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3

桐叶封弟
首页 > 期刊论文 > 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哆啦瞄瞄

已采纳

陶文铨教授作为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与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压力耦合关系的全隐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在强化传热方面,提出与研制了多项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在强化传热方面,提出与研制了多项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研究了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湍流模型及其工程应用、高效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与研发、微细尺度流动和传热的研究、多尺度系统/过程建模。在数值计算方面,陶文铨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压力耦合关系的全隐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陶文铨所创建的西安交通大学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团队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团队中青年学者茁壮成长,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陶文铨已经培养研究生83人,其中39人获博士学位,46人获硕士学位。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1988年至2012年期间,陶文铨培养学生情况如下:毕业时间论文题目作者指导老师学位类别2012《强化制冷工质相变换热以及管壳式水冷冷凝器的实验和应用研究》冀文涛陶文铨博士2011《用于电子器件冷却的脉管制冷机与微通道热沉的研究》巩亮陶文铨博士2011《介观格子Boltzmann方法与宏观/微观方法耦合模拟多尺度热流科学问题》栾辉宝陶文铨博士2011《强化气体换热技术及强化技术性能评价图研究》樊菊芳陶文铨博士2010《受浮升力影响的湍流对流换热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阳祥陶文铨博士2010《基于VOSET方法的二维水平膜态沸腾研究》郭东之陶文铨硕士201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局部电流和局部电位实验研究》樊进宣陶文铨硕士2009《R134a水平管外沸腾和凝结传热的实验研究及理论预测》冯楠陶文铨硕士2009《汽车驾驶室热环境数值模拟与汽车乘客热舒适度评价》王甜甜陶文铨硕士2009《低阶模型在玻璃厚度的实时控制及传热反问题求解中的应用》丁鹏陶文铨博士2009《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局部电流分布特性实验与数值研究》于乐陶文铨硕士2009《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湍流问题的模拟及其在多尺度分析中的应用》徐辉陶文铨博士2009《恶劣热环境下无线通信设备散热系统的改进及优化设计》刘召军陶文铨硕士2009《壁面附近流体凝结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陈鹏飞陶文铨硕士2009《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特性及换热器热力设计方法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张剑飞陶文铨博士2009《气泡运动行为的研究及其在蒸发器液滴夹带计算中的应用》林再江陶文铨硕士2009《镍基渗层螺旋翅片管省煤器气侧积灰、流动与经济性研究》史月涛陶文铨博士2008《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空调循环及其平片、开缝片换热器实验、数值研究》吴志根陶文铨博士2008《低Ma可压缩对流换热的数模方法及在翅片开发中的应用》皮秀平陶文铨硕士2008《平行流冷凝器性能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孙玮陶文铨硕士2008《食品冷藏陈列柜强化传热及节能技术研究》吕彦力陶文铨博士2008《微细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李卓陶文铨博士2008《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数值与实验研究》李临平陶文铨博士200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局部电流分布以及动态响应研究》卫星陶文铨硕士2008《氟利昂替代制冷剂在水平管外相变换热强化的实验研究》冀文涛陶文铨硕士2007《波纹管内部的换热强化及外部绕流减阻的数值模拟》王小佳陶文铨硕士2007《制冷剂在双侧强化管外凝结和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张定才陶文铨博士2007《先进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体系的构建》金巍巍陶文铨博士2007《计算机CPU芯片等电子器件冷却散热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谢旭良陶文铨博士2007《强化空气及油类换热设备传热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李斌陶文铨博士2007《矩形截面通道内强化对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及湍流换热的高级数值模拟》马良栋陶文铨博士2007《弓形与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实验研究》陶文铨硕士200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优化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闵春华陶文铨博士2006《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法在微尺度气体流动与换热中的应用》王裕峰陶文铨硕士2006《格子-Blotzmann方法及其在血液流动研究和非牛顿流体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吕嘉喜陶文铨硕士2006《燃料电池工作角度和反应气流量的影响及小型电池堆的研制》姜炜陶文铨硕士2005《紧凑式换热器表面的强化换热节能机理及其优化研究》周俊杰陶文铨博士2005《湍流的直接模拟及微尺度流动和换热研究》李光熙陶文铨博士2005《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和平行流冷凝器的数值模拟》吴扬陶文铨硕士2005《电子器件散热器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及三维数值模拟》高健陶文铨硕士2005《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刘训良陶文铨博士2005《光管与翅片管管壳式换热器的三维数值模拟》李欣陶文铨硕士2005《脉管制冷机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及混合工质应用的试验研究》丁文静陶文铨博士2005《流动传热问题先进算法及其在强化空气对流传热应用中的研究》屈治国陶文铨博士2005《具有运动边界通道内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大涡模拟》石磊陶文铨硕士2004《电脑CPU散热器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陆正裕陶文铨硕士2004《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法计算微通道中的流动与换热》周靖陶文铨硕士2004《波纹管内流动和换热规律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曾敏陶文铨博士2004《开缝翅片换热表面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程永攀陶文铨硕士2004《格子-Boltzmann方法及其在微通道和多孔介质流动模拟中的应用》伍华荣陶文铨硕士2004《微尺度气体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及格子-Boltzmann方法分析》唐桂华陶文铨博士2003《具有运动边界的流动与换热问题的数值及实验研究》张东升陶文铨博士2003《换热器壳侧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邓斌陶文铨博士2002《翅片管换热表面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及场协同原理分析》宋富强陶文铨硕士1993《水平放置环状扇形通道内的对流换热》吕树申陶文铨硕士2001《旋转通道内的湍流流动与换热的研究》李增耀陶文铨博士2001《非结构化网格的生成及其在多孔介质相变传热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徐明海陶文铨博士2001《格子-Boltzmann方法及其在常规与微尺度对流换热模拟中的应用》李明秀陶文铨硕士2001《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与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王良陶文铨硕士2001《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场与温度场的三维数值模拟》胡延东陶文铨硕士2000《R407C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单馆外凝结换热的研究》成昌锐陶文铨博士2000《三维复杂区域内湍流流动的实验及数值研究》聂建虎陶文铨博士2000《R407C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单管外凝结换热的研究》成昌锐陶文铨硕士2000《周期性通道内非牛顿流体的流动与换热实验与数值研究》杨小玉陶文铨硕士1998《内翅片管中的对流换热及非结构化网格中有限容积法的研究》宇波陶文铨博士1997《R134a及R32/R134a水平管内流动凝结与沸腾换热的研究》陈民陶文铨博士1995《低沸点工质在水平管内的强迫流动凝结换热》李沛文陶文铨博士1997《用于燃气轮机叶片内冷的新型强化方法及冲击冷却的研究》苑中显陶文铨博士1997《壁面带有离散突起散热块的竖直通道中的自然对流换热》魏建国陶文铨博士1997《现代差分格式的发展及离心压缩机内部紊流场的数值模拟》倪明玖陶文铨博士1996《复杂截面及扭转通道中紊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与数值研究》王良璧陶文铨博士1996《封闭空腔内孤立物体自然对流稳定性及分歧现象研究》刘继平陶文铨博士1996《转弯通道及旋转盘腔内的紊流流动与换热研究》赵长颖陶文铨博士1996《倾斜封闭立方腔内多块孤立平板的自然对流换热》王秋旺陶文铨博士/《汽液界面特性和水的密度极值的分子动力学研究》熊建银陶文铨硕士/《管翅式换热器空气侧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张超超陶文铨硕士/《高压推力室流动与传热特性及液膜冷却的数值模拟研究》张宏伟陶文铨博士1992《R152a饱和蒸气在四种水平单管外凝结换热的研究》程斌陶文铨硕士1991《封闭腔内孤立物体的自然对流换热》杨茉陶文铨博士1991《射流对矩形空腔冲击的传热传质特性研究》李沛文陶文铨硕士1990《流体横掠非均长倾斜板簇的换热及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黄辉章陶文铨硕士1990《多孔结构中对流传质规律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流动的数值分析》刘保民陶文铨硕士专著作品陶文铨出版专著与教材13部。其中专著《数值传热学》已经被国内外期刊论文引用六千余次。出版时间图书名称作者出版社1981《传热学基础》陶文铨主编电力工业出版社1988《数值传热学》陶文铨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陶文铨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传热学的研究与进展杨世铭教授从教50周年暨70寿辰纪念文集》陶文铨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陈学俊院士从事教育科技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纪念册》陶文铨主编2000-6-1《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陶文铨科学出版社2001-5-1《数值传热学(第2版)》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7-1《工程热力学——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陶文铨,李永堂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对流换热及其强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最新进展》陶文铨,何雅玲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传热学》陶文铨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8-1《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传热与流动问题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陶文铨科学出版社期刊论文截止2014年,陶文铨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国际杂志140篇,国际会议80余篇,国内重要期刊物近200篇。根据万方数据库检索的部分论文如下:发表时间论文名称作者期刊名称2002/8/31Fieldsynergyprincipleforenhancingconvectiveheattransfer––itsextensionandnumericalverificationsWen-QuanTao,Zeng-YuanGuo,Bu-XuanWang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2002/11/30AunifiedanalysisonenhancingsinglephaseconvectiveheattransferwithfieldsynergyprincipleWQTao,YLHe,QWWang,ZGQu,FQSong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1983/11/1Enhancedheattransferinaflatrectangularductwithstreamwise-periodicdisturbancesatoneprincipalwallEMSparrow,WQTaoJournalofheattransfer2006/9/29ParametersensitivityexaminationanddiscussionofPEMfuelcellsimulationmodelvalidation:—Clear(coupledandlinkedequationsalgorithmrevised)partI:MathematicalformulationandsolutionprocedureWQTao,ZGQu,YLHeNumericalHeatTransfer,PartB:Fundamentals1984/11/30Symmetricvsasymmetricperiodicdisturbancesatthewallsofaheatedflowpassage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EMSparrow,WQTao2009/1/1RecentadvancesinmultiscalesimulationsofheattransferandfluidflowproblemsWen-QuanTao,Ya-LingHeProgressin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1987/4/1Thetransportivepropertyandconvectivenumericalstabilityofthesteady-stateconvection-diffusioWQTao,EMSparrowNumericalHeatTransfer,PartAApplications2002/11场协同原理在强化换热与脉管制冷机性能改进中的应用(上)陶文铨,何雅玲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2/15无网格数值求解方法陶文铨,吴学红,戴艳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82/1/1Buoyancy-drivenfluidflowandheattransferinapairofinteractingverticalparallelchannelsEMSparrow,WQTaoNumericalHeatTransfer,PartAApplications2007/11/13DnumericalsimulationonfluidflowandheattransfercharacteristicsinmultistageheatexchangerWQTao,YPCheng,TzyyShengLeeHeatandMassTransfer1983/1/31Heattransferatanarrayofco-planarslat-likesurfacesorientednormaltoaforcedconvectionfloEMSparrow,WQTao,DDRadtke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

319 评论

小小小花花儿

如何强化传热技术及一些典型的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阐明了强化传热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包括强化传热的分类、强化传热的途径、强化传热的应用场合等;列举了一些强化传热的典型应用,包括表面增强型蒸发管、采用波纹换热管管内强化传热、采用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采用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技术、采用小热管的强化传热技术等。通过分析得出强化传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论文关键词:强化传热 典型 应用 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强化传热从80年代起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表现在设计和制造各类高性能热设备,航空,航天及核聚变等尖端技术,计算机里密集布置电子元件的有效冷却。正是上述原因促使人们对强化传热进行及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从80年代到现在近20多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科学领域里,有关强化传热研究报告举不胜数。 一、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 (一)导热过程的强化 导热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它同样也存在着强化问题。导热是依靠物体中的质量(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运动来传递能量。固体内部不同温度层之间的传热就是一种典型的导热过程,但固体之间接触存在着接触热阻,降低了能量的传递,在高热流场合下,为了尽快导出热量必须设法降低接触热阻,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提高接触面之间光洁度或增加物体间的接触压力以增加接触面积 2、在接触面之间填充导热系数较高的气体(如氦气) 3、在接触面上用电化学方法添加软金属涂层或加软技术垫片 (二)辐射换热的强化 辐射换热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许多生产过程中,只要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它就能依靠电磁波向外发射能量,所以物体之间总是存在着辐射换热,在物之间温度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辐射换热可以忽略,但在高温设备中辐射却是换热的主要方式。而影响辐射换热的因素主要有:表面粗糙度,固体微粒,材料。 (三)对流换热强化 对流强化传热与流体的物理特性,流动状态,流道几何形状,有无相变发生以及传热壁面的表面状况等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对流换热的有源强化又可分为:利用机械搅动加强流体与壁面间的传热,流体脉动和传热面震动时的对流换热,电磁场作用下的对流换热,经过多孔壁有质量透过时的壁面换热。而对流换热的无源换热又可分为:管内插入物对传热的增强,涡旋流动的强化传热,添加物对流换热,流化床与埋管间的传热,射流冲击。 二、强化传热的途径 在热设备中应用强化传热技术的目的一般有:(1)增加输热量;(2)减少换热面积和缩小设备体积;(3)降低载热剂输送功率的消耗;(4)降低高温部件的温度。在表面式换热器中,单位时间内的换热量Q与冷热流体的温度差△t及传热面积F成正比,即Q=KF△t,式中K为传热系数,是反映传热强弱的指标。从上式可以看出,增大传热量可以通过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3种途径来实现。 三、应用场合 不同的强化传热技术有不同的应用场合:对流换热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对流换热和强制对流换热。在这良种对流换热过程中,就流体的.运动状态又可区分为层流换热及湍流关热,这取决于流体的雷诺数,流道集合形状和固体的壁面状况。从流道集合想状来看就更为复杂,既有圆形,环形,三角形,弧形,又有纵向或横向掠过管簇以及由各种形状管翅或板翅结构组成的复杂集合通道。如果流体在穿热过程中发生相变,则又有迟内沸腾,流动沸腾及蒸汽凝结之分。 前面提到的那些强化传热技术,有的只使用于特定的某些传热介质和传热过程,有的则对所有对流换热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作用。其中在各类通道中强制对流(包括层流及湍流)换热的强化研究得最多,因而也是最成熟的和在工业上应用的最广的。从强化传热各类措施来看,研究得最多的是各种发展表面,粗糙表面和涡旋强化,而且它们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热设备中去。就目前来看,应用最多的是换热器方面的强化传热。当然其他电子方面也有很多。 四、强化传热的应用举例 (一)表面增强型蒸发管 采用双侧强化管型,管内侧有内螺纹槽,管外侧是一种利用机械加工的双重凹陷多孔结构,管型的机构其总传热系数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当管内水流速为时,主翅和内翅的翅高分别为和,翅数分别为52和38时,增大了换热面积,管表面更多的凹陷增加了汽化核心数量,其换热性能最为优越。 (二)采用波纹换热管管内强化传热 用波纹管代替传统的光滑直管,能大大强化热量传递。分别在实验环境温度20度,管程水流量40-1400L/h,雷诺数Re=1800 -24000,蒸汽压力为,蒸汽温度为度;实验环境温度20度,管程水流量范围40-1400L/h,雷诺数Re=1800-24000,蒸汽压力为,蒸汽温度为度。在实验Re变化范围内,波纹管的管内对流传热系数a和努塞尔数Nu均随着Re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都比光滑直管大倍。 (三)采用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 超声波在液体媒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机械振动作用,空化作用和热作用。这些作用同时产生效应,会减弱成垢物质的分子之间结合力以及析出垢粒与管道间的附着力,破坏垢物生成和板结的条件,阻止垢物的生长,从而实现防垢的功能。同时也可导致已形成的垢物脱落,形成松散而不易板结的沉淀物,达到除垢作用。超声波抗垢装置主要由超声波发生器,传声系统和换能器组成。石油大学等人的研究表明循环动态情况下与静态情况下的结垢程度相当;声波的防垢作用是很明显的,其防垢效率最低达85%,比通常的化学防垢效果还搞,如果实验条件加以改进其效果会更好。 前苏联科学家研究发现,当声强大于15W/m2时,超声波可使积垢系数(垢层热阻于总热阻之比)降低并做到整个生产期不用清洗。中国蓝星化学清洗总公司研究得出:超声波有明显的阻垢功效,施加20kHZ的声波可使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结合过程变得很缓慢,阻垢率达到85%以上。 (四)采用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技术 周强泰等人通过对螺旋槽管管内外单相流体传热进行研究,并将试验数据按流动参数,物性参数和几何参数采用无量纲准则进行整理,给出了Re=104-105范围内换热系数的关联式,该关联式可以作为螺旋槽管换热器的设计依据。 螺旋槽管代替光管作空气预热器,可减轻末级空气预热器的积灰,提高传热能力,因而可降低排烟温度及提高热风温度;可以代替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解决其漏风和积灰问题,此外还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解决锅炉的一些特殊问题。螺旋槽管作为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的传热管件,大量应用与现役煤粉锅炉空气预热器的更换改造和新型的整套设计,其性能明显比其他型式空气预热器优越。 (五)采用小热管的强化传热技术 对五种内径相近的小热管在不同工作温度,热流密度及倾角下的传热研究,五种热管带有不同吸液芯结构:微粒管,网芯管,加网芯槽管烧结芯管,光管。五种热管的蒸发传热系数都随工作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微粒管和网芯管的传热系数基本上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加网芯管微粒管,烧结芯管和光管则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有吸液芯的四种热管都不同程度地强化了管内蒸发和凝结换热,其中,微粒管的传热系数最高,而且对倾角的变化敏感,大倾角时约为光管的9倍,小倾角约为光管的14倍;加网芯管微粒管的凝结强化效果最好,其传热系数可达光管的15倍。 五、强化传热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采用强化传热措施所获得的设备功率的增加和系统热效率的提高,或者设备体积减小,传热介质输送功率降低等效果究竟有多大? (二)采用所选择的强化传热措施后需要增加多少费用?工艺复杂性怎么样?能否大规模生产? (三)所采用的强化传热方法与传热介质的相容性如何?能否保证强化传热性能持久有效? (四)采用强化传热措施后能收到多大的经济效益? 六、总结 大多数强化传热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传热系数,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传热的目的,但各种方法都有其最合适的应用场所,需根据具体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强化方法,作到最优化的强化传热。对于任何一种新的强化传热技术,仅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应对其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的了解,调查和研究,并掌握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186 评论

明明威武

1、 传热学发展史传热学作为学科形成于19世纪。在热对流方面,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701年在估算烧红铁棒的温度时,提出了被后人称为牛顿冷却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不过它并没有揭示出对流换热的机理。对流换热的真正发展是19世纪末叶以后的事情。1904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特的边界层理论和1915年努塞尔的因次分析,为从理论和实验上正确理解和定量研究对流换热奠定了基础。1929年,施密特指出了传质与传热的类同之处。在热传导方面,法国物理学家毕奥于1804年得出的平壁导热实验结果是导热定律的最早表述。稍后,法国的傅里叶运用数理方法,更准确地把它表述为后来称为傅里叶定律的微分形式。热辐射方面的理论比较复杂。1860年,基尔霍夫通过人造空腔模拟绝对黑体,论证了在相同温度下以黑体的辐射率(黑度)为最大,并指出物体的辐射率与同温度下该物体的吸收率相等,被后人称为基尔霍夫定律。1878年,斯忒藩由实验发现辐射率与绝对温度四次方成正比的事实,1884年又为玻耳兹曼在理论上所证明,称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俗称四次方定律。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空腔黑体辐射时,得出了普朗克热辐射定律。这个定律不仅描述了黑体辐射与温度、频率的关系,还论证了维恩提出的黑体能量分布的位移定律2、传热的基本方式热传导是指在不涉及物质转移的情况下,热量从物体中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给相邻的温度较低的部位,或从高温物体传递给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过程,简称导热。热对流是指不同温度的流体各部分由相对运动引起的热量交换。工程上广泛遇到的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其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的换热过程,它是热传导和热对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换热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对流的运动情况。热辐射是指物体因自身具有温度而辐射出能量的现象。它是波长在~100微米之间的电磁辐射,因此与其他传热方式不同,热量可以在没有中间介质的真空中直接传递。太阳就是以辐射方式向地球传递巨大能量的。每一物体都具有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比例的热辐射能力,也能吸收周围环境对它的辐射热。辐射和吸收所综合导致的热量转移称为辐射换热。实际传热过程一般都不是单一的传热方式,如火焰对炉壁的传热,就是辐射、对流和传导的综合,而不同的传热方式则遵循不同的传热规律。为了分析方便,人们在传热研究中把三种传热方式分解开来,然后再加以综合。3、传热学今后的应用20世纪以前,传热学是作为物理热学的一部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后,传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技术学科获得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与热力学、流体力学、燃烧学、电磁学和机械工程学等一些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多相传热、非牛顿流体传热、燃烧传热、等离子体传热和数值计算传热等许多重要分支。现在,机械工程仍不断地向传热学提出大量新的课题。如浇铸和冷冻技术中的相变导热,切削加工中的接触热阻和喷射冷却,等离子工艺中带电粒子的传热特性,核工程中有限空间的自然对流,动力和化工机械中超临界区换热,小温差换热,两相流换热,复杂几何形状物体的换热,湍流换热等。随着激光等新的实验技术的引入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传热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3、总结热科学的工程领域包括热力学和传热学.传热学的作用是利用可以预测能量传递速率的一些定律去补充热力学分析,因后裔只讨论在平衡状态下的系统.这些附加的定律足以3种基本的传热方式为基础的,即导热、对流和辐射。 传热学是研究不同温度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传热不仅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且广泛存在于工程技术领域。例如,提高锅炉的蒸汽产量,防止燃气轮机燃烧室过热、减小内燃机气缸和曲轴的热应力、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控制热加工时零件的变形等,都是典型的传热问题参考文献:〔1〕 杨世铭,陶文铨 《传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1998〔2〕 章熙民,任泽霈,梅飞鸣《传热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 2001

271 评论

相关问答

  • 热喷涂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

    热喷涂技术目前在国内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 作为新型的实用工程技术目前尚无标准的分类方法,一般按照热源的种类,喷涂材料的形态及

    小莹catherin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陶文铨教授作为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与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

    桐叶封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切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模具钳工专业技术论文篇二 试论装配钳工的技术要点 摘 要:钳工是一种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到目前为止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

    mengjia09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除尘技术研究进展课程论文

    一、 选好课题 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

    微凉菇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茶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你好朋友,茶叶要想保存好保险,首要的问题是一定要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能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且他要使用更好的包装,有的可以使用真空包装是比较完整的。

    盛开的七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