表明客观支持与焦虑有显著的相关性。

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支持的利用度是评估老年人所能接受到支持的最有效指标,本次研究也说明,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症状评分的相关性最高。由于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受到躯体等健康状况的影响,支持利用的程度不同,虽然提供相同的支持,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对支持利用度进行研究,探索如果提升支持的利用度,通过干预老年的支持利用度来实现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标。总之,合理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积极探索有效的老年人支持模式,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

【摘 要】老年人作为一个相对弱势且迅速扩大的群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现代老年人护理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特征,提出如何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平均每年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到2015年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3],这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2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4]有5个方面。

心理状态良好情绪乐观,精神愉快,热爱生活和家人,幽默豁达,助人为乐,有好奇心,对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对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智力正常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 想象力 ,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生活目标。

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想办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及晚辈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正确扮演符合该年龄在各种场合内的身份和角色,其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伦理的认识,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即与社会协调一致。

3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老年心理健康[4]又称心理卫生,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质量均明显降低[5]。老年人因衰老引起的各脏器功能减退是多脏器衰竭的基础[6]。多数老年人 记忆力 下降,语言活动及思维范围窄,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产生听觉理解和判断力的障碍等。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经济收入与文化 教育 、婚姻与家庭、体能与文体活动等。如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个体参与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7]。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由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有益于更好地适应机体和环境的变化[8]。心理健康与 人际交往 、家庭关系、生活、身体状况、睡眠、文体活动、经济收入和住房等满意度呈正相关[9]。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征

孤独的心理老年人的脑及体内其他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感[10]。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焦虑、抑郁的心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有文献 报告 ,正常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23%,而老年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转性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有负性情绪,家庭不和睦的老人负性情绪较严重[11]。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容忽视的[12]。抑郁性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通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表现形式多样,可有轻度的忧愁到严重的痛苦[13]。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敏感和猜疑的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时,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恐惧与害怕的心理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从而产生恐惧感。

疑老和绝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濒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4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护理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

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 爱好 、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应不断完善。

实施 措施 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使老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所需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①与老年病人沟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主动与老人交谈,了解他们心中的悬念问题,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合作。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对老年病人有适当的称呼,护理时征得他们的同意,态度要和蔼,避免发生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③以精湛的技术赢得老年病人的信赖,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主动配合治疗。 ④护士应理解病人的情感需要,主动多接触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满足医疗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医,礼貌待人[14],时时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入院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们视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15]。

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爱护是心理护理的关键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 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不要向他们乱作保证,使他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同时,加强社会联系, 鼓励其亲友、老同事及单位人员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16]。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报刊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的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多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调查、认真听取家属意见等方式,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5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心理护理是目前心理护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性行为方式。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在护理过程中,只要建立了信任、和谐的医患、护患、家庭及社会关系,再配合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丹,胡亦心.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54.

[2]李嵘.浅谈老年心理保健问题[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38-39.

[3]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4]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55-56.

[5]郑玲,吴渭虹,赵铁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观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33.

[6]杨文,初荣,刘淑荣,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62.

[7]杨纾加,温玉洁.影响老年人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03,16(4):595.

[8]孙淑梅,张红莲.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个性测评与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2):100.

[9]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医药,2006,17(1):114.

[10]王敏霞.影响老年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4):36-37.

[11]周运生,刘兰.银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25(1):19.

[12]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 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30.

[13]宋桂云,刘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 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4.

[14]郭军英,杨宇彤.对军队疗养老干部心理护理方法的 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59.

[15]吴岩.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J].齐齐哈尔 医学院学报,2008,29(2):35.

[16]汤智颖,张俏颖.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29.

283 评论

吕鹤是谁

那么可以让老年人白天的时候适当的进行一些有氧运动,晚上也可以听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或者去按摩。

263 评论

那夜无边

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发现睡眠时间慢慢缩短,随眠质量逐渐下降,清晨醒得早,再也不想年轻人那样有着赖床的想法。研究发现,老年睡眠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大成分是心理因素的影响,那么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到老年的睡眠呢?

对老年人的社会评价

中国一向敬老尊贤,曾几何时,随着社会变迁,很多不雅的名词指向老年人,如老不要脸、老不死、老不正经这些对老年人不正确的评价给老年人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其睡眠。

丧失时期

日本人将老年期看成是“丧失时期”,认为老年期有四个方面的丧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即经济独立的丧失、家庭的丧失、社会的丧失和生存目标的丧失。可归纳成主观及客观两方面的丧失。

(1)主观方面的丧失:

①生物上的丧失:身体器官及神经系统的衰老、退化。

②心理上的丧失:自己已觉得衰老。

③人际的丧失:与社会脱离。

(2)客观方面的丧失:

①家庭成员的丧失:子女长大搬出家庭,在外独立生活,见面机会不多;女儿出嫁,有她自己的家庭生活,老年人不便跟着;相依为命的老伴遽然而逝,顿成无依状态,纵有子女依靠,心理也不会平衡;亲情无价,幸福的家庭一旦拆散,内心孤寂难以形容。

②经济的丧失:老年人收入少或没有收入,对金钱的支配无法控制,没有安全感;如向子女伸手要钱,总觉得难为情,若子女不主动给予,更使老年人用钱不方便;如接受外来救助,更觉得自己是无用之人,自卑之心油然而生。

③生存勇气的丧失:工业化的社会竞争激烈,不讲人情,而老年人身体退化,自然不是年轻人的对手,不得不自嘲“识时务者为俊杰”而退避三舍;老年人的看法与观念,常被讥为赶不上时代,也不认为有价值,老年人很难跟着社会改变;部分年轻人对老年人不友善,认为老年人霸占他们的位子,应赶快交出,老年人不愿受这种污辱,只有退避一边。

不能回避的危机

西方心理学家(1950)认为,人一生发展的各阶段有不同的危机,会产生不同的适应问题。老年期将面临“危机”的“自我统整与角色混淆”。生命即将终结,老年人必须思索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对自己过去所做的选择和结果是否感到满意或失望。中国人常言,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照这个理论,若检验的结果是失败的,未能感受到生命有更大的意义时,则会对自己生命将尽,对已经失去的机会感到失望和沮丧。何况人是一种不满足的动物,日夜思索辗转反侧。

精神医学家(1995)对心理失常患者长期观察,将忧郁症分为21类症状而闻名。他根据Erikson的理论加以扩展,认为老年人有三种危机:

(1)角色偏见。老年人退休后,不应再憧憬从前的角色,应面对未来,采取一个健康的想法,重整旗鼓获得自尊。但问题焦点是“我之所以有价值,是否因为我所做的这份工作,如果换了其他角色,我是否仍然有价值?”不幸的是,多数的老年人都持否定的看法,这是老年人危机所在,也带来不良适应,其他问题(包括睡眠)便相应而生。

(2)体能偏见。人们一向以身体健康为幸福指标,老年人可能会因身体机能衰退而绝望,心理也受到伤害。此时,老年人的任务须摆脱对身体的过度重视,对体力、美丑、肌肉动作的协调和其他随岁月而消失的身体属性,必须加以摒除,去培养可与时俱进的心智和社会力量,否则,会带来危机和不良适应。不幸的是多数老年人很难摆脱这一种负面的枷锁,而带来失眠痛楚。

(3)超越死亡偏见。人类社会最公平的事就是死亡,没有人能逃避。可是有些老年人怀有一种自我偏见,设法苟延残喘,积极地自我超脱,拒绝终将到来的死亡事实。另一些老年人则是被动无奈地接受,终日郁郁寡欢。

老年人对人生最终旅程不可避免的结局应有认知与肯定,否则,必会发生危机,导致适应困难。当然会影响睡眠。

退休症候群

(1)沮丧与强迫症。

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工作的人达到65岁都会被迫退休。研究指出,大约一半的人不是自愿退休。65岁被强迫退休者,在概念上被认定是老年期老化的退休。美国社会学家,退休是一种老年期的角色退出,会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和痛苦(朱岑楼,1988)。在美国波士顿退伍军人标准老化研究的1513名男性中,退休者表现有沮丧、强迫行为以及没有原因的生理疾患症状(黄慧真,1994)。

(2)郁悒。

社会学家将人们自退休日开始至死亡日止,分成五个阶段,其中一个便是郁悒(disenchantmentphase)阶段,指出退休后第二阶段彷徨不安,遭遇到退休后不能适应的心理障碍。以前每天早晨准时起床,早餐后上班,可是突然间觉得自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一生养成的几十年的生活习惯,突然改变了,而且每个月的收入也减少了,退休前的美梦完全破灭,郁悒的心情浸润日子的全部。整日在家望着老伴缺乏生气的脸孔,纵然不致去找碴,也不免日久生厌,稍有顶撞,战火立即燃起,雨过天晴后又是悔恨交加。在外面,社会已将他放在一旁,开始将他归为过时无用一类。自己也察觉到今不如昔,即使掏钱请别人吃饭,对方也不一定有时间配合。到了晚上,两眼瞪着天花板,愈想愈不甘心,彻夜难眠徒呼奈何。

(3)无角色的角色。

社会学家指退休老年人是一个“无角色的角色”(roleleurole),只能履行无任何社会职能意义的事。现代社会制度,如在工作场所、家庭、小区......都不习惯将老年人当做完全参与的成员来接受。这种被拒绝的感觉,即使去其他场所当义工,到了晚上躺在床上,也会悲从中来。

(4)异常的性格。

老年人的特殊性格导致其成为特殊的老年人,因而影响日常生活行为与睡眠困难。

日本历来是一个老年人社会,对老年人的研究颇负盛名。井上胜也、长鸠纪(1980)著《老人心理学》,引述金子(1956)的研究,论老年人的性格,不论东西南北,任何地方的老年人性格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自我中心、内向性、保守性、好猜疑(向坏的方面猜)、嫉妒心强、缺乏坚忍和灵活、较执拗、适应力衰退、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爱管闲事、依赖性大、忧郁倾向。

再者,由于老年人年岁增长,会造成以下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①健康及经济上的不安全感。

②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所造成的焦虑感。

③在精神上,由于兴趣范围减少而造成孤独感。

④对身体舒适兴趣大增。

⑤活动性兴趣减少。

⑥性冲动减退。

⑦对新的学习和适应都有困难。

⑧一个人孤零零的寂寞感。

⑨猜疑心、嫉妒心加重。

⑩变得保守。

(5)失落反应。

西方心理学家Butler&Lewis(1977)研究指出,老年人由于强烈的失落感影响,常有下列的反应,而这些反应与睡眠障碍有关:

①哀伤(grief)。配偶或其他亲人去世,对老年人心情反应最强烈,长期哀伤将导致精神失常、情绪低落,严重时会有长期焦虑症状,并导致失落感与沮丧,健康减退。

②罪恶感(guilt)。老年人喜欢回忆往事,在回忆的过程中,往往蓦然地想起往曰一些不愉快或冲突事件,重新检讨往日的言行,有时不免觉得“昨是今非”或“昨非今是”,罪恶感油然而生。又因老年人会逐渐迈向死亡,自觉来日无多,对往日曾受托而尚来完成之事耿耿于怀,如欲实行,往往又心有余而力不足,饮恨终日。

老年人只有回忆,没有展望。回忆一生中所作所为不无罪过之处,以求补偿、赎罪,又有难赎前罪之感。

③孤独感(loneliness)。孤独是老年人普遍现象,心灵空虚与寂寞。当家庭成员改变,儿子自立门户、女儿出嫁、老伴去世、好友凋零时,孤独就会笼罩在心头,惶惶不可终日。

④沮丧(depression)。从工作岗位下来,一直觉得事情还未做完单位就不要自己了,耿耿于怀又无力反抗与申辩,命运就这样被别人判定,整个社会都对自己这样不公不义,因此感到沮丧。又因未能排除悲伤、罪恶感、孤独感及愤怒等,会由轻微的沮丧转变为严重的沮丧,于是出现失眠、失望、厌倦、乏味、抱怨等症状。

⑤焦虑(anxiety)。老年人面对没有未来来的世界,只有与孤独疾病相伴,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这些都是老年人焦虑的原因。老年人的忧虑与时俱增。退休初时是为适应环境而焦虑,继之为收入减少对日后生活支出而忧虑,还有,身体日渐老化,百病丛生,日薄西山的死亡之念时刻涌上心头。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去工作,有充足的时间胡思乱想,想得愈多,烦恼就愈多,焦虑也就愈多。

⑥无助感(helplessness)。由于社会形态改变,由以往尊敬老年人变成现在歧视老年人。这种现象使老年人失去自尊及文化上的惯有地位,由于老年人在社会上失去作用,不受重视,失去过去的影响力,很害怕一旦有事,有求救无门之虞,无助之情油然而生,甚至放弃求助。

⑦愤怒(rage)。老年人脾气大,不好侍候,常觉得社会对不起他,抛弃了他,忘了他以前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目前是这样的现实和冷酷无情。他也发觉对外界环境控制力愈来愈弱,甚至几乎是零,唯有以愤懑相对,才能疏解心中怒火。有时候也会对家人愤怒,怀疑这些人不忠不孝,对不起他。

⑧黄昏症候群。由于社会变迁,老年人再不像过去那样三代同堂,享天伦之乐。现时不是老年人独居于家中,就是进入赡养院,或因疾病长年躺在病床上无法自由行动,且由于老年人脑部功能退化,长时间局限于所居住的地方,不见天日,缺乏太阳的照射刺激,尤其在太阳下山后,光线变得晦暗时,造成某些幻觉、躁动及意识不清的现象,称为“黄昏症候群”或“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syndrome),也会带来睡眠障碍。

以上所述,导致老年人睡眠改变的因素,生理机能与社会心理都有。整体而言,社会心理因素较生理机能更为重要,生理上的毛病故然会影响心情,一个心情愉快的人,能够减轻或克服生理上的疼痛,是现代治疗学上“精神物质化”的新观念。

291 评论

王豆豆228

众所周知,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也会逐渐的减少。老年人长期睡眠不足与长期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研究表明,每晚睡眠不足可能会增加老年人患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而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仅为5小时或者更少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该如何治疗老年人失眠症?

一、首先,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想要治疗老年人失眠症,首先要查明失眠的原因,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果身体有某些疾病又不能短期治愈的话,最好是尽可能的去控制症状,以免影响睡眠。如果是因为服用药物引起的睡眠,可以调整药物,同时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二、其次,有部分老年人的失眠是因为心理因素引起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必须要进行心理治疗,比如家人多与老人沟通,多沟通就能够让老人的一些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问题解决了,老人的心里就没有了烦恼,自然就能够轻松的入睡。

189 评论

我是小鹿呀

慢性失眠症患者需要进行规范性治疗。老年失眠症首选非药物治疗,如松弛疗法、食疗法等

113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生睡眠情况的研究论文

    摘要: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4天不睡眠的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类正常生理现象。相对而言,中学生因学业繁重,每天都要奋斗到半夜才能休息,很多中学

    萨瓦底卡Fs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动物睡眠的论文题目

    建议使用CNKI系列数据库那里有非常详细的资料。本体理论在动物学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作者:王好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

    士多啤梨cake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老年结直肠癌研究现状论文

    这个我不太清楚

    大漠金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儿童睡眠时间研究论文

    睡眠过多是指睡眠时间过长,较正常睡眠时间增多数小时或长达数天。睡眠过多可发生于很多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第三脑室底部和蝶鞍附近的脑瘤等,也可见于

    吃肉肉变胖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高中生睡眠状况课题研究论文

    如果你睡觉的时间太短了千万第二天补好觉否则对你的学习不好应该睡7至9个小时要给我加分哦!

    嘻哈精神999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