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ury211
①拉里·蒂尔.董克,崔如峰译.萨克斯演奏艺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 ②卡尔·弗莱什.姚念赓等译.小提琴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③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④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⑤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李维渤译.训练歌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⑥威廉·文纳.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⑦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⑧⑨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1]威廉文纳著. 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2000年. [2]维克多·亚力山大菲而兹著.李维渤译.训练歌声.2003年. [3]弗·兰皮尔蒂等著.李维渤译.嗓音遗训.2005年. [4]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1982年. [5]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998年. [6]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声乐译丛.1980年.
Elephantwoman
十九世纪华丽且灿斓技巧的比法学派,与坚持纯音乐传统原则的德国学派,这两种演奏风格,到了二十世纪仍持续发挥其影响力。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随着地域性与演奏理念的不同,因而形成三个主要的学派:俄国学派、比法学派与德奥学派。
俄国学派:雷欧波特·奥尔(Leopold Auer,1845-1930)、海飞茨(Jascha Heifetz,1901-1987)、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1904-1992)与艾尔曼(Mischa Elman,1891-1967)。
比法学派:易沙意(Eugne Ysay,1858-1931)葛拉米安(Ivan Galarnian,1903-1981)与金戈尔德(Josef Gingold,1909-1995)。
德奥学派:弗莱什(Carl Flesch,1873-1944)、谢霖 (Henryk Szeryng,1918-1988)等世界顶尖的演奏家。
一、莱奥波尔德·奥尔(Leopold Auer,1845-1930)
奥尔(Auer)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学派最著名的小提琴教师,他的演奏风格除承袭董特(Jakob Dont,1815-1888)与约阿希姆(Joachim)德奥学派的传统外,也将伟尼奥夫斯基(Wieniawski)与沙拉沙泰(Sarasate)的优点成功地结合在一起。长年旅居任教于圣彼得堡音乐院,依照学生特质与性情,尽情发挥属于其个人演奏风格的教学风格,教授出许多学生,如艾尔曼(Elman)、海飞滋(Heifetz)、米尔斯坦(Milstein)等都是世界知名小提琴演奏家。
奥尔(Auer)的著作相当丰富,除编订大量的小提琴演奏曲目外,还编著八册《小提琴演奏进度教程》(Graded Course of Violin Playing)《小提琴经典作品的演奏诠释》(Violin Masterwork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与收录小提琴的技巧论述于《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Violin Playing as I Teach It)一书。此书出版于1921年,其内容针对演奏时常用到的左右手技巧,提出解说与练习的方法,并陈述演奏时发音的问题、对乐曲音色变化的掌握、乐句分法的处理与强调个人演奏风格的建立,以及建议演奏曲目等论述内容。另外,奥尔(Auer)于序言中强调,演奏者于演奏时必须正视自己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也就是重视大脑控制手指运作层面的问题,以及具备敏锐的听觉、节奏感与细致的成触,都是掌握此演奏艺术的要点。
奥尔(Auer)认为只要有正确的持琴方法,是不须使用肩垫拉琴的,因它将妨碍小提琴本身的振动,并且应始终将琴抬得高些,才能使左手自由地换把位,且增加乐器和琴弦的振动;应依据个人生理条件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握弓的方法,但必须掌握握弓时,右手手腕须下垂且整个手部应放低,使手指按其自然状态落于弓秆上的原则,这是与十九世纪法国学派的握弓方式极为不同之处;论述发音的问题,奥尔(Auer)指出运弓时,应以手腕轻压弓,而非使用整个手臂的运作来获得饱满的音量。另外,强调以全弓慢速做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做持续长音的练习,以增进右手灵活运弓的能力;并针对常用的弓法,做简略的说明。
对于左手技巧的论述,他指出在同一个把位上演奏乃是相当基本的事,还谈不上「技术」的问题,因此有关左手的技术,应从换把位开始谈起。换把位不论使用什么指法,应避免换把位时滑音的产生;在按弦压力方面,奥尔(Auer)认为应根据学生个人生理状况与因手指压力的不同,而造成发音效果改变的两者因素,来决定手指按弦的强度;要获得左手必须的技术,并赋予手指具备独立性、力量与灵活度,唯一的方法就是透过音阶来练习。奥尔(Auer)建议练习音阶,应先由一个八度,再进行到两个八度做所有调性音阶的练习,先用分弓,而后连弓,从一弓四个音、八音,而后尽可能多音一弓,并且以均匀、优美和饱满的音色做为练习目标。
二、卡尔·弗莱什(Carl Flesch,1873-1944)
弗莱什(Flesch)是沿袭姚阿幸(Joachim)之后,德奥学派着名的小提琴教师之一。他的重要著作除有《基本练习)(Basic Studies)《小提琴演奏的音色问题》(The Problems of Tone Production)和《音阶系统》(Scales System)外,还有《小提琴演奏之艺术》(The Art of Violin Playing)。《小提琴演奏之艺术》此著作被赛夫契克(Otakar Sevcik,1852-1934)誉为「小提琴家的圣经」,克莱斯勒(Kriesler)认为是「小提琴演奏领域内最重要的著作,每个小提琴家皆应人手一册」。
弗莱什(Flesch)认为,小提琴的艺术是由一般技巧、应用技巧与艺术表现三者密切关联组合而成。因此,将其论述撰写成《小提琴演奏之艺术》一书,此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是论述一般技巧和应用技巧二部分,1923年出版于德国;第二卷则论述艺术表现,出版于1928年。此书弗莱什(Flesch)是由教学的角度而写的,强调小提琴教师应依据技巧方面的最新方法,有效地训练学生,以及引导学生推理、思考,和培奏他面对技巧方面问题时,应具备分析研究的能力。从书中可明显看出,弗莱什(Flesch)以严谨且透彻的方式对各项技巧做具体的分析,并针对演奏中常见的毛病提出切实可行的纠正方法,做为此部论述的研究重心。
在一般技巧部分,一开始便对小提琴的结构、试琴与提琴的保养等议题作陈述;其次是针对演奏提琴时的站姿、持琴与左手技巧做论述;再者则对右手握弓、运弓、各弓法的拉奏技巧,以及大篇幅的论述发音等问题。而应用技巧部分则针对练习方法、音阶与练习曲材料,以及指法选择等主要论述的内容。而对于一般技巧部分,弗莱什(Flesch)提出三种演奏小提琴时的站姿。对于站姿,弗莱什(Flesch)提出三种站法,而他最赞同双腿分开跨立的站姿,因为此种站姿最具稳定性与自由度;并从音响学探讨音准问题,并认为没有人可将音拉得绝对的准确,只能训练敏锐的听觉,在演奏当下用最短的时间将音调整为准确,所以慢练是练习困难技巧的根本。关于握弓姿势,弗莱什(Flesch)提出德奥学派、比法学派与俄国学派三种握弓的方式,而本身最肯定并推崇的是俄国学派的握弓,因它是既省力又能演奏出极优美音色的握弓。他认为运弓时,上手臂的动作必须自如且不受枸束,解开了百年来上臂应尽可能放低运弓的魔咒;利用图解详尽地说明各种弓法的运弓位置与练习方法,以呈现该弓法应有的音色,并建立学习者演奏时弓配置的概念。并且提出弓接触琴弦的接触点不同、运弓的快。慢、压弓力量的大小和左手把位的高低都是影响发音关键因素的论点,更大幅度扩充了雷欧波特·莫札特()首先指出弓靠近指板,音量较微弱,弓靠近琴桥音量较为宏亮而影响誊音的论点。
弗莱什(Flesch)所著的《小提琴演奏之艺术》初版年代为1924年,而后分别在1939年由马尔坦斯(Frederick )译为英文版。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各国音乐界对此书评价甚高。根据弗莱什(Flesch)自己表示,本书尝试将小提琴演奏艺术中未经整理的经验,提炼成为合乎逻辑的经验,也就是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小提琴的技巧,作全面性的分析并提出实例,还对演奏当中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正方法,对于小提琴的教学与练习贡献极大。
三、伊凡·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1903-1981)
加拉米安(Galamian)所著《小提琴演奏与教学法》( 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 and Teaching)此书在1962年出版,可称得上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本小提琴教学论述。
作者加拉米安(Galamian)的小提琴教学影响极大,如: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帕尔曼(Itzhak Perlman)、郑京和(Chung Kyung Wha)等著名演奏家都是他的学生,除了优秀的教学成果外,他还校订了许多国际版的小提琴练习曲与重要演奏曲目,其中之弓法、指法皆来自《小提琴演奏与教学法》所阐述的原则。葛拉米安(Galamian)对美国学派的影响力极大,尤其是二次大战之后的三十年间。
加拉米安(Galamian)的教学概念,是承袭法国学派与俄国学派的传统。自1944年正式入美国籍后,长年任教于柯蒂斯音乐院与茱莉亚音乐院,成为二十世纪美国学派著名的小提琴教师之加拉米安(Galamian)严谨的教学风格,以及对小提琴技巧具系统性分析,皆一一呈现于1962年所出版的《小提琴演奏与教学法》书中。加拉米安(Galamian)认为,现今的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的范畴里,有三项基本原则是普遍性被忽视的,第一、教师须体认学生生理构造上的个别差异,因此,小提琴的演奏就没有必定的规则,只有普遍性的原则,而这些原则都必须建立在「自然」与「正确」的前提下,因为,唯有自然才能使学生威到舒适与有效。例如,持琴的方法,他就认为无一定的规则,只要个人感到舒适即可。但不变的原则是琴头应拿高些避免偏低,才不致使琴大部份重量落到左手,或使弓易滑动到指板。第二、重视各种基本技巧动作间的重复性与关联性。当某个细部动作一旦改变时,所处的姿势就须加以调整,以配合整体的拉奏。例如,一旦握弓姿势有些微改变,其余从肩膀、手臂、手腕到手指等部位都将依个人状况做适度的调整与配合,使右手运弓的动作建立在弹性的系统上,达到良好的运弓机制。第三、小提琴演奏的最高目标,应是建立在精神方面的控制,使心智与肌肉的协调能力更精准与快速,而非止于机械性技巧的表现。
加拉米安(Galamian)对于左手建立音准的部分,有其特殊见解。他认为良好的音准概念,须靠耳朵听力的引导,与手指灵敏的触觉来达成。听力的重要性,弗莱什(Flesch)于先前已提出此论点;但建立手指触觉,找寻适当的按弦位置,则是加拉米安(Galamian)提出积极实践的做法,即是「手型」(frame)的维持与《双接触点》(double contact)的掌握原则。他提出无论在任何把位,左手皆须维持第一指和第四指按着八度的基本姿势使各指在稳定的「手型」下按弦。另外,「双接触点」就是在任何把位中,左手必须保持与乐器的两个接触点。最后加拉米安(Galamian)还提到练琴的观点,应依个人所须的练习时问,制定每日规律练习的习惯。练习时务必聚精会神,切勿留于机械式的练习,否则将弊多于利,达不到所谓的「效率练习」,与自我教导的重要学习。
四、奥托卡尔·舍夫契克(Otakar Sevcik,1852-1934)
捷克小提琴家舍夫契克(Sevcik)曾任教于俄国基辅市皇家音乐学院及布扛格音乐学院。舍夫契克(sevcik)将小提琴演奏可能遇到的弓法和指法发展成一套教材。
共四册,训练左手指法、把位移动等。
共二册,训练右手弓法。
共二册,震音(Trill)基本练习。
共一册,训练把位移动。
共一册,双音预备练习。
其中和最常被使用; Book IV则最重要,对进阶的学生稳固技巧很有助益。舍夫契克(Sevcik)教材若运用得当,可使技巧更加稳固,惟其教材性质较机械化。
五、赛弥尔·艾波曼(Samuel Applebaum,1904-1986)
艾波曼(Applebaum)可说是高水准弦乐教育的同义词。写了超过四百本相关小提琴演奏与教学书籍。曾任教于纽约曼哈顿音乐院。
艾波曼(Applebaum)编写《他们的演奏法》(The Way they play)一系列书籍,共十四册,现已绝版。内容以访谈对答方式,记录了许多弦乐演奏家、教师和制琴家,对于弦乐器各面向观点、学习历程、以及演奏或教学方法,甚至附有演奏家编订某乐曲弓法、指法之乐谱,能带给老师与学生许多启发。
一样以问答方式(Q&A),写作《小提琴演奏的科学与艺术》(The Art and Science of Violin playing)除了剖析小提琴演奏技巧,并说明教学方法,内容更扩及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是提琴学生与教师重要参考书。
六、赛门·费雪(Simon Fischer)
费雪(Fischer)现任教于英国伦敦市政厅(Guildhall)音乐与戏剧学校。费雪教学方法揉合法国、俄国和美国小提琴传统最佳元素,并进一步开发他们。另外,他跟随亚历山大()的学生华尔特·卡琳通(Walter Carrington,1915-2005)学习亚历山大技术(Alexander Technique)八年。这是影响他教学和著作的第三条支流。
(一)《基本技巧》(Basics)
费雪(Fischer)集结从1991年在《史特拉底》(The Strad)杂志刊载《基本技巧》文章内容,共有三百个练习。这些练习,有的是费雪自己发明,有的在过去数十年,甚至是数世纪枕被广泛使用。如葛拉米安式发音练习、弗莱什基本练习式手指击弦,被优思特(Gaylord Yost,1888-1958)和杜尼斯( Demetrius Constantine Dounis,1886-1954)重复应用、塞夫积克式手指模式、杜尼斯式把位变换或运指练习。费雪(Fischer)表示其有些学自于桃乐丝·狄蕾(Dorothy DeLay,1917-2002),而狄蕾表示其学自于葛拉米安(Galamian),葛拉米安学自于卡贝特(Capet)。
(二)《练习》(Practice)
全书共有二百五十个练习,取材自小提琴标准演奏曲目超过一百首乐曲、七百五十个乐谱谱例与图月。从学习练习一乐曲月段方法,应用或延伸到其他乐曲或月段。透过这些练习提供教师解决学生典型问题之资料库。
费雪(Fischer)在《斯特拉迪》(The Strad)杂志专栏,连载194篇文章,吸引了全世界兴趣和赞誉。他最重要两本探讨技巧的著作:《基本技巧》和《练习》,现已翻译成韩语和意大利语。费雪(Fischer)透过这些练习,成功开启和普及小提琴技术研究,将以前是极少数的特权的方法,带给数以万计演奏者帮助,和提升训练水准。《基本技巧》和《练习》两本在世界许多大学弦乐教育课程是必读书单。
双子座的小蛇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 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 文化 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4]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7]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1]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15]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16]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着,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2017年音乐论文文献
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4. 音乐方面论文综述范文
5.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 教育 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潘自强;核能与环境一加快核能的发展是缓解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途径之一[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
1.张明楷,周光权二位的刑法教科书2.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研究》3.陈家林《不能犯初论》4.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刑法学的向度
从师兄那转载的几部宝典:1.拉扎维的《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我们研二模电课的教材,汪宁老师把这门课讲得可圈可点。当时没意识到有其他书,于是我就把此书读了好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