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91144868
《北京青年报》的起飞始于《青年周末》和《新闻周刊》,而电脑、房地产和汽车等产业专刊是《北京青年报》的助力器,推动报纸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可以说,该报走到今天,各种周刊、专刊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报业竞争的加剧,报纸专刊化、副刊化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是重刊轻新闻,不像真正的新闻纸。北京青年报开始全面改版,试图打破危机。改版后,版面的结构性调整成果显著,分叠处理方便了读者的定向阅读。从过去的不分叠到现在A、B、C、D、E、F六大叠,《北京青年报》以整齐规范的版组出现,即新闻版组、天天副刊、时代专刊系列即报中报。在新闻的处理上,进行归类组合,“本市、国内、国际、财经、娱乐、体育”各方面的新闻,都各由一个版组来统领。版组的划分,很好地梳理了内容的分布,使得报纸结构更加清晰、合理。同时对专刊加以浓缩,过去由七大副刊承担的深度报道与分析性报道功能全部由新闻版面来承担。由于新闻版面数量的限制,过去那种一版一篇的长篇幅报道消失,改版前的“环球周刊”、“法制周刊”等整合成“国际焦点”、“法律圆桌”等单个版面的内容,固定专刊的报道形式消失,使每周固定内容的深度分析性报道大量减少。版式上的变化是突出头版的导读功能,把各版组的重要新闻以“消息”或“摘要”的形式放置在头版位置,这种“新闻橱窗”式的做法在国内外报纸已经颇为流行。《南方都市报》头版的唯一功能就是导读,《经济观察报》的头版是导读加引读,重要稿件的题目和前一两段放在头版,大块内容放到后面。《北京青年报》的头版是要闻加导读的折衷模式,既有带有图片的重要新闻,也有小豆腐块的导读。在图片的使用上,《北京青年报》加大了力度。除了保持大图片、头条新闻图片主打外,在改版之后,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版组在每天都专门给出一个图片的版面,把图片的使用量扩大到了以前的两倍。2012年,北京青年报增加六个周刊。
且吃且增重
《北京青年报》。特别是前几年,该报追求超强度的“视觉冲击力”,版面设计追求感官刺激,“五步三秒”效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曾把读者买报的过程描述为“五步三秒”。要做到在五步三秒里,新闻标题和新闻照片直逼人眼,有极强的吸引力、冲击力,使读者一眼便可发现它,喜欢它,进而产生购买欲。因为倾向于商业性,前两年的《北京青年报》喜欢用大标题、大图片,犹不过瘾,还要大框套小框,框线还粗,还浓丽,当然前提是和谐好看的。想来,那帮美编每天都搞得很累。 话说人文地理。可以理解,北京大气,那北青报也不负北京的水土养育,做得就跟故宫和天坛似的,很有皇家的霸道气质。版面上以浓墨重彩和强对比来增加视觉冲击力,提高实际零售率。例如,版面采用框架式结构,整版都加上全封闭的粗实线。标题根据空间来决定字号,尽可能排满,甚至有通栏的大标题设计,还频繁的使用反白,灰黑色块的反衬使标题显得更加满当。正文的编排也尽可能的排满,几乎没有留白。但前提是,新闻本身好看(说到这,想起参观北京青年报社时,在底楼展示栏上看到的一句话:“新闻是有重量的”),否则,只是版面抢眼,也不过素质越来越高的读者。 但《北京青年报》今年作了版面调整,去掉了那些浓丽的粗框线,复归平民化,版面情绪温和多了,爽快多了,新闻版差不多只用细线(破栏问题,现场观摩)。而从阅读上来说,读者的眼睛不累。持续强刺激,再强壮的人也会趴下,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北青报聪明,尽管已做出了独有的风格个性,但还是改版,适宜市场需求,兼具政治性报纸和商业性报纸的特色,既追求利润,又追求政治效应。但仍是“浓眉大眼”的一张“脸”——疏朗大气的硬汉形象。
这个印章是:庞、希泉。 庞希泉,1941年1月生于山东潍坊市。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院。196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曾任山东潍坊市第二印涤厂美术
从薪酬中位值看,2021年行业薪酬排名前五位的是: 货币金融服务(29.36万元)、资本市场服务(28.83万元)、互联网和相关服务(24.57万元)、新闻和出
上网搜投稿邮箱,我推荐一个我投过的关于投稿的问题,特此向大家说明一下。1.投稿首先要了解投稿的要求,在每辑《最小说》的最后一页都有详细说明——《青春祭》字数要求
中国的主流报纸有:(全国发行)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人民日报、中国经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1、《参考消息》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参考消息报社编辑出版,于1931
李而亮现年51岁,曾任职人民日报河南记者站副站长,西藏日报总编、党委副书记。2001年8月任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总编辑 、党总支书记。2004年12月接替李学谦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