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乙1987
一、摄影术的诞生和初期发展(公元前400多年——1839年——1870年)◆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
◆1826年,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色》问世,是法国人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
1826年 塔波特 窗口 第一张负片
◆1826年,英国人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纸基负片大小是25mm²,是现存最早的负片。
◆1835年,法国人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板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
◆1837年,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具有商业价值的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发明,使摄影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视觉图象的新方式,并由此开辟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之父”。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宣布是年8月19日是“世界摄影术诞生日”。
◆1839年,出现首批建筑摄影照片,如塔尔波特的《拉科克修道院》,洛特宾耶雷的《雅典的卫城入口》等作品。
◆1839年,塔尔波特成功拍摄了显微镜下的物体。
◆1839年,在德国哈雷出版了第一本论述摄影的著作,作者是内托,书名为《制作达盖尔法照片的详细指导》。
◆1839年, 法国19岁的贝克雷尔发现了光电效应,为以后设计光电测光表奠定了基础。
◆1839年,法国A•吉鲁制作的“达盖尔照相机”问世。机身是两个套在一起,可前后抽动的木质方盒,镜头则是1829年谢瓦利埃磨制的“沃拉斯顿”消色差透镜,焦距是375mm,光圈为F14,快门是置于镜头前的圆形铜片。
◆1839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雪尔博士(Sir John Herschel)首次提出“Photography”(摄影)这个词,底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快照(Snapshot)等名字也是他首先提出。
◆1840年,法国福伦达公司利用达盖尔技术设计制造了德国第一架照相机,也是世界上第一架金属相机,被称为福伦达/达盖尔式相机。
◆1840年,法国谢瓦利埃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木质折叠型相机,拍摄165mm×216mm的画面。
◆1841年6月10日,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塔尔波特(Fox Talbot)发表了“卡罗摄影法”,是世界上第一张纸质“负片”,可由此洗印出多张照片。他被称为“摄影照相程序”发明家。
◆1842年,摄影史上第一幅新闻照片是德国比欧乌和K•F•斯特尔茨纳两人拍摄的《大火后的汉堡》。
◆1844年,有文字可考,首位在中国用银版法拍摄的是法国海关总检察官J•埃迪尔,同时来华的还有他的同胞传教士G•南格禄,也携有照相器具。当时,埃及尔任法国贸易谈判代表,来华进行中法贸易协定的谈判。据记载,他拍摄了该协定的签字仪式、中国外交第一人耆英的照片和一些澳门的风景照。
1844年 澳门湾景
1844年 于勒•埃及尔着中国官服
◆1844年,F•F•马顿斯发明能拍摄150°弧度的“全景照相机”。
◆1844年,美国人德雷帕(John william draper)拍摄的《青蛙血球》,是世界上第一幅显微摄影,开创医学摄影先河。
◆1846年,卡尔•蔡司在德国耶拿创立显微镜精密机械厂,这也是卡尔•蔡司集团前身。
◆1847年,法国尼埃普斯•维克多利用玻璃感光板代替泰尔鲍脱所用的感光纸,为整个近代的负像转正像摄影法奠定了基础。
.◆1851年,英国雕刻家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火棉胶摄影法”,很快取代早先的摄影术。此方法相对复杂且制造过程需现场连续进行,但由于感光度较高,曝光时间可缩短至15秒至1分钟。拍摄时需要带齐全套设备和药品乃至帐篷,颇为不便,但此方式仍在全球流行长达20年。
◆1855年,法国人陶配诺提出干版火棉胶法,使摄影更加便利。
◆1855年,摄影史上最早的战地摄影是由英国人R•芬顿和助手M•斯帕林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时间长达三个月,获底片360张。归来后,于十月在伦敦举办了影展,该影展是世界首届新闻摄影展览,展出照片312幅。10月27日《伦敦新闻画报》评述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时又作为事实的纪录和再现手段的卓越成就”让人惊叹。
◆1856年,英国伦敦大学增设了摄影技术科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设立摄影教育的学校。
◆1858年,法国巴黎著名人像摄影家纳达尔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摄影家,他乘热气球摄影,成为高空摄影第一人。
◆1860年,阿道夫•贝塔克(Adolphe Bertsch) 在巴黎生产出Bertsch立体相机。
◆ 1861年,世界第一幅加色法彩色照片是英国人J•C•麦克斯韦尔摄制《格子图案的缎带》。他对着缎带拍了三次,每一次都在镜头上使用不同的滤色器。得到的三个图像进行冲洗后,用三个投影机(与当初的相机使用相同的彩色滤光片)投射到同一个屏幕上,当三个图像对齐时,一个全新彩色照片就出现了。
◆1862年,英国街头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开始街头拍摄,成为最早纪实类摄影家。
◆1865年, D•C•华盛顿拍摄的四幅一组的《暗杀林肯总统的罪犯被处绞刑》是摄影史中第一组系列新闻摄影照片。
.◆1869年法国科学家迪奥隆首次发表“彩色照片制作法”,因过于复杂未能广泛推广。世界上第一幅用减色法获得的彩色照片是迪奥隆摄制的《叶子》。
转载-小妞
DD大小姐
1.《装饰》杂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 北京“功能主义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1999/4(20~25页)“库卡波罗邀请函平面设计”2000/2(46~48页)“一位著名设计师的心路”2000/5(55~56页)“丹麦现代家俱”2000/5(57~59页)“芬兰现代家俱设计发展轨迹”2001/3(40~43页,69~70页)“图腾椅:一种新的视觉形态”2002/3(47~49页)“芬兰设计大师伊玛里·塔佩瓦拉”2002/3(57~59页)“现代家俱设计中的中国主义:对椅子原型的研究”2002/3(61~62页)“眼睛·手与灵感:芬兰现代设计大师塔比奥·威卡拉”2006/6(88~89页)“椅子: 艺术品.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2006/11(56~61页)“创造力: 现代设计教育的灵魂” 2007/1(72~75页)“舒适.创意.以人为本: 芬兰当代住宅设计”2007/3(56~63页)“库卡波罗的经典设计: 从<库卡波罗50 周年回顾展>谈起” 2008/5(52~57页)“工具.工业设计与科技竞争力: 记芬兰工具设计大师奥拉维·林顿” 2008/8(78~81页)2.《建筑艺术与设计》杂志,芬兰建筑学会主办 赫尔辛基“艾洛·阿尼奥和他的作品”(英文)2003/2(31~39页)3.《建筑师》杂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北京“芬兰建筑设计竞赛的启示”2003/2(4~9页)“芬兰建筑的两极:阿尔托、布隆姆斯达特及其建筑学派”2005/2(44~55页)“芬兰现代建筑大师比尔蒂拉及其设计思想”2006/5(31~43页)4.《时代建筑》杂志,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主办 上海“欧洲当代室内设计新趋势”2003/6(20~29页)“凯尔莎·布隆设计事务所”2003/6(112~117页)“空间、材料和结构”2005/2(142~149页)“建筑质量与建筑师的投入”2005/3(62~67页)5.《华中建筑》杂志,中南建筑设计院主办 武汉“北极圈内的建筑杰作:建筑大师帕拉斯玛对传统民居的诠释”2004/6(21~28页)“深圳家俱设计研究院:一座生态建筑设计的尝试”2005/1(57~63页)“深圳市振兴宾馆商业综合体”2005/2(34~36页)“材料、结构与空间:评拜卡·萨米宁的建筑设计”2005/4(18~26页)“芬兰拉合第体育中心”2005/4(26~28页)“芬兰拉合第剧院”2005/4(29~33页)“萨米宁建筑工作室”2005/5(35~37页)“芬兰艾斯堡一万达技术学院”2005/5(38~40页)“芬兰西伯琉斯音乐学院”2005/5(41~43页)“芬兰坦佩雷警察学院主楼”2005/6(45~47页)“芬兰拉合第滑雪博物馆”2005/6(48~49页)“赫尔辛基一万达国际机场”2005/6(50~54页)“德国圣玛利亚音乐厅”2006/1(41~45页)“武汉湖滨宾馆”2006/1(46~48页)“东风集团总部及武汉经济开发区行政中心”2006/1(49~54页)“武汉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2006/2(18~24页)、“建筑师的工作”2006/2(25~26页)“人·尺度和比例:芬兰设计大师布隆与毕达美拉斯和谐传统”2006/8(16~23页)6.《百年建筑》杂志,百年建筑文化交流中心主办 北京“建筑教育之于建筑”(41页)“萨米宁建筑事务所在中国”(14~17页)7.《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会刊 南京林业大学主办 南京“西方家俱设计中的中国风”(上篇)1997/6(30~33页)“西方家俱设计中的中国风”(下篇)1998/1(74~76页)“芬兰设计大师库卡波罗和他的设计哲学”1998/3(54~59页)“设计:人类的宝贵财富”1998/4(48~53页)“现代体系、中国传统与设计革新”1999/4(52~57页)“一种不折不扣的现代设计”2000/2(70~71页)“建筑、室内与家俱:库卡波罗工作室的设计”2000/3(40~45页)“库卡波罗和他的梦幻空间”2000/4(42~47页)“西蒙·海科拉和他的设计哲学”2000/7(32~37页)“寓教于乐的功能空间”2000/8(68~71页)“赫尔辛基城市雕塑:小展亭及其它”2000/10(80~85页)“现代设计向何处去”(上篇)2001/2(56~61页)“现代设计向何处去”(中篇)2001/2(64~69页)“现代设计向何处去”(下篇)2001/3(68~73页)“芬兰科学中心”2001/5(24~29页)“赫尔辛基夏日餐厅”2001/7(64~67页)“现代设计教育的一个样板展示”2001/8(76~79页)“芬兰驻美国大使馆”2001/9(42~47页)“赫尔辛基麦当劳总部”2001/10(50~55页)“索门林那信息中心”2001/12(76~79页)“创新时代的职业”2002/1(54~57页)“芬兰玻璃博物馆”2002/2(24~29页)“现代设计的木材时代”2002/3(86~89页)、“赫尔辛基卡勒瓦拉首饰店室内设计”2004/1(24~29页)、“西伯琉斯纪念雕塑设计”2004/1(38~41页)“中国家俱的设计、品质与未来”2004/1(54~57页)“建筑·室内·家俱的一体化生态设计”2004/12(26~31页)“设计师的选择:第四届阿尔托研究会及其展览侧记”2005/2(10~15页)“天籁的回响”2005/5(64~71页)“北极圈内的杰作:帕拉斯玛对拉普兰文化的诠释与设计”2005/8(56~94页)8.《中国室内设计高峰论坛》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2003“现代北欧室内及家俱设计”(32~48页)9.《家俱与室内装饰》杂志 中南林业大学主办 长沙“20世纪主流家俱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作品”2002/3至2004/5共连载二十篇(根据方海著《20世纪西方家俱设计流变》改写)“从古典漆家俱看中国家俱的世界地位和作用”(上篇)2002/6(66~73页)“从古典漆家俱看中国家俱的世界地位和作用”(下篇)2003/1(74~81页)“酒店设计文化纵横谈”2003/2(12~17页)“现代木雕与重新认识树木”2003/3(62~66页)“芬兰政府在设计方针上的重要规定”(一)2003/3(82~85页)“芬兰政府在设计方针上的重要规定”(二)2003/4(28~31页)、“福泽全球的设计全才”2003/10(68~71页)“家俱设计与光的结合”2004/10(18~19页)“功能、材料与人体工程学”2005/2(18~23页)10.《触摸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中国家俱的设计现状与未来”2004/1(42~51页)11.《大设计》杂志 上海工业设计协会主办 上海同济大学“现代家俱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2005/6(68~75页)12.《城市建筑》杂志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主办 哈尔滨“芬兰当代建筑的技术趋向与亲和力” 2006/11 no. 26(20~25页)13. 序文与其它:a、《新疆传统建筑艺术》张胜仪著 新疆科技出版社1999年方海绘制该书中古建筑测绘图一百余幅b、《北欧现代家俱》曾坚、朱立珊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方海作导读序文“《北欧现代家俱》读后”(13~15页)c、《乐从杯家俱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集》孙亮、干珑、彭亮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年方海(同库卡波罗教授共同作序)作序言并执笔d、《中国室内建筑师品牌材料手册·办公家俱产品分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007年方海(合作:蒲仪军)文“过去到未来:办公建筑发展简史”(48~53页)方海 校 (曾坚 文) “办公家俱与室内布置” (附录2~7页)方海 校 (曾坚 文) “办公家俱与人体工程学” (附录8~13页)e、《赫尔辛基》(尤西·第艾宁现代城市建筑摄影展)芬兰帕沃斯出版公司方海作序一:“建筑摄影的力量”f. 《中国新闻·两会特刊》百年建筑千年文化专辑 中国新闻社. 百年建筑文化交流中心主办 北京2007 年方海 文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芬兰建筑的品质和文化”.g. 《中国室内建筑师品牌材料手册·办公家俱与隔断墙产品分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8-2009年方海 文 “现代办公理念与办公家俱设计”(40~51页)h. 《家具史》<美>莱斯利·皮娜 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年方海作导读序文 “本书读后”(9~12页)
yingyingwp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邢常葆 汉族,1955年8月出生于福建罗源,中共党员,民进会员,工商管理硕士。1974年起涉足摄影、美术。1983年8月起从事电视新闻工作。 邢常葆为中国摄影家
P1是一份网上杂志。P1是一间刚刚进军中国香港的网上杂志,形式同facebook好似,主要针对华人市场,讲时装,style 果D野,在上海、北京、深圳已经有分公
国内专业的摄影杂志有《中国摄影》里面介绍专业的摄影家的作品和国外大师的作品;以人文风光为主体的摄影作品为主;《大众摄影》是针对摄影爱好者的一些常见摄影题材还有平
浅议影视拍摄中光线艺术运用论文范文 光线是影视拍摄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媒介素材,如果没有光线就没有影像,所以说光线不仅仅是一种拍摄过程所展现的物质条件,更加是一种
还可以吧,京东上面的东西总体来说还算是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