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35

Joanrry琼
首页 > 期刊论文 > 音乐心理学论文题目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韵味八足

已采纳

音乐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音乐可以通过使人放松,表达和释放个人情绪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个体维持心理健康。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音乐与心理健康浅谈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音乐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

[摘要]音乐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音乐可以通过使人放松,表达和释放个人情绪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国内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例如过于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对课外音乐活动重视不够以及课程单一和缺少变化,这些都阻碍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鉴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音乐与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未来的音乐教育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缺陷入手,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措施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国家各界人生的普遍关注,而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使得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变得更为紧迫。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2009)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五个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每个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一、音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理学研究的证实。时敏和于惠敏蚌(2000)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他们让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音乐教育,其中包括声乐、器乐、音乐艺术欣赏、审美教育等活动,结果发现这些活动可以明显的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Wong等人(2001)的研究也发现,听30分钟音乐可以明显的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国外心理学家Delucia和Gellman(2007)通过音乐作为一种干预手段,结果发现音乐可以极大的缓解离婚家庭中儿童的焦虑和抑郁,并且这种效果会持续到干预结束的三个月后。

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Harter和Buddin (1987)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Gladding(2005)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治疗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

二、音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那么音乐是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呢?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音乐使人放松,从而促进了心理健康。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当音乐的节奏和这些节律相吻合时候,就会使人放松(Saoerston,1995)。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处于紧张的生活状况之中,因此放松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音乐都可以使人放松;使人放松的音乐应该大致符合以下要求:小于心跳的节奏,音乐节律变化较小;音乐中可以包含弦乐,长笛,吉他等,最好是旋律优美的协奏曲(Robb,Nichols, Rutan, Bishop, & Parker, 1995)。音乐还可以促使个体分泌有益于放松的物质来促进心理健康(曹理等,2000)。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通过音乐来放松自己。

第二,音乐通过表达和释放个体被压抑的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詹薇,2004)。音乐起源于很久远的人类社会,其最初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发泄情绪;音乐被称为“情绪的语言”。心理学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了音乐是怎样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周世斌,宫正,2007。他们认为音乐提供的刺激使“本我”得到满足。“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生存驱力(林崇德,2002)。当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紧张的状态,滋生焦虑的情绪;而本我需要的满足则能够消除紧张状态是个体产生快乐。心理学家还认为,获得音乐欣赏和表扬的技能,同样还能满足“自我”的需要;“自我”属于认知,协调和掌握社会技能的那部分。音乐通过文化和审美的交融则可以使“超我”得到满足;“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第三,音乐通过促进人际关系来维持心理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个人健康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我国心理学家佐斌(199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和社会的”。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天然倾向于同社会中的他人取得和谐,音乐艺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聚合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熟悉的歌曲,如周华健的《朋友》,张学友的《祝福》等,总是出现在大型毕业的联欢会,或朋友饯行的告别会上,这些旋律既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又可以促进了朋友之间的友情。

三、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第一,课堂活动为主,弱化教化功能,强化情绪抒发。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太过于强调教化功能,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活动。《乐记》记载,“乐也者,圣人子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建国以来,音乐教育常常用来抒发爱国情感,表现革命的理想,无视个人对音乐的需要和音乐对个人情感的满足。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荀子就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类情感的满足作用。他在《乐论》中提到:“夫乐者乐也,人情子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可以满足情感需要,促进心理健康,但可惜的是这种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要弱化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强调其对情感满足的作用,就需要在教材的编排上有所改变。在音乐教育中减少意识形态的内容,引入流行的元素,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流行音乐是指一切具有时代潮流和地域特征的普及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音乐。王震宇(2009)认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当引入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且与时代紧密相联,内容通俗易懂,对那些了解音乐理论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演唱或演奏起来比较容易。当代中学生处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的气氛之中,通过流行音乐可以很好的抒发压抑内心的紧张和抑郁情绪。

第二,课外活动为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现在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教室里进行音乐欣赏和讨论,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在坚持课堂活动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而且要突破以往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以往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群众性教歌活动、歌咏比赛、专题音乐欣赏讲座、综合性音乐比赛、音乐会和校内音乐社团等。这些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都比较正式,参与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受限制的感觉,不能很好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绪。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非正式主题和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以往学校的歌咏比赛等都与革命和爱国主题紧密相连,如校内红五月歌咏比赛,歌咏比赛;开展此类活动虽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在今后的课外音乐活动中,可以放宽对主题的要求,让学生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只需要进行较少的监督和管理,但不宜在主题上限制过严。另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如卡拉OK比赛,自组乐队等。这些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可以让他们挥洒青春,释放自我,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三,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目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变化性比较小,没有考虑到社会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时,为了缓解这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举行一些特殊的音乐活动,来释放个体的情绪。例如在大地震以后,中央电视台就举办了赈灾义演活动,一方面可以为灾区人民筹措资金,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人悲伤的情绪得以释放。在国外,教堂也履行相似的职责。当发生恶性社会事件,如校园枪击案等,人们可以在宗教音乐中寻求安慰。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重大社会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加,在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音乐活动来应对这种重大事件的影响。此外,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也可以结合起来。当学生面临一些重大的个人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家人去世等,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特殊的小型活动来帮助学生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DeLucia-Waack ,., & Gellman, . (2007). The ef?cacy of using music in children of divorce groups: Impact on anxiety,depression, and irrational beliefs about divorce.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1(4), 272 282

[2]Gladding, S. T. (2005). Counseling as an art: The creative arts in counseling (3rd ed.). Alexandria,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3]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25(9): 401-402.

[4]周世斌,宫正.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和分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时敏,于惠敏蚌.音乐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4): 2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音乐与心理健康浅谈论文2000字

316 评论

董小小小姐

很多呀,我就分享几篇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文标题吧: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研究综述、从“完全理性”到“生态理性”——人类决策智慧的演进、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大学生社会节奏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四年纵向研究、母亲积极评价对幼儿掌控动机的影响研究等

96 评论

e元素789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80 评论

杜小样丶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352 评论

cestlavie88

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再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细看看下面的具体介绍,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总的来说,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309 评论

casa1363007

谈音乐的心理学意义

论文关键词:愉悦感调节身心健康

论文摘 要: 音乐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乐音组合,是传达感情的。人们可从音乐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现代表明,人类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固然与身体素质、物质条件、,乃至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但艺术的感染力也不可忽视,其中音乐愉悦感的心理调节作用尤为显著。现代医学还把音乐与身心健康的治疗密切联系起来,创立了音乐治疗学科,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对某些有心理疾患的人来说,音乐已是良方妙。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的,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我们把音乐本体视为一种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感性对象”,即音乐家在对自然与社会的观照中的产物。音乐主体不是单纯的音响,而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乐音组合。它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因而,音乐是传达感情的艺术。 音乐美存在于音乐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之中,缺一不可。音乐内容主要指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反映的社会生活。音乐的形式美主要是指音调、节奏、曲式、和声、结构、声部等表现要素的有机组合。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乃至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达到理性升华,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种审美艺术活动集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于一身的,称之为“自娱性”;音乐创作供他人欣赏的,称之为“他娱性”,两者有所侧重,但也不能截然分开。音乐的审美功能是极其复杂而广泛的,我们常说“寓教于乐”,它通过引起愉悦而达到的、的、思想的、认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和科学所不能替代的。 的创始人是首倡礼乐的,认为音乐既表现人的情感又陶冶人的情感,最终能感化人心,使人走向人格的完善。孔子的音乐观植根中国古代土壤,而这一文化的特质是礼乐并存。礼是人类行为的规范,乐是人的心理或生命的沉醉。在礼与乐中, 孔子把乐看作是人人格完成的最高境界。礼与乐结合使人参与个体人格的完成过程,而导致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说,一方面孔子充分肯定了满足个体官能心理欲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努力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向符合于社会伦理的道德规范。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对个体心理的感染悦作用,同时又强调这种作用只有在能够导向群体的和谐时才有真正意义和价值。个体心理欲求和社会的伦理规范两者之间的融合成为孔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孔子提出创作音乐的标准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音乐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分。 目前,不少心家指出: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音乐是最有效的调适方法之一。音乐可以使人达到一种高峰体验。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观点,高峰体验即是一种超然状态,使我们在一种难以名状的冲动下感觉到世界是那样的和谐。古典的或浪漫的音乐和节奏鲜明的音乐易于诱发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会带来重大的结果,它能消除人的焦虑、沮丧和忧郁感,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在中国古代家那里叫天籁。其实天籁就是人心自己的一种悟性升腾到很高境界的一种自我反观,或者说是依赖于音乐又超脱于音乐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直觉。 具体来说,音乐具有一下心理学意义: (一)调适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都发展出各自独特音乐。不同音乐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与影响,不论是何种种族、背景、、文化、信仰,一人的一生都和音乐有紧密连结。音乐与生活的连由一些歌曲就可以看出,例如摇篮曲、生日快乐歌儿歌、民谣、国歌、校歌、毕业歌、流行歌曲、结婚进曲、宗教歌曲、离别歌等。可见音乐伴随一个人的生、成长,伴随着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抒发情感、情绪、经验,温暖心灵、感情,也帮助个人放松、忘掉愉快的经验,并借音乐得到内心深处的力量。 音乐与个体生理、心理有密不可的关系。借音乐,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和扰,可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向一种和谐、平衡的状迈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 (二)消除人际障碍,增进自我表达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具有表达障碍和心理困扰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我表达障碍和自我评价的低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接受自己,也不能成功地与其外部世界建立正确的联系,因而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障碍,采用音乐疗法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音乐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自我表达的媒介,成为丰富自我情感和促进自我成长的途径。特别是在集体音乐活动这种无威胁的、安全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念和思想。在音乐调适中使用的各种音乐活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的体验对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协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 活动的一项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而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听听音乐,玩玩乐器,能建立与世界的连接。音乐活动一般都要通过表演来进行,既是活动的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音乐具有一定的性,可以训练个人的社会合作、协同能力。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等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让他们逐渐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他们的人际能力,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另外,音乐活动通常是集体参与的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这种共同的参与活动过程又常常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密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因为音乐的本质要求参加者的密切配合和精确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误或失败都会马上导致音乐效果的不和谐与失败,而且这种不和谐与失败会立即反馈给每一个参加者的耳朵,造成听觉、、甚至生理上的不快感,因此音乐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强迫所有参加者进行完全的合作,并迫使人们控制可能破坏音乐和谐的任何自我冲动和不良个性表现,因此,参加者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泛化和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另外,音乐的魅力和愉悦性也会吸引那些社会性退缩的学生参与到音乐的社会活动中去,从而改变其自我封闭的状态。 (四)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活动过程来呈现形态,接受音乐形象有赖于记忆能力,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连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思维沟通,创作者不断推出的新作,欣赏者也要不断地想象,一个人漫不经心,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印象。音乐本身的特性使得它的表达不象语言那样直白清楚,人们要通过音响运动的形态去感受、领悟作品所比拟的客体,要通过想象、联想调动过去的积累,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视觉意象群与感觉意象群来丰富欣赏的体验。音乐的内涵还具有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可使人产生多样性的联想,在音乐欣赏中,人们的想象、联想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科学的思维;一是通过的形象思维。脑生理科学告诉我们,人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的不对称是人脑结构和认知的主要特征。左脑是理性与计算之脑,主要起语言、逻辑、和次序作用;右脑是感性与艺术之脑,主要起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象和幻想,即创造性活动。就我们的以及人们关注的重点来说,主要是在发展人的左脑功能,这就产生了很多弊端:只能使用不到1%的脑力;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体加快衰老,并易患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使人认知不够全面、深入,判断无法顾及整体形势;过分执着个人成败、得失、祸福;创意少,忽视宇宙力量的大智慧。所以现在人们开始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音乐调适是开发右脑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可以减轻左脑负担,延缓衰老,和治疗因过度使用左脑而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赵鑫珊.贝多芬之魂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3]西方家家音乐家论音乐[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9. [4]我的音乐生活[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92. [5]论音乐的美[M]. 人们音乐出版社,1980,73-74. [6]林崇德.发展心[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220 评论

king独秀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5、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6、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7、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8、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9、卡拉斯的薇奥列塔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11、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12、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13、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14、内地音乐资源对澳门当代音乐的影响15、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上十五个音乐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提供

342 评论

相关问答

  • 音乐心理学论文

    音乐表演存在的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小菜菜菜菜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音乐表演心理学论文

    音乐表演存在的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空空的小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音乐论文题目大全浅谈音乐教学

    网络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冲击

    sleepworm88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学音乐的论文题目

    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一般学校是会分配题目到院里,再由院里分给各个导师,导师再分给学生:也有直接院里的题目分给导师再到学生。这样的弊端会有些耽误时间,特别出现有些不

    妮妮乖乖5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音乐心理的论文题目

    音乐表演存在的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yidiandian100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