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53

天津的明
首页 > 期刊论文 > 对吴越钱氏名人的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白兔QUEEN

已采纳

吴越钱氏被誉为中国最厉害的最可怕的王族,因为这个王族能在中国最乱的时代生存,并且给国家出谋划策,让国家繁荣昌盛。我们来数一下这个家族出过的厉害人物。

1、钱镠

钱镠是吴越国的君王,吴越国处于南方,恰逢那时候的北方兵荒马乱,他在位期间吴越国一直和谐太平,两地形成强烈的反差。据说钱镠刚出生的时候,丑到他爸妈都不想要他,太丑了被认为是不祥之人。他爸甚至要把他扔到井里面,好在有个很爱他的阿婆,把他留下了。他因为阿婆保住了姓名,因此他的小名叫“婆留”。当时的那口井被称为“婆留井”。是他奠定了钱家的基础的,因为他才有后面的钱学森、钱钟书等人。

2、钱谦益

他是明代诗人,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3、钱大昕

钱大昕是清朝的文学家,他的学术研究登封造诣,各大学者都认为他是“一代儒宗”。

4、钱穆

被中国学术界尊称为“一代宗师”,他写过很多书,例如《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思想史》等等,主张新儒家思想,对当时的香港、台湾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5、钱伟长

他是一名科学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教育家,是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5、钱钟书

他的《围城》相信大家不多不少也有读过,他的妻子是杨绛,两夫妻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文学。

6、钱学森

他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终生献身给科学。

118 评论

偷吃月亮

​在中国近代史上,钱氏家族堪称望族。钱家后裔在江浙地区分布甚广,我们熟知的三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属杭州钱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建是其堂侄;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乃湖州钱氏,其父是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钱玄同;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则是无锡钱氏,与钱钟书同宗,都称国学大师钱穆为叔叔。钱氏家族至今已出“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另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一、钱氏祖先——吴越国王钱鏐开疆辟土,晚年呕心而著《武穆王遗训》 在浙江历史上,出过两个雄霸一方的雄主。其一是富春孙权,其二便是临安钱镠。钱镠是唐末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创建者。 钱镠(852-932),七岁时开始诵读诗书,但因家境贫困,十五岁辍学。但其身体极其健壮,爱习武艺。《吴越史事编年》记载:“稍长,好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善射与槊”。钱镠生逢乱世,投身行伍,凭借着卓绝的智慧、惊人的胆识和强健的体魄,在长期的战争中练就了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终于在那个藩镇割据、英雄辈出的历史条件下,被受封为王。其在《武穆王遗训》中如此回忆:“由副使迁至国王,垂余五十年,身经数百战”。 公元932年三月,时降大雪,八十一岁高龄的钱镠走进书房,摊开笔墨,在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沉思和对子孙的殷切希望中,写下了《武肃王遗训》。 在《遗训》中,钱镠回顾了自己从初出江湖到戎马执政的岁月,并对子孙后代提出了许多忠告,比如要心存忠孝、爱兵恤民;要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像爱护家人一样爱护军民;不要贪图美色;兄弟之间要同心和睦;要善待老幼;克勤克俭等等。 钱镠极为重视钱氏家族的门风,并在《武肃王遗训》的最后一条训导诸子:“吾立名之后,在子孙绍续家风,宣明礼教,此长享富贵之法也。倘有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呜鼓而攻。”其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钱氏后世经三十七代而兴旺不衰,成就了一个“传奇”。日本学者池泽滋子曾对钱镠家族文人群体的行程和成就做过深入的研究:据记载,钱镠有33个儿子,其中的大部分被分配到周围各州做官,钱氏后裔以吴越故地为中心,不断繁衍,遍及全国。吴越归宋以后,钱氏后辈中出了很多俊杰,有文学家、藏书家、医药家等等,举人进士、状元非常多,直至近代以来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 钱氏家族犹如一棵大树,其根坚深,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360docimg_0_ 二、后世钱文选精心考证整理,终成《钱氏家训》 钱文选(1874-1957),乃吴越王第三十二世孙。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曾经担任驻美旧金山领事,呈留学伦敦,并担任过伦敦留学生的督学长。回国后在财政部工作,先后在6个省担任过盐运使或盐务所长、局长等。 退休以后,钱文选根据其先祖钱镠的《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的意思以及对后世的教诲进行诠释并整理成文,并将先祖的遗嘱浓缩成四大段,不断加以完善,最终以格言的形式呈现,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钱氏家训》。 三、《钱氏家训》原文 《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理念为框架,全篇仅500余字,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可谓视野宏阔、体系严谨、言辞简约、字字珠玑。 全文录于下,以为共享。 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 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四、结语 据说,在钱氏家族,当新生儿诞生时,总要将全家人召集一起,释读先祖留下的《钱氏家训》。古语说:”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耕读传家和诗书传家不足十代;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钱家却历经千年依然如此兴盛,其中道理便是如此吧。(文:午昱)

341 评论

35号小祁

钱氏家族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付出了宝贵的甚至于别人无法代替的地位。

311 评论

小熊de爱

吴越钱氏家族是吴越国开创者钱镠(Liú)及其后裔,钱镠为开国国王,其子孙代代有名人,如钱大昕,钱其琛、钱学森等。

310 评论

薇宝儿521

起源于宋朝的百家姓,首句是“赵钱孙李”,这个座次俨然是当时的四大家族。我们都知道,宋朝是赵家天下,赵氏在百家姓排第一很好理解,但是钱氏为什么能够排第二呢?这得从钱氏始祖钱镠说起。

钱镠,被奉为钱氏始祖。钱镠生在唐朝末年,在群雄割据的时代,依靠战功,获得中央信任。他拥兵两浙,却未恃宠而骄,而是告诫子孙“永不称帝”。公元902年,唐朝中央册封钱镠为越王。5年后,朱温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梁,并册封钱镠为吴越王。这时,手下部将纷纷建议钱镠拒绝封号,出兵讨伐朱温。钱镠拒绝出兵,在部将面前折箭为誓,保证世代归顺中原,不搞分裂,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和他的后继者,没有参与各种以领土扩张为目的的战争,而是以“保境安民,发展农商”为基本国策,留心地方治理,着力发展经济,在中国最动乱的历史阶段中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原地区群雄纷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吴越国却迎来了最好的和平发展时期,江南人民安居乐业,从不受战争影响。当时,吴越国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以此为起点,长三角地区崛起为中国近千年来最富裕的地区,影响迄今。

公元932年,钱镠临终前,告诫儿子钱元瓘说,钱氏子孙要好好守住吴越,忠心侍奉中原王朝,即便是改朝换代,也不能失礼。不仅如此,钱镠生前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他屡次教诫子孙,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这样,吴越国历经三代五王,到钱镠之孙钱弘俶在位时,大宋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很明显。钱弘俶审时度势,遵从祖训,以天下苍生为念,决定纳土归宋。

江南繁盛千年,是由钱镠祖孙三代打下的基础。

公元978年,钱弘俶自绑双手入京,将所辖土地、民众悉数献给大宋。大宋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吴越国纳入版图,实现统一。

对此,苏轼曾高度评价钱氏家族治理吴越国的成绩,说“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钱弘俶自愿纳土归宋,也为钱氏家族在宋代赢得了相当的“政治待遇”。钱氏名列百家姓第二,就是这种待遇的具体表现。

更为难得的是,历史车轮滚滚,中国多少皇室贵胄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而以钱镠为始祖的吴越钱氏家族,却能翻越千年,长盛不衰,尤其是在近现代以后,一下子涌现出一大批超一流的人才,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家族之一。这是什么道理呢?

杭州,钱王祠牌坊。历史学家熊月之有一个观点,他说: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往往采取革命的手段,以颠覆性的、非延续性的方式,直接把原来的朝代推翻,因此,皇室集团的人往往成为被铲除的对象,其家族积累的资源一般就此中断,无以为继。比如清朝推翻明朝以后,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朱氏家族就不可能成为社会显赫的一支了。这就是中国传统为什么很少有大的家族代代相传,即古话所谓的“千年土地八百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因为这个客观存在的政治原因,中国历史上不少家族都存在中断现象。钱氏家族是鲜有的例外,原因之一恰恰在于钱弘俶在改朝换代之际采取了纳土归宋的方式,以统一换取和平。作为回馈,赵宋政权则采取了保护钱氏家族延续性的措施。

这让钱氏家族在最危险的关头,挺了过来。另一个原因则是,钱镠做吴越王的时候,把他的33个儿子分派到吴越各地进行统治。他们的子孙成为当地最有实力的家族,随后散处各地,发展成为很大的宗族力量。

钱氏家族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这个区域在唐代以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的地方,近代以后则是中国最早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地方之一。毫无疑问,这个区位环境对于钱氏家族的兴盛,有如大海之于大鱼。

江南这块宝地,与钱氏家族相互成全。据统计,整个宋代,钱氏家族中,有320多人得中进士。

这些钱氏精英虽然在政治上未曾扮演过轰轰烈烈的角色,但他们在学术、文化、医学等领域成果斐然,出现了钱藻、钱惟演等一批名家。从宋代起,钱氏家族借助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地方第一家族的积累,实现了从政治家族向文化家族的成功转型。

北宋中后期以后,人们膜拜钱氏家族,已经不是因为其当初纳土归宋的义举,而是因为这个家族人才辈出,崛起成为一个显赫的文化世家。

宋人王明清对钱氏家族推崇备至,说:“富贵文物三百年相续,前代所未见也。”钱氏后人并不以曾经的显贵身份为豪,反而更加注重家族中文采风流的传承。这种文化内核,像血液一样被传承积淀、浸染,泽被后世。

近代以后,钱氏家族迎来人才大爆炸时代。这个绵延千年的家族,进入前所未有的人才收获期。特别是在科技和文史两个领域,钱氏家族的人才之盛,放眼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家族能出其右。以“科技三钱”为代表:“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出自杭州钱氏,“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出自无锡钱氏,“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出自湖州钱氏。

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祖籍杭州,是钱学森的堂侄。因为家里有一群工程师,钱永健自称为“分子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他说:“我注定了要继承家族的血统,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此外,钱氏家族走出多名两院院士,被认为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在文史领域,钱氏家族在近现代则走出了钱玄同、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仲联等大师级人物。

钱钟书,文史通才,被誉为“活百科全书”。

民间流传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近代以来江南钱氏家族人才井喷的情况: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据称,当代国内外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有100多位,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此,无锡钱氏后人钱志仁曾表示无法核实这一数据,但他说,无锡钱家确实出了10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穆侄子)、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以及江阴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钱俊瑞。更令人惊奇的是,钱氏家族走出了很多“父子档”精英,比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钱易父子(女),钱均夫、钱学森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等等。小家庭内部的人才承续如此自然,人才密度如此之高,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钱氏这个大家族长盛不衰,除了时代与区域的因素,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杭州,钱王祠。

答案其实在钱氏家族的始祖和精神偶像那里,早就写好了。

钱镠在位时,曾作八训,用于教诲子孙后代,后来进一步扩充为遗训,作为钱氏子孙立身处世的准则,并且严令子孙必须恪守,不得违背:“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千百年来,钱镠家训成为钱氏子孙后代行动的准绳。钱氏家族千年不散、人才辈出的文化密码,就藏在一部《钱氏家训》里面。

家训塑造家风,而良好的家风是钱氏家族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我们今天也在热议家风,懂得良好家风对于子女成才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说和做的关系:在家庭内部推一个能说的当新闻发言人,对着稿子念我们家有多高尚,尽量用上一些好词、大词,提几点希望,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了。是这样吗?

绝对不是。钱氏家训是根据这个家族的始祖的所作所为,逐步提炼和完善而成,进而作为整个家族行为规范的指导,反过来影响和重塑家族的历史。

也就是说,钱氏家训是人家已经做出来的事实,不是提出来的希望。

家训,落实了才叫家风,写在纸上、停在嘴上,只能叫“家封”,封起来落灰尘而已。

钱氏家训仅600多字,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节。

我们来看看钱氏家训具体如何塑造了这个一流家族的家风历史。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这句话出自钱氏家训的国家篇,很明显,这是教导家族之人要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汲汲于个人私利。

当初钱镠不参与乱世中的争权夺利,不参与扩大领土之争,作为一方雄主,却遏制住自己及后继者称帝的欲望,其实就是不谋一身之利、只谋天下之利的具体实践。到了钱弘俶主动纳土归宋,亦是出于同样考虑: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名位,与天下百姓的安危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江南人迄今感念钱王的恩德,不是没有原因的。

近代以后,仍能看到钱氏族人将这条家训贯彻得十分到位。“科技三钱”的爱国举动,以及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注脚。

钱三强和妻子何泽慧,1946年在法国结婚后,一起研究原子核裂变。他们发表的论文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当时很多媒体称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妇”。

然而,当所有人都认定钱三强夫妇将会留在欧洲搞研究,向诺贝尔奖发起冲击的时候,他们却毅然决定回国。

钱三强后来解释了他们回国的动因,令人动容。他说: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不过,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现今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

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应该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8年6月,钱三强夫妇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女,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

同样的选择,几年后在钱学森身上重演。当他决定回国而遭到美国软禁和威胁时,时时以表明心迹,历经艰险,义无反顾,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曾经说过,父亲从不会对他讲“你长大要爱国、要报效社会”这类话,但是却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要热爱这个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他不但把精力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而且大额奖金基本都捐了出去,支持国家的科研教育事业。耳濡目染,钱氏子孙都知道如何对待获奖,如何看待名利。

钱学森(左),美国人说他抵得上五个师。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这条家训表明钱氏家族重教育的传统,是历代钱氏族人英才辈出的重要保障。

当被问到“钱家为什么能出这么多名人”时,钱伟长曾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

事实上,爱读书是真,出官员是假,钱家最出人才的领域是文史、科技大师,而不是大官。这得益于钱家的家学渊源,使得家庭教育在每个人成才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国学大师钱基博曾自述,他5岁就跟着长兄钱基成读书,9岁时,已学完《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等经典,而且都能背诵。10岁起,跟着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唐宋八家文选。13岁起,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遍。

试问,这样扎实的家庭教育和基本功,如今有几人能及?

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童年所受的教育路径基本也是如此。以至于钱家的长辈一度反对将孩子们送去学校,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准已经远超正规学校水平。钱家子弟,勤读成风。

杨绛在《我们仨》里提过,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很贫困,家里没书可读了,钱钟书不知道从哪儿找出一本新华辞典读了起来。杨绛觉得这也就随便翻翻,没想到钱钟书这一看,就是长达半年多的时间。

在《干校六记》里,杨绛还提到过一个细节,他们老两口走到一个窝棚边上的时候,杨绛问钱钟书,就给咱俩这么一个窝棚住行不行?钱钟书想了想说,没有书。

钱伟长的父亲去世得早,很多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叫儿子早点去做手工,赚钱来补贴家用。但她十分坚定地说:“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曾国藩在谈及对家族未来的希望时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钱氏家族的成功,正是源于此——代代有读书种子!

钱伟长晚年回忆录《八十自述》。

其实,钱氏家族中的贫困子弟,也从不用担心想读书而无书可读。因为从宋代开始,钱氏家族就形成了族内相互扶携、相互帮助的风气。

这也与钱氏家训的训诫有关,家训中明确要求:“家富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

为了让族中的贫困子弟有书可读,各地的钱家族人均设立了义田、义庄、祭田,并明文规定其中一部分田产或盈利必须作为教育经费。这种早期的“教育基金”模式,保证了钱氏子孙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无锡七房桥的“怀海义庄”就是一个典范,钱穆和侄子钱伟长都是在义庄资助下才得以上学的。

等到钱伟长升入初中,钱穆已担任中小学老师,他秉承祖训,接过抚养、教育钱伟长的重任,包揽了钱伟长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读书费用,以及人生教导责任。

对此,钱伟长晚年在《八十自述》中说,“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杭州,钱王塑像。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个家族的厉害,还要看到厉害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有传统家风和制度设计的支撑。

古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作为曾经雄霸一方的王族,钱氏家族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深宅大院,也未曾留下万贯家财,而是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以及修身自重的道德规范。

谁曾想到,正是这些“天下最笨”的传统,把一个仅占中国千分之二人口的家族推上了历史的巅峰,让多少大富大贵之家望尘莫及呢?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姓氏研究论文

    本论文为您写中国姓氏起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中国姓氏起源、流变和姓氏学概述〔摘要〕中国姓氏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母系氏

    吃肉肉变胖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越剧的研究论文

    这要看你打算写哪一方面的了。选题是首要的。先去看一定数量的材料,选择一个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说给你要写的文章确定一个相对具体的范围。然后围绕你所定的这个框

    静婷雅香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布鲁氏菌病人疫苗的研究论文

    布鲁氏菌部分外膜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中文摘要: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的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可以引发世界范围内人和牲畜及野生哺乳动物的感染,也是生物武器

    Megumi204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屈臣氏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

    全球第三大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集团,在亚洲和欧洲拥有3300多间零售店。去过的人真切地享受到它舒适的购物体验,没去过的对它“个人护理专家”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自1

    崔若若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屈臣氏的研究论文

    1、建立自有品牌,实行差异化竞争 零售业之间的竞争方式已不能局限在仅靠出售制造商产品而打价格战了,零售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来进行差异化竞争。纵然,差异化竞争需要

    方吉咕咕咕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