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5

qq1138566105
首页 > 期刊论文 > 食品营养学报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hyllis。

已采纳

鱼肉和鸡肉营养丰富,很多人都很爱吃。不过有人说鱼肉和鸡肉相克,不能一起吃,吃了会中毒。是真的吗?

“鱼肉和鸡肉不能一起吃”的说法是典型的“食物相克”理论。不过,“食物相克”的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证实,大多只是为了惊吓消费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一些食物存在饮食禁忌,即所谓的“相克食品”是绝对不能一起吃的,但事实上,食物之间的相克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饮食的顺序、烹调的方法、个体差异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导致进食后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果只是片面地将某两种或几种食物贴上“食物相克”的标签则是不科学的。

生活中很多“食物相克”甚至致人死亡的说法很可能是偶然巧合导致以讹传讹,或是食物污染中毒,并非食物天生“相克”。以“鱼肉不能和鸡肉一起吃,吃了会导致痢疾”为例,痢疾其实是一种微生物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等,不洁食物可能导致细菌性痢疾。而鱼类等水产品很容易被细菌污染,鸡肉同样存在较大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在古代,肉类的运输储存没有冷链等安全措施,微生物很容易生长,如果吃了污染的肉就可能导致痢疾。在遥远的古代可能有个人恰好吃了这样鱼肉和鸡肉,然后发生了痢疾,当时痢疾还很严重,就被人们记录在古书里,一直流传下来了。类似还有“螃蟹和柿子同食会造成腹痛”的食物相克案例,螃蟹作为一种水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很容易死亡变质,尤其是在缺乏快速运输工具和冷冻保鲜技术的过去。即便鲜活,若烹煮不彻底,螃蟹携带的致病菌仍然可能造成消化道感染,引发腹痛。其实,这里消费者更应该担心的是有害微生物,而不是所谓的相克。

事实上,大量实验也告诉我们:“食物相克”并没有科学证据。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科学家就对“食物相克”的说法进行了验证性研究,结果都是不存在。1935年,我国生物化学家郑集曾经搜集了184对“相克”食物,从中选出最常见的14组进行检验,包括大葱与蜂蜜、红薯与香蕉、绿豆与狗肉、松花蛋与糖、花生与黄瓜、青豆与饴糖、螃蟹与柿子、螃蟹与石榴、螃蟹与荆芥、螃蟹与五加皮酒、鲫鱼与甘草、鲫鱼与荆芥、牛肉与粟米、鳖与马齿苋,分别采用大白鼠、猴子和狗进行试验,其中有7对食物由郑教授本人及另一位研究者做人体实验。通过家常制作后试食两天后,观察试食者的表情、行为、体温、大便次数及外观有无差异,没有发现任何一组食物出现相克现象[1]。

近年,中国营养学会分别和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进行了一些更严格的“食物相克”实验。兰州大学的实验选了5组传说会相克的食物组合,包括猪肉与百合、鸡肉与芝麻、牛肉与土豆、土豆与西红柿、韭菜与菠菜。由100名健康志愿者连续食用一周,没有发现哪一组食物会引起异常。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验则另外选了12组食物组合,有30名志愿者连续吃3天,也未发现异常[2]。

综合来看,鸡肉和鱼肉不能一起的说法是假的,食物相克也没有科学证据,还是不要轻易相信。

(作者:软光锋)

参考资料:

[1] 郑集. 所谓“相克食物”之实验. 营养学报,2009.

[2] 张印红、邓丽丽、王玉、赵金生、岳莉、葛可佑,有关“食物相克”的调查及实验观察,《营养学报》2011年第2期.

你被这些谣言过吗?快来看真相问答机>>

301 评论

whahappy502

帮你提供一些非中文核心的食品类杂志,但不一定是三流的。希望对你的有所帮助!包装与食品机械 合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学会,机械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包装机械分析保鲜与加工 天津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餐饮世界 北京 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 餐饮世界.大众版 北京 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 茶报 上海 上海市茶叶学会,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 茶叶通报 合肥 安徽省茶叶学会 茶叶 杭州 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学技术 福安(福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通讯 长沙 湖南省茶叶学会 茶叶信息 杭州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 当代烹饪文化 郑州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省豫菜文化研究会 淀粉与淀粉糖 石家庄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淀粉专业协会,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发酵科技通讯 杭州 杭州味精厂福建茶叶 福州 福建省茶叶学会 甘蔗糖业 广州 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罐头饮料工业 烟台(山东) 山东省食品罐头工业科技情报站 广东茶叶 广州 广东省茶叶学会 广东烹饪 广州 广东烹饪协会 广西蔗糖 南宁 广西区糖业公司办公室等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广州 广州市食品工业研究所贵州茶叶 湄潭(贵州) 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贵州省茶叶学会 国际食品 北京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食品科技 杭州 杭州市食品工业协会等湖南食品 长沙 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湖南省轻工研究院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长春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食品与发酵 南京 江苏省轻工业科学研究设计院江苏调味副食品 镇江(江苏) 江苏省调味副食品行业协会 江西食品工业 南昌 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江西省食品工业办公室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常熟(江苏) 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等 粮食科技与经济 长沙 湖南省粮食局等粮食流通技术 郑州 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粮食与食品工业 无锡(江苏) 国内贸易部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等粮食与油脂 上海 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等粮食知识 武汉 湖北省粮食局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成都 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国家粮食储备局仓储司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北京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粮油食品科技 北京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美食 南京 江苏省烹调协会面粉通讯 无锡(江苏) 江苏省粮食工业协会面粉专业委员会,江南大学校友会 木薯精细化工 南宁 广西南宁木薯技术开发中心等 酿酒 哈尔滨 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等烹调知识 太原 太原市商业经济学会啤酒科技 北京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 肉类工业 武汉 全国肉类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武汉肉类联合企业集团公司肉类研究 北京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乳品与人类 哈尔滨 全国乳品工业信息中心,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乳业科学与技术 上海 上海市奶业协会等 山东食品发酵 济南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济南市解放路41号山东食品科技 济南 山东省食品公司 山东盐业 济南 山东省盐务局 山西食品工业 太原 山西省食品工业协会等上海调味品 上海 上海海鸥酿造有限公司,上海市酿造科学研究所 食品信息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信息.我爱厨房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与生活 上海 上海市食品协会,上海市食品研究所 四川粮油科技 成都 四川省粮油科技情报总站四川烹饪 成都 四川省烹饪协会,四川省蔬菜饮食服务总公司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成都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食品与发酵 温江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设计院等苏盐科技 连云港(江苏) 江苏省盐业经济技术信息站西部粮油科技 西安 陕西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盐业史研究 自贡(四川)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扬州(江苏)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饮料工业 沈阳 全国饮料工业协会饮食科学 沈阳 辽宁省轻工总会,辽宁省食品工业研究所 营养学报 天津 中国营养学会,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有机食品时代 南京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中国分会 浙江盐业 舟山(浙江) 舟山盐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制盐工业科技情报站 中国保健食品 北京 中国保健食品协会 中国茶叶 杭州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茶叶加工 杭州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全国茶叶加工科技情报中心站中国畜产与食品 南京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中国酒 北京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消费日报社 中国烹饪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国乳业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食品 北京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中国食品工业 北京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京 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 中国食品学报 北京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食品用化学品 上海 全国食品用化学吕行业联合会 中国食品与畜产科学 南京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中国食物与营养 北京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甜菜糖业 哈尔滨 中国轻工总会甜菜糖业研究所中国盐业 北京 国家轻工业局盐业管理办公室等 中国饮食服务年鉴 北京 国家国内贸易部 中华茶人 北京 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济南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 中外食品工业 北京 中国仪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外食品加工技术 北京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全国食品科技情报中心站 中外烟酒茶 桂林(广西) 漓江出版社

218 评论

歪歪悠爱福喔

有《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中国粮油学报》等。

《中国粮油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粮油学会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据2019年2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粮油学报》载文量为4562篇、被引量为33254次、下载量为329031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

报道内容:

《中国粮油学报》主要致力粮油食品行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报道,注重对行业的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方面的追踪报道,内容涵盖了谷物、油脂、饲料、储藏、信息自动化等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粮油学报

343 评论

、人生海海

一、我国营养学50 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现代营养学起源于18 世纪,整个19 世纪到20世纪初是发现和研究各种营养素的鼎盛时期。我国约在20 世纪建立现代营养学,并于1913 年前后首次报告了我国自己的食物营养成分分析和一些人群营养状况调查报告。1927 年中国生理学杂志创刊,营养学文献的论文绝大多数在该刊发表。1939 年中华医学会参照国际联盟建议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很少有人关心营养学的研究,其成果也很难收到社会实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我国营养学和人民营养事业才有快速发展。建国初期,国家采取了对主要粮食统购统销和价格补贴等措施,保证了食物合理分配和人民基本需要。重新设置了营养科研机构,在各级医学院校开设了营养卫生课程,培养人才,建立了专业队伍。结合国家建设和人民保健需要,开展了多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诸如粮食适宜碾磨度的研究、提高粗粮消化率的研究、军粮抗氧化的研究、儿童代乳品的研制、各地食物营养成分分析以及食物成分表的编制、完善、补充与出版,不同地区各种人群的营养调查以及特殊条件下工作人群的保健膳食和营养缺乏病的调查与防治等,1953 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前身《中华卫生杂志》创刊,1956 年创刊了《营养学报》,这2 本杂志为营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54 年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下设营养专业委员会。1981 年中国营养学会正式成立。中国营养学组织、协调全国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1958 年开展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营养调查以来,又进行了3 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1982 年、1992 年和2002 年) 。1963 年中华医学会营养学会提出我国建国后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RDA) 建议,1988 年中国营养学会最后一次修订。2000 年针对RDA ,从预防慢性疾病的角度又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于1989 年和1997 年先后又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营养学工作,国务院于1993 年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展纲要”, 1997 年提出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2001 年又提出“中国食物营养与发展纲要”。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营养学会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不仅在营养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而且还为改善、提高和促进我国居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二、营养学未来发展展望在开展宏观营养研究的同时,营养学又逐渐向微观发展,如营养素的代谢,作用机制研究等。人类对营养素生理作用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个机体水平向器官、组织、亚细胞结构及分子水平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近20 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的渗透及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分子营养学就是营养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1985 年Artemis P Simpopoulos 博士在西雅图举行的“海洋食物与健康”的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并使用分子营养学这个名词术语。目前关于分子营养学尚无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分子营养学主要是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研究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研究遗传因素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相互作用对生物体表型特征(如营养充足、营养缺乏、营养相关疾病、先天代谢性缺陷) 影响的规律,从而针对不同基因型及变异或针对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特异调节作用,制定出营养素需要量、供给量标准和膳食指南或特殊膳食平衡计划,为促进健康、预防和控制营养缺乏病、营养相关疾病和先天代谢性缺陷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分子营养学研究内容包括: (1)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调节机制,从而对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2) 如何利用营养素促进有益健康基因的表达和抑制有害健康基因的表达。(3) 遗传变异或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4) 营养素需要量存在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基础。(5) 营养素- 基因相互作用导致营养缺乏病、营养相关疾病和先天代谢性缺陷的机制及膳食干预研究。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相继提出了环境基因组计划和食物基因组计划。食物基因组计划主要是找出那些能对膳食成分(营养素和非营养素) 做出应答反应的基因及其多态性和那些与营养素代谢有关的突变基因。基因多态性决定了个体对营养素的敏感性不同,从而决定了个体之间对营养素需要量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关于特异营养素如何影响基因表达及特异基因或基因型如何决定营养素的需要量和营养素的利用等方面知识的层出不穷,就像知道我们的血型一样,我们也可以知道我们的营养素需要类型。可设计出一种遗传筛选实验,根据不同基因型对营养素需要和耐受程度的不同,针对每一种基因型制定相应的营养素供给量建议。这种RDA 与过去的RDA 不同,不仅考虑了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且更主要是考虑了基因型,即个体在营养素需要量上的特殊性。这种RDA 将能促进那些对健康有利基因的表达,并对退行性疾病和死亡有关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这就是分子营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所在。因此,营养科学工作者应提前做好准备,尽快学习一些分子营养学知识和进行该领域研究,以便迎接食物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我们坚信,本世纪将是分子营养学蓬勃发展并大有作为的世纪。

184 评论

相关问答

  • 食品营养论文范文

    食品科学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我整理的食品科学论文模板,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食品科学论文模板篇一 食品安全

    蜜儿桃子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食品营养学论文带文献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

    小鸡炖蘑菇mim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营养食品类毕业论文

    说起养生,其实说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份健康,而我们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足够的食品营养摄入和自身养生知识的积累。想要健康的体格,不仅需要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合

    夏萱萱大人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食品与营养学论文

    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以下是我整理的饮食营

    王小金Fighting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食品营养学膳食调查论文

    (二)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

    lilyspirit0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