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8

花香盈路
首页 > 期刊论文 > 治校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意萊傳媒

已采纳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体制行政化,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等问题不断涌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1.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缺陷。

高校仍把培养综合化、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但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的人才。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传统大学教育最大特点就是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往往是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办学条件,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造成了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等现象,专业设置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环节的现象。

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大学主要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仍处于辅助地位。由于片面强调系统讲授知识,高校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十分突出,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健全人格。

4.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的指导。

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说:“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由此可见,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不但关系到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更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

5.许多高校存在着重视教学忽视科研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许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呈现矛盾激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教学与科研的脱节,学科的最新信息、发展状况和教师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中的心得并没有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其次,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部分教师还有许多社会活动和行政工作,无法合理配置时间。再次,资源配置的失衡。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缺乏和经费不足的状况,另外,高校不同类型人员的组合使用在结构、层次和数量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冲突。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1、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目的发生扭曲,忽视德育教育。

目前我们的教育对德育的重视远远不够,导致培养的学生往往智商很高,但人文道德素养低下,近几年在教育界频发的很多恶性教育事件与此有很大关系。另外培养的学生只会考试,眼高手低,实践创新能力低下,与国外学生相比差距比较大,这是个老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专业设置市场化,追求短期效应,没有长远的计划。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主观化倾向严重,在未对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就业前景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情况下,仅凭感性认识判断哪个专业的市场前景好、哪个专业走俏,就盲目地设置该专业,缺乏广泛的调查和严密科学的论证过程,因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即失业,白白浪费了美好的青春和大量的金钱,无疑,学校在这方面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3、班级人数庞大,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深入的交流互动。

近年来高校疯狂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但教师数量却没有按照相同比例增加,致使老师更难对学生言传身教,更难于针对学生的个性来进行教学,更难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更难与学生进行思想与知识或社会经验与情感经历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建筑师,即传统所说的“传道”。

4、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没有创新,教学过程索然无味。

【摘要】随着当今时代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应运而生,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应对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迅速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以便为其高效发展做保障。努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高效完成大学教育任务。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应用

随着当今时代的进步,高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或拔地而起或规模扩建。由于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进而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改变,向着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前进。为了解决当前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上的问题,解决当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问题,需要加强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当前管理模式和学生现状

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受到传统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转变理念,以适应当前大学教育管理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并且满足当今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规定。学生受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从以往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热爱祖国、爱社会的思想转变成现在思想迷信、信仰迷茫、不能理清价值观念、做不到诚实守信。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新形势、新挑战环境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便解决当前所出现的问题,跳出当前所处的环境,使得大学教育管理弄湿向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学校不断的摸索经验教训,不断的改变教育管理体制,适应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体系发展的速度,不断的加强思想文化教育,不断促进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科学、合理、完好的完成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文化教育,促进现代化教育的良好发展。

建立科学系统的思想教育体制

建立科学系统的思想教育体制,需要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动员全社会进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采取群众监督的手段。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一结合起来,共同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协调运作,相互配合,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设计、管理和实施全面统一协调,化散为整。把创造大学科学系统管理的思想教育体制的整体和相关制度和后期建设等等,相互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全面系统的思想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建立行政全面负责的思想教育体制,实现学校以党委领导为中心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党委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和管理作用,将相关部门的最大的价值尽可能的挖掘和开发,以促进大学思想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科学的发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平台,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统一,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将其最大价值应用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其学会如何更好的处事待人上,促进当前大学思想教育体制的创新改革,完善思想教育机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改善当前的思想理论课教学,注重形势政策的教育,实现大学生健康的思想教育,改善其本质。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管理体系。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是学生内心遵从的园丁,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素质的高低,品行好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学生整体有着巨大的作用,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对高校教师整体进行培训,让个人教师进修,培养任职前后的教师素质,在任职过程中还要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速度和状况,采取鼓励政策,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努力进修,提高其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为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做保障,促进其思想教育的提高,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为充分实现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做准备。

强化学校文明

通过强化学校文明,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强化学生所处环境的文明,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改善和提高。通过进行新型、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把思想教育内涵融入到活动中,让文化活动充满校园特色,便于学生理解和接收思想教育。针对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善,开展文明宿舍活动,在学生私下生活中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积极发挥出宿舍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文明校园的建设。另外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充分考核,进行评比,依照考核情况制定合理的改善校园文明的方案,但在此中需要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从而独立进行考核,增强学生的观念意识。推进改善校园文明的发展,使得学生自己由于所处环境的和谐文明而产生自豪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思想政治学习,让学生能够自行学习思想政治,强化自身的思想品德,。更好的和老师进行互动沟通,促进学校思想教育机制的改善,加快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完善进程。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在进行变革。然而在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教育管理模式发展速度的需要,才能够在挑战中完美的发展。加强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对于当前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保障,不仅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改变,还能促进整个教育的思想文化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茜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刚,苏媛媛,郝磊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5).

[2]杨筱.浅议班主任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

[3]何孟良.班主任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

论文关键词:蔡元培大学教育兼容并包教授治校

论文摘要: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反对校长独断独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应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大学,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是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思想包罗万象、言论百家争鸣的场所。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目标就是按照现代大学的标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大学理念。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但由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坚持以孔孟之道去禁锢人民的头脑。此时的康有为等保皇派,也在上书黎元洪、段祺瑞积极主张将孔教定为国教。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不少人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就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课堂讲授敷衍塞责。学校里封建复古的陈腐思想泛滥,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为了扭转这种的学风,蔡元培在就任校长的第一次演说中明确指出:“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强调了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将学术研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地方若是没有一个大学,把有学问的人团聚在一处,一面研究高等学术,一面推行教育事业,永没有发展教育的希望。”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要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要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要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中详列了三点理由: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蔡元培对大学性质的认识切合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北京大学的校情和世界大学的发展趋势,他“从1917年到1919年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他在办学指导思想的重大变革,不仅促进了北大的发展,其意义远超出了一所大学的范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学术和教员两方面。

1.在学术上反对墨守成规,提倡自由发展。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北大是与专制并行,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教师不学无术,墨守成规,学生无心学习。蔡元培立足于中国近代教育国情,强调了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悉听其自由发展。”在学术上各种派别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在相互包容和讨论中吸收精华,促进学术的发展。

2.以学术造诣为主罗致各类人才。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地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为贯彻兼容并包的原则,蔡先生首先“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在聘请教员上,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无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在担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立即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随即聘任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为教授,他们和原北大的钱玄同等学者一起致力于北大文科的革新。而对于确有真才实学而学术观点、政治倾向不同的守旧学者,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仍延为教授,展其所长,对他们一视同仁,绝不歧视。如刘师培,曾参与反清革命,后变节为清探,又为袁世凯称帝效力,但国学造诣极深,故仍聘任为教授,讲授《中国中古文学史》。对于学术水平低下,教学态度恶劣的教员,则不管什么人,坚决辞退。因此,北大一扫往日沉闷保守的气息,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各种思潮学说纷起,形成了各种学术思想新旧交融、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盛极一时。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酝酿发祥的思想摇篮。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起了进步作用,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足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三、学为基本,术为支干,文理沟通

在学科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故是术。“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文、理学也,虽也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非研究真理为目的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亦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不服务于社会转以服务时之经验,促进术之进步。”J(丹“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但“学”重于“术”。这一改革思路扭转了当时重术轻学、重工轻理和重应用轻理论的偏向。在北大蔡元培主要进行了如下整顿。

1.扩充文理,改变“重术轻学”的思想。蔡元培认为,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应用学科的发展决不会有后劲,鉴于当时存在“重术而轻学”的现象,蔡元培认为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要偏重文、理二科。因此在学制的设置上,《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文、理二科为主,须合于下列各款之一,方得名为大学:“一、文、理二科并设者。二、文科兼法、商二科者。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他保留北京大学文科原有的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三门,增设史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三门。理科原有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增设地质学一门。工科并人北洋大学,原有工科两班,毕业后即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门,并人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北大遂由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大学,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也是蔡元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观点的延伸。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蔡元培认为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已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里面包含着理科,如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其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不能截然分开。

如心理学从前属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划人理科;理学中有人文、地质、地理,分别偏于文科和理科,很难辨其学科性质,“文科的哲学,必植根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蔡元培主张沟通文理,合为一科。1919年,他在北大撤销了文、理、法三科界限,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全校设立l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为进一步落实文理沟通的思想,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1917年10月,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北大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本科应修满80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应修满40个单位,必修占3/4,选修占1/4。选修科目可以跨系。1919年暑假后,选科制在北大各系陆续施行。

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落实他“沟通文理”思想的一个具体措施,为文、理科学生相互选修课程提供了方便。1922年以后,全国其他高校也纷纷采用选科制。

四、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在学校管理体制建设上,以教授治理校务,用民主制度决定政策,以分工方法处理各种兴革事宜是蔡元培的基本思路。蔡元培反对大学校长独断独行,主张民主办校。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时亲手起草的《大学令》中就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规定“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以随时齐集评议会,自为议长”,但未能切实施行。蔡元培初到北大时,一切校务仍然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少数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任校长后,认为这种局面不利于学校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开始分步建立教授治校的体制。第一步,设立评议会,重新制定了北大的《评议会章程》,规定“大学内部规则”须经评议会通过,始能生效。评议会成员由各科学长和教授代表组成,校长为当然的议长。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如制定和审核学校各种章程、条令,决定学科的废立,审核教师学衔,提出学校经费的预决算等。第二步,组织各门教授会。1917年,北大评议会通过了《各学科教授会组织法》,规定各门重要学科,各自合为一部,设教授会。各教授会各设主任一人,由本部会员投票选出,任期两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门的教务,规划本学门的教学工作。

蔡元培主张教授治校,主要是为了让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管理学校,1920年,北大开学时,他说:“我希望本校以诸教授为各种办事机关的中心点,不要因校长一人的去留使学校受影响。”1922年,在《北大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开会词》中,他说“为沟通文理科及采用教授制起见,将学长制取消,设各系教授会,主持各系的事务。最近又由各系主任组织分组会议,凡此种种设施,都是谋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使不至因校长一人之更迭而摇动全校。”

经过蔡元培的一系列管理体制的改革,北大逐步革除了原来的“形同衙门”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以教授为主体,以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总务长为基本机构,立法、行政、教务、事务分立的教授体制。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北大的蓬勃发展。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大学产生以来第一个系统地总结、阐述大学观的教育家。他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反对校长独断专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1998,(2).

[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90 评论

嘻嘻miumiu

中西方现代高校教育发展观念差异性探讨的论文

摘要: 高校教育发展观念充分体现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基础。相比于中国现行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西方国家尊崇学生个性与需求的发展和满足。面对当前就业创业需求普遍增长的高校学生群体,需要我国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及创业教育理念,让学生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高校教育观念;大众化;学生群体;借鉴

随着教育成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实现经济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开办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1]。中西方现代思想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还体现在教育发展观念方面,长期以来受到社会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西方国家高校教育发展以学生自我成长为核心,即以学生本身的个性与需要为前提进行完善,并注重社会相关资源的引进与利用。西方高校的发展远远快于我国,很多名校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教师管理体系,并逐渐形成积极的教师文化[2]。我国高校教育尊崇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以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在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等方面体现大众化趋势,而如今也在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希望通过完善教育体系、转变教育发展观念,进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一、价值观念区别是导致中西方高校教育发展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

1.崇尚个人主义的教育思想更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空间

中西方的教育体制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尤其体现在学生的个人成长方面,西方社会多崇尚个人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念。在高校教育中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并提倡学生独立性需要通过个人的拼搏获得。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会通过较为详尽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高校学习的不同阶段中逐步提升个人素质,让高校方便管理,可是会造成学生潜力的开发以及兴趣爱好的拓展等方面的局限,尤其体现在课堂的权威性与高度秩序性方面,师生之间关于情感表达不够重视,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促进以及学生个性的塑造。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为了教师教而教”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形成“为了学生学而教”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

2.平等自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校园和谐教学氛围建设

中西方文化中与人交流的风俗习惯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个人隐私的保护,在西方即使是十分熟悉的师生、同学关系,也会注重个人年龄、收入、感情等私人问题的保护,在日常的交流的过程中更多地谈论关于活动、爱好、时事话题等内容,并注重眼神、肢体语言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可能因为共同的爱好、习惯等相似而走得更近。二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谦虚。西方国家的学生独立意识极强,更喜欢依靠自我的力量解决问题,在获得认可时表现出接受与感谢;中国高校学生更倾向于谦逊的精神,推崇集体主义,在参与各类活动时会努力寻求伙伴。三是教师与学生各自身份的理解以及师生关系的界定方面。西方国家尊崇人人平等,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直呼姓名,不注重辈分,促使学生通过更为自由的方式与教学人员接触;中国高校遵守长幼有序,将教学人员作为长辈,学生会礼貌对待。

3.容纳不同个性与思维方式的讨论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西方国家习惯遵循自由平等的教育发展理念,通过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宽容,对待不同个性与生长背景的学生,在课程与专业选择、参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信仰的学生,成立专门的活动小组,接受不同角度的问题理解与讨论,能够理解学生的感情与思考方式,通过容纳与接收不同的意见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中国高校在学生的生长背景与民族文化上也有十分支持与理解的态度,但表现方式存在不同,对待少数民族或者有特殊个性、文化特征的学生,会通过民族文化的展现、风俗习惯的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特殊背景学生的特点,通过学生之间交流活动的加强,实现学生积极性的提升,创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二、大众化的人才培养观念与综合性的培育模式的显著差异

1.我国大众化的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人才培养基础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以大众化培养为主,满足社会及各专业的普遍人才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等内容,教学需求中以社会需要为主导,学生通常在选定专业后即形成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资源导入。在开展课程教学各项活动中,以固有的教学规律与先前的教学经验为依据,适当采用国内外较为认可的新教学方法。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社会参与度和充足的实习实践支持体系,我国高校的普及式教育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质性参与,加强高校与社会相关机构的联系纽带,实现大众化人才培养渠道的深度拓展。

2.西方人才培育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性差异

西方国家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具备更高的社会广泛参与性,还在学生心理发展与个性培养等方面表现突出,注重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以及能力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并以此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这种观念下培养出的人才重视制度、法律等标准与原则,并认为法律准绳是凌驾于一切人情道理的依据,成长为遵守法律等相关框架的社会型人格。英国大学内部形成一套有序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治,能够充分发挥组织整体优势的制度[4]。由于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心理发展状态,西方国家课堂模式多为小班制,教师能够通过即时性、频繁性的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所处状态,通过准确的引导与辅助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教育崇尚集体主义观念,并以“情大于理、理大于法”为处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衡量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障碍。

3.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为学生培养的全面性提供重要保障

全球化的教育资源竞争与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相得益彰,迅速推进西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趋势[5]。中西方的教育理念都认为学生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反复的任务,学生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养成是学生步入社会以及开展各类工作必须掌握的能力,注重建立起多学科交叉的教学体系,作为促进人才培养全面性的重要依据。以美国为例,高校教学体现以学生个人意愿为主导的育人原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判断参与工作和生活实践,紧密联合社会各类机构。中国的高校教育同样注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但开展的过程更为隐性,通过课程本身内容的交汇,进行不同学科的结合,注重教学成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三、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体现出中西教育发展理念的差别

1.灵活的学分制度便于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

许多西方国家中灵活的学分制度成为高校广泛吸引人员就学的必备手段。已经参与工作的求学人员,允许学籍与成绩的保留,可以让学生随时参与到校园生活中,当缺乏学费和生活费的时候,可以暂停学业进行工作。学分的授予机构并不只有高校,还包括学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多个部门,学生必须通过公司实习获得学分、参与社会实践工作获得学分等。国内高校的学分制度受到填鸭式教育的影响,通常以获得学分为单一目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学分的分配与授予等方面不够灵活。完善高校学分制度的另一个举措是注重教学人员的激励,并从更多渠道聘请专业人员、行业资深人士等参与教学。一是招募尽可能多的专业人员,完善现有的教学资源储备,让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具备优势;二是通过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选择,向多层次、多岗位工作人员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

2.重视文化传承的教学角度赋予高校更强的人文气息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与国际先进理念与方法的深入接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开展高校教学改革,并在新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仍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高校各类文化活动的丰富开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现行教学活动与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随着文化传承与历史、思想政治理论等多种课程的融会贯通,以及新媒体等渠道教学的开辟,我国高校正逐渐形成多文化背景与多角度传承的人文文化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全面带动,文化传承上升到新的高度。高校内部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学术管理作为核心,这是区别于其他管理工作的根本特性[6]。伴随着高校管理功能与组织体系的完善,以服务为导向、以个性化功能建设为原则的组织体系受到学生的青睐,文化传承工作应以此为入手点,以满足学生需要作为基本前提。

3.多元化的教学与实践渠道有效延续教学内容与应用

随着人们接触与传递信息的模式不断变迁,高校教学渠道与模式不断变革,突出的体现是教学人员不再是高校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可以通过网络、社会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应信息。这种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也影响学生本身知识结构与技能掌握的情况。很多国家在教育过程中都积极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7]。各国在教学渠道的开辟与应用方面展现不同的重点,西方国家由于注重学生个人性格与潜力的塑造与开发,在教学与实践渠道建设方面更为个性化,并具备更多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发展需要与不同专业实践形式自行选择渠道,开展相应学习工作;我国多元化教学与实践渠道的建立,以延续校园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功能方面与校园教学结合较为紧密,模式也相对固定。西方国家注重教育质量的评估与提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考核工作的开展,包括以专门机构的全面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多角度进行考量评定,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教学质量考核方面采用的方式比较单一,以学生成绩为主,虽然在操作上具有简便性,可是在考核上存在片面性。

4.支持学生创业项目的开展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国就业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各行业分工趋势的日益显著,高校学生逐渐成为社会中个性鲜明的创业群体,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高校需要承担相应的引导、教育工作,针对不同专业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发展空间,为有就业需求的学生传授相关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办公行政等方面知识,并加强实际操作方面的课时,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技能技巧来应对未来的创业挑战。西方国家高校针对学生创业方面开展的工作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即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教学资源的分配,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导入外部行业与企业资源,并尽早开展学生的个人评估、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让学生完全以个人意愿制订自我发展计划,并通过相关科技创新基金、创新成果转移等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造工作,增强学生的创业动力。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创业实践平台、创业产业园、国际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模式,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高校学生创业环境,在扶持政策、教育课程以及社会动员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教育发展观念,帮助学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许金梅.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14(7):8.

[2]罗春秋.论西方高校教师文化对我国教师管理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76.

[3]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西方高校师生教学信念研究的缘起、进展及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2013(20):25.

[4]牟静,陈奎庆.西方高校管理体制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6.

[5]罗建河.西方高校教授治校的新探索:民主决策何以可能[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45.

[6]莫甲凤.借鉴西方经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构架[J].江苏高教,2014(3):48.

[7]雍树墅.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5(19):86.

95 评论

shishan786

.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如今中国高校的教师的教学生涯几乎是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没有去思考要怎么上好一节课。教师上课要不是照本宣科,念ppt,要不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上台讲课。教师的职责本应该是教书育人,现在的高校教师,虽然学历高,但即教不了书,也育不了人。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压榨。在大学里,好像除了学生本人,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空余时间非常的丰富。其实,现在的大学生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少的可怜。以我个人为例,几乎每天都是满课,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忙碌了一周好不容易到周末了,学校又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讲座,到了毕业季,大一的学生甚至还要被辅导员以“量化”相要挟,免费帮大四的学长学姐收拾行李。没进入大学前,我以为自己可以利用好课余时间学习好PS、剪辑或者是PPT制作,并用学到的技能来兼职,减轻家庭的压力。这终究只是奢望。学生的思想得不到进步。我以为的大学生活是像《觉醒年代》里那般,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谋求思想的进步。但真实的大学生活是,除了上课,你根本见不到老师。想探讨问题,亦或是和同学一起学习,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同伴。学校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之前想要报考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我以为新闻传播这个专业会教学生学习摄影、影视后期制作等知识,但后面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国内的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并不会有过多的讲解,还是要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我现在学的国贸专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但都学的不精。比如,我们这个专业需要学会计,但是一个学期了,我们连会计凭证长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由于缺乏实践,大多数只是都是学了就忘。如果大学教育能够将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学生就业或许也不会如此困难。教师品德令人堪忧。近年来关于大学教授的丑闻频发,即使受害者勇敢的出来发声,揭露他们那道貌岸然的丑恶嘴脸,最后的结果也是不了了之。如果学校的教师皆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那么该校的校风,教学文化也会被其腐蚀,变得恶臭无比。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学校的不正的风气,会悄无声息的腐蚀学生们的精神,何来的文明其精神。青年一代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精神被腐蚀了,没有了激昂的精神,如何来实现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174 评论

爱美食小雅

1.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缺陷。高校仍把培养综合化、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但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的人才。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传统大学教育最大特点就是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往往是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办学条件,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造成了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等现象,专业设置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环节的现象。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大学主要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仍处于辅助地位。由于片面强调系统讲授知识,高校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十分突出,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健全人格。 4.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的指导。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说:“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由此可见,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不但关系到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更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 5.许多高校存在着重视教学忽视科研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许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呈现矛盾激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教学与科研的脱节,学科的最新信息、发展状况和教师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中的心得并没有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其次,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部分教师还有许多社会活动和行政工作,无法合理配置时间。再次,资源配置的失衡。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缺乏和经费不足的状况,另外,高校不同类型人员的组合使用在结构、层次和数量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冲突。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治校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体制行政化,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等问题不断涌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1.我国高等教育的

    花香盈路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治安学论文参考文献

    试论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越来越重视,都把社会治安作为投资

    CC陈四斤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参考文献学校学报

    学报属于期刊类文献。 学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刊物,一种是学校官方介绍学校方方面面报道的报纸,简称学报。 而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 期刊文章的格式:

    为君俏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邻居不是陌生人———社会学家谈新型邻里关系 2005年3月28日7:32 [来源:洛阳晚报] 谁都有家,有家就有邻居。然而现在的邻里关系与以前相比已经是大相径庭

    笑寒天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主治医师论文参考文献

    在cnki里搜内科就可以看到很多,找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方向

    映雪堂明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