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dyhuihui
清末新政是新中国成立前影响最大的一场改革运动。它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封建愚昧的面貌。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各省广泛的创大中小学校、图书馆,把先进的西方科学知识和思想理念传播到了士绅官僚中间推进了立宪运动;政治上进行了新官制改革,设立了度支部、法部、学部等等新部门大大加强了政府的管理能力,也为后来建立责任内阁打下了基础。同时清政府全面改革法制,颁布《大清新刑律》等等法令,废除了封建落后的旧法,到1911年制定《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慈禧太后还下诏明确”商业立国“大力发展自由经济,创现代化的农工商业。在农村施行自治(和现在一样),各省设咨议局(相当于现在的省人大)中央设咨议院(中央议会),为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军事上训练新式陆军,并派遣徐世昌在日俄战争后前往东北设立东北总督,向东北移民,大大加强了中国对东北的控制。1910年清廷重建海军。
小豆包么么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创新的尝试.清末新政既是戊戌变法的扩大和深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辛亥革命的兴起和结局.辛亥革命确立共和制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制度创新在文化层面的深化.从戊戌到辛亥的现代化历程凸现出改革孕育革命,革命深化改革的趋向,而制度创新的历史任务并未完成.见 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System Innovation and China Modernization作 者: 谢放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刊 名: 中华文化论坛 PKU 英文刊名: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 2002 (1) 分类号: K254---------------------------分开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吧。[解题过程]领导者:戊戌变法领导者是带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开明地主阶级,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道路:戊戌变法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和平改良道路,而辛亥革命是通过激烈的武装斗争实现自己的目的。结果:戊戌变法的结果失败了,中国并没有实现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并没有真正建立民主自由制度,也没有实现国家富强。
小白胖了
这里是清末陆军学堂的一些资料。江南陆师学堂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设江南陆师学堂。是年冬,江南陆师学堂在南京下关开学。分马、步、炮队和工程、炮台各专业,学制3年。首批招收学生150人。学习的课程有兵法、行阵、营垒、军械、地势、测量、算学、绘图、桥路学以及步队行军、炮队、马队、打靶、体操等。光绪二十五、二十八年,第一、第二期学生毕业。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底起,招收第三、第四期学生,均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止,次第毕业。另附设之矿路学生、侍卫学员两班,亦先后毕业,计230人。时值陆军第9镇初立,除派往委任军官外,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间送部考试学生113人,全部录用。江南练将学堂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后,由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江宁设立。聘用洋员,教以马、步、枪炮、工程、辎重、测量等学。入学对象从“各营旗官弁及候补都(统)、守(备)、千(总)、把(总)世职中,选调年富力强、志趣端正者”。江苏武备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朝廷令各省建武备学堂。江苏由统领苏防全军候补道丁鹗等筹办,将原劝丁所改作江苏武备学堂校址,于次年十一月三日开办。学习测量、地舆(地形学)、训练、军械等学科。以江南陆师学堂4名毕业生为教习,挑选25岁以下、精通文字、身体强壮勇丁40人为学生。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江苏陆军速成学堂。江南陆军小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按照练兵处奏定陆军学堂办法,在江宁府城(今南京)设立。小学堂为培训军官的初级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升入中学堂深造。每年定额300人,对象为15—18岁的本省高等小学生及防军子弟。江苏陆军速成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江苏巡抚陈夔龙奏照陆军学堂章程,将原江苏武备学堂改为江苏陆军速成学堂。江北陆军速成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二十九日,练兵处以署江北提督刘永庆请设速成学堂事奏准设立。校址位原淮安府城漕督旧署。第4陆军中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于南京小营,学制2年。收训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学生。毕业后即分入步、马、炮、工、辎重各队,为陆军入伍生。首期收学生470人。至清廷被推翻,仅办2期。南洋陆军讲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两江总督端方奏设。主要培训陆军第9镇军官。
妮妮乖乖58
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勇敢尝试,但是其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它为什么会失败呢?又给现今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有哪些启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来探索的,同样也是历史考试中一个很重要的考点。下面就来就来探索下清朝末年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失败的原因。从新政领导和施行者的素质与个性上看首先,中央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清末政治制度改革的前期领导是慈禧太后,后期是摄政王载沣。纵观慈禧一生,思想并不守旧。认为她同意改革“不过是对于国内不满的搪塞、贿赂和对于外国无力的软弱屈服,都是政府无能的表现”。其次,地方督抚对改革态度冷淡、倍加阻挠,使改革流于形式。从上述可知清末新政的施行,没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中间出现了无数的断点,使得政策的施行没有很好的衔接上,这必然导致新政失败的命运。从新政受到的阻力上看就社会经济的问题进行解释。社会经济问题,包括财政的不足,政府腐败等方面。首先,严重的财政困难是造成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经费问题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不但未能搜集到改革所需的资财,反而激发了民众对清廷和宪政改革的抵触情绪”,完全使得新政无法正常的运作。在这些种种阻力之下,清朝统治者必然会没有勇气去面对,见好就收,不会让新政阻碍自己发财的道路的,所以新政失败在所难免。从新政的结果上看首先,科举制的废除“斩断了两千多年来逐渐累积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堵塞了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之途,从而“割断了社会精英与政治系统的传统联系,直接破坏了原先的支持系统与社会基础,使原来效忠于清廷的士绅阶层变为无所凭依、不安现状的游离分子”,并不断将其推到自己的反面去,加剧了社会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分化与解体;革新学制和奖励游学,并没有获得多少为清王朝所用的人才,反而培养出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具有新思想,新的价值观,更是王朝的掘墓人,而非拥护者;主要是由于清朝统治者采取了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之初,便确立了师法日本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清政府没有考虑到两国国情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又没有考虑到两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区别,故而使这种拿来主义变成了东施效颦。清政府一厢情愿地把日本模式移植过来,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论文格式如下: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
论文基本格式要求(一)毕业论文一律采用A4纸打印,用WORD进行编辑(二)全文页面设置:纸型:A4,方向:纵向页边距: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2.5
正规论文格式范文 一、论文的基本格式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
会议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而会 议论文 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我整理了会议
01 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般要简洁,不宜太长;需要讲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所需要引用的文献;需说明研究课题的可行性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