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9

愛戀寶寶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三国题材插画毕业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肉祖宗想切肉

已采纳

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董卓趁机拥兵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吕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董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击败;王允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兖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救援陶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兖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傕、郭汜自相残杀,李傕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杨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荀彧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劝双方罢兵。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被举为豫州牧。 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六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刚愎无谋,终被擒杀。 曹操班师,带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 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毒杀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匹马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 孙策遇刺,伤重而死。其弟孙权继位,由张昭、周瑜辅佐。周瑜举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孙权自此威震江东。 袁绍亲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领兵在官渡相拒。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谋,夜袭鸟巢,大败袁绍。后又逐步消灭其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 刘备被曹操打败,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徐庶来投,刘备用为军师,击败曹仁,夺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伪造家书召唤徐庶,徐庶被迫辞别刘备,临行举荐诸葛亮。刘备先已从司马徽处知卧龙之名,于是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遣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 孙权接曹操檄文;犹豫不决。诸葛亮去战群儒,智激孙权,加之周瑜陈说利害,孙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大都督。周瑜趁蒋干来为曹操作说客之机,巧布疑阵,诱其盗走伪造的书信,使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弗如,与之定计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黄盖行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骄傲轻敌,黄盖上船诈降,接近曹军水寨时一齐举火。东吴各路兵马四下接应,曹军惨败。曹操带领残兵奔逃,连遭截击,在华容道又被关羽挡住去路。曹操乞哀,关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争夺荆州,周瑜屡次用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箭疮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马腾,召其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其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报仇,屡胜曹兵。曹操用反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 汉中张鲁欲取西川,益州牧刘璋派张松说曹操取汉中。张松因受曹操侮慢。转道往见刘备,奉献西川地图,劝刘备取之。 刘璋听取张松建议,请刘备相助。刘备与庞统率军入川,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屯驻葭萌关,广收民心。后因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稍作敷衍。刘备大怒,夺取涪城,进兵稚城。因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风归顺,进占绵竹。刘璋向张鲁借兵,张鲁遣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用计,马超归顺,并进逼成都,刘璋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孙权得知刘备占据益州,遣诸葛瑾索还荆州,刘备答应先请关羽,欲逼其归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挟制鲁肃,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伐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渊、张郃守东川,张郃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洲。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不到一年,即逼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刘备受群臣之请,亦自称帝以继汉统,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谏,兴兵伐吴。张飞鞭挞部下末将范疆、张达,二人刺死张飞投吴。刘备得知,愈加憎恨,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待蜀军兵疲意沮,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懊悔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 魏主曹丕闻刘备亡,发动五路大军攻蜀,诸葛亮不动声色,暗中遣将设计阻其四路兵马,又遣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蜀、吴联盟。 蛮王孟获犯境。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孟获心服,蜀汉后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大败魏国驸马夏侯茂,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又打败魏国大将军曹真。魏以司马懿领兵拒蜀。司马懿消灭孟达后,直取街亭,欲断蜀兵咽喉之路。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马谡违令于山上扎寨,被魏军围困,丢失街亭。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并亲到西城监运粮草。司马懿突率十五万大军来到城下。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魏兵,连夜退回汉中,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等。 吴将陆逊大破魏军于石亭,请蜀伐魏。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大败曹真。因粮运不继,乘胜退兵,计斩前来追赶的魏国勇将王双。 孙权称帝,诸葛亮约吴兴兵伐魏,三出祁山,连败魏军。后主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因张飞之子张苞身死,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 以后,诸葛亮又数次北伐,虽然屡败魏军,却始终未成大功。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固守营寨,诸葛亮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临终前,将身后诸事一一安排。请将依计退兵,吓退司马懿追兵。魏延不服杨仪,举兵相攻,马岱斩之。魏主曹睿死,太子芳即位。司马懿杀曹爽,全国大权从此归司马氏掌握。 姜维欲继诸葛亮之志,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等斗智斗勇,互有胜负。因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屯田汉中以避祸,蜀汉国势日益衰微。 司马昭命钟会、邓艾西路攻蜀,邓艾偷度阴平,直通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降。姜维诈降钟会,鼓动钟会叛魏,欲借机复国。事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杀。 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位,逼魏主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朝政腐败,人心涣散,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吴军土崩瓦解,孙皓投降。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

275 评论

V大米爸爸V

我现在也是想写这个方面的论文!能不能给点意见啊?

336 评论

馨阳北京

1:论《三国演义》中人才在蜀国兴亡中的影响--人才的断层引发的亡国之悲2:浅论演义体给《三国演义》带来的语言之美3:论《三国演义》中武将和谋士主导国家命运带来的思考4:《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个体悲剧之美5:论《三国演义》中刻画典型人物的艺术特色6:论《三国演义》中人人思蜀乐蜀的社会原因7:论《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它所带来的军事谋略给后世的影响8:论《三国演义》中对典型人物进行悲剧塑造所带来的中国士大夫阶层报国之思 希望能帮到你,其实论文最重要的是摘要,它才是核心。我所给你的这八个题目应该都不是很大,写起来比较容易入手。一定要写《三国演义》吗?题目是老师给你们定好的还是你自己定的?我也是学中文的。如果你可以自主的选题我可以帮你(当然在你们学校可以让你们写外国文学的前提下),我的毕业论文也是今年完成的,写的是卢梭的《忏悔录》,我没有在网络上公开过。如果你能确保自己不会公开我论文,我倒是能把论文给你。论文全部内容都是我自己写的,字数一万一两千吧。

97 评论

海上的海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这个问题,是此次讨论会上争论最为激烈、意见最为分歧的一个问题。除以往提出的“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说”和“讴歌封建贤才说” 等五种观点之外,新提出的主要有“悲剧说”、“仁政说”、“农民愿望说”和“分合说”等四种观点。而且即使是以往的几种旧提法,有人也作了新的解释,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悲剧说。 这是此次讨论会上十分引人注意的一种说法。此说论者认为,在《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大批艺术形象中,曹操和刘备,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团,不仅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始终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曹操被刻画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奸雄形象,一个剥削阶级利己主义的集中代表,贪欲和权势欲的象征。他的身上几乎概括了剥削阶级的全套统治手段和全部本质特征。而残暴狡诈和雄才大略的紧密结合、“奸”与“雄”的高度统一则是他最显著的标志。这一形象乃是恶德的实体、个性化了的社会存在,是作家所处历史环境的直接映象。与此相反,刘备这一形象的本质特征则是对理想道德的追求,他幻想在尘世中实施“仁政”,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以曹操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现实存在和以刘备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理想象征之间的激烈交锋,构成了《三国演义》一书最基本的矛盾冲突。 不幸的是,以曹操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存在却最终战胜了以刘备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想追求。《三国演义》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左右形势,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鲜廉寡耻、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战胜了孝悌礼让、忠诚信义等理想观念;暴政强奸了仁政,兽性代替了人性;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念不得不让位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市侩原则。这不单是三国时期的历史现实,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所以《三国演义》所表现的蜀汉集团的悲剧,正是悲剧的时代所诞生的我们民族的一部历史悲剧,它因之而成为民族历史的启示录,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二)仁政说。 此说论者认为,《三国演义》一书有着极其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这个倾向性集中地表现在“尊刘抑曹”上,以前不少论者把这一点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这一强烈倾向并不等于就是它的主题。透过“尊刘抑曹”的表象,我们看到的乃是于对仁政的歌颂和向往,对于暴政的批判和鞭挞。《三国演义》对刘蜀的“尊”和“拥”,反映了挣扎在封建制度残酷现实之中的人民对仁政的热烈拥戴;对曹魏的“抑”和“反”则反映了人民对暴政的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贯穿全书的主题思想,也是《三国演义》一书在思想倾向上的民主性、进步性的具体体现。 (三)农民愿望说。 此说论者认为,我们分析《三国演义》的主题,不能也不应当离开这部作品形成的历史。尽管《三国演义》是以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为该书所作的注为主要的素材和依据,也就是说主要是以正史为素材和依据,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它更多地受到讲史话本、元杂剧以及宋元以来大量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的影响。“尊刘抑曹”的倾向正是在这样长期流传、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此外,也有不少同志认为,象《三国演义》这样一部思想蕴涵丰窗的文学巨著,要想用三言两语来概括它的主题思想是很困难的。目前提出的各种说法应当说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但是却似乎都难于为人们所一致接受。重要的问题在于认真地分析一下这几种提法的相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它们实质上的分歧,而不必匆忙地作出结论。同时,探讨《三国演义》的主题还不能脱离对版本的研究,版本不同,其主题思想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248 评论

天秤座dan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337 评论

相关问答

  • 女性主题插画毕业论文

    正巧最近刚写完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到你。~《我的半成年生活》是你的毕业创作吗?要是写以此为例,在插画设计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之类的,你可以往“插画设计中符号的应用,颜

    馨悦心辰辰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插画类毕业论文

    正巧最近刚写完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到你。~《我的半成年生活》是你的毕业创作吗?要是写以此为例,在插画设计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之类的,你可以往“插画设计中符号的应用,颜

    哈哈的静静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插画毕业论文开题书

    什么题目不要紧,因为文章的体裁又不一定要从标题上体现,

    childrenqj126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动态插画毕业论文选题

    你应该在详细说明一下,感觉好乱呢

    竹径通幽处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美术插画毕业论文题目

    选择能用插画表现出自己的所想的题材,这个是在插画设计是比较关键的。接下来为大家提供两种插画创作的主题思考方向,帮助大家更好的准备自己的设计作品。1. 故事。很多

    草本Jing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