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8

枫叶e宝宝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国与西方战略博弈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臭臭花1

已采纳

2011年3月18日,以法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发动了利比亚战争,炮火不仅震惊了世界,也震醒了博主,从隆隆的炮声中博主窥见了世界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所以,用一篇“利比亚战争及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表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世界进入2011年,美、日、韩东亚军事演习还在磨刀霍霍,中、俄、日岛屿之争仍然难解难分之际,就在此时,日本史上罕见的大地震、大海啸喷发,打乱了美国纠结东亚版北约的企图。与其同时,中国“二会”胜利结束,“十二五计划”启动,标志着中国经济即将要漂亮转身,人民币正缓慢有序地走向世界,与欧元联动进一步消弱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展望世界经济,日本倒退,欧洲疲软,美国乏力,俄国不牢,只有中国稳步有序地高速发展,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此美国心知肚明,一以贯之总想打断中国的发展势头,为此,美国想方设法在亚洲布局遏制中国,但东亚危机因日本前原外相辞职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而暂缓;南海争斗又没有挑起严重事端的条件;印度也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不愿与中国开战,在中国周边美国挑起其代理人与中国的战争的目的总不能实现。就在美国茫然之际,中东及北非发生了动乱,给了美国和西方重新夺回世界影响力的机会。终于,美国及其西方大国盯上了利比亚的卡扎菲,以卡扎菲政权对反对派进攻会伤害平民为借口发动了在北非中东地区的战争,所以,美、英、法三国想进一步控制中东和北非石油重地的炮声又响起了,又一个弱小国家的人民在“人权、民主”的幌子下即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一个世界动乱的策源地产生了。世界上任何重大事件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博主分析这次中东北非动乱的原因有五:1.阿盟这些国家都是家族统治几十年,内部积累了许多政治矛盾。2.这些国家富含石油,又处在三洲、两洋、五海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美国控制世界的心脏,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3.阿盟国家身处沙漠,除石油外,农业和轻纺等产品匮乏,需要大量进口。4.阿盟国家资金丰富,是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5.美国大量印制钞票,转嫁经济危机,造成物价大涨,阿盟内部人民的生活水准下降。这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诱发因素。有了以上原因,新一轮世界危机发生在中东和北非也就不奇怪了。在危机发生的开始阶段,美国陷入两难,中国进退有据,俄罗斯冷静观察,欧洲浮躁冒进,世界各种势力都在分析判断,以争取在危机中获取有利于自己的利益。美国:在中东和北非,想利用危机搞垮伊朗、叙利亚等反美国家,保护亲美的沙特、巴林、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稳定埃及、突里斯等温和派国家,在搞垮伊朗、叙利亚还不明显的情况下,所以美国为了保几个,稳几个,打几个的战略目标,选择利比亚这个比较另类的国家作为攻击目标也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同时既是维护美、英、法三国团结和对法国支持阿富汗战争的回报,也是进入和控制地中海联盟的需要。法国:一直想取得地中海与欧洲尤其是南欧联盟盟主的地位,并以其获取与美、中、俄相当的国际地位以及在欧盟内部的领导权,有法国主导的地中海联盟由于美国、德国等其他大国的干扰而不能实现,而卡扎菲与萨科齐简短密切过后却对法国的地中海联盟不太热心,萨科齐在国内同时面临大选的需要,这次法国在利比亚开第一枪,也在意料之中。俄罗斯:一面想用阿盟内乱来恢复前苏联在阿盟的影响力,以阿盟内乱造成石油大涨来发展本国经济,以阿盟的乱局来牵制美国;另一面又不愿中东动乱波及俄罗斯国内的伊斯兰地区和对俄友好的国家,所以俄罗斯还在观察,以寻找切入乱局的最佳时机。这是美国防长盖茨去俄罗斯的原因。德国:在此次动乱中德国表现异常抢眼,德国的战略重点在北欧和东欧,这与法国在地中海的战略重点不一致,德国与法国在希拉克与施罗德建立的欧洲双发动机的蜜月已过,法德两国争取欧盟主导权的斗争浮上了水面,德国高调与法国意见相左,也是扩大自身世界影响力的需要,是与法国争夺欧洲领导权的需要。英国:英国与法国一样,世界影响力急剧下降,也想借用这次战争来获取非洲及中东地区的更大利益,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印度和巴西:在自身还不具备干涉力量的时候,通过与美、法、英的不同意见来彰显力量,以争取在后危机时期分得一杯羹。印度担心战争造成石油大幅涨价危害自己的经济发展,巴西担心南美等国沦为美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中国:在与西方长期的斗争中,最了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本质,所以在动乱一开始,就大规模救回了在利比亚的的大量工作人员,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这也使中国在危机中能处惊不变的原因。利比亚战争,对中国在利的利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中国的战略重点在东亚、在南海、在缅甸、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在中亚,中国的石油进口大户是沙特,所以这场危机中国在鞭长莫及,经济利益和人文关系不太密切的利比亚发生,就不必过分在意。毕竟利比亚战争过后还要发展经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会重新在利比亚立足的。在动乱过程中有几个插曲说明了这场战争具有了新特点。1.中国派出四架JL-76大型军用运输机不远万里飞往利比亚,停靠在苏丹,锻炼和彰显了中国空军打击力量。2.沙特在出兵巴林后,紧急派特使来华说明情况,也可以看出中国在后危机时期的重大作用。3.德国、土耳其等国反对对利比亚发动战争,预示着北约和欧盟内部分歧的扩大。4.美国极力把责任引向法国,阿盟内部分裂。这些都说明了利比亚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世界格局在战后必将逐步具有新的发展趋势。利比亚战争可能的几种走向:1.卡扎菲很快倒台,反对派上台,卡扎菲被杀或自杀。2.卡扎菲向反对派交权,以父子之死换取女儿及孙子的活路。3.利比亚陷入内战,卡扎菲开展游击战。4.卡扎菲政权倒台,反对派无力控制,利比亚部落发生战乱,西方陆军进入,第二个阿富汗诞生。5.利比亚局势波及北非中东多国,引发大规模的地区战乱。无论哪种结果,中国在利比亚的经济利益将会受损,但战略获利。利比亚危机对世界的影响:1.世界经济严重倒退,法国等国政府下台。2.西方在全世界失去道义支持,将会进一步分化,法德对立加重,欧盟进一步疲软,欧元有解体的危险。3.美国陷入,无力东顾,美法争夺地中海主导权的斗争更加激烈。4.俄罗斯借助高石油价格迅速崛起。5.中国的周边环境好转,又迎来五年左右的和平发展期。 利比亚战争过后,世界的势力格局也将发生重大转变。1.美国做先锋其它国家跟进,变为其它国家做先锋美国跟进的态势。2.西方国家动武获取经济利益的意向更加明显和频繁,世界中小国家安全感丧失,世界动乱频发。 3.美国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法国和德国高调亮相,也是在后美国时代争取大国地位的表现。4.以若干个大国为中心的新的国家联盟将要形成。如。以德国和俄罗斯为中心的东欧联盟。以中俄为中心的上海合作组织。以巴西和阿根廷为中心的南美联盟。以法英为中心的地中海联盟,“金砖”国家联盟等,而欧盟、北约、独联体、南亚联盟将弱化或解体,东南亚联盟、阿盟和非盟等其它松散国家联盟因缺少核心大国而没有实际意义。一些潜在的国家联盟或许会浮出水面,如:排美的中日韩东亚共同体;与之对立的是排中的美日韩澳印越的亚洲版北约。中国在今后的国际博弈中,利用一些或密切或松散的国家联盟来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诚如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妄图纠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一定不会重演,再有十几年的发展,美国将平等地与中国共处一个地球,一切武力欺辱打击别国的企图在中国的反对下将会失败和流产,人类必将和平和安康。

104 评论

气球飞哇

为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应把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基点放在打赢核威慑下的区域性信息化战争上来。

大国博弈乃至对抗已成当今世界的常态,而核大国之间博弈、对抗,可能引发核威慑条件下的区域性战争。2010年以来,美国高调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和空海一体战构想,遏华制华的意图明显。为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应把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基点放在打赢核威慑下的区域性信息化战争上来。

为保护国家的海外利益,应将我国“积极防御”战略的重点转向延伸防卫。美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经营数十年,试图长期保持对华战略进攻与战略封锁的高压态势。为有效应对美国的军事威胁,我国应大力加强海、空军和二炮力量建设,尤其要提高海军兵力在西太平洋方向的抗击与反击能力和在印度洋方向的保交护航能力。

扩展资料:

海空军力量的相关情况:

1、信息攻防、导弹攻防和体系对抗能力,这三点是打赢未来信息化高端战争的关键。美国在“空海一体战”构想中,把信息攻防和导弹攻防作为主要任务,把各军种联合一体作战作为基本要求。这也就表明,在我军面对的未来战争中,只有赢得上述三点,才能做到战而不殆、不辱使命。

2、不断激化的乌克兰危机,导致了美俄两个核大国的战略对抗,双方的军事对峙有可能触发直接武装冲突。如果战事爆发甚至失控升级,呈现的将是一种核威慑条件下的区域性信息化战争,而非世界性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专家:我国应重视海空军二炮 尤其要加强海军

94 评论

无锡白香香

从立法则弱肉强食。冥主自由公平竞争。没有北约没有战争。有北约 有胜利

126 评论

肚皮吃饱了

有关中俄关系的形式与政策的论文是怎样写的,写形式与政策论文有哪些相关的信息值得关注的地方。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浅谈中俄关系 如今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关系也日趋复杂,每天打开电视,各种新闻节目总是将目光聚焦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上。台海问题,中日关系,钓岛局势,南海问题,中印边界,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听了都头皮发麻。当然,不能让我们忽视的,还有与中国远隔万里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然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邻居,他曾经辉煌,然后衰落,如今再度崛起,他与我们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内,在历史上,我们与他亦敌亦友。而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却时常被民众所忽视。他就是俄罗斯。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 文化 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两国之间有43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5个核国家中的成员,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在世纪之交和下个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如何,对亚洲和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这是每个国人都应该关注的话题。 俄罗斯所拥有的中西伯利亚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中 国的领土。古代时,我们便与这片土地产生了诸多的联系。而中俄关系密切起来则是从近代开始的。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是共产主义的老大哥,是中国在革命时期重要的盟友,二者又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在那几十年中,中俄关系(当时称中苏关系)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建国后,中国面临着美苏争霸的格局,作为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当然义无反顾的站在苏联这边。而苏联也很照顾中国,为中国援建了许多工厂和设施。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初期,苏联专家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然而好景不长。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全盘批判斯大林,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政治上,苏联试图在中国建立电台,了解干涉中国政治,毛泽东极力反对。军事上,苏联反对中国的核弹研究。经济上,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要求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方面不赞成,毛泽东批判苏联的是修正的社会主义。1961年,中俄 珍宝岛战役爆发,中俄关系降至冰点。苏联方面撤走了留在中国的专家。在经济方面,苏联也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中苏关系开始慢慢恢复。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中俄两国目前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美国。所以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两国关系也理应越走越近。 中俄关系越来越密切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从实力上来看,俄罗斯是一个合格的盟友。俄罗斯拥有大量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也在慢慢复苏。而中国则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全球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二者联手,可以与美国相抗衡。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又给中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俄也在近海区域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其用意不言而喻。2005年,两军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我军赴俄罗斯参加上合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9年,中俄在沈阳军区洮南合同训练基地举行“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俄的军事演习已经常态化。我们且不想将来爆发战争,俄罗斯会与中国联手出击。假设台海终有一战,那么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俄关系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因为两国的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内部其实暗流汹涌。事实上,中俄两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 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 方法 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综上所述,我们与俄罗斯既要合作,又要有所防备。历史的 经验 告诉我们,俄罗斯这个国家是有虎狼野心的。与中国合作也不过是权 宜之计,未来也不是不存在反咬一口的可能。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对俄罗斯的动作,也该要有些防范。 参考文献:新华网2012年04月23日 07:58 新京报(北京) 2012-04-29 02:13:01 《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摘要】5月7日,普京宣誓就任新一届俄罗斯总统。随着普京第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执掌俄罗斯政权,“新普京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正式拉开。普京此次其再度当选俄国最高领导人,一方面对于俄罗斯乃至世界来说都将是一次变革,然而另一方面对我国来说其间将包含众多的“利弊得失”,中俄关系将得到新的发展。 【关键词】普京 中俄关系 近来世界局势变化多端,国家间博弈风云变幻,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普京再度入主克林姆林宫,成为俄新一任总统。其“硬汉”形象吸引着世人之目光,在其之前领导俄罗斯十数年中,俄罗斯逐步走出苏联解体之创伤,不断迈向世界大国之路,但其执政之强硬 措施 ,亦是使得世界望而生畏。俄罗斯作为一个真正的资源超级大国和国际上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大国,始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新普京时代”中俄关系将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存在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首先:俄罗斯之于中国具有资源、安全、政治以及技术方面的重要意义。 安全方面,近两年来,中国周边环境并不和平,南边是东盟国家领土领海争端,西边中亚国家动乱,东边面临日本、韩国的压力。这种形势下,北边和俄罗斯关系的和睦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政治角度看,在国际上中俄这两个大国之间的互相支撑尤其重要,在地缘关系上会影响到欧亚政治与军事力量的平衡。反之,如果没有中俄的互相支撑,不仅中国在国际上会孤立,俄罗斯也真的孤立了。 从能源角度看,尽管目前中国从俄罗斯获取能源占比不大,但是未来亟须思考就近获取能源的问题。俄罗斯是一个真正的资源大国,仅就中国急需的能源来源,截至2010年底,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石油储量跃居世界第七,仅次于海湾国家和委内瑞拉。俄罗斯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和石油输 出国 组织(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输出国。而现在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地不但距离远,而且政治环境不稳定。 技术方面,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虽然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展很快,但很多技术来源于俄罗斯。因此,在直到2050年今后的30多年内,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将始终是中国健康成长的一根国际支柱。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胡锦涛同志指出,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维护和平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两国互利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中方高度重视中俄关系,愿同俄方一道,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还说,中俄双方都重视两国立法机构的友好往来,希望中国全国人大和俄罗斯联邦会议及国家杜马充分发挥已有的对口合作关系和相关机制的作用,积极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 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决定中俄关系今后走向的上述主导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不会因为两国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21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及其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得出三点看法: (一)中俄两国在进入21世纪后将继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双边关系,两国在经贸、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二)从地区和世界范围来看,中俄两国都将各自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在共同关心的地区性和世界性等国际问题上彼此会加强磋商和协作,但彼此 不结盟,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三)中俄睦邻友好、平等信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将会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 回顾我们走过的历史,展望未来,中俄两国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睦邻友好合作,坚定不移的站在一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远亲不如近邻,当前的国际局势依旧很复杂,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强权政治依旧横行,我们两国既为邻邦,就应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这是我们两国新的历史机遇,也是两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只要中俄两国能携手共进,相信,这两个曾经在世界上无比辉煌的国家,必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创造新的辉煌!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摘 要:上任后首次外访的第一站就是俄罗斯,而俄罗斯梅德韦杰夫也在第一时间电话祝贺了.这也是中俄高层频繁交流的缩影,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不仅加强了在国际政治事务上的合作,同时还涉及到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继续复苏,中国的不断崛起,中俄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俄合作仍然是趋势所在,我们应该把握这一趋势,使中俄关系保持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关键词:中苏关系;现状;新时期;展望 中俄关系的渊源始于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而分析当今局势必须以历史为依据,所以,我们从冷战中的中苏关系开始,分析中俄关系. 一、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球对抗.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掌握国家政权后,仍然对国民党进行支持,同时对中国进行封锁.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即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也派专家对新中国的建设进行指导,中苏关系发展迅速. 19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而中国坚决反对苏联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改为“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也反苏,重点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此时中苏关系开始转冷. 60年代末,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演变为国家利益的冲突.1969年6月,勃列日涅夫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坚决的反击”,公开发出了战争威胁,多次策划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不仅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而且在世界上,大国沙文主义严重,随意干涉别国外交和内政.此时美国深陷泥潭,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并逐步建交.中国面对严峻的军事威胁,开始联美反苏. 80年代末,苏联穷兵黩武的政策使其经济衰退,国内问题严重,被迫转为守势.而中美关系也再度恶化,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但“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① 二、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的初步恢复 冷战结束初期,中俄两国立即达成一些协议,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中国承认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二,中俄两国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国领导人所签署的两个《中苏联合公报》依然是中俄关系的指导文件,中俄两国将继续坚持上述两个《中苏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基本原则②.这是实现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步骤,也是中俄未来加深友好交往的利好因素,这为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俄罗斯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欧洲的俄罗斯,俄罗斯“大西洋主义”思想和“从渥太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政治安全体系理念都昭示了俄罗斯急切地加入美欧政治安全体系的心情,而中国受困于影响,这一时期在外交关系上遇冷受挫.也就是说,俄罗斯亲西方的外交政策限制了俄罗斯对华政策的推进程度,而中国不稳定的国内形势又影响了两国探究新型关系的深度.同时中俄双方刚刚修复的关系还比较脆弱,历史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当时俄罗斯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明显要强于对中国的态度,中俄两国的“互视友好国家”的关系就显得有些“低洼”,两国只确认了“好”邻居的状态. 然而,虽然俄罗斯努力融入西方国家,中国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并未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美国惧怕俄罗斯过于强大,西欧各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也由热转冷,都对俄罗斯的未来感到担心.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力不断增强,加上俄罗斯和中国的地缘优势,中俄开始接近. 三、中俄关系的现状 中俄也对双方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采取了新举措,吸取了过去极端化的教训,避免了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宿命,摸索出一条既符合两国国情,又适合两国利益需要、更顺应时代潮流的合作道路.1996年两国确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这一关系性质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普京认为该条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长期内调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文件”,是“世纪条约”但不是上个世纪的条约,这是未来世纪的条约,“因为它确定的是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友好国家在我们合作的基本方面彼此相互协作的原则”③.中俄这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战略上全面促进两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人文关系不断深化和拓宽,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作“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④.不仅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相互支持和依重,在经贸领域加强合作互惠,人文领域的合作日益广泛而富有成果,而且在 教育 、文化、政党、司法等方面交流频繁. 对两国未来的展望应充分考虑两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今后的发展任务.在国内,中俄担负着相同的历史任务:对俄罗斯来说,就是要重振俄罗斯,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中俄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需要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国际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感到忧虑,并以各种方法减缓中俄崛起的速度.中俄现阶段都没有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和意愿.中俄都致力于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维护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因此,为了突破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封锁,中俄必须走到一起,相互倚重. 四、中俄关系未来的展望 可以说,目前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边关系发展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能够经受得住一些国际重大事件的考验.虽然影响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但是双方在考虑自身利益时,已经能够兼顾对方利益关切,而且随着两国国内政局的稳定,两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中俄关系仍会稳中有进.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化会为两国合作提供更多的平台,而且两国在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等国际问题上也有了相互合作的经验.两国之间“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⑤. 中俄毗邻而居,命运紧密相连,和则两利,不和则两害.两国和睦相处,加强合作不取决于愿意还是不愿意.因为两国除了难以割舍的深厚传统友谊,彼此还处于相似的战略环境,持有趋同的国际政治理念、拥有得天独厚的客观互补条件.深化中俄各领域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它既是两国政府高层的共识,也得到两国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中俄各领域合作已全面启动,两国关系又处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又一次的重要发展机遇.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所起伏,但中俄深化各领域合作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人民日报》1991年12月13日、12月29日. [3] 普京.普京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江泽民同志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新华社莫斯科2001年7月17日电.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相关 文章 : 1. 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2. 2017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3. 2017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4. 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5.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98 评论

言小旭他妈

你对美国和西方,对我国南海的战略包围爱我,我就发展海空军力量保卫国家必胜,因为我们的海空军烈士也很有实力的,知道美国和西方在我国南海,嗯,她们嗯是师徒呃,有米我们国家,当时我们国家是很有力量的力量后动的。

303 评论

昆山angelababy

你可以参考一下相关军事网来写你的答案。

217 评论

相关问答

  • 博弈论与实验研究毕业参照论文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

    亲爱的猫猫9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大国博弈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

    azaarsena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三方博弈毕业论文

    这个代码有两个错误:

    luclmars明尼苏达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竞争战略论文的研究方法

    战略分析工具有:一、PEST 分析二、五种力量模型三、利益相关者分析四、竞争者分析五、价值链分析六、雷达图七、因果分析

    wanglei887305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博弈论策略的艺术论文

    博弈   博弈是以胜负为赌注的竞争,巧妙地融合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人生每天都以不同的形式竞争着,有些是为了金钱,有些是为了名利,但博弈的目的总趋

    guokeren55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