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醉迷风
现在这本期刊已经是月刊了,且单月和双月出的期刊论文选题都有所侧重。推荐指数:★★★★☆; 《经济地理》(双月刊),目前惟一以经济地理命名的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前沿性较强,适合经济地理(区域经济)、旅游地理、人文地理方向的朋友阅读。不过个人觉得近年来期刊论文的质量似乎有所下降。推荐指数★★★★☆; 《地理研究》(双月刊),仅次于《地理学报》的地理学类综合权威刊物,论文质量高,最大的特色是论文的领域比较均衡(不似地理学报过于偏重在狭义自然、经济、GIS三块),自然地理、GIS与遥感、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的论文基本都能找到,论文的可读性也较强,难度较低。推荐指数★★★★★; 《地理科学》(双月刊),中科院长春地理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各方面综合来讲稍逊色于《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且区域性比较明显,刊登的很多的研究论文都是以东北为背景着手。推荐指数★★★★; 《人文地理》(双月刊),我国惟一的人文地理类核心期刊,由西安外语学院人地所主办,侧重于刊登经济、城市、旅游、社会、文化方面的人文地理类论文,可读性较强,难度较低,是人文地理学专业方向必读的刊物之一。不过和经济地理有类似的问题,期刊论文质量不及从前。推荐指数★★★★★; 《城市规划》(双月刊),强烈推荐,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非地学类核心期刊,但是却非常值得城市地理学专业的同学浏览,里面的有很多大家的论文,看这本期刊,你不仅会体会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区别跟联系,还会有更大的收获。推荐指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历史地理类权威刊物,由我国历史地理学科很强的陕西师大主办。论文主要反应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过程、历史人地关系、历史人文过程。适合历史、历史地理、文化地理方向的同学阅读,不过由于是挂在历史学下面的刊物,所以论文的思路大多按照传统的文科历史模式召开,地理学特征不明显。推荐指数★★★★。 《城市问题》(季刊),这个期刊严格说来不能算地理学类,按中图法的分号是“C”打头,即社科类期刊,我大概翻过几期,感觉论文质量一般,论文的作者来源很杂,但地理学者不占主导,里面的论文综合性、理论性很强,可读性一般。推荐指数★★★☆。 《地理科学进展》(双月刊),也是很权威的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和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并列为地理学传统的四大核心期刊。期刊论文的偏重领域类似于地理学报,难度较大。推荐指数★★★★。 《旅游学刊》,看得不多,一般会看上师大(并了上海旅游高专)的旅游学报,不过应该也是旅游类比较权威的期刊了吧,旅游方向的朋友必读。推荐指数★★★☆。
susyweswes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用此名说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高度城市化地带。该地带长约1000公里,宽约200公里,集中了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五大城市为中心的连片城镇区,总人口约37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5和全美制造业约70%。世界多数学者认为,大城市连绵区的人口应在2500万人以上,如美国的大湖区(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一带),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地带,日本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的东海道大城市连绵区,中国的沪宁杭地区等。 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J. 戈特曼)本文早在1957年7月发表于美国《经济地理》杂志(Economic Geography, , , 1957),是戈特曼关于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第一篇论文。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检验,它已成为国际上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经典名著,并被公认为现代意义上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开端。我国关于大城市连绵区的研究,一般被认为始于1983年于洪俊、宁越敏在《城市地理概论》一书中首次用“巨大城市带”的译名向国内介绍本篇论文的学术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大城市连绵区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篇文章发表50周年之际,特此翻译并首次在国内发表它的中译本全文,以便更多的读者了解和学习戈特曼的学术思想,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学术先驱的纪念对于第一次来到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外国人来讲,沿着大西洋海岸线广泛分布的一连串的大城市非常引人注目,即使是在15年以前也是如此。1942年2月,笔者经历了从纽约到华盛顿的第一次旅行。之后,Isaiah Bowman在巴尔的摩市询问笔者,作为一个地理学家,这个国家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给我带来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从波士顿到华盛顿一带大城市沿着海岸线高密度分布的现象。”1950年,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情况,美国人口普查局(the Bureau of the Census)制作了一份地图,随后作为《国家经济区》(State Economic Areas)统计文献中的插图出版发行。这份地图清晰地展现了从波士顿以北到华盛顿以南大城市经济分布区域的连续性,这一区域更准确地讲就是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希尔斯布鲁县(Hillsborough County)到弗吉尼亚州的菲尔法克斯县(Fairfax County)之间的范围。这似乎是第一个实实在在反映出城市和郊区连续发展情况的统计地图。在这个案例中,该区域的东北—西南主轴线大约长600英里(约966km),1950年的时候居住着3 000万左右的居民。从居住空间分布地理学的视角来看,规模这样巨大的大城市带不仅在美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很明显这是一连串的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s)通过集聚作用(coalescence)在近期形成的,而每一个都市区都围绕着一个强大的城市核(urban nucleus)发展。这种大范围内的超级都市区特征(super-metropolitan character)是人类所能观察到的最宏伟的城市发展现象,需要用一个特别的名字来称呼它。为此,我们选择了“Megalopolis”(大城市连绵区)[1]一词,它源于希腊语,在韦氏词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之意。实际上,“Megalopolis”一词在现代希腊地图上特指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一片高原,古代曾有一个城市建在这里,建城者梦想它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并设想它未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然而,希腊的“Megalopolis”一直没能像建城者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但是目前美国东北海岸出现的大城市连绵区现象,超越了过去的梦想家所曾设想过的任何一种情形。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Politics)一书中曾写道:“人们何曾在一个可以被称之为‘独立的城市’(a single city)这样的地方共同生活过?这种城市的界限是什么?这里当然不是指城市的围墙,否则你可以用围墙把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都给围起来。如此说来,巴比伦和每个城市的范围应当是全国性的,而不是仅仅囿于城市自身”(III, 3, 1276a, 25)。几年前,一位评论家在点评一本关于东部铁路历史的著作时曾指出,从纽约到华盛顿之间,随着自宾夕法尼亚州经巴尔的摩至俄亥俄州铁路沿线城市用地的扩展,形成了国家的主干廊道(Main Street)。更准确地说,这样一种主干廊道应该会沿着铁路线从纽约一直延伸到波士顿。这种象征性的说法有着一定的道理。美国1号公路的这一部分在整个国家中开始负担起一种特殊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作用,这种现象在主干廊道概念下的低城市化地区(less urbanized areas)中可以体现出来。 关于纽约和费城周边都市区的一些重要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通过计算并描画未来10年到25年的城市发展曲线,这些研究工作将尝试预测未来的城市发展情况。在美国,城市和郊区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扩展,这种速度最近几年在明显加快。脱离这个发展背景,如大城市连绵区一般的巨大区域是不会出现的。或许已经到了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城市连绵区能够发展到多大的尺度?它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1955年,耶鲁大学的一些城市规划师开始对一个类似城市的、密切连接的系统进行讨论,它是从缅因州的波特兰一直延伸到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Norfolk)。从道路交通地图上来看,这个系统可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1955年1月完成的关于弗吉尼亚州的研究成果,似乎反映出只有弗吉尼亚北部的一些县被纳入大城市连绵区之内,里士满(Richmond)和汉普顿港口区(the Hampton Roads)还没有被纳入更密集的华盛顿—波士顿城市化系统中。越过马萨诸塞州东部向北延伸的区域,主要是在夏季才会感觉到城市化,那是由于来自大城市连绵区的居民度假或半度假而引发的一种季节性迁移。然而,不可否认大城市连绵区每天都在扩展其地域范围。对1957年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基于1950年人口普查所进行的解释说明(见图1)显然是一种低估。城市向许多方向进行扩张,当然都是围绕着城市外围区域的。与此同时,城市土地使用也在1950年的限制条件下继续进行调整。从现有的人口密度(见图2)和各县近期人口密度增长趋势(见图3)中,都反映出从费城到波士顿之间的大城市连绵区内大多数区域皆呈现出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尽管在这些地区仍然有大量新的建设,但更加显著的增长出现在大城市连绵区的南部区域,而在弗吉尼亚州海岸(Virginian Tidewater)和皮德蒙特高原(Piedmont)北部的扩展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大城市连绵区正在向南部和西南部方向扩展。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可能会真正到达里士满和诺福克。另外的发展方向是转向内陆地区,偏离美国历史上的头号经济发展主轴线。这一推断可以通过1950年对大西洋沿岸与五大湖、俄亥俄州山谷之间美国东北部都市区分布情况(见图4)的细致研究而得出。一个相当不寻常的高密度都市区出现在内陆,它沿着纽约中心铁路向上,到达哈得逊—莫霍克(Hudson-Mohawk)铁路,直至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南部;然后从克利夫兰向南,有部分间断地朝着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方向扩展。在大城市连绵区以及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地区之间,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谷地和山脊处出现一个清晰的断裂。如果匹兹堡—克利夫—锡拉丘兹—奥尔巴尼的城市链(the Pittsburgh-Cleveland-Syracuse-Albany chain)能够得以巩固,即使是山脉也能被穿越,一个巨大的环形大城市连绵区系统将会形成。如果圣劳伦斯海上航道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航海通道,将会加速这一趋势。在荷兰,一个规模小很多但不寻常的“环形”城市系统已经形成。沿着从阿姆斯特丹到鹿特丹的荷兰主要沿海轴线,各城市逐渐连接起来之后,城市化进程沿莱茵河从鹿特丹到达阿纳姆(Arnhem),并且沿着公路和运河从阿姆斯特丹到达乌得勒支(Utrecht),向内陆地区加快推进。从阿纳姆到乌得勒支之间的城市接合正在进行中。在英格兰,从曼彻斯特到利兹形成的U型都市链区域还没有被这两大城市沿着最短的通达路线所填满,由于奔宁山脉的地形障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尽管其尺度比较小,但这里的地理障碍可以同美国大城市连绵区背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进行比较。大城市连绵区用地扩张的其它趋势,或是向多山地带的内部发展,或是朝东北方向的沿海地区发展。但是,这些发展趋势具有明确的季节性特点。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通过吸引农村地区缺少发展机会的数百万人口,大城市连绵区事实上已经吞噬了邻近的山脉地区,例如新英格兰的北部,在某种程度上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也是如此。现在,随着生活标准的提高,更多的人获得了更长的夏季假期。凉爽的新英格兰海滨或山区以及阿巴拉契亚高原,引发了城市居民向夏季牧场的一种季节性迁移。这种季节性迁移似乎呈不断上升趋势,并造成了在夏季的长途通勤问题。在这些毗邻地区,大多数常住居民的收入来自于夏季住户和游客。如果将这些地区也纳入大城市连绵区的领域范围,那么我们所限定的区域将很快并大幅度地扩张。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确实通过很多方式迅速吞噬土地资源。传统的观念认为这种土地利用对空间的占用比较少,但对这种观念必须及早加以修正。人类的现代文明已经使得我们寻找到了在较小的空间内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和饲养更多的家畜的生产方式,但是工业、商贸业和居住用途的空间需求却一直持续增加。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正在目睹一场土地利用地理性分布巨大变革的开端,大城市连绵区的出现,预示着在人类聚居和经济活动分布领域中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尽管目前看来大城市连绵区地区的特征具有唯一性,但对大城市连绵区进行详细的分析还是值得的。依据大城市连绵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中占有的绝对地位和份额,其发展趋势将直接引致全国性(有时是世界性)的重要影响。大城市连绵区也是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先锋区域,正如它已经展现的那样。在这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开展的试验发生在一个小范围内,完成的时间也没有多久,但它们仍然可以使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化地区避免走弯路。对于大城市连绵区的研究将会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复杂的城市化进程的管理能力。正如许多作者曾经指出的那样,大城市连绵区的发展是一个古老的进程,而且已经对西方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世纪中期,尽管还没有达到顶峰时刻,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美国已经证实,通过仅占总人口1/8的劳动力,就能够给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生产出足够的、多样的农产品,并达到一个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且,美国农业人口的比例很可能将会更进一步地减少。这样,在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中,90%的人口必须从事非农行业,当然他们不是居住在拥挤的城市贫民窟里。这个导致不完全城市化状态的重大演变对大城市连绵区有着最大意义的推进,也是美国在20世纪的重要贡献之一[1]。因此,对于大城市连绵区中已经产生的新形态、已经出现的各种严重问题,以及已经尝试过的各种解决办法,都必须与在美国或加拿大其它主要大都市区的同类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这样,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分类模式,对出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都能够进行更清晰的分类。这个模式是基于实际的观察,而非不切实际的理论。整个研究工作将有助于评估美国经济的新拓展领域:国土城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the land)。在北美洲之外,许多国家已经面临着与美国相似的加速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大城市连绵区的整体研究以及与美国其它城市发展现象的比较研究,这些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以得到极大的[1] 参见 J. Gottmann. L’Amerique, Paris, Hachette, 1954, 第2版, pp. 170-177 and 244-246; 参见La ville americaine, in Geographia, Paris, No. 48, September 1955, pp. 9-14; 参见Virginia at Mid-Century, New York, 1955, pp. 473-479.启示。无论在尺度和形态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地区可以形成能够与美国大城市连绵区相比较的大城市连绵区。根据我们的判断,最接近于美国的一个大城市连绵区将可能出现在欧洲西北部地区:从阿姆斯特丹到巴黎,或许也包括沿着莱茵河(Rhine River)和默兹河(Meuse River)向东延伸至鲁尔(Ruhr)和科隆(Cologne)一带,这一地区有可能在接下来的20年中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另外一个超级都市区系统有可能会在英格兰形成。一个围绕着奔宁山脉(Pennines)南部形成的巨大的U字型城市链,从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经伯明翰和谢菲尔德一直延伸到利兹和布拉德福(Bradford)。这个U型地区可能会在某一天南下,与扩展中的大伦敦(Greater London)郊区相连,然后整个系统将会进入大城市连绵区的行列。然而,它将与美国东北海岸的大城市连绵区有很大的不同。受到历史和特定区域中文化的影响,每个这样的广大地区将会长期保留它的原始特征。根据大都市区组织机构从美国大城市连绵区中总结的经验,大型城市化地区并不都需要发展成大城市连绵区的尺度才能得到收益。
zhizhuo1986052
《中国城市旅游》、《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旅行者》 不过说实在的,这些旅游杂志虽然介绍的都特好,图片照的特棒,但是不是一般人能消费的起的,当然有钱人不会在乎这些啦,要是普通人想去旅游还是网上找信息,或者去实体书店查看相关旅游地点的资料比较靠谱,杂志只能图个眼福
勤添Jacky
地理学领域国内比较知名的期刊主要有:“大三地”(《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小三地”(《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此外和地理学相关的杂志如 《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以及各个地理学分支专业 如旅游地理专业领域内的《旅游学刊》等,都是很好的期刊。
泡椒苹果
如果偏爱旅游探险推荐《户外》如果偏爱自驾推荐《自驾游》如果偏爱人文类《华夏人文地理》综合类最好看个人认为《国家人文地理》本人喜欢国内的中国国家地理,不过以为介绍国内的为主另外还有时尚旅游,旅行家什么的,相对来说时尚旅游更时尚一些。此外,前阵子看到一个香港出的中文杂志,叫1/3,非常不错,狠符合你的要求,不过报亭没有卖的价格都是20左右
这是一本杂志吧,中国唯一一本真正深入城市内部的时尚地理旅游类杂志,如果要学术的话,有本地理科学研究
狂雷下载平台V1.6
您好,我是城市建设杂志社的编辑,我们的地址是 北京邮政10072-52!我们是由国资委主办的国家级重点刊物。您要是需要发表可以追加问题。文章我们会给您进行润色
我认为在中学地理这一块应该是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27号贵都国际中心B座三层《城市建设》杂志社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经济类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