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nietang1
17、18世纪全球变局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冲刺的时候,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进呈突厥削弱记序》,《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1775年进行了独立战争;法国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意大利从1859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 俄国从1861年废除农奴制、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也都不约而同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些革命,不论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17世纪以后,科学革命席卷了欧洲。欧洲科学革命的先驱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阐述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文学说。伽利略研究了自由落体和钟摆运动,发明了望远镜等科学仪器,大大改进了科学观测手段。特别是在17、18世纪之交,牛顿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阐述了经典力学理论。继牛顿之后,大批科学家、技术家、实验家涌现,大批科学成果诞生,大批科学研究机构成立,研究自然科学在欧洲蔚然成风。一个科学、技术、实验三者鼎立、互相牵引、彼此促进的互动新机制形成,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织机,即著名的珍妮机。机器的使用,使纺织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 在动力机器方面,1769年瓦特发明了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又制成了复式蒸汽机。1785年英国的棉纺工厂开始用蒸汽作动力。1769年法国人柯格诺特制成了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轮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蒸汽机的普遍应用使工业摆脱了对自然能源的依赖,使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 在冶金方面,18世纪30年代发明了用焦煤炼铁的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木材为燃料进行冶铁的落后工艺。60年代,出现了巨大的熔铁炉,此后又研究出了精炼法。炼铁技术的革新,不仅推动了冶金工业的进步,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出现了腾飞。据统计,1776年至1800年棉纺织品出口从670万英镑增加到4143万镑,24年间增长倍。毛织品在1788年生产万匹,1817年则达到49万匹,增长倍。煤的年产量,1700年为500万吨,1795年增至1000万吨,增长1倍。生铁产量,1740年仅为17350吨,1806年则猛增至258000吨,增长倍。工业的发展导致诸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8世纪70年代时,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2。 在经济发展全面加速的18世纪,交易的一切工具都合乎逻辑地使用起来了。在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的基础上,欧洲国家的市场进入了更高层次,证券交易、信贷已很活跃,证券交易所拓展了他们的活动,伦敦模仿阿姆斯特丹并试图取而代之,阿姆斯特丹此时趋向专业化发展,欲成国际贷款之要地,日内瓦和热那亚参与这些危险的游戏,巴黎摩拳擦掌,开始亦步亦趋,这样一来,钱款与信贷便起来自如地从一处流到另一处。(布尔:《资本主义的动力》第18页)形形色色的信贷证券,大大便利了商品批发和国际支付业务,整个市场被活跃的信贷和贴现所推动。 这时,西方国家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也骤然加快。他们纷纷走出国门,建造大舰巨舶,组织商船队和贸易公司,进行航海探险,致力海外贸易,到世界各地寻找商业机会,掠夺金钱、土地和人口,进行原始积累。贪婪的西方商人,确信自己的好运在远方,行走于全世界并把商品带到世界各地,追逐丰厚的利润;炮舰和军队用刀和剑在各个殖民地上建立起统治;外交使节和传教士到处奔忙把政令和圣经传播到各个角落,并热衷于搜集情报,了解各地的情况。美国独立条约的墨迹未干,当其还 处于英国的威胁之下时,海商就已游弋七大洋,去寻求贸易。到达中国的第三只船实验号只有84吨,乃至被认为是近海帆船,充分展现了愿意为可能获得的利润冒最大危险的精神。据估算,英国在17571857年的100年中,仅从印度运回本国的货物和货币总值达120亿金卢布;17011810年从西部非洲贩运200万黑奴,进行贸易。 纺织工序的逐步机械化、焦炭炼钢、蒸汽机的应用、工厂制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农村购买力的增加,市场的兴旺、商人的活跃,航海的进展、殖民地的开拓、交通运输的改革等等,许多举措、许多事件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移演变,推动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跨进了近代社会。一个生产力如地下泉水喷涌迸射的人类新时代全面展开。 一潭死水 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英明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与西欧国家不遗余力地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做法相反,清王朝对工商业控制、压抑、打击,把工商视为末业,认为兴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雍正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含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清世宗实录》,卷五七)有些官吏主张在广东招商开矿,雍正表示坚决反对:今若举开采之事,聚集多人,其中良顽不一,难以稽察约束,恐为闾阎之扰累。况本地有司,现在劝民开垦,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亩,何必为此徼幸贪得之计,以长喧嚣争竞之风。(《东华录》雍正朝,卷二六,十三年四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朝廷对民间手工业在经济上实行高额征税,低价收购,无偿摊派;在政治上或则限制其开设,或则控制其流通,或则严格约束工人,或则指定特许的商人,对工商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压抑阻挠。封建官僚滥施淫威,而工商业者没有公开进行对抗的力量,只能匍匐在政权的脚下,任其蹂躏。因之,虽然当时中国六个大城市的人口都超过世界最先进的伦敦,但是西方城市以工商业为本位,商人和手工业主在政治上起着重大作用,参与城市管理、审查预算的情况,在中国从来没有出现。中国的城市首先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大多数城市的繁荣依靠官吏、地主、军队及其附属者的消费,而主要不是依靠工业制造与远程贸易。 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终清一朝,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清初的戴梓发明火器连珠铳,一次可填发28发子弹,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然而清统治者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不仅不采用,反而听信馋言,将戴充军关外。1792年,英特使马戛尔尼送给乾隆80寿辰的礼物中,有天球仪、地球仪、西瓜大炮、铜炮、各种自来火炮、西洋船模型、望远镜等29种,清廷只是将之作为贡品、玩好收藏,予以玩赏或鄙薄,根本未想到这里的科技含义及其中的军事价值。马戛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竟拒绝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康熙帝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宫廷中罗致了许多懂科学的耶稣会传教士,聘请了一批数学家研究天文数学。但是西方科学未跨出宫廷一步,只供皇帝个人欣赏。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对自然科学均无爱好,加以康熙末年由于礼仪之争,罗马教廷与清朝的关系破裂,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阻滞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交流。 闭关锁国、拒绝交流是清廷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康乾时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的时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却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封闭国策。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怀柔远人,外夷归附,宣扬恩德以保持国内秩序的稳定。至于航海探险、远洋贸易、对外扩张,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它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当英国商人给清朝的文书中要求扩大通商,声称中英通商与天朝有益时,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藉此些微远物也。(《清高宗实录》,卷六四九)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中讲: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粤海关志》,卷二三,第8页)清王朝的对外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天朝上邦意识和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以及诸如不宝远物,则远人格之类的儒家经典之上的。因而,贸易变成了怀柔遐方、加惠四夷的政治行为,而并非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它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既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礼仪末节;也不考虑经济利益,用朝贡代替国际贸易。 对外关系的着眼点决定了对外交往的排斥态度。当西方竭力寻找新航线,拓展海外殖民地,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之际,清统治者正在为海岸线的不宁而焦躁不安。对于远道涉洋而来的西方国家,莫不以夷狄视之,把构筑一道坚实而绵密的藩篱,将最危险的西洋人隔绝于国门之外视为基本国策。康熙初年一度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是,又决定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按传统做法,只有在外国人对华朝贡期内允许贸易,期限一过,即停其贸易,贡使便打道回国。外国人在贡期外从事贸易,康熙初年只有两次。康熙五年时宣布:下不为例,永行停止。康熙的这项政策,影响了清朝100多年,后世子孙顽固地坚持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贻误了中国的发展。清朝对对外交流进行严厉限制,首先对出口商品有严格限制。军器、火药、硝碳、铜铁可以制造武器,均在严禁之列,米麦、杂粮、马匹因内地缺少,亦禁出口。书籍则可能泄露中国状况,也不许运往国外。中国本来能制造巨大的帆船,出航远洋。到康乾时期,世界各国的航海业突飞猛进,船只越造越大,而清廷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大清会典事例》,卷七七六,康熙二十三年)对于出洋的水手、客商,防范极严,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清朝文献通考》,卷三三)。中国人到外国贸易,立定年限回国,如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即使三世居于外国的华侨,也要设法招回治罪并株连其家属。这种以天朝大国自居,采取不与西方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当欧美国家纷纷走上实行民主政体的道路,消除专制制度的时候,康乾盛世的三位帝王却在一步步收紧权力之网上的纲绳,把封建皇权推上空前集权的巅峰。这种体制避免了历代王朝经 常发生的宰相、外戚、宦官擅权和武将跋扈、文官植党以及士人非政的现象,但更加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官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贿赂行私层出不穷,最终不仅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而且严重阻滞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之路。加以国际大势剧变,中华民族已濒于西方列强宰割的绝境。 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学。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科举、考试,要以朱子的注释作为准则,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只好潜心古籍、埋头注疏和考据。禁锢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的创造性。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这种沉寂中,中国不可能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长夜无歌 清廷自恃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而拒绝开放、拒斥变革,其结果烈火烹油,夕阳西下,100多年的盛世之后中国社会骤然下跌。极端的闭关,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距离大大拉开了。 以中国最为自豪的农业为例。到1840年,千年前的耕作方式基本没有变化,全国人均粮食仅200公斤左右。而在英国,每个农场都有一部蒸汽机;在美国,人均粮食已接近1000公斤。 在工业方面,中国工业人口已相当庞大,如景德镇有工匠10万人,荆州到重庆间有纤夫10多万人,苏杭织工达三四万人,佛山织工近5万人;在云南矿区和一些老林中谋生的人不下百万之多,广州靠在洋船上谋生的也有几十万人之众。但这个数字与全国人口之比仍微乎其微。而且,这些工人,要么是手工业者,要么是纯粹的苦力,近代式的机器工人几难一见。而在欧美,蒸汽动力已普遍应用,如英国,1800年仅321台共5210马力,到1815年就达到15000台共375000马力,到1840年为止,英国工业革命就基本完成了。在这段时间,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中国的第一座炼钢平炉建于1890年,比西方晚了近30年;第一艘汽船造于1865年,比西方晚了60年。在中国,纺纱女日产五六两,高的达到十两,也有连日带夜纺出十二两的。在美国,1825年每个工人看管200个锭子,日产1000绞棉纱。铁路更显示西方发展之快,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到1840年,全世界的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这时还不知铁路为何物。中国的机器工业出现在19世纪末期,比英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还要晚几十年。 军事上,明末清初已引进并使用西方大炮。但后来,为了使八旗骑兵弓马的技术特长不致失传,废用大炮等热兵器,恢复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水兵仍是帆船,以致西方的长枪大炮到这时被看成了妖术,军舰则被目为怪物,广州守将对付英国人的是驱邪的马桶、秽物等。 科学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明朝之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迄时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约175项,占57%以上。总体上说,到明中晚期,中西方之间仍是互有短长。经过清朝200多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才缓慢地介绍到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把西方社会迅速地 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形之下中国则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落日虽然辉煌,跟踵而来却是长夜无歌。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反省我们民族的这段历史,最要紧的,是获得一份警醒、一份自觉:对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历史大变动、大发展、大转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国情、长短及走向要有充分的把握,要以更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
许清池79
人生中的转折点,有无数个。有好友坏,看你如何抉择。在转折后面是你看不清也想不到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无论是事业、学业、亲情它们都有转折点,它亦是结束,也是开始,新的开始。学业上,学子考上理想的大学,踏上大学之路,这亦是一个开始,美好的开始,同时也是高中生活的结束点。事业上,分两种人,一种是才结束困难的日子,开始新生活,不愁吃穿。而另一种则恰好相反,在挫折中,在转折中经部起磨练,自甘堕落,这久事噩运的开始,灰色的结束彩色世界,让自己的生活不在有一丝色彩。亲情上,有人因利益而不顾家人,有人因情而放弃财富。他们的决定就是转折点,选择了,就要接受后果,它很有可能让你产生一种自杀的想法,也有可能让你觉得当初的决定没有错,值得。这一切都是始料未及的,你揣测不到、看不到,只能打开心扉,淡然接受,面对一切。没有转折,那又将会怎样?没有转折,世界上将会多一群无能之人。没有转折,人类文化将会停止运行发展。没有转折,人类将倒退回到原始或是停留直到出现转折。多么可怕!社会没有转折就没有竞争。人类文化与智能将会一点一点退化,等于慢性自杀。无能的人,整天无所事事,堕落下去,丝毫希望都没有。因为没有转折,再怎么努力,没有转折也只是白费。“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老师经常教导我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没有转折,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如舟一样,在水上漂流,逆向行始,终会回到原地。转折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它像在细胞代谢中的酶一样,具有催化作用。使人类进化,逐渐成为高等动物。拥有转折,产生竞争。拥有转折,社会进步。拥有转折,属于生活。它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大智也是大、是放弃也是选取、是弃旧图新进取、是阵痛之后的新生、是“转向”之后的转机喝转型,是转眼之后的“转身”和“转手”,是坚定的“转正”和“和谐”的“转弯”,都给人们带来转机和生机,带来希望,令人振舞,令人鼓舞。
A这点小事
一、 课题: 《中英鸦片战争》 二、 H教学目标: 1、教养性目标: 基础 知识: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军民的奋勇抵抗,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的影响。 能力培养:(1)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教育性目标: (1)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的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英,显示出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清政府妥协屈服,丧权辱国,进一步暴露出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2)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发展性目标: (1)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培养学生揭示历史现象的实质和理解中国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能力。 三、 教材外理和教法运用的基本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本内容,充分利用音像材料,提出有思维力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动脑动手自学教科书和鸦片战争的背景材料,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通过分组教学,诱导学生通过师生合作(导学)生生合作(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有平等的发表见解的机会,体现面向全体,全程参与的创新教学原则。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性质;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五、教学设备: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情景材料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师:如果大家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去,一定会发现矗立在广场上的第一座巨型浮雕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之所以将它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哪位同学起来分析一下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 生:略。 师:虎门销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之举。但是当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以后,英国却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也就是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中英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第6课 中英鸦片战争 (课件) 师:有人说过这样一种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也就不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请大家看一段录象,同时思考这个问题。(播放《中国近代风云录》中战前中英对比形势的一段内容) (略作讨论) 生:这个观点不对。因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禁烟运动仅是他们的一个借口。 生:即使没有禁烟运动,英国同样会发动侵华战争…… 师: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生:必然的。 师:对。当时即使没有禁烟运动,英国同样会寻找其它借口发动这场战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分别是什么?(课件) 倾销商品 根本原因 —— 必然性 原因 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 —— 禁烟运动 —— 偶然性 英: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 性质 中: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师:这个地方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唯物史观? 生: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师:战争爆发了,其经过和结果如何?请大家看课本P32 —P36第一自然段,同时思考: 1、 鸦片战争过程中的主要战役有哪几次?其中军队抗战有几次,人民自发抗英斗争有几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 战争过程中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阶级态度如何? 3、 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何?出现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军队抗战 战争经过 人民自发斗争 (课件显示自学提示) 清政府 (建议:本部分属战争过程,可放给学生自学,重点放在归结事物的共性和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上。)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自学的结果。先看军队的抗英斗争有哪些? 生:军队的抗英斗争主要有虎门之战、定海之战、吴淞之战、镇江之战。 师:人民自发抗英战争主要有哪几次? 生:三元里人民的抗英,宁波黑水党抗英。 师:战争过程中涌现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生: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等。 生:这些人物都在国难当头之时英勇抗击敌人,给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他们的英雄气慨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些人物都为国捐躯,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 师:在国家危难之际,每一个有识之士都会去英勇报国。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不管是军队的抗英斗争,还是人民自发斗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英勇抗战。 (课件) 师:与此同时,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阶级态度如何? 生:战和不定…… 生:妥协投降…… 师: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战争的结果会怎样? 生:中国失败。 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妥协投降。 (建议:边交流边完成如下板书内容) 军队抗战 经过— 人民自发斗争 清政府 —— 妥协投降、腐败 结果:中国战败 师: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所以整个战争过程中始终不能组织有效的、始终如一的抵抗,致使广大军民局部地区的英勇抗战也改变不了其失败的结局,而中国之所以没有被灭亡,却是广大人民英勇抗战的结果。所以,整个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了,英国也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了他们的条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象,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2、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分别是通过哪项内容体现出来的? (播放《中国近代风云录》中从“1842年8月29日……”开始的一段内容。 师:看完录象后你最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我很愤怒…… 生:我想揍死清朝统治者和签约的人…… 师:好!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愤怒情绪来看一下这百年耻辱的开端。(课件) 内 容 丧失主权 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附件 中美《望厦条约》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 沿海各口岸自由航伴 (建议:上述内容由学生讨论后完成,逐条分析,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其中为澄清学生模糊认识和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重点强调“香港岛”、片面最惠国待遇两个概念,使学生真正理解美法两国为什么可以通过《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并且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既有政治领域的影响,又有经济领域的影响,下面请大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鸦片战争的影响 (课件) 战前战后 社会性质 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 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 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 反封建反侵略 革命性质 反封建的农民斗争 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上表格由学生讨论完成,其中战前战后的变化部分为学生独立完成后的内容) 师:大家思考一下,表格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与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不是同一对矛盾? 生:(讨论)不是。 师:对,前者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慢慢接触到。 从分析我们看出来,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有没有一点点积极影响呢? (学生诧异、讨论) 生:(各抒己见)有,它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生:它开始使中国开放…… 生:它会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生: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师:大家分析的很有道理,但这些积极影响是不是英国想给中国带来的? 生:不是,是客观带来的。 师:因为有以上巨大变化,所以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怎样的地位? 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生:(讨论、交流)…… 师: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人说过这样一种观点:(课件)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的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此题目的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分清主观与客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课堂小结:(课件) 中英鸦片战争 转折点 开端 战争 (可让学生自己根据小结图示总结本课内容,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课知识线索,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小专题: 香港问题的形成及解决(课件) 问: (1)香港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2)由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认识?作为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香港回归问题学生都比较了解,所以可在这里进行综合练习,以突出其史鉴作用) 作业: (课件) 学习本课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面对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你打算怎样去做?试以“以史为鉴,发奋学习”为主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
晚上吃白片
意义:1.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3.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4.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文革期间以及以前“左”倾错误思想路线;对文革中的错误进行彻底纠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文革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老一辈为何总把党一直挂在嘴边,直到上了中学,我才了解到党的概念: 所谓党的指导思想,即指一个政党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指导这个政党全部活动的行动
首先区分一下概念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基本特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 黄河
经典中国 辉煌60年经济发展成就中国经济迈向伟大的复兴 60年弹指一挥间。行驶在“快车道”上的中国经济,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共和国成
摘要:历史上的日本我们可以明显的总结出很多特点,笔者觉得最能体 现日本历史的特点就是日本的强大野心和善于学习的民族精神。日本的野心使得日本曾经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