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小雷神
们对小麦引发的常见疾病类型做了整体阐述,介绍了与小麦相关的三种疾病:乳糜泻、小麦过敏、非乳糜泻的麸质敏感是不同的病症,虽然诱发因素和临床表现相似,但发生机制却不相同。
了解上述三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可点击查看原文。
本期,我将为您继续介绍以上三种疾病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01、乳糜泻
乳糜泻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麸质是导致乳糜泻的病因,摄入后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小肠受到攻击。乳糜泻有明确的遗传因素,乳糜泻患者约90% 携带HLA-DQ2 基因,而5% 携带HLA-DQ8 基因。HLA-DQ2 /DQ8 基因型检测对于乳糜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欧洲乳糜泻遗传学研究会总结了31 项研究数据后认为,HLA-DQ2 检测诊断乳糜泻的特异度约74%,HLA-DQ8 的特异度约为80%,两者联合检测特异度约为54%【1】。
诊断方法
一、 诊断乳糜泻的金标准是小肠粘膜活检示绒毛萎缩。 对十二指肠的4-6处进行取样判断,Marsh将十二指肠粘膜活检分为4级。
1级为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多,黏膜结构正常。
2级除上述改变还有隐窝增深。
3级:3a级部分绒毛萎,3b级绒毛次全萎缩,3c级为全部绒毛萎缩。
4级为绒毛萎缩和再生低下。
但小肠粘膜活检并非特异性指标,很多疾病也会引起绒毛萎缩,如结核、克罗恩病和惠普尔(Whipple)病等,所以在临床上也会结合触诊、听诊和实验室检查。 二、血清抗体检查: 对于乳糜泻患者,在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标记物,包括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IgA tTG)、抗肌内膜抗体(IgA EMA))和针对攻击因子的抗体抗麦醇溶蛋白抗体(IgA/IgG DGP)。需注意的是,由于抗体存在半衰期,所以抗体检测需要在无麸质饮食前进行。
三、基因检测 :HLA-DQ2、HLA-DQ8检查对乳糜泻诊断非常重要。
02、小麦过敏
小麦过敏是一种由IgE介导的I型过敏反应,人体免疫系统将小麦中的某些蛋白质作为过敏原,使效应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引发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一系列反应。过敏症状一般表现为湿疹,皮肤红痒,哮喘等,甚至发生休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严重休克时需要立刻注射肾上腺素。
通常而言,小麦过敏的表现与其他I型过敏反应的表现相同,累及皮肤、呼吸系统及胃肠道系统。但小麦中的主要组分还可能导致一些特殊的临床亚型,如表1所示[2]。
表1 小麦的主要成分及其导致的小麦过敏临床亚型
麸质是一系列蛋白质的混合物,由约 50% 的 醇溶谷蛋白 和约 50% 的谷蛋白组成。 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WDEIA) 是一种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食物过敏。WDEIA是指进食小麦后进行运动,可导致荨麻疹、水肿、上气道梗阻、呼吸困难、胃肠道症状、低血压,甚至休克。以上症状通常在进食小麦后6 h内进行运动时发生,如果进食小麦后不运动或空腹运动就不会出现症状。
诊断方法
小麦过敏可以通过皮肤点刺实验,或检测针对小麦蛋白的IgE抗体来诊断。 但对于WDEIA人群,与其他易误诊的常见疾病(如荨麻疹、运动型过敏反应或特发性过敏症)的鉴别诊断 更为重要[3] 。
WDEIA建议的临床诊断标准如下:当患者出现以下1、2、3、4或1、2、3、5症状时,极有可能是WDEIA:
1.当运动前摄入小麦制品,运动期间出现过敏反应体征和症状。
2.患者在摄入小麦制品后6 h内进行运动时发作。
3.小麦提取物特异性IgE阳性,尤其是麸质和(或)ω5-醇溶蛋白,麸质和(或)醇溶蛋白的皮肤点刺试验呈阳性。
4.在避免食用小麦制品或在食用小麦相关食品后6 h内避免运动,未发生WDEIA。
5.未进行运动,但在其他辅助因素如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摄入乙醇的参与下出现症状。
03、非乳糜泻的麸质敏感
非乳糜泻麸质敏感症(non-celiacgluten sensitivity, NCGS)患者与乳糜泻有类似的症状,如消化系统敏感,腹泻,便秘;但会更多地表现为肠外症状,如偏头痛、头昏、疲劳与关节疼痛等。NCGS与乳糜泻的区别在于:NCGS血清学抗体检测为阴性,小肠活检也不会出现绒毛萎缩。但对于NCGS人群,经过无麸质饮食后,部分患者会评价自己症状好转或消失。
遗憾的是,目前尚未明确NCGS的检测手段,有学者甚至认为并不存在NCGS。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NCGS是乳糜泻的前期阶段。总之,对NCGS的确诊,目前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但仍有一些辅助检测的猜想。
对于小麦敏感人群,抗麦醇溶蛋白IgG抗体可以用于检测, 但只有50%左右的患者呈阳性。 血清可溶性CD14(sCD14)、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细菌脂多糖/细菌鞭毛IgG/IgM抗体和 FABP2蛋白在试验中被证明可用于小麦敏感的检测,但可能还暂未用于临床。
04、总结
当食用小麦后出现肠道症状伴发湿疹、皮肤红痒、哮喘时,首先考虑排除小麦过敏。
当食用小麦后表现为慢性腹泻、腹部不适、体重下降、贫血,另有一些肠外表现,如神经系统等症状,首先应考虑排除乳糜泻。
对于非乳糜泻麸质敏感症,由于鉴别诊断尚未清楚。在排除乳糜泻后,可考虑IgG检测或剔除小麦饮食后观察症状变化的方式进行鉴别。
参考文献:
[1] 李融融,严婧文,柳思华,等.乳糜泻诊断技术进展[J].协和医学杂志, 2020,11( 2) : 174-180.
[2]高翔.“小麦过敏”与“麸质敏感”是一回事儿吗?[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1,15(02):232-233.
[3]袁娟丽,吴双双,张冉冉,等.食用小麦后运动诱发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21,40(08):1-8.
派飞凯特
蛋白高要及时就医,可能是肾的问题,及时调理能正常。
无论成人还是小孩,凡是感冒发烧去医院,一般医生都会建议查个血常规加C反应蛋白,有的医院会查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到底起什么作用?C反应蛋白高代表什么意义?今天就来仔细分析一下C反应蛋白这个指标。
C反应蛋白其实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正常情况下,C反应蛋白以微量形式存在于 健康 人体中。当人体受到急性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这类蛋白质就会急剧上升,它可以激活补体,并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消灭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并清除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由此可见,当体内有急性细菌感染或者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就有可能升高。
我们在门急诊看呼吸道感染疾病,C反应蛋白通常与血常规里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结合起来看。C反应蛋白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时,血清的C反应蛋白可以中度到高度的增高,阳性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病毒性感染C反应蛋白大都正常或轻度升高。败血症或脓毒血症,C反应蛋白可迅速升高,甚至超过200mg/L以上。C反应蛋白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感染越重,C反应蛋白可能越高。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存在正相关,在患者疾病发作时,可早于白细胞上升,恢复正常也很快,故敏感性较高。
C反应蛋白并不单纯是急性细菌感染的指标,它实际上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手术创伤、心肌梗死、外伤性组织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期、放射性损伤等发作后数小时也可能迅速升高,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此外,肺结核活动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C反应蛋白也会明显升高。
近几年研究发现,在心血管领域中,C反应蛋白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反应蛋白直接参与了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过程。C反应蛋白的高低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所以,C反应蛋白是心血管疾病最强有力的预示因子与危险因子。
C反应蛋白高了怎么办?
C反应蛋白仅仅是判断急性炎症的辅助检查指标,它并不是一个特异性检测指标,不能用来确诊疾病,医生在具体看某个病人时,通常要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比如某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C反应蛋白和血象都很高,口服药物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则需要输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再比如术后病人,一般术后C反应蛋白会升高,术后7~10天应下降,如C反应蛋白不降低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并发细菌感染或发生急性血栓栓塞,需要及时处理。
C-反应蛋白(CRP)是免疫学检查的一个项目,是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能与肺炎链球菌菌体的C多糖发生沉淀反应而命名的。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时产生的蛋白质,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等作用。
C-反应蛋白测定对炎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等诊断和疗效观察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在当前血常规化验项目中都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目前常用的是免疫比浊法测定。
正常参考值:免疫比浊法:< mg/L。
C-反应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1. CRP升高多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感染、菌血症、重症结核、急性风湿热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有时候慢性炎症期也会增高。
2.在风湿热的治疗过程中急性或活动期CRP可达200 mg/L,静止期恢复正常。
3. CRP水平是判断组织损伤较敏感的指标,组织损伤后 6~8小时内迅速升高,48~-72小时达高峰,并在组织坏死持续情况下保持高水平。因此,对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的鉴别有帮助,器质性病变时升高,功能性病变时正常。
4.在肾移植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CRP会升高。
5.由于检测方法的改进,实验室可以准确定量CRP浓度,小于3 mg/L的CRP,被称为超敏CRP。超敏CRP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危险性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家也应该了解。
要让C反应蛋白数值恢复正常,只能是积极合理的治疗原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 健康 知识。
谢谢阅读!
1. C反应蛋白是,简称CRP。 是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 ,由炎性淋巴因子,刺激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
在 感染、创伤、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肿瘤浸润等 情况时,都可引起C反应蛋白迅速升高,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正常水平的2000倍。
2. C反应蛋白属于非特异性的指标。主要用于结合临床病史监测疾病 。比如:
① 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 。
② 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 ③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④C 反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被看作独立的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的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和粥样斑块的脱落。
3.更多 健康 知识,欢迎点击关注侯艳娇医生。
经常有一些亲戚朋友在体检后拿着生化结果来询问,为何我的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一切正常,但C反应蛋白会升高呢?另外一些家长因小孩发烧到医院门诊看病时,抽血检查后也会经常听到医生说:“C反应蛋白升高,体内有炎症,需要抗炎治疗。”到底这个C反应蛋白是何方神圣?升高又是怎么回事?
C反应蛋白为何物?
C反应蛋白最早于1930年由美国科学家发现,是体内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C反应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机体处于感染、炎症、应激状态以及组织损伤时均可升高,由于灵敏度高,所以常作为诊断感染性疾病或风湿免疫及结缔组织病的指标之一,其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在生理状态下,种族、性别、年龄、肥胖和妊娠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其水平。
C反应蛋白升高是怎么回事?
C反应蛋白儿童和成人的正常值一般为≤10mg/L,高于这个数值都可视为升高。虽然C反应蛋白灵敏度高,但其特异性却较差。许多疾病如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手术和创伤等均可使其水平升高,因此单纯以C反应蛋白升高很难说清楚是怎么回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指标来进行分析。比如小孩常常会因发热、咳嗽和咽喉疼痛到医院就诊,如果经过检查发现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C反应蛋白都升高,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这时的C反应蛋白升高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再如一老年患者因天气突然变化出现关节疼痛,抽血检查发现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说明该患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此时的C反应蛋白升高是由炎症反应导致的。
C反应蛋白应如何降低?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去除诱发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因素即可使其降低。例如上面提到的细菌感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使用抗菌药物杀灭致病菌,或者使用抗炎药抑制炎症反应后,C反应蛋白水平自然就会降低。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C反应蛋白升高都需要进行干预,由于其太灵敏,有时候会出现无法解释的轻度升高,但检查者没有任何不适,如体检偶然发现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其它一切正常,这时其实无需进行干预,也无需过于担心,即使放心不下,也可以咨询检验科医师或专科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张晓慧,李光韬,张卓莉.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1,5(1):74-79
[2]马爱华,刘盼,郅红蕾,何莹莹,等.急诊发热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指标指导抗菌药物选择的临床研究[J],2017,27(4):774-780
C反应蛋白是一种在炎症和组织损伤时,血清浓度会升高的蛋白质。 首先是在肺炎球菌肺炎急性期的患者血清中发现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 才逐渐引起人们对这类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关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其数值越高,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在某些病毒感染,也有可能会升高,不过升高的程度没有细菌感染那么大。当C反应蛋白大于100,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80%以上。
C反应蛋白升高,还见于其他很多疾病,包括一些非炎症性的疾病,比如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尿毒症、口服激素后、睡眠障碍、慢性疲劳、少量饮酒、抑郁,等等。
很多人一看到C反应蛋白升高,认为自己所有的病症,都是因为这个蛋白引起人体损伤导致的。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C反应蛋白只是人体有感染或炎症的一种反应,是一种附带的产物,并非引起疾病的根源。
引起疾病的根源,在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治疗应该治疗这个感染的根本,而不是去想方设法把C反应蛋白降下来。 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药物,能把一种血液循环中的蛋白质降解, 因为每种蛋白质的降解都是有个过程的。
但是,通过C反应蛋白下降,可以提示疾病正在趋向好转。比如一些细菌感染,通过治疗以后提问回复正常,C反应蛋白会逐渐下降。如果C反应蛋白一直居高不下,说明炎症反应还没有消退,病情还可能处在进展中。
C反应蛋白虽然是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一种产物,但对人体是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积极的作用。 因为C反应蛋白具有抗炎症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病原体进行识别,并增强对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清除。
因此,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建议是:积极找到C反应蛋白升高的原因,治疗引起C反应蛋白升高的原发疾病,比如,是否有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一些免疫风湿异常等疾病。
想了解更多有趣而温暖的肝病和感染科医学知识,请关注@龙大夫的肝病课堂!
当我们有感冒、发热的时候,要想知道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一般要到医院验个血常规,其中很可能包含C反应蛋白(CRP)这个检测项目。如果这个值升高有什么意义呢?
CRP经常和血常规一起检测来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如果CRP和中性粒细胞同时升高,那么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高,反之病毒感染可能性高。CRP的正常值范围为0-8mg/L,当其检测数值在20mg/L以上时意义更大。另外,像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也会出现CRP值升高,还有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时CRP值也会升高。临床上如果检测出CRP明显升高,应该依次排除上述疾病并积极治疗,如果病治好了这个指标也会降至正常。
C反应蛋白,简称CRP,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说的简单一点它就像我们国家的军队一样,C反应蛋白升高就相当于国家军队数量增多了,无非两个原因会导致一个国家军队数量增加:战争或突发事件发生。这下懂了C反应蛋白升高的意义了吧。
什么原因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概过起来就是两个原因:
刚刚已经跟大家讲了,它升高无非就是战争或者其他应急状态。那么我们想想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们除了应战还能怎么办?发生了灾情,我们除了救灾没有别的选择了。无论战争或者救灾,我们都需要好的装备,所以说它升高了,我们就只能治疗了。具体治疗方法要依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方法,就像打仗或者救灾也要看情况带不同的武器和装备,故治疗方法在此不一一表述。
说起孩子发热,带孩子去医院,医生接着就会给孩子做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做血常规家长都明白,看有没有感染,可是做C反应蛋白是查什么的,就未必清楚了,不管了,医生看病我们配合。那么,C反应蛋白究竟是查什么的呢?它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儿童疾病需要的检验
C-反应蛋白(英文缩写CRP)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其具有激活补体、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起到某些调理作用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CRP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CRP于1941年在急性炎症患者的血清中被发现,是一种可以结合肺炎球菌C-多糖的蛋白质,因此命名为C-反应蛋白。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迅猛发展,CRP的测定快速、简便、可靠。抽血检验白细胞的同时,即可测定CRP的含量,这使得CRP在临床一线的应用大大增加。
临床血常规检验及CRP
C-反应蛋白在临床检验中之所以越来越适用,除了它快速、简便外,主要它可以作为临床多方面炎症的考虑:
1、C-反应蛋白的升高与感染呈正比: 在各种急性炎症(感染、非感染)、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发作后数小时,检验CRP可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当疾病好转时,CRP又迅速降至正常。
2、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CRP升高与白细胞数成正比,在炎症反应中,CRP一直是感染的风向标,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病能力。孩子生病时,CRP非常灵敏,快速反应而升高,恢复正常也快。
3、主要用于临床区别细菌或病毒感染: 大量检验数据证明,如果是细菌性感染,则CRP水平就会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多正常。
4、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观察指标: 如小儿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细菌性感染、肿瘤广泛转移、活动性肺结核;C反应蛋白可作为上述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可预测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
C反应蛋白的检验技术,在感染指标中敏感性高
C反应蛋白(CRP )的正常参考值: 8 mg/ L ,正常应< 8 mg/ L ,> 8 mg/ L 为异常。
哪些常见病需要CRP检验
免疫相关疾病: 如风湿热、幼年特发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等;
感染性疾病: 如麻疹、水痘、手足口病、痢疾、肺结核、寄生虫感染等;
消化系统疾病: 如急性胃肠炎、腹泻等;
呼吸系统疾病: 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循环系统疾病: 如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心衰等;
泌尿系统疾病: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尿道炎、肾病综合征等;或者血液病、受外伤所致急性骨髓炎等。
总之,引起CRP升高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儿童细菌性感染时,C反应蛋白会异常升高,灵敏度高,但是是非特异性的,具体病情应根据临床,寻找相关病因,有针对性治疗。
C-反应蛋白(CRP)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在已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美国化学文摘等数据库全文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
们对小麦引发的常见疾病类型做了整体阐述,介绍了与小麦相关的三种疾病:乳糜泻、小麦过敏、非乳糜泻的麸质敏感是不同的病症,虽然诱发因素和临床表现相似,但发生机制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