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32

右耳钉的豆豆
首页 > 期刊论文 > 经济地理论文研究方法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陈宏立夏

已采纳

这个还是需要一些相关资料吧不然不好做的

212 评论

吴山脚下2012

中文就好 ./

287 评论

panrongdong

如果说有一个因素在经济发展政策中被严重忽视了,我会说,这个因素就是“空间”(地理因素)。理解空间的力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在专著《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讲到,今天的政策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一定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和地理之间的关系。 地理有多重要:以苏南为例 如果发起一场有关如何促进欠发达地区增长,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的投票,我猜99%的人都会赞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源。可是,却很少有人会认真地考虑“地理有多重要”这样的问题。用地理和空间的视角来看苏南发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地理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实例。苏南发展的秘密不是乡镇企业,不是外资,也不是人力资源,这些都是地理条件的结果。如果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乡镇企业未必会在苏南成功,外资也不会大规模投资在这里,人力资源也可能不能被有效地利用。 那么,苏南到底有哪些地理优势?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里看懂中国经济。中国真正的起飞是在1994年之后,确立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这时,港口的作用重新突显出来,而其中,最具活力的港口城市就是上海和香港。在苏南地区,地理上接近上海,从而能在国际贸易中节省物流成本,而且,苏南地区还拥有长江下游的黄金水道。在这些条件上,苏南胜过了浙江。而与同样接近大港口的广东相比,苏南才真是胜在其人力资源上,毕竟苏南在改革之初便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使得苏南有能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相对技能要求较高的产业。 此外,整个以上海加苏南城市群构成的都市圈还因为地理的因素产生了更强的辐射作用。广东往北,很快就遇到南岭,而上海往西则是平原为主,而且,长江的运力远非珠江可比。同时,香港是特别行政区,拥有不同于内地的制度和文化,甚至语言习惯也有差异。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我在自己的研究里看到,如果说离大港口的距离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那么,在长江三角洲,这种影响比珠江三角洲要小一些,换言之,长三角都市圈的辐射力更强。 从空间的视角审视我国产业转移 从苏南发展推广开去,地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整个中国也有所体现。如果忽视这种“空间的力量”,就会误以为,可以通过人为的经济政策引导资源向内地转移,而实际上,动用行政手段来干预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巨大损失,极大地削弱中国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很多人为中国的产业转移而欢呼,我看,需要冷静。如果是在完全的市场机制下,产业的梯度转移是好的,其前提是,核心城市在经济集聚的过程中会出现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而在行政干预下,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只会比原来应该有的趋势来得更早。问题在于,市场机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本质上是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在行政干预之下,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却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经济中出现的扭曲。企业家都是利润的追求者,当生产要素价格与劳动生产率相背离的时候,将企业向中国内地迁移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至少,它们还有一个选项,那就是,将企业迁往港口条件不亚于中国,劳动成本却更低的其他地区,比如越南。如果后者成为普遍趋势,无异于中国将自己本应有的发展机会拱手相让。 同样道理,我们也发现,到区域性的大城市距离也显著地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由于经济向大城市集聚可以带来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促使中心城市吸收周边城市的经济资源,同时周边城市也能较多地分享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因此,一个城市距离区域性的大城市越远,经济增长越慢。 而中小城镇的发展才是下一轮发展的方向,甚至硬是将英文里的urbanization区分为“城市化”和“城镇化”,以所谓“城镇化战略”作为对城市化的替代。 发展中小城镇并不错,但“城镇化战略”错在将中小城镇发展与大城市发展机械地割裂开,事实上,我们的研究说明,大城市的发展可以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带动力。试图通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来为中小城镇的发展腾出空间,这种政策主张不说是南辕北辙,也至少是事倍功半。 对于地理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社会各界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遗憾的是,中国的社会各界对于地理在决定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缺乏科学的认识,不少地方政府都片面追求短期GDP增长,并陷于投资推动和政府干预的经济增长方式。 不仅如此,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是,认为是经济资源向拥有地理优势的东部集聚导致了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扩大。于是,在经济政策上形成的一个相应的误区是,认为要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动用政府政策来抵消地理的作用,这进一步加强了地区经济对于投资推动和政府干预的依赖,而这些在长期对经济增长并不起显著的作用。 地理对城市经济增长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恰恰相反,中国出现的这种“地理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政策限制了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跨地区自由流动,加剧了地理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无独有偶,2011年3月12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地区差距:差距经济学”一文提出,对于英国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关键不是要补贴,而是要实施两项政策措施:使人口自由流动,加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中国不会是个例外。如果我们相信科学,那么,兼顾增长与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就应该转向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不是堂吉诃德式地用政府政策去扭曲市场机制。

344 评论

鹭鹭的宝贝妞

基于聚类分析的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的论文

【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总额等方面,选取11个具体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并评价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广西14个地级市可划分为四类经济区域,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为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聚类分析;广西;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投资增长,经济融合加深,经贸往来愈加频繁。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门户省份,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无疑将会为推动广西区域经济的腾飞提供持续的动力和良好的机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人口、社会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内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仍处于中下水平,与上述提到拥有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是极不相称的。广西下辖的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都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差距,是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1]。如何就广西下辖的14个地级市进行经济发展程度的分析和分类,对于正确认识广西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正确的宏观政策,以促进各地区的良好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域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与广东、湖南等省份接壤,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中国唯一一个沿海自治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尤以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为甚。截至2015年12月,全区辖14个地级市,县级行政区111个,行政区划面积万平方公里。2015年全区总人口为551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150元。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人口、社会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三大产业结构完善程度等方面,在内陆31个省市中均处于中下水平。区内下辖的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各异,部分地级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广西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资本和人力涌入,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依靠单一的指标,是无法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与分析的。因此,在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多个评价指标,构建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在参考以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广西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条件、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选取了11个具体指标,分别是:行政区划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户籍年末总人口(万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不含农户)、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亿元)、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进出口总额(人民币,万元)。为方便后续各指标数据的处理,分别以X1、X2、X3、X4、X5、X6、X7、X8、X9、X10和X11指代。各指标详细数据均来自《广西统计年鉴2016》和《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数据处理

本文利用对反映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由上述内容可知,研究所选取的11个指标由于它们原始数据量刚的不同,为防止指标取值的分散程度较大,需对各指标的取值做标准化处理。

各指标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X2(地区生产总值)与X5(固定资产投资)、X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X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系数都大于,故而这四个指标不必均作为聚类变量,选择其中一个即可,本文选择X2(地区生产总值)。接着,运用不同的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三)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在对选定的11个聚类变量的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依据结果聚类个数的不同,而相继运用系统聚类和K—均值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并得出结果。参考以往文献资料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类,以及广西各地区实际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状况,本文认为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聚类个数分为四类比较适宜。对于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应为:南宁、北海、钦州为第一类;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为第二类;防城港为第三类;崇左为第四类。

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南宁、北海、钦州为第一类,这三个地级市经济相对发达。南宁是广西的首府,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经济发展程度高,产业结构相对完整,良好的区位优势、众多的政策支持以及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使得南宁在多方面的发展都领跑于广西区的其他地级市。北海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处于泛北湾经济合作区域结合部的中心位置,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众多经济圈的发展福利,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繁荣的旅游业,都推动着北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钦州,南海之滨,北部湾经济区南的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依托于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

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为第二类,这9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三大产业结构相对完善,各自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增速较快。

防城港和崇左分别是第三和第四类。防城港是中国的深水良港,是中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对外贸易额较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崇左位于广西西南部,地理位置相对较差,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设施落后,虽然资源丰富,但限于人力资源的短板,是广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级市。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将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类,分别是南宁、北海、钦州为第一类;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为第二类;防城港为第三类;崇左为第四类。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就如何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增强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度

广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自依托的经济发展要素也不尽相同,例如人力资本、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地理位置等就相差较大。因此,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发展策略的同时,加强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互通,人力、资金的自由流通,各自取长补短,将为促进各地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以南宁、桂林和柳州为主的老牌较发达地区,拥有较发达的工业基础、第三产业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在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加强与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中,要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率先做出垂范,积极探索出可供借鉴的合作模式,增强对周边地级市的经济辐射力度,以少带多,以强扶弱,真正促进广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叠加的'政策优势,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在不断加深,积极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及各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广西借助于自身的区位优势,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广西的外向型经济近些年来虽有发展,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后劲以及支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级要素也存在不足[2]。借助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和叠加密集的国家开发政策,依托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借鉴东部沿海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上海模式和东莞模式,积极推动广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才能快速、协调地完成广西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强化科技创新,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长期的协调关系,依托于科技创新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另一个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如果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那么可以说它的高级化程度越大[3]。未来一段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科技创新,加速广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以统筹科技创新全方位管理;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保证各项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行使到位;三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保证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更要全面扩大科技创新的主体,落实科技创新成果的投入使用。

(四)完善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地区特色经济

广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相对发达的地区,例如南宁、柳州和桂林等,除主城经济区外,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尽完善。河池、百色、崇左等市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落后。良好的交通条件、便利的通讯设施、覆盖全面的水利、电力设施等是居民和企业的共同物质基础,更是物质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因此,各地区应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适当扩大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积极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打好“侨牌”,让更多拥有广西籍的海外华人华侨参与到广西的经济建设之中,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各地区应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地区优势,大力发展地区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孟倩.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16(1):138-139

[2]李继宏.“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4):14-19

[3]徐晓慧.广西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19-21

360 评论

好猫宝宝

有。。。,,,

89 评论

相关问答

  • 经济研究方法的论文范文

    经济论文的写作,是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结论性 总结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经济学论文篇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

    吃不饱的阿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经济毕业论文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如下: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书

    kele87040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探讨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

    桃子爻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经济学论文研究方法论

    一、实证分析法: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

    矮油没游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经济地理论文研究意义方法

    您的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帮到你,祝顺利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

    钉子生锈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