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8

掉进米缸的猫
首页 > 期刊论文 > 论文货币替代性研究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ohnhockson

已采纳

真的很难找啊。。。怪不得没人回复。。这些东东可能对你用用。。。祝你好运!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周光友(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摘要:通过统计分析,本文认为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程度,它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有着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替代加速效应,二是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替代效应的存在使电子货币并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本文的结论也许可以用来解释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同时,电子货币通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必然会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加以考虑.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效应;协整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周光友(1971,5-),男,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货币金融理论.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联系方式:地址:郑州大学升达学院国贸系 周光友(收)邮编:451191电话: 手机:(0)Email: (优先)2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周光友(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摘要:通过统计分析,本文认为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程度,它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有着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替代加速效应,二是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替代效应的存在使电子货币并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本文的结论也许可以用来解释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同时,电子货币通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必然会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加以考虑.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效应;协整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支付方式,而且已经给传统的货币和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它对通货和存款的取代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从理论上说,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它对传统货币的取代必然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从许多电子货币发展较快国家的实际数据来看,自电子货币出现以来,货币流通速度也变得极其不稳定,因此可以断定电子货币必然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至于这种影响程度有多大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因而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但可以从另一的角度解释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而且对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介,并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假设.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为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过程.第四部分是模型结果的分析.最后是全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一,文献综述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1]货币流通速度则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货币流通的次数.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欧洲中央银行(1988)在《电子货币报告》中,认为电子货币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2]国际清算银行(BIS)对电子货币研究的一些报告在对各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介绍以及其风险和监管研究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内容,并认为电子货币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Survey of Electronic Money(1996),[3]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Ban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BIS,1996年10月),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Activities(BCBS,1998年3月),BIS于2000年5月和2001年11月分别出版了题为Survey ofElectronic Money Developments的两份报告,之后又于2004年4月出版了Survey ofDevelopments in Electronic Money and Internet and Mobile Payments.此外,国外3学者在对电子货币研究的相关文献中也认为电子货币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Berentsen, Aleksander, Kyklos (1998),在论述了电子货币产品的特征,并提出电子货币的使用将对货币需求,供给及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4] Aleksander Berentsen(2002)讨论了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及其过程,货币流通速度,准备金需求,中央银行货币控制权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5] James A. Dorn(1996)认为,由于电子货币的存在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降低了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6] Susan M. Sullivan (2002)认为,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将限制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铸币税收入减少,货币乘数发生变化等.[7]从国内来看,王鲁滨(1999),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时认为,电子货币替代了通货使通货减少,从而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8]尹龙(2000)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控性方面的影响时认为,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货币的流通速度基本稳定或有规律的变化,即是可预测的.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一个与最终目标相一致的中介目标的控制规模和程度.电子货币将使这一理论前提不再成立,它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随机游走的,导致短期货币流通速度难以预测或预测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9]董昕,周海(2001)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时认为,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流通中的现金减少,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使利用现金进行交易的次数减少,如果支付数字化现金脱离银行账目,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对中央银行的货币需求量将减少.[10]陈雨露,边卫红(2002)将电子货币引入费雪方程式,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认为当电子货币逐步取代通货,尤其是在线电子货币的普及和发展.比特形态的电子货币以光和电作为物质载体,以接近于光速的极限在因特网上高速流通,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导致短期货币流通速度难以预测或预测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费雪交易方程式有待进一步考验.[11]杨路明,陈鸿燕(2002)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测性和可控性影响时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正在使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日益下降.在可测性方面,货币数量的计算与测量,正受到电子货币的分散发行,各种层次货币之间迅捷转换,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加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可控制方面,来自货币供给方面的变化,加上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和货币乘数的影响,使货币量的可控性面临着挑战.[12]蒲成毅(2002)结合中国货币供应的实际,探讨了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初期(以V0为主)将随M0 趋向减少而呈下降的态势,而在后期E ,VE都将趋向增大,M1 的总量却将因其流动速度的极快以及向M0转化的总趋势,将导致其形态留存时间极短而总量趋向降低,则货币流通速度(以VE为主)将转而呈上升趋势,即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特征呈V字型.[13]张红,陈洁(2003)认为电子货币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成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非惟一因素.[14]唐平(2005)认为,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使不同货币需求动机间的边界变得不再明显,且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不断加快.[15]此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在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时,虽然没有把电子货币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在这些分析却中蕴含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艾洪德,范南(2002)在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时,得出金融发达程度是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之一.[16]梁大鹏,齐中英(2004)采用金融相关率和金融创新度指标对我国1978-1998年间三个层次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行回归来研究我国金融创新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出我国的金融创新与MO和Ml的流通速度正相关,但是与M2的流通速度负相关.[17]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者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上,并认为电子货币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加大4了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难度.在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时,也很少考虑到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更没有把电子货币看作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纳入模型中,因此对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然而,从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结论中可明显看出的是,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种影响应该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至于这种影响程度有多大则主要取决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替代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机制.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电子货币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然而,从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19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却呈现出长期持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广义货币的流通速度下降更为明显.因此,电子货币必然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的观点并不能解释我国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二者之间的这种此消彼长的相互关系.虽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而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时期也不尽相同,电子货币也只是其中一个,并且电子货币还不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电子货币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但是,一方面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有着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而另一方面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却呈现出长期持续下降的趋势,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电子货币的发展是加快还是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为了更好,更直接地揭示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程度和作用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建立起我国1978-2000年间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稳定关系,并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模型变量选择和样本数据说明(一)模型选择本文在进行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分析中采用的是协整的理论方法,它包括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是误差修正模型的使用.目前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通常有Engle-Granger两步法和Wickens-Breusch一步法.本文选择Engle-Granger两步法来计算货币流通速度与其变量对短期冲击的效应.因为Engle-Granger两步法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含有短期动态行为,即含有差分项,所以可以用它考虑短期的冲击作用.而通过Wickens-Breusch一步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相对于一阶单整时间序列而言的长期静态方程,所以用它来说明长期货币流通速度与其变量在各层面的影响关系.就这三种公式的关系而言,协整关系说明该数列组之间的变化关系,长期静态方程说明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而Engle-Granger两步法方程仅说明变量差分项之间的关系,因此前两者关系的反映更为重要.(二)数据指标选取有关中国货币流通速度数据指标和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具体选取值,本文在附表1中已经列出.从国内外数据采集的情况来看,由于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难以获得,本文在计量模型中采用的是年度指标.为了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变量个数选取就不能太多,同时不能出现指标间的复共线性.本文在选取数据指标时,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不同货币层次指标,目的在于更好地分析电子货币条件下,电子货币对不同货币层次的替代作用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51,现金比率(M0/M2).1它表明现金占广义货币的比率,选择该指标的目的在于,随着电子货币的普及与应用,作为划分货币层次依据的流动性将逐渐消失,由于电子货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它使M0,M1,M2之间差异趋向模糊,各货币层次之间的转换就不仅仅只在M0,M1,M2三者之间进行,亦即转换的内容和范围都扩大了,特别是向流动性小的金融资产(有价证券及其它金融投资品)转化,即沿M0,M1,M2,M3,…,Mn的脚码序号升高的方向转化.在电子货币时代,这种反向转化所需费用很少,所需时间几乎为零,因此,随着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货币层次形态M0,M1,M2,M3,…,Mn将存在逐渐沿脚码序号升高方向转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必然使流通中现金的数量减少,现金与广义货币的比率下降,从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2.它表明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当M1/M2的值趋于增大,意味着代表现实流通的也即现实将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重相对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当M1/M2的值趋于减小,则表明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准货币比重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减弱,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一般来说,在电子货币展的初期阶段,电子货币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如果我国的"流动性"指标的比率下降,则说明电子货币对我国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反之则反之.事实上,从我国的实际数据来看,该比率从1978年的下降到2000年,金融电子化程度.本文用(M2-M0)/M2来代替,其观点在于一国金融系统中非流通现金比重越大,该国金融电子化程度越高.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程度随着流动性的下降而减弱,因此电子货币对M0的替代作用也必然大于对M2的替代.这样,M0的下降就会使(M2-M0)/M2的比率上升,金融电子化程度也就提高.从我国的实际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后以来,我国的金融电子化程度逐步提高,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时期.4,货币电子化程度(FA/M1).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可以把金融资产分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金融资产两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是那些可以用于直接支付的金融资产,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根据货币层次的划分,可以近似看成狭义货币Ml.而投资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较差,但它具有到期获得收益的特性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准货币,有价证券及金融衍生工具.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不仅代替了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而且使流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向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转化的趋势.从而电子货币会引起交易性金融资产比重的降低和投资性金融资产比重的提高.为此我们可以用一国金融资产总量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数量的比率来反映货币电子化程度,这一指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tttttMFAFATFAEML1//==其中:EM为货币电子化程度,FAT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数量,FA为金融资产总额.指标越大说明投资性金融资产数量的比例越大,则货币电子化程度越高,越小则说明货币电子化程度越低.从我国的实际数据来看,货币电子化指标在1994年后开始快速增长,这与我国从1995年开始使用电子货币,之后电子货币得到迅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在此期间我国货币电子化水平是不断提高的.三,模型计算及其结果1 这里的"现金比率"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广义货币的比率,与通常所说的现金比率(现金与流动性负债的比率)的涵义并不相同.2 这里所说的"流动性",与经常用来作为货币代用语的"流动性"概念的内涵并不相同.6(一)单位根检验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须对变量的平稳性及其滞后期数进行检验.将拟用变量取对数后,利用经济应用软件,采用ADF方法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LV0~I(C,1,2)**,LV1~I(C,1,1)**,LV2~I(C,1,1)**,LCR~I(C,1,1)***,LL~I(C,1,1)**,LFE~I(C,1,1)*,LEM~I(C,1,1)**其中,圆括号中中间数字为单整阶数,后一个数字为最佳滞后期数.*表示10%的水平下显著,**表示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1%的水平下显著.(二)协整检验首先,我们以2LV为例进行协整关系检验.1,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关于货币tM2的流通速度tV2的对数tLV2对现金比率对数LCR,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对数LL,金融电子化对数LFE与货币电子化对数LEM进行回归,并计算残差估计值以∧t . + =() () () () ()2R= DW= + +=∧2,对残差估计值以∧t 水平值进行单根检验,检验结论如下表:表1 单位根检验情况Lag ADF统计值 临界值1 *** ** *2 *** ** *3 *** ** *4 *** ** *0 *** ** *其中,***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由上表可知,残差估计值∧t 序列是I(0)的,也就是说残差估计值∧t 序列是平稳的.从而,货币流通速度对数tLV2和现金比率对数LCR,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对数LL,金融电子化对数LFE与货币电子化对数LEM之间是协整的.同理,可得到货币流通速度V1,V0的协整回归方程: + =() () () () ()2R= DW= + =() () () () ()2R= DW=(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1,如前所述,如果一组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那么协整回归总是能被转换为误差修正模型.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tM2的流通速度tV2的对数tLV2对现金比率对数LCR,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对数LL,金融电子化对数LFE与货币电子化对数LEM变成的平稳序列以及残差估计值1 t ,逐个删除上述方程中t统计值不显著的项,最终可得误差修正模型初步回归方程:∧+ = () () () ()2R= DW=同理我们可得货币流通速度V1,V0的Engle-Granger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 = () () () ()2R= DW=∧+ += () () () ()82R= DW=,利用Wickens-Breusch一步法,最终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 =同理我们可得货币流通速度V1,V0的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模型. +++=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货币流通速度在V2,V1和V0三个层面上与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和货币电子化程度的影响关系如表2.表2 我国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变化率系数分析现金比率CR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L协整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修正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协整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修正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V2 金融电子化程度FE 货币电子化程度EM协整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修正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协整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修正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V2 注:该表系数均为变化率影响系数四,对实证结果的分析(一)对现金比率(M0/M2)因素的分析1,模型结论.从表2中可看出,通过模型计算,其结论表明,总体而言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在V0,V1,V2层面与现金比率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较为迅速,它对通货(M0)存在着明显的替代效应.2,原因分析.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之所以在V0,V1,V2层面之所以与现金比率成同方向变动关系可能的原因是:一是电子货币对M0的代替作用较为明显,它一方面使M0的数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它也加速了M0向M1和M2的转化,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必然会导致M0的减少和M1,M2的增加,使现金比率下降,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二是9虽然现有的理论分析认为,电子货币对现金的代替必然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截然不同.主要是因为,从我国目前电子货币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尚处于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电子货币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相比还相对滞后,电子货币对M0的替代加速效应不明显,相反电子货币的替代转化效应则非常明显,两种替代效应的存在不但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因此,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并没有从整体上加快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没有加速货币流通速度,只是在我国当前电子货币发展的阶段,电子货币的这种替代加速作用明显小于它的替代转化作用,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因此,这种现象的存在反映了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蕴涵了电子货币加速货币流通速度的诱因.(二)对货币供给流动性(M1/M2)因素的分析1,模型结论.从表3中可看出,通过模型计算表明,总体而言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在V0,V1,V2层面与货币供给流动性成正向变动的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数据可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比率从1978年的下降到2000年.与此同时,我国在此期间V0,V1,V2的流通速度也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该模型结论与实际是完全符合的.2,原因分析.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电子货币是一种本身具有高流动性的货币,它对传统货币的取代必然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电子货币自身具有的高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它对货币的替代就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电子货币对M1的代替,虽然能加速电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的流通速度,但这并不是决定货币流通速度高低的唯一因素.我们知道,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除了货币的支付过程中的流通速度外,还会受到公众持币动机的影响.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他将公众的持币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而前两种持币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是交易性的货币需求,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电子货币的存在均会对这三种持币动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它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另一个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分析电子货币对公众持币动机的影响时,应从人们的持币时间和持币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持币时间来看,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它的存在会使传统的货币层次模糊,从而使不同层次的货币之间的相互转化更为容易.因此,人们之所以持有电子货币主要是因为它能满足流动性偏好,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也只是改变了货币的形态,并不意味着已经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此外,由于人们持有电子货币还可以给持有者带来各种便利,如支付便利,储藏便利和投机便利等,并且这种持币成本明显低于持有传统的货币,因此,人们会选择更多的持有电子货币.这样,从总体上看就会增加人们的持币时间,使货币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时间增加,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从持币结构来看,由于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及各货币层次之间相互转化极为容易的特点,人们要追求持有货币的高流动性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持有自身流动性很高的货币,持有自身流动性较弱但容易转化为流动性较高的货币也同样能满足高流动性的要求,而电子货币恰恰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持币需求.另外,由于流动性较弱的金融资产往往能给持有者带来较高的收益,当持有高收益金融资产也不会影响持有货币的流动性时,人们没有理由不做出两全其美的选择.而这种持币动机必然会使人们减少对高流动性的货币M1的持有量,同时也会将高流动性的货币转化为收益率较高的货币,从而导致货币总量中高流动性的货币减少而流动性较低的货币量增加,亦即M1向M2转化.因此,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从持币时间和持币结构两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持币动机,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10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它对现金和活期存款(M1)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相对滞后,可以说尚处于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电子货币对M1的替代作用要明显强于M2,因此,电子货币对M1替代必然会直接减少M1的总

284 评论

甜心小葡萄499

1969年3月,V.K.Chelly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货币替代”这一概念。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以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为代表的固 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代替,人们普遍认为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一国货币当局维持其货币主权,可以根据国内的经济情况独立地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因此,传统理论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总是趋于平衡,不存在两国之间货币的净流动,货币当局也无需干预市场以保证币值,所以, 浮动汇率制将使得两国货币在供给方是完全不替代的。但是麦尔斯(MareA.Miles,1978) 提出质疑,理由是传统理论只关注货币供给方面的扰动在国家间的传递,而货币替代现象的 出现使得货币需求方的国际联系更加明显,所以即使在完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内居民对本外币的相对需求变化也会改变国内的货币总量,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 性,使得该国货币政策或多或少受到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制约。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下保持完全独立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各国货币在需求方也是不 替代的,即一国居民只持有该国货币。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环境中,这一前提显然是难以成立的。外国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导致该国居民和企业对本外币的相对 需求发生变化,对持有的现金余额币种结构和数量进行调整,从而导致货币的跨国流动,使该国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琼斯(DouglasH.Joinse,1985) 的观点认为在开放经济中,若两国之间私人部门把本外币均视为生产货币服务的可替代投入,那么持有一种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会引起两国 对另一种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货币的跨国流动,削弱了该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罗杰斯(JohnH.Rogers,1990) 研究了货币替代条件下外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对本币的实际需求、本币流通速度,特别是对该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他认为外币实际余额的初始存量和对外币余额的需求弹性是形成该国经济对浮动汇率制“隔绝效应”的两个主要变量。另 外,Bergstrand和Bundt(1990)运用协整的实证方法分析了货币替代对美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货币替代是 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重要因素。麦尔斯(MainA.Miles,1978)建立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做出如下假定:两国间存在对称性的货币替代现象;两国货币间是完全自由兑 换,资本市场也是高度开放的;世界范围内货币需求与供给总是平衡的;两国的利率水平是人们持有本外币余额的相对机会成本;价格浮动是弹性的,不考虑时滞。由此证明在货币自由兑换和浮 动汇率制的条件下,一国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因共同的货币替代原因导致两国的货币跨国境的流动。货币替代使各国的货币政策之间产生高度的相关性,同时 也减少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106 评论

美食VS钞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高,与世界经济逐步融合,货币替代问题也逐渐显现。中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大国,贸易依存度达到了40%。截止2001年11月末,境内中资金融机构各项外汇存款余额达127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货币替代程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资本账户还没有实现可自由兑换。根据测算,F/D)(外币存款余额林币存款余额)小于 14%,F/M2(外币存款余额/M2)小于7%(王国松,张鹏文, 2001)。1995年阿塞拜疆、玻利维亚、柬埔寨、克罗地亚、秘鲁和乌干达的P/M2比值都超过了50%,并且多数转轨国家1990—1995年期间该比值都达到了30%-60%。但是具体而言,中国货币替代存在一定的波动。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货币替代程度迅速攀升,直到1997年才有所回落。货币替代程度的加剧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收入大幅度提高,人们有了持有外币资产的愿望;(2)当时的汇率双轨制度使人们产生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为了规避汇率风险,人们更愿意持有较为稳定的外币资产; <3)这一时期中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0%以上,为了避免通胀带来的实际资产的损失,人们更多地选择外币资产。中国本世纪初加入WTO对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但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项目也将按照协议逐步开放,金融交易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可以预测,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经济更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主体为了规避风险,将会持有更多的外币资产,导致货币替代程度加深。这无疑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因此如何应对货币替代带来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和美元化问题,曾有学者建议进行金融管制,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防止货币替代的发生。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以及金融自由化的深入,金融管制的措施已经不太现实。而且,金融管制限制了资本的流动,阻碍了资本的有效配置,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这种建议并未能得到普遍认可。促使货币替代程度加深的原因在于人们为了规避汇率和通货膨胀风险。频繁的汇率波动和持续的高通货膨胀会使人们丧失持有本币的信心,转而持有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使货币替代程度加深。所以,减小货币替代的关键在于保持价格和汇率的稳定,增强经济主体持有本币的信心。当前中国投资者最为忧虑的还是汇率贬值的风险。入世之后,资本账户的开放将为资金的流动带来极大的便利,也给人民币汇率稳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要避免货币替代程度的加剧,应该分步骤逐步开放资本账户,防止资本流动失控,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人们对汇率稳定的信心。

81 评论

相关问答

  • 货币时间价值的研究论文

    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应折现率资本成本对应风险报酬率货币的时间价值通过折现率来实现货币时间价值越大,折现率越小资本成本中包含风险报酬率资本成本越大,风险报酬率越大

    一个M精彩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对电子货币研究的论文

    1.纪玉山,王倩:网络金融活动中的外部性及其引发的政策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2.王倩,纪玉山::《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及应对策

    崽崽龙0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加密货币研究论文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

    等等等二爷de22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所论文

    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正在多国试点推进。我国于2020年4月正式进入试点阶段。本文就数字人民币产生的背

    哟西小得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论文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

    夏小麦52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