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6

蓝SE妖蝶
首页 > 期刊论文 > 人文地理学论文及其读后感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肚巨肥

已采纳

来玩第一台自然科学文化的心得体会,强调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97 评论

小雨后哒晴天

读《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有感一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主要是教科书式的,这就是所谓的正史。它像是一棵倒置的大树,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汇集到树干上,后人可以沿着树干窥视到先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传统的正史就如一面筛子,它只筛取了人类发展中符合传统历史观的枝干和分叉,而大量活生生的、带着鲜活质感的生活细节都被过滤掉了。《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历史不是龟甲兽骨上凝固不变的抽象字符,也不是古墓墙壁上褪色斑驳的陈旧壁画,更不是青史古卷中遥远模糊的古老背影。《国家地理。神秘中国》带我们感知那些年代久远却与我们今天的生活隐隐相接的历史轨迹。在图片和文字中的这次行走,将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心灵经历。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庄园,历经九代主人200多年的不断扩建,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地主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庭院深深,融汇了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兼具北方的古朴粗犷和南方的清雅细腻,在朴实敦厚的齐鲁大地上彰显着灵活飞扬的荆楚之风。它就是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园。窑洞积淀了黄土高原深层的历史文化,是普通民众创造的民间艺术。在当地居民的心中,冬暖夏凉的窑洞与秀水青山间的江南吊楼、翠竹掩映间的瑶乡竹楼、辽阔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是家的象征。土楼----不仅是客家人的城堡,智慧的象征,更是一种乐观顽强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匪患横行让客家人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围屋,在这赣南围屋的背后,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让每一座围屋都深深印刻上了沧桑的历史和奇幻的传说。素以“苏杭园林”著称的江南水乡之间,镶嵌着一颗第宅厅堂的明珠-----浙江平湖莫氏庄园。 今年暑假,我们一行35人到风景这边独好的江西旅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婺源和李坑。到婺源,不得不提婺源的徽式建筑:一式的白墙青瓦,造型独特的屋檐,翘角飞檐,外观上的朴素是古式徽商低调做人的真实体现。而成片成片的房檐相似的建筑群却成就了壮观的画面。远远看去,好不气派。进入屋里却有着天壤之别:精致的木雕或是石雕栩栩如生,透过这几千年的历史让我们都能看到曾经的风光和辉煌;从大门、偏门、窗户、天窗等等的设计和摆设无不充分体现了商人对于风水的讲究,对于富贵多子的祈盼、崇尚读书的风气。说婺源这一带具有浑厚的文化韵味是有原因的,从古至今走出过多少的文人及官仕,无不为婺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徜徉在到处都沉淀着历史痕迹的一幢幢的老屋间,看着别具匠心的装饰或是摆设,我试着去设想:古时征战全国的徽州商人,一生都在商海里拼搏沉浮,或许一生都无不在思念着家中的妻儿,因此,年老后都纷纷回家,建一幢房子或是慈善性质地修建一座桥,告诉后代人其实他们一直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故土。明清时期名仕辈出的李坑,村民住宅沿溪而建,粉墙黛瓦、参差错落,青石板铺的小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沟通两岸,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我们去参观的那天正好下着蒙蒙细雨,在如烟如梦的氤氲中,我们渴望遇着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如丁香般的姑娘。走进路旁各具特色的小店,我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除了憧憬美丽的邂逅和疯狂购物外,我们似乎亵渎着它的存在。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几句话非常深刻:它(古村)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嚼。”想到2005年自己到云南的丽江和香格里拉,也是带着好奇的心情,带着数码相机,为了一种”文化”而来,然而自己真的寻找到文化的真谛了吗?没有,充其量只是为自己的相册增加了炫耀的资本,真真切切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发现“周庄”的陈逸飞,他曾痛苦地说:“我把周庄给害了。”丽江的宣科老人则更痛苦地哀叹道:“丽江已经死了!” 确实,在无兵祸的年代,异化一种古老民族的淳朴传统,破坏一片纯净恬然的清静原野,没有什么比市场经济、商业游戏更有力、更彻底的了。

197 评论

Bubble0104

人文地理专题讲座--文化景观 2005-4-29 10:29:28 4331、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乔丹和罗文垂(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2景观内涵的嬗变与丰富:宗教题材绘画的背景(陪衬)到风景画(主角)到建筑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借鉴、引入,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如地理学家、文学家等。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做一综合(43页)。2、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施吕特尔(Schluter,O,1872-1952)于1906年在慕尼黑大学任职演说中提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题将给地理学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探讨人类创造的景观(即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19页)。帕萨格(Passarge,S,1867-1958)不仅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作出了贡献(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24页)。他反对把景观作个别的描述,认为必须把景观看作一种类型;把一种景观类型看作一种空间体系,即相关要素的集合体;主张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他据此划分了地球上的景观带(《地球景观带:自然与文化》);1913年他创立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20年代出版了《景观学基础》(3卷本)、《比较景观学》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成为著名的景观地理学家。本世纪20年代,“文化景观”一词在地理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与苏尔(Sauer,CO,1889-1975)创立的文化景观学派是分不开的。他的“景观的形态”继承了施吕特尔和帕萨格的思想,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容易使人误解的文化景观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DeBlij,HJ,1986,P142)。1931年苏联著名景观学家贝尔格(Berg,LS,1876-1950)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一书,认为景观“是占有一定地域并相互联系的一组环境要素(地方气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动物)所组成的统一体,并认为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939年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Troll,C)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概念,把景观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推动了景观理论的发展。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者重视研究社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化的主力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劳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亚半岛时,对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半岛)的各地段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半岛的连续性景观变化是纬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个变量的函数。这种“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为景观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这种创新的方向使得区域地理(景观学)成为大多数德国学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页)。在美国,斯宾塞(Spencer,JE,1907-)和霍华斯(Horvath,RJ)、乔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别从农业、文化、行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观。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与空间》一书中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广义定义,即“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DeBlij,HJ,1986,P142)。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刘易斯(Lewis,GJ)把景观看作是人们周围能见到的连续平面,它是人类利用环境的一种产物。我国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李旭旦,1984,第223页)。2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及研究内容乔丹等人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因而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处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基于这一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15]由于苏尔等人的努力,创立了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景观学派。文化景观之所以会成为人文地理学特别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也许部分原因就在于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娱乐。文化景观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因此,研究文化景观不仅要对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对景观的形态、构成、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甚至还要探讨如何引导文化景观建设,使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由于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又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景观的物质外貌,如聚落的形态与格局、土地利用划分的现状与配置、建筑物的式样风格、人类活动的形式等,是表现文化景观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前者指没有职业建筑师的帮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筑物,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方法来源于民间文化。后者则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征,如职业建筑师设计的摩天大楼和大量的可移动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3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31文化景观构成文化景观存在于地球表面,并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自然因素为人类物质文化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独特组合能构成奇特的自然旅游景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自然环境具有地带性特征,使文化景观中的许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构成文化景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动植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各种因素在景观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地貌条件常常对景观的宏观特征产生巨大的作用,影响到景观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观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文化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在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乡村田园景观、园林景观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观中最鲜明的要素之一。文化景观构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两类,即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物质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其中聚落最显而易见,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农村聚落的规模和密度反映了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征,也反映了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区域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结构。依据物质因素的活动性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活动性因素和相对稳定因素。活动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驯养的动物、交通工具等;相对稳定因素则主要指文物古迹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筑物。非特质因素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透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外貌,深入文化景观内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并与具体物质景观相呼应,使文化景观的研究不断深入。除此之外,文化景观还有一种凌驾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象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文化景观构成的非物质成分。英国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欧洲地理》(1969)一书中写道:“……一个区域要和它的四周区别开来,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语言和技艺外,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模式(有时是三者的结合)的强烈信仰。因此,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32文化景观的发展文化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服从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对文化景观有所贡献,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标准对景观施加影响的。由于民族迁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观往往并非由一个民族创造的。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类占用说”,认为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居住空间,研究一个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并称为“相继占用”。文化景观源于农业,人类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成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斯宾塞(Spencer,JE)和霍华斯(Horvath,RJ)1963年在《农业的起源》一书中研究了三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椰棕区和马来西亚橡胶区——的发展与文化变迁,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六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与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与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与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与能力)、农艺要素(品种与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与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33文化景观类型的划分对于文化景观类型划分的原则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国内一些学者对此作了探讨。金其铭等于1985年在划分江苏省高淳县的文化景观类型时,采用的划分原则有: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自然环境、人口密度与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文化现状特点相似;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今后建设方向大致相同。董新于1990年提出划分乡村文化景观的五条原则,即相关原则、同质原则、外观一致性原则、共时原则、发生演化一致原则。由于文化景观的构成复杂,分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可视性可以把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就业构成、建筑物密集城市等可以把文化景观划分为农村聚落景观、人口景观、政治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等较具体的类型。笔者认为,在划分文化景观类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把划分自然景观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观上。虽然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密切的发生学关系,且都属于地理综合体,但在组成要素上前者以人文因素为主,后者为纯自然要素,故不可能相互套用,文化景观应该有其独特的划分方法。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景观概念的认识有差异,对文化景观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其次,文化景观的划分必须采取定量和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景观的划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必须采取定量与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即把影响区域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要素以量的规定性来加以限定,结合主观感知,从而划分出不同的文化景观来。再次,划分文化景观要注意景观要素在组合上的相关性。文化景观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统一体,在空间上应视为一个整体。尽管聚落是文化景观最显而易见的部分,但它并非孤立存在,它必然与景观的其它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农村地区,农村聚落与另一种文化景观要素土地利用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在我国农村地区,山区与平原的文化景观迥异,耕作区与牧区、林区的文化景观也截然不同。江南水乡砖瓦结构住宅,屋旁有杂树竹林、村前有河沟池塘,小村庄散布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之中,拱桥……构成了特有的统一的水乡农村文化景观画面。这种画面如果没有水网、拱桥、稻田,就不是水乡农村文化景观了。34文化景观的解释对文化景观进行解释是文化景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文化景观是由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影响而产生的,但它却可以由单独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可以赋予景观以象征性的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标准又能依次产生一些令人信服的结果。与此类似,如何解释景观也反映了有关人员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例如,资本家可以从金钱角度解释景观,艺术家可以从美学角度解释景观,科学家可以从生态角度解释景观,社会活动家可以从混乱和非公正解释景观。[14]目前,对文化景观的解释主要有四种模型。1画家式模型。它擅长于描述世界,且这种描述具有相当真实的政治后果。但该模型仅局限于欧洲。2民间景观起源模型。其长处在于它能提供详细的描述和景观的历史,但它难以揭示社会再生产和变革时景观是如何被利用的。3书本模型。在该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交流符号,景观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价值观得以交流的许多文化书本的一本。该模型的长处在于,它既保持了景观是一种物质现象的定义,又看到了景观得以产生和变迁的社会过程。但在许多情况下,该模型所假定的复杂的书内联系很难探索。4剧本作法模型。它把景观解释成剧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仪式的可见的、常规的性质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戏剧比喻上的人类动力模型可能因戏剧脚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GJ刘易斯假定,所有的人均以类似的方式体验环境且对环境的反应可由社会和文化进行传输。之后,他提出了景观解释和研究的七条原则[14],即1景观是文化的线索,可以提供占据景观的人的类型的证据;2景观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要素同等重要;3通常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普通景观很难通过传统的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义观点所提供的那些方法;4考察景观的意义需要考察该景观的历史;5某一文化景观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进行研究才有意义;6因为绝大多数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景观的解释依赖于对该处自然景观的认识;7景观中的几乎全部客体都可以传输某种信息,尽管不一定以明显的方式传输。35文化景观的应用研究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等问题日益严重,景观生态研究受到重视。美国、荷兰等国在景观生态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我国的景贵和、傅伯杰等学者在景观生态和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6,17]此外,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已经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中。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等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18]及生态工程理论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跃光把文化景观论、景观生态应用于城市规划,认为城市景观规划将实现四种转变,即由物理规划向生态规划的转变,土地利用规划向景观功能单元规划的转变,由点线规划向景观网络规划的转变,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变。7.文化景观.关于文化景观含义的拓展与解释.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包括生产与生活设施,内容丰富,反映的人地关系全面。是文化景观的典型、缩影、载体。.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自然条件对文化景观的物质内容的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景观的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文章阅读:文章1读者2002、23期《风格与耐性》、刘元举  《我的家在哪里》  漓江出版社。文章22002、22期《大师的败笔》、梅资  《新华日报》 2002年8月31日评价: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或者说要塑造的优势的城市软件、内涵的侧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软硬并举、兼施和整合。.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的“文化史层”(sequent occupance)。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要求景观生态、景观保护、景观规划。如果说,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那么,“文化史层”反映动态人地关系,反映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有时,文化景观由于演进的连续性,形成了很集中的景观动态变化,如广州市的“千年古道”、不同时代的北京城,但共多的时候,研究“文化史层”,形成“文化史层”,或者说,从“文化史层”角度研究文化,可能要进行跨时空联系、集中,如聚落、城市的纵向演进。(详细内容见最后一章的第三节 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从文化景观到文化史层,从静态人地关系到动态人地关系,从瞬间、或时代性的“照片”到历史“连续剧”,从文明的碎片到文明整体,反映人地关系的演化与组合,反映文明的演进,社会的“进化”。以下资料来源: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 丰县县城旧城区人口容量与结构调整研究

320 评论

墨墨姐姐

自己去弄吧!我们团不帮人作弊!

95 评论

神仙姐姐S

得到专栏讲座2018年全集(标清高清视频)百度网盘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229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学是人学读后感

    高尔基曾经作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我们在说明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的典型形象时,也常常引用高尔基的这一意见。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广

    狂想妄想不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环球人物杂志读后感

    我认为他们在封面上的造型非常的阳光帅气,而且他们的摆拍动作也特别的有气质,给人一种很时尚的感觉。

    小布丁儿012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项目管理论文读后感

    公司读书分享会,我被抽中《敏捷项目管理》,花了大半个月大概读完了。不得不说,外国人写的书籍,跟国内的教材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国内的教材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讲的。

    山里吃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读后感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作品而后有感。写读后感,首先要深刻了解书籍或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才能下笔。认真、仔细地阅读是写好一篇读后感重要的前提。 就像是烹饪,首先

    zq1330166685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经济学论文读后感

    写作思路及要点:首先根据整体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分析与判断,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感想。 社会和家庭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合适的社会分工才能决定合理的社

    乌龟宝宝2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